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四年级教案 > 猫教案四年级(模板16篇)

猫教案四年级(模板16篇)

时间:2024-05-12 13:13:02 作者:笔砚

在四年级教学中,教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有助于教师全面规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教案范文,希望能够给教师们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年级教案

(1)认知目标:把名人名作用水墨画的方式加上自己的想像画出来。

(2)操作目标:学生通过欣赏学习和自己的想像力,参照艺术家的原作,用水墨画进行表现。

(3)情感目标:借助于名画的形式画出对生活用品的回忆和感受。

通过学习,用水墨工具临摹改编名画。

运用毛笔的中锋、侧锋以及水墨的浓淡表现画面。

教学课时:1-2课时

课前准备:水墨画工具;名画投影片;补充的名画;范画作品。

(1)导入:让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中外著名画家和他们的作品。

(2)欣赏:

方案一:教师在多媒体上播放中外名画,引导学生欣赏。

提问:在欣赏时思考画面的主题内容和构图。

方案二:欣赏课本上高更的画《高更你早》。思考画面上的主题内容。

(3)讨论:

师:什么是变体画?

学生自学,相互讨论,全班交流。

(4)作品评析:

欣赏书上的学生作品,与高更原作进行分析比较(主体物,构图的表现方式)。

讨论:怎样才能完成变体画。

(5)尝试练习:

教师提出具体要求。请学生代表上黑板试画,其他学生在草稿纸上试画。

(6)创作水墨变体画:教师示范水墨变体画。

水墨画的技法要求:

a、用毛笔的中锋勾画主要的形状。

b、用毛笔的侧锋做大面积的渲染。

c、墨色的运用:焦、重、浓、淡、清。

(7)学生作业练习:

a、选择《高更你早》或《故乡的梦》进行改编。

b、可选择横或竖的构图方式进行创作。

c、勾线后染墨。

(8)作业展评: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师生共同讲评。

(9)课后拓展:选择自己喜欢的水墨名画改画成水彩画或油画。

(1)复习导入:将上一课时的作业展评。讨论作业的创作表现效果。

(2)欣赏;欣赏中国汉代画像石和木版年画。

(3)讨论交流:

讨论;汉代画像石、木版年画上画面内容。让学生联系我们的平常生活情景一谈。

(4)创作构思:

a、欣赏书上的儿童画作品。

b、在草稿纸上用铅笔参照书上提供的三幅画进行变体画的创作。

c、教师点评:构图和内容提要丰富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d、老师用线描的方法创作《老鼠娶亲》,画出结婚时的热闹场景。

(5)创作练习:

师:在宣纸上模仿汉代画像石或年画的形式共青团一幅水墨变体画。

(6)作业要求:

水墨要求:注意水墨的浓淡,用中锋勾线,粗细匀称,线条流畅。用侧锋渲染时注意墨色的焦、重、浓、淡、清的运用。

构图要求:合理安排画面,主次清楚,层次分明。

四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结合进行实际操作,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结合小数乘法的意义,能够计算简单的小数乘整数。

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能计算出简单的小数与整数相乘的得数。

引导、发现法

小黑板

一、情景导入呈现目标

1、回顾整数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相加的和的简便运算。)

2、3×4的表示什么意思?

0.2×4表示什么意思?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3、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创设商店一角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然后对“买4根棒棒糖需要多少钱?”展开讨论。

二、探究新知

1、学生列出算式,并说明意义。

2、小组讨论算法。

3、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解释理由并进行交流。可以运用连加,元、角、分的转化,几何模型得出结果。

4、引导全班同学讨论这些方法,进一步体会小数乘法的意义。引导学生观察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参与指导解释疑难问题)

三、点拨升华

小数乘法的意义和整数乘法的意义一样,也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独立思索小组交流总结方法教师点拨。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或者还有什么疑问?先小组内说一说,最后班上交流。

五、当堂训练

1、算一算。

0.4×5=0.2×5=0.6×5=

0.3×6=0.2×7=0.6×9=

2、完成学案第三题。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六、拓展提高

笑笑看见远处的闪电以后,经过6秒才听见雷声,如果雷声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0.34秒,那么笑笑离闪电有多远?先独立做,最后组内交流。

七、作业布置:教材第34页“练一练”的第2、3题

观潮四年级教案

    《观潮》任教版小学第七册22课。这是一片写景为主的散文。作者按时间的推移顺序用生动的语言准确的词汇恰当的比喻,把钱塘江描绘得有声有色,再现了钱塘江大潮雄伟壮观的景象。自立行家按流露出喜爱之情。是一片培养学生预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好文章,也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对大自然的热爱的好文章。

    1、学生是东风东路小学四年二班的学生

    2、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较强,能运用网络查询收集资料帮助学习。

    3、学生思维活跃,肯动脑筋知识面较广,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尤其是借助网络的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

    2、学习本科抓住事物的特点的几方面按时间顺序来写的写作方法。

    3、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接受反映能力:

    1、培养学生与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信息。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自主学习的能力。

    3、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课文三、四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来时的情景,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秒潮水的语句,熟练成诵部分语句。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类型媒体内容使用时间媒体的作用媒体使用方法知识理解网络潮的气氛10分创设情景提供观察资源浏览、观察能力应用网络潮的样子特点等15分提供观察资源制作简报浏览、制作情感接受、反应课件潮的壮观2分提供资源、情感渲染演示。

    四年级墨梅教案

    知识与技能:认识“砚”、“乾”、“坤”三个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过程与方法: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会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理解古诗的意思。

    :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 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墨梅这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唐代、唐代和元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昌龄、卢纶和王冕。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墨痕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古诗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词语,比如查资料,利用工具书,网上查询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如下:

    (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

    (突出了它淡淡的彩。)

    e.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背诵《墨梅》

    板书设计: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

    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

    只留清气满乾坤。

    四年级教案

    教材第16~18页。

    1.了解数的产生,理解自然数的概念。

    2.认识亿级的计数单位,掌握十进制计数法的含义。.

    重点:理解自然数的概念和十进制计数法。

    难点:掌握含有亿级数的数位顺序表和十进制计数法。

    一、创设情境

    我们知道数字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应用地非常广泛,可以说是无处不在,这些数是怎样产生的呢?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关于数的知识。

    (板书:数的产生)

    二、自主探究

    1.探究数的产生过程。

    (1)如果没有了数字,怎样表示我手中的粉笔有多少根呢?(教师举起手中的4根粉笔)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怎样表示有4根粉笔?

    (学生通过讨论,会想到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教师对学生的创造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在生产劳动中,人们需要数人数、数物体个数或记录打猎后捕获的野兽的数量等等,这样就逐渐产生了数。

    引导学生看教材第17页中的图片,读下面的文字。了解在远古时代,人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各种方法来表示物体的个数。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发明了一些记数的符号,这就是数字。如:巴比伦数字、中国数字、罗马数字。还有印度人发明的数字,后来流传到阿拉伯,又从阿拉伯传入欧洲,人们误以为是阿拉伯人发明的数字,一直把它叫做阿拉伯数字,即0,1,2,3,4,5,6,7,8,9……经过了几千年,才产生了现在通用的阿拉伯数字。

    (3)了解了数的产生过程,你有什么想法?

    教师教育学生要珍惜人类灿烂的文化遗产,认真努力地学好知识,创造出更多的知识。

    2.认识自然数。

    (1)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数。(板书:自然数)

    (2)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数。所有的自然数都是整数。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3.十进制计数法。

    (1)我们已经学过亿以内的数,在日常生活中还经常用到比亿大的数,例如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人数是1339724852人,世界人口有70多亿等。

    (2)用计数器数数,认识十亿、百亿、千亿。

    教师在计数器上先拨珠,让学生数数: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板书:十亿、百亿、千亿)

    指出:十亿、百亿、千亿和以前学过的个(一)、十、百、千……一样都是计数单位。

    (3)在数位顺序表上填出亿级的数位和计数单位。

    让学生独立填一填,再指名汇报,共同订正。

    (4)说一说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10个一百是一千……10个一亿是十亿,10个十亿是一百亿,10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教师指出: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的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板书:十进制计数法)

    (5)观察比较:比较数位顺序表上个级、万级和亿级有什么异同?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议一议,再分别说一说各自的看法。

    三、实践应用

    1.填空。

    (1)一百亿里有()个十亿,()个一百亿是一千亿。

    (2)从个位起,第()位是万位,第()位是十亿位。

    (3)和亿位相邻的两个数位是()和()。

    2.教材“练习三”第1题。

    想一想,说一说。

    3.教材“练习三”第2题

    同桌两人合作完成。

    四、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你对数又有了什么新的认识?

    四年级《猫》教案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新词。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猫的认识。

    学生可以读和猫有关的书,也可以介绍猫的生活习性等方面知识。

    1.指名读,说出段意。

    2.交流自己词语的理解,提出易读错、写错的字。特别注意:屏息凝视、生气勃勃等。

    根据各段段意试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了解猫的几方面的特点。

    引导学生归纳出猫的特点,即大猫性格古怪:既老实又贪玩还尽责;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出;既胆小又勇猛;小猫则更淘气。

    1.看拼音写词语。

    ()呼()遭()生气()()备。

    2.多音字组词。

    折屏。

    1.通过理解课人,了解猫的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可爱,培养学生热爱小动物的感情和观察小动物的兴趣。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细致观察和真实具体地记叙事物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回忆猫的特点。

    1.请同学朗读这一段,思考:大花猫的性格特点是什么?从哪里看出来的。

    引导学生了解大花猫的性格特点古怪,因为它老实、贪玩同时又尽职。

    2.出示句子,学生比较:

    说它老实吧,它却贪玩。

    说它贪玩吧,它很贪玩。

    引导学生体会两种句式,前一种写法是不确定的,后一种写法是肯定的。进而发现连接猫性格的词语为“吧,可是。”

    3.请同学用“吧,可是”将老实――贪玩――尽职连起来说一句话,体现猫性格的古怪。

    4.学生仿照句式进行迁移训练,说一个人性情很古怪。

    (学生从发现――认识――迁移的过程,符合认知规律,也更加清楚作者写法的特点。)。

    5.引导全体学生理解猫的性格古怪。

    出示:说它老实吧,_____。可是,_____。

    说它贪玩吧,_____。可是,_____。

    1.学生自读这两个自然段,思考:这两个描写的猫的性格古怪在哪儿?

    2.用第一段的句式说话、填空。

    3.仔细品读第二段,学习作者是怎样把猫高兴和不高兴时的古怪特点写得具体生动的。

    使学生认识到作者运用一系列动词具体写出了猫的表现,让人感到真实、生动。

    4.回读前三个自然段,读中体会大花猫性格的古怪及作者对它的宠爱。

    1.请同学合上书听老师读书,同时思考:这一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写出了小花猫什么特点。

    (培养听的能力,听后概括,抓住要点知道主要内容,达到基本要求。)。

    2.请同学听老师读第二遍,把能表现出小花猫淘气特点的词记在本子上。

    (教养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搜集有关信息的能力,提高写字速度。)。

    3.请同学听老师读第三遍,边听边想象小花猫淘气时的情景。然后大家介绍,尽量用上文中的好词佳句。

    (边听边悟,张开想象的翅膀,进入情境。复述时鼓励学生将本文语言文字内化成自身语言,锻炼学生记忆力,体现了学以致用的原则。)。

    4.齐读这一段,读中体会小猫的淘气及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1.留心观察自己周围的一种小动物,写一篇观察日记。

    2.自己栽一棵白菜花,观察它的生长情况,坚持写观察日记。

    四年级教案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写景的文章,描写了被成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文章分为四个自然段,先总写,然后从“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个方面具体刻画了钱塘潮的雄伟壮观,有声有色,有景色的正面描写,也有观潮人的侧面烘托,是很好的进行朗读训练的文章,同时,也是进行写景类文章写作训练的典范。

    1、播放录象,教师进行充满感情的介绍:钱塘江它是我们浙江省的第一大河,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公里,河域面积五万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积的百分之四十三,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江流。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钱塘江边一睹为快。

    2、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潮声你觉得钱塘江潮怎么样呢?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说得真不错,这篇课文的作者在他眼里的钱塘又是怎么样的?自由读课文,找出一个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特点的词语。(让学生让黑板板书)

    3、你们认为哪个词是“元帅”?(板书:天下奇观)理解奇观。

    多么壮观的钱塘江大潮,作为一个浙江人,我们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现在有很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尽一尽地主之意,为他们做一下导游。(任务驱动:编写导游词)

    1、自由选择一个自然段,同时可以上网浏览图片。你准备怎样介绍,可以边看图边介绍,也可以通过读来介绍。

    2、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板书)观朝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

    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在有了图片和课文中的这些内容以后,你还想在你的解说词中加如写什么?

    1、我的感受。

    (1)结合课文中描写人物的句子。

    (2)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注意安全,感到自豪等等

    2、还可以加入一些音乐。

    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挑选一个方面在网上制作解说词。

    交流反馈。

    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有着太多太多这样的壮观景象,回家后上网收缩有关内容,制作成幻灯片,将举行一次宁波江东中心业余小导游的竞选活动。

    四年级语文教案

    本次语文园地包括口语交际、习作、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和宽带网。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赞美祖国壮丽河山,启发学生走向大自然去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习作的要求是观察一处景物再把观察到的景物写下来。“我的发现”以对话的方式对本组课文表达方式作了回顾和总结。日积月累选编了5句有关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宽带网是一项搜集祖国锦绣河山图片资料的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掌握本单元字词,积累古诗名句。

    过程与方法:学会制定春游方案;能按一定顺序观察景物并具体生动的奥写下来;发现排比句的特点。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孩子们搜集信息的能力和兴趣。

    学情分析:

    本次语文园地的内容与以往差不多,口语交际与作文都与景物有关,学生已经写过多次,并不陌生。难点是如何把景物写具体写生动。这就要求学生课下多观察,细观察。古诗名句理解需要教师点播,宽带网重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提高搜集信息的能力。

    教法与学法:课下细致观察与课上指导交流相结合,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相结合

    教学准备:课下按一定顺序观察校园一处景物

    教学时间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导入新课

    谈话引入: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了,你从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春的气息?你们想出去找找春天吗?今天我们就要商量商量,怎样才能快乐、安全、有意义地找到春天。

    二、读课题,明要要求。

    1、自读课题,弄明白说话的主题是什么。(春游计划)

    2、围绕这个中心,要说清楚哪几个要点呢?

    (1)时间、地点

    (2)准备工作

    (3)开展的活动

    3、除了书上提到的这几个方面,你觉得还有必要说清楚什么。自由补充

    三、分小组讨论

    1、提出要求

    (1)围绕中心话题进行讨论。

    (2)分工合作,团结协作。

    (3)学会倾听

    (4)作好记录,形成书面计划草案。可以表格的形式进行。

    时间

    地点

    活动内容

    准备工作

    分工

    其它

    2、自由组合。并选出组长

    3、进行讨论。

    4、各小组进行汇报。

    5、评一评:取长补短,统一意见,形成班级的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一、导入新课

    二、读题:明要求。

    1、自读题目,弄清写作的内容和要求。

    2、梳理:内容:

    (1)校园的一处景物

    (2)别处的景物

    (3)发生在校园的一件事

    要求:顺序清楚,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三、指导选材:

    1、典型***:写一处景物,选择最美的、自己观察得最仔细的。

    2、新颖: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

    四、指导写法:

    1、要有一定的顺序

    2、怎样写具体:观察要细致;采用多种表现手法;语言优美。

    五、相互交流:

    1、分小组交流自己的构思,在交流中得到启发。

    2、提出自己在思考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六、拟定草稿。教师指导,及时发现优点和问题。

    七、学生完成后,选择一篇较为典型的文稿做点评,肯定优点,指出问题,然后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一、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盘点里的词语,有选择地听写。

    二、我的发现。

    1.分角色读对话。

    2.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

    3.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4.全班交流。

    5.摘抄。

    6.想一想: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读到过这样的句子。

    三、日积月累。

    1.自由朗读诗句。

    2.说说自己读懂了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

    3.教师点评释译。

    4.比一比,看谁背得多,看谁背得快。

    四、宽带网。

    1.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2.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3.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4.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口头介绍,或者借助投影仪口头介绍。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 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四年级数学教案

    1、认识容量单位毫升,知道毫升是一个比较小的容量单位。

    2、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知道1升=1000毫升

    学生预习、准备量杯、滴管、量桶、水等。

    一、了解预习情况:

    通过预习,你知道我们这节课要学习什么?你知道了相关的哪些知识?

    随学生回答板书:毫升

    学生可能会知道:毫升可以用字母ml表示;1升=1000毫升;……

    二、认识1毫升

    2、用滴管向量筒里滴水,大家数一数,几滴大约是1毫升。

    3、通过这个实验,你对毫升有了什么认识?

    取生活中最常见的勺子,舀满1勺水,倒入量筒,测得大约是10毫升

    指出:这勺子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东西,现在你会利用它找适量的药水了么?

    三、完成想想做做1、2:

    1、下面的容器里各有多少毫升药水?

    四、升和毫升的进率

    1.出示500毫升的量杯,请同学们观察量杯上的刻度,指一指,100毫升,150毫升,250毫升,400毫升和500毫升各在什么地方。

    2.把1升水倒入量杯中,看看可以倒几杯。(两杯)

    3.问:1升等于多少毫升。

    4.指名学生回答,板书(1升=1000毫升)说明升与毫升的进率是1000。

    5.练习:20xx毫升=( )升4000毫升=( )升

    9升=()毫升10升=()毫升

    五、完成想想做做3、4、5:

    1、说说下面每种饮料分别需要多少瓶才正好是1升:

    请学生完整的列出解答算式。在交流第一个的时候指名说说列式理由。

    先交流:做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喝?然后多请几个学生自然地喝这100ml水。算一算。

    3.完成想想做做4

    (1)学生独立完成

    (2)交流

    六.你知道吗?

    学生自由阅读后交流感想。

    课后小记:“1毫升概念的确立”,让学生观察1毫升在量器、瓶盖中的情况、用滴管装,使每个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了1毫升的多少,学生感兴趣。认识一把普通勺子容量约10毫升,可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在生活中寻找、认识毫升,是一个非常好的学具。

    授后小记:

    前两课时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教学容量单位应该以动手操作及实物演示为主要的教学及学习方式,因此,在课前我利用学生群体收集了大量练习中出现的容器实物,在课上展示给所有学生看,学生通过观察,切实地感受到了“1毫升”是一个很小的容量单位及各种小容量容器的实际大小。

    语文四年级教案

    这篇看图学文有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组成,直观的图画和具体形象的短文紧密配合,表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和高大坚固,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学生能课内外知识相结合,更好地理解本文的内容;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从不同的观察点观察事物的方法,学习在观察中展开想象;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引导学生把观察、阅读、想象结合起来,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对课文内容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本文时让学生收集有关长城的古诗和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后引导学生看图,再结合文章来学习,通过阅读来加深理解。

    布置学生购及有关长城的图片或文字资料长城的风光资料片、投影片

    2课时

    理解图意及文章的内容,指导学生朗读。

    一、默读“导读”,了解学习内容,明确训练要求

    1、请同学们讲解,老师及时加以表扬。

    2、老师补充几首古诗。

    3、简介长城: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地域,各自在形势险要地方修筑长城。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抵御匈奴的侵犯,将原先秦、赵、燕三国北边的长城予以修缮,并且连贯起来。此后,汉、北魏、北齐、北周、隋各代都曾修筑过,明代为了抵御外敌,前后修筑18次,图上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代修筑的。

    三、观察图画

    1、学生自己观察,有条理地进行观察,说说长城的形状、样子,指名说说(特别提问学习后进的同学,及时加以鼓励)。

    2、同学间互相说。

    3、自读课文,看看文中怎样描写的?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找到长城的起始点,体会长城的长,请同学读一读书中有关“长”的语句。

    2、自由读第一段。

    3、指名读。

    五、学习第二段。

    1、再次观察长城的近景图,感受长城的高大坚固,补充:八达岭居庸关一代的长城,城墙高8、5米,厚6、5米,顶端厚5、7米,女墙高一米,的确又高又坚固。

    2、指名读第二段。

    3、同位间指出垛口、城台等的位置。

    4、朗读第二段。

    六、自学第三段。

    1、读第三段,你读懂了什么?

    2、有感情地读一读。

    3、理解“思考练习”3的前两个句子的含义。

    (1)“很自然地想起”是因为长城雄伟坚固,结构合理,谁来到长城也会想起古代的劳动人民,并发出由衷的感叹。

    (2)一个“才”,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艰辛与智慧,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崇敬与赞美。

    七、自学第四段。

    1、自己学习,你读懂了什么?

    2、读第四段,读出自豪之情。

    八、小结。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想法?多谈一谈。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2长城

    伟大的奇迹高大坚固

    歌颂劳动人民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加深对长城的认识,理清课文的条理,激发爱国之情。

    一、导入新课。

    二、深入了解。

    1、同学们说说自己收集的故事,老师给予表扬。

    2、听了这些故事,大家谈感想。

    三、指读课文,再联系图,了解长城的构造与用途。

    四、进行朗读训练。

    1、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2、自由读课文。

    五、理清课文条理。

    六、指导背诵。

    1、学生自由背诵,可一段一段地背诵,也可按自己的方法背诵。

    2、教师指导后进的同学背诵。

    3、指名背诵,交流经验。

    七、听写字词。

    八、请几名同学当小导游,介绍长城。

    1、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知道的有关长城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2长城

    概述长城长城脚下、长城上感想

    远近

    四年级语文教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学习课文抓住特点、选择有关材料、具体化的描写方法。

    理解为什么把骆驼称为“沙漠之舟”。

    1、学生查找有关描写骆驼身体特点和生活习性的相关资料。

    2、电脑课件。

    两课时

    1、谈话:小朋友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疙瘩 自豪 骆驼 委屈 足够 沙漠 小溪 陷进 养料

    风沙 茫茫 贮存 俯下身子 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第3、4自然段)

    4、指名读自学题(2)的词语,注意3个带点字都读轻声,教师领读这3个词语。

    5、说一说“自豪、委屈、足够、小溪、陷进、养料、风沙”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说出意思后,教师要进一步追问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说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反复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来加以理解。

    6、小结自学情况,表扬学得好的,鼓励学得不够好的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1、2自然段写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1) 教师范读。

    (2) 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3) 指名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读体会小骆驼照镜子时候的心情,读准小红马批评小骆驼难看时的语气,并通过读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 分组齐读这一部分课文。

    1.用钢笔描红。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鼻”和“陷”的写法。

    (2)学生当堂描红,教师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以减轻学生课堂疲劳。

    (3)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4)欣赏佳作。

    2.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每个词语四遍

    3.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教时

    1.听写词语。

    2.说一说妈妈为什么要带小骆驼到沙漠里走一趟。

    1.默读课文,完成课文后第四题。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后进生。

    3.讨论课文后第四题的答案并板书。学生根据板书检查自己做的答案。

    4.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琢磨这一部分改怎么读。

    (2)指名读,引导评判是否读得有感情,提醒学生:通过读突出沙漠的广大和环境恶劣,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用词造句的精妙。妈妈的话耐人寻味,要反复读,读准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

    (3)学生再练读、齐读。

    5、小结。

    (1)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指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课文。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

    2、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1)思考:小骆驼想到了什么才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讨论。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4、教师小结。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话训练:同学们,小骆驼以后再听到小红马说它难看会怎么说呢?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设计: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

    驼峰——贮存着养料——足够路上用

    委屈 脚掌——又大又厚——

    不会陷进松散的沙子里自豪

    眼睛——双层眼毛——

    风沙过去了,没进一点沙子

    四年级数学教案

    本节内容是在三年级观察由3个、4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拼成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上面、侧面三个不同的角度去观察的基础上,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所摆成的物体,从正面、上面、侧面所看到的形状不变。

    在学习新知识的开始,我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所摆物体的正面的形状,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添加一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从正面看形状不变,想一想,该怎样摆?这当中强调要有各自独立思考,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里讨论,待有结果以后,再尝试拼摆,通过自己亲身实践,验证自己的设想,这样设计一是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想,富于实践。二是亲身经历数学学习历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由猜想、假设到操作验证,既掌握了知识,又形成了能力。

    得出各种不同摆法以后,再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摆在原物体某一个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对齐着摆就行了。摆在后面,如果允许不对齐,就会出现更多不同的摆法。

    此刻,我又作了拓展;可以再添加相同的小正方体了吗?学生回答:可以。可以添加多少个?1个、2个、3个……一直到无数个。学生的思维很发散,很有创意,真了不起,他们已经发现拼摆中的规律:只要在原某一个小正方体的前面或后面即可。

    从上面、侧面看形状不变,改变了教学的策略,先研究侧面,后研究上面。因为侧面的摆法和正面摆法有相似之处,仍然有无数种不同的摆法,在教学中直接让学生拼摆,再借助多媒体演示多种不同的摆法。当研究从上面看时,要求学生直接通过展开丰富想象无需拼摆,直接借助电脑上拖动小正方体展示不同的摆法,同时还提问:有不同的摆法吗?学生举出了多种不同的摆法。

    整个探究过程,大胆放手、扎实有效,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搭石四年级教案

    针对《搭石》这篇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采用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的?导读、练读、评读、赏读?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对文本的"咬文嚼字",力求嚼在经典之处,运用“根据语境判别多音字的读音”、“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抓住关键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并读出画面的美”、“创编诗歌提升朗读积累语言”“读文句想画面”等学习语言文字的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努力体现语言回归课堂这一特色。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默读;

    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能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初步感受文章中优美的语言,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此基础上,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2、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3、积累文中喜欢的句子。

    让学生从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激趣导入:

    (课前听欢快的音乐)老师:快乐的心情你准备好了吗?带着这份心情,我们来到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课件配乐,师旁述)同学们请看,这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这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郁郁葱葱的树木,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以及散落在小溪边的风情民居,但让作者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

    (二)复习旧知: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课文,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什么是搭石?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欲望;复习旧知,是为了从整体入手,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认识搭石,寻找美

    (一)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脱鞋绾裤)理解“绾”。

    (二)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你体会到了什么?再读什么是搭石。

    (三)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答。

    (四)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个描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随机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找出学习课文的切入点,切入点找准了就能统领全文,学生的读、疑、析、议也能轻易激出来了。)

    三、重点精读,品味美

    老师:搭石是怎样的一道风景呢?咱们按课文的叙述顺序来交流交流。

    (一)品味“摆搭石”的美

    1、你觉得这句美,美在哪?生自由谈自己感悟的美。找你的好伙伴一起来读读。

    2、(出示关键词)感受老人摆搭石的美,师读带点的关键词,生接句读。

    3、当老人急着赶路,却发现搭石不稳时,他会怎么想呢?指名说。

    4、多么淳朴善良的老人啊,他不仅这样想着,还这样做着:(课件出示句子)

    他首先(),接着(),然后(),他深情地(),仿佛()。

    5、你从老人的身上感悟到了什么呢?指名说:奉献美

    (随机板书:奉献美)

    6、想读出奉献美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读读吧!(师带生读)

    (二)品味“走搭石”的美

    1、一行人走搭石

    (1)指导读准“行”、“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这些字词。

    (2)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自由说。

    (随机板书:协调美)

    (3)理解“协调有序”:小组模仿走搭石。

    (4)“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生谈感受到的美,深情朗读,重点体会“绰”字。

    (5)指名朗读此句,其余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6)推荐同学朗读“走搭石”的小诗,师评价总结:的确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2、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

    老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个人面对面走搭石的句子。

    (1)你们从哪儿体会到这幅画面的美呢?生各抒己见。

    (2)重点体会“让对方先走”,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谦让的美德。 (随机板书:谦让美)

    (3)请两位学生上台模仿走搭石,体验谦让美。

    (4)分两个大组朗读这几句话,读出感情。

    3、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

    (2)师生角色扮演“青年人”和“老人”走搭石。

    (3)体会“理所当然”,感悟乡亲们的美好感情,更是家乡的一道风景。

    (随机板书:助人美)

    (三)展开想象,自由说句式:假如遇上……来走搭石,……。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1、过渡:还有很多的“假如”,淳朴的民风已经在你心中播下了种子。真是石如其人啊!这样的搭石和这样的乡亲,构成了一幅美妙的画卷!让我们读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3、总的感悟搭石默默无语的奉献美。

    (随机板书:爱)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让学生抓住重点段、重点词句反复品读,在读读悟悟、想象说话、角色扮演等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中,学生体会了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也体会到了课文表面写的是搭石无私,其实赞颂的是乡亲们的默默无闻与无私奉献。)

    四、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于观察的好习惯,你发现我们身边有美吗?你发现了怎样的美呢?

    (生自由说自己发现的生活中的美。)

    (设计意图:把课堂延伸到我们的生活中,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观察,去发现身边的美,说说身边的美,培养了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感受到文中的人性美,更能感受到生活中身边的人性美。)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老师:同学们,课文中的美和我们所说的美,其实都是爱的体现。让我们以美的心去对待他人,以美的语言去温暖他人,以美的行动去感动他人,我们将会发现世界处处充满爱,人生是如此的美好!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激情总结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感染,得到升华。)

    六、作业布置

    小练笔:写写自己发现的平凡事物中的美。

    (设计意图:读写结合,让学生能活学活用,运用文中的写法,抒发心中的情感,积累并学习运用优美的词句,真正起到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作用,彰显语文特色。)

    七、板书设计

    21搭 石

    奉献美

    家乡的一道风景 协调美 爱

    谦让美

    助人美

    结语:教案是老师在开展教学工作前准备好的材料,是辅助教师教学的一种材料。以上就是小编整理收集的四年级语文搭石教案全部内容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四年级语文教案

    语言和感情永远是语文教学的两根支柱,离开了感情的语言缺乏感染力,离开了语言的感情是空洞乏味的。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咀嚼课文中关键词、句来领悟人间真情,用个性化的朗读来表达这份情,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和滋养人文精神的双重目标。

    1、通过联系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窘住”“不辞辛苦”和“沉吟”等关键词的意思。

    2、在洞察人物内心世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小女孩对妈妈真挚的爱和大胡子老板美好、善良的品质。

    幻灯片、音乐

    一、听写词语,复述故事——温故知新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圣诞老人的礼物》这篇课文,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强调“诞”字的书写。

    2、组织同学们听写词语:橱窗、假发;项链、恳求;不辞辛苦、遗憾;包裹、纯洁。

    3、课文中介绍了几个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请你根据上面词语的提示,试着用三、五句话讲一讲这个生动的故事。

    (解说:听写的8个词语中包含了所有要求会写的生字,并提示了故事的主要情节。问题和词语成为学生复述课文的阶梯。引导学生整体回味的同时为近一步理解课文铺垫蓄势。)

    二、整体感悟,学做批注——由浅入深

    1、指名按照自然段朗读课文。

    预设:这是一名非常孝顺的小女孩。

    这是一名很坚强的小女孩。

    2、默读课文,边读边做批注,把最能体现小女孩孝顺、坚强的语句画出来。精彩的语句就像茶一样,要反复地品味、玩赏,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希望同学们找到这些语句后,像品茶一样反复品玩,把你品出的滋味变成文字,流淌在书上。

    (解说:让学生在整体感悟的基础上,交流自己初步的感受,对小女孩又一个朦胧的认识,为下文品词析句打下基础。同时侧重指导学生做批注,让学生能透过文字领悟到更深层次的思想感情。这样就完成了一个从文中来在到文中去的学习过程。)

    三、品析词句,洞察心理——一叶知秋

    汇报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的感受。

    1、体会小女孩看到假发时的欣喜和激动。

    从哪些语句能看出小女孩很孝顺?(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话)

    小女孩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此时小女孩什么心情?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高兴、激动、欣喜、喜出望外)

    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读中,读一读这段心理活动的描写。

    (解说:透过语言文字,读懂人物内心的情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融入朗读中。以读抒情,以情促读。)

    2、体会小女孩钱不够时的无奈和窘迫。

    还从哪些语句中能看出小女孩很孝顺?(第三自然段)

    查字典理解“窘”在文中的意思。(窘:为难)

    小女孩因为什么为难呢?(体会项链的价格与假发的价格相去甚远。)

    是呀,项链可能是妈妈曾经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她全部的家当,是她最宝贵的东西,可还抵不过假发价格的七分之一,如果你是小女孩,此时你心里会怎么想?(无奈、悲伤、失望、羞涩)

    把理解融入朗读中,试着读一读。

    (解说:关注重点语句中的中心词,通过查字典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查阅工具书的习惯。)

    3、体会小女孩为换回假发付出的辛苦。

    读到哪句话时,你的心弦为之一颤,让你为之感动?(第四自然段第四句)

    小女孩手臂上的伤口就是无声的语言,看着这一道道伤口,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预设:小女孩抓着藤条、攀越着岩石上山的画面。

    她被一群也蜜蜂追赶、叮咬的画面。

    她不小心从山上滚落的画面。

    是呀,这伤口的背后是默默地付出,这伤口的背后是无法形容的疼痛,面对这些小女孩没有退缩,支持她一路走来的是什么?是她对妈妈深深的爱,是她对妈妈恢复往日的漂亮的强烈渴求,是她那令人感动的一片孝心。

    播放音乐,教师范读第4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

    指名读课文。

    (解说:根据文字想象画面,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缺,让学生展开想象来补白。在学生有了一定感情积淀的时候,播放音乐,烘托气氛,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4、体会小女孩听了老板的话表现出的坚强和失望。

    读到哪句话时,你的心弦再次被触动,让你感到很伤心?(第四自然段第五句)

    小女孩因什么而“愤怒”?又因什么而“忧伤”?

    是呀,当悲伤和失望累计到一定程度时,她变得愈发地坚强,带着自己的理解读一读这句话。

    四、联系前文,再次品味——拨云见日

    1、读了五、六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圣诞老人就是大胡子叔叔。)

    2、联系前文,说说从哪里得知圣诞老人就是大胡子叔叔?

    预设:只有大胡子叔叔知道小女孩的妈妈急需这顶假发。

    大胡子叔叔沉吟了一会儿,遗憾地说……

    预设:他被小女孩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动了。

    对小女孩妈妈的身体和母女贫困的生活非常同情。

    已经打定主意,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

    带着对小女孩境遇的同情,带着对大胡子老板的敬意,我们再来读一读第四自然段。

    播放音乐,再次品味文字。

    (解说:通过对圣诞老人是谁的揭示,再次品味文章的重点段落,充分理解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使学生与文中人物在情感上达成共鸣。)

    五、布置作业,展开想象——余音缭绕

    作业超市,自足选择。

    1、给故事续编一个合理的结局。

    2、从小女孩、妈妈、大胡子三个人物中选择一个或两个,把想对她们要说的话写下来。

    四年级数学教案

    混合练习--教材第57页练习十二9-13题。

    通过混合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一、口算

    做第9题。

    这是接近整百数的口算,口算时着重让学生思考多加了的要减去,多减了的要加上。

    二、求未知数

    1.做第10题。

    学生做完后,要让他们说一说各根据加、减法中哪个关系式来计算的,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

    2.做第11题。

    这道题既可以直接根据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解答,也可以把要求的数用未知数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x的等式来解答。

    三、简便算法

    做第12题。

    在计算前,注意提醒学生怎样简便就怎样算。

    四、解答应用题

    做第13题

    指名读题,并说出题目说的是一件什么事,告诉了哪几个条件,问题是什么。要求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订正时,提问:

    这两种方法的结果怎样?[相等。]

    哪种方法简便?[用265-(35+100+85)比较简便。]

    在计算(35+100+85)时应用了什么知识?[应用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

    四年级语文教案

    1、认识“拽、茸、副”等6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并在反复的朗读当中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3、学习续编故事。

    理解课文内容,准确把握小木偶被曲解后的语言、内心活动。

    1课时

    1、按课文前“连接语”中的要求预习课文。

    2、了解一点木偶的知识。

    3、准备与课文相协调的音乐及道具。

    1、播放《笑比哭好》的歌曲。

    3、教师小结:是啊!生活需要笑,笑使我们抛开一切烦恼,笑使我们信心百倍,笑使我们增进友谊——笑多重要呀!可是我们看完了小木偶的故事,也许你会对笑有新的理解。

    1、朗读课文,读后互评:生字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得通顺。

    2、交流:读了课文后,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感受?

    3、小结:因为只拥有笑,小木偶受尽了委屈,漂亮的背包被可恨的小红狐抢走了,熊警察却不信;头疼得厉害,老婆婆却说是撒谎。哎!好可怜的小木偶呀!同学们,你们想亲身感受下小木偶的遭遇吗?老师有个主意,咱们分角色来演演这个有趣的故事吧!

    1、大家回想一下,前面我们已经演过了好几篇童话了,积累了哪些好方法,交流一下。

    2、在总结方法基础上,学生合作试演。

    3、学生展示——观众评议、教师指导——学生再演——配乐、带上头饰表演。

    4、同学们,在亲身经历小木偶的遭遇中,你一定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能告诉大家吗?

    5、齐读最后一句话:“笑是很重要、很美好的!不过,要是只会笑,那可是远远不够的。”然后引导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

    6、小结:生活是丰富多彩的,酸甜苦辣、喜怒裒乐都需要我们去经历,去面对,这样才是完整的生活。

    在小木偶身上,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我们来接着编下去。

    1、自由准备。

    2、学生续编故事。

    1、本单元的童话故事,到此已全部结束了,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总结;童话让我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在童话的世界里,我们可以自由翱翔,想我们所想,思我们所思,憧憬美好的未来,思索生活的真谛。希望小作家们也提起笔写下你心中最美好的童话故事。

    1、续写《小木偶的故事》

    【板书设计】

    12* 小木偶的故事

    笑—— 感受生活的快乐

    只会笑远远不够

    1、我的发现:通过多种形式的交流,了解童话故事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兴趣。

    2、日积月累:积累诗中优美语句,激发学生创作欲望,为学生创作童话提供参考。

    3、展示台:交流阅读本单元课文和开展综合性学习的收获,提升对童话的认识。

    1、课件(童话片段)、音乐。

    2、课前有关童话的资料。

    1、放映《神笔马良》、《哈利波特》、《指环王》的片段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都是些什么电影吗?

    3、师:是的,这些精彩的电影都是根据童话故事改编拍成的。其实,童话故事一直陪伴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童话天地,一起去感受它的美妙神奇、绚丽多姿吧。

    1、师:课前同学们都收集了很多关于童话的资料,现在能相互交流一下吗?

    2、全班交流

    3、师:老师也从网上下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中外童话名著、中外童话名家)

    1、师:这么多美妙的童话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的色彩。其实呀,童话故事的编写是有一定规律的,小林和小东就发现了一些,我们来看看。

    男女生分读书上的“我的发现”

    2、说说小林和小东经过本组童话故事的学习后,发现了什么?

    3、回顾读过的童话书,看看你们发现了什么呢?

    4、小组交流,师巡视指导。

    5、全班交流。

    教师可随机播放cai,对童话编写三要素:幻想、夸张、拟人等特点作简要介绍。

    1、配乐朗诵《雨中的树林》

    2、喜欢这首诗吗?

    3、用心、用情地练读。(自由练读)

    4、指名朗诵一点评一再读

    5、教师小结:童话世界可真有趣!正如《雨中的树林》所说,童话是小精灵,童话是滚动的雨珠,是串串项链,是青蛙击鼓跳舞,是又软又香的落花,是酸甜可口的浆果,是会变魔术的雨点儿。让我们再一次用情地朗诵这首小诗,让多彩、新奇的童话永驻心间。

    6、感情朗读。(自由朗读、表演读、师生合作读、配乐读)

    7、教师总结:同学们,希望你们以后能以想象为船,夸张为桨,拟人为帆,让你们的“童话号”驶向幸福的彼岸。

    1、过渡:这单元的学习即将结束,先请同学们看一看教材中几位同学的学习成果展示。相信同学们的收获比他们更多,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交流,展示、展示。

    2、分组展示学习成果。

    3、组织参观学习成果展。

    4、评价,然后把评价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

    《童话天地》即将组稿,希望同学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写童话、演童话、讲童话、办童话墙报、读童话、合作编写童话——精心准备,走进下节课的“大看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