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感言大全 > 产权的理论法学理论论文大全(21篇)

产权的理论法学理论论文大全(21篇)

时间:2023-12-26 17:13:41 作者:纸韵

范本的作用在于提供一个实例,让学习者或写作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某一类文本的结构和写作风格。请大家欣赏以下范文范本,希望可以给大家的写作带来一些灵感和借鉴。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摘要:作者结合多年来的基层消防工作实践,深入分析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隐患及其根源,并提出相应解决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改善,房产市场也逐步活跃起来,多产权建筑应运而生,不再局限于住宅建筑,渗透的范围越来越广,成为推动房地产市场繁荣的重要力量。多产权建筑是指有两个及两个以上产权人的写字楼、住宅、车库、宾馆、商场、娱乐场所等建筑物。多产权建筑由于使用功能不同且隶属不同性质单位等原因,使多产权建筑出现了存在火灾隐患多、整改难度大、整改资金落实涉及多个单位的问题和情况,甚至有的已经形成重大火灾隐患,如何应对这一变化,并切实解决好这类建筑消防管理问题,已成为各级公安消防机构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结合基层消防监督工作实践对加强多产权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1)企业改制或破产。

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后,某些国有公司进行体制改革后,有的接管单位对企业原建筑遗留火灾隐患无经济能力整改;有的接管单位未进行投产或转产,仅留下少数人员对企业进行看管,而使这些建筑出现失控漏管问题;有的接管单位对原企业部分地段进行房地产开发,其余建筑无暇顾及,致使原企业内遗留火灾隐患得不到整改i有的企业破产后,一栋建筑被分段、分层拍卖或出售,形成多产权建筑多个使用功能的问题。

(2)抵押给银行或个人。

房地产开发商在银行或个人处抵押贷款后,因企业经营不善等原因,贷款到期无力还贷,根据抵押合同,抵押建筑所有权归属银行或个人,形成一栋建筑多个产权单位的现状,给消防监督工作带来很多问题。

(3)多方投资。

此类建筑在建筑初期由多个单位投资兴建,如大型商场、市场滨馆等综合场所,该类建筑投入使用后,多个单位自行管理,从而形成多产权的格局。

(4)出租或出售给个人。

该类建筑主要出现在大型综合市场、商场。该类建筑建设单位开发后,自身只经营部分摊位或楼层,其余部分出租或出售绐个人,形成一栋建筑多个产权单位的现状。

法学理论与法律实践关系的论文

职业教育是指在职业院校中,教育者对受教者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知识传授及技能培训的活动,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内涵比较丰富,包括技术教育、职业教育及职业培训。

二、技术哲学理论观点。

技术哲学中的一对核心问题就是科学与技术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具有争议的问题,而且这种争议也较严重的影响了职业教育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要正确处理职业教育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首先要澄清科学与技术之间的关系。

(一)认识技术早于认识科学。

科学理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的,但是认识理论、发现理论却是人的实践活动,技术实践更是人的实践活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需要经过“观察一总结一观察一验证”的过程,而技术则不需要。因此,我们可以说,对于科学的认识是理性认识,对于技术的认识是感性认识。那么,这两者的发展到底孰先孰后呢?一种观点认为,技术是对科学的应用,自然得出结论:先有科学,后又技术,即先理论,后实践,遵循“理论一实践一理论”的公式。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科学技术发展史中得到答案。加希特根据各个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技术不同,把技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机会的技术;(2}工匠的技术;(3)工程科学的技术。没有技术成熟的工匠,发明只是偶然的事情。正如先有灯泡的发明,后有欧姆定律一样,即先有技术,后有科学的体现。另外,人的认识规律也是先有感性认识,后有理性认识,即先认识技术,后认识科学,先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因此,一个人对技术与科学的认识,应该是遵循“实践一理论一实践”的公式。

(二)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的。

从概念上讲,科学与技术看似是两件毫无相关的事情。但在实际工作中,科学技术工作者要顺利完成工作,必须既要懂科学,又要懂技术,即结合了科学与技术的意义。如果技术工作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只懂技术不懂科学,技术不但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与传播,而且无法将技术改进与升华。科学工作者如果只知其所以然,而不知其然,只会陷入“空想主义”境地,只会说空话而不会做。科学的目的是通过技术,发现目前尚未发现的客观规律,技术的目的是通过科学发明目前尚未存在的工艺及产品。由此可知,发明与发现,即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依赖,协同发展的。

根据技术哲学的观点,职业院校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要接受科学的指导,而实践教学要接受技术理论的指导。

(一)共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无时无刻不存在彼此间的信息交换,即共时性同构。

1.互释共时性同构。职业院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学的共时性结构之一就是表现在它们的相互阐释。实践教学通过多种形式,如观摩、参观、校内实训基地实习,顶岗实习等,验证与巩固所学理论,这体现为实践对理论的阐释。在此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理论都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只有那些感性认识及模糊理论才需要。通过检验,不仅能检验及巩固理论,还能发现理论存在的缺陷并发展理论。另一方面,理论阐释实践。首先,实践教学属于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所谓教学即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理论知识与掌握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人的活动。

2.互融共时性同构。所谓互融共时性同构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中必然存在理论教学,理论教学中必然存在实践教学。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理论教学中一定会有对实践或现实情况的阐述,在实践教学中一定会设计理论背景及相关指导理论的描述。其次,在教学形式及教学方法方面,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利用演示,观察及亲身体验等手段,并且学生还要通过操作,练习等方式来理解、巩固与掌握理论知识;而实践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需要理论指导学生实践过程,并且在实践后还要依据相关理论科学的解释结果。

(二)历时性同构。

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不仅表现为共时性同构,而且表现为历时性同构。

1.互动历时性同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发展的历时性同构,主要表现为教学实践中的意义关系、权重关系及规则关系。所谓意义关系是指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都是为了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这是它们两者的共同基础及最终指向;所谓权重关系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肯定会占用一定的教学资源与实践,因此要合理分配其内容比例及权重关系;所谓辩证关系是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统一,不可分割的,但是这种关系是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不是强加的。在此三种关系基础之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才能实现“互动”。

2.互补历时性同构。之所以会出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补历时性同构,是因为它们存在共同的指向与功能的部分交叉。在整个教学目标完成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时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各自完成自己的使命,实现其功能,但各自功能的实现不是通过排他方式实现的,而是交叉互补的方式。

3.同步历时性同构。正是因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存在互融、互释、互补等同构关系,决定了他们之间必须“同步”。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同时存在内容、层次与进度三个属性,并且双方必须同时保证三个属性的同步和依赖。

理论教学遵循是从实践到理论的逻辑,是比较抽象的过程,而实践教学则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是具体化的`过程。因此,两者之间除了同构性之外,还包括异质性的存在。

(一)教学面向异质性。

首先,理论教学是以客观的“物”的运动为主题,面向客观对象及其运动变化的领域。在该过程中,作为对象,人同时也是作为客体而物化,成为与物一样的东西而存在。师生都是外在的观察者与信息获取者,教学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与对象的本质与规律。而实践教学是以人的“行动”为主题,主要面向人类活动过程的目的、手段、行为与效果等。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同时作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及执行者,教学的目的是明确人的行动与策略。

(二)教学内容异质性。

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陈述性知识,是对外在世界规律体系的陈述,表现出普遍性与稳定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事物本体的内在联系、相互关系、运动过程及发展趋势,强调逻辑严谨及结构完整;而实践教学则以传授程序性知识为主,是指导人类行动的规则体系,表现出程序性与操作性特征,其着眼点在于工具操作、程序及方法,强调功能复合、资源整合及目标的统合。

(三)教学模式异质性。

理论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师讲解与传授,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的过程,期间主要以教师言语表达为主,形象教学为辅的教学结构。该模式着眼于利用以文本为载体的知识解决认知问题,因此,教学自由性较大。而实践教学整个过程都是以形象展示与操作为主,要求学生要反复演练与体验,要求尽可能的创设与真实情境相一致或类似的教学活动情境。

(四)教学目标异质性。

正如技术哲学观点,科学与技术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长期过程中沉淀的产物,两者相依而生、相伴而行,正如我们职业院校中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理论教学立足于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重点在于构建客观世界的结构关系及对象世界的观点体系。理论教学追求求真及知识与客观世界的吻合;实践教学立足于满足人类服务的需求,着眼于应用知知识,以形成主体世界的行动策略,构建关于行动世界的方法体系。它以塑造个人综合能力为主,以科学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为宗旨。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多产权建筑无统一的业主管理是普遍现象,个别多产权建筑虽有业主委员会,但也形同虚设,没有建立一个共同的消防安全管理组织,也没有签订一个具体的消防安全管理协议,致使消防管理情况十分混乱;有些多产权建筑的产权人之间签订了管理协议,建筑的消防安全问题由各产权人轮流管理,而一方面由于产权人缺少消防管理的必要知识,不知道该如何进行管理;另一方面是各产权人认为在自己管理期间不出问题就可以,至于设施损坏或者瘫痪,只要消防部门查不到,混过自己管理任期就算。消防管理依然存在互相推诿、贻误的情形。

(2)消防意识不强,职责不明。

《消防法》虽然实行了很多年,但是很多的多产权建筑的产权人对消防法律法规还非常薄弱。建筑内部装修完后不知道是否需要经过消防部门的审核和验收,或是备案的人很多,多产权建筑业主委员和物业管理公司对于各自的消防职责根本不清,管什么,怎么管的疏于管理,这些现象非常普遍。

(3)消防设施维护资金不足。

对于那些建筑的产权人之间没有任何组织管理和协议约束的,消防方面出现问题后,很少有人出面牵头解决,维护、保养资金更是无人问津;有些多产权建筑产权人虽知道消防上存在很多不足,消防部门监督检查过程中也积极配合,但无奈自身负担较重,整改资金根本无从解决。

(4)建筑内部装修增添隐患。

投入使用后的建筑,各产权单位或租赁单位根据自己的需要,对建筑进行内部装修,在装修过程中,业主或租赁单位不再理会原建筑的使用性质,擅自变更建筑的'使用性质,使原来使用性质较为单一变成了十分复杂,在实际中发现,一些商住楼的住宅部分根本就没有住宅,变成了公司、办事处、茶吧、旅店等场所,而且装修的过程使用了大量的可燃材料,增加了建筑的火灾荷载的同时,有时还将原有的一些消防设施遮挡或者损坏。电气线路的敷设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超负荷用电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1)擅自改变原建筑消防设计审核、验收时的设置情况。

多产权建筑原建筑设计在防火审核、验收时,其整体建筑符合消防规范和标准要求,因各产权单位介入后,未经公安消防机构同意则擅自将建筑局部功能改变,破坏了原建筑的防火分区、疏散通道,有的甚至堵塞或改变原有的消防设施状况。

(2)建筑外围状况担忧。

消防法律法规中为了保障火灾时人员的灭火救援、物资的疏散以及毗邻建筑的安全,明确设置了消防车道、消防回车场地、防火间距和室外消防用水等消防设施,但在调查中发现,消防车道、回车场地、防火间距被占用,绿化和停车已成为较普遍的问题。

(3)安全疏散设施薄弱。

一是多产权建筑中多个产权人在各自建筑内部装修过程随意作为,将楼梯间、前室的窗户封堵或占用并装修,房间的窗户被广告牌遮挡等现象较多,使原有的消防设施不再适应变更后建筑的使用性质。二是建筑的疏散楼梯和前室被占用堆放杂物,防烟楼梯间前室被破坏,有的建筑中甚至出现将原有的疏散楼梯封堵改造成房间使用。为达到安全,多产权人擅自将公用通道或安全出口封堵,使安全疏散严重不满足消防的要求。三是封闭楼梯间和防烟楼梯间的常闭防火门常开,闭门器、疏散指示照明设施损坏严重。经营者为了各自的“安全”,在自己场所安全疏散楼梯处加锁设门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4)消防设施状况不佳。

一是缺少消防设施。由于建筑使用性质的改变,建筑本应该增设很多消防设施而未增设的现象十分普遍,如自动喷水灭火、火灾报警、防烟排烟等消防设施。现在很多公寓式住宅中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二是设施运行不佳。自动喷水、火灾报警、应急照明、防烟排烟等设施运行中,故障、损坏、瘫痪现象比比皆是。大多数的多产权建筑的消防设施都会存在这样的问题,还有些建筑由于年代较早,消防设施老化,甚至连更换的产品都买不到。三是随意改变消防设施的设置。检查中发现很多此类建筑多个产权人随意改变建筑使用情况,有时为达到其装修效果,甚至封堵消防报警探头,喷淋头,使消防设施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5)火灾荷载较大。建筑内使用性质多样,装修复杂程度不同,但都存在使用可燃材料装修的现象,致使建筑火灾荷载增加,防火阻燃处理不到位,存在很多火灾隐患。公众聚集和娱乐场所所在的多产权建筑中此类问题尤其突出。

(6)容易形成三合一。产权人为了追求租金,租赁人为了方便或者省钱,多产权建筑中经营、生产、储存、住宿共存的现象时有发生。例如有些住宅楼出租作为仓库、家庭作坊,其中大部分都会有人居住。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新《消防法》已于5月1日正式颁布实施。《消防法》第二条中明确规定:消防工作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形成社会化的消防工作网络。作为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从规章制度上完善多产权建筑的管理办法。或者由各级政府牵头成立相关组织进行督促,以弥补法律法规不完善的地方,使多产权建筑不再有消防安全管理的盲区,明确和规范多产权人之间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切实改善建筑的消防安全状况。

(2)加大宣传力度,增强意识。消防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具体的工作,一方面需要媒体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报道,另一方面需要消防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在点滴的工作中渗透,使社会各阶层对消防工作赋予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消防的责任意识,从而使消防工作真正形成社会化的网络工程。

(3)分清主次,重点管理。对于那些历史原因造成的,产权分割不清和很难一次性解决问题的多产权建筑,在消防监管中,要分清主次难易,逐步消除隐患:

第一,要确保疏散设施可靠。疏散设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保证疏散的完好有效。对于历史原因造成的问题,应当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最合理、最可行的方法处理。

第二,要确保室内外消防水系统可靠。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能迅速启动水系统。

第三,要严格控制火灾荷载。对于多产权建筑中场所的装修,消防监督一定要严格按照内装修设计和验收规范执行,消防部门要严把装修材料、消防产品的质检关。

第四,要坚决杜绝“三合一”现象。

(4)全面实施火灾公众责任险。火灾公众责任险是一种具有很强社会管理功能的险种,它对于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关系紧密。为了防范于未然,对于多产权建筑的经营者或者业主来说,参加火灾公众责任险时分散和转移经营活动中的各种火灾责任风险,是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法学理论论文法学理论论文题目

内容论文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转变和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社会犯罪不断出现新手段和新形式,其中社区犯罪就是社会犯罪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加强社区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有效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提上了维护社会治安的日程。要建立健全人防和技防相结合与警民联防并重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就必须认真审视现行的社区犯罪防控体系,从而确定可行的指导思想,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从而促进和谐社区建设,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

论文关键词: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社区法制建设社区警务建设。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社区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逐渐成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社会的矛盾和犯罪率也随之向社区蔓延,社区犯罪已成为影响居民生活稳定的重大因素。怎样防控社区犯罪,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安和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试图探讨在我国多元化社会正在形成、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转变、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并重的社会大背景下,建立以社区支持为基础的违法犯罪防控系统。

一、我国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现状及其形成原因。

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在走向成熟的历史转型时期,随着整个社会的城市化进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原有的城市管理体系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旧的犯罪防控体系也已经不适应城市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需要:社区法制建设严重滞后、社区警务建设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已经成为社区犯罪率提高的一大因素,不但影响了社区的和谐和稳定,也给社区建设提出了迫在眉睫的新课题——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

(一)社区法制建设严重滞后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来看,和谐社区是依法治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之一,而社区法制化建设的理论和实务的研究还滞后于社区建设的发展,落后于法治社会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立法滞后。

目前,对社区概念的认识不一,共有76种说法。正因为社区本身概念的不明确,各省市、各地区对于社区的界定也不尽相同;当前社区管理和建设所依据的法律也没有明确规定,以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国的社会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有关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和职能却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这对于构建有效地社区犯罪防控系统,构建和谐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障碍。社区的各种关系难以理顺,影响了社区法制建设和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有效性。居民委员会与居委会党支部、物业公司、业主委员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城市社区管理和建设中的老大难问题,也是制约社区法制建设和社区犯罪防范体系建设的瓶颈。在一些新的小区,这四者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一般认为,居民委员会是上级指派的,代表官方立场;居委会党支部与居民委员会之间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而业主委员会却是民间组织,代表业主利益;物业公司是一个企业,业主是它的客户。可见,它们之间相互牵制又相互独立,但其职能没有明确的法律界定,所以职责具有不确定性,只有通过立法规范他们的行为,进而促进社区法制建设,推动社区犯罪防范建设。

(二)社区警务建设不适应社会的发展。

社区警务兴起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发源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此后,为许多国家所接受。现在已成为主流的警务思想和警务改革的基本模式。社区警务思想是对单纯强调警务工作职业化、警务装备现代化、控制犯罪被动反应式的近现代警务观念和做法的反思,以及对强调以预防为主的古老警务传统的继承与发展。现代社区警务思想认为社区警务是在政府倡导和警方积极参与及指导下,充分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以调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预防和减少社区犯罪为根本目标,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社区综合治理模式。它不但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还要求警方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封闭式、机关化的传统警务管理运行机制、领导指挥方式、工作方式方法和习惯,从而逐步探索形成一整套以社区警务哲学为指导,适应推行社区警务战略的开发式、社会化的新的警务管理运行机制。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社区警务工作在我国处于初创阶段,社区民警的配置、社区警务室的建设、社区警务工作的全面开展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目标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对社区警务的理解上还存在着偏差,对社区警务的财政投入明显不足,社会参预也不够,群众参与维护治安的积极性并未全面调动起来。社区警察多沿袭过去管片民警的工作方法,对本身角色还不太适应。总之,社区警务的优势尚未发挥出来。对此,人们无不期待在预防上多下功夫,发挥出社区警务的优势。

二、建立健全我国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重要性。

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是建设和谐社区的决定因素之一。

由于社区的社会化功能,社区的组织机构、各种社会团体、社区人群、家庭、学校等正式或者非正式组织,是社会化的重要基础,所以社区的稳定、和谐和安宁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构建和谐社会成为社会发展主题的今天,和谐社区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构成部分,和谐社区建设已成为是基层执政能力的新目标。推进和谐社区建设的切入点就是社区公共安全,社区公共安全既是社区居民的需求,也是全社会的需求,而保证社区公共安全的核心就是构建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大、中、小城市居民居住的社区化,以及犯罪手段和技术的先进性,决定了当前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特别是加强人防和技防、利用高科技技术防控社区犯罪成为该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三、如何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是一个系统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

(一)加强社区法制建设,促进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建立加强社区法制建设不但可以维护社区治安,提高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救意识,还有助于建设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社区文化,促进社区良好氛围的形成,对防范、控制和打击社区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

加强社区法制建设,要在加快有关社区立法和明确界定社区内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做好以下3方面的工作:

1、明确社区治安的目标,并加以实现对社区进行明确的目标规划并指导社区制定实现目标的切实可行的措施和方法对构建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无论是基层政府,还是社区治安管理者,都应当利用多种手段宣传社区建设及社区警务的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社区居民、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对社区警务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指导和帮助社区建立社区自治组织,整合社区的资源和力量,积极维护社区治安,防范、打击社区犯罪,从而减少社区治安问题,避免或尽量避免案件的发生,降低社区犯罪率。

2、开展各种“社区共建”活动,着力发展各类“志愿者”,建立各种形式的社工队。社区治安管理者要主动与社区居民联系,为防止社区内未成年人犯罪、等犯罪事件与案件的发生,共同发展各类有利于青少年成长和社区和谐的社会活动,如:开展社区普法教育,组织社区居民学习,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政策,教育和帮助社区居民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维护社区居民的合法权益;召集和主持社区居民会议或社区居民代表会议,依法制定和实施本社区发展规划或社区居民自治章程、年度工作计划等;开展“法律走进社区生活(或学校课堂)”活动,为青少年和广大居民提供学习法律、参与社区治安的机会等;制定和实施《社区资源共享公约》或《社区资源共享承诺书》,优化整合社区建设项目和资源,循序渐进地办好与居民利益和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社区服务、资信、科技、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事务与公益事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宗族观念,树立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另外,社区还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区建设志愿者活动,发动居民以适当形式在节假日、周末参与社区建设;等等。这样既可以为社区治安建设融入新力量和新思维,又可以为居民提供参与和了解社区治安的窗口,为居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3、开设社区法制教育业余课堂,帮助居民解决内部摩擦,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在青少年犯罪日益猖獗、社区犯罪成为社会犯罪重点的今天,社区应当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开设法制教育学校,聘请学校教师、社会公益人士等,针对家长如何教育子女、社区居民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不受侵犯、邻里之间如何相处等,指导家长建立科学的子女教育观,引导居民形成宽松、和谐的邻里关系,并对具体的家庭个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提高他们维护社区稳定的法律意识。不断加快犯罪防控社区化的进程,加强社区公众治安意识的培育和提高,并通过社区治安成果的积累逐步推动犯罪防控社区化的进程,才能确保社区治安文化的丰富和健全。在社区公共生活中,一方面要真正实现立法、司法与用法相统一,另一方面也要有效地引导社区公众自觉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护法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并敢于、乐于、善于运用法律解决涉及权利、义务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的长期的公共选择,可使社区公众真正理解、认同和接受社区治安文化(实质是法治文化),并把它们内化为自己的观念、价值准则和态度,外化为社区治安行为。

(二)加强社区警务建设,实现警务工作的战略性转移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中,警察根植于社区又超越于社区,拥有国家强制力和行政组织资源。其基本责任是管理社区治安事务,所以加强社区警务建设是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关键因素之一。

社区警务是在政府倡导和警方积极参与及指导之下,充分依靠社会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的功能,以调查、发现和解决社区治安问题为导向,以预防减少社区犯罪为目标,不断增强公众安全感,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的治安战略思想及战术方法。社区警务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到社区奠定了理论基础,提供了基层平台和可操作的基本单位,是社会治安资源和力量整合的基础工程,也是社区犯罪防控体系的重要支撑。3月,公安部在全国派出所工作会议上提出,全国公安机关应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积极实施社区警务战略,力争到20全国大中城市全面实施社区警务。现今随着“十一五”规划和全国城市化建设的进程,社区警务和社区犯罪防范体系建设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实现警务工作的战略性转移。这就需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各级政府及主管领导应对社区警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把社区警务工作作为一项战略改革措施来抓。要在财政上保证社区警务资金的安排,在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上作出相应调整,在人力投入上予以最大的支持,以保证各市各区有合理的警力。同时,要对公安机关进行宏观指导和监督,保证警务改革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避免失误。其次,要做好社区警务规划,合理配置社区警力。在当前社区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需求,适当地做好警务人员的合理配置,注重警务工作的科技投入和信息化的建设。通过使用高新技术,改变社区犯罪防控要素的组合形式,提高社区犯罪防控的效率及社区治安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以提高社区公众对本社区内违法犯罪的免疫力和对本社区所遭受的“外侵”性违法犯罪的抵御力(预防、发现、警示、对抗、处置等能力),使社区形成犯罪防控的技术网络。再次,公安机关应当组织力量收集国内外社区警务的先进经验和方法,并结合不同社区的情况推广使用。在此过程中要注意总结自身经验,加强内部交流和培训,以保证社区警务人员知识够用,素质过硬。

(三)建立健全社区犯罪警民联防体系,共同建设和谐社区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当前最为紧迫的工作是建成警民结合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为此,我们要尽快形成五个体系,构建四个网络,完善三个机制,强化两项管理,使社区警务能够在治安防控体系中真正发挥作用。所谓“五个体系”是真正形成并科学运行“治安行政管理部门创新体系--公安高等学校治安创新体系--社会科研机构公共安全创新体系--社区治安创新体系”一体化的社会治安创新体系。“四个网络”是指社区治安防控网络、社会面治安控制网络、单位内部治安防控网络、临界地区的治安防控网络。“三个机制”是指信息共享机制、高效、权威的指挥调度机制、以及指挥中心为龙头的快速反应机制。“两项管理”是指对实有人口的管理和对危险物品的管理。我们应该认识到,以上工作与社区警务工作和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建设密切相关,是维护社区治安、防控社区犯罪的关键。

因此,要做到以下基础工作:

1、依托街道办事处做好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工作。街道办事处具有辖区管理的法定资格,具有政府派出机关的权威性,并且具有最为接近社区组织机构的特点,所以它可以起到协调、管理等基层政府的作用,可以调动区内不同级别、不同规模、不同隶属关系的机关、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力量参与社区犯罪防控体系建设。

2、根据社区科技防范不足的特点,鼓励社区及社区成员配备技防设施,构建技术防范网络,充分借助科学技术来防范违法犯罪。

3、对一些特别问题应当组织力量进行重点研究,比如;业主委员会、物业管理公司与社区警务的关系,出租屋治安问题的业主责任,复杂治安场所的控制等。

4、加强警民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建立新型的警民公共关系,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比如:社区民警根据收集掌握的信息,加强安全防范;加强对实有人口的管理和社区治安管理;强化社区民警的公仆意识,服务意识,与社区公众建立亲密伙伴关系和警民鱼水关系,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等。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更加深入的“十一五”时期,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趋势下,城市社区法制建设和建立健全社区犯罪防控系统将是今后我国社区工作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长期任务。只有加强社区法治建设,才能实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目的的规范社区管理,提高社区成员的法律素质,促进社区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从而面对新形势形成新的犯罪防控思路,构建出适合我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社区犯罪防控系统,推动和谐社区和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均平,《我国社区犯罪防控模式的反思及重构》,《法商研究》200205。

2、廖斌,《社区法治建设浅谈》,《学习论坛》200509第21卷第9期。

3、多吉才让.《城市社区建设读本》.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125.

4、冯晓英,《北京城市社区管理的创新:经验,问题,对策》.新华文摘,2001,(3).

6、何显兵,《建立社区犯罪防控系统的新构想》。

7、陆正明,《试论社区犯罪控制对上海市普陀区长寿街道办平安创建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8、廖斌,《社区建设与犯罪防控》: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11-019、何显兵,《论建立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社区防控系统》10、徐勇、陈伟东等:《中国城市社区自治》,第10页,武汉出版社2009年版。

11、周沛:《社区与社会工作》,第13—15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12、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主编:《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版,第126—128页。

13、周建棋、杜育群:《论社区安全服务的社会化》,《福建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2期。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施工成本管理的目的在于降低施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使成本达到预期目标,要让成本降低,一方面要控制成本支出,制定相应成本计划;另一方面还必须增加工程预算收入,同时还要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厉行节约,只有这样“三管”齐下,才能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降低成本。

施工成本管理的主要意义体现在:

监督工程收支,实现计划利润。在投标阶段的估算和概算利润只有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采取监督工程收支的措施才能让计划利润变成现实利润。

做好盈亏预测,指导工程施工。在施工成本形成的工程中要及时准确地做好盈亏分析与预测,并且认真贯彻于施工过程当中,指导施工生产。

积累相关资料,为今后投标做铺垫,指导以后的施工生产,

备考资料。

在成本管理与施工过程中,成本管理可以用来检验成本预算、投标预算的正确性;在施工中采取一系列的方法、手段、措施等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解决施工过程中的成本问题等,都是企业和施工单位保贵的经验,为今后的投标与施工成本控制提供宝贵经验,特别是对于刚刚成立的新公司来说尤为重要。

成本管理原则。

全面管理原则。全面管理包括全员、全过程管理。全员管理是指项目部各个部门、各单位责任网络、班组经济核算同时进行。同时实行相应的激励奖惩制度,以便鼓励人人参与,防止出现成本管理人人有责而又人人不管的现象。

项目成本全面管理指在施工项目确定后,自施工准备开始再到交付使用保修期结束,其中的一切业务与费用都纳入成本管理的轨道,实行分段管理、分点管理,将成本管理落实到每一个环节中。

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要使成本控制能真正地发挥作用,除了制定严格的经济管理制度以及项目部有实质的权利下达任务让下级认真去完成外,部门管理者还需把施工项目的利益与个人的利益联系起来,实行责、权、利相结合的方针,实践证明只有责、权、利相结合才能真正做到成本控制。

更多建筑类经验免费阅读下载请访问:/。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发掘企业知识产权中蕴含的巨大商业价值成为企业在竞争中制胜的法宝。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成为一个成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然而,由于中国经济市场化时间比较短,无论是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还是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开发与运作知识产权的经验及技术都还相当薄弱,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将对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和对策。

论多产权建筑的消防安全管理论文

摘要:

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是城市消防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也是城市火灾安全管理的重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经济发展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加强社区消防安全管理、消防建设是提高城市社区抵抗火灾能力的主要途径。但是从目前我国社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来看,社区消防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果问题不能及时解决会危及社区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文章主要围绕社区消防安全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同时提出合理建议,希望对提高社区消防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某一特定学科或专题的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与研究的基础上,撰写出的关于学科或某专题的文献报告,它对相关文献群进行分析研究,概括出该学科或专题的研究现状、动态及未来发展趋势。

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学术报告或论文,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一、选题。

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初次撰写文献综述,所选题目宜小些,这样查阅文献的数量相对较小,撰写时易于归纳整理,否则,题目选得过大,查阅文献花费的时间太多,而且归纳整理困难,最后写出的综述大题小作或是文不对题。

二、搜集相关文献。

选定题目后,下一步就是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主题有关的文献,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

搜集文献要求越全越好,因而最常用的方法是用检索法。

三、归纳、整理、分析。

搜集好与主题有关的参考文献后,就要对这些参考文献进行阅读、归纳、分析和整理。然后确定如何从这些文献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靠性大的研究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讲,所阅读和选择的文献的质量高低,直接影响文献综述的水平。因此在阅读文献时,要写好“读书笔记”、“读书心得”和做好“文献摘录卡片”。

四、按规定格式形成论文。

在完成上述三个步骤后,紧接着就是按照文献综述的格式写作,形成最后的文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是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5本论文主要内容的基本结构安排。

6进度安排。

1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

资本运营的涵义。

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规模经济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资本运营的核心——并购。

西方并购理论的发展。

并购方式。

研究课题的意义。

2目前研究阶段的不足。

参考文献。

资本运营及某某企业资本运营的案例分析。

企业资本运营是实现资本增值的重要手段,是企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纵观当今世界各大企业的发展历程,资本运营都起到过相当关键的作用,并且往往成为它们实现重大跨越的跳板和发展历史上的里程碑。在我国,近年来不少企业也将资本运营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获得了成功。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了重视生产经营、忽视资本运营的瓶颈,认识到资本运营同生产经营一起,构成了企业发展的两个轮子。可以预见,资本运营在我国企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特会越来越大。本文以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为背景,比较全面描述了国内外资本运营的现状,深入地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以及对于国外资本运营经验的借鉴和教训的吸取。

在研究领域发展方面,国外对资本运营的研究和运用都多于我国。在中国,资本运营是一个经济学新概念,它是在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背景下产生的,也是投资管理学科基础的理论学科。资本运营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一门课程。它是将公司财务管理、公司战略管理、技术经济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基础综合起来,依托资本市场相关工具,以并购和重组为核心,以企业资本最大限度增值为目标,通过资本的有效运作,来促使企业快速发展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资本运营概念虽然产生时间短,但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广泛地进行资本运营。事实证明,如何有效依托资本市场进行资本运营已成为企业管理的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正因为如此,资本运营课程在我国研究也比较热门。

3本论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建立和发展,资本运营观念在不断影响着企业管理者们。在资本运营的大潮面前,许多企业也在跃跃欲试。但从我国资本运营的实际来看,进行资本运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同时,国内企业也要面对跨国企业的挑战。要搞好资本运营,必须先去了解和认识资本运营。

本文就是针对上述现实,充分考虑到国内企业的实际情况,对资本运营的内涵、形式、核心、企业并购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研究。对企业开展资本运营提供依据和参考,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本论题的主要论点或预期得出的结论、主要论据及研究(论证)的基本思路。

本文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资本运营的相关理论内容综述。重点分析和探讨资本运营核心——并购的模式、动因、效应分析,并通过国内外资本运营历程分析我国资本运营发展趋势。最后通过企业并购案例说明资本运营的过程及总结资本运营重点把握的要点和技巧。预期通过本文对整个资本运营在企业管理运营中的重要性、特点、操作、评价过程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同时对资本运营中的发展提出自己的观点。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文献综合评述的简称,是指在全面搜集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某个学科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论述。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就是针对自己论文选题,全面搜集与所选题目相关的文献资料,经过归纳整理”分析鉴别,对一定时期内与该课题有关的研究成果和进展情况进行系统“全面的叙述和评论以及对本人研究课题的启发。简而言之,就是自己选择的课题原来有哪些人做过哪些研究,研究的进展程度及结果如何等。

写作文献综述,至少具有以下方面的意义:

1.通过搜集文献资料的过程,可进一步掌握专业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还可以弥补以前所学知识的不足。

2.查找文献资料”写好文献综述是撰写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前提,也是为毕业论文的写作打基础的过程。特别是对于管理类学科的学生,其毕业论文一般均为综述性的形式。

3.通过文献综述的写作,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写作水平。

三、写作文献综述的步骤。

写作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步骤: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最后成文。

基于产权论视角的分析会计毕业论文产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摘要: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大公司会计造假丑闻频频曝光,全球会计行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诚信危机。提供诚信、可靠的会计信息成为我们研究的焦点。从会计诚信所包含的内容、当前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现象、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及挽救途径进行探索,以期推进当前会计诚信和会计职业道德建设,重塑会计行业诚信。

关键词:会计;诚信;缺实。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与意义。

(一)会计诚信的内涵。

会计诚信是会计与生俱来的品质。何谓“会计”,孔子曰“会计当而已矣”。其中的“当”即会计必须按照财制的要求办事,当收则收,既不可少收,也不可超过规定的标准多收;当用则用,既不可少用,也不能滥用。又《说文解字》里说“计,会也,算也,从言从十”。又释“言”字“直言曰言”,就是实话实说。又讲“十”,“十乃数之具也”,就是真实记录、真实核算。所以,就会计的历史而言,其本质乃是对经济行为的客观真实反映,保证所提供的信息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二)会计诚信建设的意义。

(1)会计诚信建设,就是要在会计行业着重开展以职业道德为核心内容的诚信教育,培育“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世,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诚”的诚信精神,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行业诚信文化。

(2)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信用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原则,没有了信用,市场经济就无法维系。

(3)加强会计诚信建设是适应加入wto新形势的现实要求。会计信息是按照一定的会计政策或会计标准编制出来的。

二、当前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表现。

(1)原始凭证失真。当团体利益、局部利益、个人利益在某种场合占了上风,再加上单位领导人的地位、权力的影响,一些自制原始凭证往往便成了单位上下“通力合作”的结果。至于外来原始凭证,既有违法印制的逼真票据,又有公司、企业、商场为推销商品、迎合特殊报销需要而不得不开出的“头大尾小”、名为购办公用品实为购买家庭用品之类表里不一的发票。

(2)会计凭证失真。在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被动地使用失真的原始凭证,在记账、算账、报账过程中因未发现而导致的无意失真情况时有发生;由于利益驱动,单位领导指使会计人员或会计人员自行造假而导致的人为因素失真也较为普遍。

(3)假账真算与真账假算。一是不按规定进行收入确认,利润虚假。二是会计当期的成本、费用结转不真实。

(4)注册会计师行业诚信缺失严重。由于浮躁心态和逐利心理,作为“经济警察”的注册会计师与企业的财务舞弊者串通一气,通谋作弊。

三、导致会计行业诚信缺失的原因。

现阶段,中国证券市场尚处于发展阶段,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以规范的财务分析为评价标准的理性投资观念远未形成;真正愿意以“股东”身份出现的长期投资者并不太多,相比之下,以赚取短期差价为目的的“股民”却大有人在,投机炒作之风盛行。委托方的高度自由流动,使得他们只关心“今天”的利益,因为“明天”他们可能不再是委托方了。他们对会计诚信的履行持冷漠态度,有时甚至希望会计诚信丧失,从而博取个人的利益。在股权分散和流动的情况下,能够行使委托方权利的只能是其代表机构――股东大会。但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股权结构,使得公司的实际最终控制权往往要么被形式上代表国有产权的法人股股东和管理当局共同掌握,要么完全被上市公司的管理当局所控制,股东大会形同虚设。

(一)会计从业人员与会计执业机构缺少独立性,导致监管机制失灵。

1.会计人员缺少独立性地位。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的提供者,其工作成效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因此,会计人员应本着特有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谨慎,勤勉地发挥自己的技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客观公正、廉洁自律、诚实守信。

从企业的管理关系上来看,会计活动属于企业的管理活动,会计人员属于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他们必须接受企业管理当局的直接领导;从会计信息的传递程序来看,信息的对外提供是一种企业行为,会计人员是代表管理当局向委托人报告业绩。

2.注册会计师与事务所缺少独立性地位。股份制的出现,使得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因此需要有一个独立的中介机构以超然的立场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会计师事务所就是这样一个中介机构。在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过程中,审计的作用至关重要,委托人对于会计信息的判断和使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意见。

影响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现行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制度存在缺陷。二是注册会计师行业存在恶性竞争现象。三是审计服务与会计服务一肩挑。事实上,在同一家事务所对上市公司既提供咨询又进行审计时,与其说事务所在审计上市公司,不如说事务所是在自己审计自己。

(二)民事赔偿机制不健全,会计造假成本低。

在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欺诈性的信息披露行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罚,其中就包括高额的民事赔偿,往往令违法者赔得血本无归。

(三)会计自身的特点及局限性为会计操纵提供了空间。

1.会计原则为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提供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会计政策为企业提供越来越宽的选择范围,会计信息提供者总是在规定的范围内选择有利于自身绩效或其他会计目的的会计政策。如美国的安然公司就是利用“特别目的实体”(spe)符合条件可以不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会计政策,将本应纳入合并会计报表的三个spe排除在合并报表范围外,导致1997―期间高估4.99亿美元的`利润,低估数亿美元的负债,向投资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会计工作内容需要凭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来进行,这为会计人员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职务上的方便。会计核算工作就其内容而言,虽然具有客观的一面,但也不能完全脱离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

4.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会计操纵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形势的发展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特别是目前我国的会计准则还没有涉及到金融衍生工具,这就有很容易被上市公司利用会计准则的空白来选择有利于自身利益的会计政策。

四、会计诚信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1.股东到位。使所有者在公司治理结构中到位,真正使所有者能够有效地行使对公司的最终控制权。为此,需要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独立的国有股权行使机构。同时,要逐步减持竞争领域上市公司国有股比例,解决一股独大的问题。

2.强化董事会功能。为避免大股东任命的董事长在履行职责时忽视甚至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应引进一定比例的独立董事,还可允许管理公司、咨询公司、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基金公司向上市公司委派阶段性的全职董事或兼职董事。减少董事与高层管理人员的交叉任职,上市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分设。3.落实监事会监督权。目前,公司中设立的监事会往往只有对经营者的监督之责,而缺乏监督之权,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监督。

(二)加强会计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机制是会计监督的基础,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而社会监督、政府监督是为了督促企业内部监督到位。

(三)健全会计法规。

会计行为的严肃性靠会计法规来保证。新的《会计法》就会计违法行为明确了应由单位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当然,还应在刑法、公司法、民法等相关法律中予以明确规定。同时,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公告制度,对于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会计人员和对于利用职权强迫指使会计人员作假账的单位负责人要依法惩治。

(四)规范会计准则。

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对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变动因素,制定和出台新的具体会计准则,针对当前出现的问题尽可能缩小会计政策选择空间,要求适当增加会计的附注说明,完善和规范关联交易的透明度。

(五)加大对会计造假的处罚力度。

会计信息失信屡禁不止,主要是由于对其处罚力度不够,与失信带来的巨大利益相比处罚成本过低。

(六)实施诚信工程。

(1)提高诚信教育。诚信是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性道德规范,也是市场经济领域中的一项基础性行为规范。加强会计诚信教育是提高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推动力。

(2)加大诚信宣传力度。净化社会从业环境,让全社会的人们都认识到会计诚信的重要性,强化诚信光荣、不诚信可耻的观念。

(3)打造信用政府。政府诚信成为社会诚信的重要力量和楷模,能够增强社会公众的社会信任感、归属感和责任感。

(4)建立会计信用档案。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企业经济管理部门及其他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

总之,只有全面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提高整个会计行业的诚信度和公信力,在全社会重塑会计行业诚实守信的新形象,才能在中国加入wto的今后,建立一支适应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高素质会计从业队伍,保证中国会计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芦振基,安晓飞.诚信建设是会计工作的永久主题[j].会计之友,2003,(12):4.

[2]杨雄胜.会计诚信问题的理性思考[j].会计研究,2002,(3):6.

[3]蒋玉娟,刘斌.独立性缺失:影响会计诚信的根源[j].上海会计,2003,(3):12.

[4]张英明.会计诚信缺失的原因及治理对策[j].四川会计,2003,(8):16.

[5]杨士儒.诚信建设是会计行业的生存与发展之本[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4,(6):8.

[6]杨淑娥.关于会计诚信的思考[j].吉林粮食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50.

基于产权论视角的分析会计毕业论文产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科学健全的管理会计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良性运行的必备前提站在经营管理的视角下,重新审视管理会计,将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有效融合。

一、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

管理会计(managementaccounting)又称“内部报告会计”,是指以企业现在和未来的资金运动为对象,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为企业内部管理者提供经营管理决策的科学依据为目标而进行的经济管理活动。由成本会计和管理控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

企业经营管理(operationandmanagementofbusiness):对企业整个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协调,并对企业成员进行激励,以实现其任务和目标一系列工作的总称。

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管理会计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营管理中起到监督和控制作用。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反之又影响到管理会计水平的高低,经营管理的方向决定了管理会计的实施方向。

二、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管理者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不是“如何成功”而是“如何持续地成功”,管理会计作为重要的经济管理手段,在经营管理中为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全面提供经营管理信息。

管理会计通过核算、控制、监督形成了一套经营管理所需要的投资、成本、收入、利润等相关历史和现实信息资料,对经营管理者经营战略决策起到必要的参考作用。

(二)客观预测经济前景。

管理会计通过对本企业存续期间各项经营数据的预算、决算,以及对其他企业经营数据的对标分析,可以比较客观和全面地预测本企业的持续经营效益的预测。

(三)能动参与经济决策。

管理会计可以运用所掌握的经过分析筛选的有关经营数据,能动底参与企业管理层举行的经济项目决策,为其提供决策参考。

(四)规划经营目标。

企业的管理会计在企业总目标与经营方针的基础上,选择最合理、最合适量化分析模型,有目的地对未来销售成本、销售收入、销售利润等作出变动趋势预测,从而可以对经营目标作出必要的规划。

(五)有效控制经济过程。

外部环境企业自身是无法控制的,企业经营管理只能从企业内部入手。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使管理会计的一项重要职能之一,通过对一项投资的调研立项、项目运行、项目预算决算等全过程的流程内部控制,可以最大限度地合理实现收入、成本和利润的管理目标。

(六)实现绩效考核。

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优化是管理会计的最终目标。管理会计通过精细化管理,最大限度地划小核算单位,并可实现例外管理、目标管理、业务绩效考核等,激励和引导员工在生产经营时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保证企业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三、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现状。

(一)对管理会计重要性认识不够。

现在很多国有企业管理者对于会计的认识,仍然停留在“记记帐”、“发发工资”等固有层面,仍然把会计当作只有加减乘除功能的“计算器”,对于管理会计观念却比较淡薄,对管理会计的实质认识不够,企业的权利高度集中于高层管理者手中,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管理者热衷于追求当年的“经营业绩”、“利益最大化”,会计人员由于无法及时“事前审核、事中复核”而使管理会计的信息严重滞后于经营管理的现象得不到重视,管理会计作用于经营管理的有效效应无法得到满足。

(二)因管理会计太“专业”而无法在经营管理中普及。

作为一套复杂而完整的财务经营和管理控制系统,管理会计的运行需要以点带面,这就要求企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在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要涉猎大量的管理学科和管理知识,这就使管理会计具备了很强的专业性。

但现在企业会计系统存在的问题是,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很多企业的`会计人员尚不同时具备经营管理知识,而企业专职和兼职的经营管理人员又不同时具备管理会计知识。从全国范围内来看,企业同样普遍面临会计人才紧缺的局面,在管理会计人力资源的配置上“紧了又紧”造成现有管理会计人员只是在“报销”和“统计”上疲于奔命,这就使他们没有精力去实践管理会计,大多数谈不上实现“管理”。虽然有些会计人员学习过一些管理会计知识,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管理知识,但由于部分企业因对管理会计“太专业”“不理解”未形成良好的管理会计环境而大多数处于纸上谈兵阶段,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实际操作。这就导致了企业管理会计必须面对“无人可用”和“无地方可用”的局面使管理会计因太过“专业”,而无法在企业中得到普及。

(三)经营管理中的经济责任风险一般在“事后”归集为管理会计。

在实际操作和运行过程中,目前在许多企业中,既没有建立管理会计组织,也没有培训相应的管理会计人员,会计人员本身也没有应用管理会计的机会与积极性。由于从业人员参差不齐、相关监管不到位等因素的影响,作为管理会计系统直接运行者的会计,往往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在工作中他们往往以决策者、经营者的意志为转移,“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功能得不到有效保证,管理会计职能是在“事后才知道”,“生米经营做成熟饭”。一旦发生经济责任风险却又归集到管理会计的失职。

四、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有效融合的途径。

(一)普及管理会计知识,变“专业”为“大众”

要使管理会计与经营管理实现有效融合,就必须改变管理会计“专业化”的特点,让它由晦涩难懂的“专业知识”,转变成大众能够接受和执行的“通俗理论”。具体来说,可以推行两方面的实践:第一,培养企业经营者管理会计意识。与会计人员相比,企业主要领导人的管理会计知识和素质的培养可能更为重要。第二,为管理人员创造提升条件。当前,对于企业生产、管理、销售等经营管理者来说对管理会计知识好多都是一知半解,这需要管理层给予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普及经营管理知识。这将使管理会计知识和经营管理知识在实施管理前得到有效融合。

(二)充分发挥其在经营管理中的积极作用。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提到:“管理的重心在于经营,经营的重心在于决策,决策的关键在于预测。”管理会计之所以重要,就在于起到了预测经济前景的关键作用。在企业经营实际中,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好管理会计的积极作用:

1、通过管理会计对企业未来进行科学规划。

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让管理会计提前介入,让管理会计采用会计、数学、统计等各种各样灵活的技术方法,用简单明了的数学模式表述复杂的经济活动,积极地在经济项目的调研和立项阶段就充分发挥管理会计的预测作用。

2、通过管理会计合理使用企业的经济资源。

为实现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要充分发挥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内部控制手段和措施,及时提供收入、成本、利润目标控制过程的风险信息,帮助管理者随时调整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3、通过管理会计调动企业的积极因素。

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得经营绩效核算和考核指标的量化都是由管理会计实现的,企业管理层应充分给予管理会计在绩效考核中的“发言”权重,合理实现管理会计通过“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功能而得到的“结果”,调动企业在经营管理中的一切积极因素。

(三)控制经营风险,和谐统一。

在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下,控制企业经营风险,确保企业和谐、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式,就是对企业成本管理进行有效控制。在这一点上,管理会计发挥着关键作用。除了预算、核算、统计、分析职能以外,管理会计另一主要职能就是在经营管理中的内部控制,它可以从企业内部管理中通过内部控制实现合理的提高利润和降低成本。这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职能之一,要最大限度控制经营风险只有管理会计和谐融合于经营管理才能达到目标。

五、管理会计在经营管理中的发展希望。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企业必然要求管理会计的运用,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现阶段,虽然中国式管理会计的理论研究还比较薄弱,但我们更应该减少管理中的内耗,形成一个和谐的内部管理环境,建立一套有中国特色的管理会计体系。当然管理会计在我国的推广运用中仍受到种种内、外部因素的影响,但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管理会计必将有效地融合入于企业管理之中,在企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企业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基于产权论视角的分析会计毕业论文产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摘要:通过对会计电算化定义和相关理论进行概述,探讨了现阶段普及会计电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全面提高会计电算化知识、改善会计电算化运行环境、开发使用的财务软件、财务人员合理分工的建议对策。以促进我国会计电算化在经济市场中的普及利用,达到提高财会管理水平和社会经济效益,进而实现会计工作的现代化。

关键词:财务软件;会计电算化;企业会计改革。

一、计算机隐患对会计电算化的不利。

随着会计电算化应用的日益广泛,计算机安全问题对会计工作影响增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会计人员的操作失误,硬件、软件本身出现故障,从而导致系统数据丢失甚至瘫痪的风险。

(2)企业内部人员对会计信息的非法访问、篡改、泄密和破坏等方面的风险。(3)社会上不法分子对企业内部网的非法入侵和破坏,这是目前报道最多的风险类型。(4)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是近年来威胁计算机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也影响着会计工作环境的安全稳定,会计数据的正确性。

二、电算化基础管理工作十分薄弱。

管理者缺少对会计人员工作培训和定期、不定期检查的次数。中国企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素质还是较低,和如今的信息时代所需不符,因为这个方面涉及到了两个专业的知识点,会计电算化工作人员对会计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有所了解但深入不够。有可能造成会计从业人员和计算机长时间工作,使得从业人员非常疲乏,计算机寿命损耗也增大。

三、缺乏会计电算化专业复合型人才。

会计工作人员和会计工作系统开发人员知识程度和整体素质都比较低,难以完全适应会计电算化在工作中的需求。

(1)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不高,专业知识不全。甚至还有很多年龄较大的从业人员对会计的相关业务相当熟悉,但对电脑却一无所知。

(2)年轻的工作人员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工作柔合在一起,还需要时间改变。

(3)我国会计人员队伍庞大,但是其中专业知识广泛的人特别少,很多都不懂审计、财务管理、计算机技术与会计的合理结合。

四、会计软件存在缺陷和开发不足。

会计系统和会计软件模拟,对计算机信息处理产生了重要影响。“模拟”是会计电算化主要的发展方向。从订单、会计发展现状看,必须从外部系统获取原始凭证,目前,会计电算化系统可以代替手工系统的很多方面,这需要我们设计出更多更完善的会计软件。

五、会计电算化的安全和保密性差。

很多会计软件的数据可以在会计电算化中加以实现共享,不过现在开发出来的某些软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使得相关数据的共享不能够很好的实现。另外,数据库没有很好的加密措施,数据极易被盗,更有一些软件为了增加市场上面的所占比重,为用户提供一些修改历史数据的服务等。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逐步受到重视,这为解决会计电算化在推广中存在的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下列措施,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提升会计电算化管理水平,同时使得经济效益获得增加。

5.1全面提高会计电算化认识和管理。

增加会计电算化认识,扩大会计电算化使用的规模。

(1)单位领导人提高对会计电算化的认识,并不是有钱有软件就行,而是要符合企业管理思想,需要领导直接参与。

(2)建立一套适应企业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内部控制。对计算机系统涉及的部门和人员,通过管理控制,使各部门人员各司其职。协调会计人员关系,减少舞弊和犯罪。

(3)会计人员应该明确其职责,注意操作事项,保证工作系统正确运行。

(4)会计人员提高业务水平。遵守会计准则,预防犯罪,这样也可以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5.2加快培养高素质会计电算化人才。

(1)提高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高水平。增加会计电算化人员培训的时间,提高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受企业欢迎的程度。另一方面增加对在职人员的培训。

(2)相关专业学院根据时代的要求调整专业发展方向,把握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培养出同时具有电脑知识,会计信息和管理知识的综合性人才。

5.3开发更实用的财务软件。

为了提高软件的智能水平,我们应该开发更多实用的'财务软件,开发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三方面。(1)首先,确保财政部门已经审查通过并且相关数据的安全性和标准满足相关规定;其次,会计软件采购应该有明确的功能需求,保证能够真正地服务到企业。(2)选择和自己实际情况相符的会计软件,保证软件设定好的接口是良好的,选取对企业有相应作用的软件。(3)作为软件开发人员需要提高软件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

5.4做好会计档案的管理。

电算化档案管理在会计工作中的影响也是十分大的。如果保存方法不按规定要求去做会引发很多问题,如:数据被篡改,会计数据在人为或自然原因下丢失等,这就需要会计人员做好档案管理。

(1)明确会计档案管理的权责;明确规定会计档案管理员的各项权责,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会计档案管理员是否确实执行应做的工作。

(2)建立定期备份和检查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人员应定期将相关会计数据备份到磁性介质上,并设立备查登记薄,登记备份的时间,数量及保管方式等。

(3)会计档案的存放;以纸张作为介质保存的会计电算化档案,其存放要求和手工档案的存放要求是一致的;以磁性介质保存的会计资料要注意该种磁性介质对保存环境的要求,并做好分类和索引工作,定期检查备份的完好情况。

(4)会计档案保密规定;会计档案管理要依照资料的机密程度设定不同的保管制度,以防止资料被复制、伪造、非法出版、变更、蓄意毁灭账册、非法备份磁盘等种种行为。(5)严防计算机病毒;采取严格的措施,防止计算机病毒进入电算化系统。禁止在财务科使用盗版软件,禁止利用财务科的计算机上网,不使用来路不明的光盘和软盘,购买正版的杀毒软件并定期查杀病毒,定期对杀毒软件进行升级。

5.5做好电算化系统的维护管理。

电算化系统的维护管理主要是对电算化系统的软硬件及系统所处环境的维护管理。由于维护所花时间相当长,所以维护成本占整个系统成本的70%左右,一些单位实施电算化后,不对系统进行维护,认为计算机比人可靠。其实,电算化的普及,只表明电算化工作的开始,软件设计是否合理,功能是否完善,是否存在运算逻辑上的错误,都必须在使用中才能发现。因此,系统的维护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此,加大会计软件的开发力度,研发出和企业实际相适应的软件,培训专业的电算化复合人才,提高企业会计电算化认识和管理的力度,废除不符合会计准则的制度,继续普及会计电算化系统的应用,以及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在国内的电算化行业中借鉴外国的优秀经验,加以整合,逐渐完善,使得我国的会计电算化普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亚民.会计规范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2.

[2]王开田.会计规范理论[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1.

[3]刘燕.会计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

[4]陈骝.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实务操作问题解答[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1.

[5]秦雯,陈玉洁.中小企业会计实务操作技巧[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

基于产权论视角的分析会计毕业论文产权理论在现实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会计工作中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实现会计电算化,是会计工作的一场革命。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会计电算化在诸多方面体现出了不足之处,erp及其规范化发展的方向。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阐述与分析。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化;erp;规范化。

一、会计电算化不再适应当前信息管理的飞速发展。

1.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医院生产、材料采购、成本管理、人力资源、财务等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子系统。但彼此孤立,没有与会计信息系统很好地衔接起来。

2.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与医院外部的信息系统隔离,没有成为社会系统的一部分,所有的外部交易还是要通过手工方式先开据纸张单据,然后再输入电脑,这在电子技术蓬勃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现代经济环境中越来越不适应。

3.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人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模拟,没有很好地利用计算机的特点,也没有触动现行的会计规则。

4.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医院的管理决策、预算、投资、生产决策会因信息不能充分及时地传递而使决策延误。

5.传统会计信息系统是封闭的系统,缺乏信息共享机制,而现代经济发展要求医院会计信息高度透明和医院会计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冲击。

1.对会计信息生成方式的影响和冲击。

传统会计中的会计凭证(含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的收集、编制、加工都是手工(或模仿手工)完成的。在信息环境下,由于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国际互联网的开通、电子商务系统的使用,使得医院财会人员可以自动收集来自买方医院系统、供货医院系统、金融机构系统、运输系统传来的电子原始凭证,可以自动收集来自医院生产、材料采购、工资、固定资产子系统传来的机制凭证(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记账凭证),计算机也能够自动编制凭证或辅助会计人员在计算机上编制凭证并自动加工凭证生成电子账簿。

2.对会计信息传输方式的影响和冲击。

传统会计信息的传输方式以报表、软磁盘为主。随着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以及远程通信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领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媒体利用数据压缩、海量存储技术、再配合以宽带网络传递,使实现无纸世界成为可能。同时,多媒体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实现远距离服务。会计信息的传输与获取将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实现会计信息传播、处理和检索的双向互动方式。

3.对会计基本理论的影响和冲击。

会计信息化不仅仅改变了会计信息生成与传播的方式,它还给传统会计理论中的一些会计基本原则带来了新的挑战。如随着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关注点由历史信息转向未来信息,在电子联机的情况下所出具的时点报告中,现金收付制将取代权责发生制。

4.对会计管理职能的影响和冲击。

传统的财会工作有自身独立的目标――管钱、管账,即在医院中掌握“货币流”,管理资金;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综合性的管理要求很高。作为一个普通的会计,既要搞好本职工作,又要参与全医院的组织管理工作。另外,传统的医院管理是大家分着管。在信息化时代,由于有信息系统为基础,实现了信息传递和信息共享,为加强综合管理提供了可能。于是,会计工作就不仅仅局限于过去的会计管理,而必须参与综合管理,财务软件的开发和使用将向医院全面管理系统方向发展。

三、erp系统是现代医院规范会计电算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

医院的会计信息系统面临如此的冲击和挑战,再加上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和内外环境的压力下,医院若要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高医院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就必须在医疗质量、服务质量等方面具有自己的优势。在当今医疗市场的大环境之下,提高竞争力的主要方法就是加强医院管理,在管理方法、模式、手段和工具方面进行切实可行的改革。erp系统是现代医院大型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典型代表,它除了充分体现先进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充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医院资源的集成外,更重要是能充分体现现代化医院管理思想与方法的综合运用。

我国广大医院应用erp的根本目的在于学习、研究和应用国外现代医院管理思想和方法,建立起一套新的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医院管理模式。医院应用erp过程中一定要花大力气促进医院管理现代化,努力实现医院管理水平和生产力水平的跨越式发展。大量的研究与实践已经充分表明,erp作为一种现代医院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与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制度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大力推广应用erp,并使其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乃是世界各国医院所共同追求的目标,不受任何国界、国情、院情的影响和限制。事实上,推广应用erp就是有效的促使我国医院管理朝着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的一种具体方法和途径。

因为新管理时代的中国医院管理是面向市场,基于现代医院制度、中国模式、价值化、系统化、电脑化、国际化和普遍化管理的时代,所以实施erp是新世纪中国医院管理的必由之路。新管理时代的中国医院管理以建立竞争优势,提高医院竞争力为核心,要提高医院的竞争力就必须整合医院资源,全面强化医院管理,形成医院持久发展的“内功”。越来越多的质优医院舍得在管理系统上投资的举动,足以说明这一趋势。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病人需求不断趋向多样化,医院间关联程度越来越密切的今天,要求医院行动必须快捷、灵敏,在管理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人力已经很难完全达到要求,必须借助当代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优化和加强医院的运营和管理。医院则与软件公司合作开发erp系统。erp浪潮来势凶猛,因为erp体现了以市场为核心的现代医院管理思想,它必将成为新世纪中国医院管理的基石。中国医院erp事业前途光明,但任重道远,实施erp是一项复杂、艰巨、耗资巨大的工程,成功实施必须树立正确的应用理念,要有良好的方法论作指导。

参考文献:

[1]张洁。会计电算化对审计工作的影响及对策。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02)。

[2]王奇杰,邹小燕。再谈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趋势。中国会计电算化,2004,(10)。

[3]孙涛。会计电算化人员素质特征分析。德州学院学报,2004,(4)。

[4]曾繁毅,董艳。浅析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北方经贸,2004,(09)。

[5]耿文莉。谈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问题。商业研究,2004,(17)。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论文

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必然会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本文讨论的知识产权管理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及中介市场机构。由于中国的经济市场化时间不长,无论是法律保护机制还是市场运作机构都还不完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缺少有利的外部环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自身的缺陷。1980年我国才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1984年才开始实施第一部《专利法》。目前虽然已经制定了较为全面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并应实际之需作过调整和修改,但是,我国的《专利法》、《商标法》、《者的收益,人们不仅缺少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因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而不受处罚而产生仿造、假冒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等。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引起的。那么,造成我国知识产权制度方面缺陷的原因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对制度的形成进行分析。制度不是天然就有的,制度的形成与完善是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制度变迁的路径要分为诱致性制度变迁和强制性制度变迁。前者是指一群(个)人在响应由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后者是指由政府法令引起的变迁;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诱致性制度变迁是在获利机会的诱导下利益各方长期博弈的结果,其变迁是缓慢的,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可由政府直接颁布法令实现。而且,如果诱致性创新是新制度安排的惟一来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社会最优。因为自发性制度变迁通常也需要政府行动来加以促进。企业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的形成主要是诱致性制度变迁,它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也是我国企业内部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目前仍不健全的原因之一。而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外部环境则主要是强制性变迁,依靠政府颁布的法令。然而我国政府过去阶段的任务重心是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而政府本身的机构改革有些滞后,这造成一方面立法不完善,另一方面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执法不力降低了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作用。我国企业当前正面临着加入wto带来的激烈国际市场竞争,依靠缓慢的诱致性制度变迁不能适应当前需要,必须通过政府完善知识产权法令,加快政府机构改革,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通过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实现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的强制性变迁。

3.2企业行为方面体现出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企业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即企业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的行为方式及结果。例如,企业知识产权意识淡薄,缺少主动性,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缺少战略等。在发达国家,知识产权的管理受到极大重视,视为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却不大重视呢?原因之一是过去体制的惯性影响。我国过去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成果管理体制,转向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制的时间较短,人们还受过去成果管理体制的惯性影响,从而对知识产权管理缺乏了解和认识,取得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是申请知识产权保护,而是以发表论文等方式处理。原因之二是企业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行为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的变迁,其动机是受行为变迁所带来的利益驱动。只有行为人分析到行为的结果能带来巨大的利益时,他才会采取行动,从而发生行为变迁。我们可把企业的行为变迁分为两种:诱致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诱致性变迁是行为主体受巨大利益的诱导而产生的自发性行为变迁;强制性变迁是政府制定法律规章,强制企业发生行为改变。一方面,诱导行为变迁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为这要受行为主体现有知识与经验、认识能力和学习能力等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不完善,削弱了企业实施知识产权管理取得的收益,导致企业缺少进行知识产权管理的积极性,从而又延长了企业行为的变迁过程。所以,要解决我国企业目前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通过政府制定适当的法律规定,强制企业的行为发生变迁,这样可大大缩短这一过程。原因之三是知识产权管理人才匮乏,导致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供给不足。人才匮乏既是存在的问题,又是企业某些行为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我国过去科研与生产相脱节,大量科研人员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企业科研力量不足,导致企业知识产权的形成来源不足;另一方面是我国实施市场经济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时间较短,通晓知识产权法律和知识产权资本化运作的人员很少,这导致企业可能还认识不到知识产权管理能带来的巨大收益,或者认识到了,但由于缺少相关的人员而不知如何着手采取行动。例如,我国很多企业认识到商标的巨大经济效应,只单纯花费巨资做广告,但由于商标的价值内涵及商标的许可运作知识缺乏,反而导致短期行为,产生不良后果。

4政策建议及对策。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要解决我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中目前存在的问题,首先就是要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相关制度,形成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行为变迁;加大知识产权管理的知识供给;同时,企业自身也要采取相应的对策和行动。

4.1政府在推动知识产权保护上要发挥更大作用。

第一,政府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知识产权方面的交流,了解世界知识产权法律、政策方面的新进展。从而加强和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立法,制定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律。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的执行规范,一方面要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管理机构的改革,制定严格的工作规范,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率和人员素质;另一方面要加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制度规范,制定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规定,企业进出口的知识产权保护规定,企业竞业禁止规定等。第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由于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涉及的法律法规较多,知识产权本身的专业性很强,使得这方面的执法难度较大,而我国执法人员的水平也有待提高。因此,司法、执法部门应注意加强与技术专家、知识产权法律专家的沟通,聘请他们担任专家咨询顾问并协助解决疑难案件。第三,政府可引导和加强知识产权中介机构的建设。在初期,政府通过制定政策对中介市场加强管理和指导,并逐渐放开,通过行业自律和市场化运作,促进知识产权中介市场的完善。第四,政府应加速我国专利信息网络的建设,尽早建立开通互联网络向公众提供专利说明书全文、法律状态查询。选择一些有条件的省市建立远程可视审查会晤系统,方便和加速专利审查。建立多功能的知识产权文献馆,提供知识产权自动检索、知识咨询,提供专题培训等,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宣传。

第一,企业领导要增强知识产权管理意识,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的战略研究,并与企业业务战略和技术创新工作紧密相结合。所谓知识产权管理战略就是针对企业知识产权形成、保护、发展和价值运作而制定的长远的战略性规划。不仅要研究知识产权的保护,还要把知识产权管理与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和无形资产资本化运作紧密联系起来,创造更大利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企业要完善知识产权管理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设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配备专门的人员,并受企业决策层的直接领导。这一部门的职能是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监督其实施情况;负责企业知识产权的申请、保护工作,开展知识产权管理的策略研究;负责企业员工的知识产权知识培训;建立企业内部知识产权文献“数据库”等。第三,企业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学习。一方面加强对员工知识产权管理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把知识产权管理意识贯彻到企业各项工作中去;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学习和引进国外企业先进管理经验,充分利用专利文献,为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提供指导。

4.3官、产、学应加强合作,形成互补与互动。

首先,充分利用高校专业研究人员资源,广泛开展对政府、企业、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培训,以解决目前我国知识产权管理人员不足和素质不高状况。其次,政府、大学科研机构及企业要联合起来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运作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大学设置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该专业应是一个涉及法律、国际贸易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综合性专业。根据知识产权管理的特点,培养更多具有理工科背景的知识产权法律及管理人才,培养既懂法律又熟知国际贸易规则和企业经营业务的复合型人才。再次,可以由政府引导,加强企业和大学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高校、科研所专利技术的产业化、商品化,尽快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本文主要内容分为三块:第一部分为理论部分,主要介绍资本运营及其相关的概念、资本运营的特点、形式、国内外发展状况及重组、并购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重点介绍资本运营的核心――m&a,并通过一个案例分析说明资本运营的全过程、特点和技巧。最后一部分主要总结全文,对资本运营的发展趋势、特点做一分析和总结。文章在阐述理论问题紧扣what―how―why,并加以背景的介绍,使文章具有较严密的逻辑性。

6进度安排。

开题报告范文・英语开题报告范文・论文开题报告格式・会计开题报告。

摘要: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一般说来,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都不可能没有资本运营,只是程度大小的问题。所谓产品经营,就是企业围绕产品与服务等主要业务,进行生产(含服务)管理、产品改进、质量提高、市场开发等一系列活动。而企业的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资本大街够、融资和投资的运筹,以谋求实现在风险与赢利之间的特定平衡,争取企业资本增值最大化。

关键词:资本运营;并购。

1资本运营运作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结论。

在论述资本运营前,有必要把产品运营说一下。从理论上讲,企业都在进行两种经营:一种是所谓产品经营;而另一种为资本经营。资本运营与产品经营就有联系也有区别。一般学术界定义产品经营(生产经营)是以物化为基础,通过不断强化物化资本,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获取最大利润的商品生产与经营活动。(张铁男,企业投资决策与资本运营,,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

有关资本运营的概念表述各有不同,综合起来可以大体上划分为广义资本运营和狭义资本运营。广义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对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组织、管理、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资本增值和利润最大化。广义资本运营的最终目标是要通过资本的运行,在资本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资本增值和获取最大收益。广义资本运营内涵广泛.从资本的运动过程来看,资本运营涵盖整个生产、流通过程,既包括金融资本运营(证券、货币)、产权资本运营与无形资本运营,又包括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从资本的运动状态来看,既包括存量资本运营,又包括增量资本运营。存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股份制改造等产权转移方式促进资本存量的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增量资本运营是指企业的投资。

狭义资本运营是指以资本急剧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为目标,以产权买卖和“以少控多”为策略,对企业和企业外部资本进行兼并、收购、重组、增值等一系列资本营运活动的总称。资本运营的总体目标是实现资本增值和市场控制力最大化。具体目标是加快资本增值,扩大资本规模,获取投资回报。提高企业的市场控制力和影响力,优化经营方向。狭义资本运营主要研究的是存量资本的配置,具体运营方式包括股票上市、企业、企业联合、资本互换、产权转让等。

资本运营相关理论综合。

在资本运营理论研究过程中,有许多学者将它与其他经济学理论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和研究。深刻分析资本运营产生的原因和作用的原理,从理论的高度掌握资本运营的精髓,有助于增强我们进行资本运营的自觉性,提高资本运营的技巧。

资本集中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在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世界还没有出现过大规模的企业并购浪潮:但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发展规模的深入分析,马克思非常敏锐地抓住了资本集中这一重大问题,并且建立了资本集中型论。在《资本沦》中.马克思首先论述了生产集中,并指出生产集中包括了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在文中,他还提到了“规模经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等。马克思关于资本集中的机制的理论论述,是完整的、有力的。即使在今天,这个由商品市场和经理市场所形成的竞争制度、股份公司制度、金融信用制度和股票市场等几个方面所形成的整体,也的确是资本得以流动、重组乃至集中的最重要的机制。

马克思的资本循环与周转理论强调资本的流动性,指出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这正是资本运营的核心所在,资本运营是建立在资本充分流动的基础之上的,企业资本只有流动才能增值,资产闲置是资本最大的流失。因此,一方面,企业要通过兼并、收购等形式的产权重组.盘活沉淀、闲置、利用效率低下的资本存量,使资本不断流动到报酬率高的产品和产业上,通过流动获得增值的契机。另一方面,企业要缩短资本流动过程,加快资本由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由生产资本到商品资本,再由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形态转换过程,以实现资本的快速增值。同时在资本运动总公式中,也相应地反映了生产经营和资本运营的关系。

交易费用理论与企业资本运营。

1937年,著名经济学家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首次提出交易费用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配置机制,由于存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不确定性与小数目条件使得市场交易费用高昂,为节约交易费用.企业作为代替市场的新型交易形式应运而生。交易费用决定了企业的存在,企业采取不问的组织方式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节约交易费用。所谓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答约成本,监督成本构成。企业运用收购、兼并、重组等资本运营方式,可以将市场内部化,消除由于市场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交易费用理论与垂直兼并、混合兼并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很好地解释了企业垂直兼并、混合兼并的内在原因,并对原有理论作了补充和调整。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2、文献综述要对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和综合评述。

4、文献综述,论文后列出的参考文献要在原文中标注何处引用,且参数文献中教材不要过多。

注意:1、文献综述内容要精炼,要有对主要文献的综合评述。

把文献综述写成“文献分述”。仅是把每个人的观点进行简单的罗列,反映出没有把文献读透。写文献综述是把别人的相关研究读懂后再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要有对他人观点的综合提炼、概括。

把文献综述写成现状描述。文献综述是对别人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提炼和描述,而现状描述是对所研究的问题在实践中的现实状况的客观描述,二者要区分开来。

文献综述中不标注引文出处。特别是有的综述中,整个段落明显是从别人那里引用的却没有任何标注。对引用别人的成果进行标注既反映科学的态度,也是对别人的研究的尊重,是最基本的学术规范。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4]汪少华,《投资学》,.2,浙江工业大学经贸学院。

[6]李心丹等,《中国上市公司并购绩效实证研究》,.12,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院。

[7]王曙光,《加入wto对企业资本运营的影响与启示》,,商业研究。

[8]王明珠,《对我国企业资本运营操作现状的反思》,.8,长春大学学报。

[9]苑泽明,《无形资本运营对策的经济学思考》,,商业研究。

[10]《中国并购指数》,,全球并购研究中心。

[11]汪金成,《资本运营理论与实务》,.6,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12]苗澍,《企业并购管理研究》,,华中师范大学。

[13]刘小剑,《中国公司并购重组模式与案例分析》,,北方交通大学。

[14]周涛,《企业收缩重组的动因比较分析》,,北京工商大学。

[15]刘琼,《企业资本运营的现状及对策研究》,,东南大学。

[16]张文杰,《国有企业并购关键问题研究》,,北方交通大学。

产权理论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研究选题确定后并在大量搜集、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课题或相关领域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的综合性介绍,目的是理清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及尚存的研究空间,它既可以给研究者在充分借鉴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进一步深化本课题的研究指明方向,还可以帮助读者(或论文审阅者)明确本研究的新意所在。因此,写好文献综述,对于课题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文献综述的结构一般由下列成份构成:

1、标题。文献综述的标题一般多是在论文选题的标题后加“研究综述”或“文献综述”字样。

3、正文。这是文献综述的核心部分。应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对自己搜集到的有用资料进行系统介绍。撰写此部分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其一、对已有成果要分类介绍,各类之间用小标题区分。以下是常见的分类线索:按时空分类(如:本课题的研究历史与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与国内研究现状);按本课题所涉及的不同子课题分类;按已有成果中的不同观点进行分类,等等。

4、总结。对上述研究成果的主要特点、研究趋势及价值进行概括与评价。此部分应着重点明本课题已有的研究基础(已有成果为自己的研究奠定了怎样的基础或从中受到怎样的启发)与尚存的研究空间(本课题已有研究中存在的空白或薄弱环节)。

二、格式要求:

1、字数要求:3000字以上。

2、打印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