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一年级教案 > 七年级语文试卷讲评教案范文(20篇)

七年级语文试卷讲评教案范文(20篇)

时间:2024-02-11 04:02:12 作者:LZ文人

教学工作计划可以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条不紊,减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混乱和偏差。下面是一些经过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5dacca6-10cccba。

二、材料题(21题22分,22题18分,23题20分)。

21.(1)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秩序安定。(2分)。

措施: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2分)。

(2)曲辕犁,筒车;耕作;灌溉。(共6分)。

(3)科举制度;(2分)。

唐太宗: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2分)。

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2分)。

(4)玄奘,那烂陀寺,《大唐西域记》。(6分)。

22.(1)960年,陈桥驿(4分)。

(2)目的:加强中央集权(2分)。

措施: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削弱相权;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2分)。

(3)政策:重文轻武的政策(2分)。

原因: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跋扈的弊端重现(2分)。

积极作用: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3分)。

(4)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3分)。

23.(1)北魏、辽、金因推行汉法统治时间较长,其他不行汉法的少数民族政权都很快相继败亡。(2分)。

(2)元世祖忽必烈(2分)。

措施:“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办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4分)。

(3)元的统一,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4分)。

(4)x藏(2分)在澎湖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4分)。

(5)我们要有锐意进取的精神,学习先进文化,敢于创新,与时俱进。(言之有理即可)(2分)。

七年级语文教案

课型。

新授课、阅读课。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772—842),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曾中进士,宫接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他与柳宗元交情深厚。有《刘宾客集》。这篇《陋室铭》是他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二、

1.朗读课文。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1017—1073)道州人,字茂叔,谥号“元”,宋代哲学家。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建流溪书堂讲学,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世称“濂溪先生”。他是宋代理学的创始人。著有《周元公集》。《爱莲说》是他在商康郡(今江西星子县)任职时写的。此间,他曾亲率属下在郡府署一侧挖地种莲,名曰“爱莲池”。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二、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4.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5.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

(1)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

(2)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远益清”的芳香;

(3)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7.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

菊花比喻象征隐士,牡丹比喻象征富贵的人,莲花比喻象征君子。

8.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

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思想感情。句式骈散交错运用,读起来铿锵悦耳,顿挫有致。

【个性修改】。

【板书设计】。

陋室铭。

刘禹锡。

山水比兴引陋室—————德馨。

对偶拟人写景—————幽雅。

对偶衬托写人——————高雅。

虚实正反写事—————有趣。

类比隐含立志—————高远。

引经据典表态—————高洁。

爱莲说。

周敦颐。

菊花正衬莲花菊花——隐士——陶后鲜有闻。

牡丹反衬莲花牡丹——富贵人——宜乎众矣。

莲花——君子——同予者何人。

【作业布置】。

1、作业本练习。

2、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一篇随笔。

语文试卷讲评教案

1、体会成长的变化,感受成长的快乐。

2、知道长大既是身体的变化,也是心灵的成长。

1、感受自己的成长不光是外形的变化,内在也有变化。

2、自己的成长凝结着父母的爱。

1、学生请家长讲述《爱的故事》。

2、学生收集自己各个年龄段的相片以及成长过程中的一些趣事。

3、学生收集自己3-5岁时穿过的衣服,用过的物品,玩过的玩具。

4、在父母的帮助下,填写课本39页中的表格。

一课时。

一、汇报课前的小调查、小搜集的情况。

1、同学们,爱的寻访,真心的收藏,你的成长足迹清晰可见。请来“爱的小屋”交流交流。

2、投影出示:小脚印、小衣服、小帽子、小奶瓶、学步车……。

(1)这些东西你熟悉吗?在哪见过?何时用过?

(2)展示自己课前搜集来的有关小物品。

二、活动:寻找成长的足迹。

1、分四人小组活动,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能证明你长大的足迹呢?记下你观察到的结果。

2、各小组活动:

比比看看活动:

(2)用带来的小衣服与身上的衣服比,穿一穿发现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叙述一下。

(3)小帽子与现在的头比,戴一戴有什么感觉?

(4)小奶瓶,以前每次吃多少牛奶,而现在是以吃饭为主了。

师述:套不上了,穿不进了,戴不着了,这是什么原因呢?

(5)实物演示:收集自己出生是的身高体重,学生分别上台介绍当时的体重,身高。

师述:除了个子长高了,脚长长了,头长大了,还有什么可以说,想想:比如说小时候不会说话现在会说话了,小时候不会识字,现在已经会看故事书了,还有......

生回答:

生回答:

板书:能力增强了。

学会懂事了。

知识丰富了。

三、幸福的回忆活动:

1、师述:我们的成长无不凝聚着亲爱父母的伟大无私的爱和辛勤的付出,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尊敬的客人---------的妈妈,请大家倾听这位妈妈的真情讲述,大家欢迎。

2、学生讨论、交流听了这位妈妈的讲述后的感受。

4、学生相互交流,请同学上台讲讲自己的成长小故事。

5、总结。写下你最想对父母说的一句悄悄话。

总结:孩子们,这节课,共同感受了爸爸妈妈给我们无私的爱,体会到他们为了我们的成长付出的艰辛。我们在爱中成长,也要学会去爱我们的家人,在这里,老师有一份特殊的礼物送给你们,请听歌曲《让爱住我家》,让爱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

板书设计:我在长大:

个子长高了。

能力增强了。

学会懂事了。

知识丰富了。

七年级语文第教案讲评模板

1、撇开思维方式。把握文章的巧妙与曲折。

2、各种形式的阅读,,感觉文章语言的诗意美。

3、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本文的主题.

4、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了解了解梨花的精神。

教学难点:阅读课文,了解为什么以“梨花”为标题。

【教学活动设计】。

一、课堂导入:

(课前播放轻音乐,播放梨花图片)。

我们身边有很多美好,例如我们今天走进的课文,不仅有美丽的文章还有梨花林、美丽善良的哈尼族小女孩,更有高贵的中国品质。这篇文章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的《驿路梨花》。

二、正课:

(一)曲折的情节。

1、快速阅读课文,并用“我”第一人称来概括整个故事。

结合课前预习快速进行。

2、把握叙事角度,试图总结整个故事。

例如:

(2)教师点拨:叙述顺序的特点和差异。

3、人物和小茅屋的故事是什么?小屋的主人是谁?

(1)学生思考;。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

引导学生掌握文章的构思巧妙的写作方法。

(二)赏析品味。

1、圈点勾画好词和好句,这些词和好句子最能触动心弦,标记它们或写出你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师的提示:它可以从用词、写作和情感表达等多个方面得到欣赏。

(1)同桌交流。

(2)小组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组的代表进行点评。

教师适当点拨:这篇文章里的语言具有诗的意境,处处如诗如画。

2、升值而读,读,读,读出诗歌的美丽感受。

(1)指名学生读;。

(2)教师配音范读;。

(3)生配音读。

(三)写作背景。

1、简要介绍学生对作者的理解。

学生在课前结合课文并联系作者的共同知识。

2、教师补充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

展示背景材料,引导学生结合背景理解彭荆风的作品。

彭荆风由于家境贫寒,只读了两年初中,成为学徒、校对员、记者、副编、文学团体“木叶文艺俱乐部”。他经历了很多苦难,但他坚信自己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_”中入狱7年。“梨花”是他出狱后的第一部作品。在经历了这么多艰难困苦之后,他在他的著作中描述没有怨言,但有些是人性的善与美。正如他自己所写的:在经历了普通百姓难以忍受的折磨之后,当我真诚地面对云南边疆的纯朴的少数民族,呼唤美好的未来时,我不禁表达了我对过去的想法!我只想发现和传播生命的美,这就是为什么我写的梨花。

3、学生联系课文再谈对作者和文章中一系列人物所彰显的传统美德。

(四)思考理解。

1、思考“梨花”的梨花的含义,体会梨花精神。

2、明确“驿路梨花”做题目的妙处。

3、读写结合,选择自己最欣赏的一种花,它有着怎样的象征含义。

(1)展示。

(2)互相点评。

小结:你也是雷锋,他也是雷锋,如果我们都是雷锋。那么我们的祖国将是什么样呢?

七年级语文教案

当代作家张抗抗的散文《故乡在远方》被选入初一语文新教材中,这篇文章收入第二单元/'故乡情思/'的最后一课,属于精讲篇目.

这是一篇描绘/'故乡/'的写景散文.文中的/'故乡/'既是地域意义上的/'故乡/',又是精神意义上的/'故乡/'.从地域意义上看,作者选择了与自己人生有密切关系的几个/'故乡/',描绘了它们各自的美景.

在作者笔下,四个/'故乡/'都很美,都充满着诗情画意,四种故乡情,一样真挚,毫不矫情.然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那些神秘的森林居民给予我无比的亲切感,曾使我怀疑自己是否会留在这里/',/'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

教学对象分析:。

七年级学生年龄小,对自己的家乡缺乏了解,即使部分学生有远离家乡的感受,也很难真切地体会到作者对故乡那份浓浓的眷恋之情.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应该能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故乡情思,能理解作者把为之奋斗奉献过的远方当作/'永远的精神家园/'.

1,知识与技能:。

学习作者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并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

2,过程与方法:。

以问题牵线,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和引导点拨,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学习多角度写景方法,理解文章主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策略与教法:。

在教学形式的组织上,运用/'话题——讨论/'的方法,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的自主感受,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以及投射出的人文关怀,促进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的同步发展.通过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等形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其中,一旦思维激活,生生之间相互启发,应该有鲜活的感悟异彩纷呈.

教学媒体的应用设计:。

根据课程内容设计需要,有机结合教材,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注意知识整合与拓展,重视课内外结合,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声音,图像等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

教学过程(过程与意图):。

教学步骤。

媒体应用。

教师活动预设。

学生活动预设。

设计意图。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

让学生回顾曾经学过的思乡的古诗。

学生说出自己知道的关于思乡的古诗。

(1)引出课题:故乡在远方。

(2)初步感知人对故乡的情感.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要求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作者张抗抗的相关资料.

(1)学生初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

(2)学生交流作者相关资料.

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精读课文,品味感悟。

媒体展示图片以及相关文字链接.

再读课文,找出作者笔下故乡的景物特点,作者是如何描写的感情倾向又是如何。

(1)学生讨论交流.

(2)诵读喜爱段落.

(1)学习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体味作者语言诗意美.

(2)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理解感悟,探究主旨。

思考问题:以/'故乡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为讨论契机,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问题.

(以课内课外文本为依据)。

学生交流,补充,概括.

感悟,积累,探究.

吟唱歌曲,总结课文。

媒体播放歌曲《橄榄树》.

小结:故乡不仅是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曾经留下奋斗足迹的地方,也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1)激发爱自然,爱家乡情感.

(2)引导认识作者真正故乡意义所在.

读写结合,拓展延伸。

媒体展示作业要求.

(1)选择作者描写/'故乡/'的精彩语段朗读,用100字左右作评论.

(2)模仿作者的写法,用200字左右写一段描写自己故乡的景色.

巩固多角度描写景物的写法.

教学反思:。

1,运用话题——讨论的教学方法巧设/'问题/'很重要.问题设计既要结合知识的重难点,新颖有启发性,体现创新精神,又要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本课问题基本符合上述要求.

2,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本课以问题为主线,以阅读为思考,学生讨论为主要内容,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空间,让学生尽情发挥潜能,在相互讨论交流中,学习达到较好效果.

3,本设计旨在探究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重点读析课文,以期对作者笔下的人,事,景,物之美作/'知新/'的学习,更深刻地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浓浓乡情以及故乡作为精神家园对游子的深远影响.学习过程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营造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多向交流的氛围,努力达成知识传承,能力发展,态度与价值观形成的统一.

《故乡在远方》是九年级(下)第三单元“感悟生活”中的一篇散文。我们要让学生学会欣赏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品味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自己热爱自然、热爱故乡的美好感情。

作者在文中细致的景物描写非常成功,值得一学。教学中我请学生到文中找一找作者对广东新会(祖籍)、浙江洛舍(外婆家)、杭州城(出生地)、北大荒(插队落户的`地方)描写性的句子,并揣摩这些描写性的句子给你带来怎样的感受?学生体会到他们都有着大自然的妩媚和婀娜,都是令人向往的地方,能够生活在这种地方应该是幸福和快乐的。

通过学习,我们感受了作者笔下语言的诗意美。张抗抗的散文,以对自然、生活、社会和个体的细腻描写与刻画,赋予了散文真实的情感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其散文的语言艺术魅力在于华丽而不浮燥,自然而不堆砌,意韵悠长、至情至真,饱含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褒扬与崇尚,饱含了作者对社会、自然、个体的真、善、美的赞美和宣扬。文字之中流露的是自然之美、心灵之美、和谐之美。散文语言格调高远、文笔精炼、秀美绚丽、璀璨夺目、纯朴自然,令人阅后如浴春风,在心潮澎湃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和洗礼。她把散文的语言艺术和思想相容相生、天衣无缝,充分彰显了她扎实的传统语言文字驾驭能力和对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

七年级语文试卷

一、试卷命题情况分析:

试卷共考察这几个方面:一,书写。二、语文知识积累。考察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古诗文默写、名著阅读。三、现代文阅读。一篇课内的,一篇是课外的。四,古诗文阅读。考察课外诗词理解能力、考察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对比理解能力。五,作文。

二、学生得失分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的看拼音写汉字是课文中比较典型和重要的字词,大部分学生能够全部掌握,极少数没有完全答出来,证明上课状态极差,不听讲。第2题,结实文言字词,是通假字的学生极易忽略写出“通”哪个字,导致失分。古诗文名句填空基本没有问题,掌握还算牢固。名著阅读也比较简单,考察的不是很细,也不难,粗略的阅读就应该完全可以答出,但是出乎意料,学生对于名著知识掌握的一塌糊涂,课外阅读是一句空话。现代文阅读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不会运用课内学过的知识解决课外的问题,学知识死板,不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另外,学生审题能力太差,第7题,以“下课以后”为题,替小弗朗士续写故事,很多学生想象不符合情景,天马行空乱写一气。课外现代文阅读反映出来的问题是语言表达能力太差,组织语言表述感情还有很大差距。古诗文阅读暴露出来的问题是基础掌握不牢固,衍生的课外文言字词不会翻译,课内外不会结合,分析能力差。写作出现的问题是选材老套,缺乏写作技巧的指导,没有真情实感,不会运用细节描写,文章干枯没有活力,审题不仔细也是作文十分的大敌。

三、今后改进措施:

综合以上对考试情况的分析,明确今后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1.继续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使学生熟练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语,严格把关要求背诵的古诗、课文和段落,使学生牢固掌握。

2.注重相关知识的链接,培养学生搜集整理的能力,并在实际生活中加以运用,做好知识的拓展与延伸,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

3.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探索和学习阅读教学的有效方法和经验,既重视课内阅读,也要重视课外阅读,从点滴做起,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能有所提高。

4.加强作文的审题训练和指导,在作文教学方面寻找更加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

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a.加强中央集权b.社会经济发展c.开通京杭大运河d.实现国家统一。

2.唐朝出现的下列社会现象,其中与大运河关系最密切的一项是()。

a.南北商船云集洛阳b.少数民族聚居长安。

c.农民用曲辕犁耕作d.文成公主人藏。

3.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的名臣是()。

a.程咬金b.李世民c.魏征d.秦叔宝。

4.南宋时期,潮州人王大宝参加廷试(殿试),中榜眼(进士第二名),后来成为岭南名宦。殿试制度的创立者是()。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5.唐诗往往折射了时代特征。下列诗句直接反映唐玄宗时社会经济盛况的是()。

a.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b.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日本晁衡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d.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7.学习隋唐史后,四位同学作了主题演讲,你认为能准确地概括这段历史的基本特征的是()。

a.文明初露曙光b.分裂奔向统一c.繁荣与开放d.封建国家陷入危机。

9.“东瀛有多远?芒履难丈量。袈裟作舟帆,合十忘生死,弘愿心中藏,普度众生……”这是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一部有关唐朝高僧的电视剧片尾曲。这部电视剧的主人公是()。

a.玄奘b.鉴真c.戒贤d.戒日王。

10.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从古人的智慧和情怀中汲取营养,涵养心灵。节目如问创作“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诗句的作者是谁,你的回答是()。

a.李白b.杜甫c.白居易d.苏轼。

11.为了分割地方知州的权力,宋太祖设置的官职是()。

a.副宰相b.通判c.节度使d.转运使。

12.宋辽议和与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a.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中趋利避害。

c.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13.“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该诗反映的时代背景应该是()。

a.宋辽对抗b.南宋与金对峙c.宋夏和议d.北宋与金对峙。

14.浙江杭州西湖边有座岳王庙,人们立庙纪念岳飞主要是因为()。

a.岳飞是北宋的抗金名将。

b.岳飞坚持抗金,符合当时广大人民的利益。

c.岳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

d.岳飞被投降派杀害。

15.有学者指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大事件,也是经济地理格局中的一次巨大变迁。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

a.南北朝时期b.隋唐时期c.南宋时期d.明清时期。

16.北宋后期,一位四川商人要在当地购买一批蜀锦,他最方便使用的货币是()。

a.铁钱b.铜钱c.交子d.银票。

17.宋代,在主要港口设立的市舶司的职能是()。

a.主持变法b.监察百官c.管理海外贸易d.执行削藩政策。

18.他在南宋灭亡后,仍然坚持抗元,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他是()。

a.岳飞b.辛弃疾c.文天祥d.杨家将。

19.元朝忽必烈接受了一位贤士的建议,逐渐学会了更多地依赖汉人及其制度来治理国家,主要表现是()。

a.推行重农政策b.下令合并州县c.重用汉族官吏d.设立驻藏大臣。

20.下列省份在元代不属于“腹里”的是()。

a.河南b.山东c.山西d.河北。

二、材料分析题(21题22分,22题18分,23题20分,共60分)。

21.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统一王朝,她有开拓创新的气魄,更有包容世界的豪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2分)。

材料一自贞观以后,太宗励精为治。至(贞观)八年、九年,频至丰稔,米斗四五钱,马牛布野,外户动辄数月不闭。至(贞观)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钱。

———杜佑《通典》卷七。

材料二。

材料三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

——唐•周匡物《及第谣》。

(3)材料三中的唐诗体现了我国古代史上哪种选官制度?(2分)唐太宗和武则天对这一制度的完善分别作出了怎样的贡献?(6分)。

材料四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在讲述唐朝对外关系时说:“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

(4)材料四的这位“伟大僧人”是谁?(2分)他的一生与佛学密不可分,他“求知”的最高佛学学府和为后世留下的佛学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8分)。

(1)材料一中的“显得七年”具体是哪一年?当时将士是在哪里拥立赵匡胤为帝的?

材料二:有宋一代,文士地位的显赫尊崇是历代不曾有过的……宋朝大力发展科举,彻底取消了门第限制,社会各阶级的优秀子弟都被允许应试入仕。提倡读书,重用文人,这里既有“不能马上治天下”的客观需要,更重要的是以此来抑制武将权势。因此,历宋一朝,高级官员都使用文人,就连专门掌管全国的枢密院长官也大都是由文官担任的。

(3)材料二反映了宋朝的什么政策?结合赵匡胤的经历谈谈宋朝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及积极作用。

(4)宋代注重文教,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0分)。

材料一: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故后魏、辽、金能用汉法,历年最多,其他不能实用汉法,皆乱亡相继,史册具载,昭昭可见也。

-----(元)许衡《鲁斋遗书》。

(1)根据材料一,说明许衡建议“行汉法”的主要历史依据。

材料二:他是入主中原的第一位蒙古族帝王,大元帝国的创立者。他结束了中华民族数百年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

(3)材料二赞颂的历史人物最终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统一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三:

(5)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及答案七年级历史期中考试试卷讲评教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

题号12345678910。

答案adcabbbcab。

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

答案dbacbddaaa。

题号2122232425。

答案dbbbc。

26题:

(1)a秦b魏c齐d楚(4分)。

(2)退避三舍、卧薪尝胆、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一鸣惊人、问鼎中原、围魏救赵等,只要写出春秋战国时期相关的三个成语即可得6分。

27题:(1空1分,7分)。

学派代表人物政治主张。

儒家孟子治人要实行“仁政”,提出“民为贵”,“君为轻”。

道家庄子“无为而治”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和“非攻”,反对以强凌弱。

法家韩非主张改革,反对空谈,提倡“法治”

兵家孙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庄子和韩非(2分)。

(3)、儒家、道家、法家(3分)。

28题:。

(1)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3分,答对两个给1分);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2分)。

(2)子弟、亲戚、功臣(3分,答对一个给1分)。

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2分)。

土地(2分)。

(3)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是西周分封制的产物或者结果(1分)。

29题:

(1)商鞅;秦国(2分)。

(2)如果我是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承认土地私有权,保证了我的利益。奖励军功使得只要我在战场上杀敌立功,就可以得到以前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享受的爵位和官职。这给了我掌握政权的机会,建立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治安定。

如果我是奴隶主旧贵族:对按军功授予爵位这一条最为不满,因为如果没有军功,就不能享受世袭的贵族特权,严重损害了我的利益。

如果我是农民,我对改革表示欢迎,因为奖励农耕,调动了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同时,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安定,能让我安定地生产生活。(任选2种作答,共6分)。

(3)法家;(1分)影响: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军队的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或者答出富国强兵即可得2分)。

二年级语文试卷讲评教案例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的字音、字形和字义。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4.了解小露珠的形成过程。

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中的四个多音字“降、露、乐、钻”。

2.“越来越……”句式的学习。

教学难点:

理解“光彩熠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的好朋友是谁呀?师生交流。

2.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我们先来听听她的自我介绍吧。

这位新朋友的名字是?

齐读课题:小露珠。

3.那你们想了解这位新朋友吗?想。

首先,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和我们的小露珠交个朋友吧。

二、生词关。

1.小露珠说要和她交朋友,还要先过个关。什么关呢?那就是生词关,过关的小朋友,才能和我们的小露珠交朋友。

2.出示生字词。

哪位小朋友先来过关?和小露珠交朋友。

生领读。

降临黄豆粒珍珠披着植物。

俊俏戴上一股袭来吹奏乐曲。

露珠钻石草杆光彩熠熠。

喇叭水蒸气笑盈盈水晶。

(师生交流生字词的字音和字形)。

3.多音字“降,露,乐,钻”的学习。

瞧瞧,谁是火眼金睛,发现得最多、最快?

同学们真厉害,生词关一点都难不倒你们。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小露珠吧。

三、初读课文。

(一)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生词读的好,相信大家的课文也能读得好。我们一起读一下第一段。

2.找时间点。

这一段中有两个时间点,请大家找一找:夜幕降临黎明。

夜幕降临:夜晚到来的时候。

在夜晚到来,夜幕降临的时候,小露珠怎么了?

板书:出现。

这时候的小露珠是小小的。

黎明:天快亮的时候。

天慢慢亮了,这时的小露珠是什么样的?

板书:黄豆粒。

3.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出示:第一自然段)。

4.教学“越来越大,越来越亮”

(1)读读这两个词语,想想小露珠的什么在变化呀?(大小、亮度)。

(2)是呀,小露变得又大又亮。读这句话,要能让大家感觉小露珠在越来越大,越来越亮,那么你就是最棒的。谁来试试?(指名读)。

(4)你能像书上一样用两个“越来越()、越来越()”说一句话吗?说出一样事物两方面的变化。老师给你们点提示。

出示:我每天练习写字,我的字写得越来越(),越来越()。

我家门前的小树苗长得越来越(),越来越()。

(5)你们说得越来越精彩了。我们一起读第一自然段,感受小露珠的调皮、可爱。(全班齐读)。

5.过渡:天亮了,小动物们也都睡醒了。看他们和小露珠在打招呼呢。

(二)第二段。

1.这是谁在和小露珠打招呼呀?

小青蛙。

2.谁来读读第二段,和我们的小露珠打打招呼?生读。

(三)第三段。

1.除了小青蛙还有谁也和小露珠打招呼了?

小蟋蟀。

2.小蟋蟀说什么了?谁来读读第三段。

(四)第四段。

1.这一段写了谁?

小蝴蝶。

2.小蝴蝶看到了小露珠,说了什么?谁来读第四段。

(五)第五段。

1.为什么每个小动物都和小露珠打招呼啊?

因为他们都喜欢小露珠。

2.齐读2到5段,读出小动物们对小露珠的喜爱。

(六)第六段。

2.太阳公公出来了,你们觉得太阳给你们什么感觉啊?

师生交流,引出很亮,很热。

3.在太阳的照耀下,我们的小露珠显得?

板书:光彩熠熠。

4.解释:光彩熠熠。

(1)“熠”是“火”字旁,所以和什么有关?

和火,太阳有关。

(2)刚刚我们说到太阳的很亮的。所以“熠熠”是什么意思?

闪亮,发亮。

“光彩熠熠”就是有光泽,闪光发亮的样子。

(七)第七段。

我们来读读第七段。

2.太阳公公变得怎么了?

散发的热量越来越大。

3.所以我们的小露珠也?

越来越轻。

然后变成了水蒸气,消失了。

板书:水蒸气。

4.小露珠消失了,植物们感觉怎么样?

不舍得。

5.哪位小朋友来读读植物们对小露珠的不舍。

喜欢。

(八)填空。

通过刚才的学习,老师想让大家当当小作家,填一填下面这句话。

出示:小露珠在夜幕降临时(),

在黎明时(),

太阳出来后(),

最后()。

四、总结。

板书设计:

15.小露珠。

出现。

黄豆粒。

光彩熠熠。

水蒸气。

七年级语文教案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卷面分析

本张试卷难易度适中,照顾到了六年级不同层次的学生水平。整张试卷包括字、词、句、段、篇,注重基础知识的考察。我们班共48名同学全部参加考试。平均分86.4分,60分以上46人,及格率95.8%,80分以上39人,优良率90.3%,90分以上27人,优秀率56.3。下面我从三个方面对这次期中考试做一回顾、反思、总结:

一、试题内容。

试题有三道大题,十道小题,分值100分,对六年级学生的语文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行了具体测试。

看拼音写词语这一试题主要考察学生识字、写字、掌握常用汉字的标准音,学习运用普通话,这一题学生答得不理想,全班同学都出现错误,主要问题在“晨曦”这个词上。这个词是课文中出现的二类字,没有要求学生书写,所以出了错,还有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对常用汉字的标准音掌握和学习运用普通话能力不太理想。学生记忆汉字力求准确,基础知识方便还有待进一步严格要求。

第二题写形近字组词和第三题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组成词语,这两道题基本上是一个意思都是考察学生对字形字义的理解和运用,是考察学生词语运用的能力。多数学生完成得都比较好。识字、写字、掌握字义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正音、正字是学生进行语言交际的最基本的语文技能。

第四题按要求写词语,主要是检查学生日常积累的知识,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第五题按原文填空,是考察学生对文章中各种描写方式的积累和运用的能力,这道题大多数同学都答的不错,丢分不多。

第七题是句子的考察。修改病句和按要求写句子,大多数同学掌握的较好,但灵活运用能力还有待提高,举一反三的能力还稍差,以后的教学中还有待重点研讨。

本次阅读是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体育颂》,有关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都很到位,作者也掌握得不错,出错较少。课外阅读题目是《第十二块纱布》,学生理解有一定难度,问题是很活的,学生的理解也五花八门的,但大多数同学语言的组织能力稍差,不能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意思,以至丢分比较严重。

本次测试作文是我们第一单元训练过的一篇作文,所以作文得分还不错。但还有一小部分同学习作抓不住主题,错别字严重,语句病句较多,不通顺,失分较大。

二、存在的问题。

1、本次测试强调学生的书写不够,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重视了这方面的训练,但学生的书写仍然不够规范,不够整洁。

一、学生思维局限性大,训练中缺乏学生自主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具体体现在本次作文用词贫乏、累赘。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培养能感悟、会理解、有思想、善交流的人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而语文学科这一重要任务得以完成的好坏的标志之一就是语文阅读能力的高低,学生表现出的理解、感悟、积累体验能力都与大纲中的要求相差很远。

4、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差。认真审题应该是六年级学生所具备的语文基本素养之一。由于学生审题不认真或答题不仔细有的学生对个别题答非所问,回答与标准答案相距甚远。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审题能力与理解感悟能力。

四、改进措施。

1、要继续重视识字和词的积累与运用,尤其是成语的积累与运用。语文教学应该坚持把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当作主要的目标和任务。

2、要立足于课堂培养阅读能力。阅读部分历来都是学生的难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立足课堂,立足课本。我还要继续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理解和使用语文教材的能力,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并提高语文技能,让学生学会概括。在阅读教学上,我按照语文的一般教学模式进行,注意理清文章的脉络,渗透理解词句的方法,指导学生抓住文眼来理解中心,归纳小结“分段、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感悟表达方法”等阅读技能。

3、要引导学生留心生活,注重语文实践,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能力。习作教学要在文从字顺上下功夫,重点写好记叙文(包括记人、记事、写景),其次我还要加强简单应用文的训练。同时鼓励学生平时积累好词佳句,写出生动的语句。坚持写循环日记不失为激发学生和调动学生写作积极性的有效手段。我将坚持下去。

4、教师要加强自身语文素养的提高。加强语文学习,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努力提高自己理解和使用语文教材的能力,积极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拓宽语文教学的途径,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训练并提高语文技能是我今后持续奋斗的目标。

5、要抓好基础知识的强化,在运用中掌握,在掌握中运用。注重综合知识的整理,教会学生迁移运用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运用语文的综合能力,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索阅读教学的新方式,新策略,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阅读的技能,为学生较好地运用语文知识和技能提供广阔的训练空间。

6.、做好学习方法的指导。

我在教学不同的知识点时,都结合学生学习的情况来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读—画—查—写—问”的五步预习方法,意思是“读课文、画词句、查读音、查意思、写批注、问不解”的方法。学生掌握这个预习方法,有利于提高他的自学能力和阅读水平。

7.做好转差工作。

本班共48名学生,极需帮助的差生有六名,提高他们的成绩,对提高全班整体的学习质量有很大的作用。我采用的方式是“以优带差”的方法,帮助差生掌握基础知识,通过单元小测,检查他们的学习效果,及时给差生鼓励,使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

8、继续端正态度,培养习惯。班里多数学生缺少细心、刻苦的品质,马虎的学习现象严重。教学中,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兴趣,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9、增加阅读量,提高写作能力,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必须让学生多读书。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第一学期的期末考,孩子们考的都还挺不错。有点开心。特别是9班,语文居然是全级第一,完全没有想到!!太棒了!孩子们,好样的!

第一年的教学,完全是被动的,对什么似乎都一无所知。不想太耀眼,却还是改不了张扬的性格。许多时候,是我错了吧。但好累,也很倔强,不想改过了。似乎也有点委屈……相信,一切总会好起来的吧。要有信心!

这次统考试题新增了附加题,较以往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可以说与中考题型愈加接近了,各方面也愈加规整。

一、基础题方面。

古诗文默写得分率较高,学生默写比以前较有进步。统观基础题4题,默写7分所占比重相对是较大的,因此,在复习阶段,抓背诵和默写至关重要!另外,每一期的期末考试出题范围均为课本内容,研究近三年统考试题也能大致敲到此次的出题范围和大致篇目。

严重的是,处于重方言区的孩子在拼音题(即使是选择题)得分率都非常低。我想,在拼音的学习方面应该重在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仅靠复习阶段的强化练习是基本不会有什么效果的。更何况2分的分值(还有1/4的命中率)与默写实打实的7分可谓九牛一毛了。

改错别字题难度不高。但“苦心孤意”这个词能改对的学生还是不多。针对我所教的两个班来看,应该是复习阶段老师强调的不够,自己都对易考、易错字词把握的不够,学生没有经过有效的训练,知识巩固不牢,成果肯定是不甚理想的了。

最后的描写和综合性学习得分率相对较高。一是平时训练的较多,二是题较简单,只要有一定文字功底和基本的语言功底的学生都能写好。但是描写风景的那道题学生在回答时还是千奇百怪的,那么在平时的作文训练时,不能简单的泛泛而谈,尤其是仿写某一段,完全可以以此类形式和要求让学生做一些系统训练,这样方能有的放矢,以不变应万变。

二、阅读。

四篇阅读题,仍是两篇课内和两篇课外。课内的两篇,一篇是文言文,一篇是现代文;课外的最后一篇则是名著。

文言文阅读基本上是平时练过无数次,也考过无数次的。但能得满分的还是为数不多。症结在于最后一个分析“物外之趣”的原因题。其实此题较开放,答题要点可以有很多(而且平时老师都有过提示和训练),但学生往往在整体的概括和提炼方面不够全面和细致,因此失分。

课内分段是《紫藤罗瀑布》,可喜的是,经过训练,大多学生在答第一题句子的表达效果时大都知道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去分析(也即是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等),因此,得分率不低。但最后一题分析最后一段的表达作用,试卷上明确写出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但学生还是回答的乱七八糟,不知所云。更可气的是,在复习阶段,老师还规范的归纳了回答这类题的技艺方法,学生每天都有读,都有复习,但成效却并不佳。反思自己,我也有责任,自己知道哪些复习资料很重要,但完全放任学生,让其自背自查,没有硬性要求哪些必记必背,学生要应付七、八门课程,当然也是得过且过了。反过来看,其实是我对资料的重视度不够,有种第一年以观后效的旁观心态。

课外阅读就只有完全看学生的发挥了,题型无非是概括主要内容、有怎样的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和谈自己感想。不难。但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不够深刻,更谈不上全面,那么在以后的训练中就要有意识的注重课外阅读的答题训练。万变不离其宗,相信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思维的不断成熟和完善,应该能有所提高。

名著阅读成了每年的必考题,因为统考的出题范围完全在课内,因此名著的篇目和各个题型都能了然于胸,学生在平时的针对训练也较多,但在概括寓意和归纳特点方面还是欠全面和准确。

三、写作。

从出题来看,此次作文较简单,为半命题,基本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写,但是创新度不高。

从学生习作来看,大多学生习作立意不高。内容多为“我学会了做饭、洗碗、骑单车……”真正的优秀作文和高分作文大都写为“我学会了坚强、独立、仁爱……”从题目来看,两类等级的作文完全一目了然了。

我们常说题目是一篇文章的文眼,阅读者也往往首先是从题目中对其作初步评判,可见,好的题目是一篇文章的亮点,甚至还可成为得胜的'关键所在。

令人高兴的是,大多学生还是明白了写作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因此,此次作文偏题的较少。但令人伤心的是,十班竟没有一篇高分作文!和李老师的七、八相较,在作文方面,还是在于平时做的不够好,训练的不到位。考场作文的另一些技巧自己都还欠缺,比如字数、卷面,更重要的是内容。我想这与老师自身语言的丰富和优美是有关的,没有谁好谁差,关键是自己要学会运用和发挥。怀才不遇的人只能说明是在某方面能力有限的人。

四、附加题。

附加题得分率低是正常的。一方面在于初中生本身的文言文积累很少、底子薄,学生大多读不懂;另一方面,作为全卷的梯度题,其本身就是为了要拉开差距的。但是,在平时的训练中,可以加强古文阅读和理解方面的训练。读史使人明鉴,文言文的学习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文学积淀!

总之,就我来说,新学期的第一次期末考还是令人满意的。从教第一年,我本是作好了不理想的打算,也希望自己能先沉下去,再一飞冲天。呵呵,但事实胜于雄辩,问题当然是存在的,但也没必要韬光养晦,抹杀孩子们的努力与付出。

不得不再说一点,令人忧虑的是,学生的动手和思考能力还是较差,许多问题和方法仍是靠老师解决和归纳。我似乎也理所当然的不能免俗,我想这仍是应试教育的缺点吧。

鲁教版七年级语文上试卷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2.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长行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5.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7.秋词。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8.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9.浣溪沙。

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0.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1.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二)___________________(12分)。

雨,淅淅沥沥地下着,几把小伞匆匆地消失在街道的尽头。伞下,一队学生正急急忙忙向老师家方向走去。老师家的门虚掩着。同学们一个个轻手轻脚地走进屋子,放下伞走到老师床前――他们是来探望老师的。

老师班长轻轻地叫了一声老师睁开双眼锁着的眉头舒展开了又露出同学们所熟悉的慈祥的目光她看到同学们来看望自己,想支撑起来。同学们急忙上前说:“老师,您别动。”“老师……”你一言,我一语,大家都抢着说,虽然没有顺序,但这都是出自学生的肺腑之言啊!

老师不顾同学们的劝阻,硬是慢慢支撑起虚弱的身子靠在床架上边,慈爱地拉过班长的手问:“期中考试成绩怎么样?早锻炼还在坚持吗?……”老师微微喘着气,关切地问这问那。

班长连忙说:“同学们都进步了,一切都按原来的布置进行着。”老师听着,她那苍白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或近义词。(2分)。

劝阻()急忙()温暖()欣慰()。

2、给文章第二自然段空白处加上标点(3分)。

3、给本文添上一个恰当的题目。(2分)。

4、给文章最后的横线上添上合适的句子。(2分)。

5、用“______”画出表示联想的句子。(2分)。

6、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是写下雨,这样的写法叫()(2分)。

七、我会习作(30分)。

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曾经得到许多人的关心和帮助。这些感人的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同学们一定想表达自己的谢意,那就请你以“谢谢你,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感激别人的习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语文七年级教案

1、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2、初步认识黄河在中华民族中的特殊地位。

3、品读歌词中的语言。

重点:通过反复诵读,感受黄河雄壮的气魄和中华民族伟大坚强的精神。

难点:揣摩意蕴丰富的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师要深人认识关于黄河、《黄河大合唱》的知识,做好相关课件。

学生要寻找有关《黄河大合唱》的视听资料,聆听黄河大合唱中的豪迈歌声。查找了关于黄河的地理知识、悠久的历史及文化精神的资料。

一、导入。

师:同学们,当一个民族处于危急存亡的时刻,我们实在需要母亲河的召唤!当抗日烽火燃遍中华大地时,诗人光未然随军行进在黄河岸边。雄奇壮丽的山河,英勇抗敌的战士,使他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于是,他向着黄河母亲,唱出了豪迈的颂歌!

(教师借助画面、音乐的力量,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轻声跟诵《黄河颂》。

学生展示自己课前的所了解的《黄河颂》的相关知识,了解《黄河颂》的写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自由诵读,初步品味歌词中的`语言。

1、自由诵读《黄河颂》,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酝酿感情,自由节选文中几句或一节,给全班同学诵读。

3、自我评价,品味课文中的语言。

教师设疑:你在刚才的朗读中注意到了哪些问题?哪些地方或哪些词句不够满意,为什么?

4、学生相互质疑,也可师生相互质疑,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5、全班评议首轮诵读者,予以鼓励。

(教师对学生朗诵的要求无需过高,对课文的理解要求也无需过深,相信学生的感悟能力,把握住情感的基调、理解的基本方向即可,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鄂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全集第13课《黄河颂》》。教师在此可以做出调整性的解答。)。

三、感知课文,合作探究。

1、主体部分中“望”字所统领的内容?

2、颂歌的首尾如何呼应的?

3、为什么把黄河比作“摇篮”和“屏障”?

4、“啊!黄河”在诗中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概括难度较大,教师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黄河的自然特点、地理特征、黄河在历对中华民族的贡献,黄河已成为民族精神上的城防等等。)。

四、小组合作,诵读课文。

1、鼓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设计多种形式合作朗诵。

例如:人员数量的搭配——二人组、三人组、四人组、男女混合组……。

歌词篇幅的选择——全文、一小节、甚至一两句。

诗句的具体分工——学生对所选语段进行分工朗诵,创造多样式的朗诵方法。

2、全班评出最有情感感染力的组合,予以鼓励。

(本环节的设置意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领略歌词美感,将学生的情感逐渐引向高潮。)。

五、深人探究,探寻诗歌的朗诵要点。

教师质疑:以本课为例说明怎样才能更好地朗诵一首诗词?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共议明确。)。

1、把握诗词的节奏、重音。

2、对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的把握。

3、对诗词语言的品味。

4、调节自己的感情。

学生再次自由朗诵,将刚才的所得加以体会。

让首轮诵读欠佳者再诵课文,展示自己的进步。

六、再诵课文。

配以音乐,将学生的感情调至高峰,教师读朗诵词,全班一起朗诵。

七、拓展延伸。

教师提供《长江之歌》歌词,学生阅读,并思考文后的题目。

多媒体显示:《长江之歌》。

1、比较《长江之歌》与课文《黄河颂》,说说这两首诗有什么内在联系。

2、仿照“黄河颂”中比喻、拟人的写法,以“啊!老师”(或母亲,朋友……)为题,写一两个片断。

3、课余欣赏《黄河颂》与《长江之歌》,在激昂高亢的旋律中领略黄河、长江的风采,感受歌中洋溢的爱国热情。

3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七年级语文试卷

一、整体分析。

本次试卷考查的内容全面,试题难度适宜,但题量较大。总体看我们六个班的平均分相差3.32分,不及格1班2个(二十几分),5班2个(四五十分),3班2个(三四十分),其余班级没有。二班、六班的基础知识得分明显高于其余各班,四班一直较平稳发展,班上分数较均匀,中流砥柱力量强。一班的两头突出些。

本次试题共包括三大板块:基础知识、阅读理解(课内)、阅读短文(课外)和作文四大环节。

1、基础知识。

包括六个大题,只占27分,整体看写汉字、辨字组词做的较好,根据意思写词语2班、5班、6班做的较好,原因在于老师平日基础的扎实。

2、课内阅读。

按课文内容填空,1班和3班做的不好,学生知识不扎实,只能大体背下课文内容,没做到精细化。根据短文回答问题,懒得思考的学生干脆就没做,这样的人选每班都有三五个。

3、课外阅读。

短文内容比较简单,整体看比以前做的好些。2班在理解词语上比较不错。

七年级语文期末试卷

东城区初一本次期末语文试卷整体难度不高,与海淀试题和西城试题相比较为常规,没有出现特别新的题型,学生审题做题难度不大,这份试卷偏重于对学生基础的考查。

本次东城区初一语文试卷整体为100分,120分钟。考试各部分分值及题型如下:

(一)积累运用(23分)。

字音、字形、字义、修辞、文常、古诗默写、名著阅读。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解析词语、翻译句子、文意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25分)。

行文思路题、词语含义理解题、关键句子赏析题、情节补充题、词语赏析题、句子理解题。

(四)作文(40分)。

记叙文《我的老师》;想象文《星星的遐想》。

3年级语文试卷分析七年级语文试卷

此试卷由四大部分组成:(一)基础部分(54分)、包括字、词句的训练和考查;(二)知识回顾(14分);(三)阅读天地(12分);(四)习作(20分)。

本次期末考试试卷命题以《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教材为基本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展现题型的多元而多样。

综观这份试卷,其内容涵盖了“听说读写、字词句篇”,题型多样,力求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一是紧扣文本又超越文本,广泛地涉及到文本的各个知识点;二是三维目标有效渗透,字词句段篇有机融合。

2、突出语文的实践与开放。

知识积累题的灵活运用,看拼音写词语题的基本功训练,课外阅读题的灵活丰富以及作文题的广泛选材,都拓展了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并注重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考查。

3、注重课外的积累和运用。

积累在语文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语文学习的过程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语言文字的积累过程。有了丰富的积累,才能厚积薄发。本次试题紧扣文本,较好地处理了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实践的有机整合,体现了大语文观。

三、得失分情况:

1、第一部分:

第一题,看拼音词语。学生容易写错的是“联合”和“唯独”,也有一些学生读题不认真,写错了词语。第二题中的多音字“载”出错率较高。第六题中2、3小题错得较多。其余题目完成的质量较好。

2、第二部分:

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第2题出错主要表现在学生看题不够细心。有些学生对第4题的第二问题回答得不够清晰,没有从安全角度写出自己的看法。

3、第三部分:

给文中第一自然段加标点符号和照样子写词语,学生做得很好;第3小题失分也较少;大约五分之一的学生在4、5题上失分,主要的问题是没读懂文章内容。

4、第四部分:

大部分学生能根据题目的要求进行合理想象,内容充实。个别学生书写潦草,语句不通顺,标点符号的使用不规范,也存在习作中心不够明确的情况。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基础知识方面:对学生实行课课清,让学生掌握课本所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2.要更加重视学生书写习惯的培养,要求学生书写端正、规范、卷面整洁。

3.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学生仔细审题,认真答卷,细心检查。

4.注重语言积累的灵活性以及课外阅读的习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七年级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

本次试卷覆盖面较广,涉及题型多。有对基础知识的考察(如字音、字形、词语释义、课文理解、语病、及古诗文默写),也有对文章的理解(包括文言文和现代文),还有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运用(如写作)。

(二)学情分析。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已经渐渐适应了初中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对于初中的做题思路慢慢熟悉,所以有许多学生的成绩考得还是比较理想,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还需要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作进一步的引导,争取让全部学生尽早适应初中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做题能力。

(三)成绩分析。

这一次的考试成绩总体来看还是比较理想。第一题是积累运用,满分的只有12人;第二题是文言文,满分的有18人;第三题是课内现代文与课外现代文的比较阅读,满分17分,12分以上的有45人;而课外现代文的阅读满分是17分,10分以上的就有18人;第四题为写作题,满分是50分,而一类卷只有28人,二类卷的人数稍微多一点。

综观全局,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不是很牢固,还需要进一步夯实。课内文言文也必须加强,失分最多的是课外现代文的阅读,这就需要做教师的做好对学生的督促与辅导,教给学生做题方法,由课内进一步延伸至课外,提升学生的做题能力。

(四)反思。

学生之所以考出这样的成绩,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不强,还没有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另一方面,做教师的应做好对学生的管理与组织作用,培养好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做题能力。

总之,对于这次的考试成绩,应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对待。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培优工作;同时,还要加强边缘生的促进工作,也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力争更上一层楼。

1、到考人数:38到考率:100%。

2、及格人数:25及格率:65.7%。

3、达a人数:11达a率:28.9%。

4、总分:3785分平均分:99.6。

本次试卷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六一二三单元的知识,命题紧扣教材,侧重点也符合课标的要求,同时试卷题型多样、题量适中、难易程度也适中,基本上既能考察优秀学生的学习水平,也兼顾了学困生的特殊情况。

试卷共有三大部分:

一、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共4大题。

二、阅读(60分)共4大题(前三题为课内题,最后一题为课外题)。

三、作文(60分)(此次为半命题作文)。

试卷难易度比1:1:8。

三、学生答题分析。

本次考试,大部分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对扎实,但几个后进生的成绩还不能令人满意,甚至出现空白卷,平均成绩相对去年考试成绩有所退步。

(1)语文知识积累与运用(32分)。

总得分919.5平均得分24.5得分率75.6%。

最高得分31(文涛、石满、阿浩、婷婷)最低得分姚锋6分,志超9分冉阳4分。

主要考查知识点:

1、常用汉字字形与拼音。

2、词语解释。

3、现代文和古文的背诵与默写4综合性学习(有关追星的相关题目与名言名句)。

5、名著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相关题目)。

存在问题:

1、未能正确给多音字“隽”注音,或者记错,如廖鑫。

2、不能正确解释“粼粼”的意思,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牢固,老师平时在授课中也要注意对字词的解析,加强学生的理解。

3、课文默写古诗词,错别字失分严重,满分12分,平均扣2分,失分率16.8%。

一个错别字0.5分,有部分同学会背诵,却不会正确书写,最高的扣了4分8个错别字。诗词填空出现错位,上下句填错及少字漏字。如“濯清涟”写成“濯青莲”“中通外植”写成“直”,“提携”写成“隽”,”天涯”写成“天崖”。

4、综合性学习满分7分,平均扣1.9分,失分率27%,得分率73%,相对以前来说做得比较好。学生能理解题意,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关“天才”的名言出错较多。

5、名著阅读中,鲁滨逊的“硬”主要表现在哪里?结合原著的一个片段具体说明。学生不能写出对“硬”的理解。片段的举例也比较浅显,语言较平铺直叙,内容不具体。有个别学生就放着空白,主要原因是没有阅读书籍。如炜彬,冉鼎,志超。

(2)阅读(58分)。

(一)古文《口技》分析(17分)。

总得分366.5平均得分9.6得分率56.7%失分率43.3%。

最高得分小丽15分最低得分志雄,冉阳0分,志超2.5分。

主要考查知识点:《口技》的作者及出处,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翻译,重点句子的翻译,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课文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

存在问题:

1、大部分学生做错都是把作者和出处写了错别字“嗣”和“虞初新志”的“虞”。

2、实词翻译不准确,基础知识不牢固。

3、翻译句子不完整。

4、第六单元的古文是开学学习的,时间较长,学生缺少复习,遗忘较多。

5、选择题3分,有一定的难度,回答正确的屈指可数,选文的内容共写了三个声音场景,而b选项虽然本身没有问题,但概括并不全面,很多学生只从选项找毛病,自然就容易犯晕,随便乱选。

(二)现代文《白鹅》阅读分析(18分)。

总得分355分平均得分9.3分得分率51.9%失分率48.1%。

最高得分闽开、绮梦、婷婷17分最低分志雄,志超,柏全,姚峰0分。

主要考查知识点对白鹅四个方面特点的概括,课文当中作比较的写作手法及作用,描写白鹅吃饭时的比拟句分析其形象性,课文语言幽默诙谐的写作特点。

存在问题:

1、句子在结构中的作用,还有一部分学生不能理解题意,乱答。“更”针对什么而言,全班只有闽开和娄金龙回答正确,其余的不是没有联系上下文理解,就是空白。

3、学生综合阅读分析能力较差,平时没有认真听课笔记,下课又没认真复习。第12小题是练习卷上的题目。也是课文讲解的重点。有些学生表达能力较差,不能进行概括分析。

4、卷面涂抹,字迹潦草,没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三)课外阅读安宁的《一张难忘的取款单》阅读分析(23分)。

总得分571分平均得分15分得分率65%失分率35%。

最高得分阿浩、石现23分最低分志雄,志超,柏全,姚峰、冉鼎0分。

主要考查知识点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对课文重点语句的理解,发挥想象补充句子,对人物形象的概括和分析,拓展我对父亲的祝福。

存在问题:

1、概括不简洁,有些同学就直接摘抄课文的原句。

2、没有读懂选文,理解错误。如秀川回答父亲是否真的忘记去取钱了?答成忘记了。

3、课文如何刻画父亲的形象抓住了那些细节描写。有不少同学找不出来。不能从描写人物的动作、语言、外貌等方面来找答案。文涛就简单写“父亲是一个心细的人”。

4、祝福的方式和祝福语,有个别同学回答不完整。如闽开,丽雯等。

(3)作文(60分)。

总得分1558平均得分41得分率68%。

最高得分52分(娄金龙)最低得分2(姚峰)(只写了个标题)。

1、命题作文以“我收到了一份厚礼”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存在问题:

2、学生在选材上落入窠臼,不能想别人没想到,写别人没写的。大部分都是写生日时如何收到礼物,得到什么礼物。以致事件老套,内容不具体,事件的描写缺少必要的场景描写和人物形象的描写。表达内心的喜悦之情,不能把感情,立意进行升华。

3、再加上部分学生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段落层次不清晰,篇幅太少。如志超、春霞写三百多个字,张志雄、曾丽雯的字潦草糊涂,梁芬的作文错字连篇、张露完全就离题万里。

总体来看,这张试卷完成得不够好,拉班级平均分的是这些后进生,如志超、张露、黄炜彬、姚峰、柏全、冉鼎同学卷面放空较多,从前不好的学习习惯形成的学习态度是消极,学习被动,遇到不会做就不愿思考,有畏难心理,加上平时上课不认真,对学习没有信心,没有兴趣,以至于成绩不理想。

四、在今后教学中采取的措施。

1、引导学生立足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夯实语文基础,包括汉字书写、字词积累运用、文体知识、古诗文积累、名著阅读等方面内容。

3、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课堂上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引导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4、要强化作文基本功训练。作文要有指导,有多种形式的练笔,要及时批改及时讲评反馈。坚持办好班级魔法营周报,时常搞一些激励活动,调动更多的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5、阅读和写作本来就是语文教学难以突破的瓶颈和顽石。阅读教学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个“例子”,进而向课外阅读延伸,尽量训练到位。教学中要夯实基础与培养能力并重,强调学习过程与方法,重视对话过程(既和文本对话又和学生对话),少灌输多点拨,少讲解多训练,少责备多激励。

6、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扎扎实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7、老师讲解古文应多注意讲究教学方法,多总结归纳和介绍学习方法技巧。

七年级语文试卷分析【】

能紧扣新大纲,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理念,提倡并考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研究性阅读的能力,立足于课内,进行适当拓展延伸。这份试卷对于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语文实践能力作了一次有益的尝试,为今后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来实施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试卷第一部分为五分,主要考查学生抄写规范,卷面书写是否规范清楚,涂改情况。

试卷第二部分为23分,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积累,同时有考查了学生课外阅读(以大纲推荐书目为主),涉及汉字字形、成语的运用、古诗默写课外名著阅读等几个方面。

第三部分为42分,是阅读能力考查题(分现代文阅读与古诗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概括能力。文质兼美的文章,新颖的题型,两段课外文章的阅读考查,更是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能力,注重过程方法,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新理念。

第四部分是作文,计30分,另加5分的写字分,抄写分。半命题作文:------------------------笑了,这对选材能力相对较弱的初一的学生来说,是极其恰当的,而且题目本身极富思维空间。对于那些大而无当、平白无味的话题作文来说,更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作文字数的要求是500字以上。

从考试后学生的得分和失分情况看,第一部分主要是考查学生书写能力,有否涂改,书写不规范等,从试卷看,虽然得分率为100%,但也有个别学生有涂改现象。反映出不少学生中存在的认字不细心、观察不细致、书写粗心、潦草的毛病。

第二部分主要是考查对语言积累运用。根据拼音写汉字,得分率在75%左右。古诗文默写得分率在87.%左右,有部分考生名句默写不是不会默,而是没有将背诵与理解很好地结合起来,所以,不少词语知道发音却不能正确书写。比如:还来就菊花写成还来“旧”菊花。文学常识以及名著阅读填空得分率约为63%,这与平时缺少相应训练有关系,对题型不熟悉。成语接龙与拆字游戏得分率高达97.5%,这说明这类语文活动还是深受学生喜欢的。

第三部分的阅读分析题,学生的得分率总体约为79.7%。现代文阅读得分率为:65.9%,其中,5,8,9,12题得分率相对较高,为:87%,而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6.7,10,11题得分率为:51%左右。古诗文阅读得分率为:92.5%。其中课外古诗鉴赏得分率75%,而课内文言文语段阅读,因为老师平时下的功夫比较大,所以得分率相对较高,为:97.4%。

活中的真情。好的方面主要表现在不少学生能结合亲身经历,如:助困帮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也有些学生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亮点。文章抒写了真情,确属感人之作,但也有不少学生选材千篇一律,如:“我照顾生病的爸爸妈妈”,“考试时同学没带尺子我伸出援助之手,同学笑了”,“我扶同学去医院”,“下大雨同学没带伞,我无私帮助”等等,没有新意,读来乏味。而一些作文改头换面的痕迹也十分明显。有些学生内容感情不细腻,体现出对身边的人和事物,对社会人生缺乏体验,表达能力的不足也使他们不能充分表达心中的情感。

一是名句默写错别字较多,文字表述中语言不规范,造成不应有的失分;

二是阅读中理解不准确,答题不到位;

三是表述不严谨,词不达意;

四是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仿作、宿构的作文较多。

这都表明,学生在语文基础、语文能力方面还存在许多“硬伤”,需要广大师生在平时的教学中加以克服。

(1)目前教学对学生的“双基”训练不大扎实;

(3)语文教学关注课堂多,关注课外少;关注课本多,关注生活少;

(4)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整体不高;(5)作文教学训练水平不高,机械有余,活力不足。

1、顺应课程改革,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教师注意学习,从整体思考语文教学,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2、更新观念,构建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立足实际,精选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能得法于课内。在注重双基的同时,让课堂充满活力,这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才高,上面得分率低的题目也就成了得分率高的题目。

3、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言的含义,不能正确使用文字。学生在答题中的出现的错别字,古诗词默写错误,基本的文学常识缺乏,写作中名言名句引用少、事例都是老一套等等,都说明了我们平时在阅读教学中还不够重视多方面的积累。所以必须引导学生向课外要时间,扩大阅读面,拓展知识视野,多读书、读精品、多观察、多思考、勤动笔,增加语言积累,增强语感,提高表达能力。

4、强化作文教学,强化“识字与写字”教学。

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要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体会自己亲身做的事,积累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勤于动笔,这样作文就会左右逢源,言之有物了,才能使学生写出有活力的文章。“识字与写字”和“写作”教学的改革相对落后,课程标准对初中阶段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规范的书写是对祖国语言热爱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