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教师演讲稿 > 高职项目化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研究(优质20篇)

高职项目化课程的开放性设计研究(优质20篇)

时间:2024-04-27 01:53:07 作者:琉璃

范本是我们学习和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分析和模仿范本,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学习。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摘要]当前,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社会生活和工作都有了明显的电子化特点,与此同时,电子商务逐渐崛起。针对当前社会工作方式和经济发展特点的改善,院校教育必须进行对应的改革,以培养出贴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高职“会计电算化”需要进行项目化改革,以职业导向为出发点,对课程项目进行更为细致和专业的划分,提高人才的技术应用与实践能力。作者对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改革策略,深化落实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0前言。

会计电算化是相对于传统的手工计算和记账方式而言,在社会各项生产工作电子化的背景下,会计工作也逐渐地应用上了计算机技术,会计工作效率较从前也有了很大的提升。而为了使人才具有较高的会计信息技术应用和操作能力,学校必须对课程教学进行改革,提高人才培养的专业性和对口性。

1.1教学理念落后。

高职院校的设立主要是以职业导向为目标,进行某种专业职业技术的培养,直接为社会输送技术型人才。而针对“会计电算化”这一专业课程而言,就必须要根据当前社会中会计职业专业的分类对课程实施项目化改革。但从目前,高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现状来看,理论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了较大的比例,缺少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一部分教师的教学理念比较落后,没有对当前会计这一职业的社会需求和社会变化进行分析,因此,其所实施的教学方式存在诸多不合理的地方,教学的有效性和职业对口性都非常差。一些教师依旧坚持以课本知识点的讲学为主,课程中涉及到会计信息系统的部分很少,学生也少有机会操作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

1.2缺少实训环境。

“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性和实践性非常强,目前,虽然有一部分的学校建立了“会计电算化”实训教室,但是从硬件和软件的配备上来看,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一些学校的计算机设备数量不够,在实训课程上,无法做到一人一套设备,这就减少了学生的实训机会和实践时间;另外一方面,学校所采用的会计电算化系统比较落后,仿真度也很低,与会计这一职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存在較大的差异。一些高职院校也会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将学生输送到实际的工作岗位进行学习,但对于企业来说,他们所需要的会计人员是有限的,而且不希望校企合作影响到企业的日常运营和管理工作,而学校在经济上往往不愿或不足以给予合作方补偿,因此校企合作模式也是名存实亡,实际的人才培养力度非常薄弱。

1.3教师的“会计电算化”能力薄弱。

目前,高职的一部分会计专业教师自身的“会计电算化”能力比较薄弱,这些教师参加工作的时间非常早,在早年的专业学习生涯中还未出现“会计电算化”,而在后期的职业生涯中,教师们忙于开展教学工作,也没有时间和平台去学习“会计电算化”知识和技能,教师专业能力和操作能力薄弱,就不能够很好的指导和教授学生专业知识与技术,整体拉低了“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

1.4课程设计古板,缺乏突破。

目前高职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比较慢,在教材设计上,缺乏一些新的内容和知识,大都是一些陈旧的会计专业知识,“会计电算化”方面的内容比较少,而且知识点滞后;在课程设计方面比较古板,项目划分不够清晰和细致,缺少专业性,课程教学缺乏突破。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要实现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教师必须建立对这一职业和专业教学的新认识,作为教学教师,必须明确一下三点:首先,明确当前社会背景下企业会计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次,明确企业录用一名会计人员的决定性因素和基本要求;最后,明确现代化高职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通过明确上述三点,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正确的教学目标,树立对“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正确认识。

3.2职业岗位分析。

要使得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合理项目化,就必须依据实际的职业情况,设立职业化的教学情景,并且依据职业岗位的实际特征和需求,将“会计电算化”划分为不同的职业项目进行教学。所以,教师必须进行全面有效的职业岗位分析,研究当前以及未来企业或职业需求与特点,划分课程项目。

例如,可将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划分为电子财务报表与分析、系统管理、固定资产系统、账务处理系统、往来账系统以及职工薪酬系统六个项目。依据项目设立不同的岗位情景,把学生设计为不同的职业会计角色,分配工作任务,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工作问题。针对每个项目,还可以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以系统管理为例,可包括账套备份与恢复、用户管理、新建账套以及年度账管理四项内容,在学习中,进行专业且系统化的学习。

3.3更新实训设备和教学软件。

要成功落实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就必须配置充足的教学设备,让学生拥有更多的实训机会[5]。因此,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室,添置一些先进的实训设备,并引入当前较为常用或比较先进的会计信息系统,让学生掌握到最贴近于实际工作系统的操作方法。

4结语。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将成为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它对于促进高职教学目标的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项目化改革过程中,应尽量贴于实际企业或职业的工作环境,保障职业教学的真实性和职业导向性,提高人才的实践应用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3]罗红华,刘武萍.高职院校实施项目化设计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以佛山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课程为例[j].商业经济,2012(11).

[5]葛新旗.项目教学模式下高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职业教育:旬刊,(4).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社会对于各类人才的计算机能力水平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支柱,他们的计算机能力水平更是对社会未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优化计算机教学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迫切性。虽然经过多次教学改革,我国在各个科目的教学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客观来说,教学中还存在着各种问题,可以说在许多科目的教学中都有着较大的发展空间,比如说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

一、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用现状。

虽然我国除了经济以外的各方面,包括教育,在近些年都有了比较大的进展,但是总的来说,我们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一段距离。教育是国家的基石,相比于我国在经济上的发展,教学发展可以说是相对滞后的,对此,教师需要秉承谦虚的心态、创新的精神以及开放的观念对待教学。项目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法,在特点上综合了较多的教学手法,比如说探究性学习以及案例教学法,根本的形式是通过教师的分解示范之后,学生进行自由讨论,通过共同合作完成项目。相比于传统教学,项目化教学明显具有更加明显的实践性,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比如说小组讨论、自主学习等等,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促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计算机学习当中去,并且能够有效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二、优化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应用措施。

1.实施项目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能力。

项目化教学的特点就是强化知识的迁移能力,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都是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的,在理解上具有一定的`困难。即使是经过了实践操作,它与实际活动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也是局限学生迁移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更加贴近现实,按照各个专业的知识进行有针对性的项目设计,有机结合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可以说是将计算机教学的应用性、针对性增强了。项目化教学的设计相比于一般的教学可以说是更加紧凑,比如说对于学生能力训练的综合性。项目化教学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基本过程是教师首先进行示范,导入课程内容的学习,讲解了操作的方法之后设计训练项目令学生完成。比如说演示了一个powerpoint的应用操作,然后要求学生完成一个训练项目,在演示结束后,会留有一定的时间给予学生进行整理与回顾,记录下老师操作的要点,然后一段摸索探索的时间,然后再是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比如说确定项目的主题,各个项目部分的分工等到等等,遇到不懂的问题时通过组内讨论解决。整一个项目化教学流程中可以说是比较综合的训练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将几种高效的教学手法有机的结合到了一起,发挥出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2.实施项目化教学,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机制。

从整个项目化教学流程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它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的,对于学生表现的考核也应该是多方面的。比如说整一个项目的完成情况,单独的项目完成情况等等,在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多方面进行,比如说自评、小组评以及师评。有时在一个角度看的不一定是事实的全部,即使是老师也不能够非常细致的观察到每一个人,为了更加全面的给予学生表现考核成绩,多方面的综合具有一定的必要性。与此同时,这也能够帮助学生反思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还有与人配合的能力等等。一定的教学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学习的热情,表现出较大的优势。从教学内容上分析,计算机应用基础这一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应用性较强。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各方面能力都做出了更高的要求,包括计算机能力水平,因此,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重要性。信息时代的来临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比较大的影响,例如教学,随着计算机的普遍化,计算机应用的能力逐渐成为了人们需要掌握的基础技能。项目化教学可以说是比较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一定的实践教学中也表现出了一定的教学优势,但是在教学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对此,教师还需要不断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完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说教师需要走的路还很远,但是相信在广大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计算机能力水平,甚至是综合素质水平都能够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都书博.谈电大开放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特点和讲授策略[j].科技展望.(20)。

[2]郑志刚,董亚洲.浅谈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j].智富时代.(08)。

[3]沈元.构建科学合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评价体系[j].新课程(下).2014(01)。

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的项目化改革研究论文

设计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流程,首先应当将企业或是职业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和基础性的部分纳入到教学内容中;突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横向编制课程,发展职业专业知识教学;完成从学习到实际应用,从学校到企业现场的过渡等等。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项目化教学流程的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2.1情景设计。

无论是在教学内容上,还是在学习与实践环境上,都要尽量的贴近于实际的职业工作环境和工作特征,关于专业问题的解答和知识点的应用,都需要引入到实际的职业环境当中,用于解决真实工作中会出现的问题。

2.2操作示范。

依照实际企业或者职业中的工作项目,教师示范应用知识点完成职业项目的全过程,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将知识与技术从课本迁移到职业工作中[3]。

2.3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流程,主要是通过操作示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而后独立进行项目操作,并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2.4确立项目。

成立学习小组,通过社会调查,研究讨论,并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具体的项目。

2.5协作学习。

对项目工作展开职业交流和学习讨论,小组写作完成项目研究。

2.6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对调查项目的完成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价方式主要分为教师评价、小组间评价和自我评价三种。

谈双项目并行的高职课程教学设计优化的论文

:在高职院校由于学生生源的原因,普遍存在学生学习自觉性、学习成绩、学习态度、社会实践能力等均差距较大。反映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中,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实践能力强的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二是学习态度好的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普遍较弱。专业教学师怎么才能适应不同类型学生开展好相关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对专业课程进行认真的教学设计,采取双项目并行模式,来开展相关的教学工作。

:双项目并行;课程;教学设计;优化

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是培养德才兼备,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具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和研究能力,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营销策划与商务管理活动的策划、组织、协调、执行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在本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怎么才能做到让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管理与策划理论,具有较强市场营销业务水平与策划组织能力,是高职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时必须重点研究的一个课题。

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定位是根据未来就业市场的需求,培养出适应相关专业的技能性人才。而技能性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有很好的专业理论做基础,更要有与之理论知识相对应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因此,在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应转变传统的以理论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企业实际工作为重心的项目化教学。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中,也应一方面通过模拟工作场景进行项目化的操作与分析,提高学生将理论知识进一步深化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将企业实际工作场景切入至专业化的教学工作中,以能够胜任工作所需的专业技能为目标,进一步培养学生营销策划综合能力的实践能力。就高职院校教学工作而言,项目化教学对于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点所谓项目化课程,是指以工作任务(项目)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项目化课程的主要特征:学习内容是企业或职业活动中典型的工作任务;课程的编制与教学实施必须打破学科型专业知识的纵向体系结构,实现相关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横向构建;专业学习再也不是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两张皮;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行为;学生实现从学习到实际工作,从学院到企业现场的过渡,真正达到就业准备教育的目标;学习的教室或实训中心是尽可能真实的工作环境或者仿真的工作环境;产品质量、环境保护、节约资源、安全生产等非常重要的职业意识和素质也得到有效培养。

3.1处理和获取相关信息能力

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营销策划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处理和获取相关信息的能力,才能做好市场调研分析工作,才能使其制定的策划方案更加科学和可行。在这方面,需要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去思考研究,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步步提高其工作技能。要从已有的知识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能在未知的领域有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渠道。

3.2创新能力

营销策划工作中,创新是营销策划方案灵魂所在,一份具有创新精神的方案,才能真正打动企业的决策者,才能使得营销策划方案在实施后得到良好的工作效果。那么,在高职营销策划课程的教学工作中,也要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的`提高,需要有良好的活沷轻松的教学氛围,也需要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通过发散性思维习惯的养成,进一步促使学生具备和培养良好的创新意识,达到将来在实际工作中,营销策划方案制定得更具有创新性、超前性,同时又不脱离工作实际。

3.3拓展知识能力

营销策划人员要想制定一份优秀的策划方案,需要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做为积累。而做为高职院校而言,学生一般都在学校完成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工作经验欠缺很多。为了弥补学生的此种能力的欠缺,需要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相关知识,并对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有一定的拓展和延伸的能力,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相关知识面的扩充,使其在未来的营销策划方案制定时,更加专业化和技巧化,为其未来就业与职业发展提供良好支撑。

3.4表达与写作能力

我们都知道,营销策划方案制定的再完美,也需通过合适的渠道将其呈现给企业负责人,并获得认可才能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实施。在这方面,就需要营销策划人员具备良好的表达与写作的能力,能够将一个营销方案以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同时,能够针对本策划方案做进一步的详尽的说明与沟通。这就需要一个是文字表达,一个是口语表达,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培养学生表达与写作能力,是高职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教学任务。

4.1模拟项目+真实项目平台,达到“真学、真做”效果

在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设计优化过程中,采用由结果导向转为过程导向教学设计,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双教学工作。在营销策划教学中,教师采取由学生给出多个策划模拟项目,让学生通过抽签的方式来选取。然后,围绕该策划项目,由学生制定相应的方案,制作ppt,在课堂汇报与演示。整个过程中,由学生整理资料,设计线路,宣传讲解,从而很好地实现授课目标。如在《会展策划》课程教学设计思路上,教师在对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教学模式和方式。通过将该课程分为展会策划和展会实施两部分来进行教学实施。整个学期,学生分组策划了6个活动,经过学生自评和互评,最终选择比较科学合理的营销策划方案。此次“学生策展、学生布展、学生现场管理、现场服务、教师现场考核”的课程考核方式完全颠覆了以前由一纸试卷考核学生会展策划的基本知识、流程的传统考试。学生反映他们体验了前期调研、策划、办展会的全部过程,将会展策划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同时也锻炼了团队合作、沟通、协调以及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生们表示更有信心去策划、举办展会了。在《市场营销学》的考核方式上,教师将自己在企业从事营销工作的经验和企业资源带进了课堂。整个学期,教师将营销理论和营销实践相穿插,并将过程性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学期中通过让学生参与相关企业实践项目,锻炼营销素养,学期末以某一设计营销策略为主题,由企业介绍现状、营销问题,学生分组讨论问题,给出营销策略进行考核,由企业为主导对学生的营销策略给予点评、指导。

4.2依托信息化平台,有效实现教学过程化

在《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考核中,强调引导学生从注重“考试结果”向注重“学习过程”导向。为了加强过程管理,将纸质作业比例降低,提高了课堂参与的分数比例,教师利用畅课(tron-class)平台,将学生对案例分析的发帖、点赞、互评以及陈述观点的准确清晰程度作为课堂成绩的评分标准,并通过穿插在授课过程中的问答、测试、练习题、实操训练等环节,全过程实时测评学生学习效果。在《高级办公自动化》课程教学中,由于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商务办公能力,课程教学主要以设计和应用为切入点,由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构成。过程考核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作业考核三个部分。教师考核主要是对学生的考勤、教学视频的观看、讨论的参与以及在线测试进行考核;学生互评是指学生根据教师事先设置好的教学评价量规,对其他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过程考核借助tron-class教学系统完成,学生的平时成绩根据系统中学生的学习轨迹得出。期末考核突出的是设计性和应用性,基于工作任务的开放式题目,考察学生的信息检索和信息组织能力、基本知识的掌握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和设计思维。

4.3标准精细化,教学成果可视化课程

《营销策划》以学生为中心,以营销策划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基础,进行课程体系解构和知识重构,设计创业项目策划、广告创意策划、营销推广策划三个情境。通过项目驱动,实现教学目标,最终完成33份营销策划书,多分营销策划ppt简报的教学成果。在课程教学设计方面,突出三个特色:一是评价贯穿始终。课程围绕知识、素质、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课程培养目标,借助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对教学效果采取多元化全过程性评价。二是量化先行。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和项目内容细化评价标准,设计教学量化表单,涉及多个量化指标。三是参与多维度: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程最后,教师利用“问卷星”对课程评价做了调研,学生也认为,这门课程是他们最忙碌、最有用的一门课,通过学习,提高了他们的营销策划能力、团队沟通与协作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办公自动化操作能力。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是要提高高职专业学生职业能力。针对营销策划课程教学而言,需要教师改变“理论教导为主,实践教学为辅”教学模式,通过“技能本位”替代“知识本位”。而要实现这一教学转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专业教师付出更多的努力,通过“理论实践性,技能实战性,师生互动性,任务挑战性”的教改理念,针对不同课程实现不同的教学设计,以学生职业能力素养的提高为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到考核方式的一系列系统的改革,以教学高质量来推动院校的教学力量的不断增加与教学品牌的持续提升。

[1]张海燕,曹深艳.高职经济类专业课程项目教学改革系统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10(08).

[2]潘春燕.复合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考[j].学理论,2015(17).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04(1).

[4]夏建国.技术教育:一种必须重视的教育类型[j].职教论坛,2011(01).

[5]左石华.基于任务驱动的营销策划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初探———以“作cis设计方案”教学内容为例[j].科教文汇,2014(07).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跨课程的教学项目研究论文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软件技术专业为核心的it人才缺口扩大。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为重点,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以项目为实践载体,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点和实践动手能力。传统的软件以单机处理为特点,与当前的网络化、云计算等特点不相符合,这就给高职院校的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随着社会的需求而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高职院校培养的软件人才主要岗位群有:软件开发岗、软件测试岗、软件技术支持与服务岗。其中软件开发岗位主要有:net方向、java方向、嵌入式编程、android方向、ios方向、html5方向等,不同的就业方向对人才培养过程有不同的要求。

一、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it职业道德、扎实的专业基础、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熟悉主流编程语言、方法和工具,掌握软件工程理论,能够从事软件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维护等技术性工作,通过课程学习和项目实践,使学生具备项目组织、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软件开发与项目管理人员。

二、软件人才能力结构。

(一)知识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有程序设计语言、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数据库分析与设计、网站分析与设计、项目管理等内容。针对不同的方向进而得到具体的课程设置,使培养的学生能在毕业时符合社会对软件人才的基本要求,在校内通过项目实战丰富学生的项目开发实践经验,掌握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涉及的知识点。

(二)能力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应能熟练使用软件生命周期各阶段过程中的工具和方法,能熟练使用某个编程语言、熟练使用建模工具对软件及数据库进行建模、熟练使用软件测试工具对软件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等。

(三)素质结构。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应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信息道德和法律意识素质,具备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

三、课程设置。

课程安排是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需要与社会对软件专业人才的专业技能要求进行设置,课程安排的原则为“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浅入深、由模块到整体”,通过三年的专业学习,学生能在毕业后运用所学知识胜任工作岗位的各项要求。

开发方向为例,对该方向的.课程设置进行描述。课程设置分为:基础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五大部分。通过对各类型课程的分析,开发人员的基本要求,开发方向的课程设计如表1所示。

四、以证书为导向,促进学习。

软件技术专业学生在不同阶段可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取证书可认同获得相应的学分,促进学生全方位发展。软件技术专业学生一般考取程序员、软件设计师、系统分析师及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等证书为目标,具体如表2所示。

其中:初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2学分、中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4学分、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可换6学分。

五、总结。

本文对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简要的分析,从培养目标及原则、软件人才能力结构、课程设置及证书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方向对五类课程进行了具体的细化,为软件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指导建议。后续还要对校企合作、校中厂、校中等进行深入的分析,为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供更有力的理论和依据。

参考文献:

[1]殷佳庭.高职软件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2):114115.

[2]丁德成,张倩,颜云生.应用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j].计算机教育,2017,(02):5053.

[3]罗莎.基于校企合作平台高职软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市场,2017,(01):217218.

[4]范新灿.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三育人”人才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6,(10):9495.

[5]宋磊,刘立栋.高职软件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j].福建质量管理,2016,(02):201.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课程项目化改造的研究与实践论文

《运输管理实务》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该专业占有重要地位。自从国内高职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专业以来,《运输管理实务》课程也得到了充分重视,对其大纲、课程结构、框架体例都有比较成熟的研究,其中主要关注的对象包括导论、水路、公路、铁路、航空、管道运输等内容。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是高职教育示范性院校建设课程改革所运用的工具之一。笔者对国内四种具有代表性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整体设计模式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总结优秀经验,改进不足,更好地促进《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内涵分析。

(1)实现课程结构与岗位任务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本身的逻辑设置课程、组织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工作任务为参照点设置课程、组织内容。

(2)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打破依据知识的完整性选择课程内容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围绕着职业能力的培养选择课程内容。

(3)实现教学情境与工作情境的对接。打破理论与实践分离的二元课程模式,转变为以项目为载体实现工学结合,依据工作情境建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模式是当前高职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工作过程工作过程是指企业为完成一件工作任务并获得工作成果而进行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程序。每一个工作过程都有一个工作任务,工作任务是工作过程的灵魂和主线。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职业教育的项目课程是指把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实际工作过程作为课程的核心,把典型的工作任务或工作项目作为课程的内容,并与职业资格标准相衔接,由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信息收集、工作计划规定、工作任务实施、对工作成果的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综合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项目课程是根据德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思想,结合我国实际,自行开发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有:

(1)按照典型的职业工作任务设置课程。

(2)突出职业能力。

(3)项目课程打破了长期以来的理论与实践分离的局面,以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更加关注工作过程与工作经验。

(4)推行行动导向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成为实施项目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课程实施步骤。

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步骤:

第一步,典型工作任务分析。通过“工人专家访谈会”确定某个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按照能力发展和职业成长规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的难度等级和顺序,并对其进行分析描述。

第二步,学习领域设计。在对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出学习领域,针对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准确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

第三步,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对整个专业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进行开发,将学习领域变成可以教学的课程,开发编制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大纲。

四种典型的项目课程整体设计模式。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设计”是指“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预先制定方法、图样等”。可见,设计具有预先性和目标指向性的特点,同时设计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与要求。课程设计的理论及模式繁多,诸如内容模式、过程模式、目标模式等。《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在“课程卷”中认为“课程设计是课程的组织形式或组织结构”。施良方在《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课程所采用的一种特定的组织方式,它主要涉及课程目标以及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丛立新在其专著《课程论问题》一书中认为:“课程设计就是对于课程各个方面做出规划和安排。”

课程教学的整体设计是按照先进职业教育观念提出的一个教学改革新概念。根据系统理论,一个系统的每个单元都好,其整体不一定就好。对于一门课的教学要从单元联系的角度对课程教学的设计进行整体优化,体现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职教育由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课程教学要遵循以下六个原则:(1)职业活动导向;(2)突出能力目标;(3)项目载体;(4)用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5)以学生为主体;(6)知识、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设计。目前,国内教学界对课程的整体设计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

以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典型模式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在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是同类院校中最早成功申请的。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职业需要为导向,在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和专业建设改革的基础上,邀请物流和交通行业的专家学者与企业技术人员等对物流专业相应运输岗位的任务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分解,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确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实践项目。以各种运输方式的货运组织流程、单证流转、费用计算为主线,以运输组织、决策能力培养为核心,分为认知运输、公路货运组织、水路货运组织、铁路货运组织、航空货运组织、多式联运管理、货运合同管理、货运保险、运输决策等九个任务驱动项目。

以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模式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自起,在学院全体教师中开展了“职业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与测评”的教学研究、教学改革项目。这项工作历时两年,从根本上改变了全院课程教学的面貌,是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规模最大、质量最高、影响最深、效果最明显的一次教学改革活动。《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这项教学改革中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它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为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全课程的贯穿项目,并将其分解为若干子任务。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分别完成这些子任务,就最终完成了这个大的实习项目。课程内容涉及运输企业管理、运输优化选择、运输流程管理、运输软件操作等方面。

以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与考证相结合的模式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参照,开展企业调研,组织企业专家、课程专家和教师,运用“头脑风暴”式工作任务分析方法,产生能力目标和标准,构建任务驱动课程内容,使课程内容与职业资格考证、工作岗位内容一致,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将职业证书课程化。课程内容体系设计是以物流运输组织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确定教学内容;以各种运输方式的业务流程组织为主线,按公路货物运输、铁路货物运输、水路货物运输、航空货物运输及各种多式联运等工作任务设计教学单元;以完成每项工作任务需要的能力、以业务流程为线索组织教学内容――从该项运输业务的准备或委托开始,到货物的交付结束。

以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代表的新框架模式辽宁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整体设计是将传统的课堂学习过程转换为工学结合的任务实施过程。课程教学开始,学生就分组成立“运输作业部”,进行岗位设置、人员分工、经营范围、口号或标识、组织制度、团队精神等的确定(情境1)。然后,依托这个虚拟的“运输作业部”(教学平台),将企业的业务流程、运输合同、流转单据等拿过来,开始“货物运输业务”运作,即陆续地完成课程后续的阶段性学习任务(情境2至情境8),课程结束时,学生就完成了管理该部门的整个工作过程(总任务),使学生全程了解、体验运输部的生产管理全过程。每一个环节学生都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并提交阶段性报告,这样就将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演变为能力训练过程。

以上4所学院对《运输管理实务》课程的设计都遵循了工作过程的原则,通过调研分析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将物流运输工作岗位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转换成教学内容,以典型工作情境为逻辑线索,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考核方法等进行设计,以项目为载体完成教学。四所学院的课程设计都有各自的特点: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运输管理实务》课程在全国较早进行了项目化教学改革,课程内容不仅围绕物流企业的职业活动,而且覆盖性强;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开展得比较深入,以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为背景,精心设计了一个贯穿全课程的项目,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零距离”上岗,同时为实施“订单式”培养的学院提供了模板;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计将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核的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使职业证书课程化;辽宁职业技术学院的课程设计则以一个全新的视角,从“运输作业部门”的组建、运营、评价这三个环节进行实施。

总之。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课程设计方法是世界上先进的课程设计方法,也是当前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所需要的。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新的课程设计模式必定会更加丰富多彩,只要能体现现代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都具有创新意义。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跨课程的教学项目研究论文

通过对xx地区高职院校实地调查,归纳出对xx地区教学资源配置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共享意识。通过对xx地区高职院校行政部门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学校部门界限较严重,部门管理思想比较僵化,管理人员没有共享意识,很难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2)缺乏系统的教学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评价体系。xx地区大多高职院校对教学资源投入产出效益评价方面没有形成全面的评价体系,学校相关部门只对重点项目、后勤单位等方面进行效益评价,却忽视了作为高职院校主体的教学资源的投入产出效益。

(3)缺乏对教学资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教学资源管理主要采用学校统一登记,各部门独立管理的形式。各部门对自身的教学资源基本只做到统一登记处理,不考虑后续的使用情况,提高利用率的执行力意识不强。

(4)对教学资源整合优化重视程度不够。地区高职院校有整合资源,提高仪器设备使用效益方面的思想,但只是提出了这些想法,具体实施还在摸索阶段,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最终使这些思想没有变成行动。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跨课程的教学项目研究论文

首先,由学校管理部门对全校教学资源进行清查,通过投入产出效益评价和利用率状态评价对教学资源进行状态分析。

其次,根据分析结果将教学资源进行初级分类,分为:可优化资源和不可优化资源,然后对可优化资源中投入产出存在问题或利用率较低的.资源进行细致分析。再次,根据资源的性质采取相应优化措施进行优化。最后,对优化后的资源再次进行效益评价和利用率评价,回到最初状态。这个方案是一个循环的过程,直到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为止。

(1)教师资源的整合。教师是高职院校最为宝贵的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最显著的特征是可开发性。高职院校要避免重使用,轻培养(开发)的现象,对教师的管理、使用要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到教师资源的重要性,从专业的合理设置、专业的整体布局、课程体系的安排和学校整体发展规划出发,来规划教师资源的配置与优化。特别要注重教师资源的开发,以使高职院校的发展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师资整合的基本思路是教师跟着专业走,专业在哪个系,该专业的教师配置到哪个系,避免师资力量分散,发挥资源集中优势。

(2)课程整合。高职专业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实现的,课程是学生在学校应该享受到的基本教学资源。课程整合有三个层次:一是公共基础课与公共选修课的整合;二是专业基础课程的整合;三是专业课整合。课程整合的核心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全校可以制定统一标准,比如教学内容、授课学时、考试考查办法等;专业基础课程根据培养目标将课程教学内容分成若干模块,不同专业根据教学计划进行选择,实现资源共享。专业课的整合主要根据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性,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开展整合性教学活动,一是根据学生的共性开展同一化教学,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学活动总目标。二是在同一化教学基础上,针对个体差异性和差异化学习“小组”开展差异化教学,也就是说,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分类组合结果,选择某些特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差别化教学活动。

(3)实训资源整合。合并、重组专业实训室及实训基地,组建专业综合实训教学中心,提高专业综合实训水平。改变目前按专业课程设置专业实验室办法,依据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内在联系和岗位综合能力培养要求,按专业设置专业实训教学中心,开展综合性专业实训工作。

提高综合性实训教学的比例。学生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后,教师要布置综合性实训课题,指导学生把不同岗位所涵盖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学生专业综合技能的培养。实训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实训教学结束后,要对学生进行技能考核,或者组织技能鉴定,获得相应的技能等级证书。各岗位的实训教学必须严格按照职业技能鉴定的标准来组织实施。学生在校期间要获得有关的各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4)信息资源整合。利用校园网资源共享功能为信息资源整合提供技术支持。校园网教学资源库的信息资源是为全体教师服务的,信息资源要想发挥作用,必须让教师、学生能全部或部分地共享这些资源,使网络中资源做到分工协作,调剂余缺。

高职院校软件技术跨课程的教学项目研究论文

(1)实行全校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要有稳固的支持力量,即学校管理层的全力支持,这是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优化的前提。除此之外,全校教职工的配合也至关重要,防止出现阻碍工作顺利进行因素,这也不利于整合优化的进行。

(2)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开展一项工作的前提是明确最终完成的目标,而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的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学校投入产出效益和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因此,高职院校应以此为目标建立和完善相关的制度,制度是对工作开展过程的保障。

(3)教学资源整合与优化制度的执行和反馈。控制在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保证了管理工作顺利实施和目标实现。

4结语。

高职院校创建教学资源共享、学科交叉融合的发展平台,能够增加学校的综合实力和竞争优势。搞清学校教学资源状况是一项重要的工作,也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为学校在改革发展中进行合理规划,科学管理提供可靠的依据。关注教学资源的建设,管理和共享是高职院校改革和发展的关键。

高职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进步。尤其是民用建筑行业,目前该行业消防给水设计收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民用建筑消防设计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问题如投资是否合理、灭火控火是否达到相关标准等,文章首先介绍了民用建筑给水系统的选择,然后具体介绍了给排水设计步骤,最后结合实际案例指出了目前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希望文章的工作能为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建筑行业正在不断发展变革,其可靠性、安全性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相关部门为了对民用建筑进行约束和调控,相继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性文件如《民用建筑给水设计总则》、《高层民用建筑排水设计规范》等,这些文件对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的设计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筑设计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为了提升建筑的可靠性,有必要对建筑设计方案及相关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以期解决所面临的问题。根据民用建筑所具有的特点,因地制宜选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

1.1根据消防给水压力进行选择。

根据给水压力来进行选择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利用高压给水,第二种为临时性高压给水。第二种给水系统又可以细分为两类情况:第一类是压力由管网本身提供,压力的来源包含了一些增压设备,通常情况下在泵房中装设一定数量的消防用水泵,当民用建筑物发生火灾后,可迅速开启消防泵来保证管网有较高的水压,从而满足救火所需要的水压。第二类是当管网中某部分水压及水量都非常有限时,根本无法满足消防所需要的水压,当火灾发生后,需要理科启动消防泵,以保证管网中的水量满足灭火要求。所谓的高压消防给水系统则非常简单,它是指不经过任何的增压设备就可以满足灭火所需的水量。在实际的建筑中,民用建筑通常采用高压消防系统,应为这个方法不仅高效,而且简单方便,为后续的快速灭火提供有力的支撑,从而最大限度的保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1.2根据消防给水系统的供水范围进行选择。

消防供水系统因其供水的距离不同可分为以下几个两种即区域性给水和独立性给水。以上两种消防给水系统都有独自的优点和缺点,针对区域集中性高压供水系统来说,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投资低、方便后期管理控制,特别适用于民用高层建筑。独立供水系统不方便管理,且分散性较大,后期的投资成本明显高于第一种,因此十分适用于那些建设分散的建筑。

1.3根据消防给水系统的灭火方式进行选择。

根据消防灭火的标准,将民用建筑消防排水系统分为自动喷水和消防栓给水系统,目前人们使用最多的建筑消防灭火系统就是自动喷水系统,这个系统有很多优点如:可以实现自动报警、自行控制灭火和喷水,该系统灭火十分有效,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当然这个系统也存在一系列的缺点,其中价格较贵、使用中的可靠性有待提升。与自动灭火系统相比,消防栓的优点是造价低但是灭火能力有限,不能够做到快速性,一般情况下,火灾发生的前几分钟是灭火的最佳时刻。

2.1消防水池的设计。

民用建筑中的各类设施有时并不是很完善,当消防管道或市政设计的管道内的供水出现严重短缺时,民用建筑的周围应设立一定数量和容积的消防用水池,具体的水池容量计算可根据火灾持续的时间、建筑物体积、室内室外灭火所需的水量等来决定,另外,为了避免出现意外,在消防水池实际的容量下应适当进行扩容,以便存有足够的灭火用水。值得一提的是消防用水需要保持一定的清洁度,水池建造的.材料不可以选用普通建筑材料,而应选择具有耐污染、高可靠性的材料,此外水池内进水管应选择两个以上,只有这样才可保证将水池里的消防用水引入至水泵之中,如果水池管道在进入泵房时由两条变为一条,这就会引起很多麻烦如:供水不足、供水压偏低等。有关部门规定水池设计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几点:(1)存放消防用水的水池容量计算过程中应考虑外部管网内的水能否满足实际用水量。(2)当民用建筑中给水网供水量较多时,那么民用消防水池用水量的补水速度需小于3m/s,补水所需时长应尽量低于一天一夜。(3)当发生严重的火灾时,消防水池可以为消防车提供足量的灭火用水,那么就必须留有一定的取水通道,通常情况下,建筑物与取水处的距离不应低于20米。(4)消防水池需要给予一定的保护,一般保护范围不大于150米,且水池内必须存有足够的民用建筑灭火用水。

2.2消防水泵与消防水泵房的设计。

下面简要介绍消防水泵房与消防水泵的设计内容,我国相关规范规定建筑物与水泵房若分开进行建设,那么其耐火等级不低于二级,当泵房被安放在民用建筑物底层或上层时,其逃离门应该和建筑物安全出口紧邻,一旦消防水泵被安置在第一层,那么逃离门就需要和室外进行相通,逃生门的材料一般应具有甲级耐火标准。水泵房的出水管道至少要有两条或以上,这样当某条管道发生故障的时候,其他的管道可以流入灭火所需的水。在消防水泵房建设时应该同时建设多个水泵,@样当主泵出现问题后,备用泵也可以立刻就启动,从而保证了民用建筑消防供水。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消防给排水的安全性,出水管处需要安放一些测量水压的装置,从而防止管道应压力太大而爆裂,消防水泵需改为自灌式,每组水泵应该具有三至四条吸水管,且为了使吸水管便于维护可以在官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检修阀门。下图为某消防水水泵房的照片:用中为了方便检修人员进行工作,通常会设计出水阀及稳压模块,当消防水泵排水量非常大时,需要将水再次排人消防池,若消防水泵排水量较小时,就需要将水排放到蓄水池中。此外,稳压回流非常重要,在建筑物消防给排水中经常会出现排水量过小的情况,此刻若缺乏稳压回流装置,则可能会增加消防管网的内部压力,一旦压力太大将会出现各类安全性事故,而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就是设置一定数量的稳压阀,这时只要有超压问题出现就可采用相关措施来减小压力。

3.1室外地下的消防栓设计问题。

不管是室外消防用水还是消防车补水,室外的消防栓都非常的重要,为此,建筑物消防给水设计中需要重视室外消防栓,其具体数量与室内面积的大小有一定关系,它的分布需要结合当地的地形地貌,且要注意与建筑物之间的距离。

民用建筑消防给排水系统在设计过程中应该十分注重高位水箱的设置,其应该将消防和生活用的水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且利用重力来达到自动流淌的方式,单个的建筑物需要依照相关的比例来进行确定,同时为了满足建筑物发生失火前20分钟所需的水量,可以通过添加消防管道来直接与室外管道进行连接,高位水箱必须在有火情时才能使用,平时不得使用。

3.3管道和增压用泵的设计。

由于民用建筑中,水管的作用非常大,因为它决定了管道的安全性及可靠性。与此同时,需要建设增压用泵,泵的功率在300w左右,由此可进一步缩短救火所用时间,从而极大地保证了消防给排水系统的可用性。

民用建筑排水系统设计中,特别是一些高层建筑,其高度一般是不同的,那么很明显高层居民消防用水压比较低,为了保证高层住户消防和生活用水需要采用加压措施,最常见的就是加压装置,采用该装置后能够有效提升压力。确保高层住户享有同样的安全等级。

4.案例分析。

下面以某高层为例进行说明,甘肃高层大概有1000多幢,在这些高楼大厦中一类高层大概占比为20%,二类占比为80%,高层民用建筑的发展虽然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但这些民用建筑的特点决定了一旦发生火情,将会迅速蔓延,人员的施救难度非常大,由此消防给排水的设计显得非常重要,相关部门通过合理的设计极大的保证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5.结语。

人民生活安全与消防给排水系统设计有很大关系,俗话说水火无情,只有采用了科学合理的排水设计才能够极大的降低火灾所造成的灾难,民用建筑排水设计时需要综合考虑消火栓、泵房设计、排水设计、消防通道设计等多方面问题,与此同时经过多年的经验分析,表明合理的消防设计是最经济、最安全可靠的。

高职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正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多年,随着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出台,职业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另外,目前社会上仍有部分人对高职院校还存有偏见,认为学历低、就业工资待遇低,因此不被人看好。但是,近几年来,随着高职毕业生的高就业率,以及多数企业开始重视高职毕业生的现状改变,人们已经逐渐接受并认可这一教育形式。为了保证这一态势的顺利发展,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模式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力争我们培养的学生更加满足实际需求。

《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设备师方向)的主干专业核心课程,其专业技能性较强,而我们所面对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却屡屡不尽人意。素质低、计算能力弱、思维简单是逐年所暴露出来的不可避免的共性问题,想令其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只有从实践入手,必须加强其实训环节,从而提高其综合能力。针对这一特点,作为高职院校的教师,我们一直在寻求更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旨在让他们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又要有专门技术。要提高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满足市场的“零距离”上岗要求,就必须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其尽快具备岗位职业素养,获取就业岗位对人才需求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这才是职业教育的根本。因此,高职院校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并且还要意识到,这一改革是持续的、长久的[1]。

多年来,《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在国内各高职院校中一直是沿用本科院校的课程名称,以《建筑给排水工程》命名,课程已历史悠久,是各个层次同类专业设置中的主干课程;在专业教学中,其教学模式始终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模式进行,其教学内容与本科教育的设置同出一辙。

目前,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已经开始向职业培养转化,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作为追求的目标。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在此改革洪流的推动下对课程的教学改革也十分重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注册设备师方向)的《建筑给排水工程》课程在此背景下也积极投身于课程改革。

首先,我们在课程名称的设置上进行了大胆尝试,针对专业方向、高职学生的层次以及课程自身的`特点,其内容主要侧重于民用建筑的给排水工程,故将课程名称改为《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更突出其实用性和针对性。

其次,在教学模式上,将此前的先理论后实践,改为理论实践相结合,边理论边实践,二者交互進行,改变了以往对知识的重视,而忽视对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把从本科教育延续下来的以章节设置为主线的教材蓝本,按部就班地讲授知识,变革为今天的以行动为导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体系。更加注重基本理论直接应用,削弱理论的推导,加大实践实训环节的比例。根据实际工程中就业岗位的需求变化,增大了建筑中水和建筑热水的内容,使学生从民用建筑的建筑给水、建筑排水,到建筑消防、建筑中水以及建筑热水,全面掌握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实施的专业知识。对于教学方法与手段,积极倡导现代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以满足实际岗位需求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导向,师生共同探讨。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成为学习的引导者、监督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2]。

3、课程改革目标明确。

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是为培养能胜任实际工作岗位需求的高等技术应用人才而设置的,针对《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来说,要培养胜任公用设备建筑给排水工程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以使学生具有参与设计、指导施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分析能力,从而具有从事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施工、监理及运行管理维护的一线工作能力,具备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能力为教学改革的总体目标,具体实施我们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目标进行掌控。

3.1知识目标。

所谓知识目标,就是要求学生掌握民用建筑内部给水、排水及消防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熟悉室内热水供应系统及高层建筑给排水工程的一般知识;了解建筑中水系统的基本知识;了解局部污水处理常用方法;了解小区给排水工程的基本知识;掌握民用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的基本知识。

3.2能力目标。

所谓能力目标,就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够完成民用建筑内部给水系统的设计计算,熟练绘制建筑内部给水系统施工图;能够完成民用建筑内部排水系统的设计计算,熟练绘制建筑内部排水系统施工图;能够完成民用建筑内部消防系统的设计计算,熟练绘制建筑内部消防系统施工图;能够进行民用建筑内部热水供应系统的设置,以及建筑中水系统的设置;能够进行小区给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

3.3素质目标。

在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同时,更要注重素质目标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重工匠精神的培育;遵守劳动纪律,秉承爱岗敬业、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一以贯之;倡导求真务实,踏实努力,勇于创新的工作作风;彼此尊重,求同存异,要有大局意识,提倡协同合作和服务奉献的精神;和谐共处,诚实守信,具有团队意识;具有规范操作、文明作业,安全第一、质量为本,勇于创新、敢于担当的职业素养。在平凡的工作中弘扬工匠精神,做工匠精神的传承者、践行者和突破者,竭力培养能力过硬、身心健康的合格毕业生,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经过实践探索,走工学结合之路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有效途径。依据实际工程中学生就业岗位的需求,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选择一个真实的民用建筑进行建筑给排水工程设计,以此为主线进行模拟教学;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实际的工作任务为驱动载体,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彰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新理念,注重理论实际相结合,实现“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自觉提高教师自身素质,通过学习国家关于高职教育的有关文件,熟悉教育教学新理念,提高对课程的认知。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组建以行业企业专家、骨干教师为核心的课程改革小组,共同进行课程建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一方面,课程改革小组深入到相关行业企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掌握企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第一手材料;另一方面,与行业企业联手,将企业专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请到学校来,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分解专业岗位工作,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进行课程开发与设计。

5、开发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框架。

走工学结合之路,明确课程的教学目标,与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依托工程实际的课程标准。在学习情境的设计编排上,主要按照实际工程中工作项目的内容进行;充分挖掘已有的教学资源,创设“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仿真工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另外,在教学中积极引入行业标准,贯穿职业资格认证的相关内容。整合序化工作任务,设计相应标准。《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目标、专业能力需求、学习情境及工作任务的设计、学时量化分配、教学内容设计、教学实施方案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方法、教学实施建议以及教学资源等基本要素。

共同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内容,重新构建课程框架,力求贴近岗位需求,满足实际工程需要。考虑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理论知识水平低、动手能力差等特点,提高课程內容的针对性与实践性,力求贴近实际工程需要,满足岗位需求[3]。《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从简单到复杂共开发设计了四个学习情境,包括建筑给水设计、建筑消防设计、建筑排水设计、建筑热水供应与中水设计,从而进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序化后进一步将四个学习情境分解为8个学习性工作任务,包括多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高层建筑给水系统设计、室内消火栓系统设计、自动灭火系统设计、多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高层建筑排水系统设计、建筑热水供应系统设计、建筑中水系统设计,突出了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训练。

6、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评价体系多元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缺乏自主学习意识,几乎没人能做到课前预习课下复习,对知识的摄取主要来自于课堂。因此,我们要向课堂要效果,提高课堂教育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水平。《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摈弃了传统单一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填鸭式”教学方法,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教学信息由以往的主要由老师对学生的单向传递,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动;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本课程总体采用六步教学法进行教学实施,教学过程中辅以任务驱动法、案例分析法、现场教学法以及分组讨论法等,通过综合评价进行考核。通过让学生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使学生掌握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这六个环节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4]。

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不仅能有效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能促进教学质量的监督。在课程考核评价上,“一锤定音”的考试方式早已不适合高职院校的学生,我们尝试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考核专业技能为主线,由单项任务考核和综合任务考核两部分组成课程的成绩评价体系;重视过程考核、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依据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多元考核评价体系。成绩构成更加突显过程学习,其中单项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70%,综合任务考核占总成绩的30%。考试方式以口试、笔试和实践能力测试多种方式并存,交互进行;考核内容根据课程性质以及具体的实际岗位需求而定,检验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突出实践能力的训练。

7、编写特色教材,开发多样化教学资源。

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必须有配套的多样化教学资源与之相配合。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教学设备不断更新,从而激发了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变革。多媒体的利用,教学软件的开发,仿真三维立体动画的制作,以及各种音像虚拟环境的创设,这些都给学生带来了新鲜感,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就会产生浓厚兴趣,因此,教学资源必须与时俱进,丰富多样。

为配合开发的课程标准与课程内容框架,《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为主的教材模式,以整合序化的工作任务为蓝本,结合行业企业的飞速发展变化,以及岗位群的需求,编写与之配套的特色教材。教材在内容设置上,既要体现专业职业能力,也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水平。因此,我们本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专业技能实用且针对性强的原则,优化教学内容,保障学生的终生学习和持久发展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提高了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开发新型教学资源——微课视频文件,主题突出,情境真实,短小精悍,使用方便,内容上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特点。开发建设特色实训指导书,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保障专业职业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3]王红纪,王红伟,张云飞.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模式探讨[j].科技资讯,2017(2):166.

高职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以技术教学为主,在装配式建筑教学过程中更应强调技术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本文将分析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的有关问题,阐述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以及装配式建筑教学课程改革的有效举措,以期提升教学效率,转变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装配式教学;课程改革;学生。

随着国家经济的提升,建筑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形成了现代化的产业体系。其中,装配式建筑施工方式具有低成本、短工期的优势,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在这种背景下,高职院校装配置建筑教学也应发生改变,与时代接轨,与产业融合,进而培养大批量专业的技术型人才。

高职食品化学教学改革研究论文食品化学课程设计

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掌握精准专业技能的学生比没有掌握专业技能的学生更具有就业优势,体育专业学生进入企业工作以后会因为自身的出众素质被企业接纳,也容易与身边的同事形成友好的关系。因此体育专业学生在毕业以后,能否把自己的专业特长带入到整个企业的文化发展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就要与就业做好对接工作,以职业为导向开展各项教育。

1.体育课程内容设置简单。很多高职院校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课程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的问题是课程设置过于简单,体育课程很多内容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掌握,并没有新意,这样学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降低了。另外,课程安排方面也存在不合理和不科学严谨的现象,高职院校只是大面积的实施各种体育课程教学,并没有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特点和自身兴趣展开教学,学生更缺乏对体育基础知识的了解,结合以上状况,学生在体育课堂的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和兴趣。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很难获得在未来就业中需要的各项体育技能,体育思维也得不到锻炼。

2.体育教学资源不足以支撑就业实践。高职院校随着扩招的实施,学生越来越多,那么教育资源在不改变的前提下一定不足以支撑目前的教学情况和学生就业实践。很多高职院校存在的问题是体育场地紧张、教学器材不足、教学设备达不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等,学生在理论课学习以后不能进行实践的锻炼,这样情况下,教学基本处于理论学习的空白状态。另外,因为某些高职院校在教学技术的引进上没有突破性进展,所以对于自身已有的教学资源也出现开发不足的'现状,不能满足广大学生的学习要求。

3.课程体系不完善,考核机制单一。一些高职院校对体育教学的目标还处于模糊的认识状态,因此体育教学建设也没有得到学校相关人员的注意,在课程体系方面不够合理、科学。例如,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只要求学生完成基本的动作即可,并没有在以后的教学中进行再复习,或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与此有关的其他动作。另外,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评价机制比较单一,仅仅是从技术评价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学习成绩的考察,并没有从就业的角度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角度出发,这样教师无从得知学生在体育方面的真实学习情况。

1.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目标就要求教师要从社会需要的角度出发,认真的分析企业的用人标准,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自身状况以及行业规范进行教学。高职教育不同于义务阶段的教育,学生毕业以后就要面临就业,因此要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一定要将体育教学和体育就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学生的不同发展意向出发对学生展开不同的训练,高校培养人才在就业导向的基础上要拥有高度的概括性和综合性,这样才能培养出较为使用的务实性人才,才能让社会和企业更加认可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例如,一切企业需要拥有强大劳动力的员工,而强大的劳动力正是每天进行高强度的体育训练而发生的结果。因此,体育专业的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是就业的重要条件。

2.完善专业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对接高职就业的体育教学改革,要针对体育学院所设的不同专业,针对未来职业的特点,有规划的进行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体育课程内容要符合现代发展的新要求,是学生感兴趣并且能够在毕业以后让企业接受的体育形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例如,黑龙江某高职院校针对目前流行的滑冰、滑雪以及排球、篮球等,开设了这些专业,不仅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了,也有了更高的参与度,而且这些专业也是企业考核人才的一个标准。因此不仅是高校,作为学生也要对自己的未来的就业情况进行判断,然后选择相应的专业进行学习和深造,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和过强的专业本领,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脱颖而出。教师可以在教学方面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从就业出发制定学期教学计划,把具体的教学内容落实到每一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巩固旧知识。

3.完善教学设施,强化评价机制。教学设施的购进与教学资源的额利用时学生进行体育实践和体育锻炼的基础,在以就业对接的高中体育教学改革过程中,高校要保证教学质量就要对学校现有的体育资源进行开发,合理的引进教学器材,保证学生的学习需求。在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过程中,要集合多项元素,例如,学生的学习表现,学生的体育锻炼程度以及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清晰地认识。

综上所述,本文对对接就业的高职院校体育改革情况进行了分析,现提出各种问题然后提出了解决策略,希望在以后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够从就业和学生实际出发,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强松.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提高高职生就业素质[j].运动,2013。

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新媒体视角下,根据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办学现状,通过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可以满足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运行机制改革需求,保障毕业生质量。本文对校企融通下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解决策略进行研究。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改革。

高职数据统计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每年新生入学都带来了大量的信息,加快了学生信息的更新速度,进而增大了信息录入的工作量。相较于同类学校,高职院校若要凸显学生管理优势,应采用大数据管理技术。由此,高职院校应转变传统的学生管理思维,并构建大数据体系。具体而言,对于高职院校领导层而言,应明确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建设方向及目标,并组建大数据体系建设团队,且该团队应实现各部门及各成员分工,同时,具体化相应的工作任务及负责范围,并以此为依据建立健全岗位监督制度及工作审核制度[2]。探析大数据管理特点,相应管理对专业人才及专业知识的要求较高,故而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大数据技术型专业人才的培养。只有以此为基础,才能健全大数据的管理及使用,进而完善大数据的管理制度及使用制度,以规范大数据管理者的管理工作。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高职院校应考虑学院之间的.区别,对学生信息进行统一录入及管理。同时,为保障学生信息的规范性使用,高职院校应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以规范学生信息管理工作。除大数据平台的使用技术外,大数据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各学院学生信息管理现状,明确各学院之间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区别,进而对学生信息进行针对性的管理。

3.2运用交换共享平台。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其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应包含该院校所有信息,从日常教学到生活管理,从新生入学到学生就业,从后勤管理到教务管理,只要与学生信息相关,都应纳入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由此,依托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院校各部门就可规避信息不对等问题,可保障学生信息的共享性与沟通性。为保证学生信息的全面性,大数据信息管理者应实时上传并及时更新相应学生信息数据,使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具备实时详尽的学生信息,进而促进学生管理工作。在上传学生信息时,应以信息所属类别为依据,对相应学生信息进行区分及核查,切实保证信息的条理性及准确性。探析我国高职院校的大数据库建设现状,已取得了阶段性的管理成果。例如,依据学生各科学习情况及校园活动参与情况,就可分析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而对学生后期学习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并为学生兴趣爱好发展提供诸多有利条件。例如,在学生档案管理及奖学金管理层面,各专业班主任依托大数据库,可建立学生不同时期的档案,其中就包括贫困生入学申请表及学生各科目的考试成绩,为学生奖学金及助学金的发放提供信息依据,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工作效率。

3.3培养学生管理队伍。

对于高职院校而言,为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应建立一支学生管理队伍。在学生信息管理工作中,学生管理队伍应树立学生管理信息化意识,并加强信息化学习,以深入了解信息化知识及信息化操作流程,进而提升学生管理队伍的信息化水平。通过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及大数据库的使用,学生管理队伍就可对学生管理的日常事务进行合理规划,并掌握学生各方面信息,进而促进院校对学生的全面了解。由此,为提升学生信息管理工作效率,学生管理队伍应开展多样化的交流活动,与各学院各班级管理者进行交流及沟通,以及时发现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而解决相应问题,以促进院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探析高职院校大数据平台的管理现状,学生管理团队若要开展学生信息管理工作,就会受到平台使用层面相应专业能力的限制,进而难以达到良好的使用效果。如此,对于学生管理团队,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大数据专家座谈会,对大数据平台的管理及使用知识进行讲解,使学生管理团队逐渐掌握大数据平台的管理方法及使用方法。此外,之所以培养学生管理队伍,是因为高职院校应实时了解各学院,这也是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4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各学院及各专业教师应在大数据平台建设过程中探析学生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路径。经过以上分析可得,应组建大数据体系建设团队,并培养大数据技术型专业人才,进而建立健全岗位监督制度及工作审核制度;应保证大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学生信息的全面性,并致力于大数据库建设;应定期组织大数据专家座谈会,以促进学生管理队伍深入了解信息化知识及信息化操作流程。

参考文献。

[1]杨麒琦.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创新研究——基于信息化视角[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4):5.

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经过不断探索与实践,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园林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探索出多种教学方法,形成了合理应用教学手段的良好氛围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教学?如何选择合理教学手段并分解到每个实践教学项目中去?如何对学生实践教学效果进行良好的评价考核?如何更好地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和监控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现在每次教研活动中的热点问题。

2.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对本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我们理顺了各学科的知识体系,促进了各学科的建设,丰富了各学科的教学内容,改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增进了教师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加强了实践教学,提高了教学质量。近年来,在各级各类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试中,毕业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绩。在园林行业中,我校毕业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当地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3.提升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教材的编写、课件的制作、题库的建设等研究与实践,都需要教师去学习、去探索,在探索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学术水平得到了提升。

4.提高了学生的岗位技能操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加大了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了实践教学条件,加强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市场的竞争能力。

5.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网站内容的丰富,能为学生提供网络学习的各种要素,较好地满足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从而实践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同时课程教学网站的建立,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扩大了园林职业教育与培训市场,提高了社会效益。

高职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论文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培养应用型检验人才的重要力量,但目前的医学检验课程存在着偏离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脱节等诸多问题,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刻不容缓。本文从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三个角度出发,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思路进行了系统的阐述,以求为该课程的改革提供参考。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输出基层技术人才的主要力量。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是为适应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具有一定基础医学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的医学检验技师的基地。近一二十年来,高职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各级医院、血站、卫生防疫部门、生物医学研发部门培养了数以百万计的技术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的普及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课程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是教育目的实现的必经途径和手段。没有一个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素质教育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高职教育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课程开发、建设和完善,才能更好地应对教育环境巨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机遇,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

目前,各类高等职业教育院校均开办有医学检验专业,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科学的专业课程设置标准,医学检验课程设计目标定位不准确,导致各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总体来看,不能体现高职教育的特点,教育标准模板化、僵硬化现象严重,与基本的社会人才需求脱钩。因此,如何改善现有课程设计,培养合格的服务于基层的“厚基础、强实践、宽口径”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是我们每一位医学检验专业教师所必须正确面对、认真研究的重要课题。医学检验高职教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笔者拟在本文中,对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在理念和思路上提出自己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1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学生为中心。

1.1增设课程导引教学,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学。

所谓课程导引教学,是指在学生在新入学时,将三年内要开设的全部课程从总体上对学生进行介绍,以及在每门课程开课时,将本门课程的开设意义、开设目的、学习目标等对学生进行介绍。课程导引教学,能在学生正式学习之前,使学生知道他们将要学习的是什么,为什么学,以及学了之后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有什么用,这样,学生对将要学习的课程总体上有了大概的了解,从思想上对所学的课程有一定的认同感,学生能认识到将要学习的课程对自己是有用的,从而愿意主动去学。

课程导引教学内容应简短精炼,并且尽可能地以浅显易懂的形式进行,以期降低学生的接受难度,从而避免其对将要开始的课程产生畏难和抵触情绪。

1.2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是课程设计改革的方向。这里的与学生互动,是指在课程的设置上,更加注重学生的感受,并努力把教师从授业者更多地向解惑者角色进行转变,加强和学生的交流。具体而言,应增加一些开放式的,能提供较多教师、学生之间沟通探讨平台的课程,如临床检验课程,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自己尝试选取检验指标、检验项目,分析指标意义,书写检验报告,并将学生的处理过程和结果同临床进行对比,和学生共同探讨其中的得失,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水平。

1.3提高选修课比例,让学生自己选择学。

课程设计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医学检验人才,在课程设计中,一些较为基本的医学理论和检验专业课程是必须的,如无机化学、免疫与微生物学、临床基础检验、临床生化检验等。但学生不是工厂生产线上统一尺寸和规格的产品,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拥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爱好。因此,在课程设计中,还应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适当提高选修课的类别和比例,以满足不同个性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自主地选择最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课程进行学习。选修课的设置应具有开放性和前瞻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应严格将选修课纳入学生日常课程管理体系,保证选修课开设质量和培养目标的实现。

2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能力为本位。

2.1以培养学生再学习能力为标志。

目前的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这样一个不好的现状,即课程设置大而全,过于强调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样的课程设置,力求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尽可能多的,甚至是满足其以后走上工作岗位后终身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而在知识大爆炸的当今社会,这种课程设置理念显然是不符合实际的乌邦托式的空想。在新时期,面对医学理论和实践日新月异的发展和革新,我们医学教育工作者要考虑的应是如何使学生在离开学校后漫长的职业生涯中,能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不断地转变其观念使其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课程设计改革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并把此作为学生能力培养的标志。课程设计一是应轻知识灌输,重能力培养,淡化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降低课程知识覆盖面,加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二是增加方法类的课程和教学,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三是同现有最新科技接轨,适当引入医学界重大突破和研究成果,并将其同原有的技术理论相对比,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发展的魔力,树立其终身学习的理念。

2.2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核心。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教育同普通高等院校本科教育不同,其倾向于培养应用型而非研究型的人才,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以求学生毕业工作后,能迅速适应岗位需要,尽快完成角色转变。实践能力由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组成,只有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并拥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才能在以后的检验工作中游刃有余。笔者建议,在课程设计中,应着力构建“m”型课程体系。所谓m型课程体系,即三点四线,三点为医学检验专业技能,医学检验操作技能,医学检验基础理论,其中的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对应“m”的两个高点,意味着课程设计应强化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培养,且两者同等重要;基础理论对应的`“m”的一个低点,意味着应适当削减基础理论的开设范围和深度;四线为“m”的两条支撑线及高低点的连接线,支撑线以连接高点,且以“地”(临床)为平台或支撑,意味着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注重考虑临床的实际需求;连接线联通高点和低点,意味着基础理论和实践技能之间应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当然,“m”型课程体系只是一个较为笼统的架构,具体的课程配置设计需要各个高职院校根据本校的具体情况灵活进行安排,但应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其中的重点和核心。

2.3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目标。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是解除对学生思维的禁锢,这就要求在课程设计上,整合若干课程成综合类的知识,打破现有的以学科为类别的生硬课程划分,使学生跳出学习该学科时才会应用该学科知识的怪圈,提高学生综合且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其次是强化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增加开放式课程的设计和配置,开放式课程应注重“开放”二字,此类课程不一定有固定的名字,固定的学科联系及固定的授课场所及内容。其课程内容是开放的,可以是学生、教师、医疗工作者共同参加的讨论,也可以是组织学生到医院、医疗器械生产厂家的参观交流;其可以在课堂进行授课,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学;其课程考核形式既可以是一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也可以是一份内容详实的调研报告。

3医学检验课程改革应以就业为导向。

3.1密切联系临床,扩大见习课程比例。

目前高职院校对于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实习都较为重视,一般都安排学生用一年的时间去医院检验科进行实习,但实习的效果总体来看达不到学校的预期。一是实习时间一般都在学生毕业前一年内,此时间段的学生面临着毕业找工作的压力,很难真正静下心来认真学习;二是对于实习的教学一般都是由各实习点自行安排,学校参与得较少,而由于实习点的工作状况,很难对学生的实习课程进行合理的、循序渐进的安排,实习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中,应当增加每学期的临床见习设置,见习期不必太长,一般两周即可,见习课程内容由学校自行安排,主要是了解检验科岗位的基本情况,体验医学检验操作的实际流程,熟悉检验科各项目的操作规范等。通过见习,既能使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及时地同实践相验证,也能使学生对于未学或将学的知识有个大概的认识,有助于其以后的学习。

3.2加强对社会需求的分析,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能适应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努力达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零距离的要求。因此,课程改革是否有效,课程设置是否科学,用人单位的意见尤为重要。应坚持对社会需求进行调研,定期邀请检验专业专家和用人单位代表座谈毕业生工作情况,并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建立课程评价和反馈体系,听取行业、用人单位对医学检验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了解检验行业发展变化的新情况、新趋势,收集用人单位的意见和建议,适时调整课程内容体系,不断优化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使课程改革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需求。

高职实践课课程设计研究论文

1.采取项目教学法,根据实际项目题目引导学生以创造性实践尝试的方式设计作品或者编制程序,从而摆脱对书本上案例的依赖对学生创造思维的扼杀。

为增强创造性实践的灵活度,应综合多个实践设计和匹配方法,以应对学生因个人不同实践兴趣而造成的创作理解和实践完成情况。该方法使用时,教师应当用规范的形象的实践师范,使学生切身了解抽象的基础概念和定义,引导学生进入专业的实践教学状态。基于此,之后关于数字媒体技术的介绍和应用,就不会使学生感到畏难乃至回避。

2.鼓励学生以实践操纵软件工具为跳板,了解和追踪自己感兴趣的国内外相关技术最新状况,对专业素养的养成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通过对工具软件的实践操作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人机交互的方式和方法,从而对于数字媒体技术形成一定的个体思维。教师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启发学生逆向思考这些工具软件基于何种技术和思维等问题。这种学有所用的实践效果,为减轻学生对于程序语言类课程的抵触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种实践方式的突破和尝试激发了学生的`专业兴趣,能很快吸引住刚进入专业的学生的注意力,为后续专业学习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3.作为教学成果的佐证,学生提交的实践和设计作品不再只作为阶段性任课教师评分的材料。

这些作品将会如同学生的第二身份证一般,记录学生的成长经历、求职的经历,可参加作品展示、各级专业比赛,也可作为毕业设计创造性实践的依托数据基础。以此学生作品管理方式,将综合型实验环节中学生因不同兴趣而选择的不同实践设计组合整合在一起,既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实践的能力,又可以统一进行评价。这种结合独立、统一关系的综合型实践设计为学生更深层次地接触和学习各种数字媒体专业技术提供了灵活、良好的平台。

当下,高校都在尝试多维考核方式,包含对学生的独立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考察和调研能力等职场所必须的关键能力考核。在考核过程中,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结合基础知识的对实验环节中数字媒体对象以及技术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以此检验学生的数字媒体思维是否完整为目的,在不限定方式方法情况下,评测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下完成对任务需求的研究、解决方案的设计、以及最终实施状况。在此评测过程中,学生对于知识熟练使用的能力和学习效果得以展现。基于现有教学和实验设备建设情况,可尝试依托云系统针对每个学生建造教学和实践环境,以满足学生运用所学技术表达数字媒体思想的能力所需的平台要求。该平台为学生定制专属的操作环境:安装自选软件、设定系统性能、保存相关资料并支持自由存取。

在此统一平台的基础上,对学生依靠自主地数字媒体思维,通过其自身掌握的数字媒体技术使用这一环节进行评测。对教师布置的任务,如自主学习、资料收集、以及课堂交流等,都可以通过云系统随时随地进行,激发和提高学生的乐趣和积极性。以尊重学生隐私的前提下,云系统服务器只记录学生使用平台的活跃度和相关功能的利用情况。通过这些统一制式的记录资料对学生的实践活动能力评测。作为学生信息管理的重要平台,云系统也能为管理和规范学生学习实践情况提供统一的评价手段,既起到公平、公开、公正的对内学生管理效果,同时也将数媒专业教学的信息和成果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在学校公众平台上,以供其他专业、院系、学校的对外借鉴和交流活动的开展。

此外,在毕业设计阶段,教师只需规定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提出一个有关数媒专业所学知识和技能应用的项目,如设计居家装修设计的媒体展示(数字媒体技术)、汽车产品的包装方案(数字媒体内容)、银行数据的管理软件(程序设计)等,以一到二人的团队合作方式提交设计方案和作品供教师评分。评分体系统中,自我评分与团队间评分占到一半,在锻炼学生自我评估能力的同时,也检测了一个社会人的诚信。而另一半则是教师从风险投资者的角度去评测该软件可取之处以及不足之处。

高职民用建筑给排水设计课程改革的研究论文

建筑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对经济、社会就业、城乡发展等都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国家提出绿色、发展、共享等理念后,装配式建筑逐渐映入人们眼帘,成为建筑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装配式建筑能够推动建筑的绿色发展,满足人们基本需求。且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国家经济的有效提升。鉴于此,高职院校应与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培养装配式建筑发展所需的人才,改变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的研究教学模块。当前,装配式建筑产业软硬件基础薄弱,从业人员又缺乏工业化管理思维,难以适应技术的发展。高职院校要在教学内容上以技术研发、设计、生产等内容为主,积极探索更优的教学模式,更深入的技术研究课堂,才能满足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中对技术的迫切需求,对专业人才的需要[1]。

2装配式建筑的发展趋势。

2.1环境污染逐渐变小。

传统的建筑容易产生很多固体废弃物,比如建筑垃圾、石块以及粉尘等,这会造成很大的环境污染。通过应用装配式建筑,能够在施工现场实现装配工作,这样很好地避免了污染的产生,可以很好地改善施工周围的环境。所以装配式建筑的发展会使得环境的污染逐渐变小,更有利于我国构建绿色环保型社会。同时这种装配方式产生的噪音比较小,不影响周围居民的日常生活与工作,实现和谐发展。

2.2安全质量稳步提高。

因为目前建筑工程更加注重高层楼房的建设,相应的高空作业也就更加频繁,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同时由于具体的施工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很容易导致整个工程出现质量问题。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在后期改进过程中将增加工作难度,无形中加大了工作量。而应用装配式建筑的施工都是在低空作业,避免了高空坠落等情况,使得建筑的安全和质量稳步提高,这也就从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建筑水平不断提升。

2.3节能效果更加显著。

由于我国水资源比较紧张,而装配式建筑很少进行混凝土的浇筑,从而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另外对施工中的.其他材料,通过装配式施工的办法,能够进行科学地设计,并且合理使用材料,这样也避免了建筑材料的浪费,极大地节约了能源,所以在节能领域,装配式建筑大有用武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