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三年级教案 >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二次备课(优秀16篇)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二次备课(优秀16篇)

时间:2024-02-08 15:23:06 作者:字海

教案的评估和反思是编写教案的重要环节,通过对教学效果的分析,不断改进和优化教案,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三年级教案详解,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文案

1、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并经历这一过程。

2、会进行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经历估算与交流算法多样化的过程。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演示板,挂图等。

一、复习铺垫。

1、计算下面各题。

16×1112×1432×21。

2、结合以上各题,说说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谈话。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它与上一节课虚伪系内容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在探索过程中曲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1)出示课本主题图。

(2)认真审视主题图,说一说,你知道哪些信息。

-一共有500人来电-;。

-电-里的座位一共有21排;。

-每一排一共可以坐26人。

(3)提出问题:这是21排26号,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告诉我们什么?

(4)想一想:怎样列式,可以算出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1×26或26×21。

(5)估算结果。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然后同伴间交流、提问、回答结果。现在先请同学们估算一下。

(6)探索笔算。

第一种方法:口算法,26×20=520,26×1=26,520+26=546。

第二种方法:简便运算,26×21=26×3×7=78×7=546。

第三种方法:笔算,26×21=546。

26。

×21。

再次强调:

第一: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这里十位上的2表示2个十,即20。)。

第二: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这里的52,是表示52个十,即520。这里是把个位上的0省略不写。)。

最后,让学生比较这三种算法中,哪一种简单、方便。容易掌握,位了今后能解决较复杂的乘法计算,一般情况要求学生应该掌握用竖式计算方法。

三、课堂活动。

1、打开课本,看书,有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进行个别辅导。也可以让同学之间相互帮助。

2、课本第31页的“试一试”。

四、巩固练习。

1、课内作业。(课本第32页“练一练”的1-4题)。

第1题,首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交流结果。

第2题,用竖式计算题目。由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同伴交流。

第3题,注意“第17届”中的“17”,预防学生拿来列式计算。

第4题,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这一题的难点在于时间单位的统一,要让虚伪上理解:为什么要把1时转化为60分,才能进行列式计算。还要注意时间的进率。

五、作业设计。

1、小黑板。

2、“五”对应的练习。与“口算”对应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

电-。

列出算是:21×26或26×21。

笔算,26×21=546。

26。

×21。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统计”是《标准》内容中第一学段统计教学的最后一个单元。主要目的是进一步认识统计图,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本单元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同时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

1、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两种条形统计图的绘制方法。

2、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让学生运用数据进行推断,进一步体会统计功能。

3、提供丰富的素材,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要求:

1、向学生介绍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使学生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使学生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单元教学重、难点:学会看这两种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单元课时安排:

第一课时:简单数据分析。

预习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一)》。

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38页,例1。

想一想: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图上的信息。

2、根据图中的数据尝试设计统计图?说一说你设计的统计图中一格代表几个单位?

3、说一说横向统计图和纵向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做一做:练习十第一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

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

二、重点点拨。

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三、巩固练习。

1、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

(1)、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3)、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4)、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5)、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四、拓展应用。

1、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

4、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五、课堂总结。

1、看横向统计图,说说统计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同桌交流)。

2、根据统计图,回答问题。

教后反思:其实在每堂课的教学之前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们备教材、备学生要将数学问题和生活经验联系,或将单纯的数学问题设置成具体的生活情景问题,并通过开放性的提问方式,如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是怎么想的?……这些激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将生活经验进行数学思考,我发现学生的思维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个性特点的过程。“培养学生数学的头脑,学会数学的思考”是我们数学教学的一个目标,它的实施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不是靠一堂课两堂课就能完成的。

第二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二)。

教学目标: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预习内容:《简单数据分析(二)》。

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

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

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39页例2。

想一想:1、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2、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尝试绘制统计图?

3、说一说纵向的每一小格表示几个单位?

做一做:完成练习十第3题。

教学过程:

一、自学反馈:

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1、看统计表,分析数据。

a:引导学生看书上的统计表。

b:师提问: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二、重点点拨:

1、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3、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学生可以发现:如果每格表示较少的单位,画出的条形会很长,如果每格表示10个单位或20个单位,虽然画的格数少了许多,但是从图中很难直观地区分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

4、师提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f:引出新课: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三、巩固练习。

1、引导学生观察统计图,发现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1)用折线表示的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代表多少个单位,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2)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3)引导学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应该使用这种统计图?这种统计图的优点是什么?

(5)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四、拓展应用。

1、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2)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3)师提问:刚刚在比较时,你是怎么看出他们在正常值以上还是在正常值以下的。

(4)师引导学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引导学生在统计图上用一条虚线画出正常值,再直观地比较。)。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为他们创设问题的情境。“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这句话充分的说明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我找到数学与生活的切入点。设计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情境,冬天到了,天气越来越冷了,有的同学已经感冒了。那么在冬天我们如何增强体质,抵御严寒,预防感冒呢?同学们自然就会想到参加体育锻炼,教师随之就问,你们知道我们班参加各项体育项目的人数分别是多少吗?学生感到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统计一下。这样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自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整节课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如果教学中语言更精炼,更富有激励性,提问更有针对性,我想本节课的效果会更好。

第三课时:平均数。

教学内容:p42--43例1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课前预习:预习内容:《平均数(一)》。

预习方法:1、仔细看书中例题。2、找出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不懂的做上记号,以便上课时交流讨论。3、尝试做一做练习题。

预习过程:

看一看:仔细看数学书第42页,例1。

想一想:1、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找找图上的信息。

2、什么是平均数?

3、说一说可以用哪些方法来求平均数?

做一做:根据你的调查数据,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身高和平均体重大约各是多少?

教学过程:

一、预习反馈。

1、理解平均数。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2、反馈例一。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拓展。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教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简单的组合(一)。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者112页例1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学具准备:每生准备主题图中相关的学具卡片或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老师漂亮一点呢还是喜欢老师丑一点?

生:大多数的小朋友说喜欢老师漂亮。

师:那你们帮助老师打扮打扮。我最喜欢红色体恤和这三件下衣,到底怎样搭配最漂亮呢?请小朋友们给老师出出主意。小朋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说出了自己的理由。

师:谢谢。你们的建议都不错。那我这一件上衣、三件下衣能有多少种不同的穿法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试一试。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想一想,如果你觉得直接想象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学具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了,有的漏写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用学具卡片或实物摆,然后再数。

(2)、用连线的方法算出。

(3)、用图式的方法算出。引导学生及时评价每一种方法的优缺点,使其把适合自己的方法掌握起来。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见课本112页。

(三)拓展应用。

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排列(二)。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的例题2。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

2、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3、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排列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学具准备:每生准备3张数字卡片,学具袋。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刚说完小动物们都纷纷举手说能写成两个数:12、21。

接着猴博士又加上了一个数字3,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两位数呢?”

小猪站起来说能写成3个,小熊说6个,小狗说7个,到底能写出几个呢?

小朋友们回答能写6个。

请问:“用数字1、2、3能写出几个三位数呢?”

(二)1.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师:请同学们也试着写一写,如果你觉得直接写有困难的话可以借助手中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发现问题学生汇报所写个数,教师根据巡视的情况重点展示几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有的重复写了,有的漏写了。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讨论。

4.小组汇报汇报时可能会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1)无序的。

(2)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小到大。先写出1在百位上的有123、132;再写出2在百位上的有213、231;再写出3在百位上的有312、321。

(3)从高位到低位,数字由大到小等方法。

5.小结教师简单小结学生所想方法引出练习内容:课本113页例2,小组讨论完成。

(三)拓展应用1、数字2、3、4、5写出不同的三位数?写完交流。请你试着摆出其他几种排法。

教学反思:

简单的组合(两两组合)。

教学内容:教科书114页例3及“做一做”。

教学目标:

1、通过摆一摆、玩一玩、画一画等实践活动,2、了解有关两两组合的知识。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有序的、全面思考问题意识。

4、培养学生大胆猜想、积极思维的学习品质,5、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6、学生能应用组合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经历探索简单事物两两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能用不同的方法准确地计算出组合数。

教学用具:主题图的课件、学具卡片、铅笔、直尺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2、激趣导入。

3、引导参与。

4、共同探究。

师:世界杯足球c组比赛有几国家?是哪几个国家?让学生发表意见。他们说不出,老师再告诉他们。

师:如果这四个队每两个队踢一场球,一共要踢多少场?(课件演示主题图)。

1、让学生大胆说一说、猜一猜。

2、四人小组用学具卡片摆一摆、讨论讨论。

3、学生汇报。

4、汇报时可让学生利用学具卡片在黑板上演示他们求组合数的方法。

5、一小组演示。

6、其他同学认真观看。

8、然后在相互探讨、补充。

9、力求能准确算出比赛场数。

10、方法允许多样。每种方法都放手让学生相互交流、学习。老师适当引导。

11、师生共同。

12、小结。

a、用画“正”字数出要踢多少场。

b、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成正方形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c、把巴西、土耳其、中国、哥斯达黎加四个国家摆在一直线上在用连线的方法求出场数。

13、用课件将上面第二、第三种方法直观演示。

14、让学生把这些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

15、老师总结。

刚才同学们有的用了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有的同学是用图示法求出两两组合数的,用哪一种方法求都可以,只要这种方法是你喜欢的。

16、比赛结束了。运动员相互握手告别。问题是:四个人每两人握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1)进行礼仪教育。

(2)四人小组进行实践。

(3)请1-2个小组代表上台演示。

三、拓展练习。

提问:如果是5个运动员每两人握一手,一共要握几次手呢?

讨论、汇报。

教学反思:

本单元练习课(4)。

教学内容:简单的排列组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验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件的排列数或组合数。

2.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1.借助操作活动或学生易于理解的事例来帮助学生找出组合数。师生共同分析练习二十五第1题。让学生小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2.利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有序地、不重不漏地找出早餐搭配的组合数。

3、出示练习二十五第3题。

学生看题后,四人小组讨论出有多少种求组合数的方法。

4、学生汇报。

(1)图示表示法(两种)。引导学生用画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抽象的数学知识。

(2)其他的方法,例如聪聪或明明分别可以和每一个小朋友合影(分步时,可以把确定聪聪作为第一步,也可以把确定明明作为第一步),教学时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至于学生用哪种方法求出来,都没关系。但要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才能不重不漏,发展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学生自己用图示表示时,可以很开放,比如,可以用正方形表示聪聪,圆形表示明明,并分别在正方形和圆形里标上序号。实际这是发展学生用数学化的符号表示具体事件的能力的一个体现。

(4)如果学生用简图的方式来表示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二年级上册的例子或借助学具卡片摆一摆。

2.“做一做”

(1)练习二十五第7题。

通过活动的方式让学生不重不漏地把所有取钱的情况写出来。

(2)练习二十五第9题。

用两种图示法表示两两组合的方式(比较简单的两种方式)。在教学中也要允许有的学生把所有的情况逐一罗列出来,只要他通过自己的方法探索出所有的组合数,都是应该鼓励的。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第四单元单元分析和课时备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较好地掌握万以内整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2.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计算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较透彻地理解万以内笔算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笔算下列各题。

54+33=47+39=220+630=550+380=。

全班自主完成,教师巡视,做完后集体订正。(重点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算的,出错的孩子为什么出错。)。

师:笔算进位加法要注意什么呢?

师:那今天继续来学习万以内的加法,比较和以前学习的知识有什么关系?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出示课件36页主题图,你能从图中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中国湿地动物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有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

生2:我知道了其中鸟类最多,有271种;哺乳类最少,只有31种。

生3:我知道了爬行类有122种。

(2)利用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加法方面的问题呢?

生1: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爬行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2: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和哺乳类动物一共有几种?

生3:中国湿地动物中鸟类、爬行动物和哺乳类一共有几种?

你们真会观察,首先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该怎样计算呢?

生:就是把鸟类和爬行类动物的种数相加,算式是271+122。

生:用竖式笔算。

师:想一想,竖式应该怎样写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尝试独立列竖式笔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展示交流竖式计算的方法及结果:

师:你是从哪一位加起的?与之前我们学习过的笔算方法相同吗?

生:跟我们以前学习过的笔算方法一样,都是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2.教学例2。

师:第二个问题怎么解决呢?

学生尝试独立回答:是我国湿地鸟类和哺乳类总共多少种,列式为:271+31。

师:怎么又对又快的列出竖式呢?请自己尝试完成。

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组织学生交流展示竖式计算方法,重点说清十位上3+7=10,只要在十位下面写0,同时向百位进1。

师:那271+903该怎样计算呢?自己试一试。

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教师巡视了解情况,指导个别有困难的学生。

师:你在计算的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生:当百位上相加满十时,我不知该怎么办了。但是想起“个位上满十,向十位上进1,十位上满十,向百位上进1”,我觉得应该是百位上满十,应该是向千位上进1。

师:说得很对,那谁再来提醒其他同学,为什么都要满十进一呢?

生:因为十个一是十,十个十是百,十个百是千。

你们学习能力真是太强了,老师都很佩服你们,很了不起!

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讨论交流“计算万以内的加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了解情况。

3、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要相同数位对齐。

要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

对于学生的回答,只要合理就要给予肯定并鼓励。(第三条学生在总结方面可能能力会欠缺,在孩子们自己充分的尝试总结基础上老师应该给予引导和帮助。)。

三、巩固练习。

教材第37页“做一做”。

通过练习学生反馈问题,不管是计算方面还是法则方面出现问题,对其他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再学习。学生讲解说明时候一边对照法则一边描述,这样可以更好的做到知行合一。

四、总结提升。

学生自主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连续进位加)。

相同数位对齐。

从个位加起。

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

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文案

这部分知识的教学是建立在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以及对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本节课主要通过“电-”这一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在引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让学生在经历具体的活动中,拓展学生的思维,体验算法策略的多样化,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算法。

我班学生思维活跃,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能结合具体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已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对处理乘法的进位,也有一定的经验,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将更进一步的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进位)的算法。

1、知识与技能。

(1)结合“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对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

(3)能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比较分析、归纳总结、与人交流、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进一步培养学生联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学习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体验,感知数学的价值,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良好的思考问题的习惯。

(2)使学生感受到数学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增强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竖式计算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最喜欢看的电影是什么?在哪里看的?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去电-发现新的知识。

板书:电-。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观察情景图,提出数学问题。

1)课件播放情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

有500人,共有21排座位,每排可坐26人。

2)让学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估计学生会提出:

a、电-的座位够吗?

b、这个电-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2、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估算“电-的座位够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在班内反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思考过程,只要学生讲的合理就给以肯定。

2)计算。

引导学生进行就算求解“这个电-一共有多少个座位?”

列式:21×26=。

a、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思考过程记录在练习本上。

师进行巡视指导,特别针对一些用竖式计算的学生进行帮助和引导,让他们注意乘法时的进位。

b、小组内交流、讨论算法。

c、班内反馈。

估计学生出现的答案有: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重点对竖式计算进行汇报。让学生进行质疑,并在质疑和释疑的过程中,让学生掌握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法和算理。

引导学生完整答题。

21×26=546(个)。

答:这个电-一共有546个座位。

3)揭题。

让学生仔细观察今天的乘法竖式,思考今天和昨天学习的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总结出今天学习的是用竖式计算有进位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师进行板书:电--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三、巩固练习、拓展运用。

1、让学生计算24×28。

1)学生独立完成后让学生在班内反馈,重点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计算过程,班内其他学生进行判断。

2)学生汇报后,让班内所有学生同位间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2、计算15×3635×43。

1)让学生同位间进行比赛做题,同位的两位学生每人选择不同的题目进行计算。

2)学生同位交换,相互检查,并让对方讲出计算过程,自己进行判断。

3)班内反馈。

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以鼓励和表扬。

3、解决课本29页第3题。

1)让学生仔细审题,找出题目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学生独立完成题目。

3)班内反馈。

32×23=736(名)。

答:共有736名运动员参加。

重点让学生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的过程。

对做对的学生给以鼓励。

四、班内汇报总结。

1、谈谈自己今天的收获,可以是学习的内容,也可以是自己学习方法。

2、评价自己所在小组和自己今天的表现如何?

五、作业布置:

做课本29页第2、4、题。

六、板书设计:

电-。

--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乘法。

21×26=546(个)。

1、26×20=52026×1=26520+26=546。

2、26×21=26×3×7=78×7=546。

3、竖式计算。

小学三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文案

p28页例题和“试一试”及“练一练”

1、结合“电-”的具体情境,进一步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2、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能进行估算和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理念:在自我探索和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获得积极丰富的情感体验,体会合作交流的意识。增进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

教学难点:熟练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有进位)的计算方法。

教师准备:口算卡片电脑课件。

学生准备: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并预习课前知识。

一、复习导入。

1、计算。

16×1112×1432×21。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你是什么想的?

2、想想上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

二、讲授新课: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计算方法,那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它,并掌握它。

2、教学例题:

出示主题图:观察图,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列出算式:

板书:21×26或26×21。

a、先估算结果。

解决:这个电-大概能坐多少人?够500人坐吗?

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想法。

b、探索笔算: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在上节课内。

容基础上,只是多加了进位,在全班汇报,教师把计算过。

程展示于黑板。

引导学生将所有的计算过程进行比较,特别是书上。

出现的三种,比较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书写竖式:

强调:a、因数21十位上的2表示什么?

b、积52中的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比较书上3种算法哪一种简单、方便。

三、习题巩固。

1、课本28页“试一试”

学生独立完成,算法多样,但至少有一题要用竖式。

2、课本29页练一练1独立计算,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学生做练一练第4题,后提问,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啊?

生:用完水龙头,马上关好水龙头。

4、组织学生做“练一练”第6题,小组讨论,看能不能发现什么规律?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理解一一间隔排列的两种物体个数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能根据间隔排列的特点,由一种物体的个数知道另一种物体的个数。

2、使学生体验发现规律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体验数学的奇妙。逐步积累探索规律的经验。

教学重点:

探索并发现间隔排列中物体个数的规律。

教学难点:

发现和概括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1、出示篮球,足球实物图和几何图形。

2、引发探究动机。

二、主动探究,发现规律。

1、初步观察,发现特点。

2、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3、深入思考,加深认识。

4、回顾过程,突出思想。

5、应用规律,巩固认识。

还通过一一对应的思想,明白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律。

三、应用思想,拓展规律四、回顾反思,交流体会总结:我们平时看到的许多情境里,经常会有一些数学规律。只要同学们做个有心人,平时注意观察,分析身边的一些事物和现象,常常思考一些为什么。

三年级数学教案

1、使学生在熟练掌握一位数除三位数笔算除法的基础上,会正确计算商末尾有0的除法。

2、通过学习,形成一定的笔算技能。

3、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被除数的某一位不够除,商0的原理。

口算卡片。

1、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答。

2、板书下面各题,请学生在本上完成,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学习例7.

通过情境图,说一说从中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我们先来解决问题(1)。

(1)理解题意。

根据题意可知,每根短跳绳5元,求650元能买多少根短跳绳,应该用除法计算,列式为650÷5.

(2)探究笔算方法。

用竖式计算650÷5时,先用5去除被除数百位上的6,在商的百位上写1,余下的1个百和5个十合成15个十,5除15个十商3,3写在十位上,个位上的0除以5得0,直接在商的个位上写0,其中0减去商和除数的乘积0的步骤可以省略不写。

指名学生板演。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组织分铅笔活动,并填表。

(1)要求:把10枝铅笔分给几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同样多,可以怎样分?

(2)指名说说。

(3)学生操作,完成p、1表格。

每人分几枝

分给几人

还剩几枝

2

3

4

5

6

(4)班内交流,师生共同完成表格。

2、讨论:看着表格,谁能把刚才分铅笔的情况进行分类?

3、讨论并讲述:把平均分铅笔的情况分成两类:一类是没有剩余的;一类是有剩余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种新的除法。(板书:有余数的除法)

1、写平均分后没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板书:10÷2=5(人) 10÷5=2(人)

2、指名说说10÷2=5(人)中各部分的名称,这道算式表示的意思。

3、学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学生试着写,教师指导写法:

如:根据表格,10枝铅笔,每人分3枝,可以分给3人(边说边写10÷3=3(人)),还剩1枝,就接着写6个小圆点,然后再写1(枝)10÷3=3(人)……1(枝)

4、学__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中的各部分名称。

师:根据1(枝)的意思,谁能给它起个名字?(板书:余数)

5、学__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的读法。

学生试读,指导读法:10除以3等于3余1。

6、学生试着写出表格中其余平均分后有剩余的除法算式。

(1) 写算式。

(2) 读算式。

(3) 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独立读题,按要求先动手摆摆,再把书中的( )和算式填写完整。

集体交流,读出算式,指名说说各部分的名称及意义。

2、“想想做做”第2题:问:“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校对,比较两题的异同。

3、“想想做做”第3题:先把要求读读,然后同座位说说,再指名说说。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请大家课后把刚才想知道的与你的好朋友研究研究。

三年级数学教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52页内容。

1.知识与能力在认识年月日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24时计时法,并用24时计时法来表示时刻,在能力上要求学生能够对知识进行迁移,培养善于思考、发现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并结合日常生活中的熟悉场景,认识24时计时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意识到时间的宝贵,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24时计时法的意义。

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大课堂的容量,将抽象知识形象化,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和应用。

钟面模型、卡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位老朋友,(课件出示图片)。

2.话说一天猪八戒收到了一张请柬,打开一看,(课件演示)。

兹定于6月10日7时在瑶池举行蟠桃宴,请天篷大元帅届时光临!

王母娘娘。

3.原来是王母娘娘要请他赴宴。这下可把他乐坏了,第二天天还不亮,他就一个骨碌爬了起来,匆匆赶往瑶池去赴宴,可是他从早上一直等到晚上7时,瑶池的大门才姗姗打开。

4.这是怎么回事呢?

5.请柬上的时间该怎么修改呢?(课件演示:晚上7时)。

6.一天中原来有两个7时,那一天中还有两个几时呢?(学生回答)。

7.下面咱们把同学们说的这些时间按先后顺序排一排。首先要先弄清楚一天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谁知道?(学生回答)大家都见过这个场面吗?(课件出示春晚倒计时场面)这是年三十的晚上春晚倒计时的场面,当时针和分针同时指向12的时候,旧的`一天结束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8.利用活动钟表熟悉普通计时法,丰富感知。(播放活动钟表课件)夜里的12时就是一天的开始,接下来就是凌晨1时,凌晨2时……。夜里12时,这一天就结束了,新的一天又开始了。(设计说明:学生在此之前,学习了钟表的初步认识,只会读钟表上的时刻,以及时、分、秒之间的简单换算,通过调查了解到,大部分学生生活经验比较匮乏,只会读表,对普通计时法、一天24小时等不太了解或一知半解,而这些又是学习24时计时法所必备的。所以在这节课一开始我先安排这样一个环节,唤起生活经验,加深学生印象。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引导探究、充分利用学生生活经验感悟24时计时法。

1.老师把刚才的时刻都记录了下来,请看:(出示课件)。

凌晨1时。

下午1时。

凌晨2时。

下午2时。

凌晨3时。

下午3时。

凌晨4时。

下午4时。

早晨5时。

下午5时。

早晨6时。

下午6时。

早晨7时。

晚上7时。

上午8时。

晚上8时。

上午9时。

晚上9时。

上午10时。

晚上10时。

上午11时。

晚上11时。

中午12时。

晚上12时。

2.这种计时法在咱们的日常生活交流中,经常用到,我们就叫它普通计时法。普通计时法用1时到12时来表示时间,前面必须要加上凌晨、早晨、中午、下午、晚上等时间词,老师觉得用普通计时法来表示时间有点麻烦,并且前面如果掉了时间词的话,就会出错,就像刚才的请柬一样。那咱们能不能发明一种简明易记,又不易出错的计时法呢?咱们干脆不要前面的时间词了,夜里的12时,是一天的开始,我们就叫它0时,接下来就叫1时、…12时,那下午1时叫什么呢?对,接着12往下数,13、14……。24时。(课件演示)。

3.同学们真了不起,数学家们也是这样想的,用0-24时来表示一天的时间,这种计时法,就叫24时计时法。

4.24时计时法是怎样来计时的?

下面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一天的时间,(出示课件)。

(通过活动钟表来感受一天的时间。)夜里12时,也就是24时计时法的0时,新的一天开始了,接下来是1时、2时………。12时。接着走第二圈,13时、14时……………。24时。一天结束了。下面我们再来一起感受一遍一天的时间,请同学们边看钟表边做动作来表示这时你在做什么。

5.想一想刚才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一共走了几圈?共多少小时?(板书)所以人们才发明了24时计时法。

6.那一天为什么有24小时呢?这是有科学道理的,请看:(出示课件:地球的自转)。

7.小组探究,解决问题。

(1)拨一拨:在钟面模型上从0时拨到24时,边拨边读出每个时刻。

(2)填一填:用24时计时法填写钟面外圈的时刻。

(3)议一议:钟面上外圈数字表示什么?外圈数字和对应的内圈数字有什么关系?(如:1时和13时,2时和14时……)。

8.学习了24时计时法,刚才的请柬就可以写成19时了。

你在哪儿见过这种计时法?

9.24时计时法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这样的资料,请看大屏幕:(课件展示画面)。

(设计说明:在这一环节,我让学生自己来探究24时计时法这种计时方法,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与智慧来感悟新知,自然生成。既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提升认识,总结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的互化方法。

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你喜欢哪一种呢?

那么二者之间的转化就非常重要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看课件自主总结方法。)。

小结:把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时针第一圈所走的时刻,也就是中午12时以前的时刻,直接把前面的时间词去掉就行了。第二圈所走的时刻,去掉时间词,再在时刻前面加12.

四、精心练习,巩固提高。

五、拓展延伸。

1.欣赏古代的计时法。(课件展示)。

2.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计时法的要求就越来越高了,未来社会的计时法就靠你们去发明创造了,希望同学们从现在开始珍惜时间,努力学习,将来才会有所作为。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2.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难点:

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商品标价的卡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商品标价。

认知的.准备: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接触到小数,他们经常有机会到超市去,看到各种各样商品的标价,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教学过程:

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这儿有许多水果,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价格。(出示35页图)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小圆点)我们把这样带有小圆点的数叫作小数(板书:小数),那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呢?(小数点)。

(引入部分,从孩子们熟悉的超市的水果摊位为背景,引导孩子们从商品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点,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1.读出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

(1)你会读这些水果的价格吗?自己读读,并说说这些价格表示的意思。(请生试读,师板书:四点五三元;4元5角3分等)。

举例:盛老师家9月份的电话费是189.20元;暑假里盛老师家买了一台新冰箱,价格是2500.00元。(学生读数并说出价格含义,教师板书)。

(2)通过刚才试读小数,你发现小数该怎么读呢?

小结:先读小数点左边部分的数,然后读小数点,再读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读出来。

(3)比较两种商品价格标价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用了元、角、分3个单位,第二种只用元来作单位,所以出现了小数)。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于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5)学生尝试:用元表示。

(7)现在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商品价格。要求:读出商品价格,并说出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请一组汇报)。

(2)12.06元能写成12。6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35页题2图:这四个水果价格哪些还有其他的写法,请找出来。

师生共同小结: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小数中间的0不可以省略。

3.练一练:判断。

(1)3.84元读作:三点八四元。

(2)12.75元读作:十二元七十五元。

(3)因为8.40元=8.4元,所以12.03元=12.3元。

(5)25.00元=25元。

现在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翻到35页看第3大题,要求我们做什么?(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来表示,课题板书完整)你会吗?请试一试。

(新授部分,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商品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第二层次: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第三层次: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读出标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以及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把元、角、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特别是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在第一层次中作好铺垫,让学生体会到不满1元用元作单位就产生了小数。)。

将下列商品价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元零5分。

0.99元。

12元6角3分。

8.63元。

1.00元。

()()()()()。

三年级数学教案

1、懂得人人都有自身的家,人的生活离不开家,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2、通过讲述日常家庭生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激发爱家的情感。

3、通过学习了解家庭的过去和长辈们小时候的生活,进一步加深对家庭的认识和了解,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家庭温暖,培养对家的亲近感和归属感。

了解家庭的过去,感知社会进步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变化。

1、教学课件

2、家庭日常生活照片和一些老照片。

一、导入1、听曲《可爱的家》,让大家猜猜这是什么曲子,会唱的一起唱。

2、听教师朗诵一首诗歌:《我爱我家》

3、同学们,你们都有自身的家,你们是家庭的一份子,在家庭的关心照顾下健康生长,你们爱自身的家吗?现在请我们的同学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自身的家。

二、认识自身的家庭

1、让两名同学出示照片(家人合照或家居照),向大家介绍自身家的家庭成员和家居环境。

2、谈话,让学生明白到家人各有特点,每个家庭也各有特点,不同地区,人们的家居和生活习惯也各有不同。

三、你什么时候最想家

1、看图说说这些人在干什么,想象当时的情景。说说他们为什么想家。

2、说说你什么时候最想家,为什么?

四、有家感觉真好

1、看照片评价照片中的小孩有一个什么样的家。

2、教师给学生介绍自身也有一个温馨的家,以和家庭的基本情况,谈谈自身对家庭爱的一些体会和具体事例。让学生感受到小朋友是在家人的关爱下生长的。

五、我爱我家

1、请学生用彩笔在教材上画自身家居的外观或内景,或者把家居的特点和自身在居室里的一些活动。

2、展示个别同学的作品,并让他说说怎样美化自身的家居。比方,自制一张剪贴画,贴在墙上;将零乱地房间收拾干净、整齐。

3、同学们各抒己见:我们应该用什么行动去爱我们的家?

六、讲讲我家历史上的小故事

1、教师先讲讲自身小时候的故事或自身家长小时候的故事。

2、让学生将自身的调查情况在小组或班级中汇报,也可以将找到的照片和实物向大家做介绍。

3、交流一下调查后的感想。谈一谈,自身从中知道了什么?发现了什么?

4、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七、也谈我的烦恼。

1、教师:家庭是温暖的,是我们快乐生长的摇篮,是我们避风的港湾,但是在实际的家庭生活中,不少同学也会遇到过大大小小的“家庭中的烦恼”,现在,请我们的同学说说心里话。

2、让学生自身谈谈与家长发生的矛盾,通常是怎么解决的。大家互相交流解决矛盾的经验。

3、教师设置三种选择,学生先选其一,并说明自身选择的理由:爸爸妈妈爱我,我也爱他们;爸爸妈妈有时对我不好,我还是爱他们;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

4、选读一位学生的习作,宣读。

八、小结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用行动来爱我们的家和我们的家人吧,愿我们的`家庭生活更加温馨、更加美满!

第二课、我们的学校

一、教学目标

1、结合自身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

2、通过观看学校的橱窗、展板、专栏、学校特色角等,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在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的同时,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

3、通过了解学校的发展变化和全校师生取得的各种成果,形成为学校感到骄傲自豪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学生发生“我也要为校争光”的愿望。

4、初步了解一些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的学校,以开阔学生的视野,增进对学校的认识和对未来学校的神往。

二、教学重点

体会学校生活的快乐,以和学校与自身生长的关系。感受学校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对学校的亲近感。

教学难点

从学校文化中,获得积极的人生启迪,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发生为校争光的愿望。

三、活动准备

1、收集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的照片,学校的展板、专栏、文化墙、学校特色角等的照片,以和过去和现在本校校舍的照片或图片。

2、收集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和不同类型学校的照片。

四、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

1)播放歌曲《学校中的喜悦》

2)提问:听了这首歌,你知道歌中的意思是什么吗?你们喜欢学校的生活吗?

(二)丰富多彩的学校生活。

1)看图片,了解学校开展了哪些活动。

2)说说自身参与学校活动的纪念品,回忆自身参与的学校活动,如入队时的照片,参与活动时的照片,竞赛中获的奖,春游时买的小纪念品,活动后写的日记,上课时画的图画,制作的美术作品。

3)讲一讲对自身印象最深的学校活动。

(三)学校文化探秘

1)将学生实地了解到的本校的学校文化写成一个小报告。内容可以为“学校文化面面观”、“我最感兴趣的一角”、“我给学校文化的寄语”等几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学校设计这样的学校文化的用意是什么。

三年级数学上教案

1、经过多练多想,让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熟练掌握除法口算的`基本法。

2、熟练掌握除法口算后,能在生活中学会运用。

注意发现学生错多,难以明白的一些典型例题给学生讲解。

自制课件。

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378÷5435÷7297÷4469÷8194÷6。

8÷280÷2800÷28000÷218÷3180÷31800÷390÷3。

1、每听饮料3元,100元最多能买多少听饮料?

2、在一次地震中,有灾民182人,如果按每人发一顶帐篷,最少要准备多少顶帐篷?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估算?板书估算列式。

3、教师小结。

1、练习三第5题。

学生独立做后全班交流。

2、练习三第6题。

学生读题,然后在书上填写,全班评价交流。

3、练习三第8题。

学生独立完成第(1)小题,然后再提问题。

4、完成练习三后的思考题。

1、说说自己在除法口算中自己有些什么体会,你有什么发现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2、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积累了那些经验?

大家想想自己在除法口算中总结了那些经验?

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练习二十六的第14―18题。

二、教学目的:

通过综合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4―18题。

1、做第14题。

2、做第15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教师巡视,注意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在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做第16题。

4、做第17题。

5、做第18题。

让学生自己做,订正时可以问一问学生:第二问缺少什么条件?缺少的条件在哪里?

(二)根据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或补充练习。

三年级数学教案

1.知识目标:知道什么是24时计时法,能够正确辨认用24时计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能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会计算经过时间。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1.能正确地进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2.会计算经过时间。

会计算经过时间。

你最喜欢看哪个电视节目?你知道这个节目的播出时间吗?(比如学生回答“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6:30,师板书)。

(一)认识24时计时法。

观察钟面,一天有24时,在一天的时间里,时针正好走2圈。第一圈是从0时(前一天的夜里12时)到中午12时,第二圈是从中午12时到夜里12时,把第二圈的12小时按照顺序与第一圈的12小时排在一起,那么下午1时就是13时,下午2时就是14时……这就是24时计时法。

刚才同学说的“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6:30,这是用普通计时法计时,而电视报上“大风车”节目的播出时间是18:30,这是24时计时法。24时计时法在通讯、交通等部门以及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给人们生活带来很多方便。

(二)24时计时法与普通计时法之间的转化。

谁知道“新闻联播”是什么时间播放?用24时计时法怎么表示?生答,师板书。

观察7:0019:006:3018:30,你发现了什么?

怎样将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进行相互转化?讨论。

将普通计时法转化成24时计时法,就是在时刻上加上12,同时去掉表示时间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词。将24计时法转化成普通时计时法,就是在时刻上减去12,同时加上表示时间的早上、上午、晚上等名词。

1.p73—想一想。

2.p73—填一填。

重点讨论怎样计算经过时间?如果计算两个整点之间的时间,直接用减法算;如果不是整点,可以先算几小时,再加上经过多少分。

3.p74—画一画。

(1)这几个时间都是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怎样在时钟上表示出来?(讨论)。

先将它们转化成用普通计时法表示,再画出来。

(2)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合理安排时间、养成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教育。

4.p74—练一练。

重点讨论2(2)和3,怎样算经过时间?

三年级数学教案

教科书第53~55页的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自主探究计算经过时间的算法,能够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进行有关计算。

2.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时间,逐步建立时间观念。

3.进一步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进一步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一、创设现实情境,探究计算方法。

1.整时段时间计算。

出示电视节目预报表。

谈话:在这张节目预报中,你会选择收看哪个节目?(让学生自由说一说)根据你的观察,你知道哪个电视节目播放的时间比较长?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学生独立思考计算经过的时间,用自己的方法算一算,做好后在小组中交流想法,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了解学生的计算思路。教师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说一说算的方法,肯定学生不同的推算方法。学生的计算方法可能有两种,一种是用减法计算,16-14=2。(相机板书)另一种是推算,从14时到15时是1小时,从15时到16时又是一小时,所以从14时到16时是2小时。

2.计算从几时几十分到几时几十分经过的时间。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讨论交流,组织学生集体讨论。结合学生思路,教师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

出示课本例题中的线段图,引导学生观察,提问:图中是把1小时平均分成几份的?每份表示几分钟?开始的箭头和结束的箭头分别指向什么时刻?涂色的部分表示什么?你会计算从8时10分到8时40分这段时间有多长吗?让学生说出计算方法。(学生一般会用减法计算,算式是40-30=10(分))。

二、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从图中知道些什么。

提问:每天的.借书时间分成几段?你能算出每天的借书时间有多长吗?

学生独立算一算,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解答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做法,说说思考过程。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题,指导学生看题,理解图意。让学生具体说一说题中有哪几个商店,它们的营业时间分别是怎样安排的。

提问:你们能估计出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吗?

算算看,每个商店每天各营业几小时?哪个商店的营业时间长?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题,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并独立算一算。做好后,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做法和想法,集体讲评。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小星的睡觉时间分布在几天里?你会计算吗?让学生独立做题。做好后,组织学生说一说算法,鼓励学生思考出不同的计算方法。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小组讨论后指名口答。独立做第(1)、(2)两题,做好后让学生说一说计算方法,集体反馈。

提问:从这张火车时刻表上,你还能知道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指名在班级里说说想法。

三、阅读资料,拓展知识。

出示“你知道吗”的画面和文字,让学生读一读。谈话:阅读了这段文字,你了解到哪些知识?你还想知道什么?谁能给大家介绍更多的知识?希望同学们课后继续查阅资料,多渠道地收集信息,把了解到的知识讲给同学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