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合同范本 > 建设工程 >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热门14篇)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热门14篇)

时间:2024-04-29 00:00:06 作者:笔尘

范本通常是对某一类作品进行概括和总结,可以作为写作的参考素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案例

摘要:本文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其探讨,以期培养出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能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国贸人才。

一、前言。

当前,构建学科专业群已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新趋势。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群而言,其是以国际贸易为核心、若干相近学科组成的集合,并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践行“人人有才、人人成才”的教学思路,以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为抓手,以构建国际贸易专业群特色的多个职业岗位群为方向。本文以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群建设为研究内容,通过对其探讨,以期培养出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能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国贸人才。

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期繁荣,构建新型国际贸易专业群,使之服务于人才培养十分必要。因此,本人站在传授知识视角,对建设国际贸易专业群做一详细探讨,以期为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群建设提供新思路。

1、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第五,全面推进双证制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这是学生走向标准化规范化的必备条件。

2、课程体系的构建。

1根据国务院、教育部对全国高职院校人才基本素质培养的总体设计要求,课程体系建设是提升实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对于高职院校国贸课程而言,其可以从如下方面构建国贸专业群建设,以形成完整、合理的课程体系。

2首先,高职院校可以开设一些公共基础平台课,比如:军事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学习能力指导、普通话、应用文写作、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公共基础平台课,以辅助国贸专业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其次,公共专业基础课主要是培养外贸产业链的`基础知识,高职院校国贸专业主要开设课程有国际贸易、商务英语、市场营销、管理学基础等课程,这些课程相互联系,易于培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再次,岗位群基础课平台课程是为学生进入各专业模块方向打下基础,其主要开设课程有:物流基础、报关基础、电子商务基础、会计基础、单证操作等课程。

3通过上述课程安排,国贸专业学生经过一年的公共基础平台、专业基础平台、岗位基础平台课的学习,可以根据自己所需尤其是兴趣选择专业方向,有利于发挥学生的“兴趣”优势;最后,经过专业核心技能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国贸学生基本能达到企业所需。比如:通关方向(报关业务技能、进出口商品归类、外贸仓储管理),国际贸易实务方向(外贸函电、商务英语口语、国际货物运输),跨境电商方向(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运营),物流管理方向(运输管理实务、仓储与物料管理、采购管理、供应链管理)。

3、教学资源的构建。

教学资源是专业群建设的重要内容。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群模式需建立优质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即由校内主导、专业带头人牵头,联合优质企业、兄弟院校共建国家示范型资源库,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需要按照国家示范专业群的技术规范和专业岗位课程内在联系构建的,由出色的数字化媒体(微课、碎片视频)、知识点素材及共性案例等基础资料组成,并根据教学需要,国家最新动态不断扩充完善网络精品在线平台。此外,借鉴已有的理论成果与实践经验,高职院校优质资源库主题一般应包括:

(1)专业方向的社会化服务型课题、项目;

(2)校内教师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构建的项目化教学教材;

(3)现代信息技术及网络小组教学;

(4)企业;

(5)校内外实训基地。

4、师资队伍的构建。

高职院校应按照“教学团队合作化”的思路建设一支专业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较强(能独立运行项目),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的“三师型”教师队伍。通过这样的融合,促使专业教学改革,促进产教的有机融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高职校内教师通过假期或者某一年到基层企业实习锻炼,进而了解企业所需,提高岗位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和一线工作岗位的技术骨干到学校就某任务、项目进行讲解,这样可以把实际工作的问题、难题所遇到的分享在教学中,同时邀请兼职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讨,共同开发符合企业工作实际的教材。

5、教学效果体系的构建。

国际贸易专业群应始终坚持“教师互评、教师评学、学生评教”的教学反馈体系。同行评教将把有关资料反馈到系部,由系部的教学督导有针对性听课集中商议有点传承、修正缺点。学生评教将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比对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进而予以修订完善评价内容。

三、总结。

构建国际贸易专业群的课程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当下高速发展的社会、能为企业带来良好效益的高素质、高技能复合型人才。伴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期繁荣,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优化、构建包括国贸在内的专业群课程。基于此,当下高职教学必须整合资源,以岗位群设置课程,坚持走专业亮点和专业质量的发展之路。只有这样高职院校国贸专业群建设才能有效的促进实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占九。关于“1+x”模式英语专业群的建设[j]。职教论坛。(23)。

[2]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1)。

[3]廖晓燕。高职商务英语专业“三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12)。

[4]仇荣国。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1(12)。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但是,严峻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的焦点,引起广泛关注。在高职院校开设职业指导课程对大学生个人,对高校和全社会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一)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就业。

求职是人生道路上的关键点,直接影响到学生未来的发展前途。大学生在迈入社会前,不能很好地把握社会形势、职场需求,往往会走很多的弯路。职业指导课程是社会与高校的桥梁,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优缺点,明了就业的严峻性,摆正自己的位置,合理的规划自身的职业生涯;帮助大学生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去参与到求职中;为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提供准备的社会需求信息及择业技巧,降低就业碰到的陷阱,增加自我的保护意识。

(二)根据需求调整专业设置。

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可以推动高职教育的改革,这是因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评估高校办学质量的关键要素之一,直接影响学校的地位和发展。高职院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生的就业状态直接影响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了解决高职院校健康、快速、有序发展的问题,就业问题要放在首位。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并受到社会的欢迎,教师不但要了解社会的需求,还要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职业指导课程能够更好地为市场经济下的人力资源进行更好配置,帮助大学生与企业相互了解,高校也能够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设置,调整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

(三)缓解当前社会就业矛盾。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下就业矛盾的突出特点是: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劳动者,另外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主要表现:劳动者的技能水平与岗位的技能要求之间的不匹配;大学生追求去沿海发达城市工作,不愿意去落后的中西部就业;大学生向往稳定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愿意从事基层工作。职业指导课程就是要纠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专业技能寻找合适的工作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解决当前的就业结构性失调的矛盾。

(四)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需要。

每一位学生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接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大众化”这个愿望可以得到实现,但是当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没有找到理想的工作,老百姓就觉得付出的巨额教育投资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对高等教育很失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就是利用职业指导课程帮助毕业生就业,这将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对高校“扩招”政策的评价。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各项事业的发展需要成千上万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在大学毕业生就业观念不够成熟,存在毕业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员工的现象的情况下,完善高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根据社会需求调整专业,校企合作,促进学生顺利就业,都是高等院校的责任和义务。

(五)促进社会安定稳定发展。

人才竞争是国际竞争的核心力,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高职生的`理论基础不如本科生,动手能力不如中专生,成为就业群体中的特殊对象。高职生群体人数众多,如果就业不理想,失业人口多,就会引起失业恐慌,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的安定稳定。完善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加强职业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意识地提高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调整适合自己的职业。每个大学生就业稳定了,得到社会的认可了,就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这样社会就会安定稳定,人民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就会富强进步。

为缓解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从1995年开始到至今多次下发文件,强调高校要重视就业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建设,建议把职业指导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全国各个高校陆续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随着职业指导的重视,课程建设也颇具规模。

(一)课程开设情况调查。

为了更好的了解福建省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开设的具体情况,以便找出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本研究选择泉州职业技术学院、漳州职业技术学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厦门医学高等专科学院六所不同地区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400名学生和5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收回有效学生问卷373份,回收率93%,回收有效教师问卷40份,回收率80%。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所有的学校都开设了职业指导课程,但是在被调查的高职院校中,由于课程开展的时间比较晚,时间还不长,课程体系还不够完善。职业指导课程的课时安排比例还不够,在课程重视、课程计划、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提高。

(二)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职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年,教育部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倡议高校把职业指导课以公共课的形式列入授课计划。福建省各高职院校都以必修课或选修课的形式开设了此课程,但很多领导和教师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没有对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只是在学生临毕业前单纯的进行一些就业政策、就业技巧的培训。有些高职院校没有配备职业指导教研室,没有统一的大纲和教材,只是单纯的把课程安排给辅导员,使得职业指导课程形同虚设。有的高职院校甚至认为应该突出专业技能的学习,职业指导课程可有可无。职业指导课程应该重视帮助学生具有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关注学生职业发展前途。教育部通知明确指出:职业指导课应当重视在态度、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培养。然而很多高职院校却盲目追求大学生就业率,忽视培养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导致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迷失方向。

2.课程内容安排随意性强。由于对课程的重视不足、对课程目标的理解不够透彻,必然会影响到课程内容的选择。在被调查的几所高职院校,授课内容均偏向于理论知识,比如就业形势、就业政策、市场信息、求职技巧,而对学生很有帮助的自我认知、职业认知却很少。

职业指导课程内容的安排随意性强,没有统一的授课计划,有些根据教师的理解随意安排,不够系统完整。有些教师夸大就业形势,给学生施加过大心理压力;有些教师的授课内容不能针对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有些教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认识不足,学生无法把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联系起来。很多学生在面对就业的时候都呈现盲目的状态,导致这一状态的主要原因就是他们不理解自己,缺乏职业能力、职业素质。如果职业指导授课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课程就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否则会导致教学效果低效或者负效。

3.课程安排与需求不匹配。导致职业指导课程低效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课程时间安排与学生需求不匹配。职业指导教育是一个连续性过程,学生在大学期间不同的时期对自己、对职业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学校只在大一第一学期安排职业生涯课程,满足不了学生的职业认知需求。有些学校只是在学生临毕业前安排一些关于求职准备、职场适应的课程,没有对学生的自我认知进行分析。

职业指导课是一门应用型强的综合学科,教学途径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授课方式仍然是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结合一些案例进行分析解说,课程教学手段较为单一。无法帮助学生有效的培养实践操作技能,学生课堂所学的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在实际应用发挥不了作用。单一的授课方式,很难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实践参与性,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难以达到课程预期的实施效果。

4.师资专业化程度不高。福建省高职院校的职业指导课程的大部分是兼职教师,一般是由就业处教师或辅导员兼任。这些教师大部是经过临时培训、取得职业资格证后上岗,还有很多教师无证上岗,只能根据个人对课程的理解去授课。由于兼职教师多,学校无法安排教师定期参加专业培训,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无法跟上学生需求。

职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教师大学毕业后直接进入学校任职,对企业、行业都不了解,不懂企业管理模式,更没有实践经验。教学过程理论化,对学生帮助不大。同时,职业指导教师没有得到学校有效的激励机制,教师流动性大,对新的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也不愿意去进行探索,严重制约教学质量的提高。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实践研究的论文

目前高校商务英语市场营销实践专业课程仍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教学少,内容单调。为改变这一现状,部分专家和教师分析了当前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郭肖星,;杜丽岩,),并指出了实践教学对市场营销课程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有些教师对市场营销课程实践体系构建提出了一些见解,基本采用团队协作和角色扮演的方法进行专业实践(朱龙福,;姜锦屏,)。

通过cnki数据库检索,“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相关论文共18753篇文章,其中涵盖教学体系、教学特点、教学模式等多种议题,但是其中绝大部分议题是围绕普通高校市场营销专业或高职高专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进行的。经检索,关键词为“商务英语”和“市场营销教学”论文数量为16篇,主要讨论市场营销双语教学模式。关键词为“商务英语”和“市场营销实践教学”论文数量为0篇。

综上所述,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填补省内乃至国内的研究空白,对市场营销课程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式学习与任务教学法。

市场营销作为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需要重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整体性、功能性和交际性,强调通过使用语言的功能来学习语言,以言行事。学习者占据教学中心地位,参与课程内容、任务设计及评价活动。重视需求分析在课程设计中的作用,设定科学的评价参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探究式学习。探索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注重学生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离不开实践,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实践教学为支撑。?通过学生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一线工作的实践。教师不再是一个演讲者,而必须是操作示范者、建议者、指导者、考评员。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指导,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任务型教学法的优点之一便是通过有趣的课堂交际活动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使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任务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考虑任务的趣味性。机械的、反复重复的任务类型可使学生失去参与任务的兴趣,因而任务的形式应多样化。需要注意的是,任务的趣味性除了来自任务本身之外,还可来自多个方面,如多人的参与、多向的交流和互动,任务履行中的人际交往、情感交流,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后的兴奋感、成就感等。

2.“理论概念--实践方法--研究工具”教学内容体系。

目前商务英语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中,缺乏与自成体系的与现行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理念。市场营销实践教学是课程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长期以来一直由于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实施的困难较多,难度较大等原因,导致在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多安排理论课教学时数,多讲纯理论知识,少安排实践教学环节和教学时数。

探索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新途径,注重学生市场营销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离不开实践,市场营销本身就是一门实战性很强的学科,更需要实践教学为支撑。?通过学生参与市场营销活动一线工作的实践,首先使学生把握市场营销的工作方式与方法,为学生储备今后胜任职业工作的核心本领;其次,通过学生的角色转变,使学生形成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技能的能力,使他们在给定工作任务后,能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把已获得的知识、技能和经验运用到新的实践中去;第三,能够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共同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从而积极应对变化的未来世界。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市场营销实践活动,构建师生一体的职业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在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转换。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相对独立地学习,教师从昔日的给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治理者,由于主要的教学目标变成了为学生开发今后工作中的职业能力的培养,教师不再是一个演讲者,而必须是操作示范者、建议者、指导者、考评员。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明确职业目标,为学生能力培养提供指导,并对学生的表现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不断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学习。

整个体系需要,讲授市场营销基本理论和概念,介绍基本研究方法,指导具体实践,构建“理论概念—实践方法—研究工具”三位一体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定市场营销调查和市场营销计划设计这两个核心实践项目,通过角色扮演和任务型教学,指导学生完成实践任务,了解相关商务体裁特征和商务规约,掌握基本调查和研究方法。

3.虚拟运作与教学平台。

编写适合营销实践教学的专业教材,以专业知识为基础,以营销体裁为载体,以实践任务为路线,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指导;探索建立课程案例库和试题库辅助教学;并搭建市场营销实践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虚拟实践场景。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中具体实践过程也一样重要,理论教学完成后,安排一周甚至两周的集中实践教学时间,让学生通过模拟实践,真正地把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到实际操作当中。要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市场营销的实务操作过程,小组进行采购产品、选择渠道、促销手段的选择时,需要一定的费用,可按照统一标准,例如,为每个小组提供所需经费当然要考虑在实践过程当中的风险,在提供经费的同时,给各小组一定的压力,要求每个小组在课程实践结束后交回一定百分比的经费。如果小组的营销方案效果明显,那么该组除了把额定经费上交外,还可以有一定的“余额”。这样既能降低学院教学成本,又能刺激学生们的积极性。另外,相关政策规定,每个小组要在“学校”这个市场上进行课程实践,就必须要得到学校的一些政策支持,允许学生们在学校进行经营活动。

采用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模式,突出过程性评价;突破传统期末考试形式,积极探索阶段性考评,允许以调查报告、营销计划书、项目建议书作为课程考核形式。重新设计课程评价体系和评价标准,客观反映学生语言水平和专业能力。

4.小结。

综上所述,针对商务英语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将填补省内乃至国内的研究空白,对市场营销课程和商务英语专业实践教学具有重要意义。希望通过我们的日后努力可以达到以下几点目标:

(2)构建商务英语专业市场营销课程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

(3)构建“理论概念—实践方法—研究工具”三位一体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5)构建市场营销课程评价体系,全面客观准确评价学生学习效果和能力水平;

(6)编写适合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专业教材和辅导资料,并积极搭建市场营销实践网络平台。

教学实践活动,是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自我尝试,是提高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次实践机会。对所学课程知识进行科学有效地整合是指导学生按照科学研究的方法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知识升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希望通过教学理论创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创新、教材资源创新能够将商务英语专业的市场营销课程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高职院校专业群构建的路径研究与实践案例

摘要: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海南高职院校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人才,以满足“一带一路”发展的需要,特色专业培育是关键。海南高职院校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特色专业培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借鉴国内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培育的先进经验,以服务“一带一路”为导向,立足海南特色,优化海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

关键词:“一带一路”、海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育。

特色专业是高校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和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特色的专业,特色专业建设旨在根据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层次、类型的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确定自己的个性化发展目标,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量、效益和人才竞争力。

海南高职院校经过十来年的发展,特色专业培育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已建成了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1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1所、省级骨干高职院校1所,带动和引领了全省高职院校发展。

1.1把握行业动态,专业特色突出。

海南拥有发展油气产业的优势,天然气、石油资源丰富,占全国油气储量的1/3以上。但因海南经济发展等原因,相关人才引进相对困难,海南省内很长一段时间内亦没有培养油气类人才的相关院校,因而给海南油气产业的发展带来阻碍。

为满足海南省石油天然气产业的发展需求,海南科技职业学院于设置石油化工技术专业。该专业成立了由行业、企业专家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邀请合作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规划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由企业为实践教学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真正做到了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实现双赢。该专业办学十年来培养了具有熟练操作技能的石油化工类人才一千多人,在海南石油化工产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改变了海南石油化工人才依靠国内其他省份培养的局面。该专业于被海南省高职高专教育研究会评为“校企合作特色专业”

1.2校企合一,旺工淡学。

三亚城市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探索“校企合一、旺工淡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第三学期中,学生以职业人的.身份在实践中培养职业精神、提高职业能力,同时以实际行动服务三亚区域经济发展。通过第三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在磨砺中成长,用心学做职业人,教师挑战多种角色,与学生一起成长,企业在合作中发现人才,与学校共同培育。该专业于被评为海南省省级特色专业。

1.3依托企业优势,加大实践教学。

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有针对性地设置和调整专业,目前形成了航空、航海、旅游三大专业群,即“两航一游”。依托海航集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实践资源丰富,现建有综合实训中心、飞行模拟训练中心、乘务模拟训练中心、海运实训中心等四大实训中心,68间校内试验实训室。实训中心拥有包括7台飞机模拟机、6台乘务模拟机,3架多尼尔和“运七”实训飞机,360°全视景大型航海操作模拟器,30万吨级油轮仿真轮机模拟器,2台亚诺机帆船及其他大量民航安检、地面服务、高尔夫等专业的实训设备。学院还拥有80个校外实训基地,包括海南航空、南方航空、中国国际航空等近20家航空公司,北京首都机场、广州白云机场、海口美兰机场等20余家机场,希尔顿酒店、丽思卡尔顿酒店、三亚免税店、天涯海角景区等20余家酒店、商场等,共同支撑了高水平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

2.1办学定位不准,特色不突出。

由于海南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为了能够跟上全国的发展形势,海南的高职教育有“一哄而上”之嫌。从开办高职教育以来,仅仅几年的时间,海南升格或新成立的高职院校达11所,以至某些学校办学定位不准,特色不突出,不能很好地与海南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需要相结合,专业重复设置严重。如旅游管理、商务英语、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开设。

2.2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

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差是海南高职教育发展的瓶颈。海南高职教育办学条件的几项重要指标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及生均图书数量,无论是跟高职办学指标的平均值相比,还是与海南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难以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

2.3与行业、企业互利共生的运行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纵观海南高职教育的发展状况,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互利共生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虽然很多高职院校都与企业或行业进行合作,建立了许多实习实训基地,但是这些实习实训基地基本上流于形式,仅仅是提供“基地”而已。在诸如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共同探讨,在师资队伍上的共同建设、共同开展科研工作等方面,有关院校与企业仍缺乏深度合作。

3.1积极借鉴国内高职教育特色专业培育的先进经验。

3.1.1树立先进的特色专业理念。

先进的理念是打造特色专业的前提,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特色专业的打造必须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变革专业建设和教学理念,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以适应新的教学改革的需要;同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拓宽专业口径,不断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培养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1.2把握特色专业的准确定位。

特色专业的准确定位,就是要准确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已有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专业特色,根据社会经济需求准确定位、调整特色专业建设的走向,主动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提高专业的办学水平和竞争力。

3.1.3搭建特色专业培育的良好平台。

特色专业培育离不开好的平台,平台的搭建源于学校自身的建设,尤其是重点学科建设。海南高职院校要向优势特色学科群倾斜、向省级重点学科的学科特色建设需求倾斜、向冲击高水平专业建设单位倾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将学科专业建设的重点放在特色学科,进行定点式重点建设。

3.1.4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对于特色专业培育而言,关键在于如何发挥师资队伍这一核心要素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特色专业培育与建设才具有坚实的基础和生命力。

3.1.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具体来说,就是要深入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融“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3.2以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为导向。

3.2.1以服务“一带一路”为导向,优化特色专业培育布局。

海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育要积极对准“一带一路”实施的重点产业、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内容,调整特色人才培养方向。比如在目前“一带一路”的实施中,以中巴、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陆海空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重大工程为依托,一个复合型的基础设施网络正在形成。这些都为海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布局提供了方向指引。

3.2.2打造具有旅游特色的海南高职教育品牌。

根据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发展目标,到,海南初步建成国际一流的海岛度假胜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比重达到60%,海南省未来的支柱产业必将是以旅游业以及金融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

海南高职院校应当加快发展“大旅游”特色专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国际货运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国际会展特色专业,加快发展文化体育和创意特色专业,积极发展海洋服务特色专业,大力发展国际金融特色专业,打造具有旅游特色的海南高职教育品牌。

3.3立足海南自身特色。

3.3.1适应海南发展需求,调整特色专业设置。

海南高职教育要想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适应海南发展需求,及时对特色专业做出合理的调整与优化,始终与社会需求保持动态平衡。如海南科技职业学院石油化工技术专业办学成果证明,找准行业难点、把握住行业动态、迎合行业发展需求的特色专业必然能够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3.3.2对接海南十二大重点产业,培育特色专业。

对接区域重点产业历来是高职院校培育特色产业的重要途径,海南十二大重点产业是海南高职教育培育特色专业的方向。海南高职院校要按照“服务地方、突出应用、创新特色、科学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优化学科专业资源配置,对接产业需求打造学科群和专业群,奠定良好的学科专业支撑体系,最终通过海南省十二大重点产业发展,形成海南高职教育十二大特色专业群。

3.3.3结合海南地域优势,大力发展与农林牧渔相关的特色专业。

海南的地域优势就是地处亚热带地区,具有发展热带农林专业的独特条件;四面环海,渔业资源丰富,利于发展海渔业。而海南高职教育中农林牧渔专业的发展却近乎为零,仅有水产养殖技术、园艺技术、园林技术、畜牧兽医技术四个专业,占所有专业的1.3%。海南农林牧渔产业大有作为,因而相关专业亦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海南高职院校需大力发展与农林牧渔相关的特色专业,以满足a业需求。

总之,海南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培育的有效路径还很多,本文所列举的仅是抛砖引玉,仅期望为海南高职院校的发展、“一带一路”的建设、美丽新海南的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刘海,荣国丞.“一带一路”战略下职业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一带一路”倡议与职业教育研讨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30):18-21.

[3]刘红.“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机遇、挑战与路径――“一带一路”产教协同峰会会议综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4):20-23.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营销实践社团的作用,并分析了营销实践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营销实践社团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营销实践社团建设对策。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人和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方式的不断变化,不断增多的学生社团日益成为各院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由于高职院校更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因此,一些有市场营销专业的高职院校建立的营销实践社团更是学生创新精神和营销实践能力培养和锻炼的重要途径。营销实践社团是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学生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但由于各种原因,目前不少院校的营销实践社团未能很好地发挥其营销实践的功能。因此分析营销实践社团存在的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对营销实践社团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营销实践社团以其组织的自发性、活动的自主性、成员的针对性、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活动方式的灵活性、行为规范的自律性,符合青年学生注重个性张扬、追求个人发展的价值取向,为学生发挥特长、培养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营销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通过举行不同层次和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等,使学生在活泼、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到课堂上难以学到的知识;营销社团活动也锻炼了学生的计划、组织、控制、协调、指挥和领导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共同攻关的能力;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主张建议,无形中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营销实践社团组织的各项活动都不可能一个人单独完成。如方案的设计、经费、设备、场地、公关、外联等一系列难题的解决,都需要社团成员合理分工、团结协作、优势互补。在开展中加强沟通,利用个性和能力差异,在团结协作中实现优势互补,发挥积极协同效应,带来“1+1>2”的绩效。同时,营销社团开展活动,能创造出一种增加满意度的氛围,中必然会使个人交际技能得到培养,有利于提高与人共事的奉献、进取、团结合作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作风,养成民主意识,提高心理素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营销实践技能和培养创新能力。

营销社团日常开展的实践活动,如节假日推荐优秀会员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为企业提供营销策划,市场调研,公关策划,企业ci设计,广告宣传,产品展销等,有助于学生把课堂学到的营销理论,在实践平台上加以应用,营造出实战营销氛围,造就实战营销人才。同时,跨专业、跨学科、多层次、多内容的社团活动,打破了封闭的教学体制,加强了不同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培养了同学们获取、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扩大了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营销实践活动为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提供机会,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营销社团每一项活动的开展,既为大学生们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人际交往舞台,又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会了如何协调和处理各方面的人际关系,提高自身交往能力;既培养了大学生公平竞争和他人合作的精神,又培养了他们自立、自信的性格及面对现实、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将来步入社会、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

1、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模式不合理。

营销实践社团与高校其它社团一样,学校对学生社团的管理力度不大。一是学生社团自身管理不善,不按章程办事,活动安排、经费使用、会员奖惩、社团资料和活动档案的留存等较为混乱。社团各部门职能不清,分工不明确,使得活动开展无计划。二是学校没有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管理机制,表现在对学生社团的指导不够,出主意、出点子少;对学生社团的监督不够,学生社团的是否正常、活动效果是否满意、经费使用是否合理、负责人是否尽职等情况,缺乏了解、缺乏批评、缺乏及时地纠正和整改。同时,一些高职院校的营销社团人员流动大、稳定性差、社团机制松散,有的学生误以为社团不受任何约束,因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随意性很大。

2、社团活动不够稳定,缺乏持久的生命力。

做好事”活动或举行一些“联宜活动”,对于营销实践开展得较少。部份营销社团对核心成员的依赖性过大。由于营销社团核心成员社会活动能力强,在介绍社团成员参加企业产品促销、为企业开展市场调查、进行营销策划等方面起到关键作用。这些人在位时营销实践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由于忽视必要的衔接,以至于核心成员离任,社团就一蹶不振,甚至走向终结。同时,营销实践社团在招收会员时无条件限制,来者不拒,有的没有基本的营销知识,致使社团成员之间层次不一,缺乏梯队建设,社团发展后劲不足。

3、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社团建设深度有待提高。

营销社团活动缺乏老师的指导,尽管营销社团拥有自己的指导老师,一般为营销教研室老师,指导老师是义务为营销社团兼职。由于专业教师大都有自己的事业,宏观地指导没有问题,但要成年累月与同学在一起,很难做到;再者多数专业教师对营销活动中涉及的专业问题能给学生提供较好帮助,但对具体活动形式、社团的日常管理,恐怕就没有时间和精力了;另外,还有一个机制性的原因:目前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义务从事的,担任指导教师并没有固定的劳动报酬,这也是导致指导教师配备力量不足的原因之一。

4、活动经费缺乏保障,活动场地不足。

营销社团活动的场地和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学生对于社团活动的需求。目前,营销社团经费来源之一是收取社团成员的会费。另外也有通过帮助企业开展营销活动获得,但这些报酬通常是营销活动的参与者所得,作为社团基金较少。同时很少学校能给营销社团一个固定的实践经营场所。因此,营销实践活动的强度有限,质量得不到保证。

1、规范管理,完善社团的规章制度。

制定灵活富有弹性又具有激励作用的管理制度是社团发展的制度保障。必须建立良性的运行机制、规范的管理办法,使社团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避免因个人感情、经验、兴趣给社团发展带来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严格按照《学生社团联合会章程》的要求,建立从社团的申请、成立、活动开展、赞助、财务、奖惩到社团注销等全过程的科学的管理制度,使学生社团有章可循,使每个社团成员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既调动同学的参与积极性,又强调组织纪律性,从而为学生社团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实现对社团的有序管理。

2、采取措施,加大对营销社团的指导和扶持。

(1)实行社团导师制。配备一至二名社团导师,一届聘期为一年,学年初由学校为社团导师颁发证书。营销实践社团导师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最好是市场营销教研室老师,对学生社团活动有热情,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有丰富的营销实战经验;指导营销社团制定每学期的计划,确定重点;检查社团开展情况,定期举办与专业相关的研讨、交流等课外活动,分享营销前沿理论,介绍国内外营销界的研究动态,用营销理论分析热点财经现象。制定《社团导师聘任、考核和奖励办法》,从而提高教师积极参与或帮助学生社团活动的积极性,使社团营销实践活动更成功,让学生在社团活动的组织上少走弯路。

(2)加大扶持力度,给予优惠政策。对于学校日常开展的各项文体活动,支持营销社团联系企业赞助,允许社团参与学校后勤服务和勤工俭学。如给予营销实践社团校内固定场所,允许开展营销项目活动。

3、加强营销实践社团内部分工管理。

营销实践社团内部应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管理有序。如福建师范大学学生社团联合会市场营销协会内设:会长、副会长、办公室、财务部、人力资源部、传播部、外联部、网络部等部门。会长负责与外联的交流与沟通,及联络学校相关部门开展活动;负责制定公司总体战略决策及大型活动的策划等;副会长配合会长的,监督管理各部门内部的进行。财务部负责管理协会经费,及时记录开支情况,对大型活动进行合理的经费预算,每次活动向办公室反馈情况;人力资源部负责每次活动记录出勤情况,并及时向办公室反馈,做好会员考核;传播部负责话报,条幅等制作等;外联部:负责对外部联络,争取合作单位。

4、开展与营销社团相关的业务活动。

把营销社团的相关业务活动如经验交流、能力训练、提供就业机会结合起来。如社团在活动中把会员分成组,每组选一名外事能力较强的会员担任组长,带领两名没有参加过或很少参加过外事活动的会员,直接上门和企业联系,给营销社团中想兼职的会员联系兼职岗位;或者把营销社团已代理的业务或商品向该企业进行推广;另外也可以寻求推广代理该企业的业务或商品。让经验欠缺的会员在实战中学习和锻炼,提高自己的应变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5、加强营销实践社团与企业的合作。

营销实践社团要与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经常邀请一些知名成功人士、企业家来学院进行知识讲座。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和沟通,开展项目合作,达到互利共赢,为同学提供了良好的节假日实践岗位,帮助营销社团成员赚取经验,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敏坚,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长沙大学学报,-7。

[2]崔福生,高校学生社团的现状问题与发展分的,江西社会科学,-11。

[3唐志为,对大学生社团现存问题及其对策的思考,现论观察,-2。

高职院校音乐教学实践研究的论文

主要体现:师资力量的不足、实训基地的资源不足以及投入的不足。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要求教师理论功底必须深厚,还要有较为厚实的专业实践背景,动手的能力也要极强。很多院校为了增强师资队伍,采取专职和兼职教师结合的方式。但校方选择专职教师一般只关注学历和职称,对于专业实践的背景很少关注,很多教师担不起实践教学的重任;而选择兼职教师方面,因投入等方面的原因,要想聘请到水平较高、能够适应实践教学要求的.兼职教师也很难,而且兼职教师在角色的定位和功能上与专职教师基本相同,没有体现出兼职教师的优势与特色,这是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提高的根本问题。

企业是市场营销进行实践教学非常重要的途径,企业在营销中得到的教训与经验,都是课本当中的案例以及虚拟的实训都无法比拟的。但是,高职院校对企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力度小、投入少,再加之师资造成的智力资源缺乏,致使企业对于合作的兴趣缺乏,从面造成实训基地的资源缺乏。校内的实验室虽也配置,但由于投入少,实践教学的质量没有保证,学生的实践学习难以落实。

1.2教学模式陈旧。

市场营销专业的实践教学包括课上的案例教学、实验室的实训以及实训基地的实训。课堂的案例教学当中,案例的选择缺乏代表性,而且教学中缺乏师生间的互动,教师通常都是在进行说教分析,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加之实验室以及实训基地的资源短缺,最终导致教学的效果非常不理想。而且实践教学的考核,一般都以期末考来确定学生的学习效果,忽略了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无法反映出实践教学的情况。

1.3缺乏创新乏力。

由于传统的思维造成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的教育并未形成专业的特色与体系。实践教学的手段过于陈旧,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仍处摸索阶段,教学的模式也未进行大胆的尝试,而陈旧的评价方式,使得创新的动力也被扼杀,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创新和改革缺乏推动力,也缺乏创新的积极性。

2.1加大对市场营销专业建设的投入。

首先,要加大实训室的建设以及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联系当地企业与校方进行合作,让学生能够为企业服务,得到实践操作的机会,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企业也得到了学生为他们创造的价值,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其次,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政策上的扶持,以确保基地建设等工作能够顺利地进行。

对于专职教师的选择应打破原有对教师学历和职称的要求,要求教师不仅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的从业背景还要深厚,对于现有的师资队伍要加强再次培养的工作,但培养必须避免深造学历和理论培训,应安排教师分批进入企业参加专业的实践培训,培养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以适应实践教学的需要。为加强师资,还要吸纳社会以及企业当中一线工作的专业技能人员到校内进行兼职任教工作,应选择市场研究、渠道管理以及市场策略等各个业务背景的人员任教,以适应校企合作与教学的需求。兼职教师主要以专题讲座、案例的报告与分析、实践经验的分享教学为主,其作用主要是强化实践环节,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并加强工学结合。

第一,创新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工作中,首先要将市场营销专业的理论教学的学时进行压缩,根据专业实用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每一课时当中都安排大量的实训内容,增加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像市场调研及企业管理都从属于市场营销,要以市场营销为主,减少专业内容的重复率,建立更加科学的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教学,用以适应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与要求。

第二,创新实训教学基地。应挖掘学校内部的资源,创新工作的思路,建设形式多样的校内实训基地。可以开办校内书报亭、超市或淘宝小屋等,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在网上开店,学校必须出台相关政策给予扶持。对于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要以互惠互利为原则,加大投入并进行维护与建设,让校内的资源有效地为校企服务,从而激发校企的积极合作。

第三,在实践教学中开展团队活动。营销本就是团队行为,可以让学生进行自由成组,教师需按“鲶鱼效应”的理念来进行调整,让团队成员发表各自意见,最终选择切实可行的产品或项目,然后研究产品营销的策略、定价策略、渠道策略以及促销策略,团队成员一起研究并写出心得体会,在课堂上分享给全班同学。通过实践教学中的团队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的团队意识以及团队合作的荣誉感,有利于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强化,可以加强学生实战的能力。

在实践教学中,要避免一考定成败的陈旧考核方式,要大胆创新,通过上述实践活动考查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以及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让一起参加活动的学生之间相互进行评价,教师也要在活动过程中观察每一小组的进展,并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通过活动进行考核,增加了考核的科学性,学生间可相互监督,有利于强化团队的功能,提高市场营销实践教学的效果。

3小结。

在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直接决定了这一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建设专职和兼职的师资队伍,以满足市场营销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双重需求,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探索并创新教学的模式,体现高职院校的专业特色,创建有效的市场营销实践教学体系,为社会培养更为实用的市场营销人才。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院校信息管理系统化的研究与实践

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加强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已成为各高职院校的共识.虽然会计实践教学已引起大家的注意,但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会计实践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作者:陈霞作者单位: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刊名:金融经济(理论版)英文刊名:finance&economy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会计实践教学会计教学高职院校

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研究与实践

高职院校通过建立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有计划、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就业指导工作,可以保证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有序、有效地进行。

就业率是高职发展的着力点。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组织机构不健全,就业经费投入偏低,就业工作指导服务队伍综合素质不高,指导就业的方法单一,学生的就业工作处在被动应付状态。实现大学生顺利就业是各高职院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各高职院校在加强校企合作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必须进一步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完善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以营造学校招生就业工作“进口顺,出口旺”的大好局面。以下是我院的有关经验和做法。

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配备专业化、专家化、高素质的就业指导人员,是高职院校做好学生就业工作的前提条件。我院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建立了一支专兼结合的高素质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健全了学院就业指导工作机构。学院主管院领导直接负责全院学生的就业工作,学院就业办公室负责就业指导工作具体计划的制订与实施;每个系设立由系主任为组长的就业工作小组,具体指导本系的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每个专业团队的负责人、专职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所在专业、班级的就业指导,形成遍布每个班级的就业指导工作网络,能够全天候地为学生提供针对性强、个性化系列化、贯穿大学生活全过程的就业指导。学生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提高了我院学生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就业适应能力,使我院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连续五年都在95%以上。

目前,高职院校的一些就业指导人员由非专业人员担任,而学生就业指导人员普遍把精力和时间放在档案、户口转移、鉴定毕业生就业协议书、办理报到证等繁琐的工作上,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也以择业、面试技巧、推荐学生就业为主,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际上,作为一名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至少要具有以下几项基本的能力:职业发展理论、个人和团体的咨询技巧及分析能力等。根据国家职业资格鉴定统一培训教材《职业指导应用基础》的要求,职业指导人员应该掌握职业态度、行为规范、职业指导与职业心理、素质测评、人力资源开发与就业、政策与法规、计算机操作及基础知识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就要切实从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抓起。我院高度重视各级就业指导教师的选拔和培养,有计划地组织就业指导人员分批参加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厅举办的就业指导培训班,进行系统培训学习并考取职业指导师证。同时,规定就业指导人员每年必须定点定期到企业及用人单位进行锻炼和学习,广交朋友,了解社会需求,收集就业信息,为建立学院就业信息库提供数据和信息。

目前,一些院校仍然认为毕业生就业只是最后一个学期的'事情,并将就业指导工作安排在整个教学计划的最后一个学年,称其为“毕业生就业指导”,只针对应届毕业生,与非毕业班学生无关。这种阶段性的就业指导观念已经不能适应目前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应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过程。

对于刚经历过高考的大一新生来说,升学竞争已经不再是眼前的头等大事,取而代之的将是三年以后的就业竞争压力。但是,大学新生刚刚从高考的紧张状态中解脱出来,思想上容易松懈,产生放松学习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该让学生紧绷就业这根弦,端正学习态度,把“兴奋期一困惑期一调整期一稳定期”的时间尽可能缩短,帮助新生尽快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这个时期,学校可以以多媒体专题讲座、现场演示及新老同学座谈交流等形式开展专业教育,帮助新生培养学习兴趣,初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激发新生的求知欲。专业教育至少应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本专业发展前景、经济发展对本专业的市场需求情况、本专业历届学生的就业情况与本专业的就业方向、本院本专业的教学条件和办学实力、本专业的能力构成及开设课程、本专业的学习要求和学习方法等。通过专业教育,使新生对所学专业、大学期间发展方向、职业定位等基本上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制定自己切合实际的大学生活发展规划。"

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心理压力的冲击,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调整就业心态,为顺利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应是高职院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中必须要妥善解决好的问题。为此,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高职院校应从第三学期开始,由专业的就业指导教师定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聘请用人单位有关人员、创业成功人士、知名校友担任就业指导顾问,为大学生开展就业指导讲座,在讲授、咨询、答疑中,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与政策,明确职业意向,掌握一些面试的技巧。

2.适当开展创业教育。积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业,培养他们的创业能力和意识,改变在校大学生的就业观,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于教师自身也缺乏创业经历,在为学生进行创业培训时容易纸上谈兵,因此,高校应通过聘请政府相关部门专家、企业家等来做专业指导,而不是单纯依靠学校教师进行创业知识讲授。

3.充分发挥“两课”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做好角色转变,把自己的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树立全新的职业发展观念和职业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社会需要的关系,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为社会做贡献,最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尤其在指导学生择业时,应教育学生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长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4.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的作用,建立就业心理教育长效机制,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心理。高职院校应制订完整、系统的培养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对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采取相应的对策。定期举行专题讲座和心理辅导,解除学生的心理困惑。在就业心理教育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信、自尊、自爱、自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在学生求职遭受挫折,产生自卑、挫败感,甚至完全丧失信心时,应通过学——系部——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及时反馈到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主动对学生进行心理调控。

职业素质是指劳动者在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条件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职业素质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我院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利用假期组织部分学生到对口企业顶岗实习,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并要求学生制定职业规划,逐年充实和完善,为毕业后就业和创业打好基础。

由于高职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的培养,普遍在第五、第六学期送学生到各行业标杆企业学习。在这个阶段,学生拥有两种身份,既是学校的学生,接受学校的管理,同时也是企业的员工,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学生在企业工作,向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请教学习,不仅能学习到操作技能,还对技术模范工人的职业素质耳濡目染,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可以说,这一学年是高职学生“预就业”阶段,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切实提高高职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从根本上提高高职生的就业竞争力。

浅谈对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研究论文

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者来说,如何使高职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在将来的职业岗位中发挥自身的职业才能是最终的教学目标。高职院校的室内专业课程开展帮助学生构建了完整的知识体系,使他们在设计实践中发挥自身卓越的才能,展现了高职院校艺术人才的水平和实力。然而,在教学收获的同时,我们也意识到室内设计教学开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要求我们不断教学摸索中进行教学创新,提升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构建更加科学和完善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模式。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开展目标与学生职业能力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而且,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与课程的设置安排产生了偏差,影响了教学效果。具体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在设置上缺乏一定的`科学性。笔者发现,很多高职院校在室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上并未突出该专业课程的实际需求,而是将更多教学内容偏重于美术技能的培养和拓展上。尤其是对于学生室内设计的专业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挖掘和培养不足,相关课程的配置也是非常欠缺的。室内设计专业是近些年才逐渐兴起的专业,在高职院校的开展时间并不长,所以师资的配置速度非常缓慢。同时,一些任课教师都是专业美术学院的毕业生,并非是专业对口的室内设计专业,在针对高职学生开展的课程教学中,很难精准地设置课程,科学地优化和配置课程。所以,这也逐渐显现出了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与教学实际和人才需求相脱节的弊端,影响了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开展的效果。

第二,高职院校室内设计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偏少,其将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集中在了课堂上。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实践是检验学习成果的必要途径,学生只有在具体的操作环节才能发现自身的不足,弥补学习中的缺陷。由于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必须亲自到施工现场和材料市场去体验,才能从课程的书本理论联系到具体实践。然而在课堂上,学生对于课程教学中的东西,只能凭借想象去理解,难以吃透和掌握真正的应用技巧。学生在课堂中花费的时间和精力非常多,但是一旦涉及实践,却很难游刃有余地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比如装饰材料和预算课程,如果仅仅凭借理论课程,学生很难在实训场地进行跟进,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也会被大打折扣。同时,学生很难通过课堂上的讲解,完全掌握相关课程的知识和技巧,服务于将来的职业需求。

第三,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实践开展中理论支持薄弱。社会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加大,对高职院校该专业学生的培养工作也提出了较高要求。岗位需求的提高,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更加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尤其是将教学重点放在了主导课程方面,使得基础课程和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匹配,缺失了一些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比如,中外建筑史、设计美学等课程并未开设,有的高职院校为了强化学生的技能课程,而将一些看似作用不大的课程,如设计概论、工艺设计等课程都进行了缩减甚至删减,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难形成完整的专业体系,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难以将理论与实践进行完整的结合,发挥自身优秀的艺术设计能力。有些教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鼓励学生进行设计创作,而对于基础的理论要点一带而过,这使得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知之甚少,从而在工作岗位实践中暴露了自身专业能力的缺失。

室内设计是一个具有鲜明实践性和市场导向性的创意行业,因此要开展室内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首先就必须根据市场导向来重新规划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维度层次:其一,学生必须扎实掌握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与设计方法,熟悉室内艺术设计的常用表现手法;其二,学生必须能够深入学习并灵活运用建筑学和装饰工程学的相关知识与理论,能够独立完成与室内设计配套的建筑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内部的家具设计,具备对建筑物实施全方位配套设计的能力;其三,学生必须详细了解与建筑施工安全有关的施工规范、施工现场管理方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初步具备设计施工现场的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为自己在职业实践中成长为“桥梁型”的技术人才打下基础;其四,学生必须拓展学习多方面的人文素养,丰富自己的人文学科知识。同时,将人文知识和素养作为创意设计的基础和源泉,以此来强化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努力使自己成长为高素质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之后,即可按照“模块化”的思路,对课程的设置情况进行改革与创新发展。根据室内设计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体系分为四个模块:

其一,专业核心技能主干课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设计效果图制作、手工设计效果图制作、室内装饰设计案例与实训、建筑设计施工技术和工艺、装饰工程材料和预算、装饰工程施工管理等。本模块的教学,应该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按照岗位能力的要求,依循工作程序来展开课程的安排与设置。同时,需要重点处理好各门课程知识与技能之间的衔接与融合,突出人才培养的“桥梁性”和“一专多能”,以期更为有效地适应本行业发展的最新要求。

其二,专业基础课模块。其主要包括素描、色彩、写生、三大构成、建筑制图法、计算机绘图实践应用等。在这一模块需要强调室内设计专业的实用性原则,本着够用、实用的原则删减那些与室内设计关系不够紧密的美术学科理论和技能,重点保留、突出适用于本专业的基础技能和方法,以期更为有效地同专业核心技能主干课模块实现紧密对接。

其三,实践与实训模块。本模块主要包括各种校内外实训、实践活动。其要点是建立常态化的“工学结合”机制。以教学周为单位,每周选择特定时段赴合作企业展开实践和实训活动,以期随时随地学以致用,生动地达成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

其四,人文素养拓展模块。其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发展史、古典建筑欣赏、建筑美学、建筑摄影与赏析等。目的在于通过对与室内设计相关的姊妹学科展开教学,丰富拓展学生的综合性人文素养,以便为其创意设计提供必要的素养基础和源泉,以此来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创意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室内专业课程的改革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同时也给每一个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教学经验,加强创新意识、完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实践,使学生能够在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中,全面掌握室内设计的知识和技能,在自身的职业生涯中充分发挥优势和水平,使高职院校的室内设计课程更加符合教学需求,与人才市场完美接轨。

参考文献:

浅谈对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研究论文

【论文摘要】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视角审视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状况和进展,指出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重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主要原则。

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被称为21世纪经济学革命的先声。这场由法国学生率先发起的请愿得到法国一些教授、法国教育部乃至英国、美国一些学生和教授的声援,引起世界性反响。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兴起对新古典主流经济学意味着一次深刻而广泛的挑战。本文试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视角探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问题。

一、研究综述。

国内学界直接讨论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建设的学术文献比较少,以下对有关研究的主要观点进行综述,以探求本文研究之方向。

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方面,刘记红主张经济学教学内容应尽量简单明了,根据学生专业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模块式整合,不同专业的经济学教学内容应各有侧重,把握经济学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关系。金春良主张按照“必须、够用”原则整合经济学教学内容,既综合考虑理论宽度和深度,又保证理论系统的完整性,根据课程目标、专业需要以及学生接受能力阐述原理、原理运用和政策分析。姚晴霞主张高职院校经济学教学要以能力培养为出发点,既要注重知识传授,更要加强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刘记红以经贸类专业为例,主张经济学教学内容应包含微观经济学中的供求原理、均衡理论、消费者理论、生产理论、市场理论、分配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的国民收入理论、凯恩斯的就业理论、通货膨胀理论、宏观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金春良主张,经济学教学内容应以微观经济理论为主,以宏观经济理论为辅,微观经济学主要介绍供求理论、弹性理论、效用理论、产量成本理论、市场理论,宏观经济学介绍总供求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周期理论。姚晴霞主张微观经济学应主要介绍价格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论,宏观经济学应着重介绍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以上分析表明,国内学界有关高职院校选择经济学内容的研究,选择的原则倾向于强调应用,强调对教育对象的能力培养,选择的内容主要限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本文将在前人上述研究的基础上,在更广泛的视野中观察、探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建设问题,关注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对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建设的意义。

目前,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存在诸多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下面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视角审视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问题。

(一)现状调查。

笔者对近年来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的建设状况进行抽样统计调查,以把握该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采用列表统计方式进行。调查范围为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站,涉及公开出版发行的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18部、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11个。教材发表和网站建设的时间均在至期间。调查内容设计有作品类别、作品名称、作者、作品来源、时间、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研究方法、课时、特色等几个方面。调查结果如下:

第一,在作品名称方面,被调查的18部教材中,12部称为“经济学基础”,4部称为“经济学原理”,2部称为“经济学”,11个精品课程网站均称为“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

第二,在教学内容方面,被调查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的教学内容均选择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包含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个基本组成部分。微观经济学部分的篇章设置在6至9章之间,以设置7章或8章居多,均介绍均衡价格理论、消费者行为理论、生产理论、成本理论、市场结构理论,一部分作品还介绍生产要素理论、微观经济政策理论。宏观经济学部分的篇章设置在2至7章之间,情况比较复杂,比较多的是介绍宏观经济变量、短期宏观经济波动(一些作品分解为失业与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开放经济中的宏观经济,少数教材列有专章介绍一些比较高深的.宏观经济模型供使用者选学。

第三,在研究方法方面,由于被调查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选择的教学内容均为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因此,作品中介绍的经济学基本分析方法也主要是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比如供求分析法、边际分析法、均衡分析法。

第四,在作品特色方面,被调查的18部教材和11个精品课程网站最大的一个共同特点是,都强调应用,强调对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应用。一些作品还强调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如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省级)就主张将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实践项目化、教学资源立体化作为经济学基础课程设计的主题与贯穿始终的创新教学模式,将教学内容中不同模块的设计作为后续专业课衔接的主要依据和实践基础。

(二)进展。

上述对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站的调查结果显示,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取得一些值得肯定的进展:

第一,一批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的出版为高职类学生学习理论经济学提供可以选择的学习载体,一批高职类经济学基础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推动高职类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交流和学科建设。

第二,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站在与实践结合的方向上大大向前迈进一步,为经济学课程摆脱抽象、枯燥的教学作出努力。高职类经济学基础教材和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由于不受理论推理的束缚,反而能够在活跃经济学教学方面表现得尤其出色。

第三,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程介绍市场经济基本理论,促进市场经济理论的普及,极大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三)存在问题。

站在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高度审视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发现,现有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也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

第一,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为蓝本的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先天不足。调查显示,被调查高职院校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属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20世纪以来世界经济实践史、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表明,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正受到严重的冲击,处于分崩离析的境地。20世纪,经济学发展出许多新学派、新理论、新观点,如交易费用经济学、博弈理论、产权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家庭经济学、法律经济学、新政治学等。因此,以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体系为蓝本的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自然先天不足。

第二,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以个体理性作为微观部分的一个基本假设,主张消费者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基本目标,厂商以利润最大化为基本目标,由此还发展出一系列观点和理论,如显示偏好、跨期选择、风险选择、交易成本、产权、x效率、资产组合、资产定价、合同或契约、非对称信息、次优、对偶性等。宏观部分却以市场失灵作为起点论证政府干预经济的必要性。微观部分和宏观部分没有统一的理论基础。

第三,一些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有关企业功能的论述有较大缺陷。由于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的教学侧重在应用方面,尤其是面向微观单位的应用,因此有关厂商行为的内容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占较大的比重。但是,一些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在阐述企业功能时,只关注企业的经济功能,而忽视企业的其他功能。在一些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中,有关企业性质方面的探讨甚至被完全忽略。在这种教育中,受教育者也必然只关注企业的经济功能,天然地把企业当做赢利的工具,而不能完整把握企业的功能,在意识中构建正确、全面的企业观念。

第四,忽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不研究生产关系,不能完整地讨论生产方式。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中,教学内容一边倒向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教学中只教授供求论、效用论、生产论、成本论、市场结构论、要素论、市场失灵论等微观经济学内容,以及国民收入核算、总供求模型、失业、通货膨胀、宏观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经济周期等宏观经济学内容。可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生产关系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第五,一些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跟不上经济实践的步伐,不适应社会变革的要求。多年来,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建设经过努力,在反映经济现实上取得不少进展,但相对于快速变化的经济实践而言,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仍然显得滞后。重基本理论、轻分析方法、弱经济学派介绍的教学内容设置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虽取得一些进展,但同时又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予以重视。

针对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中亟待改进的问题,以下主要探讨高职院校重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当遵循的一些原则。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的视角审视经济学学科,重构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当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第一,经济理论与经济实践结合原则。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应当面向经济实践,既要面向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更要面向我国的经济实践。经济理论来源于经济实践,经济理论的发展也要依赖于经济实践的推动。在我国,经济理论更要回答我国经济实践中产生的现实问题。经济实践是检验经济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建设应当面向经济实践尤其是我国经济实践,回答经济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并在解决经济问题中提炼经济思想。

第二,保留与克服结合原则。虽然实践的发展和思想的冲突向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提出了挑战,但应该看到,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经过长期的演进,已经发展出许多值得继承发扬的思想和方法。因此,既应清晰地认识新古典主流学的局限性,也应注意新古典经济学的优秀成果,吸收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的有益成分是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选择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同时,还应探究异端经济学各流派,关注经济学多元主义的发展,吸收非主流经济学学派的思想。在对待古今中外经济思想发展成果上,应全面、完整地理解各流派、各种方法的发展成果,不能只看到某一个派别而忽略其他学派,应做到既保留其积极部分,又克服其消极部分。

第三,共性与个性结合原则。经济系统的运行是一个客观的过程,经济系统运行的一般规律反映一定条件下各国经济运行的共性,因此,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充分、准确体现这种共性。此外,任何经济系统的运行都依存于特定国家和特定时期,而不同国家不同时期都有不同的国情,因此理论经济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也要体现个性原则。在我国,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应面向我国国情。国情是历史选择的起点。无论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还是非主流经济学,其在我国的适用性,都要接受我国经济实践的检验。应结合我国经济改革实践和深含于经济改革实践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构造理论经济学的教学内容。因此,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建设中,应结合我国经济的现实问题来选择和发展教学内容。

综上所述,本文从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角度探讨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建设,审视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建设的状况、进展和存在问题,进一步讨论高职院校重构理论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三项原则。本文对高职院校理论经济学课程重构提出的只是初步设想,也未及探讨实施有关设想的具体对策,这些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son,william.d.

[2]姚晴霞.高职院校经济学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

[3]刘记红.高职经济学课程教学的改革[j].职业教育研究,(8)。

[4]金春良.高职院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之我见[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4)。

[7]钱津.国际金融危机对现代经济学的挑战[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8]陈英杰.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史研究[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9]白永秀.建国60年中国经济学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经济学家,2009(7)。

浅谈对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研究论文

摘要:插花艺术课程是目前许多农、林院校及高中职学校开设了一门重要课程。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结合自身在高职院校插花课程的教学实践,从高职院校插花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测评等方面进行探索。

关键词:插花课程;高职院校;教学实践。

插花艺术是一门用植物材料进行装饰的造型艺术,也是一项融生活、艺术文化和技能为一体的创作活动。市场对插花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大,越来越多农、林院校及高中职学校开设了插花艺术课程。为进一步完善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笔者将结合自身在高职院校插花课程的教学实践,从高职院校插花课程的定位、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教学考核测评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传授传统艺术文化,提高园林专业学生的艺术鉴赏与审美情趣。

插花艺术课程在各大院校主要设置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两种形式。笔者在此探讨的是作为园林、园艺、环境艺术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从专业课程设置角度,本课程教学内容应让学生系统了解插花艺术的发展历史、基本概念及分类;掌握插花艺术基础理论知识(色彩、造型等);掌握东方式插花基本造型(如倾斜式、直立式等)、西方式插花(如半球型、弯月型、s型、扇型、三角型等)基本造型的操作技巧。多途径了解与掌握婚庆插花、礼仪插花等实用性插花造型的操作手法。

(二)培养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插花艺术是一门实践性与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学生只有在动手实操中才能感悟插花艺术的独特魅力,只有在反复操作中才能掌握插花技术的基本要领。同时,当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后,插花作为一门艺术,应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发设计思维,才能创造新的作品。如通过绘制插花造型草图、基本插花造型变化引导、自由创作等方法。

(三)插花作为一门技术,将为高职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目前跟插花课程相关的职业资格证有插花员、花艺师等。其中插花员有初、中、高三个级别。作为一门能锻炼动手能力与提高技能的课程,插花课程将为部门学生就业扩宽渠道。一方面学生可在毕业后根据兴趣选择专门插花培训学校进修后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成为专业插花员或花艺师,从事花艺设计工作;更多的同学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在摸索与实践中不断提高花艺水平,经营管理花店。

二、插花艺术课程内容设置。

插花艺术课程内容共设置48个学时,根据难易程度,内容可分为三大块:插花基础理论、插花艺术应用(核心内容)、插花与职业的关系。

第一部分插花基础理论通过对插花艺术基本概念、插花艺术发展历史进行系统阐述,使学生掌握插花基本概念与分类,并对常见插花材料与花器及其他插花工具等进行全面了解。课时量占12个学时。要求学生掌握插花的基本技能,如各类花材(特别是鲜花花材)的处理技巧、插花创作步骤以及插花作品鉴赏等。

第二部分插花艺术应用是插花课程的核心,课时量占28个学时。本部分通过教师讲述、教师示范操作、学生分组实操练习等方法掌握插花艺术的基本技能与手法,包括宾馆、酒店绿化装饰中的插花、家居环境中的插花、商业场所的插花以及在办公场所中的插花;同时还包括婚庆和生活插花等。通过理论教学与实操相结合的手段,使学生掌握东方式插花的基本造型;西方式插花中的半球型、水平型、对称三角型、不对称三角型、弯月型、l型等基本造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现代自由式插花,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

第三部分讲述插花与职业的关系,插花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实用技术。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花店经营与管理技巧;了解插花员职业技能的`基本要求,课时量占8个学时。

除了以理论为主的教学外,在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根据课程特点开设一周的实训课程。主要进行东西方基本插花造型的操作技能训练、现代自由式插花的引导训练与自由创造操作。

三、插花艺术课程教学与考核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小组教学法的应用。

项目教学法在插花课程上的应用较为普遍,在笔者此文中是指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将整个上课内容分成独立的子项目。

教师通过分析子项目、设定项目完成预期目标、项目实施过程(教师示范、学生操作)、成果反馈与更正、总结等。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为使课程更有效率和有组织的进行,可要求学生进行分组操作。以5-8人为一组,每组选出组长和副组长,共同完成一个小项目或者大项目中的某一部分。一方面可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更快更好地完成某些插花作品;另一方面有益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二)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目标,实行课程过程考核。

将课程的考核内容分为理论考核与实践技能考核两部分,理论考核占30分,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回答问题、考勤等综合评价。教师结合项目化教学的教学大纲,将理论知识穿插到每个项目中的教学中去。实践技能考核占70分,其中平时实践技能占30分(小组得分),期末实践技能考核(个人得分)占40分。通过过程考核方法,一方面可促进学生的学习课程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突出课程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要求,符合高职学生的培养特点。

四、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经费不足,课程实验课经费不足仍是主要的限制因素。

受经费的限制,不能购买大量鲜花,学生动手完成插花作品只能应用仿真花,很难与鲜花的质感、美感等媲美。另外,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插花操作室,给实操课程带来诸多不便。

(二)技能操作与技能应用的脱轨。

在教学实习时,由于受教学资源的限制,难以与生产实际联系起来,模仿性技能训练比重过大,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不够,教师希望通过单个技能的反复性训练来提高岗位适应能。但是,单一技能的累加并不等同于综合能力的提升。重复训练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长期以来使教学变得枯燥无味,学生实践学习兴趣不够高,创新意识培养与创新潜能的发挥受限制。因此,教师如何将有限的教学资源融合到真正的市场、行业中,开发与市场直接实用的教学内容与实训内容,还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努力。虽然笔者所在的高校,校企合作模式运用教好,但是主要针对企业与学校毕业人才的输送,然而企业文化、市场专业技术及高职课堂教学三者的实效性合作远远不够,更别提针对单门课程的校企合作了。

(三)男女生对插花课程的兴趣不一成为教学中的难点。

调查结果表明80%的女生对插花课程十分感兴趣,而在所调查的同等数量的男生中却只有20%左右表示很感兴趣。因此,由性别不同导致对特定课程两种悬殊的学习兴趣比例也是该课程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四)师资不足,教师参加专业技能培训机会少。

只有竞争才会产生进步,由于插花师资的严重不足,有些高校只能勉强完成教学。根本无暇顾及如何提高教学水平。因此,国家教育部应重视这部分的培训,目前全国性的网络在线培训课程十分流行,但是针对高职院校农林学科专业的教学专业培训少之又少。希望通过多途径加强插花师资队伍的建设。

(五)其他问题。

该课程需要大量的实操练习,特别是针对高职的同学,动手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插花课程需要一定的教学硬件进行支持,如专门的插花教师、丰富的插花工具与材料等等。另外,学校插花课程与对应职业技能证书的对接性存在一些困难。目前很多学校开设了针对园林园艺等专业的插花艺术课程,但是很多地方的劳动管理部门却尚未具备相应资格证书的认证与考核工作的条件。即使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技能想取得有效的技能证书,仍需要花费大量的培训费到相应的培训机构进修后能拿到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希望相关部门尽快完善对接性政策。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

[摘要]高职体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的教学手段之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在教学中把健康的体育理念传播给学生,注重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本文对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做了探讨并对如何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方面进行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体育教学学习兴趣。

一、引言。

体育学科是高职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方面,它不仅与学校的其它课程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更具有自身的鲜明特性。近些年来,虽然高职体育教学进行了系列改革,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应试教育和竞技体育教学模式的束缚,使得高职体育教学内容繁杂,趣味性低,健身效果差,导致学生厌学,不能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健身效果。兴趣是人们积极地接触、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表现为对某种事物的预先注意和积极、肯定的态度以及力求去认识,而体育兴趣就是积极认识体育运动或从事体育运动的心理倾向。法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学生能否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兴趣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体育教学模式虽然也能完成教育的基本任务,但在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和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方面却很难说有多少积极的作用。体育兴趣的培养作为我国体育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专门论述和明确具体的要求与规定,然而现行的体育课教学与其说注重体育兴趣的培养,倒不如说在不断扼杀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兴趣对体育教育的实施具有促进性作用,运动兴趣可以使人在不断进行体育锻炼和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开阔眼界,丰富自我,促进创造性运动能力的发展,在积极主动的进行体育运动时能达到自我锻炼、自我监督、自我评价、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效果,从而能进一步从参加体育锻炼中,更大、更快、更好、更久地获益。因此,在高职体育学习中应把体育兴趣的培养放在首位,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从而达到他们增强体质、锻炼体魄的目的。

1.教学内容重复,考核方式片面。

目前,体育课教学内容选择,没有完全摆脱以竞技教材为主的旧教材体系的束缚,教学内容应体现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特色和本质功能,开发和选择职业性体育。长期以来高职体育教学基本上是竞技体育项目的教学,在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学生成绩的评定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当前学生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其中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课的内容陈旧乏味,缺少新意,不符合学生的需要。大部分高职院校基本都开设例如50m跑、铅球、1000m跑(男)、800m跑(女)、双臂屈臂撑(男),1min仰卧起坐(女)、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等项目。教学内容几乎全是竞技运动的项目,这些内容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都在学习,到了大学再去学这些东西,自然会兴趣索然,出现消极怠练、甚至逃课的现象。另外,教材形式单调,枯燥无味,考核标准太高、太难,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发展学生个性考虑较少也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

2.体育教学的目标不明确。

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目标应与职业教育的总体培养目标相一致。高职院校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相比,既具有共性,又有职业教育的定向性、实用性和专业性的特点,为了适应高职教育的发展,其培养目标应是适应特定的职业岗位群或某一技术领域的专门职业人才,注重培养学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在办学过程中,大部分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盲目向普通高等体育教学看齐,致使我国高等职业体育教学的培养目标模糊,高职院校沿用普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缺乏高职院校的个性,不适应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因此,高职院校体育教学不能脱离职业对学生体质的要求,也就是说要贴近职业特点,来开设体育课。职业劳动的性质、形式、条件与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对人的身心素质的要求也不同,而现行的体育课程结构,职业特色不突出,没能围绕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职业技能特点、职业特征进行设计开发,并且总体上也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羁绊,严重压抑了学生体育素质全面发展的需要,调动不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师资力量不足,体育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师的`编制缺口较大,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同时,高职生对教师的性别差异比较敏感,特别希望体育教师具有更高的素质。高职学校体育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方面与其他专业教师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需要。同时,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物质资源的现状不容乐观,实践证明: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的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体育环境包括:运动场、馆的建设;体育墙报和黑板报等宣传栏的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各种场馆缺乏的程度非常严重,拥有量大大低于国家标准,硬件设施的差额数量相当大,各校体育器材的拥有数量也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上述这些因素都从客观上制约了高职体育教学的发展。

1.更新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观念。

更新被动体育教学观为主动体育教学观被动教学观的特点是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致力于向学生传授和灌输知识、技能,忽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教学程式化、训练化,方法呆板,使学生成了教学的被动体,严重地阻碍了体育教学的发展。主动体育教学观的核心是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还要善于引导他们充分理解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由被动教学变成主动教学。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求知欲和创新思维讲求方法的灵活性,要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为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积极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例如,学生在掌握体育游戏或体操技巧单独动作后,就可以让学生动脑筋创造小游戏或技巧小组合。在组织形式上也可以让学生轮流带领做创编的准备活动和新游戏等。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才能的创新能力。

2.广泛地了解学生的兴趣,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由于长时间、单调的刺激容易引起超限抑制,单调、枯燥的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厌倦和乏味,教法手段的多样化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通过灵活变换教法手段和练习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也是目前较多采用的方法之一。使教材内容丰富多样,以便尽可能满足学生不同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是近年来体育课教学中培养体育兴趣的又一做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组教学,是目前我国体育课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尝试性做法。其主要特点是,在每次课中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项并分组练习。这种做法由于首先考虑到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在每次课中有机会对自己所喜爱的项目进行反复练习,因此可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育兴趣的形成与发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专长,开设专项课,已成为我国体育课教学改革的一大趋势,分组教学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充分挖掘学生的体育潜力。

3.改革和完善体育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中还必须改变以往的以运动技术为核心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采用灵活多变的,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法。各种教学要求应使学生只要通过努力就能达到。采用能够充分展示学生能力,又能让学生学得活、用得活的方法,使学生对每次课的练习都有一种新鲜感和快乐感。也可以降低某项练习的标准和要求,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在体育教学内容中,也要重视体育理论教学效果理论是实践的归纳和总结,反过来对实践起指导作用,开设一些如体育理论、运动生理、运动医学、保健知识、竞赛规则、裁判法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用科学的理论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使学生能独立地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设计创造出科学的锻炼身体的方法,为学生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同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定期举办一些体育知识讲座,可以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内容可以包括:奥运史、亚运史、中外体育发展史;各单项的演变过程;各项比赛的规则和裁判法;运动训练中的医务监督;体育锻炼的自我保护;组织收看高水平的比赛。还可以收集一些融知识性、趣味性的体育素材,举办专题讲座,讲授丰富多彩的,有教育性、趣味性的体育知识,则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便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4.考核与评价更加科学化。

以往的体育考核基本上是统一项目,统一标准,由于学生的身体状况,体育基础,运动技能的水平各不相同,而用同样的标准进行考核,显然有些不够科学。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某个项目教学以前,有的学生几乎可以不需要怎么练习就可以及格,甚至达到良好、优秀标准,而有些同学即使刻苦练习也很难及格,这样便影响了他们的积极性。新《体育与健康标准》体育课的成绩考核与教学评价作了重大的改革,以考核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教学中的表现为中心。突出考核的激励机制,把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互评结合起来。根据这一精神,在执行中,首先是必须打破过去的统一标准,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努力程度与进步幅度,使人人都能体验成功,增强学习兴趣。其次,打破过去统一的考核项目,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考核项目,学生通过努力学习,既可以发展特长、提高兴趣,又可以取得良好的锻炼效果与理想的考核成绩。

四、结论。

高职体育教学整体改革起步较晚,而素质教育为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新视角,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都要以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构建、选择、改革体育教学,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入手,审时度势,更新观念,才能把握时代的脉搏,不断深化学校体育改革,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使学生的个性和能力得到发展,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力为.运动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杨金土.我国高职教育形势刍.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26).

[3]汪正毅.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3).

[4]蒋俭欣.21世纪职业教育学校体育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的探讨.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2004,(1).

[5]李存健.对高等职业学校体育教材建设的思考.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6]金朝跃.对高职教育体育目标定位的认识与思考.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1).

[7]詹阿宁.高职学院体育课程设置的思考.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3,(2).

浅谈对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研究论文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音乐教学起步较晚,目前正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大学阶段是开展音乐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开展音乐教学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创新思维能力。

3.1选择合适的音乐教学教材。

教材选择合适与否会直接影响大学音乐的教学质量。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对音乐课程重视不足,使用的音乐教材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调查表明,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音乐教材多由音乐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选取或编写,有的则直接套用其他学校音乐专业的教材。这就导致教材内容缺乏针对性,无法真正满足学生音乐学习的个性需求。认知理论提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1],因此,高校若要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就必须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基础,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在教材编写过程中,高校音乐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音乐学习兴趣,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以系统性、全面性的音乐教育理念为指导,充分考虑音乐学科的教学特点和艺术特点,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教材编写工作。教材内容要考虑结构的系统性、内容的专业性、作品的难易度等因素,以系统、科学的教材,引导学生领略音乐艺术的魅力[3]。

3.2转变音乐教育理念。

与其他学科教学相比,音乐教育更富形象性、感染力和愉悦性,对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音乐教学中应当充分认识到,音乐作品的主题内容、创作背景、表现形式、发展历程都与社会学科联系紧密。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还应当引导学生不断拓展自身的文化视野,提升自己的'创新精神,进而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若仍旧坚持传统音乐教育理念,忽视音乐教育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将会阻碍音乐教学的进一步发展。认知理论主张教育引导者根据客观世界的改变及时革新教育观念[1],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应当及时转变音乐教育理念。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3.2.1明确音乐教学的育人目的。要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形象思维,愉悦他们的身心,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的高尚品德,使他们的情感更加丰富。但同时也应当认识到,音乐教学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它需要通过循序渐进的渗透,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和表现能力,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3.2.2革新音乐教育的目标。大学音乐教学主要是为了提升大学生的音乐艺术审美品位,使其在音乐学习中获取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并在音乐训练中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进而促使他们得到全面和谐发展[4]。因此,高校音乐教育应当着眼于音乐的艺术性、审美性,而非局限于音乐技能的掌握。3.2.3将音乐教学视为一种情感教育。有效的音乐教学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和表现技巧,还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并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3.3发挥音乐社团的作用。

音乐社团以学生共同的音乐爱好、特长和兴趣为基础,是学生进行校园音乐实践的重要载体。高校音乐社团对完善大学生人格、满足大学生多元化音乐需求、提升大学生音乐审美能力、丰富校园文化等具有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发挥音乐社团的作用,使音乐艺术得到拓展和延伸,有助于提高音乐教学效率。调查显示,仅有30%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认为学校现有音乐社团十分丰富,大部分学生认为当前高校音乐社团缺乏多样性[5]。然而音乐社团建设是一个系统性、连续性过程,将其与音乐教学结合在一起,能够增强社团管理的制度性和规范性。认知理论主张重视外界因素对主体积极性的影响[1],所以,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到音乐社团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并将其视为高校文化建设主要力量的组成部分,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音乐社团逐渐成为大学音乐教学的重要实践载体。音乐社团在发展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3.3.1自主性原则。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参与兴趣和欣赏需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作或鉴赏音乐作品,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确保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艺术创作和表演过程中。3.3.2开放性原则。在音乐社团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秉持开放性原则,不局限于固定的音乐领域。要贴近当前大学生喜欢的各种音乐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例如hip-hop、乡村音乐、轻音乐、爵士乐等,以便满足不同年龄、专业、性格的大学生的音乐审美需求,促使大学生在音乐社团活动中自觉展现自身的音乐才能,并在各种类型的音乐欣赏和创作中不断提升自身音乐素养。3.3.3趣味性原则。高职院校还应当关注音乐社团活动的趣味性,采取有效措施,增强音乐社团活动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并鼓励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社团走出校园,与社区、企业、乡镇等艺术团体合作,拓展社团活动空间。教师也应多参与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听取学生的建议和要求[6]。此外,高校还应以社团为载体,开办各种各样的音乐兴趣学习班,一方面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另一方面提升大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音乐社团是学生音乐教学的补充和延伸,对丰富音乐教学手段、提高学生音乐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音乐社团形式多种多样,社团活动丰富多彩,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可以帮助大学生巩固音乐课堂学习效果,并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创作能力和表演能力。因此,高校应当加强音乐教学与音乐社团的联系,并大力发展音乐社团,重视其在大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方面的作用[7]。

3.4设置开放性音乐教学体系。

认知理论提倡通过多样化的手段,完善主体的认知结构[1]。因此,若要提高音乐教学质量,就应当设置开放性音乐教学体系,加强音乐教育与计算机音乐、音乐心理学、音乐社会学的联系,改变以往只关注音乐基础知识的教育理念,使音乐教学成为一个涉及广泛的开放性、系统性工程[8]。3.4.1音乐教学方法要具有开放性。教学方法开放即音乐教学要打破传统教学框架,关注课内外互补,实行开放式教学。课堂教学应定位于个人音乐信息交流和多渠道音乐学习,切实体现学生在音乐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此外,还应当积极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不断丰富教学手段,例如运用多媒体工具、音乐教学软件等,为学生营造丰富的音乐教学情境,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音乐学习热情,增强音乐教学的时代性。3.4.2音乐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教学内容开放是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高职院校教材内容,而是根据大学音乐教学大纲,进行研究性学习和拓展性学习。例如,运用网络和计算机创作歌曲,了解相关的音乐创作背景,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以网络为基础,丰富音乐教学容量,进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音乐学习需求。3.4.3音乐教学考核评价要具有开放性。[9]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高校音乐教学考核评价方式单一、僵化,且评价制度不健全,无法准确检验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表现,更不能及时接收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问题反馈,导致音乐教学缺乏针对性,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抑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10]。因此,若要保证音乐教学质量,就必须丰富音乐教学考核方式,增强考核评价的规范性、开放性,对学生进行公正、公平的评价。例如,教师可以根据音乐教学进度,不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听取学生意见,并通过交谈、提问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据此调整音乐教学计划。此外,还应当完善音乐教学的学生评教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质量管理制度,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有机结合起来,增强评价的全面性和公平性,以评价推动音乐教学的顺利发展。

4结语。

音乐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触到的音乐信息日益多元化,对大学音乐教学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认知理论提倡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根据客观世界的改变及时转变教学模式。在大学音乐教学中适时引入认知理论,能够提升音乐教学效率,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浅谈对高职院校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研究论文

从隐性课程的特征可以看出隐性课程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各个角落和各种行为。在物质层面上,学校的校园环境、教学环境、生活环境、校园文化设施、校园艺术生态等都是隐性课程的载体;在制度层面上,学校的领导体制、规章制度、组织机构、班级管理、评价体制等都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产生教育和影响;在精神层面上,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价值取向以及行为模式等都是隐性课程所涉及的范围;在行为层面上,学校领导及师生的言行举止、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和各种交际行为等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隐性课程的建设附着或隐含于这些载体中,因此,隐性课程的开发建设主要应从这四个方面着手。

隐性课程物质层面的建设隐性课程的物质层面,如校园的建筑设备、园林绿化、壁画雕塑等既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又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象征意义和陶冶功能。校园的门庭走廊、教学楼、食堂、学生公寓、图书馆、花坛、草坪、雕像、楹联等本来是没有生命和情感,也没有教育价值的,但经过精心设计和创造后,这些建筑和环境也能“活”起来。学校的校园建设应融文化性、艺术性、特色性于一体。布局合理、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可以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心情;宽敞明亮、井然有序的食堂和宿舍可以给学生舒适安逸的感觉;藏书丰富、舒适的图书馆可以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富有启迪意义的楹联、温馨的提示语可以让学生时刻检测自己的行为规范等等。一所学校的校园包含着这所学校的文化特征和内涵,蕴含着学校历史的、思想的、精神的等多种教育价值,对提高大学生的修养、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隐性课程制度层面的建设隐性课程制度是指学校的各种规章和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实施方案、保障措施,这些制度集中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的教育思想、育人目标、价值观念,是显性的。但当这些规章制度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和利用校园制度实现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自觉规范时,所起的作用就是隐性的和潜在的。在进行隐性课程制度层的建设时,应渗透“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权利,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是制度建设的核心,既要用合理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又不能简单机械强迫地管理,应通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在制度的制定和管理过程中,要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教育与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创造性的发展。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生源的综合素质有所下降,学生对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认同感、屈从感也有所下降,因此,学校要配备专门的教师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遵纪守法、生活规则等方面的教育与引导,提升学生对学校规章制度的认同度、遵守度。

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是无形的,也是有形的,是不成文的,但却铭刻在人们的心中。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无事不在;它活跃在讲台上、校园里、人们的言谈和行动中。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可能因时代的进步而老化、淡忘,但大学精神却能长久地影响学生的事业发展,直到永远。良好的校园精神能催人奋发进取、开拓创新,是一种无形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大学要加强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其中,学校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健全学生的心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至关重要。在精神层面的建设中,师德建设是重要的隐性教育资源,教师的职业态度、职业理想、职业技能、职业作风等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作用,勤勉踏实的治学精神、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教书育人的杰出品性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引领示范作用。良好的师风是良好大学精神的一半,因此,隐性课程精神层面的建设应该加强和关注学校的师风建设。

隐性课程行为层面的建设隐性课程行为层面的建设主要是指师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模式、各类群体(包括社团)活动等,是一所大学本质、个性、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其载体包括学校主体的行为、学校的各种文化活动和实践活动中的行为。学校行为主体包括学校领导的领导风格、教师的品德修养与仪表风气、学生的行为与服饰、教辅人员的管理行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际行为、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际行为等,这些都是隐性课程行为层面所承载的内容。教师及教育管理者的学识、言行、品质对学生的品德修养、言行举止、意识风范等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大学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期,他们善于模仿,易受感染,对周围行为方式的认同感较强,因此,隐性课程行为层面对学生的影响往往比被动地接受说教更加有效和深刻。

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探讨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建设,分析高职院校隐性课程的内涵、特征和建设意义,可以促使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深入研究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