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计划 > 教学计划 > 人物写作教学设计(汇总20篇)

人物写作教学设计(汇总20篇)

时间:2024-01-15 00:19:22 作者:紫薇儿

教学计划是教师教学的“蓝图”,它对于整个教学过程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分享一些教学计划编写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外貌作文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懂得外面描写能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

2、学练结合,明确外貌描写要在观察的基础上捕捉人物的突出特征。

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有选择、有重点的进行外貌描写。

学法指导讲练结合。

一、导入:

咱们大家在一起相处快两年了,应该说彼此之间都比较熟悉了吧!今天,我就来描绘咱们班的一位同学,大家猜猜他是谁。

咱们班有这样一位同学,他个子不高不矮,身材不胖不瘦,脸色不黑不白,眼睛不大不小,鼻子不高不低,嘴巴不宽不窄,耳朵不圆不长。

今天,我们这节课的内容就是对人物外貌描写的学习。

二、讲解分析,观察练习:

(一)抓住人物外貌的特点进行描写——要点一。

1、出示典型文例,猜猜他们是谁。

例1、猪八戒例2、贝多芬例3、三毛。

2、提问:文段描写人物哪些方面的.特征?

对人物长相、衣着、身材、神情、姿态等的描写。

4、看图片,抓特征,口头表述练习。

例1、鲁迅例2、李咏例3、成龙。

1、出示文例,自主品析。

例1、勤劳、慈祥。

例2、文静。

2、观察图片,书面练习,展现人物性格。

学生作品展示,师生共评。

(三)人物外貌描写反映人物内心情感——要点三。

1、观察图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口头表述练习。

例1、人物内心:烦闷、郁闷、发愁……。

例2、人物内心:苦恼、痛苦、悲伤……。

例3、人物内心:开心、喜悦……。

2、出示文例,用所给句式加深体会。

句式:“我从……词(句)中,体会到人物……情感。”

例1、痛苦(愤怒)。

例2、愤怒。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人物外貌描写的三要点,相信这会对大家的写作有一点帮助。

四、作业:片段练习(任选其一)。

1、他(她)笑了。

2、一个很怕吃辣(酸)的人吃辣椒(酸东西)后。

板书设计。

让我认识你。

人物1、抓特征。

外貌2、显性格。

描写3、映内心。

要点。

作业布置书面片段练习(100字左右)。

人物作文教学设计

1、明确记叙文人物描写的分类及作用。

2、学会在记叙文中运用细节描写。

二、教学方式:师生互动。

三、教学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1、师生一起欣赏幻灯片播放视频《背影》片段——买橘子)。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2、老师提问:这段文字让你最难忘的情节是什么?为什么?

学生可以答出印象最深的是父亲为自己买橘子的背影,因为这里描写十分细致。从而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描写。

(二)课前布置学生找出精彩的人物描写语段,当堂朗读,并说出精彩所在。

这是一个知识陈列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回顾与反思的过程。学生一边读,一边分析出精彩之处,老师点评并在幻灯片上列出描写的几个类别。在学生分析之后,出示不同描写的不同作用,以加深印象。

幻灯片出示内容如下:

动作描写的作用:

通过对人物个性化的行动、动作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

语言描写的作用:

刻画人物性格,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揭示人物的身份与社会地位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肖像描写的作用:

体现人物性格的特征,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特别出示图片希望工程宣传图片苏明娟的“大眼睛”和罗中立的的油画《父亲》,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细节地描写刻画在艺术中的共通性)。

心理描写的作用:

直接深入人物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归纳总结。

幻灯片出示老师提醒学生人物描写要注意的几点问题。

1、人物描写的三要素:真实性、典型性、细致性。

1)对事物的观察要细致,描写力求生动形象。

2)抓住典型细节,给人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3)精心锤炼词语,讲究以少胜多。

4)巧妙运用修辞,增强语言的生动性。

(四)实战演练。

1、分析两文段在表达效果上的区别。

甲:我爷爷是个农民,脸上布满了皱纹,手上满是一道道口子,非常粗糙。平时爷爷沉默寡言,只知道干活。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来,辛辛苦苦为这个大家庭操劳着。

让学生起来分析两处文段的区别,更形象直观地感受在哪些方面展开可以使人物描写更真实,更细致,更典型。从而为下文的实战演练做好准备。

2、续写练习。

阅读下面文字,发挥你的想象力,给文段续写后面的内容。

星期六偕妻儿回家,年近花甲的母亲喜不自禁,一定要上街买点好菜招待我们,怎么劝也不行。

我便说:“我陪您去吧!”母亲乐呵呵地说:“好!好!你去,你说买啥,妈就买啥。”母亲年龄大了,双腿显得很不灵便,走路怎么也快不起来。她提着菜篮,挨着我边走边谈些家务事。

穿过马路就是菜市场了……。

母亲突然停下来,把菜篮挎在臂弯里,腾出右手,向我伸来„„一刹那间,我的心震颤起来。这是多么熟悉的动作呀!

上小学时,我每天都要穿过一条马路才能到学校。母亲担心我,总是要送我过马路才折身赶去上班。横穿马路时,她总是向我伸出右手,把我的小手握在她掌心,牵着走过马路,然后低下身子,一遍遍地叮嘱:“过马路要小心。”

二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小手已长成一双男子汉的大手,昔日年轻母亲的细嫩软手,已成为一双枯干节深的粗手,但她牵手的动作依然如此娴熟。

我没有把手递过去,而是伸出一只手从母亲臂弯里取下篮子,提在手上,另一手则伸出来轻轻握住她的手,对她说:“小时候,每逢过马路都是你牵我,今天过马路,让我牵你吧!”母亲的眼里闪过惊喜,笑容荡漾开来。

根据上面文段的提示,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在具体操作上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几乎都可以运用到,个别同学甚至几种描写都能用上。两位同学起来读过自己的续写后,出示原文的内容,让同学们与自己的习作进行比较,进一步明确人物描写要注意的四个环节。

3、运用学过的描写手法,对班里的某一位同学进行一段描写。要求抓住人物典型特征,描写要细致。

这一环节的设计为了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把所学切实落实到写作上,落实到生活里,从而达到本课的学习目标。

(五)课后作业。

请仔细观察你的一位任课老师,对他(她)进行描写,抓住人物的特点。不少于200字。

人物作文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片段重点写的是林黛玉初进大观园,与众人相见的过程中,与“凤辣子”王熙凤见面的经过。通过对这一见面过程的描写,向读者展示了一个泼辣张狂、口齿伶俐、善于阿谀奉承、见风使舵、喜欢使权弄势、炫耀特权和地位的人物形象。课文通过两个方面的描写,展示了王熙凤的性格特征,一是从正面对王熙凤的描写,二是从侧面对王熙凤的描写。作者写王熙凤的出场是《红楼梦》中极其精彩的一笔。

二、教学目标:

1.掌握小说人物性格特征分析的方法;

2.运用比较方法分析小说中王熙凤的性格特征。

3.运用所学到的方法进行写作训练及赏析小说。

三、教学重点。

运用比较方法分析王熙凤出场前后描写及人物性格特征。

三、教学难点。

抓住人物的出场及具体语言行动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语。

鲁迅先生曾称颂道:“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使传统的思想和写法打破了。”《红楼梦》这部不朽的著作,不仅给我们留下了高度的思想艺术成就,还留下了一条栩栩如生的人物事廊,塑造了许多不朽的人物典型。其中作者运用多种手法从不同的角度来刻画人物,且对众多人物的写法绝不雷同。《林黛玉进贾府》一文中描写人物技法尤为高超,王熙凤出场的文字尤其脍炙人口,细节描写也极为精彩。

(二)快速阅读课文,欣赏电视相关情节。

(说明:按王熙凤图象进入影片欣赏,然后返回此页。)。

2.然后结合课文的描写去欣赏电视情节,认真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

(三)讨论问题。

1.联系电视剧和课本的内容讨论:课文通过哪些描写来刻画王熙凤这个人物?(直击重点,探究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以及外貌描写和语言描写)。

2.小组讨论读文,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3.小组汇报。

(1).正面描写。

未写其形,先使闻声。一语末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一句话,就把王熙凤性格中重要的一个方面:张狂放肆,表现了出来;同时还可以看出她在贾府里的特殊地位。

王熙凤的内心世界。在她会见黛玉时的举止言谈中表现得很充分。“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短短几句话,表面上是称赞了林黛玉的丰姿,实际上却是在阿谀贾母,又不忘安慰迎春等那些嫡亲的孙女儿,真是面面俱到,圆滑之至;“……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怎么继而拭泪――因为提到黛玉的母亲,她想到贾母定会为女儿去世而悲伤,所以便抢先“用帕拭泪”;最后又转悲为喜――因为她见贾母笑了,便匆忙完成了这个感情的转变。她拉着黛玉的手问长问短,一方面是为了通过待客热情的表白,来炫耀她在贾府中的地位和权势;一方面又是为了在贾母面前表现她对黛玉的关切。

作者就这样入木三分地描绘了她察言观色、机变逢迎的本领,揭露了她在贾府中得宠的'原因。

(2).侧面描写。

黛玉纳罕道:这些人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

贾母笑道:“你不认得他,他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皮破落户儿,……”

林黛玉和贾母对王熙凤的感觉和评价则从侧面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那些正面描写共同完成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

(3).外貌描写。

“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丹唇未启笑先闻。”

作品具体细腻地刻画了王熙凤的容貌,在服饰方面,选取头饰、裙饰和服饰三个要点,极力铺陈王熙凤集珍珠宝玉于一身的妆扮,既使读者看出了一位贵族少妇的尊贵,也在珠光宝气之中露出了她的俗气;在容貌方面,则着重写她的那一双“三角眼”,两弯“吊梢眉”,含威不露的“粉面”,未启先笑的“丹唇”,表现她美丽的外表下隐藏着刁钻和狡黠。

外貌所指的内容很广,如容貌、神态、衣饰、风度等等。外貌写得好,对塑造人物的性格和形象可以起烘托作用。

描写人物外貌易犯的一个毛病是“面面俱到”,眼睛、眉毛、鼻子、嘴巴、头发、衣着等样样都写。

(4).语言描写。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物作文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从学习写作的角度读懂例文《我的班主任》片断,回忆《师恩难忘》一文的写法,联系习作要点提示,领会通过具体生动的事例把人物写得细腻感人的方法。

2.根据作文的要求,自拟题目,抓住一两件事写一位老师。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围绕中心选择和组织材料。

教学难点:把人物动作、神态写得细腻感人。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师恩难忘》,明确写法。

1.指导学生重读《师恩难忘》。

(2)读了文章,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我们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受呢?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检查点拨。

3.师生共同小结:由此可见,写人要选好典型事例,还要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

(二)学习例文《我的班主任》,领悟写法。

1.自读例文,想一想:

(1)作者选择的事例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把人物写生动、写具体的?把描写冯老师动作、神态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

2.分小组讨论、交流。

(1)选取生活中的日常小事,从“小”处见“大”。

(3)相应地写出“我”的感受和反应。

(三)阅读习作要求,运用写法。

1.指导学生阅读习作要求:“我们的成长无不渗透着老师的心血。像上面上课时纠正写字姿势之类的事,哪个老师没做过?”

启发学生回忆所有教过你的老师(包括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老师)。确定其中一个,选择他(她)帮助、教育你的一两件事,认真想一想后来再写下来。

2.引导选材:老师关心帮助你的事有哪些,其中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

3.组织讨论: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叙述得生动具体。

4.拟题,完成初稿。

5.组织修改。

写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写说明文的基本能力,说明文写作指导。(形式:列提纲、写作、修改)

教学重点:

写作

教学难点:

写作

教具:

胶片(1张)

教学设想:

前面教师与学生共同、系统地学习了有关说明文的知识,并且学生进行了片断练习。通过练习发现学生在写说明文方面有所进步,为了趁热打铁,提高基本的能力,我准备在此再进行一次大作文指导。

其基本步骤是:

(1)讲述片断作文的缺点,引入新课。

(2)出示作文题目,《我们的教室》,并分组讨论"我们的教室"应向读者介绍的内容,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说明文写作指导》。

(3)写作。

(4)交换修改。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次片断作文,导入新课:

优点:

(1)基本上合符了说明文的要求,不再象过去一样写成记叙文。

(2)并且能够综合地运用几种说明方法。

缺点:

(1)介绍事物不能抓住事物的特征。

(2)缺乏条理性。

(3)在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时,过多地叙述了用来作比较的事物,给人留下了似乎在介绍两件事的感觉。

二、出示题目

出示练习题目:《我们的教室》

三、让学生尝试着列提纲,其中提纲内容应包括如下方面:

1.你想介绍我们教室的哪些方面。

2.在介绍教室的各个部分时所采用的说明方法。

3.按照怎样的顺序。

四、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纲,给学生作写作提示:

教师应强调以下几点:(要求幻灯显示)

1.关键是要说明其整体上的特征。包括形状上、结构上的特征。

2.建筑物占有空间,其构造的各个部分都有一定的位置。因此,在介绍整体特征后,要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有序地展开说明,如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前到后,由上到下等。

五、练习。

调整提纲,并进行写作练习。

写作教学设计

1、根据图片报道,进行合理想象,然后写一个故事,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以生动的事实告诉学生,动物不仅有浓浓的亲情,也有一定的应变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动物的了解与热爱,深化对单元主题的认识。

教学流程

2、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片中看到了什么,通过图片你还想到了什么?

3、指名全班交流。

(1)对,人们对小鸭子是多么照顾、多么重视啊!

(3)人、鸭和谐相处,美好的画面。

1、师:小鸭子的出现,让我们感到欣喜和惊奇。不是吗,在我们印象中,小鸭子一般是生活在……(农舍、田野里)即便散步也应该是在田间小路上、小河边,他们怎么会出现在街头?他们有过怎样的经历?这可能是很多同学心中的疑问。现在我们来看一段文字。相信同学们读了这段文字就明白了,也许让你感动的不仅仅是人们没有伤害小鸭子。

(课件出示内容:据古巴《起义青年报》9月29日报道,一群憨态可掬的小鸭子正在鸭妈妈的带领下漫步在温哥华街头。突然,几只小鸭失足跌入了路旁的下水道。危急时刻,鸭妈妈沉着冷静,向巡警求助,并带领他们赶到“出事地点”。巡警从下水道中捞出了将要被冲走的小鸭子,目送它们摇摇摆摆地上路了。

4、师:看了这则报道,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或是想问的吗?

(学生发言,随机点评)

是啊,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啊!小鸭子跌入下水道,鸭妈妈请来巡警来帮忙,最后成功救出小鸭子,真是有点不可思议啊!乍一看有点像天方夜谭里的故事,但这却是一则真实的报道。(你们说这事儿是真的吗)?真实性是这则报道的基本特点。

5、师:新闻报道这种体裁还决定了这段文字简明扼要,内容不多,倒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现在让我们根据图片报道,合理想象,来写一写这个故事。(板书:看报道写故事)

6、师:我们想象的基点就是这则真实的报道。来,我们一起来仔细地读一读,加深对这件事的了解,看看我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展开想象。(学生齐读报道)

7、学生反馈,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怎样求助为什么会来到街头怎样捞感谢过街……)

8、师:不错,大家都很会思考。我们可以把同学们想到的几点归纳成这几个问题:(课件)

a鸭妈妈是怎样向巡警求助的?(求助)

b巡警是怎样奋力搭救小鸭子的?(搭救)

c小鸭子被救出后,鸭妈妈会有怎样的表现?(过街)

1、师: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报道所叙述的场面,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可以通过丰富而合理的想象来再现6年前这动人的一幕。请同学们在这三大方面中选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进行具体想象。(统计人数)为了待会儿交流时你的发言更有条理,老师建议你不妨在自我准备时边说边写下几个关键词。

(提醒要将鸭妈妈和巡警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环境写具体)

4、师:可不可以想象成童话呢?(基点是报道,要真实)。

1、现在我们已经把这个故事说得很生动了,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画面和文字,看书,想一想:这则报道要表达的是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板书:动物间浓浓的亲情,随机应变的能力(智商)以及人类对动物的爱护、和动物和谐相处。)

生发言(师问:你怎么会想到这个题目?)

(课件出示:

机智的鸭妈妈

鸭妈妈与巡警

街头趣事(一幕)

小鸭子历险(落水)记

爱在延伸……)

学生读,师随机问:你看出这些题目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命题的吗?

6、好的,现在我们来对照一下本次习作的要求,相信同学们都能朝这个要求去努力。

(1)书面整洁,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2)想象合乎情理,叙述具体,感情真实。

(3)适当的细节描写(环境心理语言行动神态)

教师巡视指导,下课。

人物外貌作文教学设计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在教学小学三年级作文《人物外貌描写》这一课题时,我想通过听、看、说、写、读、评、总结“七步曲”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一、听。(启发、引导,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听了这段录音,你们知道,短文中描写的是谁吗?生:我们的音乐老师。

师:你们怎么知道她是我们的音乐老师?

生:从外貌特征??

书)。

二、看。(观察、讨论,分析课题。)。

想一想: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他们的外貌特征?

议一议: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和想到的跟同桌议一议,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互相学习。

学生看图,思考,讨论。教师参与,和学生一起活动。

三、说。(交流、表达,说明课题。)。

我们看了、想了、又互相讨论了图上的人物,现在请同学们分别说出这些人物的外貌特征。

图1:(一个惹人喜爱的小男孩。)。

图2:(一位朝气勃勃的青年。)。

图3:(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先单独说,再分组说。最后,学生讨论,老师补充。还可以评比谁说得最好。

四、写。(练习、实践,展开课题。)。

大家说得很好,我们每个同学的语言表达能力都不错。现在,拿出笔来,在这几幅图中任选一幅,写一篇外貌描写片段,也可以写自己的同学或亲人(如爸爸、妈妈等)。

学生练习。

教师巡视。

个别指导。

五、读。(检查、修改,研究课题。)。

我已经检查了我们同学写的作文,很多同学写得很棒,但还要修改,每个同学将自己写的作文反复读几遍。

自读自悟;互读互改。

感悟:句子通不通。用词当不当。条理清不清。

思考: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不足?如何修改。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边读边改,边改边读。

六、评。(欣赏、批评,深化课题。)。

现在,我们从每个小组挑选一两篇作文,同学们来评议。

1、学生自读作文。要读得生动,有感情。

2、同学们评议。说出哪方面写的好,哪地方写的不好,好的大家学习,不好的应如何帮助他。

老师小结。表扬写得好的,鼓励还需努力的,指出应该注意的问题。

七、总结。(归纳、总结,升华课题。)。

写人其实并不难,只要记住抓特点。

五官仪表很重要,眼睛传神最可靠。

行动衣着和语言,写人样样是重点。心理活动表思想,灵魂靠它指方向。请你记住这些话,写好作文人人夸。

写作教学设计

1.通过本次作文教学,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事物特征和怎样抓住事物特征。

2.能抓住特征对事物进行说明。

怎样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

一、新课导入

一棵树上的叶子,看上去样子好像都差不多,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两片树叶是完全一样的。这件事告诉我们,即使是十分相似的事物也是有差别的,它们各有各的特点。例如《苏州园林》的特征是“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中国石拱桥》的特征是“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这就告诉我们在说明事物时要抓住事物的特征。

二、理解什么是事物的特征

以“兔子”为例,让同学们先描绘自己见过的兔子的模样(如: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进而告诉学生,事物的特征就是某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独有的标志。

三、说明事物抓住事物特征的方法

1.要认真观察和比较。

通过细致、反复、深刻的观察,用眼、耳、口、鼻等感觉器官,对事物进行看、听、尝、嗅,来准确全面地把握事物的特征。另外要深入思考,将说明对象和类似的事物进行多方面比较,对掌握的有关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出异同。

2.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

说明的方法很多,我们在写作的时候,可以根据写作的需要恰当地选用。如,《中国石拱桥》中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引用了《水经注》里的资料,用的是引资料的说明方法;再如《苏州园林》里为了说明苏州园林不讲求对称,将苏州园林里的亭台轩榭与其他地方建筑进行比较,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语言要准确,更可以进行生动的描写。

《蝉》中为了突出蝉脱壳的特征,作者对蝉脱壳的过程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样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蝉脱壳的特点,而且也避免了文章的枯燥乏味。

四、写作文题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建筑,它们或许地处独特的位置,或许有标志性的外观,或许还有传奇的历史。写一篇说明文,向大家介绍某座建筑。题目自拟,不少于500字。

五、佳作欣赏

九龙桥

九龙桥是荆州的名胜之一,它位于东门风景区内,是入城的咽喉。它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结构坚固,令中外游客驻足观望,流连忘返。

九龙桥横跨在护城河上。它长98米,宽15.7米,全身呈弧形。远望九龙桥,仿佛雨后彩虹,又如蛟龙出水,静卧水面,神态安详。

九龙桥由九个半圆形、大小不一的石拱组成,和卢沟桥一样,属联拱石桥。中间的一拱最大,直径约6米,两旁各有两个中拱,两个小拱,成对称排列,依次变小。这样,大拱领小拱,小拱伴大拱,拱拱相连,不仅节省了石料,增大了桥身的过水量,而且九拱连环,浑然一体,相映成趣。

石拱的上面各有一个石雕龙头。探出身子的龙头,气宇轩昂,两耳高高翘起,似在倾听水声;两眼左顾右盼,仿佛在观花赏景。宽大的龙嘴里不时地喷起缕缕水雾。在阳光的折射下,缕缕水雾编织成七彩的水帘。条条水帘交织变幻,在护城河上搭起道道彩虹。红、绿、青、蓝、紫,如梦如幻;彩虹飞悬,水珠飞溅,如诗如画。徜徉九龙桥,不知天上人间!

顺着回廊旁的石阶走上去,桥上栏杆排列,桥面平坦宽阔,又是别样的景致。

桥上两旁为双层青石栏杆,宽约3.5米,像一个弧形走廊。栏板每隔1米有一根栏柱,栏柱间为一个长方形青石栏板。栏柱为“莲花宝座”形,柱头似花灯,亭亭玉立;栏基似莲花,含苞欲放。栏板上雕龙刻凤,凿花镌鸟,有“龙凤呈祥”,有“二龙戏珠”,有“喜鹊闹春”,有“孔雀开屏”……刻龙若腾,刻凤若飞,刻鸟若啼,刻花若放,千姿百态,惟妙惟肖,令中外游客叹为观止。

桥面为混凝土浇制,平坦光洁,坚固牢靠,宽约9米,人车分流,秩序井然。九龙桥为疏通荆州的交通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站在城墙上俯视城下,九龙桥便像浓笔重书的“1”字,稳稳当当地直插城门。桥东,杨柳依依,群鸟腾飞;桥西,翠竹青青,台榭幽幽;桥上,游客悠悠,行车匆匆;桥下,波光粼粼,浮萍点点……好一幅优美和谐的图画。难怪到荆州旅游的中外游客说,到荆州,不看九龙桥,真乃平生一大憾事!

点评:文章按照由整体到局部的顺序来介绍九龙桥的特点。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说明方法,围绕“桥体优美,设计精巧,结构坚固”的特征来进行说明,重点介绍了九龙桥的石拱、石拱上面的石雕龙头和桥上石栏杆的特征。作者观察细致,特别注意运用描写等表达方式,使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课教学设计:写出人物的精神七年级第一单元

【课题类型】《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苏步青的故事》精读悟法课。

【学习目标】。

1.勾画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赏析文中重点语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体会并学习人物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学习重点、难点】。

1.学会归纳精读的阅读方法。

2.理解标题对解读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内探究】。

方法导入:精读是区别与泛读而言的概念,指深入细致地研读。对文章重要的语句段落要认真读反复读,逐字逐句地深入钻研,对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做到透彻理解。

活动一:速读文章,结合关键语句,了解人物形象。

1.速读《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勾画文中人物的相关信息,重点是“主要成就”。本环节重点在于结合邓稼先取得的成就,指导学生了解邓稼先当年搞科研所面临的诸多困难。

2.跳读《邓稼先》《“两弹”元勋邓稼先》,勾画出文中对邓稼先进行评价的语句,结合关键词语和具体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活动二:默读文章,解读标题,理解文章内容。

知识讲解——小标题。

小标题的作用:

1.使用小标题,便于将众多的材料分门别类地组织,从多个方面或多个角度来展示材料、表达主题,使行文条理清楚;2.能吸引读者;3.让读者在通读全文前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4.在阅读过程中更快更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并了解写作意图;5.在阅读全文后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怎样使用小标题?

用小标题的形式行文,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按照事物的几方面的内在联系组织材料,分设标题(横式结构);二是按照事物的发展的阶段组织材料,分设标题(纵式结构)。

活动三:精读文章,品读重点段落,理解作者情感。

阅读思考:

1.精读《邓稼先》,结合第五、第六部分,理解作者的情感,并对作者的语言进行品味,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思考。

2.标示出你认为最感人的并能揭示邓稼先精神和人格的句子,用“我们看到了一个的邓稼先”的句式说话。

活动四:巧借方法读美文。

知识点归纳——精读的方法。

1.勾画文章关键语句或段落,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标题对解读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3.赏析文中重点语句,了解人物形象,体会其精神的伟大。

精读《苏步青的故事》,借鉴精读阅读法思考:

1.文章写了苏步青哪些故事?(理解标题对解读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2.找出文中感动人、体现全文思想感情的关键语句或段落字斟句酌地揣摩品味其情感,感受人物精神的伟大。

作者:潘继云。

公众号:云说语文。

写作教学设计

1、通过口语交际,增强学生表达、倾听和乐于与他人交往沟通的能力。

2、学会展开联想和想象,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根据交流的情况,选择一项进行习作。

4、通过交流与讨论,发现作文的不足之处并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

教师:准备关于音响的录音。

学生:1、观察一种植物或一种动物,或者是一种自然现象。

2、准备自己游览风景名胜后的照片与及相关文字资料。

3、交流第一项内容的同学可以制作头饰。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这一组,我们学习了《山中访友》《山雨》《草虫的村落》和《索溪峪的野》四篇课文,课文带领我们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我们生活在这个有声有色、有情有意的世界中,我们也时时在观察大自然的美景,倾听大自然的各种音响,在观察和倾听的过程中浮想联翩。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说说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自读提示,明确要求

1、自读“口语交际习作一”各板块的学习提示,整体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说说本次口语交际的主题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确定每一项口语交际的要求和内容。

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想象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员,然后把看到的、想象到的和感受到的说清楚。

走进音响世界:说说自己听到的各种各样奇特的大自然的声音。

回顾暑假生活:主要向大家说说自己暑假游览的风景名胜及自己的感受,特别说说在游览欣赏过程中的联想和想象。

分块讨论,组内交流

1、学生自选某一方面内容,按要求进行准备。

2、同桌或分类进行组内交流。

示范带动,交流评价

1、每一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交流。

2、选择同一项内容的同学合作向全班汇报。为增强趣味性,选择第一项的同学可戴头饰合作交流。

3、评议。对向全班交流的同学进行补充、提问等,开展对话,说说听后的感受。

第二、三课时 习作

交流谈话,激趣导入

在口语交际课上,同学们交谈兴很浓,仿佛自己走进了神奇的大自然,并融入其中。同学们也有了写的欲望,想把自己的独特感受写下来。

这节课我们就来加工整理自己对大自然的独特感受,选择其中的一项,展开联想和想象,然后写下来,一定能成为一篇佳作。

选材命题,明确要求

(1)选择话题,确定材料。

(2)选择“成为大自然中的一员、走进音响世界、回顾暑假生活”三个话题中的一个,确定写作材料。暑假生活有很多可写的内容,这次主要以浏览风景名胜后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为主。

大胆构思,精巧命题。简单交流本组课文的题目,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3)习作要求。(投影出示)

学习本组课文的写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写景的文章,注意选取独特的视角,放飞想象的翅膀。

记事的文章,注意有顺序地把事情的经过记叙详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记叙清楚,语句通顺,感情真切。

试写初稿,进行修改

(1)学生进行习作,教师巡回指导,并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指导。

(2)学生完成初稿,进行自我修改。

(3)组内互读互改。

朗读赏析,交流评议

(1)每小组推荐一至两位同学,教师作适当调整,分三大类由学生朗读,引导学生进行赏析。

(2)学生交流评议。

(3)教师点评。特别要肯定习作中体现出的“独特感受”,恰当地运用联想和想象。

再次修改,誊抄习作

再次修改自己的习作,清楚认真地抄写在作文本上。

回顾拓展 一

学习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2、读背并积累古诗句。

交流平台

(2)本组课文,作者投入大自然的怀抱,领略大自然的风姿,倾听大自然的声音,与大自然互诉心声,交流感受。在表达自己独特感受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

联系《草虫的村落》,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体会联想和想象的魅力。

(3)交流课外阅读中读到过的类似文章,说说自己的体会和感悟。介绍相关的课外阅读文章及书籍。

日积月累

(1)在许多描写景物,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作中,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大胆想象,抒发情感,留下了光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几句。

出示日积月累中的句子。

a学生自由吟诵。

b尝试理解。

(2)选择其中的几个诗句,体会诗人在写景过程中的联想与想象。

a己亥杂诗(龚自珍)

b月夜(刘方平)

夜半更深,在夜寒袭人、万籁俱寂之时,响起了清脆、欢快的虫鸣声。初春的虫声,可能比较稀疏,也许刚开始时还显得很微弱,但诗人敏感地注意到了,而且从中听到了春天的信息。在静静的月夜中,虫声显得分外引人注意。它标志着生命的萌动,万物的复苏,所以它在敏感的诗人心中所引起的,便是春回大地的美好联想。

c菊花(元稹) 菊花在百花之中差不多是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谢尽,便没有花景可赏,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因此,作为后凋的花,它得天独厚地受人珍爱。诗人从菊花在四季中谢得最晚这一自然现象,引出较深的道理,回答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这其中当然也含有对菊花历尽风霜而后凋谢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背诵并积累这些诗句。有兴趣的同学读读背背原诗。

趣味语文

(1)自由读故事。

(2)同桌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体会一字诗的妙处。

七年级第一单元写作课教学设计:写出人物的精神七年级第一单元

1.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欲望,乐意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或最想去的地方,并且尽量说具体、说生动,使听的人也想去。

2.培养学生与别人交流时真诚有礼、认真倾听的态度与习惯。

3.鼓励学生树立交际的自信心,敢于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并且积极参与交际。

【活动内容】。

1.告诉同学们一个好消息,因学校记者站的业务需要,学校计划公开招聘十名导游。

面试内容:说说自己心目中“风景优美的地方”。录取条件:语言生动、引人入胜。

2.想不想参加这次竞选活动?好,那你们先来说说都去过哪些地方,有些什么?也可说说你了解的还没有去过的地方。

【活动指导】。

1.学生回忆,做好介绍的准备。

2.自己练习说一说将要向老师介绍的风景优美的地方。

3.小组同学交流:怎样才能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使听的人也想去呢?看看哪组的金点子多。

4.师生交流:结合照片图片、运用好词佳句,说具体说清楚,语言响亮生动。

5.组内练说:根据学生想介绍的地方,四或六人一组组成旅游团,领小旗子做小组标志。轮流当“导游”,先在组内按照大家刚才讨论的金点子互相说一说,再评一评,每组推选一个介绍得最吸引人的“导游”,参加班级“十佳导游员”参评活动。

6.组际交流:请每组推选一个候选人带照片或图片上台放在实物投影仪下,现在全班就组成了一个大“旅游团”,每个人既是游客,也是评委。

7.交流评议:

(1)从学生(导游)语言的规范、内容的构思、交际的习惯、交际的态度、礼貌等方面评议。

(2)谁能获得“十佳导游员”光荣称号?谁能获得“最佳评委”奖?为什么?(颁奖)。

【活动要求】。

1.要讲清楚是什么地方的风景。

2.讲述的内容要集中,重点要突出。

3.讲述的顺序要清楚。

4.要有自己独特的观感和真实的评价。

【范文引路】。

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九寨沟。

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是被称为“人间天堂”的九寨沟。

有人说“黄山归来不看云,九寨归来不看水”,九寨沟景观的奇特之处首先在于它有108个清澈的湖泊(当地人叫海子),这其中景色最美的要数五彩池了。

五彩池底有五彩缤纷的鹅卵石,通过阳光折射到湖面上五颜六色,十分美丽。看上去那红的像朝阳;黄的像金子;蓝的犹如一片汪洋;绿的使人感到神清气爽;紫色的让人好像沉浸在梦幻之中。五彩池的形状也各不相同:有的像一只懒洋洋的小狗,有的像一朵绽开的荷花,还有的像不规则的几何图形,变化多样。五彩池的池水清澈见底,宛若一面镜子,可以清楚看到池底那墨绿色的树叶和微微泛黑的树枝呢。

九寨沟还有一个海子叫五花海,和五彩池极为相似,有红、黄、橙、蓝、绿几种颜色。看着五花海,我们会情不自禁想起那美不胜收的五彩池,它俩真是一对孪生姐妹啊!

除了五彩池和五花海,九寨沟还有很多景点,如:熊猫海和箭竹海。

九寨沟的美景数不胜数,如果你有机会去那里玩一玩,一定要亲自去看一看、瞧一瞧,好好地领略一下那如诗如画的九寨沟。

课后反思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侯晓旭。

人物作文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写人记叙文是整个中学阶段作文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学生往往写得不够鲜活丰满;同时,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体现在套路化、模式化的语言占据人物描写的“半壁江山”。

人物描写“千人一面”,是因为学生不能很好地运用人物描写的一些方法和技巧。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这类文章时,应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运用多种人物描写方法,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细节和环境等,通过范文示例和写作训练,切实提高学生进行人物描写的水平。

效果分析:

从教师本人出发,这堂课基本按照预设进行,总体上是比较顺利,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了落实。但在练笔环节,因时间仓促未能通过投影将学生作品展示出来,直观的让学生看到学习的成果。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学生表情的变化、思维的速度,回答问题、练习、测试、动手操作的准确性等信息反馈,可获知教学信息的传输是否畅通,亦可看出新知识新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本课的参与积极性很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尤其是最后的练笔,可以看出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具体方法基本掌握。

教学反思:

1、教学环节的设计十分清晰,抓住人物个性特征贯穿始终,由斟字酌句到外貌描写到动作描写,最后到语言描写以及学生自主练笔各个环节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2、教学步骤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生活动充分,教师引领自如,注重让学生感悟总结经典片段的手法运用。学生练笔展示,自评与他评相结合。

关于不足:练笔之后应该给学生一定的修改时间,展示修改补充的作品,将教学目标切实落实好。板书的书写还要加强练习,语言上尽量避免“是不是”“这个”等口头禅,争取做到用语规范、字正腔圆。还有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己上课时几乎是面无表情。今后要要求自己在课堂上尽量做到绘声绘色,充满热情和感染力才好。

总之,本节课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全体学生的能力得到较大的提高,智力好的学生吃得饱,中等水平的学生吸收得好,差的学生消化得了,学生人人学有所得。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师生平等、教学民主的思想,师生信息交流畅通,情感交流融洽,合作和谐,配合默契,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写作教学设计

1.运用联想,广泛选用材料,丰富文章内容。

2.学习联想的常用方法,注意运用联想的基本原则。

3.开拓联想和想象力,养成在事物之间寻找联系的思维习惯。

一课时

1.从生活中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事物,如“树根”小草”“海潮”“桥”等,展开联想,写一篇500字左右的咏物抒怀的作文.既要具体描绘事物的形象,又要寄寓自己的感情,题目自拟。

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靠泥土孕育,人类在泥土上繁衍。泥土是我们的立足之本,泥土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无论是乡村、城市、农田、矿山,还是山脉、河流、森林、草原……无不与泥土息息相关。泥土平凡而朴实,博大而厚重,默默奉献而不期回报,功高盖世而绝不张扬……然而,这弥足珍贵的泥土,常常被我们忽视、冷落。面对泥土,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索呢?请你写一篇文章。

要求:(1)可以叙述事情,发表议论,说明事物,抒发感情。(2)自定立意,自选文体(除诗歌外),自拟标题(标题中必须有“泥土”二字,如:“泥土的故事”、“想起那个泥土球场”、“家乡的泥土”、“小议泥土精神”、“泥土的启示”、“珍视泥土”、“泥土在呻吟”、“泥土的芬芳”等)。

一、导入新课

二、知识讲解

联想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把联想运用到写作中,可使文章内容丰富、充实,表达生动、形象。

在作文中,怎样展开联想呢?我们可按照下列三种思路培养和发挥自己的联想能力。

1.从“相近”“相关”的方面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时间或空间上有相近或相关关系的其他事物的联想。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由人间独酌,起舞弄清影写起,联想到人的悲欢离合。这些都是由相近、相关的事物而引起的联想。

2.抓住“相似”的特点展开联想。它是指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起跟它在性质或形态上有某种相似的事物的联想。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抓住街灯和明月的相似之处,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再从明星写到街灯。茅盾的《白杨礼赞》,抓住白杨树干、枝、叶、皮及顽强生命力这一点,采用象征手法,由此及彼,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和白杨树一样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北方农民。再如,由波浪想到柔软的丝绸,由大花猫想到老虎,由天上的白云想到地上的棉花等,这些都是抓住事物的相似之处来展开联想的。

3.朝着“相对”“相反”的方向去联想。也就是作者由某一事物的感知,而引发起与它在性质特点上有相对或相反事物的联想。如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就是较好运用了相对与相反联想的手法,设置了豆萁煮豆这一特写镜头,凸现了兄弟相残的主旨,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花生的好处很多。它的果实深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的果实高高挂在枝头……”在这里,作者由埋到地下的花生联想到同它相对的事物——挂在枝头上的桃子、石榴、苹果。这些都是由相对或相反的事物,通过对比而产生的联想。

联想依赖知识。培养联想能力,一要注意扩大自己的表象积累,使联想具有大量的素材;二要学习联想的知识,提高自己展开联想的自觉性;三要设计一定数量的咏物抒情、托物言志、寓理于事的限定运用某种联想的定向训练,以期熟能生巧。

课堂训练:

绿,是我们熟悉的一种颜色,请你展开“绿的联想”,说说你从“绿”,想到与“绿”有联系的别的什么事物? 提示:会想到水、植物、春天,也许会想到军人、生命、和平。也许还会想到希望、朝气、青春、活力。也许你从“绿”又想到了“金黄”,想到了收获。 也可能你想到的不是这些,而是许许多多的唐诗,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 等等。 我们的联想,往往是有目的性和方向性的,也就是说为了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我们要有目的地把联想与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联系在一起,为社会现实服务。 如:“绿的联想”,我们可以想到“祖国永远是春天”“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开辟生命的绿洲”等等。

三、思路点拨

【点拨1】(针对题目1)

题目要求选择“熟悉的事物”写,提供参考的事物有“树根”小草”海潮”“桥”。同学们不要受所提供的事物的拘泥,要写自己最熟悉的,写便于自己展开联想的。题目要求写“咏物抒怀”的作文,对所咏的“物”,要具体描绘它的形象,对于所抒的“怀”,要表达自己真挚的感情.“展开联想”,要求同学们由跟前“物”的'具体形象,联想到自己真挚的“怀”的抽象的感情。

思路二:“海潮”——可以从“白马千群浪涌,银山万叠天高”,“声如千骑疾,气卷万山来”,“八月十五潮,壮观天下无”,联想到海潮的大气磅礴,可以从“早潮才落晚潮生,一月周流六十回”,“春去花无迹,潮归岸有痕”,“若知潮有汛,嫁与弄潮儿”,联想到海潮的坚守信义;从海潮奔腾,波涛汹涌,吞吐日月,气壮山河,联想到宏伟抱负,博大胸怀。从横空跨越使壕堑变通途的勃发雄姿,联想到桥加强沟通的能耐;从长年累月立于冰冷或湍急的水中毫无怨言,联想到桥不畏艰难的精神,从挺直腰杆承载巨大压力从不退缩,联想到桥勇挑重担的品质。

【点拨2】(针对题目2)

这段文字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话挖掘了泥土的“本义”,是说泥土的作用,或者说是万物与泥土的关系。第二句话由泥土的“本义”展开联想,揭示了泥土的精神品质。而第三句话笔锋一转,对人应该怎样对待泥土进行了理性思索。而文字中的两处省略号,又提供了更多的联想和思索的空间。由此看来,完全切题的上乘之作,应该是紧扣上段文字材料,包容该段文字三句话中丰厚内涵的作文。

思路一:用童话的形式,拟题《玫瑰与泥土》,记叙泥土怎样辛勤地孕育出玫瑰那美丽的花朵,而面对骄傲的玫瑰的指责,他默默承受,无怨无悔。当嫌弃泥土的玫瑰最终抛弃了泥土,如愿地走进了贵妇人漂亮的花瓶中时,它也就枯萎死亡了。

思路二:记叙文,拟题《泥土父亲》,把父亲对自己的关爱与在阳台上一盆泥土中种花比照着写,当观察到阳台上那盆不事张扬的泥土终于孕育出了盛开的鲜艳花朵时,“我”也读懂了父亲,感受到了那厚重如土的父爱的弥足珍贵。

四、例文评说

小草赞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每当我念起这首诗时,我便会联想起小草。是呀,它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只是一棵无人理睬的小草。它是那样的渺小,令人瞧不上眼,可每当我看见它从墙缝、瓦砾、屋脊、甚至坚硬的石缝里钻出来的时候,就不能不为它那顽强的生命力所折服,发出由衷的赞叹!

小草是绿色植物中顽强生命力的代表,在大自然的考验面前,它始终保持着强者的不屈姿态。不论火烧、水淹、霜冻、干旱,都无法使它有丝毫的屈服。

小草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不屈不挠地生长着。说小草渺小吗?不,茫茫草原足以使人感到天地之广阔;说小草瞧不上眼吗?不,小草那坚强的意志可以使人得到鼓舞和力量。

我赞美小草,我更要高声赞美那些具有坚强革命意志的人。

泥土赞

走在幽美的山间小道上,欣赏着路边挺拔的树木,一望无际的绿油油的庄稼,小野花伸开五彩的花瓣尽情的舒展,忘情而又羞涩。这时,也许你被这一切深深地迷住了,但是,你可曾记起你脚下丑陋的不起眼的泥土?如果你爱自然中的一切,那你更有理由去爱泥土。

我们无从知道。

泥土这丑陋的身躯下,隐藏的是善良圣洁的灵魂。

泥土从不抱怨花儿使它显得不起眼,不报怨树儿将它衬托的更加低俗,更不会报怨小草遮住了人们看到泥土的视野,它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世界上最芬香的便是雨后那阵阵湿润的泥土的芬香,那香气,没有桂花的浓郁,没有腊梅花的醉人,没有百合的清新,有的只是朴实的香,纯洁的香,淡淡的香,令人无限回味的香,这香泌透心脾,使你感到踏实、沉稳,更使你的灵魂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心情感到愉悦,精神感到振奋。

这使我想到了具有泥土精神的老师。

我爱泥土,爱泥土的灵魂,泥土的精神,泥土的香气,更爱像泥土般的老师。

泥土,奉献中包蕴着平凡,平凡中诠释着伟大。

写作教学设计

1、培养孩子们观察的兴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让学生写下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

3、让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也试着写观察日记。

4、练习修改习作。

培养孩子观察的兴趣,让孩子养成留心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把自己平时观察中新的发现,或是观察中发生的事具体、生动地写下来。

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观察,同时,让学生说说自己观察的事物的特征,及准备采用什么样的句子,来使所观察到的事物显得生动、具体。

让学生带上自己最喜欢的事物,如水果、植物、玩具、动物等。

2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生: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

生:与作者的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

2、师小结后导入:

对,同学们说得很好。它们都与作者平时的认真、连续的观察密不可分。正因为如此,这些文章才显得生动有趣,有吸引力。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作者的这种写法,把它运用在自己的习作中,让自己的习作也显得生动有趣。

二、引导学生观察。

1、让学生确定自己要观察的事物:

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观察的事物,水果、玩具……。

2、激发学生对事物观察的兴趣:

过渡:小朋友,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事物,能说说吗?让学生畅所欲言。

3、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老师相机引导学生把握观察的方法:

师:请观察同类事物(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的小朋友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生: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探究到的该类事物的方法写在纸上。

师:让学生将自己小组学习的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把结果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4、师相机引导学生了解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仔细想——发挥联想和想象,并指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如是水果类,指导学生全面细致地观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先观察什么,再观察什么,最后观察什么,并说说每步自己观察的结果。同时,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观去认识事物、感知事物,可以闻,可以吃,可以发挥想象等。

如是观察植物,引导学生要观察它的干、茎、叶等各部分的特点;

要用眼睛仔细观察它的花、茎、叶、枝,对这株植物的各个部分的形状、颜色、姿态作全面的了解。还可用鼻子闻一闻花散发出来的香味。

如观察动物,就要观察动物的外形,生活习惯等特点。

三、教师交代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是有趣的地方。

2、认真思考,看怎样才能清楚地把手中的事物写下来,并写得具体生动。

3、题目自拟,字数在300字以上。

四、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全班学生相互启发。

五、教师对观察日记的写法和格式稍作指点。

一、学生写作,师来回巡视,给予差生适当的指导。

三、师提出修改的要求。

1、师提出修改的方法:

朗读法。

2、师提出修改作文的要求:

(1)句子是否通顺;

(2)写作是否按一定的顺序来写的;

(3)有无错别字;

(4)是否写出了手中事物的特点;

(5)文章是否写得生动、具体。

四、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互评,也可以自己修改。

五、在修改的基础上,将习作写好。

写作教学设计

1.要求明确: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中心明确:动笔前先确定中心,在写作中注意始终不偏离这个中心。

3.详略恰当:详写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

4.语言通顺:尽量减少病句。

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

星期五下午两点,家长会开始了,我们班的家长会在多媒体教室开,那儿地方大,足能装下百十人,你问我们班有那么多人吗?告诉你,我们班的家长会,家长和孩子一块儿开!

家长早早就来到学校,按班主任老师的要求,每个家长要和自己的孩子坐在一块儿,在一片热闹之后,家长会开始了。

班主任张老师今天特意换上了崭新的西服,系着一条鲜艳的领带,显得那么神气、魁梧。他笑容满面地说:“各位家长、同学们,朋友相聚分外开心,下面我就开始侃啦!”简短的话语使大家都笑起来。我想:我们师生、家长的关系多么平等,这正是我们班与众不同的地方。

发奖后,张老师又诚恳地指出每位同学的不足,接着又天南海北地侃起来,他讲自己、讲学校,讲我们班集体,讲我们同学的将来……他的话把家长和我们带进了一个温馨、美好的世界,使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不知过了多久,张老师停住了话语,教室里先是片刻安静,接着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

家长会结束了,大家还围着老师不愿离去。我喜欢这样的夹子会,我盼望着下一次家长会早一天到来。

这个家长会确实别开生面。作者选材新,立意高,顺序清晰,详略得当,语言流畅,所写之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次作文

在你生活经历中,有哪些事曾经掀起你情感的波澜?这些事让你激动不已,让你羞愧难当,让你愤怒无比,还是让你感到庄严神圣,感到妙趣横生?选一件你感触最深的事,把它写出来。字数不限,题目自拟。

第一次作文

第二次作文指导

[知识点拨]

写记叙文要写事件,而事件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件本身又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写记叙文要把以上这六个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

交代要素,不必像答题那样呆板,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比如交代时间,总是某年某月某日,早晨、中午、傍晚,就显得过余死板、单调。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对时令景物的描述来表示时间的变化,如“桃花烂漫的时节”。“布谷鸟飞来了”。“天空中飘着雪花”等。

在记叙的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因此,这些要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中心思想。当然,这三项内容,也不一定每篇文章都写全,或者都作详细的交代。例如,一篇作文的开头写道:“星期六下午,我们学雷锋小组的同学一起在教室里修理桌椅。”这个开头,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出来了,原因不说也明白,是为集体为学校做好事,就不一定要说出来,接下来直接写事情的经过就可以了。

[训练一]

1、20xx年9月10日,是我们难以忘怀的一天。那天,我们育才学校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同学,来到赤天化俱乐部,参加了庆祝第20个教师节大会,我们感到喜悦和兴奋。

分析思考:这段文字清楚明白地交代了记叙的“六要素”:时间——20xx年9月10日;地点——赤天化俱乐部;人物——育才学校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同学;事件——参加了庆祝第20个教师节大会;原因——庆祝教师节;结果——感到喜悦和兴奋。

[训练二]

阅读下文,指出文中交代的“六要素”。

捉蝉

小时候,我很喜欢捉蝉。有一次午觉醒来,院子里浓荫的树丛中传来阵阵蝉鸣声。我越听越上瘾,就跑到院子里,向树丛张望。蝉还在不听地叫着,我决心捉一只玩玩。

我朝蝉鸣的地方搜索,见墙边一株柳树上就有好几只。我轻轻地爬上去,屏住呼吸,设法接近它。突然,蝉不叫了,我以为它飞走了,扭头一看,却见它还在原处伏着,一动不动,我悄悄地把手伸过去,猛地一扑,就把蝉捉住了。我找来一截线,正准备把它栓住。弟弟要看,我把蝉给他,刚一转手,不料,他没有捉好,蝉飞走了。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原因结果

写作教学设计

1、统编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是在新课标的指导下确立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贴近生活,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着以上理念,该套教材在主要结构上,仍然沿用传统的以单元为主要结构单位,写作指导是与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融合在一起来编写的,初衷是为整合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头绪。

2、新课标强调,初中阶段学生要能写简单记叙文,并能恰当运用各种表达方式,有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写作要力求表达出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七年级课文篇篇都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这些被采撷到教材花篮中的一篇篇精美的课文,在学生面前呈现出一个个精美而又真实的生活镜头,这些镜头或催人悟,或启人思,或动人情,或悦人心,给读者和学习者以知识和做人的启迪。新教材在编排中紧紧围绕“语文与生活联系”这条主线进行内容组构,实际是紧紧抓牢“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个语文课程性质的新界定,充分实现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从语文中学会生活”这个以人为本的学科教学目的,而这新教材在吃透课标精神的前提下,通过教材编排,在人们面前拎起了一种朴素的语文学科的内涵: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语文。

4、写作的材料源自生活,我们日常所接触到的各类人物,遇到的各种事情,都可以成为写作时的直接材料;而读过的书籍、文章等,还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间接材料。当然,在所有材料中,最重要是还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生活中的教材很多,要学会围绕中心进行选择。主题和题材是作文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中心,材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材料,中心就无所依附。所以,我们写作不仅要重视立意,还要重视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夫立言之要在有物”,是否“言之有物”正是评定中考作文档次的重要标准。这与《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写记叙文“要做到内容具体”,是完全一致的。

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对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一个适应期。经过小学的学习,已初步了解作文的格式要求,在书写认真与合乎规范的方面接受了较系统的训练。但是,作文写作和学生的知识经验、阅读积累、作文思维能力、练笔次数等息息相关,学生们对以上几方面均体现为不足。大多数学生遭遇作文难写的尴尬,主要困难在于无法创新、无话可说,训练学生“如何选材”的能力迫在眉睫。教学实践中发现很多学生怕写作文或因缺乏观察,没有生活积累,内容干瘪,捕捉不到特写镜头,针对这些现象,本节作文课旨在引导学生从课内外储备丰富的素材,让作文生动鲜活起来。

1、在阅读教学和既有写作积累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拓展阅读,引导学生体会选材对于写作的意义,学习选材的方法。

3、写作实践,指导学生在写作时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并努力做到真实、新颖。

1、帮助学生认识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2、训练选材能力,学习选材方法。

审清题目,确定立意,再从生活中选材,围绕中心选材。

教师: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激励导入。

“优秀考场作文一定来源于平时的练习”“看破千道题,其实一文章”,平时就要备好鲜活素材,苦练审题构思技巧,考场作文是和平时习作交错相通的。考场上,时间短,要高分就得一气呵成。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就要苦练功夫,在看透题目、确定立意的基础上,学会选择自己身边的素材,用真实又新颖的材料写出优秀作文。

1、出示任务: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素材,写作只能“望纸兴叹”。所以海明威说:“如果一个作家停止观察,那他就完蛋了。”

观察就是为了积累素材。那么,同学们平时作文里的素材都是通过什么途径来的呢?

2、反馈指导:

学生交流,探讨平时写作时自己的思路,谈谈通常自己观察的途径有什么。从途径看,通常有两条渠道:

(1)直接观察。就是到生活中去,看、听、闻、尝、摸、踩、想。

(2)间接观察。就是通过阅读书箱,听他人转述,收看收听影视广播,浏览互联网,吸收别人的生活体验,获取第二手信息。

不管采用何种方式,都需要细致、勤勉、善思。从内容看,和“我”有关的素材十分宝贵,它们可以给人真实感、亲切感;无“我”的素材同样重要,“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视野更开阔,境界才更高。

3、总结过渡:

直接观察到的素材也就是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除了直接材料,我们还应学会运用间接材料。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报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这叫:素材积累多元化!

二、苦练审题,突破难关精准化。

1、出示任务:同学们在写作中常常出现的毛病是:没有正确的审题,对命题的思考不准确,就会选择不了适合的材料来体现主题。考场作文要拿高分,首先要破题!请同学们就几个常见的中考作文题目来突破审题关。

2、反馈指导:首先要抓住“题眼”!所谓“题眼”就是作文题目的关键之处。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审题抓住了题眼,就抓住了题目的核心,也就把握住了文章的重点。

(1)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老师》《陪伴》等。

审题准确了才能选择鲜活生动的材料。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什么就显得困难,这时你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化大为小,化虚为实,让考生有处下笔。如“陪伴”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先想想自己的亲身体会,平时所常有的“陪伴”,在其前添加这些词语,主题即可变为“妈妈的陪伴”、“书籍的陪伴”、“至理名言的陪伴”等,或在其后添加“是歌”、“是幸福”、“是船”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调换题目!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

(2)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半命题作文《走近__》,题目就是动宾短语,写作时要抓住动词做文章,注意到实现这个动词“走近”在这个过程。

再比如这个题目:《那声音,常在我心田》。

这个命题还是有一些审题难度。首先要明确“声音”,不要一味的将“声音”等同于“话语”。很多同学只把握到“关心的话语”“老师的叮咛”等,这些其实离真正的声音还是有一些细微的差距。什么是声音?水滴声,铃声,脚步声,呼吸声,甚至呼噜声,还有乡间的独特声音。这些不都是很好的声音吗?在写作时还可以很好的突出声音特质,特别注重体现声音的特质,比如用“爸爸自行车的铃声”“爸爸的呼噜声”贯穿全文,使得全文脉络清晰,真实感人显得别开生面,新颖别致。

三、病文会诊,聚焦选材问题。

1、出示任务:收集病文,适当分类,筛选。

翻阅学生近期作文、随笔等,挑出在选材方面明显存在问题的作品,按素材失真,脱离中心、详略不当、取材陈旧等进行归类,从中筛选最有代表性的习作各二三篇。

2、反馈指导:会诊病文,诊断选材问题。

活动:分组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浏览病文。(每组若干类,每类一两篇),组内会诊,找出选材方面存在的问题,推测出现问题的原因。

3、总结:全班交流,各组轮流发布会诊结果,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梳理写作中选材容易出现的问题。

四、头脑风暴,学习选材方法。

1、出示任务:

投放活动任务,提出要求,

可借用“写作实践”一,也可使用如下题目:

作文题目: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如果围绕这个题目,你会表达怎样的中心?选择哪些材料,如果安排详略?先确定文章中心,然后列出所选择的材料,并注明详略安排。

2、个人构思、列出要点。

学生思考,按要求列出要点。

3、全班讨论,教师点拨指导。

学生发言,谈对习作的中心、选材及详略安排的想法。教师引导学生评价,点拨选材方法。

4、小组交流,修改完善。

组内交流,相互借鉴,对选材出现的问题,互相提出建议。然后,修改并完善。教师巡回了解情况,个别指导。

5、小结:取舍加工典型化。

对于同学们存在的选材问题,首先要引导去伪存真。“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间接得来的材料,有可能鱼目混珠,真真假假;即使产亲眼所见,亲耳所闻,说不定也会被假象悄悄地蒙蔽,因此,一定要甄别素材,确保真实。

其次要去粗取精。“意犹帅也”,材料一定要听帅令,跟帅走。如果某个材料与文章中心搭不上边,即使它再怎么催人泪下,千古难觅,就这篇作文而言,你只有一个选择——忍痛割爱。如果它只是跟中心隐隐约约有点联系,那不到万不得已时也尽量不用它。只有那些最有代表性,最典型、最能反映本质、最能说明问题的材料,才是真正的“精华”

五、全文写作,提升选材能力。

1、出示任务:

出示同学习作,全班共同修改:

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

2015年的暑假,我的击剑有了巨大的退步,那次直接从全国前八退到第五百多名。这次打完,本来在妈妈心中骄傲的击剑从此变成了一个笑话,妈妈用讥讽的目光看着我说:“别练了!”

于是我开始努力的训练,每当快不行的时候,想起那讥讽的目光我就又有力量去训练了,在我改剑的一个月后,我成为了剑馆的第三名,可我妈妈还是用那讥讽的目光看着我告诉我如果某某来了你一定打不了第三!

从这次开始,我比以前更认真了,老师也认为我下次能打好,而妈妈却一直用那种目光看着我。

终于到表现的时候了!妈妈上次说的某某也来了,妈妈在比赛时又用那讥讽的目光看着我对我发出嘘声。

这次我打了冠军,让妈妈吃惊,更让妈妈吃惊的是她说的某某是倒数,我用我的行动让妈妈对我再一次发生改变!妈妈看着我的目光很温暖。

2、动笔修改,训练选材能力。

教师指导学生修改病文,汇总情况,分析评价,进行专题讲评,进一步提高选材能力,提升习作质量。

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

又是那束讥讽的目光!又是妈妈对我的打击!

我知道,我的击剑退步了。从原来的前八掉到了五百多名。

这天,我与妈妈发生了冲突,我气愤地走出家门,跑到剑馆。开始奋发练习。天花板还是那么白,可我的心却是那么的空。

每当我要放弃时,只要一想到那讥讽的目光,我的心就很痛。我坚持练习,每天呆在剑馆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重复,汗水一滴一滴,滴到剑馆的地板上。哪怕腿已经动不了,我还用手继续一遍遍做着击剑的动作。

在一场小比赛中,我成为了我们剑馆的第三名,可是妈妈并没有改变她的看法,我感觉她根本不相信我。她对我说,这并不是你真正的成绩,还有好多人没来,他们来了你一定不是第三。

从这天起我练得比以前更用心了。每天练到汗水浸湿衣服才回家。就这样我每天坚持着。本来想在市比赛中表现自己,让妈妈吃惊,可是又不慎受伤打不成比赛……我没有放弃!(我仍然每天去练剑,仿佛练剑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目的就是想得到妈妈的认可。

终于到比赛的那天了。两个月前妈妈说的高手们都来了,比赛前妈妈紧紧盯着我。但我第一次觉得,那不再是讥讽的目光了,而且充满了期待。甚至,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的温暖。这是我的错觉吗?还是真的呢?是因为我确实努力了所以有信心了吗?无论如何,这些想法让我好像打了鸡血一样,上去打的时候就和项羽一样,感觉自己无比威猛,力大无穷。

不过,高冷的妈妈不再高冷了,讥讽的目光才是我心虚的错觉吧。我终于懂得,我的妈妈,是很爱我的。

在击剑馆,我仰起头,天花板还是那么的白,可是我的心再也不空了……因为,那里,有爱!

3、小结:

素材毕竟只是作文的原始材料,要成为“题材”,还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这篇作文的原文,全文只写到妈妈讥讽的目光,让人啼笑皆非。该同学觉得自己的选材都是真实的,可是选材是真实并不是要把真实的事情原封不动的叙述出来,叙述的时候要有方法,要呈现艺术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就要靠美好的语言,一些小小的技巧来实现了。

修改文就很好的运用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将真实的生活艺术的再现。作文的立意就从讥讽到温暖的升华,内容做到从无细节到有细节。因为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综上所述,主题和题材是作文的两个最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中心,材料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材料,中心就无所依附。所以,我们写作不仅要重视立意,还要重视素材的积累和题材的选择。“夫立言之要在有物”,是否“言之有物”正是评定作文档次的重要标准。

本节课作文的引导、示范和实训,按照由面到点,以点带面的写作指导写作复习指导思路,先授学生以渔,帮助其理性分析审题;然后穿针引线,帮助学生总结审题要点,掌握基本技法;引导学生在读题审题的基础上,师生同写同改习作。只有当我们帮助学生明确了怎样去写,体验到了写真情实感的乐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他们的真情和才情。

最后,归纳一下本节课学到的技巧:

怎样选材。

技巧一:直接间接,素材积累多元化。

技巧二:苦练审题,突破难关精准化。

技巧三:学习选材,取舍加工典型化。

技巧四:全文写作,修改提升个性化。

1、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

直接材料来源于日常生活经历,包括各类人、事、景、物等。作者对这类材料有切身感受,因而运用于写作时得心应手,更利于表达真情实感。例如《难忘那束温暖的目光》的原文,全文只写到妈妈讥讽的目光,让人啼笑皆非。小作者觉得自己的选材都是真实的,可是选材是真实不是说要把真实的事情原封不动的叙述出来,叙述的时候要有方法,要呈现艺术的真实。什么是艺术的真实,就要靠美好的语言,一些小小的技巧来实现了。

修改文就很好的运用了“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将真实的生活艺术的再现。作文的立意就从讥讽到温暖的升华,内容做到从无细节到有细节。因为取材于自己的真实生活经历。这种经历与体验刻骨铭心,所以写得格外真切,读来催人泪下。

除了直接材料,我们还应学会运用间接材料。间接材料来自他人叙述、书报杂志、影视节目、博客空间等。这类材料广而杂,有利于丰富写作的素材。例如《音乐巨人贝多芬》,文章写于贝多芬逝世一百多年后,作者在充分阅读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艺术地构思并呈现了客人对贝多芬的一次访问,成功地表现了贝多芬内心的痛苦和对不幸命运的顽强抗争,所选皆为间接材料,但人物形象血肉丰满。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直接材料和间接材料,都是写作所需要的。

2、从生活中取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从生活中取材,首先要善于观察。法国作家莫泊桑初学写作时,一次想把听来的几个故事写成小说,就去请教老师福楼拜,福楼拜听后,劝他不要写听来的故事,出去转转,把所见所闻记下来。莫泊桑按老师所言,花了很多时间外出观察终于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善于观察,就要有观察的习惯并做到细致、深入。

其次,要用心感悟。莫怀戚与家人散步,体会到肩头的责任和使命感;冰心凝视雨中荷叶护莲,感悟到母爱的无私伟大;泰戈尔由金色花,联想到母爱的圣洁与人类天性的美好。用心感悟,就是在对生活的体验中,发掘人、事、景、物蕴含的深意,获得启迪。

再次,要学会筛选。身边的人谁更有特点,哪件事最使你难忘,生活的地方哪处风景最独特,生活中入眼入耳入心的东西很多,要在脑海中过滤,从中选取印象清晰、感受深刻、触动心灵的片段写进文章,从而更好地表情达意。

3、围绕中心送行选择。

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灵魂,需要通过材料支撑与表现。围绕中心选材,就要选取最能突出中心的典型材料,果断舍弃与中心无关的材料。例如张中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前半部分选取修改文章、送客、复信等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特人宽厚的美德;后半部分则从作文与做人两方面取材表现其严于律己的品质;选材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文章的中心决定着材料的取舍,也决定着详略的安排。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要详写,对表现中心起辅助作用的材料应略写。如魏巍《我的老师》,文章共写了七件事,前五件事从“面”上略写;后两件事,给“我”印象最深,也最能表现老师对学生的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与依恋,从“点”上详写;点面结合,有详有略,人物形象鲜明突出,文章结构疏密有间。

此外,围绕中心选材,还要注意材料使用的切入角度。明代画家董其昌说:“山行见奇树,须四面取之。树有左看不入画,而右看入画者;前后亦尔。”取材入画如此,选材成文亦然。

4、注意材料的真实与新颖。

中学生写作,取材强调亲历,以突出真实性。马克吐温说真实的事情不必考虑其可能性,因而有时候比虚构的故事更稀奇;冈察洛夫主张,写作要“写自己的生活和与之长在一起的东西”;契科夫认为,扯谎在写作里比在谈活里还要乏味得多。这些都强调真实对材料的重要性。道听途说或无中生有,多催生虚情假意,并让写作变成一种粗制滥造。

取材新颖,要做到选别人未选,写别人未写,或者就平常素材翻出新意,表达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例如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写自己小时候一次冒险爬悬崖最终在父亲的鼓励下成功脱险的经历,表达深刻的人生哲理。所写事小,也并非新奇,但以小见大,感悟深刻,给读者耳目一新之感。

写作教学设计

1.要求明确: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清楚。

2.中心明确:动笔前先确定中心,在写作中注意始终不偏离这个中心。

3.详略恰当:详写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

4.语言通顺:尽量减少病句。

一次别开生面的家长会。

星期五下午两点,家长会开始了,我们班的家长会在多媒体教室开,那儿地方大,足能装下百十人,你问我们班有那么多人吗?告诉你,我们班的家长会,家长和孩子一块儿开!

家长早早就来到学校,按班主任老师的要求,每个家长要和自己的孩子坐在一块儿,在一片热闹之后,家长会开始了。

班主任张老师今天特意换上了崭新的西服,系着一条鲜艳的领带,显得那么神气、魁梧。他笑容满面地说:“各位家长、同学们,朋友相聚分外开心,下面我就开始侃啦!”简短的`话语使大家都笑起来。我想:我们师生、家长的关系多么平等,这正是我们班与众不同的地方。

发奖后,张老师又诚恳地指出每位同学的不足,接着又天南海北地侃起来,他讲自己、讲学校,讲我们班集体,讲我们同学的将来……他的话把家长和我们带进了一个温馨、美好的世界,使每个人都陷入了沉思。

不知过了多久,张老师停住了话语,教室里先是片刻安静,接着响起了热烈、持久的掌声。

家长会结束了,大家还围着老师不愿离去。我喜欢这样的夹子会,我盼望着下一次家长会早一天到来。

这个家长会确实别开生面。作者选材新,立意高,顺序清晰,详略得当,语言流畅,所写之事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一次作文。

在你生活经历中,有哪些事曾经掀起你情感的波澜?这些事让你激动不已,让你羞愧难当,让你愤怒无比,还是让你感到庄严神圣,感到妙趣横生?选一件你感触最深的事,把它写出来。字数不限,题目自拟。

第一次作文。

第二次作文指导。

[知识点拨]。

写记叙文要写事件,而事件是由人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做出来的,事件本身又有它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所以,写记叙文要把以上这六个记叙的要素交代清楚。

交代要素,不必像答题那样呆板,要根据情况灵活掌握。比如交代时间,总是某年某月某日,早晨、中午、傍晚,就显得过余死板、单调。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对时令景物的描述来表示时间的变化,如“桃花烂漫的时节”。“布谷鸟飞来了”。“天空中飘着雪花”等。

在记叙的六个要素中,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构成记叙文的主要内容,因此,这些要着重写,写具体,写充实,以突出中心思想。当然,这三项内容,也不一定每篇文章都写全,或者都作详细的交代。例如,一篇作文的开头写道:“星期六下午,我们学雷锋小组的同学一起在教室里修理桌椅。”这个开头,时间、地点、人物、事情都出来了,原因不说也明白,是为集体为学校做好事,就不一定要说出来,接下来直接写事情的经过就可以了。

[训练一]。

1、20xx年9月10日,是我们难以忘怀的一天。那天,我们育才学校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同学,来到赤天化俱乐部,参加了庆祝第20个教师节大会,我们感到喜悦和兴奋。

分析思考:这段文字清楚明白地交代了记叙的“六要素”:时间——20xx年9月10日;地点——赤天化俱乐部;人物——育才学校小学五年级以上的同学;事件——参加了庆祝第20个教师节大会;原因——庆祝教师节;结果——感到喜悦和兴奋。

[训练二]。

阅读下文,指出文中交代的“六要素”。

捉蝉。

小时候,我很喜欢捉蝉。有一次午觉醒来,院子里浓荫的树丛中传来阵阵蝉鸣声。我越听越上瘾,就跑到院子里,向树丛张望。蝉还在不听地叫着,我决心捉一只玩玩。

我朝蝉鸣的地方搜索,见墙边一株柳树上就有好几只。我轻轻地爬上去,屏住呼吸,设法接近它。突然,蝉不叫了,我以为它飞走了,扭头一看,却见它还在原处伏着,一动不动,我悄悄地把手伸过去,猛地一扑,就把蝉捉住了。我找来一截线,正准备把它栓住。弟弟要看,我把蝉给他,刚一转手,不料,他没有捉好,蝉飞走了。

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

原因结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写作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学会审题、选材,从而学会记叙文写作。

[过程与方法]:使用情景法、提问法等启发诱导学生联系现实,积极思考,学会写记叙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对于生活的观察与热爱。

重点:审题、选材。

难点:写作。

五年级学生。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1、师讲述故事。

提问1:同学们认为海因兹偷药这么做对不对;海因兹是什么样的人?

自由回答―结合故事一起复习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今天我们就进入作文《父母心中的我》的学习,让我们一起来想一想父母心中的我们是什么样的。

(二)传授新知。

1、审题:

写作教学设计

1、初步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2、能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并能多角度描写景物。

1、多角度描写景物。

观察事物要有顺序,因事物状态不同,观察顺序也不同。当我们观察的事物处于静止状态下的时候,可采用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或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或构成事物的不同方面的顺序,按事物不同特点进行观察。例如《我爱家乡的巨峰葡萄》,可以从巨峰葡萄的形、色、味不同方面,写出我对巨峰葡萄的喜爱之情。

当我们观察的事物处于发展变化时,也就是动态时,可以按事情发展变化的顺序,按时间变化的顺序或空间变化的顺序来观察。

我们知道观察离不开思考,只有用心观察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只有学会阅读、积累,不断提高自己的语言素养,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多角度地写景状物,才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来。

2、运用多种修辞方法。

《我的家乡》题意,不但要将家乡的特点写出来,还要注意在描写家乡特点的词时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为了写的更具体、生动、富有感染力,可以运用多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设问、反问等。

3、适当地运用合理的想象,引用民间传说或谚语等也可以达到写具体的效果。

我家的门前有一条小河。记得小时候,妈妈领我到河边去玩儿,我指着哗哗的流水好奇地问:“妈妈,这么多水往哪里流哇?”妈妈笑着说:“这是‘土河’,水向东流入大海。”从此,“土河”这个名字就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我就像岸边的小树一样,伴随着小河流水慢慢地长大。

春天到了,我看河里的冰雪融化,河边垂柳的枝条上吐出了嫩芽。慢慢地,那粉红色的桃花也探出了枝头。小燕子从南方飞来了,在清澈的.水面上自由飞翔。放了学,我们就参加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在铺满新绿的河滩上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两岸的景色更美了。河堤上绿树成阴,河滩上瓜果满园。放了学,我们有时还到小河里游泳,游累了,就跑到瓜园里吃瓜。白皮的脆瓜,花皮的甜瓜可好吃了。有时我们还在岸边的树阴下帮妈妈洗衣服,直到黄昏送走一天的酷热。

秋天到了,河里的鱼虾肥了,岸边的苹果熟了。秋假里,我总爱和爷爷去看果园。高兴了,又跑到河里捉鱼摸虾。河水映照着笑脸,秋风伴奏起丰收的音乐。

冬天的小河也不寂寞。迎着满天飞舞的雪花,我们又结伴到河里滑冰,可热闹了。

我爱家乡的小河,一年四季都爱她。我爱源源不断的流水,我爱两岸的美丽景色,更爱她用涓涓细流滋润了岸边的田地,给人们送来丰收的欢乐。在作文的时候,我写了我爱家乡的小河——“土河”。老师用红笔划去了“土”字填上了“徒骇”二字,我才知道我喜爱的小河的真名叫徒骇河。

总之,要根据家乡的名胜古迹、土特产品及著名人士等资料来写出家乡与众不同的美,从而表达自己对家乡深切真挚的爱。写作时必然以描写家乡的景或物或人为重点,把景(物、人)的特点和自己的热爱、喜爱之情融在一起写。

写作教学设计

(2)注意关键词(“父”和“母”)与角度(可以父母两个角度也可以合起来写),避免偏题。

2、交流讨论:

父母心中的我是什么样子的,体会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3、选材:

(1)作文一般是总分总或总分、分总三种形式。开头一般是点题、铺垫和承接,结尾是总结和升华。

(2)至少3段,可以按照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地点变换、先主后次等来分段。

(3)选材的基本步骤:确立主题;根据主题联系实际来选择典型事例;多个事件则选出最能突出主题的事件,详略得当。

(4)教师举例。比如说前面说到父母心中的我是既有活力又热情但是做事情三分钟热度的,那么可以选择比如说我迷上了打篮球,刚开始每天都打,过几天每周打一次,最后不打了。即使父母知道我们的秉性,仍旧会给我们买等,会抽时间与我们一起打篮球,体悟出父母对于我们的爱。

(三)课堂练习同学们自己花5分钟思考一下事件,然后写一下除开头结尾外的主要部分。

(四)总结与作业学生或老师点评部分作文。

作业:修改自己的作文并添加上开头和结尾。还可以回家问下父母,他们眼中的我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