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小学教案 >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精选20篇)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精选20篇)

时间:2024-01-09 01:49:21 作者:HT书生

范文范本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而存在的。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融入传统文化和跨学科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发展了核心素养。

史宁中教授和王永春教授对于新课标的解读,为我们带来了数学教育的思想指导与方法建议,受益匪浅。

史宁中教授从背景要点、理解与表达、内容与变化三个方面为我们进行了解读。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令我深思的: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这就要求学生形成对数学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主动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创新意识,用数学发现世界;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要求学生带着批判性思维理解现实世界并且解释现实世界中的问题,用数学想象世界;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需要学生增强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主动应用于实践,用数学描述世界。要做到这些需要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从集体备课出发成为学年数学教师,逐渐成为学校数学教师,甚至学段数学教师。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一步一步的落实。

王永春教授从“新课标与新教材”的角度对课标进行了解读:运算本质上是推理,理解算法的算理就是推理;图形与几何方面加强尺规作图,帮助学生灵活利用作图工具;新课标把方程移回初中,在小学阶段加强了用字母表示数和数量关系,从另一方面加强了对代数思维的感悟;问题解决改革由三步改为四步,突出分析数量关系,加强发现问题,联系真生活、真情境,分析数量关系与建模。这些落地生根的建议,对我们把握课标与教材的关系带来了新的思考,有利于我们在教学时合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史宁中教授提到“数学化”是一条漫长的道路,数学化的实现不应只是埋头苦教。我们要遵循新课程观念,认真钻研教法,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生一起创造“数学化”世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和20xx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并且细化了实施要求,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缺少科学依据,新版课标中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读,让我们“有标可循,有标可依”。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不固守旧经验,积极主动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新课标有了独立的前言部分,前言包含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并且分离出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20xx年版的课标这两部分在前言),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在前言部分就发现了很多新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面临新挑战”,“与时俱进”,“核心素养”,“终身发展”,“减负提质”等等。

新课标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同时新课标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希望:“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上不断突出新意,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培养方向。

1、新课标明确了教材的作用和学校育人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教材的作用:“xx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学校育人目标应做到“教育需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育人方向应“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育人目标和方向,教师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新课标确立了课程目标和教师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数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并精心组织与有效实施。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无论是在课程理念部分还是课程实施部分,都突出了先要制订总体目标,再整体把握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进行落实,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还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同时要发挥好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多次提到老师要改进、创新、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要求教师能够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教师教学时,强调了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开始侧重综合实践和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对比读完新课标,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我用了2天的时间仔细阅读了新课标除附录的实例以外的内容,与20xx年版作了对比,发现20xx年版的有了很多改变,在写这篇内容时觉得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感受,这一篇只是写出了新课标的一些“新”,还有初中数学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的不同或具体要求没能写下来,我决定另写一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

对于教师而言,这是个巨大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型——教师要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学科教师要明白自己首先是教师,其次才是教某个学科的教师;首先要清楚作为“人”的“核心素养”有哪些、学科本质是什么,才会明白教学究竟要把学生带向何方。这也是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必然要求。

当然,它不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素养,从概念到行动,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高中阶段的数学内容和初中阶段相比,无论是知识点数量的倍增,还是具体内容认知难度的提升,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非常大的挑战。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应把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要求融入课堂教学目标,关注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可实现性,使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首先应当深入了解本班学生个体的实际知识基础和相关能力,以更为贴合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课堂教学讲解和课后作业设计,以此达到促进学生个体数学核心素养提升的目标。当然,高中阶段的数学教学不仅教授数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对相关领域的问题进行计划范围内的拓展。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设计教学活动的层次和阶段,以更加科学有效的教学模式和辅助方法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究和小组合作,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为新课标和素质教育在高中数学学科教学的落实探索出更为合适的途径。

在数学的发展过程中,有一部分新知识是由已知定理或性质进行逻辑推导和演绎转化而来。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主要是归纳、类比;一类是从一般到特殊的推理,主要是演绎。这两种数学研究方式很常见,且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也经常被论证和讲授,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核心素养时,要善于根据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内容推导和演绎推理方面的训练,以此来有效促进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完善,使学生借助正向或逆向的逻辑推理方法扩大自身的数学知识范围,丰富数学知识内容,从而获得解决数学复杂问题的有效方式方法。

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数形结合的思想是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数学思想。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这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应该有效挖掘教材中的理论内容和习题应用,充分掌握教材的编撰意图和设计模式,将教材内容进行科学整合,以更为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的内容来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构建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将一些较为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通过直观的图形来进行剖析和研究,提升学生数形结合的能力,发展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生活,运用数学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推断,形成关于研究对象知识的素养。为此,教师应该将现实案例引入到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来,构建模型,进行推断获得结论,通过将数学中的数据和生活中的实际进行链接和讲解,通过生活案例的发展变化来展示卷面上的数据变化,以此激发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优化自身数学分析能力的同时,提升实践应用能力。数据分析素养对高中数学课程中概率与统计部分的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避免把教学重心放在单纯演练习题上,应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据分析活动的全过程。

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近期,《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以下称新课标)公布,各地均通过不同形式开展学习新课标的活动。经过对新课标的线上学习和线下研读,我收获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通过学习,我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xx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最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xx年版的有一些理念和内容上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新课标要求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

互相促进。

我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史宁中教授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教”是学校和老师的基本职责,最终目的.是让学生“会”。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讲座,我明白了课程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然后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我们整体把握了教材,我们就把握了如何去“教”,我们把握了如何去“教”,学生才能更好的去“学”。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史宁中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本次课标修订的两大要点: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现学科融合的教育要求。这说明未来数学课程将会聚焦于学科育人和跨学科教学,也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应当致力于研究的大方向。

通过本次学习,我更加明确了要坚持育人导向。数学教育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功能,数学作为基础类学科作用重要,它的应用可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意义重大。而数学素养在其中极为重要,在基础教育阶段我们应该特别要注意素养的形成,即在潜移默化中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针对小学阶段孩子的特点,我们小学阶段更应该在教学实际中侧重于经验的感悟等。

本次学习,让我充分认识在以后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应该吃透课标,提高专业素养,为培养国家所需的新时代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在党的十九大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以及我国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的教育大背景下,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变为“上好学”,所以加强义务教育课程建设,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改革是对教育前线重要的精准定位和导航。

此次修订优化了数学课程的一体性,加强了数学各学段之间的衔接度,细化了数学学科的育人目标,明确了实施要求,对于一线教师有更高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以下浅谈本人对此次修订的学习心得:

1、课程性质重视数学的人文价值,以文化身份看待数学。

在课程性质中,20xx年版特别细化了数学学科的定义,除了以一贯的科学身份看待数学学科之外,还特别强调“数学是表达和交流的语言”。在过去,由于数学能直接为社会创造庞大的价值而经常被单一地看待为运算和推理的`工具,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充分带领学生会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以文化身份看待数学。

2、课程理念重视数学的育人价值,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20xx年版细化了课程理念,以加强数学独特的育人功能为目标,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一线教育者落实学生“四基”和“四会”的获得与发展,并加强了给予了数学核心素养逐步养成的路径指导。

3、课程内容结构化,促进单元整体教学。

课程内容进行了删减,加强结构化和一致性,和以前重视学时教学不同,更符合学生的思维认知发展。

4、课程内容重视前沿与时俱进,提倡跨学科融合。

20xx年版“综合与实践”领域会以跨学科学习为主,课标中特别提到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交融,特别提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究领域,关注数学学科发展前沿,反映现代科技与社会需要。

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颁布了,课标是教育改革的“风向标”,为一线教师下一步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为了使新课标精神正确落实到课堂中去,准确把握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最近我观看了顾明远、崔允漷等教授的外滩教育论坛,他们对义务教育新课标进行了深度解读。

通过学习,专家都讲到了新课标的整体性、完整性、结构性和课后知识的水平化。我的理解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要了解每节课在课程中的整体地位。另外教师的教要关注到其他学科,和其他学科联系。

崔允漷教授指出课程标准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实施建议都是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他分享了以下三个观点:新目标——把立德树人落实到底;新教学——用大单元实现学科育人,新评价——三管齐下推进素养评价。

吴刚平教授对课程的结构性很有研究:课程内容按三个方面来刻画:内容要求、学业要求、教学提示。它包括:学习对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从吴教授的讲座中我明白了:过程性内容和结果性内容是里层结构的'能力和观念。只能因人而异,必须设计每位学生卷入其中的主题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才能各得其所地生成和建构。我的理解:设计一种新的教学机制,强调过程性,引导学生全面参与,亲历学习过程。

徐淀芳教授从主题领域、学习方式、学习形态三方面阐述了跨学科该怎么跨。并提出以综合学习、实践学习、探究学习为主设计学习任务或者活动。我的理解:跨学科学习通常需要资源的获取、加工、输出,输出时用多种符号、多种表现形式、多元主体表现出来,但都要基于课标和教材。

课程改革后一些理念变了,为了把新课标理念领悟透彻,除了经过不断的培训、同伴之间的互导、专家引领外,更重要的是老师的自我反思。认识到这一点后,我深深地意识到要落实新课标中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就需要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进一步学习、实践、探索、交流、反思。

版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系列学习最近如头脑风暴般袭来,还未来得及从杂乱繁忙的日常工作中静下心来细细地去学习、去体会,以下为自己整体的感知和粗浅的看法:

本次课程标准的制定,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明确提出各个学科的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视角对课程总目标及学段目标进行表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表述为“三会”,细分为11个方面,在20xx版10个方面的基础上新增了“量感”,这一变化促使教师转变观念:知识的、技能的发展不能等同于学生发展,同时引领我们以后在制定课程目标时由三维目标向素养目标转变,包括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都要从核心素养视角来关注学生发展。

本次课程内容的修订,小学数学由两个学段变为三个学段,每个领域的课程内容都进行了一定的整合、调整、增减。例如,在“数与代数”领域,新课标将以往的内容整合为两个,即“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将数与运算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组织,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和理解数学知识和方法,体现二者之间的密切关联。结构化教学需要我们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从整体的视角分析大概念、知识本质和学生学情,聚焦核心概念,确实素养目标。课程内容的结构化体现了学习内容的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有助于学生形成整体的认识,也有利于形成知识和方法上的`迁移。这一理念对于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独立课时教学到进行大单元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新课标变化的地方还有很多,如新增了学业质量标准,针对内容要求提出了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等都需要我们去进一步地学习和理解。

心中有纲,方能准确把握,实施深度教学。对于课程标准的学习我还处于浅表化的状态,需要在接下来的日子中进一步去学习、去思考、去落实,真正把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切实做到立德树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

通过新课标的学习,让我了解到1、新课标的修订原则是坚持目标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育人导向。最终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新课程标准强化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不仅明确了“为什么教”、“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而且强化了“怎么做”的具体指导,教师需要思考教学实施中每个环节学习目标是什么,让学生经历怎样的学习活动,如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强化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给予学生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如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数学的活动经验。3、新课标明确界定了数学核心素作文吧养的内涵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价值观、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表述为“三会”: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描述现实世界。4、新课标在课程实施上提出了教学建议:要制定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整体掌握教学内容,选择能引发思考的教学方式,加强综合与实践教学,教学不仅要有结果性目标,还要关注过程性目标,需要学生参与其中,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的融合。其中要重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对数学教学改革推动作用,改进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这就对我们老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学生实际的方法,要运用丰富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讲授式教学方式,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等,要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跨学科的主题式学习和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要重视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教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

2022年5月13日,在xxx名师工作室的组织下,我参加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线上培训。此次活动由东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马云鹏教授,带领大家深入解读与研究2022年版的新课标,围绕“新课标”针对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进行研讨。听完后感触很多,以下是一些体会和反思:

一、夯实老内容,领会新导向。

通过学习不仅夯实和重温了课程标准的老内容,更是解读了2022版新课标的新增内容和导向。课程标准从2001年出版到2011年出版,再到今年的2022年出版,基本上每十年改一次。今年新出版的新课标的指导思想中的基本理念和结构特征,与2011年版的还是有不少的变化。在基本理念中体现了“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求的核心素养”,要设计体现结构化特征的课程内容,重点对内容进行结构化的整合。在探索激励学习和改进教学的评价中,要通过学业质量的标准的构建,融合“四基”“四能”和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形成阶段性评价主要依据。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发现新课标并不是高不可及的“高大上”的标准,平易近人的马云鹏教授结合吴正宪老师的实际课例,把专业理论化成通俗易懂的概念,为我们讲解内容结构化的教学变革。结合实践来解释主题结构化的意义,从吴老师有关“小数”的课例中入手研究,来诠释:“结构化突显内容的关联性,有助于知识与方法迁移,促进核心素养形成。”强调内容结构化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整体理解,对学生学习的整体把握,从基于单元的整体分析,对关键内容的深度探究,再通过核心概念的感悟,和知识与方法的迁移,促进学生整体发展,逐步形成核心素养。特别介绍了具有整体设计思路与内容结构化有密切关联的教学设计的理念和框架,强调了深度学习和单元整体教学可作为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路径。与吴正宪老师的课例相结合,详细讲解了以下四个方面:1。理清单元与学习主题的关系。单元就是以单元为形,学科本质为魂,基于学科本质来分析、确定核心概念。“大单元”或者是“系列单元”是基于自然单元形成的主题的核心概念,单元之间和内部都有知识的关联。2。确定单元中的关键内容。更好地体现核心概念的内容,其中关键内容就是指向核心素养。3。指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它是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前概念。4。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它就是组织围绕关键内容的学习活动。

三、新名词的解释。

我们老师往往纠结于专业术语的新名词,困惑于他人对教学的初步结论。马教授寥寥几句就能化解心中困惑,不得不佩服专家的高视角和丰富的研究积累。比如什么是“整合思想”,马教授强调“就是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与阶段表现图中,使我们更加了解到了,在小学阶段,更多的体现的是培养学生的“意识和感受”,在初中阶段,更多的培养的是其“能力与观念”。

四、与一线老师扎根落地的交流。

马云鹏教授与基层教师们在线上面对面交流沟通“如何在教学中更好地把握数学课程体现核心素养”和“如何深入理解课程标准的新要求”等一系列问题。为我们一线教师指点了迷津,总结以下几个知识点:

1、社会文明的发展,影响和牵引着数学文明发展,要把数学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

2、不能叫用字母表示数,应该称为用字母表示关系、性质和规律。

3、“学科实践”指的就是我们教学实践,是实际教学中我们该怎么做。

4、对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培养如何落实?事实上,就是要培养学生有逻辑地思考问题。

5、怎样对小学生进行尺规作图的培训?对小学生尺规培训与初中的要求完全不一样,在小学里主要是培养学生有缜密的数学思想、严密的思维意识和推理思维为主。

6、“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三会”目标里,不光要看世界外在的,还要将问题数学化、抽象化,来解决实际问题,它都是与现实世界相关联的,也就是说外在和内在的相结合。其具体表现更多的是内在的,例如:数感、量感和计算能力等等。

本次学习使我更能深刻的理解课标,让我去思考背后的教育价值和核心概念,促进我要能够质疑问难、反思自我、勇于探索、深入学习,从而掌握新课标核心思想的脉络,把握新时代教育思想的脉搏,凝心聚力再前行!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心得体会

和2011年版的课标相比,新课标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并且细化了实施要求,原来的课程标准缺乏对“学到什么程度”的具体规定,教师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缺少科学依据,新版课标中都做了比较详细的解读,让我们“有标可循,有标可依”。在新课标的引领下,作为一线教师需要积极转变观念,不固守旧经验,积极主动应对新时代的新挑战!

新课标有了独立的前言部分,前言包含所有学科的共同要求。并且分离出了课程性质和课程基本理念(2011年版的课标这两部分在前言),新增了学业质量部分。在前言部分就发现了很多新词:“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面临新挑战”,“与时俱进”,“核心素养”,“终身发展”,“减负提质”等等。

新课标关于课程方案完善了培养目标,优化了课程设置,细化了实施要求;关于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增强了指导性,加强了学段衔接。同时新课标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希望:“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勤勉认真、行而不辍,不断创新实践,把育人蓝图变为现实,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新课标从课程性质、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学业质量、课程实施上不断突出新意,明确了数学教学的目标和学生的培养方向。

1、新课标明确了教材的作用和学校育人目标。

新课标指出课程教材的作用:“总书记多次强调,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体现中国和中华民族风格,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学校育人目标应做到“教育需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优化学校育人蓝图”;育人方向应“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引导学生明确人生发展方向,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明确了育人目标和方向,教师们要转变教学观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创新教学方式,与时俱进,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2、新课标确立了课程目标和教师教学方向。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目标:“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进一步强调学生获得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简称‘四基’),发展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简称‘四能’)”。

数学教学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逐步形成适应终身发展需要的核心素养。

因此,数学教学要注重数学知识与方法的层次性和多样性,教学过程中设计有效的、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活动,并精心组织与有效实施。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应注重启发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的思想与方法,获得数学的基本活动经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逐步形成核心素养。”

无论是在课程理念部分还是课程实施部分,都突出了先要制订总体目标,再整体把握内容,然后选择合适的方式,进一步加强综合与实践进行落实,为更好地实现育人目标还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同时要发挥好评价的育人导向作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新课标多次提到老师要改进、创新、丰富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对于数学的学习,要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学习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会主动思考与提问,学会利用观察、猜测、实验、计算、推理、验证、数据分析、直观想象等方法发现一般规律与数学模型。要求教师能够以大概念的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认识数学的本质。教师教学时,强调了以主题式和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并开始侧重综合实践和传统文化中的数学。

对比读完新课标,作为一线教师,我深刻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新的理念,从考虑如何教转变为教会学生如何学,教师应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中心,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和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我用了2天的时间仔细阅读了新课标除附录的实例以外的内容,与2011年版作了对比,发现2022年版的有了很多改变,在写这篇内容时觉得不能完全表达我的感受,这一篇只是写出了新课标的一些“新”,还有初中数学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和教学提示的不同或具体要求没能写下来,我决定另写一篇。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

研读2022年的新课标和聆听新课标解读的讲座,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新课程标准体现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了落实“双减”政策。它不仅要求我们对学生的基础性和发展性学习抓好加强外,还要让学生享受学习,自主性终身学习。

新的课程标准中双基变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体验),两能变四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课改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也是对老师教学方法的改革。老师们必须更新原有的教学理念,钻研教材,学习新方法新理念,全面了解学生,切实完成教学任务,才能更好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适应时代的需要。

新的课程标准中数学核心素养指向了三个维度: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也被描述为“三会”(1)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因为,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去体会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教师适时进行补充,制造冲突点,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表达,加深对知识本质的探索与感悟。

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加大了对作业设计方面的系列要求。在评价建议部分,专门增加了作业评价建议,对作业类型、作业层次、作业立意、作业量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同时,在教学提示、教材编写建议部分,也明确提出了作业习题设计要求,要减少死记硬背、机械重复作业,丰富作业类型,增强作业针对性,增强实践性作业,要控制作业量和作业难度评价时要建立科学的机制,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促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了解自己的不足,激励改进,获得良好的数学学习体验。

史宁中教授对课标的解读中说到,数学教学要注重整体性和一致性,基于单元,着眼整体。因此在平时的备课中,老师们不仅要考虑课时设计还要考虑单元设计,对知识进行融会整合。教学中要抓住单元知识的前后联系,抓住单元知识中的核心问题开展学习,努力打通知识之间的桥梁,促使学生从单点结构认知走向关联结构认知。教学后,要及时关注评价,循序渐进。通过逆向设计,思考学生去哪里明确目标,学生到达那了吗?怎样使学生去那进行教学设计。关于教学改进的秘诀,史宁中教授给出了吃透教材,吃透学生。学科知识和学生知识都要了解,也要学会解读文本和学生的智慧。

总之,新课程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才能让学生在教学中真正有所收获,才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育部颁发了义务教务课程标准,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新理念,同时,全国各地纷纷开始了课改实验。xx市教体局组织了为期两天的新课标理论与实践培训,为此,我校数学教研组组织全体数学教师进行课程标准的学习,并要求教师们在平时的课堂中将新课标落到实处。通过教学实践,下面就学习新数学课程标准,谈一谈我的一点体会和做法: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以“教”为中心,学生围绕教师转。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权威;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课堂中“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另外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学生只是跟着教师学,学生的学变成了复制。缺乏主动和创造精神。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新课程标准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项的输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同时交往也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当师生之间建立起温馨的情谊,课堂教学氛围必然轻松。同时,教师也会从良好的师生关系中,从学生对自己的热待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从而真正体会到教学工作的意义和快乐。

以往的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对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充分信任,课上教师说得多、重复的地方多,给学生说的机会并不多。讲为主的数学教学过程,占用了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间,成为课堂上的独奏者,学生只是听众、观众,这大大地剥夺了学生地位。其实,在走进课堂前,每个学生的头脑中都充满着各自的先前经验和积累,他们有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这就要求课程标准下要转变观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己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讨、交流,让他们发现问题,让他们有充分发表自己看法和真实想法的.机会。从而认识形成技能,并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正如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的:“先生的责教,而在教学生学。”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也不能完全放手,学生说得不全、理解不够的地方,也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以往中,教学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学习的潜力估计不中,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进而发展各种潜力。教师应时时刻刻把这种观念渗透到教学设计中,准确把握不同类型的课型特征,挖掘出教材背后所蕴涵的思维方式、方法,通过各种形式巩固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能自如地运用,真正“会学”目的。

通过学习新课程标准,我又一次深深地感到学生要全面和谐地发展,教育也要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全面地推进素质教育,学生要全面和谐的发展,数学学科也要随着各方面的发展而改变内容及教学方法。总之,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我们应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水平,让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成为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教师要解放自身思想,转变教育观念,转变自己的角色,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取本领,真正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例如在教学中,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时,老师先不告诉学生而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学以思为贵”,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多启发,多反问,不要包办代替,要鼓励他们提问题、想问题、钻研问题。明人陈献章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的先决条件。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不再是教科书的忠实执行者,而是能创造性使用教材,并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组织者;教师不再只是教书的匠人,而是拥有正确教育观念,善于使学生发现探索的引导者;教师不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圣人,而是善于走进学生心灵世界真诚的合作者。课堂上教师不仅考虑“我应该讲什么知识?”还要考虑我应该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因此,在备课时也要充分了解学生,建立起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思维特点及生理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对“运算能力”是这样描述的:“运算能力主要是指根据法则和运算律进行正确运算的能力。能够明晰运算的对象和意义,理解算法与算理之间的关系;能够理解运算的问题,选择合理简洁的运算策略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运算促进数学推理能力的发展。运算能力有助形成规范化思考问题的品质,养成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计算能力是指利用一定的运算程序计算出结果的技能,而运算能力是运算技能和逻辑思维能力等综合而成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于人才的培养逐渐从技能的培训转到了能力的培养。那么运算能力的培养如何落地?下面我结合新课标的要求与自己运算教学实践,谈谈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几点策略。

算法多样化是指对于同一个问题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运用这种教学方式,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不仅可以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也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如,我在教学退位减法十几减6时,先设计一个问题情景,并让学生观察,提出怎样列式,引入算式13-6,随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并交流汇报如何计算13-6,最后得出以下几种算法:

(1)用“一个一个减”的方法。

算式:13-1-1-1-1-1-1=。

(2)用“想加算减”的方法。

借助加法来想减法,想6加几等于13,13减6就等于几,因为6+7=13,所以13-6=7。

(3)用“平十法”

被减数的个位是3,为了“平十”,把减数6分成3和3,先算13-3=10,再算10-3=7。

(4)用“破十法”

所谓“破十”,就是破出来减十,即用十减,当被减数的个位比减数小时,就把被减数分成10和几,用10减去减数,剩下的数再与被减数的个位上的数合在一起。即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6=4,再算4+3=7。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维特点,鼓励运算方法多样化,应让学生自主选择经过优化后的方法,让学生多从多角度思考问题,促进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更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算理是计算过程中的道理,解决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算法是计算法则,是解决如何算得方便、准确的问题,二者相辅相成。算理为算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而算法又使算理可操作化,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算能力,就需要教师既重视算法教学,又重视算理教学,正确处理算法和算理学习的关系。

1、体会思路,优化修正。

每一个算法背后的思路都不相同,都对应了深刻的算理,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到算法的多样化,还要能把每一个算法对应的算理理解到位,才能说学生真正掌握了不同的算法。再者在学生列出的各种算法中既有低效的,也有十分巧妙的,此时教师应发挥课堂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对算法进行比较归类,说说自己觉得哪一种算法最好?自己的算法和最好的算法有何区别?在此过程中,实现了算法的优化,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炼了方法背后所蕴含的'数学思想。

如,计算64+58=?

生1:列竖式计算得出结果为122。

生2:64+60=124,124-2=122。

生3:64+36=100,100+22=122。

生4:60+50=110,4+8=12,110+12=122。

在这个两位数加法里,第一种算法是正确并且大部分学生使用的最普通的算法,但是部分学生可能由于粗心,看错数字或者在进位计算中有所差错,并且计算速度也不快,因此列竖式计算在此有效性较低。第二种和第三种算法都包含了“凑整法”的数学思想,这两种算法的有效性较高。第四种算法则是分部计算方法,大数和大数相加,尾数和尾数相加,其实就是竖式运算的原理,这种算法较麻烦,可能会降低运算速度,算法的有效性也不强。虽然学生能够提出这四种不同的算法,但实则是对运算的掌握能力的差异,导致计算过程有快有慢。所以可以要求有能力的学生尽量掌握第二、三种算法,但是所有人必须掌握第一种算法,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由此可见,看似一道简单的两位数加两位数加法,可里面蕴含了深刻的算理,教师要理解学生呈现出的算法的意义,要引导学生将更高级的数学思想转变为简单的算法展示出来。

2、品味逻辑,创新方法。

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算法与算理的关系,更要引导学生结合两者关系来创新新的算法,提高计算的精确度和效率。

如,在计算51-9=?时,有的学生没有掌握快速口算的方法,不能立即得出答案。有一个学生发现虽然他不能快速算出51-9=?但是他能很快算出50-9=41,再将41中的个位数1加上原来的个位上的1,即可得出结果为42。通过这样的计算,学生意识到,依据算理,个位数只能和个位数先加减,十位数只能和十位数相加减,现在个位上的1比9小,不能直接相减,那么就需要把一个十借给个位上的数再相减。这样就可以得到10+1=11,再与9相减。此原理就是列竖式计算中的“借位”原理。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运用算理来创新运算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以下习题:35+46+4=?学生结合以上计算经验,会想到将该式变成30+40+5+6+4=?此时学生会发现,运用减整的方法会使运算更简便,于是学生将式子变为30+40+5+(6+4)=30+40+5+10=85。通过此次计算,学生发现了如果要使计算变得简便,就要运用“借位”原理中的“减整”原理。即学生在让个位数与个位数相加,十位数与十位数相加时,要尽量让相加或相减的数字减整。

又如34-1-3=?时,可以把式子变成34-(1+3)=30。同理,在计算53-7=?时,可以把式子变成50-7+3=?从而快速算出答案。因此,在学生不记得运算方法时,可以通过分析算理的方法来理解计算方法,然后利用理解的方法来记忆。算理是计算的“道”,算法是计算的“术”,当学生理解运算方法的过程后,才能灵活地运用运算方法,创新运算方法,才能真正提高数学学习的能力。

小学生的思维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如果只是单纯地讲一些概念性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就会有些困难。而如果把这些知识放到具体情境中,就会加深学生的理解与感悟。把运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融合在一起,根据学生丰富的数学现实,实现知识的自我构建。

如在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3+2=5时,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会计算3+2=5,以此类推计算4+3=7,5+4=9,更重要的是把它放在具体问题中,例如,图画中树上有3只鸟,又飞来了4只,一共有几只鸟?学生通过看图,理解了图意,知道了树上是3只,即写作3,又飞来了4只,因此再记作4,而问的问题是一共有几只?所以应使用加法,即3+4=7,所以有7只。如此,学生不但学会了简单的加法,重要的是能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又如在教学“元角分与小数”时,为了能让学生体会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使用“儿童版”纸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实际操作,例如,35元可以有几种表示方法?都分别是哪几种?50元减去20.5元还剩多少?10.2元加上8.7元是多少?等等,此时,“算”与“用”自然地结合在了一起,这时学生明白,“算”是为“用”服务的。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重视基础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应用中逐步提高数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运算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算法教学又要重视算理教学,并将运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根据实际完善教学措施,从而提高学生运算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1、不再犹豫。把选择权力还给学生和高校。把选择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学习的科目。把招生的权利还给高校,高校才能按照了自己的办学特点,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的学生,这样才能够把学校办好,选择的权利,是未来的方向,也是全世界的主流。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思想的一个重要手段。为了落实立德树人,在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升级为核心素养。这次招考改革,教材改革,是为了落实核心素养,这是国家的大政方针。这次改革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改革必须进行下去,不要再犹豫改不改,而是必须思考和做好怎样的改革才更有利于教育教学。

2、不再恐惧。通过学习和实地考察,改革确实对学校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但通过和省厅领导及基础研讯中心同志的交流,发现辽宁省出台的文件,已经可能性地规避了这些问题。作为基层学校的管理者和一线教师,不应该有所恐惧。如果我们有恐惧,肯定会把这种恐惧传递给学生和家长,就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恐慌。只要我们认真宣传引导,精心的安排学校的活动,会减少因改革而对教学带来的负面影响。从青岛十五中就能看出分层走班教学,并不是因为新高考而进行的。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精确性以及科学性,为了达到因材施教的目的,就得分层走班教学。借着这次改革的机会,可能会从深层次上推动课堂教学改革。改革一定会对学校的发展带来机遇和风险,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会有新的发展,没有抓住这次机遇,学校就可能停滞不前甚至落后。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小学【】

2022年5月13日,在程兰超名师工作室的带领下,我们几位平顶山市第8批骨干教师们认真聆听、学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经过马云鹏教授的解读与答疑,我深刻领悟到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教育需求从“有学上”转向“上好学”。必须进一步明确“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

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主要变化,一是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二是优化了课程内容结构。三是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四是增强了指导性。五是加强了学段衔接。只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能坚持利用新课标的理念来指导课堂教学,善于运用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让他们更多地参与教学,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得到不断加强,数学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通过新旧课标的对比,从指导思想、修订原则、主要变化、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数学课程标准强化了课程育人导向,新增核心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全部更新优化整合;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形成了教学评的闭环。课程标准是教学的纲,这一系列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师理念的更新和教学行为的改变,使我倍感压力,我会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进一步细致地去研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标准,用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教学,从而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一、在课程标准引领下落实核心素养。

提到“数学核心素养”其实我们并不陌生,近几年“核心作文吧素养”一直是各类教研培训的热门话题。在此之前我对“核心素养”的理解仅仅停留在“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运算能力”、“直观想象”、“数据分析”这六个方面以及10个关键词。“核心素养”的概念在我头脑中还是很空泛的。今天听了教授的解读,我才明白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生本人参与的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发展的。这就完全颠覆了传统课堂,比如《乘法分配律》用一节计算课的集训就能提升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掌握和应用。核心素养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要求老师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节课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展开。这次新课标的修订就是要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

二、在学科融合中凸显数学本质。

其次就是实现学科融合的理念与潮流,数学绝不是孤立的学科,它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为各门学科尤其是理工科方向的学科奠基。有些孩子排斥数学学科主要是因为传统数学课主要局限在教室里,虽然教材中也有综合实践课,但真正落实的或者说有效落实的并不是很多。如何以新课标为依据,设计出既凸显数学本质又能学科融合的主题式学习课程,将成为老师们思考的重点方向。

总之通过这次的新课标培训学习收获颇丰,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作为一名教师,我们都要想提高我们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我们的教学质量,要到达这个目的,我们要多多学习,多多交流,多多总结。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优秀作文推荐!今天通过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使我领悟到了教学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习,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让学生享受“快乐数学”。因此,本人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再学习,有以下的认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最根本依据,是课程顺利实施的保证。而20xx年颁布的新课标则是“双减”政策下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新依据。学校数学教研组也在第一时间组织大家聆听了史宁中教授关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的讲座,讲座中分析了20xx年新课标修订的背景与要点、核心素养的理解与表达、课标内容的结构与调整,并给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在新课标的内容变化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为了增强几何直观而新增的知识:尺规作图。

新增内容要求学生“会用直尺和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并要求学生“经历用直尺和圆规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的过程,从而直观感受三角形的周长的概念。”

那什么是尺规作图呢?尺规作图就是指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无刻度的尺,在尺规作图中的主要作用是用它将两个点连接,也可以画直线、射线。圆规是可以用来画圆、画弧,在尺规作图中更多的是截取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其原理就是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半径)不变,画等圆,体现距离相等。所以在画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时,不能直接测量出已知线段的长度去画图,可以借助圆规作图:

方法一:

1、先用直尺画一条射线;

2、再以射线的端点为圆心,以已知线段长为半径画弧,与射线相交;

3、以射线端点和交点为端点的线段即为所求线段

方法二:

1、先画一个点,以该点为圆心,已知线段长为半径画弧;

2、在圆弧上任取一点,用直尺把该点和圆心连接起来成一条线段,该线段即为所求线段。

而对于求三角形的周长,就是将三角形的三条边画到一条直线上,其本质就是连续三次使用画与已知线段相等的线段,只是作图时以前面的线段端点作为后面作图时的圆心,做到首尾顺次相接,这样就可以把三角形的周长“画”到一条直线上。

初中阶段尺规作图,还要会画与已知角相等的角、已知线段的垂直平分线、已知角的角平分线等,而小学阶段的新增内容为初中的学习奠定了重要基础,更重要的是在小学阶段感受尺规作图中尺子和圆规的作用,明确尺规作图的基本原理,为小学和初中知识做好衔接。

研读新课标,让我更加明确了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以新课标为“指挥棒”,以核心素养为核心,潜心钻研课标和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活动,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素养,努力提高学生数学学习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习《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暑假再一次学习了《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其实以前都是匆匆一瞥,没有细细的品读。经过这一次的抄写《新课程标准》,我感受颇深。

《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指出:课程内容既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学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论,也应包括数学结论的形成过程和数学思想方法。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经验、思考与探索。内容的组织要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直观与抽象的关系,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在现在的素质教育下,教师不只是要教会学生这一道数学题,教师应该起主导作用,引领学生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在数学中体验生活,在生活中学习数学。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交往互动的过程。数学课本里每学期都会出现几节活动课,但是很多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都会把它忽略掉,或是简单的一笔带过。学习过新课标后,才明白数学活动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数学活动中应该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体验数学活动经验。同时,在数学活动中,教师给学生适实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增强信心。

我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不会迷惑、彷徨,我相信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会严格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上好每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合格的教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史宁中: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解读

1、“什么是数学?”

基于抽象结构,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符号运算、形式推理、模型构建等,形成数学的结论和方法,帮助人们认识、理解和表达现实世界的本质、关系和规律。

2、“学数学有啥用?”

数学在形****的理**思维、科学精神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

个人感觉新课标开篇的这个定义下的还不错,对比参考以下著作中的相关描述:

《什么是数学——对思想和方法的基本研究》(r.柯朗,h.罗宾著):“数学,作为人类思维的表达形式,反映了人们积极进取的意义、缜密周详的推理以及对完美境界的追求。top100范文排行它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构造、一般**和个别**”。

《数学——它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亚历山大罗夫等著)中提到,“对于任何一门科学的正确概念,都不能从有关这门科学的片断知识中形成”,数学的特征,第一是它的抽象**,第二是精确**,“数学的生命力的源泉在于它的概念和结论尽管极为抽象,但却如我们所坚信的那样,它们是从现实中来,并且在其他科学中,在技术中,在全部生活时间中都有广泛的应用”。

二、课程理念,展开讲有五条,估计你们也没兴趣,说了也记不住。拔特,里面最重要的第一条提出“核心素养”和“四基”、“四能”:

“核心素养”:面向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四基”: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

“四能”: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自己的理解,核心素养在四个学段里,对四基、四能的培养是循序渐进的,是如下图的矩阵关系:

三、课程目标中阐述了核心素养的内涵。

数学课程要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三会”),也体现在课程的总目标中:

2、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数学提供了解释现实世界的思考方式。

3、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数学提供了一种描述与交流现实世界的表达方式。

更精彩的是新课标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阐述了核心素养在小学与初中阶段的主要表现:

这个内涵的阐述和拆分还是很精彩的,这么一阐述,高度有了,格局在了。

不过个人感觉新课标里提出核心素养的“道”,到拆分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术”之间还是有一点割裂,如果有一个更好的解读,可以将核心素养的“三会”与四基、四能之间更好地关联起来。

四、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由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学习领域组成,在四个学段逐步递进,循序渐进。

新课标附录1中(p99-p180)给出了93个课程内容的实例,有不少充满趣味精彩的选例,估计也会融入新版的教材中。

在初中的几何体系中,沿用了2011版**大基本事实的说法(不再沿用公理体系)。之前我有点排斥这样的说法,觉得欧式几何的公理体系非常美,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都是按照这样的体系来写的。

然后慢慢理解:首先,公理化体系在数学的本质和全貌中固然重要,全面的范文写作网站但是考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用基本事实的提法,让学生们先有直观和感觉。等有了足够的积累,再去审视欧几里得等各种公理化体系,躯干、枝叶和树根多个维度进行生长。去理解欧几里得“经过两点能够画一条直线”与希尔伯特“经过两点存在一条直线”之间的本质区别。也许终究有一天会去思考数学的逻辑主义、********、直觉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