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 > 四年级作文 > 游黄鹤楼字四年级(汇总21篇)

游黄鹤楼字四年级(汇总21篇)

时间:2023-12-21 21:25:19 作者:灵魂曲

优秀作文始终能够通过对选题的深入思考和全面展示来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印象深刻。优秀作文总是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表达,使文章通顺流畅、形象鲜明。优秀作文逻辑严密、条理清晰,能够把握好篇幅和结构,使读者阅读起来感到舒适。优秀作文还要有独特的个人观点和深思熟虑的观点阐述,给人以启示和思考。小编精心挑选了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借鉴。

小学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1、师:听我的描述猜猜他是谁:他是唐代著名诗人,好饮酒。酒后绝妙的诗词随口成诵,人们盛赞他“斗酒诗百篇”,称他为“诗仙”。

生回答:李白。

生答《赠汪伦》。

教师叫生齐背。

二、解题。

1、齐读诗题。

师:这首诗是李白三十多岁时写的。孟浩然是与他同一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李白非常仰慕孟的才华、人品。他在诗中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因此,他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想想题目讲的什么意思。

2、指名讲题目意思。

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三、初读。

1、师: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

播放媒体资源中的范读动画:

2、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这首古诗。

学生读古诗。

3、指一名学生:老师见你读得津津有味,能给大家读读吗?(学生读。)。

4、师:真不错!第一次就读得这样好!谁想再读读?(2-3名学生读。)。

师:一起来一遍。

学生齐读全诗。

5、大家读得真好!只是每行诗的意思你们明白吗?请你们对照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

6、利用媒体资源中课件中的生字动画进行以下教学活动:

首先学习第一、二行诗。

(1)自由读这两行,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学生质疑。)。

(2)指名讲诗意。(2-3名学生讲。教师引导学生把话讲通顺。)。

(3)齐读这两行诗。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讲诗意。

7、学习三、四行诗。(用学习一、二行的方法进行。)。

8、师:谁能把全诗的意思说一说。(1-2名学生讲大意。)。

四、深入理解,感悟诗情。

提示:第一、二行。

2、师:读得真细致。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

生:烟花三月。

师:能描绘一下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吗?

学生口头描绘。

3、师:我们来看看几幅图片:

师:这就是“烟花三月”,你们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不美呀?

生回答:美!

提名学生回答。

师:你们看,诗人在平淡的叙事中,依依惜别之情自然地流露出来。

5、师:下面我们再来品品后两行诗,这两行诗明着是写景,其实更写出了诗人的心情,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1)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师:“尽”的是什么?不“尽”的又是什么?

提示:“尽”的是帆船和孟浩然的身影。不“尽”的是诗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友情。

生:没有。

师:他在干什么?

生:他久久地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

师:李白看见了什么?

生: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流去。

(4)师:这滚滚流去的仅仅是长江水吗?大家来讨论一下。

学生分组讨论。讨论后汇报。

(5)师:李白独立江边,久久凝望,他的目光,他的心紧紧与朋友相随。他们真是“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他们的友谊真是“情深意长”。

五、背诵古诗。

1、师:我们已体会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厚谊。假如我们现在就站在江边,看着好朋友乘着帆船渐渐远去,心中感慨万千,吟出这首送别诗吧!女同学先来。

女生齐读。

2、师:这是柔情地相送。男生来读一读。

男生齐读。

3、这是豪壮地送别。

4、一起来吧!能背就背,不能就读。

5、齐背这首诗。

六、拓展延伸。

1、李白后来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

板书: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师:这首诗非常的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注释。来,一起读一读。

学生齐读两遍,把诗抄写在书旁。

2、提名学生说一说这首《江下行》的意思。教师指导并相机板书:

板书:

目光送。

李白情深意长孟浩然。

心相随。

七、作业。

1、查找有关送别的诗句。

2、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八、总结。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让我们再来体会一下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

小学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1.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2.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理解诗句的意思。

3.背诵两首古诗。理解诗句,体会情感。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懂诗题。

师:同学们,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别离意味着也许终生都难以再见。多情自古伤离别,

在诗人王维的眼中,离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伤感,

在诗人王勃的眼中,离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

那么,在唐代著名诗人,“诗仙”李白的眼中,离别又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李白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题目中有几个生字,自个儿读。谁来读一读课题。(指名读,齐读)(理解“之”,“广陵”)。

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现在,谁能说说题目的意思呢?

二、读通诗句。

(学生朗读)。

(生齐读)。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争取读得有板有眼。(学生朗读)。

师:读得好吗?我们也来读读。(学生齐读)。

三、理解诗意,设疑自探。

黄鹤楼在哪里?

还有谁知道更多关于黄鹤楼的知识?黄鹤楼和扬州都在哪条河流边呢。

李白为什么要送孟浩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

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哪个字告诉我们小船走远了,看不见了?

四、体验诗情。

下面谁能把黑板上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听一听。(生同座位互说。)。

同学们说得真好,说出了诗里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诗是要读的,还要尽可能地读出它的味道。带着深深的情,浓浓的意,让我们再次吟诵这首诗。

五、拓展延伸。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觉?(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深情像长江水一样长。)。

谁来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我们还学过李白写的送别诗《赠汪伦》(师出示课件《赠汪伦》,生齐读)。

在这首诗里,诗人写了汪伦以歌声送友,借潭水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最后,让我们吟诵这首诗结束这节课的学习,不会背的同学可以读。

1.简单写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及缘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这天,他们在黄鹤楼愉快地重逢,互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单独的。尽:消失了。唯:只。这三个字汇聚而成一种浓浓的惆怅之情。

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人间真情中的一首古诗,。通过学习本组课文,让学生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与幸福。让学生学着关心、帮助他人。

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千古传颂、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描写的是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写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篇深情寄托在动态的自然景物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交融在一起,含而不漏却余味无穷。

朗读是我国语文学习的传统方法,语文是读出来的,尤其是古诗词教学。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让学生动口动心动容去读,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有些学生也并不陌生,甚至已能琅琅背诵,四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但他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还需教师的指导,才能与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特点,目标制定如下:

1、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点评:1、不难发现,老师的着眼点是通过一定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从中培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最终促进整体的语文素养的发展。在教学中,知识与能力:学写生字,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为主线,这是教学的独担之任,也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显性标志。过程与方法:在看画面,想画面,角色体验中,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是这次学习的关键,是隐性的,但对学生掌握语文这一交际工具,获得可持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是这次学习的动力,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培育。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做到了三维目标的整合,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学习全过程,在体验感悟、实践反思中实现经验性的意义建构,并伴随着学习活动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主动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2、关于教学目标表述问题。课程标准中提出了教学的三维目标要求,并不意味着教学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要有清晰的、版块似地体现,即教学中为体现三维目标而割裂地处理三维目标的问题,不能简单地把三维理解为三个部分,更不能以具体的教学环节机械地去对应某一维度的目标,从而出现为目标而目标的形式主义的却是无效的环节。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的表述可以将三维融为一体,删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如果像本教学设计将三维目标清晰地列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述,那么,教学中,务必要注意三维目标有机融合。)

重点: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诗教学中的重点。

难点: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难点,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的情景,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教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基于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采用以读代讲、品词析句、创设情境等方法展开教学。

学法:让学生边诵读,边想象,边理解,边感悟。

本课一课时完成。

本节课的教学我将分五个环节完成: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下面我就具体说一下教学流程

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作品前,首先感性的进入,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

(一)谈话激情、解读课题

(播放《高山流水》)

1、师:同学们,有人说,朋友是冬日里温暖的火炉,是疲惫时依靠的肩膀,是一口可以给你甘甜的深井,有了朋友,我们心灵的天空更高远,有了朋友,我们人生路上的步伐更坚定,有了朋友,我们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显得更刻骨铭心,不是吗?我们与朋友分别的那一瞬,至今仍历历在目,今天我们就来和身在黄鹤楼的李白一道送送他的朋友,重温那难忘的一幕。(板题)

2、解题(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之是到的意思,广陵就是扬州)

(设计理念:课始以激情为切入点,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为学习课文做好了铺垫。)

(点评:一个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钥匙,此时,老师利用音乐的渲染,富有感染性的语言,让学生心入其境,为学习知识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为整个教学过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让学生透过课题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对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能取到事半功倍之效)

(二)自主初读,感知诗韵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古人学习最常用的学习方法,这种古老的读书方法经过千百年来的实践,成为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本环节让学生在一遍遍的诵读中将诗读正确、读通顺,初步读出诗的节奏与韵味。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古诗词,不管是何种句式,都平仄有序,简短精炼,风格明朗,读来琅琅上口,抑扬顿挫,儿童都很喜欢。此处老师基于学生阅读古诗兴趣及读诗经验,将此浓厚兴趣迁移至学习诗中来。在听范读感受、多遍自读自悟中,体验发现诗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学习生字、均由学生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体验而得,老师所做的,只是梳理与丰富,并在一次又一次饶有兴味的朗读中,品味词独有的韵律之美,在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在语音的扬抑、节奏的缓急中逐渐入情入景。)

(三)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环节我交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2、通过看注释学生理解了唯、天际,烟花三月的意思。通过板书学生体会了西辞、下的用词的准确,通过想象画面,学生理解了诗意。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本环节就是培养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教学重点迎韧而解。)

(点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来理解文本,引导学生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揣摩句意,理解文本,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同时表面看整个教学过程波澜不惊,实际上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诗歌的情境中。)

诗词是凝练的艺术,有时候是无法言传的,说透了,说穿了,就没有了味道,所以我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通过想像,用心品味,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四)品析诗词,进入诗境,体会诗情。

1、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1)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这场送别发生在烟花三月的春季。

生:姹紫嫣红、百花盛开、花团锦簇、繁花似锦?

(点评:烟花三月的理解是这首诗的一个难点,由学生生活体验入手,层层深入,使学生对其内涵有了广度和深度的认识。)

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烟花三月的扬州美景吧!

(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是呀三月扬州是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师:你们能用以前积累的古诗,形容一下三月的扬州吗?

出示句子:烟花三月的扬州,

师:烟花三月的扬州,春色满园关不住。

(学生也许会说:)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一枝红杏出墙来。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春风又绿江南岸。

生:烟花三月的扬州,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设计理念:学以致用,是古诗教学的关键,特级教师霍懋征说过,一节好的古诗课至少要有十首以上的古诗展现。在课堂上设计了用诗句描绘三月扬州的美景,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古诗积累的兴趣。)

(点评:老师创设情境,让学生用古诗句来理解诗中的画面,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积累古诗的兴趣,而且还为体会诗人要表达的情感做了铺垫。)

(2)体会情感

师:同学们,你的好友孟浩然要去这么美的扬州城,如果你是李白你此时心里会怎样想?

(学生也许会说:)

生:我真的为他高兴,在这么美的季节去扬州。

生:我真的很羡慕他,真想和他一起去。

生:

(3)指导朗读

师:那么就让我们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生:

古人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以下的教学环节我从关键词入文,为情感的切入口,让学生通过展开想像,细细地读,慢慢地品,读懂送别中流露的情:

2、品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潜心品读,体会情感: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是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让我们读读诗的后两句。

生: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你从诗的哪些词感受到了这种情感?

生:孤帆、远影、碧空、唯见

师:是呀,古时候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可是在李白的眼中,却只有那一艘船,在心中只有孟浩然。

(2)展开想象,体会情感

(学生也许会说)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想孟浩然什么时候才能回来,相见。

生:如果我是李白,我会在心里默默祝福孟浩然一路平安。

生:如果我是李白,他要是一年半载不回来呢,我会对他无比的思念。

师:同学们把你们感受到的祝福、思念、想随他而去的独特感受读出来吧。

(3)创设情境,体会情感

师:而此时的李白,看不到了故人的相貌,听不到了知己的话语。看到,听到的只是在天地间流淌的长江水。望着这滚滚的江水,让多愁善感的李白想了很多很多,他想起了和孟浩然相处的美好的日子。(播放课件)

(想起在湖北襄阳鹿门山的一见如故,想起了他们皓月当空的饮诗作对,想起了他们一起游山玩水,无话不谈。)

(点评:教学的艺术就在于时机的把握,顺其学生的心理需求,老师在这里画龙点睛式的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入的理解,让学生和诗人引起情感的共鸣。)

而此时只有李白一个人伫立在江边,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

生:悲伤、离愁、不舍、。

师:让我们带这种情感再读读这句诗

3、回归整体,体验诗情

师:自古离别多伤悲。孤帆远影碧空尽,而不尽的却是这浓浓的离愁,但李白想到故人要去的是烟花三月的扬州,又使这离愁中带着一丝的愉快。使得这首诗既情意绵绵又雄浑开阔,无怪乎千古流传啊!让我们也带着诗人那复杂的情感再次吟诵古诗。

生:朗读全诗

(设计理念:语近情遥,含吐不露。是这首诗的特点,李白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让学生再三品读!我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这一环节的创设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情,教学难点不攻自破。)

(点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老师围绕抓住了一个孤帆、唯见、碧空尽、天际流,以情感的支点,把挖掘教材的空间留给学生,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启发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思维创设情景,让学生去亲身感受,并用语言描述,让学生全面感悟了诗人要表达的感情,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在口语训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感受,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五)指导背诵、指导书写

(六)拓展阅读,延续诗情。

常言道:一个人的语文水平三分靠课内,七分靠课外,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所以我以这样的形式结束本课:

师:李白的笔下不仅仅有送别的诗词,他还写了许多雄奇豪放、飘逸若仙的诗词。被喻为诗仙的李白,他给后人留下九百多首诗篇。课后请同学们追随李白的足迹,去品味他诗歌的意蕴,探寻他的精神世界吧。

(设计理念:这样课内外有机结合,学生就会乐意去读,自觉去读,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点评:老师做到了,课结思不断,让学生通过这节课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课下继续学习古诗,不仅打开了学生的视野,而且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自主地阅读诗歌,激发了学生对我国传统诗歌的热爱。)

(这一板书的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背诵古诗,情未尽是理解诗人写作的目的的关键,也提升了学生情感的支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四年级语文课堂实录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

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生:景中。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

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生:送别。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

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四人小组讨论)。

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哪些词语,你说说看?

生:(一女生)浥轻尘和柳色新。

师:你能说说它们怎么表达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们在告别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

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王维写得好!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师:很好!客舍在柳树的映照下全部变成绿的了,如人间仙境,那柳色变得焕然一新,如刚长出来的那样,那么鲜嫩,那么美丽。同学们,这都写出了渭城的美啊!

生:(一男生)现在要好好地看看这里美好的景色。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古典背景音乐响起,师领读)。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

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

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能通过文诗对照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及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5课:《黄鹤楼送别》。

(齐读课题)。

谁来把题目扩充得具体一些?(学生在说的时候适当提醒时间、地点、人物、事情。)(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前往扬州而饯行)。

这么一扩充不就成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了吗?教师适当板书:(李白、孟浩然)谁再来说一说。

过渡:暮春三月,长江边柳如烟,花似锦,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朋友孟浩然饯行,老朋友乘舟渐行渐远,面对着一江浩荡的春水,李白心情异常激动,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出示诗)。

谁来读——你读——你在读——我们一起读。

同学们你读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板书:依依惜别)。

是啊,一首诗就是一段情,一首诗就是一个故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个故事,用心感知这依依惜别之情。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画出相关的词语、句子,再把你找到的词句好好读一读,细细品一品,把你的感受写在旁边。

(一)(出示句子)“李白和孟浩然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都有意不去触动藏在心底的依依惜别之情。”

你读出了什么?那些字词触动了你的心弦?“藏”了什么?(不忍,不愿,不舍)带着你的感触在读这句话。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这就是“烟花三月”,也叫“暮春三月”的美景)。

饮酒、吟诗、聊天、赏景。.....多么潇洒,多么惬意。

而今天呢?这些景还能入他们的心吗?(他们是借欣赏美景来隐藏内心的伤感。)。

李白,你在想?你呢?孟浩然,你呢?(这份情很深,这份情很浓)。

指导朗读:这真是“眼前有景无心赏,惜别之情心中藏”!你读。

从李白的言行中,你读出了什么?(敬仰之情和依依惜别之情)。

敬仰之情。

a(“您”)生活中我们总对什么人尊称您?

李白一口气用了六个“您”,足见李白对孟浩然十分的(敬仰),请你带着你的体会读一读这段话。

b你从哪里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孟夫子”)。

夫子——古代对有学问的男子的尊称。——你的知识真渊博,请你读一读这段话。

c还从哪儿读出尊敬?(“兄长和老师”)。

d李白如此敬仰孟浩然,敬仰他的什么呢?(人品和诗篇)。

e文中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f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帮他找个近义词吗?

h他一生写了260多首诗。诗圣杜甫这样评价:(出示)清诗句句尽堪传(读),意思是说孟浩然的诗清新优美,每一句都值得千古流传。这就叫——齐读。因此,李白说——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李白不仅敬仰他的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这样赞美孟浩然(出示《赠孟浩然》,)。

a看看,上面的注释,能读懂李白敬仰孟浩然什么样的人品吗?

b就是这样一个风流潇洒,不羡权贵的孟浩然怎能不让李白深深的敬仰呢?吾爱——读。

c其实,我们大家知道,李白又何尝不是一样的风流潇洒,不羡权贵,因此李白和孟浩然不仅是朋友,用王勃诗里的一个词他们更是心灵相通,志同道合的——知己。

从李白的言行中还读到了什么?(不舍之情)。

a是啊,在交通落后的古代,和我们交通便利的现代大不一样,今天我们分别了,也许明天就能再见,而在交通极其落后的古代,这一别也许——永远也见不了。

b同学们这杯中盛的难道仅仅是满满的酒吗?李白把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不仅融在真挚的话语中,也浸在了醇醇的酒中。

那孟浩然呢?你读。

a从他的言行中你又看明白了什么呢?他想告诉李白什么?

b指导朗读:孟浩然真不愧是一位兄长和老师!谁来做孟浩然来安慰一下李白。

c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让我们举起酒杯,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让它深深地印在心底吧!同桌分角色朗读第三自然段,读出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感情。

指名读,男女生读。

(三)知已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师范读(岸边杨柳依依,教师出示视频。)。

你感受到了——(指几名学生说)。

友人登上了船,李白伫立在江边——引读。

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李白——。

白帆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岸边的李白,面对着浩荡的江水,你的心情也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你回想起哪些美好的画面,又有哪些话要对你的好友倾诉呢?闭上眼睛好好想一想,把你想说的话写在书上。

学生交流。

此时的江水成了什么?(李白的祝福,李白的牵挂就伴着这滚滚的长江水一起送友人直到扬州。)。

所有的景物都带上了依依惜别之情。我们再读这小节。

(四)朋友已经远行,从此人海茫茫,天各一方,想到这,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了,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再次出示这首诗,齐读)。

学到这儿,这首古诗的意思懂了吗?谁能结合文中的话来说一说。

“孤帆”是什么意思?

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已是人去楼空,但黄鹤楼却见证了一场千古送别,留下了一首千古绝唱。同学们,假如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面对滔滔的江水,飞翔的沙鸥,你一定会情不自禁想起两个人——(指板书),你一定会情不自禁的想起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指板书),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地吟诵道——(背古诗)。

生活就是这样,今天聚,明天散,为此,许多诗人都把这感人肺腑的情境凝结成一句句诗文,你知道——我罗列了几句,我们一起读。

让我们记住这一句句的经典。下课。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初居安陆时所作.出川未久,刚刚结束江南吴越之游的李白,这时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两人一见如故,在送孟浩然东下扬州时,李白挥笔写下了这首传涌千古的`杰作.

形势动、意境阔大是此诗最突出的特点.黄鹤楼在江夏,与广陵(今江苏扬州)相距数百里,诗人举重若轻,将楚地吴天尽收于短短的四句诗中.首句说友人孟浩然辞别黄鹤楼开始东行,次句描写阳春三月,友人一路江行的旖旎风光.后两句写隐没于碧空尽头的孤帆和与天相接的江流,则象一条无形的纤绳,缩短了黄鹤楼与扬州在读者心中的距离,使诗作描绘和包容了广阔无垠的空间.此诗每句分别各用一个动词:“辞”、“下”、“尽”、“流”,从不同角度(行者与相送者)表现了时间上的顺承关系,给人以流动之感,加上动词自身给诗句带来的动势,使全诗雄浑壮阔,.呈现出一种幽深高远的意境.

这首送别诗之所以能写得如此雄浑壮阔,幽深高远,除诗人的才赋外,还有其客观上的原因.唐代黄鹤楼处于武昌西黄鹤矶上(今武汉长江大桥武昌桥头),踞山临江,得形势之要,登楼八面来风,凭栏可极目千里,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美誉.登临送客,足可壮人襟怀,此其一.李白的江南之游结束未久,“烟花三月下扬州”,或许即有他自身的经历和感受,这时友人继之而下吴越、之广陵,自然会在唤起他关于广陵的种种记忆,因吴越江山在胸.使诗人的诗才横贯吴楚,所以能、表现出气象万千的景象,此其二.李白二十岁后遍游蜀中名山,二十五岁又“仗剑去国,辞亲远游”,足迹几遍中国东南,江汉平原的辽远壮阔,江南山水的纤巧秀丽与巴山蜀水的峻峭清雄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惯蜀中山水的李白,自然会对雄浑广阔的自然景色有其敏锐的感受和准确的把握,此其三.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时,风华正茂,对前途充满信心和希望.因此才能把这首诗写得神采飞扬.同在江夏、同是送别,他晚年所写的一首《江夏别宋之悌》便显得异常凄婉.这首诗写道:

楚水清若空,遥将碧海通.人分千里外,兴在一杯中.

谷鸟吟晴日,江猿啸晚风.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

历尽坎坷的李白,再也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神采,送别诗也一改旧时风貌,可见心境与诗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其四.

情意深挚,是这首送别诗的第二个特点.宋方回论李白诗曾说:“最于赠答篇,肺腑见情愫”(《杂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的情惊主要表现在后两句.这里诗人从自己一方落笔,表现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有本作“孤帆远影碧山尽”,或“孤帆远映碧山尽”.但从抒发感情的角度说,还是通行本的文字最为贴切.可以想见:李白目送友人的一片孤帆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碧水蓝天的尽头,然而李白仍向友人消逝的方向眺望着,在那天水相接处,只有江水在不断地东流.诗人似乎渴望东流的江水也载着他的深情,伴随着友人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妙处,在于拉开了诗人与孤帆的距离,在诗人的极目远眺中,充分表现出诗人的惜别之情.而“孤帆远影碧山尽”,以山做参照物,诗人与孤帆的距离便受到限定.若把“远影”改作“远映”,更将船行的情景坐实,限制了读者的想象和心理感受.李白在另一首题为《送别》的诗中曾写过这样类似的诗句:“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虽诗语较“孤帆”两句更为质朴,情绪也较低沉,但以此为注脚,正可体会李白的思维方式与抒情方式,玩味到“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底韵.

更多。

小学四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2、了解声部的划分。避免学生觉得低声部是唱得不好或声音条件不好的学生加入的。

3、按照上一课的理论要求进行发声练习。

4、粗排二声部合唱《送别》。

1、让学生了解合唱团的相关情况,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知道各个声部在合唱队中的重要作用,确立声部平等的地位。

3、用科学的发声方法指导学生正确发声。

4、分声部粗排《送别》。

1、什么是合唱团?不是任何一个集体歌唱的组织都可视为合唱团,偶然或骤发性的集体歌唱只能叫做群众歌咏活动,二者的区别不仅体现在演唱水平的差异上,更重要的是歌唱目的不同。前者的歌唱行为表现为艺术追求,后者的歌唱行为则是以集体歌唱为特定表达手段的社会活动。合唱团是那样一个集体,它充分掌握那些必不可缺的合唱技巧和艺术表现手段、以表达作品中所蕴藏的那些思想、感情和思想内容。合唱团是按声部来建构合唱组织系统,声部则是依据嗓音个性特征即音域的宽广来划分的。

2、声部的划分:高声部、低声部。

1、分声部教唱乐谱。

2、学唱歌词。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教学案例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生字,会写“孟、浩、陵”等七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重、难点。

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课前准备。

1、搜集并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1-2首;

2、预习这两首古诗,了解李白与王维的生平;

第一课时。

对联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吟诵一对《红楼梦》中的对联,并写下来:

“黄金万两容易得,人间知己最难寻。”

2、导语,揭题。

人生苦短,在漫漫人生路上,除了亲情之外,还有一种情感也是必不可少的,那就是友情。有人说,友情是真挚且宝贵的。的确,正如对联中所说的,真挚的友情是人生路上值得珍藏的一段记录。今天我们所要学习内容便与友情有关。(师板书课题)。

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a、生试读,诵读(注意“孟、陵、辞”的读音)。

2、学法“引路”,自学古诗。

a、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我们应怎样来学习古诗?

b.归纳如下学习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3、“知诗人、解诗题、理诗句”。

a、指名简介李白。

b.说说诗题给了我们哪些信息?

c.指名学生朗读,注意咬音的准确。

4、明诗意。

a、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熟读古诗。

b、查字典或借助课文提供的注释,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读懂诗句的意思;记下不懂的问题,标注在书中,寻求同伴的帮助,实在解决不了的,在全班交流。

5、入诗境,悟诗情。

通过学习这首诗,你能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从具体的诗句中体会到的?

盂浩然在黄鹤楼边依依惜别的情形表演出来等。)。

7、小组汇报、交流。

(提示: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并能用。

一小段话描写下来,当场点评。)。

8、诵读诗句,体会情感。

a.找出一对近义词(孤--唯),想象:当时李白伫立在岸边,他可能做了些什么?

b.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李白与孟浩然的心情。

c、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作业。

1、背诵两首古诗。

2、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第二课时。

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上节课所学的两首古诗。

2、在浩如烟海的诗歌王国里,有关友情的古诗也是非常多的,今天老师又要和同学们一同来学习两首古诗。

“内外联动”,扩大“容量”

1、先出示课文中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再出示唐代高适的诗:《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董大:高适友人,生平不详。曛:太阳落山时的余光,这里指昏暗的意思。

2、学生按照上节课的方法,自主、合作学习这两首古诗。

3、学生交流、汇报。

(形式自选。可先说第一首,也可先说第二首,更欢迎两首一起说。)。

a、在交流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语言描述“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意境。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

自由“选点”,进行“练笔”

1、请学生就这四首古诗做一番赏析,从中品读出友情的珍贵。

2、师出示小练笔要求:

自由选择下列的一道题,进行描述性的练笔。

a、当时李白伫立在黄鹤楼边,目送着好友的船渐渐远去的帆影,请展开合理想象,把李白的神情、动作等描述下来。

b.王维与元二借酒饯行,请想象一下,当时二人会有怎样的表情流露,并会说些什么。

c、请用具体、生动的文字,将“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的场景描述下来。

3、学生练笔,师课堂巡视。

4、师生点评学生练笔。

课堂总结。

请学生们尝试用一句话谈谈自己对友情的理解。

作业。

1、默写《送元二使安西》。

2、修改课堂小练笔。

小学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鹤、孟、陵、辞、唯”五个字,会写“孟、浩、陵”等三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结合注释、工具书、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情感。

4:积累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从中感受友爱、友情的温馨。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2、3。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同学背诵学过的古诗。

2、通过《赠汪伦》引出新课。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生试读全诗。教师板书全诗。

2、检查生字掌握情况。重点学习“陵”字。

3、再读,体会并划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4、师范读,生自读,指名读。

三、学习古诗总结学法。

1、“知诗人解诗题”

(1)学生交流对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认识。

(2)齐读诗题,解释“之”,标注在诗题中。

(3)请同学说说诗题的意思。

(4)总结学法“知诗人解释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学生以组为单位,找出应该抓的字眼并划下来。

(2)以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找出字的意思并把它们移注到诗行中。

(3)。

读懂诗句的意思,用不同的方式汇报交流(如:介绍李、孟,说诗句的意思,逐句朗读解释,结合画面阐述,表演等形式)。教师检查——投影出示练习。出示图片,绘制地图。

(4)总结学法。

3、入诗境悟诗情。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2)结合图文并茂的板书创设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投影出示练习。

(4)总结学法。

4、归纳古诗学习三步法:一、“知诗人解诗题”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入诗境悟诗情”

四、背诵并默写。

五、拓展知识诵读古诗。

课下搜集表达送别之情的诗歌整理、背诵。

小学四年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走进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学生:搜集相关的人物、地点的资料,读熟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背诵古诗大比拼。

1、师说上句,学生接下句。

2、师说诗题,学生背诗。

3、师说诗句,学生说诗题和作者。

二、【新授】。

1、读懂诗题。

a、出示生词卡片“孟浩然”“广陵”,谁来读一读,要求读准字音。

b、题目共有10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重读哪个词,读出自己的感受。

c、介绍写作背景,带着自己各自的的感受再读诗题。(教师板书:读懂诗题)。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赞赏,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款待了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2、读明诗句。

a、读通诗句。

出示朗读的阶梯等次表,请学生自己对照要求自由朗读古诗,认为自己读到第三阶梯的水平了,就可停下。

指名朗读,请学生相互评价。

好,现在换过来,你们读前四个字,老师接读后三个字,听明白了吗?——读。

b、理解诗意。

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四人一小组,结合书上的注释,把自己读懂的句子说给其他同学听;不懂的句子互相讨论。

c、指名回答,教师相机指导。(教师板书:读明诗意)。

3、品悟诗情。

a、出示课文插图,请结合图画用自己的语言说说这个故事。相机用ppt出示课件:(说话练习)。

b、引读:

那离别的惆怅啊,全都凝结在那了李白那目驻神驰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无尽的不舍啊,全都凝聚在了那渐行渐远的孤帆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那深厚的情谊,那样真挚的情感啊,全都托付给了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中,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板书:品悟诗情)。

三、拓展延伸,课堂小结。(教师板书:品悟诗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送友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别董大》。

是的,孩子们,一样是送别,却因送别的时间、送别的人等各种各样的因素,表现出不一样的情怀。这节课,我们通过“读懂诗题——读明诗句——品悟诗情”这样的方法读懂了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们也可以尝试着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去品读王勃的、高适的或者是其他诗人的离情别愁。

四、布置作业。

2、尝试用今天学到的方法——“读诗题——读诗句——悟诗情”,预习《送元二使安西》。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古诗两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人教版四年级教学案例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千古传颂、脍灸人口的送别诗,都描写了送别好友时的依依惜别之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在今天的新疆库车附近。友人元二将要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情别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与祝福,使人不难想到这对好友频频祝酒、殷殷话别的情景。

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三年的语文学习经历,能借助文中注释和工具书初步弄懂诗的意思,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于诗中难理解的字和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起来还有一定的难度,对于诗中营造的意境和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深情,学生更加不好把握,这就需要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巧妙设计,积极引导,创设学生熟知的情境进行体验,并反复诵读诗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中,读是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也是学生必备的语文能力。这两首诗歌情感浓烈,意境深邃,语言优美,易读易诵,是品读入情的好文章。教学中,从读入手,以读贯穿本文教学的始终,体现读中悟、读中想、读中感的设计理念,既读出友情的深厚,感情的升华,同时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再借助相关的课外资源,拓展文本,既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又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使语文学习生活化。

学习目标。

1.通过仔细观察,借助汉语拼音和形近字比较的方法,能准确无误认读“鹤、孟、陵、辞、唯”5个生字,在生生评价中规范书写“孟、浩、陵、辞、唯、舍、君”7个生字。

2.通过自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通过自学思考、小组讨论,能弄懂诗句的意思。

4、通过思考品味、全班交流、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和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5、通过品味诗的优美语言和意境,产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好习惯。

学习重难点。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通过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2.通过思考品味、情境学习、多重朗读的方式,能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策略。

以情感做引领,架起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着眼语言的积累,着力语文素养的培养;淡化诗意讲解,倡导自主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以“对话”促感悟;开发课程资源,拓展阅读范围。

教具准备。

1、黄鹤楼、广陵、渭城、阳关的图片。

2、《阳关三叠》的曲子。

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话“分别”,导入揭题。

1、同学们,你们都有自己的好朋友吧?你们知道古代的好友是怎么分别的吗?

按照唐朝惯例,分别时,往往要陪着好友走上一天,在客店住上一晚,第二天清晨才正式分别,所以,唐代的诗中有许多都是写送别的,这样的诗就叫做送别诗。

2、今天我们来学习两首唐代的送别诗。(师板书:古诗两首)。

二、自由读,弄懂诗意。

1、指名读文,正音。相机指导“朝”、“舍”的音和义。

2、自学,质疑,弄懂诗意。

3、小组合作,交流诗意。

4、全班交流。

“西辞”是个难点,师相机引导学生交流了解黄鹤楼、广陵、渭城、安西、长安这几个地名及在地图上的大致位置,并板书示图,以帮助学生理解“西辞”的意思。

5、指导个性朗读。

三、比较不同。

观察两首诗,有哪些相同之处?

1、表达的感情相同,都是朋友离别时的不舍之情,表现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2、诗的类型相同,都是送别诗。

3、都有写景的诗句。

师引导学生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4、两首诗中都有“故人”、“尽”这两个字。

师引导学生比较两个“尽”字意思不同,第一首诗中“尽”是消失的意思,第二首诗中“尽”是饮完、喝完的意思,明白同一个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思也不同。师再引导学生比较两首诗中“故人”的意思。

四、研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由“故人”一词入手,体会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好友关系。

引导学:“故人”什么意思?什么样的才算“老朋友”?李白和孟浩然算不算老朋友?(出示《赠孟浩然》)。

生默读,自学理解,弄懂大概意思,体会诗中感情。

2、再回到原诗,看哪里体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交情很深?

(引导学生抓“孤帆”“尽”“唯”这几个关键词谈理解和体会,再借助朗读表达体会到的内容)。

3、创设情境,反复诵读,加深感悟。

(1)故人的船越走越远,李白站在岸边看不见老朋友孟浩然乘坐的那条小船了,他就匆匆地跑上岸,向远处望去,看到了还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李白又匆匆登上黄鹤楼的第一层,放眼望去,看到的依旧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李白登上黄鹤楼的第二层,看到的仍然是--(生齐读后两行诗句)。

(2)故人的船再也看不见了,只看见滔滔的江水向东流去,有人说此时李白流泪了,有人说李白此时没有流泪,你觉得呢?为什么?侠骨柔肠的李白流泪了,你来读。(多指几名学生深情读)流泪的李白,让我们一起来送送我们的朋友吧。(生齐读)也有人说,李白此时没有流泪,因为男儿有泪不轻弹,因为情到深处是无泪,再请你读。(指名读。齐读)。

5、迁移情感,体会心情。

李白的心情孟浩然此时知道吗?

(出示:《送杜十四之江南》)。

这是孟浩然送别他的好朋友杜十四时写的一首诗,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不能有所发现?

(4)过渡:在同时代还有一位孟浩然的故人,他就是王维。

(出示王维写给孟浩然的一首诗《哭孟浩然》。)。

生自读这首诗,体会其中感情。

过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不,又有一位老朋友要远去了,诗人王维不远千里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他的老朋友元二了。(出示《送元二使安西》)。

五、研读《送元二使安西》。

1、品词析句,初步体会。从这首诗里你体会到了什么感情?(引导学生抓“更尽”“酒”“无”“故人”这几个关键词谈体会)中国是个有悠久酒文化的国家,酒是情感的桥梁,酒是沟通的纽带,人们的千言万语都融在了酒里边。“更尽”一词可见离别的不舍之情。

(播放《阳关三叠》)(曲尽出示三幅图:图一,清晨王维送元二走;图二,元二打马扬鞭远去;图三,只留下王维一个人独自徘徊。)。

师:少了哪幅图?听了音乐说说你的体会。

生:我体会到了不舍。

师:是啊,这是一杯不舍的酒。

生:我体会到了伤心。

师:这是一杯伤心的酒。

生:我体会到了深情。

师:这是一杯深情的酒。

生:……。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体会融入诗中,再来读读这首诗。

(指名读。齐读。)。

六、升华情感,拓展延伸。

1、升华情感。

故人远去了,只留下王维独自一人徘徊。两首诗放在一起,你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看来,同学们已经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老师也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出示师自写的一首小诗:字字含真情,句句吐心声。与君离别意,尽在相送中。)让我们再饱含深情齐读这两首诗。(生齐读)。

2、拓展延伸。

在古人眼中,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对于我们,友情究竟是什么?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体会,用一生去思考。你还知道哪些关于送别的诗?除了友情,世界上还有许多种情把我们包围着,你还知道哪种情?是啊,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种的情,我们的人生才更加丰富有内涵。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宝库中一颗熣灿的明珠,愿你课下多读诗,读好诗,丰盈自己的文化底蕴,为自己的文化人生添色。

3、搜集有关人间真情的古诗,并积累下来。

《黄鹤楼送别》的五年级语文教案

二、诗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李白送别孟浩然时情景的词语。(板:依依惜别)。

2、李白把这一情景写成了一首诗:

(1)课件出示诗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2)配乐范读。

(3)你喜欢这首诗吗?自己读读看。你认为学习这首诗可以通过什么方法?

3、初步理解诗句: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理解诗句的句子并划出来。

(2)读:汇报学习体会,你找到了哪些语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诗句与语句,静止状态的送别情景作背景。

(3)说:谁愿意说说诗句意思,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

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诗句。

(4)议:互相讨论一下,试着把整首诗意思完整地说出来。

4、师生:读通顺并能说出意思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他们依依惜别的句子。

2、感悟一、二句:

(1)出示“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就请您满饮此杯吧!”

a.自由读的基础上一生读。

b.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依依惜别”,怎样才能读得更好?

c.评读激励,再读。

d.:体会“依依惜别”。

(2)出示“王勃说得好……像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

a.生读中说体会(结合板书:友谊永不绝)。

b.体会“依依惜别”。

[(1)、(2)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顺序不固定]。

(3)谁愿意分角色读,请一对好朋友读。分角色表演。

(4)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品读谈体会。

3、感悟三、四句: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依依惜别”的语句。

(1)读:个别读。

(2)看:课件:李白送别情景的动画场面。

出示:“岸边杨柳依依,……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

(3)悟:

a.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依依惜别”,(指导“凝视”说话)并在说说感受的基础上再读这一句。

b.提问:能谈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

c.配乐朗读,再次体会“依依惜别”。

(4)品: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点拔学生品读。

[(2)、(3)两部分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习顺序不固定]。

4、师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好古诗的第二步。

四、升华理解,尝试背诵。

1、让我们将“依依惜别”之情带入全诗的朗读之中。

课件出示全诗及送别动画场景,学生挑战朗读,读得好的老师给配上音乐。

2、尽快背下来,需要准备一下吗?

3、生:会背诵是学好古诗的第三步。

五、自我,拓展延伸。

1、读:动画配合分角色朗读全文:叙述部分、李白、孟浩然、诗句。

你们愿意读哪儿就挑哪儿的读,剩下的我读。(配乐)。

(1)描写送别情景的古诗,阅读专题。

(2)大诗人李白写的诗,你准备怎么做呢?

游黄鹤楼游记作文六年级

前几天我去了武汉人基本上都不去的黄鹤楼,黄鹤楼可是武汉的名片,著名的黄鹤楼烟和酒都是以它命名的。

黄鹤楼位于武汉的蛇山之巅,与湖南省的岳阳楼和江西省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成。进了黄鹤楼公园,我们就直奔黄鹤楼而去,黄鹤楼建筑群金碧辉煌,黄鹤楼主楼有五层,非常雄伟壮观。我们乘电梯上直接到了黄鹤楼顶层,在那可以遥望到长江,使我不由的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对面是龟山,中间则是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就像是一根扁担,挑起两山。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颢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就是伯牙和子期曾经在那弹琴的晴川阁。

从黄鹤楼下来,我们见到了“黄鹤归来铜雕”。它位于黄鹤楼以西,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两只鹤由龟和蛇托着奋力向上,仿佛呼唤着一去不复返的同伴早点归来。

黄鹤楼的游人真的不多。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黄鹤楼这么美丽壮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武汉人都不去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它,外地人还会来吗!

我不爱北京的鸟巢,也不爱北京的水力方,我却爱武汉的黄鹤楼。

进入黄鹤楼,入我眼帘的是一片池塘。池塘里有好多的鱼,花的、白的、黄的、金的……大小不一。再向前走,就是黄鹤楼了。黄鹤楼前有一条蛇、一只龟、一只黄鹤的雕刻,它们立在一座被水围着的小岛上。水里有小鱼,它们一会儿一起游,一会儿一个人游,可爱极了。开始爬黄鹤楼了。我一步一步向上爬,爬到二楼时,我看了一下又向上爬,接着是三楼、四楼、五楼……终于到了楼顶,我很热,想到外面的走廊里去吹吹风,可是我很怕,因为这儿很高,在走廊上很可能跌下去,不过我还是去了,因为太热了,我还要锻炼自己的胆量。看了一会儿,我们就下去了。刚下来,就看见小岛上有水雾,我们马上拍了一张照片,就走了。在往回走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巨大的石头,上面有很多的洞,真美呀!我马上爬上去,和石头来了一个合影。走到池塘那儿,我们看见一个小朋友在给鱼儿喂饼干吃,她给了我三块让我喂,把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把饼干分成小块的,给鱼儿吃。鱼儿们争来争去,没争到的鱼儿垂头丧气地走了。

黄鹤楼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啊!下次我一定还来这里游玩。

8月18日,我和家人一起登上了武汉雄伟又壮观的黄鹤楼,真是百闻不如见面!

去黄鹤楼前,妈妈就说起黄鹤楼的美景。黄鹤楼屹立在长江武汉大桥的桥头,俯视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和气势恢宏的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来到黄鹤楼前,我静静的看着它。金色的琉璃瓦把楼点缀得金碧辉煌,原来这就是黄鹤楼呀!黄鹤楼共有五层楼,进入里面,它的一砖一瓦,一字一画,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随处可见的壁画都在叙说着黄鹤楼的故事。

我站到黄鹤楼的最高层,果真如妈妈说的一模一样。我看到了横跨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上层的车辆来来往往,下层不一会儿就有一趟火车穿过。桥的前面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山,两旁高楼大厦林立。江上烟波缭绕,江上的船只如同在画中游,像人间仙境美极了!换个位置我又看到了不同的景色,怎么看都看不完这些美景。这些景色让我不禁想起了诗仙李白写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的美景让人陶醉,历久弥新印入我脑海。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秋十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游玩。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和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江西的滕王阁被称为四大明楼。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黄鹤楼,姥爷告诉我黄鹤楼总高52米,相当于五层楼那么高。黄鹤楼属于木制塔式,每一层的房檐上都铺着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琉璃瓦发出耀眼的光芒,看起来非常壮观。

参观完黄鹤楼我们沿着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来到了搁笔亭,姥爷告诉我,古代很多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参观游玩,他们被黄鹤楼的美景打动,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句。例如,崔颢的《黄鹤楼》。后来伟大诗人李白也来到黄鹤楼,他被眼前的美景打动了,正准备写一首关于黄鹤楼的诗词,突然他看见了墙壁上崔浩写的诗《黄鹤楼》,于是李白放下笔,感慨的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有趣的故事,就修建了这座搁笔亭。

夕阳西下,美丽的夕阳给黄鹤楼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套,我喜欢黄鹤楼,喜欢它的雄伟壮观,更喜欢它的悠久历史。

7月19日,是个难忘日子。天空万里无云,我参观了湖北省著名旅游景点——古朴清雅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长江大桥边的蛇山上,黄鹤楼共有五层楼,不论是飞檐流阁,还是雕梁画炼,金碧辉煌,巧夺天工,非常壮观。

来到黄鹤楼前,气吞云梦“四个大字”给你气势磅礴的感觉。登上顶层,江城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之水碧波荡漾,浪花翻腾,所向披靡,赛过湖河,敢比大海,气势雄伟。我不禁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黄鹤楼对面是龟山,蛇山把守着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则是横跨长江,驾于两山之间。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颖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的就是格调优雅的晴川阁。宽阔的沥青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卡车川流不息,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雾,一派时尚的都市景象与这历史悠久的黄鹤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黄鹤楼更有历史价值。

在楼中,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让你应接不暇,个个别具一格,精巧华丽。

下楼后,接着向前走,有一个大钟,来撞钟的人络绎不绝,钟声雄浑悠远,响彻蛇山。

再往里面走,会有许多道口,走到最后有一座岳飞的铜像,牵着一匹骏马,后边的石头上还刻着还我河山的字样,下面落着岳飞的款。

啊!黄鹤楼,你依着蛇山,傍着长江,点缀了我国这只大公鸡的心脏,你不仅是我国亭台楼阁的一块瑰宝,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焦点,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啊!

这个“五一”假,我们全家决定一起去武汉旅游,我心里非常的高兴。我们第一个旅游景点是黄鹤楼公园,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走进黄鹤楼公园的大门,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雄伟壮观的黄鹤楼,游人已经把黄鹤楼围得水泄不通。

黄鹤楼的前方有仙鹤的雕像,雕像下有一块石碑,原来,石碑上写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相传古代大禹治水,感动了玉帝,玉帝派龟、蛇二将协助,为镇江患,龟、蛇隔江对峙变为两座大山,形成“龟蛇锁大江之势”。从此水患平息,民安乐业。两只仙鹤俯瞰人间,非常感动,变脱胎下凡,昭普天同庆。

原来,黄鹤楼的取名还与仙鹤有关。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高,是用木材建造而成的,外表漆成了褐色,直通云霄。然后,我们登上了黄鹤楼的第五层,我眺望远方,看见了壮观的武汉长江大桥,桥有两层,上面跑着穿流不息汽车,下面奔驰着火车,另外,我还看见了房子、大森林、教堂、繁华的马路以及渺小的人……我把所有的美景都尽收眼底,真美啊!我连忙拿出照相机把这个珍贵的镜头拍了下来。

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唐朝著名的大诗人王之涣的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接着,我们又慢慢的下楼,一边下楼还欣赏着各个楼层眼花缭乱的商品。“天下没有步散的宴席”,最后,我们还是依依不舍的离开了黄鹤楼公园,但黄鹤楼的美景最终还是使我难以忘怀。

黄鹤楼九年级语文教案

老师:李白路过湖北襄阳的时候认识了孟浩然,他们一见如故,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对于朝夕相处的好朋友来说,他们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板书课题。

老师:请大家伸出右手跟老师书写课题。

老师边写边说:鹤字要写紧凑一些。

老师:来,一起读一下课题。

学生读课题。

老师:嗯,还真有点送别的味道。

老师:再读一遍。

老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请大家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

学生:课文说的是晚春三月李白送孟浩然。

老师:你非常会抓关键词,时间、地点、人物连起来说。

又一学生回答。

老师:有没有同学能把他们两个的回答完整地说一遍?

学生回答。

老师:你可以当领导善于总结。大家读了课文,字音读准了吗?老师想检查一下。上面有十个词语,自由读读。课件出示词语。

烟雾迷蒙繁花似锦杨柳依依沙鸥点点。

依依惜别按捺不住浩浩荡荡永世不绝。

学生自由读。

老师:有谁愿意读一下。

学生读。

老师:一字一顿有板有眼。字音不光要读准,还要读出词语的味道来。

又点一生读。

老师:听大家读词语的感觉,就像读饮料的感觉,有滋有味。

课件出示的部分词语变了颜色。

老师:我请同学读,一个读红色一个读蓝色,让我们听出故事来。

两个学生站起来读。

老师:我是听出了故事看到了画面,就是没听到掌声。

学生鼓掌。

老师:自己试着读读这首诗。

学生读诗歌。

老师:摇头晃脑的,非常棒,谁愿意来读这首诗?

老师:节奏感非常明快,谁愿意再读?

学生读。

老师:这个同学读的时候,我觉得他身上具有诗人的气质,读得古色古香。

老师:这首诗的意思你明白了吗?

学生逐句谈了自己的理解。

老师:这些句子的意思我隐隐约约都能在课文中找到,请大家默读课文,把文中相对应的地方画下来。

学生在书上勾画,老师巡视。

老师:前两句诗相对应的地方谁找出来了?

学生:暮春三月,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年轻的李白正在黄鹤楼上为大诗人孟浩然饯行。

对应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老师:火眼金睛,找得准也读得好。

学生: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远方。

对应诗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老师:找得准读得好,声情并茂。请大家认真地小声地读读文,揣摩一下。

女同学读文,男同学读诗。

老师:女生像李清照,男生像李白。下面我找个班上读得好的来读,读得好我给你发金嗓子奖。

一生读。

老师:太美了,画面读出来了,诗人的味道也读出来了。

学生读。

老师:从大家的朗读的声音里我都感觉到一股浓浓的感情,依依惜别的感情。在文中的哪一段落找出来。

学生:第二段。

出示这段课文。

老师:谁来读读这段?

学生读。

老师:好奇怪呀,好朋友相别应该是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怎么不说话了呢?

学生:我们只是暂时分别。

老师:大家想想还有没有更好地答案?

学生:因为不想说。

学生:体会到了可能他非常不愿意孟浩然走。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老师:这是一种感觉。下一句呢?

学生:我感觉李白有浓浓的友情。

老师:用你的声音把这种敬仰这种不舍读出来。

学生读。

老师:我站在她身边感受到了他的敬仰他的故事,王勃说得好:‘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虽然暂时分别了,我们的友谊却像这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等会我们请全班最好的朋友最好的知己来表演这段对话。

老师:谁来做李白?在我们班你最好的朋友是谁?

两名学生角色朗读。

老师:多好的一对朋友,多么感人的画面哪!此时此景就连岸边的花也会黯然落泪,我们也随同孟浩然去江边送送他的好朋友李白吧。

音乐缓缓响起。

老师:你看到了什么故事?

学生:李白依然站立在江边。

老师:不错,他说出了站立,伫立有站立的意思。伫立是怎样站立?

学生:直直地站立。

老师:他就这样直直地站立,舍不得走。你还看到了什么?

学生:凝视着远方。

老师:凝视比注视多了些什么?

学生:长时间盯着一个方向看。

老师: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学生站起齐读课文。

老师描述: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李白仰望蓝天白云,他想——。

学生:有人乘坐的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的尽头。

老师:李白远眺江上景色,什么都看不到了,他凝视着远方,此时的李白他会想什么呢?

学生:真希望他不要走呀。

学生:您走的时候要多多保重啊,

学生:您一路平安。

学生:您就要走了,真不知我们何日才能再见。

老师:回首往事展望未来,李白随口吟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老师:学了一节课,有没有同学能默写下来?

点四个同学上台写,注意字写大一点。

(本实录是现场即时整理,可能会跟实际有所出入,请以录像和录音材料为准)。

五年级语文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真心,真爱,有效,以生为本,这是今天芮老师的课堂给我的最大感受。“真心爱孩子,把孩子看作‘人’。”这是芮琼老师交流时说的心声。确实,在她的课堂上,处处体现着这种理念——真心真爱,有效语文,让我们获益良多。

上课伊始,芮老师带领着孩子整体鸟瞰,把整个单元的要点和语文的韵味融合在一起,引导孩子整体把握,体验语文的特点。这种单元预备课,给了我们农村孩子一种新奇的感受,让他们明白:原来语文需要这样学。同时,也让我们教师看到了芮老师的大语文观,整体把握教材,高度融合,真实地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反思我们平时的语文课堂,总是就一篇课文看一篇课文,即使学习一个新单元,也是带领学生“跑马观花”的看一遍,没有想芮老师这样深刻解读教材,抓住每篇课文之间的联系,环环相扣,以学定教。

上课之前,芮老师与孩子亲切地交流,进行自我介绍,并给孩子分小组,鼓励孩子多发言,学生与老师的距离被一步步拉近了。芮老师还注意了解学情,悄悄询问学生,班里哪些孩子读书不好。上课时,芮老师十分关注这些孩子,总是给她们交流展示的机会。不管是朗读还是回答问题,芮老师总是适当降低学习高度,微笑着面对学生,对每一个孩子都不抛弃,不放弃。反思我们以往的公开课,老师总是喜欢在上课前打听班里哪些学生读书好,哪些学生发言好,以便上课时请他“表演”,而芮老师则是反其道而行之,真正地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地让我们学到了如何真实地上语文课。

芮老师总是在给我们渗透一种意识,一种理念: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这才是真实学习语文的过程。每次出示自主学习要求时,总少不了4位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一号、二号、三号、四号,学生分工明确,不管能力弱与强,每一名学生都要“动”起来,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即使说得不好也没关系,继续思考,继续说,芮老师循循善诱地启发着每一名孩子。两节课结束,孩子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他们心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如何学习语文的意识。这都源于芮老师如水的智慧,源于芮老师对学生的真爱。反思我们以前的课堂合作,看似热热闹闹,但都少不了“作秀”的成分,有多少孩子真正合作了?能力强的孩子探究了,学习了,那能力弱的孩子呢?我们总是喜欢一声令下“小组讨论”,学生就忙碌了起来。汇报交流时,我们也喜欢喊那些表达能力强,爱表现的孩子回答。可是,芮老师就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叫扎实地学语文。课前先给孩子分组编号,课中出示自学要求时,每个孩子都有任务,不管能力弱与强,都有一次机会当组长,组织其他3个组员学习。交流汇报时,芮老师也尽量让小组中的每个孩子发言,孩子遇到了困难或者不敢说的时候,芮老师总是微笑着静静地等待。

“一语天然万古新,繁华落尽见真淳。”这就是芮老师的课堂,一个真实学习语文的课堂。“心中有爱就很美。”这样一个充满着爱的芮老师,今天让我们看到了学习语文的真谛。芮老师,今天真的.是“千言万语说不尽”,激动之余,汇成一句“真诚地谢谢您,辛苦您了,美丽智慧的芮老师!”(写得比较琐碎,上午又加上了一些自己的反思,总觉得未能表达心中所想。)。

游黄鹤楼游记作文六年级

前几天我去了武汉人基本上都不去的黄鹤楼,黄鹤楼可是武汉的名片,著名的黄鹤楼烟和酒都是以它命名的。

黄鹤楼位于武汉的蛇山之巅,与湖南省的岳阳楼和江西省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成。进了黄鹤楼公园,我们就直奔黄鹤楼而去,黄鹤楼建筑群金碧辉煌,黄鹤楼主楼有五层,非常雄伟壮观。我们乘电梯上直接到了黄鹤楼顶层,在那可以遥望到长江,使我不由的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对面是龟山,中间则是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就像是一根扁担,挑起两山。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颢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就是伯牙和子期曾经在那弹琴的晴川阁。

从黄鹤楼下来,我们见到了“黄鹤归来铜雕”。它位于黄鹤楼以西,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两只鹤由龟和蛇托着奋力向上,仿佛呼唤着一去不复返的同伴早点归来。

黄鹤楼的游人真的不多。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黄鹤楼这么美丽壮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武汉人都不去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它,外地人还会来吗!

我不爱北京的鸟巢,也不爱北京的水力方,我却爱武汉的黄鹤楼。

进入黄鹤楼,入我眼帘的是一片池塘。池塘里有好多的鱼,花的、白的、黄的、金的……大小不一。再向前走,就是黄鹤楼了。黄鹤楼前有一条蛇、一只龟、一只黄鹤的雕刻,它们立在一座被水围着的小岛上。水里有小鱼,它们一会儿一起游,一会儿一个人游,可爱极了。开始爬黄鹤楼了。我一步一步向上爬,爬到二楼时,我看了一下又向上爬,接着是三楼、四楼、五楼……终于到了楼顶,我很热,想到外面的走廊里去吹吹风,可是我很怕,因为这儿很高,在走廊上很可能跌下去,不过我还是去了,因为太热了,我还要锻炼自己的胆量。看了一会儿,我们就下去了。刚下来,就看见小岛上有水雾,我们马上拍了一张照片,就走了。在往回走的路上,我看见一个巨大的石头,上面有很多的洞,真美呀!我马上爬上去,和石头来了一个合影。走到池塘那儿,我们看见一个小朋友在给鱼儿喂饼干吃,她给了我三块让我喂,把我高兴得跳了起来,我把饼干分成小块的,给鱼儿吃。鱼儿们争来争去,没争到的鱼儿垂头丧气地走了。

黄鹤楼的风景真是美不胜收啊!下次我一定还来这里游玩。

8月18日,我和家人一起登上了武汉雄伟又壮观的黄鹤楼,真是百闻不如见面!

去黄鹤楼前,妈妈就说起黄鹤楼的美景。黄鹤楼屹立在长江武汉大桥的桥头,俯视着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和气势恢宏的武汉长江大桥。黄鹤楼引起了我无限的遐想。

来到黄鹤楼前,我静静的看着它。金色的琉璃瓦把楼点缀得金碧辉煌,原来这就是黄鹤楼呀!黄鹤楼共有五层楼,进入里面,它的一砖一瓦,一字一画,都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承,随处可见的壁画都在叙说着黄鹤楼的故事。

我站到黄鹤楼的最高层,果真如妈妈说的一模一样。我看到了横跨长江的武汉长江大桥,上层的车辆来来往往,下层不一会儿就有一趟火车穿过。桥的前面有一座郁郁葱葱的山,两旁高楼大厦林立。江上烟波缭绕,江上的船只如同在画中游,像人间仙境美极了!换个位置我又看到了不同的景色,怎么看都看不完这些美景。这些景色让我不禁想起了诗仙李白写的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的美景让人陶醉,历久弥新印入我脑海。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写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金秋十月我和爸爸妈妈一起来到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鹤楼游玩。黄鹤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和湖南的岳阳楼、山西的鹳雀楼、江西的滕王阁被称为四大明楼。

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高大雄伟的黄鹤楼,姥爷告诉我黄鹤楼总高52米,相当于五层楼那么高。黄鹤楼属于木制塔式,每一层的房檐上都铺着金色的琉璃瓦,在阳光的照耀下,金色的琉璃瓦发出耀眼的光芒,看起来非常壮观。

参观完黄鹤楼我们沿着用鹅卵石铺成的小路来到了搁笔亭,姥爷告诉我,古代很多文人墨客来黄鹤楼参观游玩,他们被黄鹤楼的美景打动,留下了许多美妙的诗句。例如,崔颢的《黄鹤楼》。后来伟大诗人李白也来到黄鹤楼,他被眼前的美景打动了,正准备写一首关于黄鹤楼的诗词,突然他看见了墙壁上崔浩写的诗《黄鹤楼》,于是李白放下笔,感慨的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后人为了纪念这个有趣的故事,就修建了这座搁笔亭。

夕阳西下,美丽的夕阳给黄鹤楼披上了一层金黄色的外套,我喜欢黄鹤楼,喜欢它的雄伟壮观,更喜欢它的悠久历史。

7月19日,是个难忘日子。天空万里无云,我参观了湖北省著名旅游景点——古朴清雅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长江大桥边的蛇山上,黄鹤楼共有五层楼,不论是飞檐流阁,还是雕梁画炼,金碧辉煌,巧夺天工,非常壮观。

来到黄鹤楼前,气吞云梦“四个大字”给你气势磅礴的感觉。登上顶层,江城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长江之水碧波荡漾,浪花翻腾,所向披靡,赛过湖河,敢比大海,气势雄伟。我不禁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黄鹤楼对面是龟山,蛇山把守着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则是横跨长江,驾于两山之间。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颖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的就是格调优雅的晴川阁。宽阔的沥青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卡车川流不息,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雾,一派时尚的都市景象与这历史悠久的黄鹤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黄鹤楼更有历史价值。

在楼中,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让你应接不暇,个个别具一格,精巧华丽。

下楼后,接着向前走,有一个大钟,来撞钟的人络绎不绝,钟声雄浑悠远,响彻蛇山。

再往里面走,会有许多道口,走到最后有一座岳飞的铜像,牵着一匹骏马,后边的石头上还刻着还我河山的字样,下面落着岳飞的款。

啊!黄鹤楼,你依着蛇山,傍着长江,点缀了我国这只大公鸡的心脏,你不仅是我国亭台楼阁的一块瑰宝,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焦点,真不愧是我国的四大名楼之一啊!

八年级黄鹤楼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参考。

word整理版。

学习参考资料。

写作背景。

崔颢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极为失意。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诗人登临古迹黄鹤楼,泛览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诗兴大作,脱口而出,一泻千里。既自然宏丽,又饶有风骨。诗虽不协律,但音节嘹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成为历代所推崇的珍品。

游黄鹤楼作文三年级

今年暑假,爸爸带我去参观了有名的黄鹤楼。

来到黄鹤楼,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大的大门,那个门高高的,大约10米吧。

一进入大门后,就看见两只鹤踩在一只乌龟上。仔细一看,才发现上面有条蛇,那条蛇的眼睛雕得炯炯有神。我好奇地问爸爸:“乌龟上怎么会有条蛇呢?”“那不是乌龟,而是神兽,叫玄武。”爸爸连忙打断我。

步入黄鹤楼的第一层,我看见了石头画。上面画着一座大房子,里面住着一对恩爱的夫妻和一位心灵手巧的漂亮姑娘。那对夫妻在他们家的竹子林里散步,而那位姑娘正拿着针在织布机旁织布绣花呢!我不由得想,她们肯定过的很幸福吧!

登上黄鹤楼第二层的精品店,里面有神龟、变色蛙、双鹤登天笔吉祥物。这时,不远处传来“卡卡卡”的相机声。我好奇地向发出相机声的转角走去,一看,是我最喜欢的毛笔画画展。我也迫不及待地拿起手机随着人群一起疯狂地拍着照。

我恋恋不舍地离开画展区,爬上三层的风景梦幻城。来之前就听说过,站在这里看风景是最适合不过的。来到观景台,往下一看:啊!这真是太壮观了!错综复杂的立交桥上面车水马笼,公路的另一边就是火车轨道,一辆长长的火车正在上面慢慢地行驶。让我想起了“托马丝”也是一辆小火车,蓝蓝的。而且,整个城市都尽收眼底。

下了黄鹤楼,映入眼帘的是喷雾美景。站在雾里面的仙鹤和玄武好像活了过来,仿佛刚从飞下凡间。

游黄鹤楼三年级作文优选

暑假里我和妈妈去黄鹤楼玩。

黄鹤楼位于武汉蛇山上,是湖北省著名景点之一。

我们下车后,登上了一个很长的楼梯后,就看见黄鹤楼的顶了,一个牌坊出现在面前,上面写着“三楚一楼”。

继续往前走,只见两只青铜黄鹤站在蛇缠龟的背上,抬头向上看,三个金色的大字“黄鹤楼”的牌匾,挂在黄鹤楼楼顶的檐下。

门前也有一个牌匾,上面写着繁体的“气吞云梦”四字。

我迫不及待地冲进去,书上说黄鹤楼有五层,每层高十米,楼高五十米,我抬头看了看,确实非常高。

我们乘着电梯来到楼顶,通过望远镜可以看到下游的长江二桥,再看对面龟山上的电视塔在山顶高高耸立。

站在楼上往前看,远处的长江和汉江交汇处,只见青青的汉江流入浑黄的长江中,现出半清半浊的奇观。

长江大桥的桥面上行驶的汽车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江面上的轮船缓缓驶过,不时传来“呜呜的”汽笛声,船尾激起了洁白的浪花。

江水无声无息地向远方流去。

看到这些景色,我不禁想起了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国庆节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去武汉玩。

参观黄鹤楼最让我难忘。

我和爸爸妈妈进了黄鹤楼的大门,一楼大厅里的墙壁上有一幅两层楼高的巨画,画上有一个完整的黄鹤楼,楼顶上有一只仙鹤,仙鹤的背上坐着一个人,听说那个人是神仙。

画的两旁各有一根粗壮的顶梁柱,上面有一副对联,右联是“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左联是“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

我们上到二楼,二楼只是个半环绕的小走廊,正面的墙壁和一楼的联在一起,可能是为了游人能更清楚的看到那副巨画和对联吧。

我们上到三楼,看到了一幅名画,画上有很多大诗人,他们都写过关于黄鹤楼的诗。

其中还有李白,我不由得想起了他的诗句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上到四楼,这里是个接待厅,是供游人休息的地方。

厅前大匾上有着一位大书法家写的李白诗“长江万里情”五个字。

我们最后爬到了五楼。

哇,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三只很大很大的毛笔,毛笔的后面有古代用来磨墨汁的工具。

这里的房顶上还有十二盏模仿古代的宫灯,墙壁上还有几幅画,那可是大画家们画的。

出了五楼大厅的门,就看到了一台高倍的望远镜,我坐在椅子上,通过这台望远镜看远处的长江、对岸的电视塔、高楼大厦等,真没有想到,原来模模糊糊的东西,现在一切都清清楚楚!可惜那台高倍的望眼镜每次只能看一分钟,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望远镜自动关闭,不能再看了。

我在黄鹤楼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

7月19日,是个晴朗的日子,万里无云。

我参观了湖北省的著名旅游景点——古朴清雅的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长江大桥边的蛇山上,黄鹤楼共有五层楼,不论是飞檐流阁,还是雕梁画栋,金碧辉煌,巧夺天工,非常壮观。

来到黄鹤楼前,“气吞云梦”四个大字马上给你气势磅礴的感觉。

登上顶层,江城武汉的美景尽收眼底。

长江之水碧波荡漾,浪花翻腾,所向披靡,赛过湖河,敢比大海,气势雄伟,不尽想起“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的诗句来。

黄鹤楼对面是龟山,和蛇山一起把守着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则是横跨长江,驾于两山之间。

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颢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

而左边,就是格调幽雅的晴川阁。

宽阔的沥青马路上,各式各样的汽车、卡车……川流不息,街道上人来人往,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直插云霄,一派时尚的都市景象,与这历史悠久的黄鹤楼形成鲜明的对比,使得黄鹤楼在美丽上又多了一份历史价值。

在楼中,琳琅满目的纪念品让你应接不暇,个个别具一格,精巧华丽,大的美观大方,小的玲珑奇巧。

下楼后,接着向前走,有一个大钟,来撞钟的人络绎不绝,钟声雄浑悠远,响彻蛇山。

再往里边走,会有许多道门,走到最后有一大座岳飞的铜像,牵着一匹骏马,后边的石头上还刻着“还我河山”的字样,下面落着“岳飞”的款。

啊!黄鹤楼,你依着蛇山,傍着长江,点缀了我国这只大公鸡的心脏。

你不仅是我国亭台楼阁的一块瑰宝,更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焦点,真不愧为我国四大名楼之一啊!

游黄鹤楼二年级作文

趁着清明假期,我们一家怀着兴奋的心情去武汉旅游。

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坐卧铺,还在火车上睡觉呢。小小的房间,四张床,洁白的床铺,小小的电视,就像我温暖的家。睡在火车上我觉得很新鲜,伴随着轰隆隆的声音,我进入了梦乡。

早上七点到了武汉。走出火车站,一股空气迎面扑来,好像在说:“欢迎您们来到武汉。”我们找了一个酒店住下,放好行李,就出发去黄鹤楼了。到了那儿,我情不自禁想起了唐代一位诗人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爸爸告诉我: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与湖南岳阳楼,江西腾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我迫不及待想爬上黄鹤楼,于是我们几个小朋友,,顺着弯弯曲曲的楼梯,一口气奔着爬上了黄鹤楼,几个人都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登楼远眺,武汉的风光尽收眼底,让人觉得心旷神怡。“快看长江大桥”,顺着游人指的方向,我看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长江大桥,我连连拍手兴奋地说:“我也看到了。”

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了愉快,也被黄鹤楼那古典的建筑风格所陶醉。我真喜欢这个地方。

六年级黄鹤楼游记作文

前几个月妈妈带我去黄鹤楼游玩。黄鹤楼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远远望去黄鹤楼像展翅欲飞的黄鹤,给人以无限的遐思。我问妈妈为什么叫黄鹤楼,妈妈说这有一个传说:说的是蛇山有一个辛氏酒家,一日店主营救了一位老道,并且让老道在酒家白吃白喝了一年,老道远游前,为表这谢意送给他一只能歌善舞的黄鹤。黄鹤为酒店带来了生气与滚滚财源,十年后,老道收回黄鹤,驾鹤西去,辛氏在酒店原址上建黄鹤楼以作纪念。

我想起一首诗: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凄凄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我不禁感慨祖国的大好河山是如此美丽!

10月6日,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参观了武昌黄鹤楼。

黄鹤楼位于武昌蛇山之巅。一共有五层,每一层都有许多弯弯的翘角,还盖着金黄色的琉璃瓦。远远望去,好像一只只黄鹤展翅欲飞。

我们先来到一楼大厅,这面墙上是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壁画。只见一只黄鹤展开双翅,昂头正飞翔在朵朵白云间,姿态十分优美!下面是一座三层高楼耸立在石矶之上。

我们沿着盘旋的楼梯往上走,参观了四楼,知道了黄鹤楼来自于一个美丽的传说。最后我们来到了五楼,站在楼上,一片美景尽收眼底,浩浩荡荡的长江奔流向东,雄伟壮观的长江大桥像条巨龙横跨江两岸。

这真是一次令人难忘的旅游。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爷爷和妈妈带我去了武汉最著名的黄鹤楼。

来到黄鹤楼下,我看到大片的桃花和梅花都开了,飘着一股淡淡的清香,看着都让人开心。黄鹤楼下还有一个很大的绿色邮筒,我买了四张明信片一一写上祝福的语言投进了大邮筒的肚子里,希望它们能快快飞到我的好朋友身边。

然后,我们就开始登黄鹤楼了。虽然有电梯,但是我还是走了楼梯,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古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是,我爬得更起劲了。当我们爬到五楼的时候,我看到了宏伟的长江大桥,还有龟山和蛇山,我终于明白了黄鹤楼里的仙鹤雕塑为什么站在龟和蛇的身上。我还在五楼看见了李白的壁画,他的胡须长长的,穿着白色的长袍,手里拿着酒壶,好像在念诗呢。原来这就是大诗人李白啊!

今天真是美好的一天啊!

唐代大诗人崔颢写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俨然成为名句。可你见过黄鹤楼吗?我就见过。

今年寒假,妈妈的年假超多。她不想把时间都颓废在家里。于是就拽着我和我姐去武汉玩了。

废话不多说,直奔主题。于是在第二天,我们去了黄鹤楼。一进门黄鹤楼就映入我的眼帘,一栋6-7层楼的仿古建筑,可我为什么要说仿古建筑呢?那是因为顶层“黄鹤楼”三个大字是简体字有木有啊!这一看就是整修的。不过还挺好看的。

不过顶层风景还是挺好的,视野也很开阔。但这未必也太开阔了吧!武汉长江大桥,汉口,武昌尽收眼底。

出来以后,我以幽默的角度总结了“黄鹤楼三大项目”,一一介绍给大家。

当国庆节快要来临时,妈妈突然告诉我一个意外的好消息,说要去武汉黄鹤楼游玩,我兴奋不已,盼望那天快点到来。

终于等到这天,一大早我就醒来收拾行李,我偷偷地把武汉市地图也带上。

很快我们就坐上了去武汉的动车,在车厢里我的心早飞向武汉,到了汉口站,我问爸爸怎么去黄鹤楼,爸爸说可以坐地铁去,我惊讶地问:“武汉地铁竟然开通了?”之后我主动要求独自去买地铁票,在自助售票机前,我偷偷地观察别人怎么买票,终于轮到我了,我不慌不忙顺利地买到了票,上了地铁我在想:“合肥什么时候才能通地铁呢?”

下了地铁,我们就不知道怎么走了,我诡异地笑了笑,地图终于派上用场了。

还未到黄鹤楼我就感受到景点的气氛了,真是“未见其楼,先闻其声。”已经排成一条很长的'队伍了,真是人山人海啊!我们像蜗牛一样艰难地移动着,隐隐约约能够看到黄鹤楼,可是前进的人群依然很慢,周围都是照相摆poss的和喧闹的嘈杂声,退去密密麻麻的人群,又轮到我买门票了,有上次买票的经历,这次我更加淡定和从容了。

终于,我们一家兴高采烈地进入了黄鹤楼公园,接着我们忘情地拍照赏景,最后又到无聊的排队时间准备登黄鹤楼,这个过程太漫长了,我的耐力快用完时我看到身后的队伍依然那么长我还是坚持老老实实地排队,终于轮到我登楼了,我莫名地激动不已。

进入楼内,我们看到了不同年代的精致的黄鹤楼模型,还有不同年代的诗人留下的美妙、华丽的诗词,由此我才明白黄鹤楼历史悠久,走出楼外站到走廊上观赏外景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看到了赫赫有名的长江大桥,它不仅是公路桥,还是铁路桥,还隐隐约约看到雄伟壮丽的斜拉桥、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大美江城,到了楼顶层真的有极目楚天舒的感觉!

下楼后我来到邮政小亭,特意为我的好同学买了一些漂亮的、带有黄鹤楼图案的邮票和明信片等纪念品,把雄伟壮观的“黄鹤楼”带回家,是想让同学们和我一起分享旅游的快乐,也让他们了解一下我的家乡——大美武汉!

前几天我去了武汉人基本上都不去的黄鹤楼,黄鹤楼可是武汉的名片,著名的黄鹤楼烟和酒都是以它命名的。

黄鹤楼位于武汉的蛇山之巅,与湖南省的岳阳楼和江西省的滕王阁并称“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屡毁屡建,现在的黄鹤楼是1985年建成。进了黄鹤楼公园,我们就直奔黄鹤楼而去,黄鹤楼建筑群金碧辉煌,黄鹤楼主楼有五层,非常雄伟壮观。我们乘电梯上直接到了黄鹤楼顶层,在那可以遥望到长江,使我不由的想起了唐代诗人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对面是龟山,中间则是长江大桥,长江大桥就像是一根扁担,挑起两山。龟山右边是鹦鹉洲,就是崔颢诗中“芳草萋萋鹦鹉洲”的那个鹦鹉洲。而左边,就是伯牙和子期曾经在那弹琴的晴川阁。

从黄鹤楼下来,我们见到了“黄鹤归来铜雕”。它位于黄鹤楼以西,由龟、蛇、鹤三种吉祥动物组成。两只鹤由龟和蛇托着奋力向上,仿佛呼唤着一去不复返的同伴早点归来。

黄鹤楼的游人真的不多。在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黄鹤楼这么美丽壮观,又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为什么武汉人都不去呢?如果我们自己都不喜欢它,外地人还会来吗!

有人说:美丽的风景总是在路上。这个十一长假,我们来到了久违的黄鹤楼,领略这千古名楼的丰姿伟貌。

天空不做美,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冒着雨,迎着风,顺着熙熙攘攘的人流,我拾阶而上。

三楚一楼。

步入景区大门,首入眼帘的便是一座大大的牌枋,上面雕刻着“三楚一楼"几个潇酒的大字,洒脱奔放而不失劲道,笔锋深浅自然,浓淡有力,如一位乐观豪迈的诗人。四周饰有传统的红黄相间图案,加上飞檐翘角的边缘,更蕴含了浓浓的历史气息,使人置身其中,犹如穿越了历史的长河。古往今来,多少人从它的槛下经过,从飘缈古韵到发达至今;有多少人为它倾倒,来来往往,流连忘返,去了又回。

神游片刻,我和妈妈便继续向前走去。

瀑布。

沿石子小径前行,穿过一片小树林。听,哗啦啦,哗啦啦——是水的喧嚣声,一条瀑布如长者之白发,倾泄而下。清澈的水流撞击着,咆哮着,像奔腾的骏马,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雨丝向大地飘落,如绣花针,穿过水面,像织女在织一件尚未完成的锦绣,又如飞舞在键盘上的美妙的音符。水声哗哗,雨打芭蕉,奏响心的乐曲。

瀑布之下,一条蜿蜒如蛇的小溪曲曲折折,潺潺地流着,如一个充满灵气的少女,楚楚动人。片片草叶上拢聚着一颗颗剔透的水珠子,如一个小小的圆镜子,又似一颗颗珍珠。

白云阁。

黄鹤楼。

“滚滚长江东流去,翩翩黄鹤绕云楼”。武汉的黄鹤楼真不愧为千古名楼呀!

国庆节到了,爸爸妈妈带我去武汉玩。参观黄鹤楼最让我难忘。

我们上到二楼,二楼只是个半环绕的小走廊,正面的墙壁和一楼的联在一起,可能是为了游人能更清楚的看到那副巨画和对联吧。

我们上到三楼,看到了一幅名画,画上有很多大诗人,他们都写过关于黄鹤楼的诗。其中还有李白,我不由得想起了他的诗句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我们上到四楼,这里是个接待厅,是供游人休息的地方。厅前大匾上有着一位大书法家写的李白诗“长江万里情”五个字。

我们最后爬到了五楼。哇,我第一眼就看到了三只很大很大的毛笔,毛笔的后面有古代用来磨墨汁的工具。这里的房顶上还有十二盏模仿古代的宫灯,墙壁上还有几幅画,那可是大画家们画的。出了五楼大厅的门,就看到了一台高倍的望远镜,我坐在椅子上,通过这台望远镜看远处的长江、对岸的电视塔、高楼大厦等,真没有想到,原来模模糊糊的东西,现在一切都清清楚楚!可惜那台高倍的望眼镜每次只能看一分钟,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望远镜自动关闭,不能再看了。

我在黄鹤楼过了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