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写作 > 小学生读后感 >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专业18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专业18篇)

时间:2023-12-15 21:38:33 作者:纸韵

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想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以下的范文中,作者们通过深入思考和理解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展开了精彩的表达。

心理学读后感

《沟通心理学》这本书主要讲了沟通具备两个条件、坚守三个原则,做好四个结合、发挥五种效应、应用六种战术、掌握七类技巧、营造三种氛围等等,其中有好多的道理和故事值得我去深思。

“说服者是发出信息的人,一个有效的说服者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威信,二是魅力。”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它让我想起了我高中时代的班主任,她很好地诠释了这句话。她是一位很漂亮,很有魅力的女人,做事有自己的原则,说话非常有威信,每次在班上教育学生都是凭借自己的个人魅力和准则去影响学生,从不跟学生罗哩罗嗦。那时作为学生的我们都很佩服她,潜意识里向她学习。现在的我走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应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威信和魅力。“魅力又称吸引力,包括外表和心灵两个重要因素。身材容貌,服装打扮等外在因素看似不重要,但人们还是有意无意地会受其晕轮效应的影响。”是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学生也比较喜欢漂亮的老师。因此,教师的打扮要得体,符合教师这个角色。

教师这个职业是个特殊的职业,平时的工作过程中要教书育人。育人过程中要说服人,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要想说服别人,必须坚守自信尊人,实事求是,不谋私利等这三个原则。“自信者说话有底气,做事坚决果断,自然容易取信于人。比如,你为别人带路,如果你犹犹豫豫、含糊其词、左顾右盼、走走停停,对方就会对你失去信任;如果你言辞肯定、毫不犹豫,即使带错了方向对方也会坚定地跟着你走。”自信的人勇于担当,容易取得别人的信任。作为教师,要充满自信地教好学生,但不能教错的知识给学生,应尽量避免讲没有把握的知识点,以免误人子弟。

中国人比较谦虚谨慎,讲人情,好面子,这与外国人有点不同。就比如,文中提到的一个小情景:作者每次请外国朋友吃饭,常常自谦地说:“不好意思,很简单,随便吃一点。”他们慢慢熟识后,他的朋友竟然天真地问他:“你们的正餐吃什么?”弄得作者哭笑不得,告诉他“我们给你吃的是最好、最丰盛的大餐,我们平时吃的才真的很简单”。外国朋友听后说:“那你应该告诉我,否则我还以为你没把我当vip,你的好东西是留给更重要的客人吃的。”这个情景阐述了不必要的客气导致了误解,我们中国人比较谦虚。生活中,我们可以不必要过分的谦虚,过分的谦虚会引起自卑的心理。与人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掌握沟通的技巧,分辨事情的隐私程度,能够坦白地跟对方沟通交流时可以坦白地交流,愉悦的沟通可以增进彼此的感情,互相取得信任。平时,我们每个人内心里面都想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表扬,但有时身边的人对我们表扬时,我们却会表现出很谦虚的样子,以各种话语来推卸掉别人对我们的赞扬。其实我们可以适当地坦然接受别人的赞赏,接受别人的鼓励表扬不但是对自己的一种肯定,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而且也可以增强自己在对方心目中的地位。自信的人经得起别人的批评和表扬,敢做敢当。

自信不是孤芳自赏,更不是盛气凌人。我们在相信自己的同时还要尊重别人。这本书中作者讲了一个他所见所闻的生活情景,这个情景充满了正能量,让我很难忘。一位妇女抱着一个两岁左右的孩子找不到座位,女售票员走过来,一手拉着孩子的小手,另一只手轻拍一个小伙子的肩膀,边拍着边笑说:“小朋友,快谢谢这位叔叔,叔叔给你让座了!”小伙子立即不必要的客气站起来,把座位让给了这对母子。这就是尊重的力量。如果售票员绷着脸喊:“那个年轻的,给抱小孩的让个座!”小伙子可能望着窗外不理他,或装没听见。如果她用手拍小伙子肩膀说:“没看见吗?给让个座!”小伙子可能说:“动什么手?我有票!”弄不好还会打起来。但这个售票员所用的方法,百分之百有效,哪怕就是个地痞流氓也会站起来让个座。这就是尊重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得到别人的尊重。日常中,时不时就有新闻报道公交车上不肯给老人让座导致恶劣事件发生。给有需要的人让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年轻一代人要懂礼貌,有素养!但年轻一代人也需要别人的尊重,因此,如果我们每人都能彼此尊重,公交车上的恶劣事件也不会再发生。

作者还讲述了一个另我深思的情景,情景中讲到,早晨上班高峰时段,公交车十分拥挤,经常有扒手趁机作案。倘若有乘客钱包被偷,通常的做法是,将全体乘客带到终点站,由安保人员或警察上车处理,这样做会耽误乘客上班并影响有急事者,常常遭到乘客反对。有位司机遇到这种情况后,大声对乘客说:“为了节省时间,请大家闭上眼睛一分钟,若过一会儿钱包能找到,我们就不用劳警察大驾了!”一份钟后果然有人在地上发现了钱包。乘客皆大欢喜,称赞司机聪明。这位司机的做法确实很高明,在教育中,老师肯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教育现象,毕竟学生之间具有互异性。当需处理一些问题时,我们要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尽量能想出绝妙的解决方法,以柔克刚,以理服人。

心理学读后感

在假期闲暇之余,我阅读了与专业课有关的《管理心理学》一书。“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个体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一门学科,”也是管理实践者们关注的一门学科。

书中介绍与其将它笼统地称为管理心理学,不如称为“管理学取向的管理心理学”或者“从组织角度出发的管理心理学。”它作为应用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旨在研究“心理学取向的管理心理学”――它既突出了人及其心理发展本身作为组织管理目标之一的地位,重视管理心理学作为工具性学科,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又将企业组织看做背景和舞台,指出在企业中存在的心理学现象及应对措施。这本书在深入细致的揭示组织行为背后的微观心理机制的同时,为实现平等的、互动的人本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知识和理论知识。

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历史沿革和现状以及各种基础理论,如激励理论、领导与领导理论等。从大的方面来看,书中讲述了动机管理,认知管理,情绪管理,行为管理以及组织管理几大类内容,详细全面地讲述了在组织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存在的情况,帮助读者系统地认识到组织管理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对企业中的管理者有很大的启发。

书中有很多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出现。比如,激励理论及应用在薪酬管理中曾经提及到,这一块内容介绍了薪酬的分类及定义,薪酬激励的原则,也提到了宽带薪酬和员工持股计划,这些和书上的内容都是大同小异的。胜任特征模型也是两本书里共同提到的,但是他们有不同的地方:《管理心理学》中讲了麦克莱兰认为胜任特征除了知识,技能,自我概念,特质和动机五个方面之外,还包括社会角色。他把胜任特征模型划分为两大部分,水上冰山的部分是基准性胜任特征,水下冰山的部分是鉴别性胜任特征。讲了专业课书籍中没有提到的内容。此外,书中对理论的论述更加详细,有的会结合案例来讲解,在每一节之后都附有一个案例或者与所讲内容有关的拓展资料,使读者充分的理解理论的本意。

冲突管理是专业书中没有提到的,然而这本书中却提到了――冲突管理一共有五种风格,包括协同,回避,斗争,迁就,折中。在遇到冲突的时候,要选择合适的冲突管理策略,可以强调高级目标,减少差异化,增进沟通和理解,降低任务的依赖性,增加资源或者明确规则与程序。此外,管理者还可以通过谈判解决冲突,或者邀请第三方介入解决分歧。

通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加深了对专业课所学内容的印象,对知识的内容有了不同的理解和更深刻的体会,也构建了更加完整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心理学读后感

初识心理学,心中很是憧憬,印象中的心理学大师都像童话话里的神仙,既能一眼看出一个人的悲欢喜乐,又能治愈人心。在警校之前曾也算接触过这一点点心理方面的东西,因为之前的大学和学校里的心理辅导老师一起合作创办了学校新的心理协会,旨在帮助学校大学生心理辅导和思想建设,同时也给有这个兴趣爱好的同学提供一个平台。这算是我生命中对心理学的初体验。现在来到警校,有幸可以跟着邵老师学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必将是我来到警校的一份新收获。

这次我看的书是《发展心理学》,从学校图书馆中借来这本书,带着懵懂,怀着憧憬开始阅读人生中这第一本专业性的心理学书籍。因为全书内容很多,我还未来得及全部仔细看完,以下是一个初学者对于书中第七章《青少年期的心理发展》的一点读书笔记:

第七章第一节青春期生理的剧变,开头一个对于青春发育期总得概括:“青春发育期这个阶段,既不同于儿童,也不同于成人。它最大的特点是生理上蓬勃的成长,急剧变化。”每个人都经历过自己的青春期,但在看这本书之前没有如此细致具体的了解其中的奥妙。联想自身,确实在青春期时期生理上的变化是巨大的,生理外形、生理机能、性器官与性功能的成熟。这个时期是除了出生后第一年以后人生的第二次生长高峰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可以客观直接的发现自身的变化,会产生一种“成人感”,身体机能带来的变化促进他们意志行为的发展。处于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形态、生理和心理都在发生急剧变化。特别是性成熟这一“突变”,往往给青少年带来暂时的困扰。但是由于这一时期患病率,死亡率低,保健和教育工作往往被人们所忽视。这是一个矛盾,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方面的发展和合理引导会对青少年以后的生命形成巨大影响。

第二节,在青少年期,中学生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社会接触面以及社会交往日益丰富、频繁,尤其是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青少年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平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好的坏的,这个信息发达带来的是双重的后果,不仅为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同事也对认知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合理的控制和引导青少年去接触一些好的文化内容,不要让社会上的某些恶习感染青少年。

书中对于青少年思维发展的研究,首推皮亚杰的形式运算的思想。形式运算即命题运算,所谓形式运算或者命题运算思维,就是可以头脑中把形式和内容分开,可以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青少年的思维,在小学期思维发展的基础上,因新的教学条件和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而出现新的特点。青年初期的抽象逻辑思维,属于他理论型,不同与少年期的经验型,他们已经能够用理论做指导来分析综合各种事实材料,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到青年时期基本上可以掌握辩证思维。

第三节,中学生情绪的特征,从青春期过来的我们都知道中学时代的我们大都容易动感情,也就是说青少年时期的情绪和情感毕竟强烈,书中写到这种情感带有两极化。其中包括外部情绪的两极性和内心表现的两极性。而中学生产生情感两极性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他们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在社会各种关系和因素的作用下,他们的心理出现多种矛盾,表现在情绪和情感上,主要是各式各样的需要日益增长,而他们对这些需要合理性的认识水平高的主观状态与社会客观现实之间有矛盾。

二、由于青春发育期性腺功能的显现,性激素的分泌会通过反馈增强下丘脑部位的兴奋性,就与大脑皮质原有的调节控制能力发生一时矛盾(个人理解就是大脑有的时候不能控制青少年突发的兴奋状态,所以青少年极易做出在承认看来不理智的事情)。这种状态可能是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情绪和情感两极性明显的生理原因。

第四节、青少年期的社会性发展,青少年时期大都开始社会化,而青少年社会化的任务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追求独立自主(由于成人感的产生,这点我自己深有体会,这个时期我们大多数想独立想离开父母的港湾去独立开辟新世界)。

2、形成自我意识,开始确定自我,好像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

3、适应性成熟,适应性器官的改变并逐渐接受并适应这个事实。

4、认同性别角色,就好比会有产生所谓的男子气和女子气,这跟之前的认识是个质的变化。

5、社会化的成熟,学习成人,适应成人社会。

6、定型性格的形成,这个阶段形成态度和行为方式大都已经定型,因而性格的改变就比较困难了。

这就是儿童青少年社会化的成熟,这个成熟的核心表现在自我意识的稳定、价值观的形成和道德趋向初步成熟三个方面。

小总结:青少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宝贵又最有特色的时期,经历过这个时期的我们对很多事物有新的接触,我们开始真正接触这个社会,并在这个时期形成自身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养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准则。这个时期好比人生筑基期,很多一辈子的行为习惯、对事物的观察角度、道德准则、性格脾气、自制能力等等都在这个时期打下基础。

脑海中的青春记忆,会从这个时期开始,青春是美好的,中学阶段是人生中的黄金时代之一。青少年这个时期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富有理想,热情奔放。好好把握这个时期,会对接下来的人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浙试152区队—林捷凯。

心理学读后感

我当然不敢说《设计心理学》是一本晦涩的书,因为人人都说它太经典了。但是不知是水平和认知能力的局限还是耐心的缺乏,我几乎可以说是很痛苦地读完了这本设计界的经典大作,然后,一头雾水。

读完这本书扔在一边,下楼的时候,现实却让我不得不又想起了这本书,因为我遇到了一扇每天都必须面对的,难以开启的“诺曼门”,一扇把开关设计在很远的墙上的玻璃门,它的开关与2个电灯开关并列,样子也同电灯开关一样,按了它以后,必须立即跑向玻璃门,并向外推开它,否则5秒钟后它会自动闭合,门上的把手是竖立的,诺曼说,这样的把手通常是用来拉,而不是用来推的。

像诺曼那本书一样经典的很多交互设计大作一样,比如《aboutface》,我觉得中文翻译的很不好,事情本应像书的思想那样,对用户有个仔细周密的论证和认识,读者的环境有所了解,而不是把本来很精密的思想,弄得支离破碎,面目全非,2个名人的书腰,也弄得好像出版社的代言人一样。

不过当我们穿过出版社和翻译者给我们营造的迷雾,《设计心理学》作者的想要表达的思想,也就像那海边弥漫雾气中的灯塔,给人温暖和信心。通读全书,个人感觉作者并非在讨论某一个问题和某一个设计的秘诀和方法,而是传递一种希望透过表象,直达用户内在需求的关怀,那就是抓住本质,抓住用户需求和事实发展的最本源。也许大师的思想是相通的,这种对人性的关怀与顺从,对自然和事物的理解和宽容,在畏研吾的《负建筑》里也有类似的阐述,不同的是,畏研吾尊重的现实更多的是自然和环境,他认为人性顺服于自然的规律,也就顺服了自己的本性,而诺曼更注重人需求的重要性,必须改变“错误”的事实,顺从人的惯性,甚至是惰性。当然这里没有对错,东西方不同的人文自然环境,以及历史等因数使之成为2种不同的真理。

现代的设计面对的是残酷的市场法则,满足用户的需求、尊重用户的习惯当然是第一位的,但是未经正确设计的事物,满足用户的表面需求,却永远失去了更多的潜在用户,甚至到头来连最初的用户也自然地“背叛”了它。诺曼举了个例子,就是那个有电话、电视、闹钟等等功能的一个电器,按照今天的理解,就是一个带xxx功能的xxx,首先重要的是后面那个定语,而不是之前的附属功能,如果把用户的一切附属需求都一个不漏的摆出来、按上去,那是一件舍本逐末的事情,结果自然是造就一个机器怪兽,吓得连最初提出需求的用户也不敢照面。为什么当黑莓和诺基亚推出“全键盘”手机的时候,apple却敢推出没有键盘的iphone呢?道理也同上面是一样的。

说到诺基亚,想起了它的“科技以人为本”,豆瓣上有更高明的变种“科技以懒人为本”。

我曾经也畅想过诺基亚和apple同时推出洗衣机,然后“thinkdeffrent”的apple决不会让你想得更多,只会让你做的更少,然而诺基亚牌洗衣机会给你25种自由的选择,以及用来控制更多功能的10多个按钮,以便于您在洗衣服的时候还能用该洗衣机听mp3、上网、煮咖啡,这不是胡说,同样“智能”的冰箱三星已经投放市场了,市场的销量自然会印证诺曼说的限制功能、预设用途的设计原则的对错。这2个设计原则是说,要想让某件物品用起来不出错,那就不要让它具有其他功能,或者说是在用户平时接触时,隐藏掉其他众多功能。

每个事物的原理,然而我们可以学会抓住设计的本质、还事物以本源,这样即使世界变幻莫测,时代脚步永不停息,设计却也将会是永恒的。

心理学读后感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觉得标题很吸引我,就借过来读一读。可是看过以后,我爱不释手,把它再读一遍,感触颇深。

这本书主要解决学生学习的十大困惑,对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有很大的启发。十大主题分别是“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换了老师学生怎么对学习没兴趣了”、“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出息吗”、“学生很勤奋为什么成绩上不去”、“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吗”、“习惯可以决定命运吗”、“要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该奖还是该罚”、“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吗”、“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各个主题分别从许多实例中一一剖析,让人看后感觉非常折服。在十大主题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出息吗”、“该奖还是该罚”、“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下面我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剖析。

“学生很聪明为什么不爱学习”。学生对于学习,个体的差异性十分明显。对不同学科也是如此。在生活中,当聊起学生时,往往有许多感慨,有的学生聪明,但就是不爱学习。书上通过一位班长的事例来剖析,决定学生学习动力的5大因素分别为偏好、负荷力、学习效能感、责任心、可塑性。个体偏好在教育上来讲就是要因材施教。孔子在2500年前就提出这样的观点,本质就是让教育适合不同的学生。同时也是提升学生学习动力的方面。要认识到不爱学习的学生,不是他们故意作对,要帮助他们提高学习动力而不是强迫或斥责。

“成绩不好的学生还会有出息吗”。俞敏洪认为孩子是有区别的,只要能正常走进教室,就能做出大事情的。学校教育只能决定人生的一部分,不能决定一切。1959年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兰德提出“人业互择理论”——社会型、企业型、常规型、操作型、研究型、艺术型。学习成绩只能代表一方面。素质教育是培养社会公民,不是培养智慧考试的机器。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从我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并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拿统一的标尺来衡量学生。

“该奖还是该罚”。这个主要是如何有效利用奖罚来保证常规教学呢,惩罚或者表扬不是目的,是促进教学包括德育的手段,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留下正面或者反面的印象。正确实施奖励有4大原则——奖励要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奖励要投入真感情、奖励要提升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奖励要针对不同个体有特性性。在教学中正确应用奖惩,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需求,采用不同方法,多尝试一些手段,可能老师讲课生动有趣,深入浅出,也可能成为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化因素。关于惩罚,能不用的尽量不用。书中虎妈的例子,述说虎妈采用很多方法对付女儿,但是要注意几点:一是孩子的承受能力,要清楚孩子的承受力,一定在承受能力的范围之内。二是要对孩子的发展有利,通常惩罚会压制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三是要和孩子建立爱的纽带对孩子严厉是因为老师爱孩子。四是引导孩子主动改变,这种改变是学生理解、认可惩罚行为的基础上认识到自己错误后愿意改变。五是惩罚要公正体面,不可粗鲁。需要事先确定的、明确的规则是实施惩罚的前提,也是学生认可的。这样惩罚师出有名,学生心服口服。六是要对孩子表现高期望。惩罚学生不忘我们的初衷——让学生变得更好。七是惩罚因人而异,有时惩罚与奖励双管齐下。

“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吸引学生”。这也是我一直在纠结的事情,毕竟教学是教师的基本技能,要呈现什么样的课堂,才是让学生最欢迎最喜欢呢?我们一直提倡优质课堂,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喜欢课堂。那什么是优质课堂呢?国外学者提出三点:安全与规矩、期望与高标准、高效有趣、情感互动与归属感。这22字能够做到非常不容易。安全与规矩,主要是学生不会身体情感上受威胁或攻击,不会被同伴嘲笑,学生自己表达自己的想法,每个学生都有犯错的权利,坦诚自己的弱势。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和班风。期望与高标准,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家庭的希望。高标准,严要求的目的就是给学生传达这样的信息——我相信你能做到,你能做得更好。高效有趣的课依赖以下几个因素:深厚的学科素养、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的方式授课、幽默感、有意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方式丰富又灵活。课堂充满师生间情感互动,关注情感因素,让课堂变得安全又温馨,让学生产生归属感。

通过学习,感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方面需要学习,这本书在自己教学过程中,很大程度上,把教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通过实例的方式一一呈现,有助于今后教学。这本书也是特别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心理学读后感

由于本书每句话都是"高度浓缩的概括",我也很难单独仅抽某几句话摘录,这次的读书笔记就记录一下本书的脉络吧。

第一,"领导力自哪里——提升领导力的七种理论工具"本对领导力理论百年间的发展轨迹进行了回顾,分别是伟人理论、领导性格理论、领导行为理论、情境领导理论、功能领导理论和关系理论。理论的更新不是否定过去,而是不断的完善和与时俱进。

第二,"当今领导者所面临的挑战——从管理创新到全球化的人才争夺"主要阐述创新、人才管理、社交媒体、全球化四方面的挑战。凭心论,觉得这里放这个节好像有点奇怪,可能是我还没get到作者的深意吧。

第三,"员工激励——带团队,就是要激励人心"工作场景下的"激励"被乔治·米勒(认知心理学的奠基人之一)定义为"心理驱动力——决定人在组织中的行为、努力程度和在面对困难时的持久力"这方面的理论主要有4种,分别是: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要留住人才,就帮他实现更高阶的内在需求;麦格雷戈的x-理论——参与式的管理模式激发员工创造力;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成就感和职业发展空间,比薪资更能激励员工;积极心理学——提升员工的幸福感,他们的工作效率会更高。这版块里,印象最深的是激励因素是员工工作满意度提升的主要原因,而保健因素则是员工工作不满意度降低的主要原因,而薪资,通常被归类为保健因素。所以扣罚性的措施不是给予人动力,反而是提高不满意度的主要原因,担心不扣不动其实一定程度上是管理者的不作为,因为其没有提供让对方动的激励因素,所以"负向激励"很大程度是个伪命题。

第四,"高情商领导者——洞察人心,才能激活团队能量"情感是领导者与下属关系的重要纽带,他们不仅要控制并积极表达出自身的感受,还必须能够接受、传达、回应下属的感受,这才是高情商的体现。事实上,每个人都应认识到情感对于个人关系的强大影响力,而不只是身居管理之位的人。

第五,"领导力提升术——挖掘和提升核心领导技能的四个方法"本主要是对几种用于评估领导者个性和行为的工具(如心理测试、人格测试)进行讨论,用于比较领导者自我和他我之间的差异性,并以此作为领导力发展计划的出发点。

第六,"心理契约——发现员工未说出的期望"心理契约是雇佣关系中不成的观点与期望,因人而异,还带点时代烙印。心理契约的核心要点是双方的相互信任。心理契约这个观点对我说还是挺新且有触动的,领导力不是单向的输出,更是双向的互动。

第七,"战略领导力——为组织确立前进的方向"这一部分有点大,看标题都懂的啦,就是知易行难而已。

第八,"极致领导力——危机时刻,领导者该如何做"这一部分其实是快速翻阅过去的,已经没有耐心看下去了。

第九,"未领导者要掌握的五个方法"五个方法分别是:投入型领导力——合理分配知人善用,让员工尽情释放潜能;综合心理学方法——培养领导者魅力和风度;服务型领导力——将员工需求放在首位,确保人心稳固;真诚型领导力——坚持真我,追求多方共赢;伦理型领导力——以身正人,用品质折服员工。

本书的结论写得非常好,摘录如下:

成为鼓舞人心的领导者的先决条:你必须了解你的员工,知道他们的想法,他们的期望,以及为了完成愿景,他们的需求。施展领导力的前提是在于认清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领导力是领导者和追随者之间的共生关系。

在过去,初级员工会自发地尊重领导者,而如今,身居领导者之位的当权者们必须赢得下属的尊重,随着一代进入劳动力市场,那些专制的指令和内部管控化可行有效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现代商业的核心主题是客户至上,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组织都意识到,客户满意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员工和客户之间建立的联系。公司通过服务人员之手直接或间接地将服务传递给客户,所以事实上,管理者应当将提升客户服务的重心放在提升员工敬业程度上。

最后用今天朋友圈中看到的一位师兄的圈做结语:生活就是一本书,我们每天经历的事情,都是一个个埋藏着启发的案例,关键是我们必须有能力解读它。我们可以把生活中重要的部分选择出,然后从中发现更有价值的启发。这个过程,就是在锻炼反思的能力。(好像和主题没什么关系,就是突然发现了这段把所想的成并升华说出的句子,顺手记录一下而已。)。

终于翻完这本书,可以开新一本了。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内容便概。

1.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就像一个婴儿,父母告诉他面前的物体是一棵松树,他便记住了松树的形象,这个时候,他的头脑中不会出现另外一棵松树的形象,因为,他没有“松树”这个概念,所以也不知道松树的抽象的特点,而只是有一棵松树具体的形象。此时他获得的知识是“直觉”,等他大了,他会进一步获得“松树”的理性认识。审美就是这种“直觉”下才产生的心理享受。我们在欣赏一棵松树的美的时候,里完全被这棵松树的形象所吸引,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植物学家看到松树,一心关心松树的生活习性,关心它的植物特性,这个时候他是不能进入审美的,因为他持着科学的态度;另一类人,一心只想着把这松树砍回家去会有什么用处,结果,他也没有享受到松树给他的美,因为他持着实用的态度。排除了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又不考虑事物的抽象共性,只专注它给你的完整形象,这个时候,美才能产生。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2.审美要有种距离。莎士比亚写过一部关于夫妻猜疑的悲剧,叫做《奥赛罗》。不忠实,受过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寻常人更能了解剧中奥赛罗的痛苦,他本来更应该从此剧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的,可是正因为他事事都把剧情和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限制了他对全剧其他内容的理解,不能真正达到欣赏。所以,人必须和美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审美。人们都知道“雾中看花、水中望月”中的花和月比现实中的花与月要美,是因为人们和它们有了距离。距离太远以至于看不清楚了,也同样达不到审美的效果。过分理想化的作品和人们生活离得太远,过于写实的作品又和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近,都不能产生很好的审美效果。“不即不离”是艺术的原则。

3.立普斯的移情说。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是美学上一条基本原理。。当我们欣赏松树时,不知不觉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我们一方面把自己心中的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注到松,于是松树俨然变成一个人;同时也把松树的苍劲挺拔的情趣吸引于我,于是,自己也俨然变成一棵松树。这就是移情作用。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生命,有情感,有动作,这就是移情的结果。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比如“天寒犹有傲霜枝”句中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都是体现着移情作用。

运动的感觉。这种运动感觉微弱“无定所”,所以外射到石柱身上去。再比如,在戏逐一个同伴,站在旁边观看了几分钟,越看越高兴,最后也跟着他们追逐。看来这几分钟的旁观就是对于那运动现象的最初步的美感欣赏。模仿是动物最普遍的冲动。

5.审美离不开联想。联想的特点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完全是偶然的,没有艺术的必然性。联想的另一个特点是,联想力越丰富的人美的欣赏力也越弱。尤其音乐,有修养的人一般只注意声音的起承转合,不想到意义,也不发生视觉的幻象。朱光潜批评了这种漠视联想在审美中的作用的看法。指出,诗歌是不能丢开联想的,比如伟大的诗人柯勒律治吃完鸦片后睡眼之中写的名诗《忽必烈汗》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部分。朱光潜先生承认,美感是一种直觉,它不计功利和实用目的。但是,他认为不能因此把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同人生分割开来。一个瞬间的美感意象总是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及毕生的观察、思索、体验做它的背景。在美感经验之后,即意象转化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个心灵中回流,扩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进人对人情物理的深度认识。这样在朱光潜先生那里,直觉与联想,艺术与道德的对立消除了,形式美学与道德派美学被熔为一炉。

心理学读后感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是儿童期的心理和行为的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这个时期的心理年龄特征。但有一点和我们平时理解不大一样,儿童期是指从出生到青年前期,即从出生到17、18岁左右。当然它还可以细分为更小的阶段,比如常用的婴幼儿期(出生到2岁)、儿童早期(2岁到6岁)、儿童中期(6岁到11岁)和青少年期(11岁到20岁)。

现在的发展心理学已逐步分化出各个以专门年龄阶段为研究对象的分支学科。它主要包括婴儿心理学、幼儿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年心理学、成年心理学、中年心理学和老年心理学。

本书主要介绍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地位不断的强化用心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说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发展从描述性阶段向说明性阶段过渡,儿童发展心理学能够为此提供说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分对发展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使读者更加清晰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分体会到作为一个老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细心和耐心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说话,把自己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考,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老师。

在这本书中,我对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印象颇深。皮亚杰把儿童看成是一个初露头角的科学家,在与环境的互动中不断构建新的认知结构,而信息加工理论把儿童(和成人)比喻为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接受问题信息,贮存信息,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回答。而儿童的认知也可比喻为从环境中接受信息,贮存信息、按需要提取和加工信息,然后作出反应。信息加工是心理学研究认知过程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把认知过程中感性部分(如感觉、知觉、注意和记忆)与理性部分(思维)结合起来成为一个从输入到加工到输出的完整的控制系统。信息加工论者运用了信息论、控制论和计算机模拟,在感性认识部分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尤其在记忆研究方面最有成效。儿童多方面的认知发展正如以上提到的这一整个系统的运转是紧密的,完整的,通过了解儿童学习的规律,在以后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比较科学的方法来进行,让学生真正的学会学懂。

教育是一门关于人性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人性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关系与牵动都将充盈着和谐与愉悦。这本书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纪二零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职位地方不断的强化埋头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阐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生长从描述性阶段向阐明性阶段过渡,儿童生长心理学可以或许为此提供阐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心理学读后感

德等国关于美的论述都是他最早翻译过来的。其实粗读一篇,我真没有弄明白到底什么是美。虽然他通篇都在介绍什么是美,从心理学角度、从哲学角度、从自然科学角度去研究、论证美的本质意义。但是我读的还是一头雾水,因为朱先生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眼光是那么犀利;观点是那么独到。都说读书就是读者和作者心与心的交流,我只觉得朱先生穿着一身长马褂,在某个黄昏的清风中,向我娓娓道来,像一切得道智者一样,他持才并不傲物,从容淡泊,虚怀若谷。对我而言,朱先生只能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形容了。

那么,到底是什么美?

什么是美?朱光潜先生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对于一个严谨的科学研究者或者说是理论研究者,简单草率地定义某种事物,总不免会把读者引入歧途甚至会怡笑大方。伟人如柏拉图也曾犯下把人定义成没有羽毛动物的错误,留下了千古笑柄。美不完全是事物的属性,不能科学定性地定义。譬如我们说水,这是可以严格定义的,凡是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化合而成的物质就是水,这个不会因为不同人有不同看法而改变。然而我们很多人对美的定义其实都是成为美的条件,我们说脚长的女人比脚短的女人要美,对称的比散乱的要美,但这都是成为美的条件,但具备这些条件的不一定就是美。正如空气含有水分是雨的条件,但空气中的水分却不是雨。因此有人问圣·奥古斯丁:“什么是时间?”,他回答:“你不问我,我本来很清楚地知道他是什么,你问我,我倒觉得茫然了”。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美?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攀登过山,游玩过水,欣赏过画,背颂过诗文,当我们发现某处景色让我们心情愉悦时,我们会说,这里真美;当我们读到某处诗文让我们身临其近时,我们会说这首诗真美;当我们读到某篇文章让我们长期心灵的桎梏、精神的困顿豁然开朗的时候,我们会说这篇文章真美。我们在说美的时候,其实都只是一个随性的判断,靠得是自己粗疏的经验,至于为什么会觉得美,我们都没有意识进行仔细的考量。我们要欣赏、判断美,其实是不能离开理论支撑的。如果我们没有决定怎么才是美,就没有理由说这幅画比那幅画更美;如果我们没有明白艺术的本质,就没有理由说这件是艺术品,那件作品不是艺术品。只有当我们明白美的本质的时候,才能使欣赏和创造的过程得着更准确的力量(朱自清语)。

对于读这本讲哲学,讲心理学的理论书籍,读起来非常费力。要来只是想了解一下,但是被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一以贯之的努力精神所感染,觉得不认真读完都是对不起作者所付出的努力和自己白白流失的青春。作者在整篇文章中,每论到一个观点,都列举了十几个思想流派的主流观点,然后自己不轻易的判断某种观点的对错,也不轻易接受某种观点。在以过自己认真思索、艰苦探索的之后,提出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在《谈美》中说到写此书时“要先看几十部书才敢下笔写一章”。这让我想起,他在这本书附录《作者自传》中提到的一件事情,在作者年近花甲的时候,还努力去学习俄文,并且可以达到读写的程度。前些年,我在某本书上看到北大王选在60多岁的时候,再去学计算机程序语言,并成功开发出汉字排版软件,打破了国外对汉字排版领域多年的垄断,被誉为“当代毕昇”。在这里不是想说他们“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故事,而是觉得我现在还很年轻,悲观、懒惰的情绪时常在缠绕着我。每当一看到《文艺心理学》摆在我面前时,自不觉汗流夹背。

心理学读后感

假期里,我浏览了与本人工作中相关的书籍——《教育心理学》,感到很有播种,对自己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很有帮助。下面是我对书中内容的接收和思考:

我在书中不找到作者对教育心理学的明白定义,而是通过先容教学过程,通过与附近学科的比较向我们展现教育心理学的性质作用和意思。

对教学过程,我是深入的领会到教与学这是两个彼此影响和促进的过程,我认识到教学它是一个完全的过程,而在每一个过程都应该有准确的理论去领导,这样才干更好地促进教学。

教导心理学与教育学不同:教育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的一些基础规律,而绝对应的,教育心理学则研讨在教育教学前提下学生心理运动的法则及利用。这两个学科比拟好辨别,我的意识是教育学更多的是重宏观的角度去研究咱们的教育教养,而教学心理学已经进入到了我们的教学过程。教育心理学和一般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的关联能够说是非常亲密。教育心理学是以它们为学科基本的,却不好说谁包括了谁,谁附属于谁。教育心理学更好的辅助了我对学习进程和学习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治理跟评估的实践和实际。

在通读这本书后,我对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宗旨,研究方向,起因及研究方式有了一定的懂得,另外关于书中波及的普通心理学及儿童心理学方面的常识,对我在懂得教育心理学方面的内容也有很大的赞助。

首先,关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景象,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是丰盛多样的。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系统中与教育工作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分支,要想晓得它是研究什么的,就须要对它的对象,性质,内容,范围和任务做全面的考核和了解。

这本书谈到教育心理学的对象,是因为受教育体质发展和心理发展是严密相干的,所以教育心理学也要接洽到体质发展方面的有关问题。此外,教育过程也可以说是师生协同活动的过程,而且先生在这种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对于老师的心理学识题,也是教育心理学应该研究的一个特别范畴。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应当是由它的研究对象决议的,即“教育心理学是兼有社会科学和天然科学两种性质,而且是以前者为主的一门边沿迷信”。不同社会轨制国度的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也独特点和不同点,这在必定水平上就影响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规模。依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目的,我们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和范畴是完整适应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请求的。教育心理学的义务就是揭示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和增进全部心理科学的发展。由此可见,教育心理学是以教育对心理学的要求为起点,以解决教育实践中的心理知识题为目标的。

教师为什么必需学习教育心理学呢?

心理学读后感

人生面对的很多难题,其实都是由心而起。当世界都在倡导学习管理学、经济学、金融学等学科时,有些人忘记了,这些技能的发力原点是心理学。读懂了人心,就能打动人心;具备了掌控人心的能力,任何事情自然就无往不利。

对于一个优秀的销售员来说,其最强之处并非在于认识多少客户,也并非在于拥有多少年的从业经验,而是在于具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和解读、操控他人心理的能力。销售看似是一种有关营销学、广告学和经济学的商业行为,其实融合了心理学、语言学等复杂的知识体系。一个合格的销售员,不会惧怕与客户开展心理博弈,因为这是从陌生人到建立交易关系的必然过程。

销售既是一门对人类语言、心理以及行为的分析科学,只有用动人的语言才能打开客户的心扉,只有用得体的交往才能巩固和客户的关系,只有用精准的需求分析才能让客户认同你的专业素质......销售就是用最恰当的方式打消客户的所有疑虑并最终说服对方的综合技能。

销售打的是一场心理战,察言、观色、攻心是销售员的制胜法宝。与人的语言相比,无意识的肢体语言更能真实地反映人的内心世界。销售不是打嘴仗,与客户打交道,了解客户的心才能更好地搞定他们。通过小动作识破他们的内心机密,往往会让你的“进攻”更顺畅。

搞销售的人,必须有“说”的本领,但是“能说”不等于“会说”,如何把话说到客户的心坎儿里是一门艺术。得要领者字字珠玑,简洁有力,深得人心。在销售中,掌握沟通的各种技巧,往往能使你的业绩节节高升。

商场如战场,勇者生存,指着胜利。想要在销售这场残酷的战争中取胜,就必须要懂得商战谋略,“心理战术”便是隐藏在背后的较量手段。将心理博弈法运用得当,必须能在销售行业中运筹帷幄,游刃有余。

有价值的客户不是硬抓来的,而是被吸引来的。销售人员最终要靠春风化雨的影响力赢得客户认同,而不是对客户指手画脚。拉近彼此距离,营造吸引客户的强大气场,让客户主动接近你,会让你在销售的任何方面都立于不败之地。

先做朋友,后做生意。千万不能眼中只有金钱而忽略了交情。客户不是“赚钱的工具”,发自内心地喜欢客户、重视客户,让客户看到你的真诚,让心靠的更近,是发展客户关系的重要一步。

讨价还价是销售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一门技术活。讨价还价不是退让,一个优秀的销售员,总能在谈判过程中灵活运用谈判技巧,在双赢的前提下,让对方心服口服。

心理学读后感

新的学期开始了,转眼间已经和这群孩子相处了两年的时间。经过了一个暑假,孩子们不仅又长高了一点,感觉他们更加懂事和羞涩了一点。新学期之始,我就在心里想,面对发展中的孩子们,我该如何更加了解孩子,做一名让孩子愿意敞开心扉做朋友的老师?于是我又去重新研读了《儿童情绪心理学》。

开学后很快我们就完成英语第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学习的主题是问答人物的外貌和性格特征。有一天我们的家庭作业是介绍一位自己的朋友或者老师。这是我们第一次写英语小作文。同学们的写作水平参差不齐,但是大部分的同学完成的都非常棒,人物描写的非常写实,孩子们也借此机会表达了对朋友和老师的情谊,感受到运用知识的喜悦和成就感。其中甲同学的作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甲同学是一位活泼、聪明、机灵,平时课堂上也很爱表现的男孩。在作文中他描写了他的一位天才朋友,他的这位朋友精通天文地理,会说多国的语言,掌握各种技能,作文中没有出现我们需要练习的核心英语句型,反而出现了大量的复杂词汇和语法表达,以我对他的了解,这篇作文的水平,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这篇作文很有可能是抄袭的。

这位同学很爱面子,怎么样才能让他主动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是不当的,又不驳了他的'面子呢?我在他的作文下面写下“你的学习能很强,作文很精彩,向你学习”。作业讲评课上,我特意观察他收到作业本时的表情,有窃喜也有一丝丝的羞愧。于是,我在班里表扬了同学们这次作业完成的非常棒,学到的知识运用的恰到好处,即时给给予同学们肯定,给孩子们写好英语作文的信心和勇气。我还特意表扬了甲同学,这时甲同学默默的低下了头。第二天上午再次批改孩子的作业时,发现甲同学又重新写了一篇作文:myenglishteacher,英语句型运用的准确,描写真实,虽然没有了他上次作文的花哨和“高大上”,但让人读完非常舒服。作文中他描写了对英语老师的喜爱和感谢。我想他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及时改正了。这一次我给他写上了一个大大的赞。

有人说教育是一场修行,我认为教育就是心与心的互换与交流,没有真心就没有教育。能参与到孩子的童年时光,我是幸福的,我也希望自己像太阳一样温暖他们的心房,照亮他们的心扉。

《心理学》读后感

本书重要先容了二零世纪二零年代以来儿童心理学研究的职位地方不断的强化埋头理机能形成的过程来阐明心理机能的`涵义,使心理学的生长从描述性阶段向阐明性阶段过渡,儿童生长心理学可以或许为此提供阐明性的控制论模型。

教育是一门关于兽*的艺术,同时也是一门关于兽*的科学。当我们的教育与“人”走得更近时,学生之于学校、学生之于教师、学校之于学生、学校之于教师、教师之于学生、教师之于学校等种种干系与牵动都将丰裕着调和与愉悦。

书中非常细化地从各个部门对生长心理学进行了研究和阐发,使读者更加清楚地了解心理学的内容。读这本书,使我充实体会到作为一个教师的不易以及这份责任感,要更加仔细和耐烦地去观察每一个孩子,用孩子的眼光去看待世界,蹲下来跟他们语言,把本身和学生们看作是平等的对待,用他们的心去思索,去体会。这样的话,才会成为一个好教师。

《心理学》读后感

要不是抱着有始有终的原则后半部分几乎看不下去。其实从科普的角度来说,还是有有可圈可点的地方的,毕竟普及的前提在于门槛低。所以这本看似讲心理学的书,更多的像是某个论坛上的猎奇故事帖子,只是相对来说分门别类地进行了整理。很多地方比如强调同性恋的基因型、一些边缘性欲错向者的心理形成原因、精神病人的普遍无攻击性,都是帮助我们更好地用宽容的心接受和了解。这是好的地方。然而让我受不了的地方在哪呢?就是通篇矫揉造作的文风和东拼西凑的案例。简直了!我不是对心理学有非常多理论研究的人(不然也不会看这书了),但是平时从各种渠道中也获得了一些相关信息,当这些信息以一种面目全非的方式出现在作者的描述中时,分分钟想砸手机。

具体大家看前一章就可以感受,如有不适,就不要看下去了,后面的更无力吐槽。不过,出于对此类作品的兴趣,还是给个两星,感兴趣可以粗略看看。但不建议推荐,可以找到更好的。

心理学读后感

《学与教的心理学》这本书包括了三部分:教师与学生心理,学习心理,教学心理。它将新的学习论和教学论及其教学设计技术贯穿全书。采取了以学校学习和教学中的心理学问题为基本线索,介绍和剖析学与教的重要方面和主要环节的心理学理论与应用。

阅读后,我认识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我国教面临着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要提高学生的素质,首先要使教师队伍具备良好的素质。要更新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提高自身教书育人的技能。

2.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是教师的.天职。若要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就必须懂得和熟练地运用学习规律。所以我们教师要知道学生认知能力、动作技能和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和有效学习的内部与外部条件。

3.教师必须学好教学心理学才能使习得的学习论原理转化为教学技能。

在阅读本书前,我常常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阅读效果?因为总有些学生对学习提不起兴趣,课堂上经常心不在焉,家长对他们往往束手无策。通过阅读本书我明白了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很认同“终身学习”的观念和模式。学生到学校来学习,不是学死的知识,而应当掌握学习的能力,学习要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一个人要学会学习。学习不仅是课堂中的事,要创造学习化的社会,我们个人也应该学会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

这本书还有很多有益于教师教学的知识,值得大家去阅读,希望能借助书中的知识来促进我们的教学。

心理学读后感

匆匆的、粗线条的看了一遍《普通心理学》,对于从来没有接触过心理学知识的自己来说像是扫盲一样,虽然没觉得有多么的高深,但要弄懂、理解确还是要花费大的力气了,无奈年纪有些大了,记忆力差了许多,哈哈!能够扫扫盲也不错!这还要感谢读书发起人志恒先生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从生理的,社会的等层面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科学。人是有意识的`,人有心理活动,这区别于各种动物。

回过头来看看我们从儿童到青年到老年走过的心路历程,稍稍分析一下当时的心理状态,从对事物、对环境等的认知到情绪、情感以及意志、动机、能力人格,自己的故事也够写一本小说的了!现代社会了,心理出问题的多了,有了心理问题需要咨询心理医生,这在早年是不懂的或不认同的,现在知道了这是科学!看看我们周围的人们,亲戚、朋友、同学等,他们都是单一的、不同的,思想观念、意志品质、兴趣爱好、性格特点都不相同,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有不同心理状态,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也很正常,通过学习关键是我们要学会自我调整和化解!性格是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造就的,我们不管啥性格,但是健康和快乐是当下的我们所追求的!这一点我们是相同的!让我们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心理!学会自我梳理和排解,过好快乐的晚年生活!一切都是浮云!做健康快乐的自己!自己的一点体会,与同学们共勉!

心理学读后感

回忆自己每一次的情绪失控或是低落,其实都算进入一种心理非正常期,感觉自己就是一个潜在的偏执狂,抑郁症患者,人的心理很脆弱,不可避免的会发生心理和情绪上的波动,是什么让我们能够慢慢调整自己,从这种消极情绪中抽离,看完全书,惊奇地发现居然是爱,以前总觉得爱是一种幻想的心理状态,不如智慧,美貌,财富那般重要,一个人没有了爱可以活。

如果后三者一个都不具备的话,那这个人的一生中只剩下平庸和不幸,我们可以假装被爱,假装去爱人,但是假装自己有钱,假装聪明,伪装的漂亮,生活的窘境就会改变了吗,后来才发现自己一只有一个误区,之所以把那些物质的条件看得如此重要,只是因为那些物质的东西能够帮助我们更容易得去获得爱,获得更多的爱,只因爱是无形的我们才会忽视它,享受爱和被爱是人的本能,之所以会出现心理的不正常,是因为内心的爱得不到正确的投射,从而被扭曲,结果便是暴力与性,攻击与性同样也是人最原始的本能,这就好像一个硬币的两面。

因为爱的'天性,寻找外部的投射容器,心灵得到沟通,成为一个正常去爱和享受被爱的人,这种投射是是潜意识里,一旦收到外界的刺激,爱的认知被扭曲,冰山下层的原始欲望便会时不时跑出来,再进行错误的投射,嗯,悲剧就是这样产生的吧,一种强大的求生欲让我感谢生命中出现的人,以及他们所给予的爱,每一次的情绪失控都会被拉回来,从今天开始,去爱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去感恩,去发现。

心理学读后感

本书在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由本书第一章构成,其内容主要是关于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如人格的概念、人格心理学的任务与意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等等。第二部分为本书的主要部分,由第二至第七章所组成其内容属于理论人格心理学,主要探讨了人格心理学中的`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学习论、人本主义、认知主义等学派的理论与研究。第三部分由本书的第八、九、十这三章所组成。其内容是应用人格心理学,较系统是探讨了人格测量、变—态人格及其矫正,以及人格教育等应用人格心理学的问题。

《菊花与刀》问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却不断有中文版本推出,而且几乎被人格心理学领域所推崇为教科书之外的必读之作。我也正是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找到了这本书。日本著名评论家川岛武宜就曾说过:本书著者的学识和能力令人惊叹。尽管本尼迪克特本人一次也没有到过日本,但却搜集到了那么多的重要事实,令日本人都感到非常惊讶。而事实上,1948年该书的日译本出版后,即成为了日本国内最畅销的书之一。作者以菊花与刀来概括日本人的文化特征和性格的二元性,因为在日本,菊花是皇室的家徽,而刀又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显然这样一种具象概括是颇有深意的。世界上恐怕没有哪个民族像日本民族那样突出地表现出行为的矛盾性那么让人难以理解:既好斗又和善,既尚武又爱美,既蛮横又文雅,既刻板又富有适应性,既顺从又不甘任人摆布,既忠诚不二又会背信弃义,既勇敢又胆怯,既保守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而且这一切相互矛盾的气质都是在最高的程度上表现出来的。这些就是《菊花与刀》会引领我们去深入探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