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初二教案 > 峨眉山月歌教案(优质22篇)

峨眉山月歌教案(优质22篇)

时间:2024-04-17 13:38:03 作者:紫薇儿

教学工作计划的修订要灵活应对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峨眉山月歌教案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2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导入新课。

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

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三、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简单介绍了一下写作背景,告诉学生这是李白离开四川到外地赴任时在途中写的.。然后提出问题:你能读读诗,再联系插图,想象李白离开时的场景吗?有个学生说:他知道了李白离开峨眉山是在一个秋天的夜晚,那天晚上一轮弯弯的明月挂在天空,银色的光辉洒在江面上,非常美丽。我相机提示:这就是哪句诗的内容?有学生回答“峨眉山月半轮秋”,为了让学生尽可能学会自己读诗,我告诉他们,古诗中往往会出现词序颠倒的现象,那是诗人为了压韵,如“峨眉山月半轮秋”,其实是“秋峨眉山月半轮”,学生感觉理解起来容易多了。

“影入平羌江水流”一句,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有学生说:我知道李白在乘船时,看到月亮也在跟着他走。现在,月亮在平羌江中的倒影也随船顺流而下,学生也能有所明白。接着,我示意学生:诗人乘着小船顺流而下,从清溪驶向三峡,快到渝洲时,他会想起谁呢?有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朋友,也有同学说,他想念一路陪伴他的月亮。这样的提问点拨,既发挥了学生的想象,有让他们理解了诗句“思君不见下渝洲”的意思,可谓水到渠成,又入情入理。

《峨眉山月歌》的教案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 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3个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两幅。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揭示课题。

1、导入:以前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古诗,谁能背诵给大家听听?(指名背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11古诗两首)。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峨眉山月歌》。(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读一遍。

2.自读课文。a拼读字音:峨、羌、君、渝。

b指名朗读,点评。

c再读课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不理解的注上记号。

d交流。

三、精读课文。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1)疏通诗句。(主要解决疑难之处)。

教学前两句。

半轮:上弦月或下弦月(看图理解)影:诗句中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的意思。

句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着我顺流而下。

教学后两句。

夜发:连夜出发。向:驶向。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下:由上游往下游行走。

句意: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州驶去了。

(2)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3)学生闭眼,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4)教师描述:

5、指导朗读。要读出诗人思念友人的感情,语调要低缓些。

范读、指名读。

6、指导背诵。

四、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中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会背诵。

一、复习检查:指名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学习《望洞庭》。

1、揭题解题。

(1)理解“望”。(“望”即“向远处看”)。

(2)介绍“洞庭湖”。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现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称,那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洞中有君山,名胜很多。

(3)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

(4)作者简介。

刘禹锡:唐代诗人,洛阳人,他的诗通俗、清新,有民歌特色。《望洞庭》是诗人秋天行经洞庭湖所作。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学。

要求:(1)拼读“未”、“螺”。查字典了解“磨”的两个读音的用法。(2)查字典或结合诗句理解下列词语:相、和、磨、遥望。

(3)读通课文,说说诗句的大概意思。

3、检查自学情况。(1)指读生字卡片。

(2)指名朗读诗句。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3)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精读指导。

1、引导理解诗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镜:铜镜,本课喻洞庭湖面磨:磨拭,即擦。

句意:秋天的夜晚,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天空的月亮银光闪闪,湖水和月亮交相辉映,显得那么宁静、和谐,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就像没有被磨轼的铜镜一样。

b.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望。

句意:远远望去那在月光映照下的洞庭湖就像一个白银做成的盘子而在那湖中青翠的君山则像放在银盘里的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

同桌互说句意。

2、思考讨论。(1)诗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3、引导诗的意境。

四、指导朗读,背诵。

五、指导写字。

六、作业。

抄写古诗并解释带点词的意思。

作者邮箱:gaotian111981@.

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课文包括两首描写秋夜景色的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隅锡在秋天转任。

和州,行径洞庭所作。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将月夜的洞庭美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年轻时初离四川时所作。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认识一个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

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给的景色。

情感与态度目标: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丛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两首古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准备:

挂图。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学习《望洞庭》,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古诗望洞庭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峨眉山月歌》教案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峨眉山月歌》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准备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朗读并背诵《峨眉山月歌》。

新课标语文七年级《峨眉山月歌》教案设计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重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插图。

2、学生介绍对李白的了解,背诵以前读过的`李白的诗,如《早发白帝城》《赠汪伦》《静夜思》等三五首。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李白的诗。

1、出示《峨眉山月歌》全文。提醒学生要有目的地读。(读准,找出地名)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学生自主交流对生字的学习体会,互相提醒易读错、写错的字。交流找到的地名,读准。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5、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6、交流自学情况。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半轮:(结合插图)上弦月或下弦月。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君:作者的友人,读中指月亮。下:从上游往下游行走。

7、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8、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9、练习背诵。

1、完成习字册。

2、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2 小题。

3、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七年级语文峨眉山月歌教案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

插图。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课前读诗、游戏互动):

1、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诗人?

2、学过李白哪首诗?《望庐山瀑布》、《静夜思》、《赠汪伦》、

3、你对李白知多少?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师:好,那我们走进诗中,看诗中都写了什么?

(一)初读课文。

2、指名读,正音。“峨、羌、渝”

3、齐读,师范读,要求:正确、节奏。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交流:你们读懂了那句诗?还有那句诗没有读懂?

师:我们带着问题到诗中学习吧!

(二)了解背景。

盛唐时代,很多诗人都有一段漫游经历。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各奔前程。李白二十五岁,他离开蜀地,开始了长期的漫游生活。峨眉山,四川名山;《峨眉山月歌》就是他初离蜀地(今四川:李白的故乡)时的作品。

(三)看图,说图意。

1、师:刚才我们初读了古诗,请再进一步看图理解诗意。

2、指名学生看图说话。

3、师:对!这就是峨眉山。它秀丽俊伟。峨眉山上悬挂着弯弯的星月。这就是诗的第一句“峨眉山上半轮秋”你还能从图上看出什么?生:我看见了一条江,一叶小舟正顺流而下。

师:猜想一下,诗人坐在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会想什么?心情如何?

(四)再读古诗,理解诗句,品思情。

师:刚才我们细看了图,下面再读古诗,品读诗句。

1、指名读第一句: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影:月影入:映入流:流动把诗句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怎么顺怎么说)。

2、教师指导学习。

第一、二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注意:只有顺流而行,才会有此感觉——月影随波、月影随六船——妙哉、乐事)。

3、读出诗的意境。

李白此诗首句写天空明月静景,次句写江中明月动景,上下相映,动静相衬,构成了一种沁人心脾的幽美明亮的境界。(教师言简意赅地提问:“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会想些什么呢?”)。

4、教师指导学习第三、四行。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写的是又一个旅途之夜。

夜发——连夜出发。

向——(看插图理解)驶向。

君——对对方的尊称。这里指友人“劝君更进一杯酒”、“君看一叶舟”。作者的友人。

下——顺江而下。

第三行连用两个地名,既点明了出发地点“清溪”和将要达到的目的地“三峡”,语调显得轻快而急促,表现了诗人爽朗奔放的性格。“下渝州”点明行舟将到的地点,也意味着船行很远了,“思”的情绪也就产生了。这时离故乡已很远了,眷恋之情油然而生.这两句抒情。难怪难怪古往今来的诗人似乎特别钟情于月亮,情到深处总会望月抒情。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读出诗的意境。

6、这首诗,短短27个字,却写了五个地名。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板书:峨眉山-----平羌-----清溪-----渝州------山峡。

(四)指导朗读。

1、注意停顿。

2、读得轻、柔。

3、根据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峨眉/山月/半轮秋,(秋:暗衬月色之美),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读:惆怅)。

3、小组、男女生赛读。

三、延伸拓展。

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

四、作业。

2、试着也改改诗。

(五)感悟诗境。

《峨眉山月歌》高三必修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文档为doc格式。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文;

2、学会本3——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时。

教学过程: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李白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

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山市西南。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平羌: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源出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汇入岷江。

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在四川犍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下:顺流而下。

渝州:今重庆一带。

译文。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能看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你啊!

赏析。

这首诗出自《李太白全集》卷八,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唐诗笺注》:“‘君’指月。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诗自神韵清绝。”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现了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诗中咏月的地方,都在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诗人感到很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个字中,地名出现了五处,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也有不同。这样,诗句就显得没有痕迹,妙入化工。

明代王世贞评价说:“此是太白佳境,二十八字中有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洲。使后人为之,不胜痕迹矣,益见此老炉锤之妙。”

诗中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

峨眉山月歌

教学目标:

1、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3、熟读古诗,并且背诵古诗。

4、收集并积累李白的其他诗作。

二、教法与学法分析。

【学法指要】。

1、诵读法。扫除文字障碍后,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熟悉内容,加深理解;在诵读的基础上能背诵全诗。

2、想象法。本文语言优美、精练,给我们留下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给学生更多自由发挥的余地。

3、实践法。老师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李白的情况,课后积累李白的有关诗文。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句的意思,并能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从而感悟古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难点:

了解古诗中的五处地名,熟读并且背诵古诗。

五、教学过程。

一、出示题目,简介作者。

1、出示题目。学生齐读题目。

2、师简介李白生平。学生自己介绍收集的有关李白的资料。投影出示作者李白的生平简介,使学生初步认识李白及创作背景。以便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听说能力,不但明白了题目的意思,又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学习诗文,理解诗意。

1、师范读古诗。(指导学生掌握阅读节奏)。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词语。

3、指导学生了解古诗中的五处地名。

4、指导学生理解诗意。

1、生自由练读。

2、学生在朗读的基础上划出不懂的字词。

3、学生小组讨论,理解“半轮”“发”“下”的意思。

4、观察画面,阅读有关的资料,初步了解“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5、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古诗的意思。

1、出示古诗。

2、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出示“半轮”“发”“下”的意思。

3、出示相关图片,介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4、归纳总结出古诗的意思。

三、想象诵读悟诗情。

1、播放课件。2指导学生熟读成诵。

1、反复朗读。

2、展开想象。

3、背诵古诗。演示《峨眉山月歌》的意境图,让学生在耳闻目睹后,展开想象,各抒已见,体会感情,更深切地了解诗意,感悟情景之后,熟读成诵,背出古诗。

四、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其他作品。

2、布置作业。

1、欣赏李白的《静夜思》、《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等。

2、课后收集阅读并积累李白的一些作品。

五、教学设计反思。

本堂课的设计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下完成的,充分体现了新课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要求。这是一堂让学生自主研究的课。主要从下面几个方面得以体现:

首先,本人制作了一个《峨眉山月歌》的课件,这个课件包含了很丰富的内容,集朗读指导、古诗解读、图片欣赏、美文积累于一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拓展信息空间,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信息量大、且具有人文色彩的学习环境,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其次,在与新课程整合的也比较好,各个环节的设置均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学由疑开始”的教学思想。如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质疑,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自学、小组讨论等形式理解词语及古诗的意思。

最后,在体现整体教学理念上也做的较好,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展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教与学结合的比较紧密,最后更关注到了学生自主学习可持续发展性,让学生课后收集并积累李白的有关作品。

《语文乐园五》。

教学目标:

1、培养口语交际能力,学会夸赞别人。

2、写出日常活动中的见闻或想象。了解书信的格式,练习修改习作。

3、能发现成语的特点,认识藏头诗,并积累成语。

4、积累12生肖的词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5、读句子认识动词及其作用,积累表示友谊的名句。

6、朗读优美的诗句。体验外婆对外公的思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读句子认识动词及其作用,并在生活之中正确地使用动词。

教学准备:

1、词语卡片。

2、学生用各种不同方式表现自己综合性学习的成果。

教学安排:五课时。

`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已经积极行动起来,去了解我们的同学的优点。大家都了解了什么了呢?这我们就来交流一下。

二、在小组交流:

1、交流自己了解到的情况。

推举代表,准备在班组汇报。

三、全班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交流,提醒:与其他组一样的不重复说。

四、总结、引导讨论。

1、根据学生的汇报交流,总结所掌握的情况。

2、引导讨论:我们小学生怎么做才能更受欢迎呢?

如:从我做起,不乱扔垃圾;遇到破坏环境行为,予以制止;做父母及周围人的工作,增强环保意识,为树林做广告拍;亲手种花种树等。

3、评出最受欢迎的同学,说说他为什么受欢迎?。

五、延伸拓展:

希望小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发现别人的优点。并把今天我们交流的情况讲给父母听,看看他们还有什么好的发现。

第二课时。

习作。

一、明确习作要求,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2、回忆写信的格式:板书。

3、根据习作提示,自主选择习作内容。

二、自拟题目,自主习作。

提醒:把材料想完全,把想法说清楚或把事情的过程想仔细再写。

师巡视个别指导。

第三、四课时。

修改习作。

一、自读习作,初步修改。

1、请学生大声朗读自己的习作,发现问题,进行修改。

2、读别人习作,帮助同学修改。

二、指名读习作,大家共同修改。

1、选择不同内容习作,指名读,师生评议。

评议要点:

(1)语言是否通顺,用词是否准确。

(2)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

2、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展示台。

1、学生自读展示台中学习伙伴的话,了解展示内容。

2、展示自己想展示的内容。

(1)在小组内展示。

(2)在全班展示。

四、誊写作文。

第五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出示课本里的生肖词语,认读。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什么?

2、说说自己的发现:交流。

3、齐读词语。

4、读一读。

出示课本里的两句话,让学生想一想发现了?

说说自己的发现:

带点的词语是表示人物的动作的动词,使句子更形象了。

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

二、日积月累。

1、探究与发现。

(1)自己读一读,认一认。

(2)指名读,注意字音是否正确。

(3)小组比赛,看谁生字认得准,并说说两组成语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4)读一读,想一想,这是哪一首诗?背一背。

2、读读背背。

(1)自己练习读句子。

(2)指名读。

(3)想一想:三组句子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

(诗句都是写情的,并且每句中都有友谊)。

(4)男女生比赛读。

(5)背诵诗句。

(6)说说你还积累了哪些这类的句子。抄写诗句。

峨眉山月歌改写作文

早就听同学说,峨眉山上有个猴子乐园,猴子非常顽皮。

同学去玩的时候,猴子跳到他的肩上,使劲的抓住他的头发,痛得他哇哇直叫。还抢走了他手上的包谷,跳到了桥栏上后,又一下子跳到河对岸逃走了。我倒要去看看峨眉山上的猴子,是不是真的都有那么顽皮。还听说"峨眉天下秀“,一年四季树木葱葱笼笼,绿树成荫。山涧泉水叮咚,清澈透明。我想那里空气一定特别清新。走在山中,听着鸟儿清脆的歌声,一定会心旷神怡!

如果爬山累了,也不会觉得辛苦吧!冬天的峨眉山顶堆满了厚厚的积雪,那是我们从没看到过的情景。很早就想,能象北方孩子一样,堆雪人,打雪仗,滑雪橇。一定很好玩!

如果天气好,在高高的峨眉山顶上,欣赏浩瀚的云海,壮观的日出。体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觉。那该有多么棒啊!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具准备: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了,我们刚刚学过的《赠汪伦》,你会背吗?抽生背诵。

2、你还记得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李白),本学期我们还学了他的一首关于月亮的诗歌哟,————《静夜思》。

3、师生齐背《静夜思》。

1、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3、读通诗句。

(1)老师范读。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不会认的字借助拼音解决。

(3)同桌互相教读,正音。

(4)齐读。

(5)个别读。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知诗意。

(1)简介“峨眉山”。

(2)齐读诗的第1、2句,想想诗人在哪里看到峨眉山月的?引导学生想像画面,指导个性化的朗读。

(3)齐读诗的3、4句,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注意4个地点转换,指导学生读出作者的思念之情。

(4)知诗意:尝试着和老师一起说说诗的大意。

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5)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6、有感情地朗读。

7、练习背诵。

四、拓展。

1、学生一起读关于月的古诗名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2、出示诗句,学生感受。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白居易《琵琶行》。

愁,愁老父破碎的月光满怀愁,愁老母零乱的白发满怀——潘洗尘《饮九月九的酒》。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1、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

2、背诵两首古诗。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理解本课的8个生字及组成的词语。两首古诗的意思。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投影片、收集有关李白、刘禹锡的生平资料或名篇佳句等。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理解《峨眉山月歌》诗意,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一、激发学习兴趣。

1、导入新课1、谁能谈谈李白和他的诗?

师述: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居士,幼时随父迁居四川清莲乡,25岁离蜀,长期在各地漫游,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称“诗仙”有‘斗酒诗百篇“之称。2、说说你学过李白得哪些诗。指名交流收集的名言佳句。

3、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他青年时期写的一首《峨眉山月歌》。书:课题。

二、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出示:峨眉君羌渝洲。

1、认读生字。

2、理解字词的意思:半轮(看图理解,指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影。

夜发:连夜出发。

四、读文释义。

理解一、二两句: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照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

1、指名读。

2、小组学习,理解意思,或提出疑问。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板书:月半轮。

理解三、四句: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思念友人却没有见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之情向渝洲驶去了。

板书:影江水流。

1、由读。

2、小组学习。

3、交流。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诗。

连起来读,指名串讲诗意。

1、示幻灯片课文插图。

2、引导观察想象。

板书:思君。

五、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懂图意。

2、想象诗人坐在小船上,抬头看见了什么,低头又看见了什么。这时,他会怎么想,脸上会么表情。

3、结合想象连起来说一段话。

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人因思念而惆怅的预语气。,语调要低缓些。

六、指导背诵指名背。

齐背。

总结作者借峨眉山的月夜美景,抒发了自己思念友人的心情,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书:写景抒情。

1、作业:理解带点的词语,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峨眉山月歌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具准备:

插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眉”的半包围不能写成“尸”。

提醒读准生字“君”、“羌”。

4、再读诗歌,读出诗的韵律、节奏。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6、学生根据注释自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7、交流自学情况。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

8、指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9、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出示插图,看懂图意。

(3)看图有感情地朗读。

10、练习背诵。

三、作业。

1、完成习字册。

3、完成书后第四题的第1小题。

4、收集两首没学过的李白的诗,课后向同学推荐。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生:令人心旷神怡。

生:我都不想走了。

师:哦,你是流连忘返呀。那李白看到眼前的这番景象,产生了什么样的情感呢?你能从诗句中读明白吗?提示:诗句中有一个字表达了他的这种情感,试着找出来,想想它的意思。

(话音刚落,就有学生举手)师笑笑,对她说:多一分思考,多一份收获。该同学有埋头读文。

(2分钟左右,众多学生举手。)。

生:“思”字,是思念的意思。

师:你知道李白思念谁吗?

一生插言:是思念朋友。

师:你真了不起,想到李白心里去了。同学们,李白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想到朋友呢?

生:他想和朋友一起欣赏美景。

生:他想和朋友“把酒言欢”

生:因为他想和朋友一起分享快乐。

生:父母。

师:是呀,李白他还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峨眉山月歌》与《望洞庭》写的都是秋夜景色,但又有不同,《望洞庭》侧重于写景《峨眉山月歌》侧重于抒情。

学习《峨眉山月歌》这首诗时,我重点抓住“思”字,让学生自学古诗,并从古诗的字词入手,深入理解诗意,并抓住文中的两个比喻,做到重难点突出,使学生尽快地掌握古诗内容,感悟情感,读好诗歌,体会秋夜思人的意境,也体会28个字的诗歌包含5个地名的不着痕迹的写法。

接着巧妙地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的想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意。在讨论中老师参与学习小组讨论。

最后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把诗歌中的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生动的画面、丰富的情感,培养提高学生感知语言形象的能力。在理解“下渝州”时,教师在下面标示出“渝州”的位置,问学生为何这样画?从而自然而然理解“下”的含义!为了让学生理解“影入平羌江水流。”我引入了一支歌“月亮走,我也走”。这里是“船儿走,月亮也走”孤独的离乡秋夜有着月儿的相送与陪伴,才能排解点思友之情。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诗鉴赏: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质朴,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说明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季。“秋”字为入韵倒置句末。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正应了秋高气爽,月色皎洁的自然规律,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进入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平羌江在峨眉山的东北,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

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为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来说无论河水怎样流动,“水中月”也不会随之流走,月随水流只有一种情况,就是观月老也顺水而去。因此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示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第三句中人出现了,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歌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旅行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没有更具体的景物刻划;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明晰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更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及,如同思友之情。凡咏月处,都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一般来说,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达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字中地名就有五个占了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绝无仅有的。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因在于:诗境中处处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处处贯串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将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间统一起来。此外,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以地名限制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工。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学习《峨眉山月歌》,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从中受到美的熏陶。重点难点:

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同学们已经会背许多首古诗,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一)介绍作者。

读一读《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说说是谁写的?学生介绍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指名介绍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等。在我国历史上,被称为诗仙。幼时随父迁居四川,长期在各地漫游,他的诗想象丰富,本诗是他青年时代初离四川时所作。与杜甫并称“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峨眉山月歌》。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读准生字。

3、反馈:(点名读)。

4、诗歌都有韵律、节奏,你能读出诗的韵律、节奏吗。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

5、圈画诗中地名。老师提示:这首诗一共28个字,可是却有五个地名。老师再提示:除了地名,还剩下16个字,他们的意思是什么呢?学生再读古诗根据注释自学,同桌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重点:

半轮——(看插图理解)上弦月或下弦月。

影——指月影。

流——流动,课文中有月影随江水流动之意。

夜发——连夜出发。

向——驶向。

思——思念。

君——作者的友人。

下——由上游往下走。

6、逐句理解。

诗意:秋天的夜晚,峨眉山月色特别明朗,月影映入平羌江,又伴随我顺流而下。连夜从清溪出发,向三峡方向驶去,想念友人却见不着,只好怀着依依惜别的心情向渝洲驶去了。(齐读)。

7、引导想象诗的意境。

(1)看图体会意境,年轻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同学们想象诗人行船于平羌江坐在小船上抬头看到了什么,低头看到了什么?心情怎样?当他面对这多情的月亮时,他将情不自禁地想念他的家乡、朋友。

(2)、齐读诗句。补充:李白有一句诗: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李白的眼中,月亮就是朋友。初次离开家乡的李白因为有了月亮的相伴而不再寂寞,孤单,但是,当月亮落下西山,李白失去了最后的朋友,他思念着,想见着。李白思念的是谁呢?。

刚才的“君”如果指的是朋友、亲人的话,这里的“君”也可以说是月亮。小结:峨眉山月,是家乡的月,在游子远行时最易拨动心弦。李白也许没想到,他这一走,就再没能回来。李白至老还惦记着峨眉月,这不仅是对月的喜爱,更是对故乡的眷恋,对友人的思念。

四、作业。

1、完成练习册。

《峨眉山月歌》教学设计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两课时。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读,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读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峨眉山月歌教学反思

本周四,上了一节录像课《峨眉山月歌》,上课后,将录像后的成品自己看了两次,也借此对本课的教学进行反思。

综合前期的备课、上课、再备课,自觉本课有如下进步:

第一、依据新课标中对中年段古诗的目标来设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新课标中,3-4年级古诗教学方面的目标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重在情感的体验以及想象力的激发,据此我设计本课的教学目标除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的目标外,还有关于“学习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古诗大意,感悟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的目标,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也时刻提醒自己要将目标落实到教学环节中去。

第二、吸收了本学期备课组在古诗教学方面的结晶,流程比较清晰,重难点的突破比较顺利。本学期,区级古典文学现代化的课题观摩会在我校举行,同年级付晶老师要上一节展示课。整个磨课的过程跨度将近一个月,有备课组互听、互评,校长指导、区级教研员下校指导、市级教研员指导。我全程参加了,吸收了部分精华。特别是古诗教学解诗题、知诗人、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诵诗这几个流程,而且每个流程如何贯彻落实也有了深刻的体会。在我的教学中,我吸收了这些精华,并且加以了运用,实现了过程清晰,学生走入了诗歌的情境,领悟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浓浓的乡愁。

第三、教学语言更加精炼,对课堂的操控更加成熟。以前上课时,由于自己没有谱,这个“谱”我理解的是——对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理论的研读、备课的准备充分等,由于事先的积累不够,会出现课堂上有废话,操控不了整个课堂,教学重难点没有突破,在一个细节问题上纠结顾此失彼等情况。随着自己学习的深入,以及对教学的领悟力有所提升,表现在备课上,更加有的放矢,上课中,语言比较规范,课堂的呈现也在可控的范围内。

第三、教学准备比较充分,学生的表现能力较强。这节课本学期曾经上过一次,当时是校长推门听课。第一次上课,我自己对教材吃得不够透,诗中五个地名,没有提出来让学生去发现,甚至自己也没有搞清作者的游览顺序,于是教学中没有呈现。在领悟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阶段,辅助的烘托比较少,比如说图片、音乐都没有,学生出现了地名不会读、背诵不顺畅的情况。这一次上课,备课方面我进行了调整,重备前,反复查找资料,首先自己把诗歌吃透,然后把自己的关于地名的思考加入到教学环节中,通过学生的圈划、思考,一起理出作者的游览顺序。在入诗境悟诗情环节,我加入课图片和音乐烘托,教学效果比第一次上课要好,学生的积极性也非常高。

但是,本次课还是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首先,在入诗境环节,教师引导学生领悟时是围绕“作者此时可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学生经过复习的过程,对于诗歌已经十分熟练了。完全能否揣摩到我问这个问题的意图,马上就心领神会地说“看到了头顶的半轮月亮,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在这时候,我觉得我的教学目标已经达到,就带领同学们通过感情朗读进入诗歌描绘的世界。但是整个只有月亮的世界太单薄了,事实上,作者坐船漂流在江面上,是可以见到特别多的景物的,这些景物与月亮在一起,才更有意境更真实。可是,通过两个孩子看似完美的回答,我就将想象的脚步停留在此了。没有将学生的思维打开,是本节课的硬伤。

第二、自身的形象需要再打磨提升。整堂课下来,我虽说有微笑,但是语言不够活泼、肢体语言太过古板略显僵硬,头发也没有整理好。离理想的小学老师外形活泼、贴近小孩子的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还有距离,自己平时要试着去调整,多录音录像,对照不足去改。

第三、自身的基本功需锤炼。在教学录像中,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板书很快、而且不够美观,在说话时有时停顿过长、有时会有一些方音出现。一节完美的课堂,这些情况是不应该出现的,今后要有意识去改进。

通过这节课,看到了自己的进步与有待发展的空间,今后要落实,离心目中理想的课堂和完美的教师形象还很远,尝思索、勤调整,朝着目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