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初中教案 >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讨论式教学(汇总14篇)

浅谈初中历史课堂讨论式教学(汇总14篇)

时间:2023-12-27 05:14:27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是一种指导性的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创作思维。这里有一些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和创造力。

浅谈如何实施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有效教学、建设高效课堂”为目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核心,以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为重点,以促进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为根本,按照“示范引领、实验带动、分类推进、稳步实施、整体提高”的工作思路,切实优化教学过程,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构建科学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和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我校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目标及步骤。

第一阶段(春季):学习及准备阶段。

1、学习“有效教学”的相关理论,为推进有效教学提供智力支持。

2、借鉴名校的成功经验,开展“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

3、讨论并制定《xx五小有效教学基本要求》。

第二阶段(20秋季——春季):实验及实施阶段。

1、推进有效教学从优化备课做起,要求教师做到“把功夫下在课前,把精彩留在课堂”。

2、着力推进“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课题,打造互动、开放、高效的课堂。

3、进行作业改革,做到精炼而高效。

第三阶段(20秋季):成果总结阶段。

1、形成高效课堂,教学经验在县城范围内推广。

2、骨干教师比重达到教职工总数的50%,形成科研型教师团队。

3、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把我校打造成市县知名学校。

三、措施及保障。

1、加强领导。

以学科带头人为骨干,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为核心,成立“有效教学”研究小组,制定出切实可行的管理细则。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2、专家指导。

(1)加大培训力度。派出教学管理干部和教师参加省市县组织的培训和交流。以教师读书活动为载体,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打造书香校园,构建学习型团队。

(2)邀请省、市、县专家进行指导。每学期均邀请专家、教研员来学校指导课堂教学及教研教改工作。

3、名校引领。

(1)学习县内有效教学成果经验。学习辛店中学的`课堂有效教学模式、江德小学有效集体备课经验、县三小有效作业设计实验。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加强个人自学和集体培训。

(2)学习国内名校的成功经验。认真学习推广洋思的“三清”、“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郎口中学“三、三、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昌乐二中的“271”教学模式,让每位教师深刻领悟名校的经验,尝试借鉴名校经验,推进教学改革,并付诸于实际教学中。

4、以研促教。

(1)实行月专题学习制度。由值月领导定期负责拟定学习内容,进行集体学习交流。

(2)突出主题研究。本学期重点研究“如何设计有效的自学提纲”(常荣、刘小美)、“学生自学习惯的培养和研究”(鲍春艳、田艳)、“双主互动有效性的策略研究”(袁琴、贺小会)、“精讲点拨的内容与技巧的研究”(方华、王宇)、“课堂检测训练的形式及课堂问题的补救策略”(郝会、马向阳)。

实行月研讨制度,创新形式进行专题研讨,提高研讨实效。

(3)打造精品课堂,开展人人上研讨课活动。由校长、业务校长、教研组长实行预约听课,与教师共同探讨,使教学设计更趋完善。一是教师课堂教学展示,本组教师参与听课。二是分教研组研讨,执教教师谈教学设计意图和课后反思,所有听课教师和领导参与研讨交流。三是教研组长对活动进行总结,形成共识,提出下一步教学研究活动的重点和方向。

(4)开展集体备课。构建“个体初备-集思广益-二次备课-教后反思”的集体备课模式,实现同学科年级间的同伴互助、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借助教研集体的智慧实行二次磨课。

(5)重视教学反思的突出作用,提倡教师课课反思,周周有记载。

(6)开展“六个一”教学实验活动。即每人承担“四环节教学模式的实验与研究”一个子课题,围绕课题研究每人上一堂实验课、设计一份精品教案、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整理一万字的学习体会,每周听一节课。重视教学经验的积累,整理《优秀论文集》、《精品教案集》、《优秀教学叙事》、《学习资料汇编》,出版《xx教育》专辑。

5、骨干带动。

(1)用好骨干教师,成立骨干教师工作室,重点做好:上好示范课及专题研讨课;做实课堂教学诊断;整理自身可借鉴性经验进行交流;备好一堂精品课,作为外出交流储备课;帮助教师整理精品案头材料。

(2)发展好骨干教师,通过个人努力,同伴帮助,名师引路,蹲点听课,外培优先等措施,加快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进程,尽快实现县级骨干教师比例达到50%的目标。

6、课题突破。

以“四环节教学模式”实验研究为突破口,推进有效教学。加强实验过程的指导,重视实验成果的收集,做好实验教师的培训,打造高效课堂。

7、制度保障。

(1)修订完善《xx五小有效教学常规基本要求》、《校本研训制度》。

(2)加大过程管理力度,实行课堂教学诊断制度。

(3)实行听课制度,有效指导课堂教学。

(4)开展“一帮一”活动,实行捆帮评价制度。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高效课堂理念的出现为初中物理教学提供了方向指引,但其在具体的教学应用中必须从实际出发,结合具体的教学环境以及学生、课堂特点,进行行之有效的实施。在高效课堂的构建之初,课堂存在学生不适应、有反响等问题,尤其在分组讨论时,出现时间浪费、课堂教学效率不高,授课进度受阻等问题,使高效课堂在实施进程中未达到预期效果。为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对其实施又进行了合情合理的改进及进一步的实施,并且,预期效果也不断呈现。具体改进后实施方式主要有:为学生提前设置预习目标、预习任务;增进课堂活力、教师参与学生讨论之中,做一引导;增设情境教学、增强课堂实验实践展现水平;增加教师点评、奖惩激励制度等。在这些实施方法的具体应用之下“,高效课堂”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不再遥不可及。

鉴于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构建、实施等现状分析,这一理念在具体实际中的应用还是值得我们去反思并进一步完善的。

1.加强课前问题引导,分散课堂压力。

为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与学的效率,课前对学生进行问题引导是十分必要的。课前,为学生提供问题,并要求其自主动脑、动手预习,提出自己的想法。在新课程的教育背景下,不仅要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对学生一味地灌输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各个学科中出现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提出课前问题作为每节课的开端,大大减轻学生的课堂学习压力,增强课堂学习效率。

2.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

为增强物理课堂效率,除普遍的讨论小组教学方法外,还可增设课堂实验,加强情境教学的实施。例如,教师制作的课件上可增加与所学内容息息相关的日常情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物理课堂可实施的物理实验必然不少,增加课堂实验,让学生对所学知识亲历亲临,必然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巩固。

3.跟进知识掌握程度点评,课后查漏补缺。

高效课堂理念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要认清实际存在的问题,针对课堂遗漏或者知识点掌握程度的不周,教师应加强课后学习引导,及时点评。众所周知,初中物理高效课堂的理念是好的,但在其具体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利弊还值得我们反思,不容忽视。总之,在新课改背景下,积极推进并不断完善初中物理高效率课堂的倡导还是大势所趋。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问题教学”模式,就是教师引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进而探索、解决问题。学生的积极思维由问题开始,在解决问题中发展,问题意识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历史“问题教学”模式是在有效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促进师生民主合作的教学关系为基础,以“读课题提问——课中提问——小结提问”为主线,营造一种学必有问、问必带思、思必有辩的课堂氛围。它充分激励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通过创新意识、教学系统等诸多要素的优化组合,鼓励学生自己去建构知识的意义与联系,去体验与探究社会生活,升华情感,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历史本真,开拓历史视野,提高历史思维素养和创新、综合与实践能力,提升其人文修养。

二、“问题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1.主体性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就是高扬人的主体性。实施主体性教育,既是时代进步的需要,也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教育不仅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力,更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放手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问题教学”模式是培养新时代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2.发展性教育思想。

教育实际上是在已有发展的基础上,不断使学生得到新的发展的过程。“问题教学”模式就是追求这样一种过程。其特点就是从每个学生的基础水平出发,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逐步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提高他们同等参与教育活动的机会,并在教师的帮助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合作探究的活动中来,从而得到积极的发展。

3.建构主义教育思想。

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就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知识是不能传递的,教师传递的只能是信息,知识是通过学生活动不断建构起来的,是非预存的。学习不仅是“学会什么”,更重要的是“知道怎样处理”,即“学会如何学习”。把发现学习法作为教学的主要方法,鼓励学生去发现知识的奥秘,去掌握学科的结构。“问题教学”模式就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教学”模式就是要求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导入新课后,首先引导学生读课题提问,即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题目,提出想要在本课中学习的问题。把学生的提问进行归纳、提炼,作为本节课学习的提纲和任务。然后再分三步走。

1.自主研习,发现问题。

(1)从教材中你能获得哪些相关的历史信息?

(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影响等)。

(2)有哪些证据来证实这些历史信息的真实性?

(提示:史书记载、诗句、图片、文物等)。

(3)还有哪些感兴趣并想进一步探究的历史问题?

(这一部分也可以用导学卡、学案等代替3个学习提示,导学卡和学案要分收获和疑惑两部分)。

这个环节是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和教师的提示去获取知识,并继续质疑。3个小提示对学生的自学给予必要的指导:提示(1)是指导学生收获知识;提示(2)无形中让学生明白“历史是注重证据”的这一理念;提示(3)引导学生“课中提问”,就是学生在自主学习新课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读书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带着读课题提出的问题来学习新课,在读书的过程中继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正是强调了学生自己感兴趣并且想进一步探究的疑难问题,这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方法,因为发现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然后,师生共同梳理课文的主要知识点,把它们“连点成线,连线成面,连面成体”,搭建课文知识的立交桥,结构式地呈现全课内容。这是对课文内容的重新建构和整合,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历史教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样,学生获得的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有助于学生宏观地把握教材,进一步理清思路,为下一步的合作探究做好准备。

2.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1)生生合作。鼓励学生结合知识结构图,解决上一个学习环节提出来的疑惑,教师一定不要代替学生回答,而誓励生生合作,采用2、4、6、8……n合作探究式,2人不能解决的,4人解决;4人不能解决的,6人解决……依次类推,对于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推向全班,教师在巡视同学们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了解学生共同的疑惑;全班解决不了的,教师再精讲,教师要“无事不出场”“该出场时才出场”。这样,学生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主动地解决学习中的疑惑,寻找到了学习的乐趣,解放了教师,活跃了学生。

(2)师生合作。对于全班同学的疑问,通过师生合作来完成。教师通过提供恰当的、典型的材料,引导学生阅读、思考、合作探究,并给予适时的指导和点拨,直到问题解决为止。这时候的学生往往会豁然开朗、长舒一口气——“原来如此”。

需要强调的是,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表面问题。但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的解决是通过对深层次问题的设计来实现的,这个深层次的问题就需要由教师来完成。教师的问题一定要源于课本,且高于课本,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教师继续补充必要的材料,继续对学生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引导学习小组进行合作探究,只做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最后进行点评、补充与总结。这样就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形成共识,以史鉴今。

在新课学习完成后,引导同学们回顾整节课内容,再从整节课角度出发提出问题,即“小结提问”,小结提问要具有总结性、拓展性和升华性,既高瞻远瞩,又承前启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拓展提高,并与社会实际、学生现实生活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学习历史是为现实服务的,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1.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问题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生成新的问题,激发并促进其探究兴趣。一节课的学习提纲和任务就是让学生读题目提出问题、生生合作解决的问题,而问题则是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后提出来的。这样,学生带着自己的问题投入到新课学习之中,兴致高,劲头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好方法。

2.转变了教育理念,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

多少年来,我们常常习惯于把教学过程变成一个教师自编、自导、自演(少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的教案剧,教师的角色是编剧、导演、主演,是真理的化身。“问题教学”模式,使师生的角色发生了根本的改变,教师回归导演的位置,学生成为真正的演员,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这个模式实施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师生关系是和谐的、平等的,学生体验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的快乐。

3.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和实践,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依循常规,而是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实际,独立思考,积极提出自己的疑惑,提出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标新立异,别出心裁。然后通过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方式进行大胆探索,促进了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

4.引导了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问题教学”模式的“形成共识,以史鉴今”(即“小结提问”)环节引发学生从历史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问题、汲取历史智慧,鼓励学生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释社会中的现象,尝试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使学生的创造性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升华。实现历史与现实的联姻,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意识。

一、在教材过渡时设置“悬念”

每节课的教学内容,都是由一些相关内容有机结合的整体,如何使学生顺畅地由一个教学环节过渡到另一个教学环节,悬念的设置就起到承上启下,理顺教学结构的作用。如在讲抗日战争的爆发和国共联合抗日时,在讲授“七七事变”后,讲到国民政府的正面战场时,可设置这样的悬念:

(1)淞沪会战最终失败了,原因何在?

(2)平型关大捷打败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胜利的原因何在?

(3)台儿庄战役胜利的原因又何在?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不仅如此,悬念还可以设置在知识的重点、难点之处。

教学中要使学生注意力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确实不易。研究表明,学生经过10-20分钟,便会导致注意力离开客体,教师讲课时每隔10-15分钟使学生转换一下不同种类的活动,这样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稳定。因此,悬念设置在重点、难点处,既可使学生引起重视,又可消除由于被动思维带来的疲劳感觉。如在学习“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的召开”时,我讲到: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迫使红军战略大转移,损失惨重,那么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这样就自然而然的过渡到下一环节的内容,也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二、一堂课结束前设置“悬念”

教材的内容都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起因结果,存在内在联系。旧课往往是新课的“钥匙”。因此,在结束旧课时,不能仅满足于本课的小结,而要找出与下节课知识的联系点,精心设置悬念,使学生自觉地产生解开这个“谜”的需要。

如在讲《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时,“二七惨案的教训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而凶残的,仅仅依靠工人阶级单匹马、赤手空拳,是无法战胜敌人的。”我设置悬念:“因为工人阶级单匹马、赤手空拳”则“不能战胜强大而凶残的敌人”那么出路在哪里呢?怎样才能不会“单匹马、赤手空拳”而战胜敌人,取得革命的成功呢?请同学们课后预习下一堂课的内容。

悬念的设置是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技巧,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提高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增强学生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久而久之,每节课的“悬念”的积累,必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持之以恒,对提高教师自身的基本功也大有益处。

浅谈构建初中历史课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也是课堂创新教学的途径之一。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是这种方法的基本特征。它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堂学习气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交流和合作能力,培养良好的非认知品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都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主要是:创设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细心组织,形成合作学习小组;交流讨论,取长补短;积极评价,倡导合作创新;整合历史知识、促进内迁力。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实践,着眼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形成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这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这一做法有一定的局限:第一,它使课堂教学成为每一个学生的个人行为,学生间缺乏相互的交流和合作。第二、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学习上的被动地位,学生的自学往往成为教材的阅读、理解记忆的过程,无形中由“教师灌输”变为学生的“自我灌输”,它还只是一种低层次的“自学能力”。要突破上述局限,必须构建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这一模式的优点表现在:学生能够从一定情境出发,通过生生、师生间多向交流与合作,一同讨论、探索、发现,以此得出某种结论,获得某些知识。具体做法主要是: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相互合作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例如:教“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我以《历史课程标准》为指针,用纲要信号法设计了以下历史问题,运用多媒体屏幕显示,供学生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投影出来的问题为学习目标,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和多媒体课件提供的相关历史资料,从中由浅入深地思考和理解本课所要掌握的历史知识,进而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完成历史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等学科任务的同时,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我这样设计问题,目的在于创设丰富多彩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亲自尝试答题,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它有下述五种活动功能:1、为师生、生生心灵互动构建了交流对话的平台。2、学生有了参与及表现的机会。3、学生可以经历和体验。4、学生能动脑、动口、动手,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在交流对话中提高。5、化静为动,有情趣,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进行动态探索。

这样,教师为学生设计了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指明了学习的目标和方向,使学生面对问题产生求知和探究的欲望。开始时,学生面对这些任务有些茫然,但它不是令人绝望的深渊,它只是挑战一个人的智慧,只是一时的“山穷水尽疑无路”,经过教师的引导,经过学生自己的认真阅读思考,经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久就能“柳暗花明又一村”,问题迎刃而解。教师用大屏幕展示了设计的问题后,先组织学生自学探究。这是落实“教是为了不需要教”的有效举措。这时,教师让学生针对问题展开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阅读教材,分析教材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提炼、思考、综合、拟草答案。这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感悟获取知识,不仅让学生获得知识,而且得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自主创新的体验,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以培养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和增强独立自主探究意识。

 

合作学习是一种人际交往,是一种信息互动的过程。这种互动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而且互动互助。一方的动带动另一方的动,而在互动中,互动双方有知识、思想、情感上的交流。在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合作通过组织学生学习小组来实现。学生学习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在学习小组中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同时也通过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时,注意做好细心的组织工作,依需要而定,把一个班级划分为3、5个或更多的小组,同时运作,发挥作用。在对班级进行分组时,我注意了下列三点:

1、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构成。课堂的合作学习小组由性别、学习成绩、能力倾向等不同的成员构成,即组成异质小组。这样便于在小组中分配学习任务。例如:前面“伟大的历史转折”问题设计,要求学生分析“真理标准的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加强”三组问题,就可以这样分配任务:把一个班级分成3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解答一组问题。在一个小组中,让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负责查资料,分析整理资料,提炼有效信息;让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查找解答教材中较容易找到的问题;让学习基础差的同学负责记录研究结果。这样就能做到共同参与,人人有责,目标一致,成果共享。这样也能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特别是后进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2、注意每个小组成员的数量。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以学习目标大小而定,一般是3-5人,也可以10人或10人以上。例如,策划历史课本剧的表演,由于涉及查找资料、编写剧本、设计道具、扮演角色等复杂的环节,合作小组的人数可以由10人甚至更多组成。如果是一些简单的学习目标。

3、注重加强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引导。近二十年来,初中学生大都是独生子,他们从小备受父母长辈的宠爱,长期的“温室效应”,加上应试教育的灌输,使他们在考试成绩上或许可以是“佼佼者”,但却很少与社会接触,对于如何待人接物、尊重他人,却一片茫然;对于如何与人进行情感交流,更缺乏经验。因此在课堂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出现预料不到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过程中,我把师生互动的重心放在生生矛盾的转化和生生交流的拓展上,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我检讨、小组讨论或者是平等辩论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从而解决矛盾。通过这种“平等互动”的合作与交流,促使学生自觉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分组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主要环节。此环节以学生自学探究为基础,学生个体自学探究中,有些问题难以解决,就以小组为单位,同学间交流意见互帮互学。此环节是对我国传统的“开而弗达”启发学生自学策略的正确运用和发展。它使教师从“独奏者”过渡为“伴奏者”,引导学生而非灌输给学生。这也是课堂教学中体现多维互动(师生互动、小组互动、生生互动)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由被动听讲变成主动参与,从而学会倾听别人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意志,积极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进行讨论、辩论,从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互相启发补充。这样,在讨论中逐步弄清问题的脉络和结论。这时,教师不仅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反馈,及时给予辅导和点拨,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正确结论,而且还要观察学生的心理变化,创设平等,和谐、宽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求异,敢于争辩,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小组讨论以后,解决不了的问题在全班交流合作解决:先由某一组代表发言,汇报该组对所解问题的解决程度,其他各组作出评价、补充;再由各组分别提出本组疑难问题,其他各组进行解答;教师不失时机作些启发性的引导;最后,师生共同对本课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形成一致意见。这样,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互动、互助、讨论、交流等提高学生个人的学习效果,并达到团体的学习目标。这样做实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体,这对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乃至对培养合作精神,促进人际交流、合作运作、合作创新都有深远意义。

 

合作学习的评价观与传统教学的评价观也有很大不同。传统教学的评价强调的是个体在整体中的位置,热衷于分数排队,脱离了“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评价,与传统教学的评价相比较,评价方式从个体竞争型目标结构为主,转变为集体合作型目标结构为主。合作学习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变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把个人计分改为小组计分,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格局。在这种目标结构中,小组成员有着共同的期望和目标定向,“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改变了单纯的“输—赢”关系,增强了“利益共同体”的集体荣誉感,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乐于学习的兴趣和动机,为他们主体性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无穷的动力,从而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浅谈如何实施初中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

我们深知,要想实现教育的目的,课堂的有效教学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之一,同时它也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目前,我们初中历史教学的课堂现状是教师的观念不更新、守旧;教学方法很多年的一成不变;课堂效率不高效。这样的课堂现状已不符合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与要求,也相悖于新课改精神。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得不到重视。

大多数的学校、家长和教师都把初中历史认为是副课,视为小三门,所以往往在考虑学科教学时历史课就被搁置在一边,好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花费时间就会影响主课教学,会分散学生的学习精力。因此教师在对待初中历史教学时,只求能过得去,忽视了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2、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中考指挥棒的原因,很多学生都只重视主科课程的学习,在对待历史学科的态度是,第一年认真学习,第二年兴致不高,第三年则是不当回事了。他们心里清楚,中考中历史学科派不上用场。因此在平时的历史课中,有的学生做主科作业;有的学生不注意听讲。秉持这样的学习态度是不能使历史课堂产生有效的教学成果的。

3、教师课堂提问不科学。

在课堂教学中,有些历史教师的观念陈旧,教学方法单一,在课前不精心设计问题,因此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随意,想问什么就问什么,没有考虑到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和现今的认知水平。基于初中历史的学科特点和考试方式,有些教师提问的问题大多数是识记性的,可以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相关的答案。长此以往,会使学生的思维僵化,认为历史课枯燥无味,也会打消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

4、课堂管理松散。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缺乏课堂管理的意识,认为管理学生的任务是班主任的事。有了这种想法,就常常会出现当自己的课堂有问题时,总怪班主任管理不当,班级的学习风气差,而不从历史老师自己身上找原因。历史教师的待遇和其他主科相比也相对较低,不同的待遇和地位造成了历史教师的不满和抱怨,教学工作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5、缺少教研氛围。

现今,初中历史教学研究存在着误区。与语数外的频繁教研活动相比,初中历史教学很少得到学科教研员的重视,初中历史教师很少有外出充电和交流的机会,即便是在学校内部进行初中历史教研活动,也只是逢场作戏。

二、改进策略。

1、建立温馨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

在新时期,教师一定要摆正自己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策划者。权威式、命令式和强制式的管理方式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对抗,激化师生间的矛盾,不利于教学开展。教师要把握学生的心里,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转变自己的学生观。学生是具有独立意识,发展中的人。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意识,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进学生的头脑里,教师只能引导学生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感受事物,自己去分析、思考。初中学生又是一个身心都还不成熟的人,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都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要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运用恰当的教育策略来帮助学生。每个学生的环境、经历都不同,要让每位学生都能够接受你的教育,“爱”是连接师生的'桥梁,用用真情来营造良好的实施关系。

2、培养与营造课堂学习的兴趣和氛围。

目前,我国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仍存在着教师课堂效率低下的现象。如何使初中历史教师拥有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或技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所说:“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所以要学好课程,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导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就要培养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兴趣点。众所周知,兴趣是需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培养的,就像学习心理学一样,需要引导,需要诱发兴趣的产生。如何为之呢,这就要使学生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就感,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长此以往,也就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课程的兴趣。如果对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增加了,学习状态就会从“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主动性就提高了,那么学习的效率就进一步提高了。

3、发挥学生课堂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目前已经成为广大初中历史教师的共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推销自我,个性得到了极大张扬,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得到了极大提高。如何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主体的核心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如教学目标、认知逻辑、实施方式、处理方法是否充分考虑了学生情况,而不是某种形式。因此,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作教师的就一定为学生创造条件,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不能包办学生的一切。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欲望,参与教学的程度及其学习的效果,都与我们教师的导语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堂成功的历史课,首先须看课堂导语是否精彩。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导语具有温故知新、承上启下和启发诱导作用。授课前一段精彩的导语,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计的导语要精,简洁明快,不能过长;要巧,有趣味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准,找准切入点,使学生的思维能够顺势进入新课的轨道。因为,历史本身看不见,摸不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把一些较为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提问,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提高教师能力与素质。

课堂教学效益的高低,教师的素质是一个关键。首先,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学思想。用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来指导教学工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只有真正转变和更新观念,才能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才能使素质教育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因此必须努力的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理论和教育教学水平,这样才能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思想的束缚,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其次,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掌握创造性的教育教学方法。作为教师,自己不光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还应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只有创新型的教师进行创新型的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最后,教师要自我反思,提高教学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效益。

5、注重教学评价的兼顾性和多元性。

历史教学的评价,对于初中生而言,除了考试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上的评价,教师也应注意在课堂上的情感评价,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等学习目标达到的程度进行综合性和发展性的评价。对于初中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丰富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必须在适当的时间以恰当方式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程度的表扬和激励,会使教学效果更好,从而保持教学的良性循环。当然历史学科的终极评价目标是培养学生识人明己,知往鉴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人文精神,科学精神,人格意志。“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历史课堂有效教学行为研究将是一项长期的、充满困惑和不断充实提高的过程,本文不过是个浅显的尝试。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该成为能工巧匠,用理性串起鲜活的历史,引导学生凝视历史,思索历史背后隐藏的本质,在喧嚣和浮躁中,静下心来,不遗余力地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铎全,主编.历史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

[4]郑林.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问题[j].历史教学,.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论文摘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导言是一节课的开始,虽然所占的时间不多,但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多角度地分析了课堂教学中导言的意义,并结合历史课教学经验,阐述了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等实际进行课堂教学导言设计的方法。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便是成功的一半。历史课课堂教学中的导言,犹如一部戏剧的“序幕”、小说的“引子”,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从而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的作用。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引入,能成功开启学生的思维之窗,使学生心驰神往,从而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和质量。

所谓导言,就是每节课前两三分钟,教师从本课的具体内容出发,围绕教学目标,紧扣重难点,而精心设计能激发学生求知欲、诱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高涨,自然而然地引出所授新课的开场白。在历史课教学中,课堂导言的设计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巧妙的导言、睿智的演绎是成功教学的开始。

1.导言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注意是学习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没有注意,就谈不上学习。有人曾作过这样的心理调查:老师上课讲第一句话时,至少有33%的学生没有听讲,在一般情况下,上课至少5分钟后全班学生注意力才能集中。这个调查充分说明了上课伊始,由于学生的兴奋点还在课外,注意力比较分散,此时教师讲新课,肯定收不到良好的效果,若能抓住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一些精彩的导言,就能够迅速地把学生的兴奋点转移到学习上,使其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转移到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内容上,并能被学生所接受,这样教学效果就能得到保证了。可见,历史课的课堂导言能起着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作用。

2.导言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动机是学习的原动力,是指个体“要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一种内在的力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差是由两种因素决定的:一是智力,二是动机。学生有了动机,就能心甘情愿地自觉猎取知识,教师从上课的一开始,就运用有效的方法导入,引导他们产生学习动机,为学生创设精神放松的学习环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说、去思维、去行动,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性,使之在精神愉悦的状态下去学习,去领悟,变“逼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把学习看成是一种需求,把探索新知作为一种动力,这样教学的完成自然会水到渠成。因此,有效的导言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的灵丹妙药。

3.导言具有开启学生思维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名着《学记》很早就提出了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的主张:“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进行教学,要善于启发学生思考,诱导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而不是处处硬拖着他们;要激励他们而不是时时硬压他们;要给他们点明解决疑难的“诀窍”,而不是把现成的答案硬灌给他们。课堂独特的导言就像一支航标,给学生指引出一条认识的路线,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激励学生探求自己未知领域的愿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可见,历史课设计恰当的导言既能启发学生思维,同时也有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

4.导言能够使课堂结构更完整,更严谨。恰当的导言能使课堂结构更清晰、更具层次感,虽然课堂结构不是铁定的,但一般而言,一节课的结构是:导言―提出问题―思考探究问题―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巩固练习(活动与探究)。从中可以看到:用两三分钟的时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求知的动机,形成课堂学习的小高潮。然后因势利导提出问题,此时的学生是“树欲静而风不止”。为了解决问题,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接着,利用学生的表现欲掀起另一高潮,进入到课堂的主要环节,师生通过提问、探究答疑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快感进入到最后的巩固练习环节,教师不失时机地提出新的问题,为下节课做好铺垫。具有“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使学生感到余味无穷,处于轻松、愉快的积极状态下猎取知识,学习效果就自然明显了。因此,导言是有效课堂一个不可缺的环节。

二、导言的设计及演绎。

1.设置悬念、逼人期待。悬念产生于学生想急于解决问题,但用自已的知识和方法却又末能解开谜团的时候,因而可以触发学生求知的动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觉得非知不可,从而怀着积极探索,满腔的热情投入学习,并带着这些悬而未决的问题聆听老师的讲授,自己则从中找出答案。

笔者在讲授七年级上册《大一统的汉朝》时,在导言部分这样设置悬念:在楚汉战争时,刘邦为了收买人心,曾封韩信等人为王,当刘邦取得天下后,又对这些异姓王进行了处置,并分封一些同姓子弟到各地做王,想借此确保刘家天下。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这些同姓王是不是如刘邦的意愿一样,“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一悬念提出之后,学生就会怀着浓厚的兴趣听课,直到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了“七国之乱”、“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内容,这一悬念就一步步地得到了解决。

2.设问置疑,诱导探索。“疑虑,思之始,学之始。”(孔子语)有疑虑就能产生认识需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精心创设疑虑情境,并通过质疑、释疑去诱导学生积极探索。如《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导言设计为:现在我们出行很方便,有哪些交通工具可以为我们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呢?这样一问,学生会很快抢着回答出海陆空的交通工具。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在汉代,我国的先民跟西域以及更远的西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你知道主要是通过哪条交通路线进行的?为这条交通线的开通作出贡献的是谁呢?你能画出这条交通线吗?这样设计问题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学习的主动性,这样教师再讲授知识时就轻松自然了。

3.创设意境,激发情感。历史课的教学也可以通过美的语言,创造美的意境,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营造良好的情境氛围,自然而然地进入新课学习。如教学八年级上册《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时,笔者这样设计导言:“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着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想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起热爱祖国的感情,祝愿伟大祖国展翅飞翔,那么新中国是什么时候成立的你们知道吗?有同学看过《开国大典》吗?”这段话创设了美的意境,使学生沉醉于激情澎湃、诗情画意的同时,也领略到历史的无穷魅力。这样的教学充满了艺术气息,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4.开门见山,求真求实。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目的是引起学生的重视。对于九年级上册第14课《“蒸汽时代”的到来》,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每天都穿着质地好、款式多样的漂亮衣服,那么,你知道成衣的工序吗?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在学生轻松、兴奋的状态下开门见山地切入新课:你知道人类历史上第一台纺纱机器是什么时候、在哪个国家、由谁发明的?这些问题紧扣课文,目标落在实处,学生学习也自然直奔这一主题,省去了许多曲折之笔。

5.故事讲述,引起兴趣。爱听故事是少年儿童的特性,故事式的引入会让学生感到新鲜有趣,能迅速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上课之前,教师可以讲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故事,以自然地引入新课。例如,运用成语、典故、传说、历史故事,如烽火戏诸侯、退避三舍、卧薪尝胆、朝秦暮楚、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入藏、木马计、诺亚方舟,等等,同学们兴致勃勃地听故事,在教师的.引导下轻松自然地进入学习角色,学习效果自然也往往事半而功倍。

6.教具展示,诱其乐学。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说:“真正感觉的观察比之单纯的描述更为可取。”因此,在历史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具,把教材中的无形变为有形,把含蓄抽象的内容变为直观形象,诱导学生乐学爱学。例如,如讲述七年级上册《昌盛的秦汉文化时》,笔者先出示张衡的地动仪模型,然后根据地动仪测定地震的原理,在某一方位制造振动引起地动仪的小铜球落入一只蛤蟆嘴里时,学生无不拍手称奇,惊叹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实践证明,学生都喜爱这样的直观操作引入。

7.媒体运用,激发激情。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化教学的普及,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历史课教学导入,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将无声变为有声,将静态化为动态,从视听方面弥补语言文字的不足,激发学生的激情。如讲授八年级上册《抗美援朝》时,先播放课前剪辑的《英雄儿女》的主题曲――《英雄赞歌》,以及上甘岭战斗的壮烈场面的片段,把志愿军战士的英雄气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他们产生如临其境之感。在此基础上,再不失时机地指出:“我们的英雄儿女和朝鲜人民军并肩战斗,终于取得了上甘岭战斗的胜利,赢得了战斗的主动权,迫使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那么我们的志愿军战士为什么要入朝作战呢?”这样的导入,就自然而然地激起了学生学习的激情,并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历史课课堂导言的设计是多种多样的,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教师平时肯下功夫,精心设计,潜心钻研,注意积累,敢于创新,勇于提高,就一定能演绎出更有感染力、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导言,课堂气氛就更加浓厚,更加融洽,更加快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们的心同我讲的话发出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们的心弦对准音调。”为了祖国的明天,我们就应一起共同努力,拨动孩子们心中最隐秘、最独特的琴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牵领他们进入最佳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历史教学法概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教学用书(7―9年级共6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

初中历史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探

重建课堂教学模式是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需要,符合当前课堂教改的形势,是势在必行的。重建的思考重建课堂教学模式,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教材与考试的问题。中学的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就有了先决的诸多限定,由这种种限定而产生了种种弊端。我认为,应把教材、中(高)考考卷、考纲、教学大纲和语文学科的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目标等进行整合,把编辑者和教学者一致认为好的文章作为教材课文,再把中(高)考考查的能力层的内容选一部分篇目作为教材的补充,以打破教材编辑者的个人理解与教学限定,让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展比较自由的研究性的课堂教学,从而给学生创造一种快乐学语文的环境。2.讲解与讨论的问题。我认为,教师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到课堂交流、讨论、争论中去发现学生的错误和不足,并加以适当的讲解,导之以理;对学生的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阐明自己的观点、根据及思考过程,导以思维;同时听取学生的评价,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导之以研究性学习;还有导之以创新,导之以兴趣,导之以意志;等等。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自己找到一条学语文的路,即教是为了不教。讨论是学生参与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我们要让讨论成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3.落实与务虚的问题。“落实”,即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运用。“务虚”,指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指:学生的语言素质、心理素质(最核心部分)、品质素质、智能素质、审美素质。(即语文素养的三维结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感情态度和价值观。)这些语文素质的培养过程是艰苦的,见效慢,工作难度大。我认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落实”,但更重要的是要“务虚”。4.有序与无序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专心听讲是对的,但过分强调这一点就会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当然更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人曾做过实验,证明人在无序的状态下更具有创造性。我也认识到,课堂纪律最好的时候,并不是学生思维最活跃的时候。那么,应运用何种教学方式?营造何种课堂气氛?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些无疑是教师备课要考虑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应有一定的'限制,也就是要“有序”。有序不是目的,如何激活学生的思维才是目的。那么,课堂如何做到“有序而不死,活而不空”,也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综上所述,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应是开放的,发散的,主动的,内容和条理应是清楚的。重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想尽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策略1.加强理论学习,树立当代语文教学观。我认为,语文教师重建语文教学模式应该在先进、科学的当代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的指导下进行。因此,要注重学习语文教学的理论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体。在教学活动中,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都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努力才能达到。教是为了学,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体现在学的方面,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方式的变化上。如果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就不可能使教学协调有效地进行。因而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体任用,“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已经成了广大历史教师的共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有时在气氛热烈、民主的课堂里却只能看到学生的风采,老师扮演的似乎是可有可无的角色。这是一些教师在教学中的一个误区。

新课程下教师的角色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和灌输者向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转变,但是教师的作用不但没有削弱,反而应该加强。这是因为,在长期的接受式的教学中,学生接受的常常是教师和书本提供的现成的结论。而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但这种“自主与探究”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智力水平远不成熟,有时会使学生不知所措,需要指导、点拨和帮助。初中阶段学生们所获得的历史知识是有限的,辨证的思维能力不强,有些观点难免会出现偏差。这个时候的教师就是学生的引路人,把他们从偏执引向正轨。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除了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供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外,更应该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掌握学习策略,同时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与学生一起去寻找真理,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向导。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以其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所采用。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处理好历史教学中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尤其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提供丰富的历史学习材料,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

但是,有些教师却使多媒体成了课堂的中心。有些教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图文、动画、音频、视频等无所不包,学生不断地接受视觉、听觉上的刺激,课堂上热热闹闹。可是学生就象一台机器,被动地接受多媒体这台“机器”的“灌”。还有的教师以多媒体的运用代替“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出现“电脑打开,学生闹开,教师跑开”的不良现象。有的教师以多媒体手段排斥其他教学手段,无限推崇软件教学而忽视传统的优秀教学方法。

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必要的,但并不是运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实现了教学的现代化,并不是制作了新奇生动的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技术如何与课堂讲授紧密配合,使师生的活动与技术的支持成为一种同步的过程,而不是分离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播放录象多长时间效果更好,要不要对影视材料进行剪辑?运用网络上的材料和影视文学作品于历史教学中,是否要有必要的区分和交待?这是我们教学中使用选择多媒体时要把握的。使用多媒体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从头到尾地演绎课件,不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难突出教学重点,浅化难点,使用多媒体只能是舍本逐末。此外,多媒体所用的时间过长、频率过快,也不利于实现师生互动。总之,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目前为止它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替代不了通过师生交流与沟通而进行的知识传递与情感交流。每位历史教师要牢记多媒体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切不可喧宾夺主。教学中,要根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恰当地选择,并与常规的、甚至是传统的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切不可一味地追求课件的数量或质量,而忽视了多媒体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

课堂是新课程改革的归属和落脚点,解决现存问题、推进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对我们来说任重道远。

对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反思

有效性是课堂教学的生命。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教学论专家余文森教授作过很通俗的解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因此,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追求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下面,笔者根据自身实践,从教学的内容、过程、方法三方面谈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讲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为历史教学灌注“活水”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历史是有生命的,历史的生命源于生活。教师只有把教材与生活中相关的素材密切地结合起来,这样的教学才是有生命力的教学,也是历史教学的价值所在。

二、讲求教学过程的趣味化,为历史教学增添“情、趣”

1、导入趣味化,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讲述《美国南北战争》,用多媒体显示华盛顿、林肯的图像和一段文字:年2月,美国有线电视台公布了一项美国历史上41位总统的最新排名,结果,华盛顿、林肯、罗斯福三位总统占据前三位。

猜一猜,林肯和华盛顿的实际排名怎样?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判断,总认为华盛顿排第一。)为什么林肯在美国人民心中地位如此崇高呢?用猜谜的方法,注重学生的心理特点,以此引起他们的兴趣、好奇,进而萌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新课讲授。

2、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如学习《法国大革命》,我依据教材里的两张图片――法国社会三个等级示意图和一幅漫画《多重压迫下的法国农民》,设计了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新课的学习和探究:示意图和漫画告诉了我们法国当时什么样的现状?根据你的理解,什么人的反抗意愿最强?为什么人们把这场革命叫资产阶级革命呢?资产阶级想在这场革命中得到什么呢?结果怎样呢?你认为这场革命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对图片产生了兴趣,在我的问题的引导下,思维很快调动起来了。

3、结语巧设疑点,诱发学生无限想象。如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课的结语中我联系下文设置了一个问题:明朝的朱元璋抽不抽烟?疑点的设置,使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中,产生了渴望,产生了期盼,其内心深处埋下了一根无形的线,时刻牵动着他的心,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从而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探究学习”的心境,引发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新的内容,从而为上好后面的课程做好了铺垫。

三、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为历史教学增添“异彩”

1、教师可以凭借实物、模型图画等直观教具,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增强对历史的真实感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利用图片、动画、录像、影视片断将历史重现,进一步增进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兴趣,促进对历史知识的领会、理解、掌握。

3、适时适度地插入故事。如讲鸦片战争时,我就插入了奕山“马桶御洋兵”的故事,不仅使个别正在走神的学生收回了思想,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们在嘲笑清朝将领愚昧无知的同时,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在这场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4、要注重进行学科渗透。在讲课过程中,如果能适当地渗透其他学科的知识,不仅能给学生新鲜感、趣味感,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将其所学的各科知识融会贯通。

5、运用竞赛形式进行练习。初中生都具有好胜的心理,利用这种心理特点,在课堂上适当运用竞赛的形式,能改变课堂教学的单调性,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思维能力处于极佳状态,教学印象极为深刻。同时,竞争的结果也会使胜利的一方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失败的一方不肯服输,双方都产生了努力学习的强烈愿望。经常有同学向我要求:以后的课堂教学要多用这种形式。

6、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实地考察、调查研究、围饶某项主题出历史板报、写小论文等。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反思

一个优秀历史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自已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活动,是一种通过提高教师自我觉察水平促进教学监控能力发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促使自己拜师求教,书海寻宝。“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教学反思促使我们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进行扬弃、集优、储存,从而走向创新。教学反思的过程就是师生不断辉煌的过程。作为教师,每一堂课总有自己满意的地方。或是双边活动开展的经验,或是在备课时未曾考虑到而在课堂上突然迸发出的灵感和火花等等。无论是哪一方面有益的收获,课后及时反思,这样对提高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都会大有好处。同时,反思教学的不足。如:对教材处理不当,对教学中偶发事件估计不足,对某个问题阐述不确切等。对它们进行回顾、梳理,并作出深刻的反思、探究,使之成为引以为戒的教训。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每一轮都把教材难点的处理方法、教学的信息反馈或效果、今后改进的教学设想等写下来,并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比较、研究,长期坚持,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及对策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历史基本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个人价值观、历史思维能力和现实使用能力,尤其是归纳、分析、语言表达等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尤为重要,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历史学科的现实性、实用性,才能真正做到以史为鉴,读史明志。基于此目的,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1.转变历史教学观念,提高历史教师素质。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健全人格的生成,使受过教育的人生活的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做贡献。而历史教学正是以人类历史来丰富学生的智慧,完善学生的人格,是促进人类生命发展和完善的学科教育,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不能以升学为标准衡量学科作用,应该树立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以学生个体为主体,在历史教学中注入生命的含义、时代的感觉,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充分体会到生命所在,智慧所在,人生价值所在。其次,学校还应提高历史教师素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以调动历史教师讲课的积极性,使历史教学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2.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不仅要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现实运用能力,尤其是归纳、分析比较、表达的能力,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因此,在历史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教学中来,通过对历史故事情感的培养,对历史史实横向的比较,对历史人物正确的评价等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变被动为主动,从而达到学习历史,为我所用的目的。

3.更新历史教学设备,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

新历史课程的实施必然会带来历史教学的改革,为了更好的教授新课标,贯彻执行新课标的精神,对于构建新的历史教学模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自主教学模式。

自主教学模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引导学生自我出题、抽选答题、自行评卷、共同总结。学生在出题的过程中学习历史知识,在答题的过程中检查所学知识,在评卷的过程中再次温习,在总结的过程中掌握重点、难点问题。

(2)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问题情景教学模式,是从历史背景出发,置身于当时的历史情景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历史环境,置身其中有利于深入讨论,充分理解,让学生在争论中增长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能力。

在科技迅速发展的21世纪,历史教学改革更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多媒体教学具有信息量大、简洁灵活、动态感强、传递迅速、形象直观、声画皆备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更好的处理历史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特别是有利于历史教学中创设情境,促进学生历史思维的发展,同时也是加强信息技术和历史学科的整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使历史丰富生动的直观体现出来,更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把握历史理论和内容,有利地推动了历史教学工作。

4.注重历史与其它学科的互相渗透。

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必须注重历史与相关学科的结合,比如,地理、文学及一些政治常识。这不仅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有助于历史教学内容本身品质的提高以及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与兴趣的增强。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千万不能因为赶进度或者应付考试,只让学生划划、背背,虽然在考试中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失去了历史教学的本质意义。这样不仅打消了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利于自身成长。所以,笔者建议在历史教学中要用多种方法,学贯中西,博采古今,从而吸引学生喜欢你的历史课,同时要渗透教育的意识,把历史教学变成国情教育、思想教育、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方法有哪些

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事例:同样的教材和学生,由不同的教师教,教学效果截然不同。有的教师讲课深入浅出,丝丝入扣,使学生在受业时得到某种享受和启迪;有的教师,虽满腹经纶,学富五车,讲起课来却往往词不达意,言不传情。其间虽有众多因素的影响,但我认为起决定作用的恐怕还是教师是否积极钻研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

我认为一个优秀的初中历史教师,在语言的运用上要做到以下五个方面。

一、语言的艺术性。

教师艺术性的语音、语调具有重要的审美价值,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课堂有效性的提高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音量的控制要适当,声音太高,会让学生产生聒噪的感觉;声音太低,学生听起来十分费力,会成为催眠曲。其次,语速要适中,语速过快,学生接受不了,从而感到心烦意乱,无所适从;语速过慢,学生容易走神,逐渐脱离教师的课堂教学步伐与节奏。语句之间要有适当的停顿,一则给教师留下一点思考的缓冲时间;二则留给学生一点反应和接受的时间,有利于学生的消化;三则有提示作用,引领学生思考,可以使学生形成一种探究的潜意识。语调是指句子音量高低强弱的变化。美国心理学家赛门斯指出:“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占着一个重要地位。一种不好听或低沉的语调,很可能阻碍教师成功事业的发展。”教师课堂语言的语调要高低起伏、抑扬顿挫、有节奏感,使其与知识深度和学生生理心理状态相适应。教师对语调的应用很影响课堂氛围,同样一句话,因其声音的抑扬顿挫就会有大不相同的效果。

二、语言的形象性。

形象就是要善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深奥道理形象化,讲人如见其人,讲事如临其境,讲物栩栩如生,讲景历历在目,娓娓道来,丝丝入扣,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巨大的感染力。运用成语典故教学,有助于使历史课生动形象。如讲述东汉班超时运用了“投笔从戎”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两个成语。如讲“围魏救赵”等成语,学生就会对孙膑用兵之妙,体会得更深。

又如介绍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的楷书,用“入木三分”的成语;介绍陶渊明的田园诗,用“世外桃园”的典故;介绍南北朝的民歌,用“代父从军”的典故等等,都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生动形象决不是哗众取宠,矫揉造作,庸俗猎奇。那种为追求讲课的生动形象而不顾历史的真实,任意夸张,妄加褒贬,甚至用低级趣味赢得哄堂大笑的做法,是历史教师之大忌。历史课堂应当始终充满一种生动活泼而又严肃认真的气氛。

三、语言的文学性。

虽然我们时常提倡上课的语言要口语化,让学生听懂,但对于初中生来讲,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国学知识和文学基础,听懂已经不再是一个问题,好听才是初中教师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对历史这样的文字学科来说,语言必须要具有一定的文学性,文史结合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而且“文史结合是历史教学本身的规律所决定的”。如果初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再是平淡如水,就会让学生听起来感到冰冷和生硬,无法满足学生的要求,从而使历史课堂的吸引力大受影响。因此,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注意遣词造句的优美,经常引用一些典故、诗歌、散文、小说、戏曲、对联、民谣等中的一些经典语句以及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成语等,讲出色彩,讲出声响,讲出形象来。

四、语言的幽默性。

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需要幽默,据调查,具有幽默性的教师上历史课,学生是百分之百的欢迎;反之,学生则反感。教师语言的幽默可以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正如心理学家所分析的,学生在上课时最佳状态一般可以维持在15~25分钟,超过这个范围,学生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沁人心脾的春风,让课堂洒满阳光”,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五、语言要通俗。

通俗是历史教学的灵魂,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层次、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深入浅出,使书面语体尽可能口语化,用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的语言解释难懂的历史知识。要想让学生听得懂,教师的教学语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水平,史料的叙述要通俗易懂,史观的阐述要深入浅出。要想让学生喜欢听,教师就应在讲述时,用具体的史料来充实教学,事件的叙述要有情节乃至细节,通过生动的形象,唤起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对历史知识的浓厚兴趣。或打个比方,举个事例,帮助学生再造历史情境。

总之,历史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手段,精心锤炼教学语言,可以大大提高历史课堂的吸引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课程计划和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