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小学教案 >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备课(专业13篇)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备课(专业13篇)

时间:2024-05-06 00:00:07 作者:雨中梧

范文范本是为了提供给学习者参考和借鉴的优秀样本,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写作技巧。接下来是一些值得一读的优秀范文,请大家欣赏自己的选择。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出发点,应是与时代同步的热门话题,因为现在的高中生的思想意识超前,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度高,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在时下最火的网络媒介平台,及时的收取实时热点新闻。例如,当下学生常用的,微博、微信、视频、期刊、网站等一些当代高中生喜欢的信息平台方式,了解学生的素材兴趣,借助学生喜欢的媒介平台,了解学生内心。诱导他们主动去思考问题。

2.问题的设立要以学生为主,以学生整体为方向。

在新课改的紧密实施下,授课主体转变为学生,教师只是主体中的一个主导者,一切以学生能接受的方式授课。在高中数学问题情境教学中,设问应由简单到复杂,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问题应少而精,真正地做到,教师设问有价值,有意义,对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自己解决,对于相对较难的问题,可以通过分组讨论等互相讨论分析,总结大部分答案相近的意见,及时给予指正讲解。在高中数学教育中,进行问题情境创设,从根本上的出发点,就是希望可以使每个学生,能将数学逻辑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掌握课本上的数学知识。但是教学的内容,和问题情境教学的制定,一定不能以个别学生为教学目的,而是要根据整体学生设定,尊重每个学生个体。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科,想让学生从主观意识上主动学习,就需要提高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高中数学教学者是问题情境的挖掘者,在学生遇到生活中的实践问题时,应与学生共同解决发现的问题。在问题情境教学中,同样可以利用这样的方式,解决生活与高中数学相关的问题。将课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现实中的问题相互融合。在实践生活中,发现理论知识无处不在运用,将理论知识在生活中活学活用,学会在生活问题中自己寻找答案。在对理论知识合理运用,并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可以获得知识带来的成就感,激发学习高中数学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

2.改变思维方式,实践得出结论。

问题情境的创设,所引诱问题的思维,也是需要有所改进的。在教学中,课堂教学所展开的一切教课活动,都是围绕服务学生的思维活动所设立的,在教课中,可以和学生互动,在操作中启发新的问题情境,比如,在数学教学中,手工折纸、实地度量、拼图组装等操作实践,可以启发数学思维新的思路。例,在苏教版高中数学课中,“直线和平面所成角”,复习完直线和平面的三种位置关系后,教师可以举例。教室内吊在房顶的电风扇,以及斜靠在墙边的扫帚,都可以看作是直线的一部分。提问:这些直线与地平面有何位置关系?学生回答:相交。教师可以提出问题:从位置关系来看,同为和平面相交的直线,它们和地面的相对位置有没有区别?学生回答有区别,教师即可引出答案:既然有区别,说明仅用“线面相交”来描述此时的线面关系显然是不够的,在生产实际与数学问题中,有时还需要进一步考虑它们的相对位置关系,这就为我们提出了怎样来刻画线面相交时这种相对位置的问题。这样一问一答之间,教师与学生构成了一个交织的构架,教师可以将优秀的数学思维活动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沉浸在对新知识的渴望和探求中,从而触发了积极的思维活动。综上所述,在教学中创设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是必要的一种教学手段。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时候,要结合当代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学生兴趣爱好,投其所好地制定问题情境,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喜欢学习数学,喜欢探索生活中与数学有关的问题,确定问题情境教学目标,创设出具有创新意识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并且能有效运用到生活实践中,解决出现在生活中的问题,从问题情境中,感受学习知识带来的成就感。通过论述,我们得出结论,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对高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各方面综合能力的提高,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学情境虽然是教师冥思苦想的结果,但效果不能起到应用的作用,有时还可能适得其反。如:

案例呈现:

教学“最小公倍数”,教师用多媒体演示动画:一只小狗和一只小兔在一条标有数的数轴上比赛跳格子。

师:1只小兔和1只小狗在进行跳格子比赛,小狗每次跳3格,小兔每次跳4格。(多媒体显示:小狗3格3格地往前跳,小兔4格4格地往前跳)。

(看着这样有趣的动画,学生们被深深地吸引了,很多学生为小狗的落后而着急,情不自禁地为小狗喊加油)。

师:请同学们分别观察小狗和小兔跳到的数有哪些?

(课堂中的热闹场面立刻冷了下来,学生们强行收回一直追随小兔、小狗跳动的目光,重新回到数轴的0起点,逐一找出小兔和小狗所跳过的数)。

生1:小狗跳到的数有:3、6、9、12、15、18……。

生2:小兔跳到的数有:4、8、12、16、20……。

(接下来,学生在教师参与讨论的情况下,先找倍数,再找公倍数,最后找出最小公倍数)。

分析思考:

在案例的情境中,“趣”远大于“思”。学生看着有趣的比赛,关注的主要问题是比赛结果,没有学生会主动小狗、小兔所跳到的数。后来在接受的引导下,学生迎合着教师有问必答,由热闹的比赛场景又绕回到课本设置“找倍数-找公倍数-找最小公倍数”这一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就本节课而言,这一情境的创设显然是一种外在的形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无法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享受短暂的乐趣(并非是探究数学的乐趣)之后,学生仍然得按照教师的要求在“纯数学”中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感悟体会:

个人的心得体会:

一.创设有效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谢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他们的周围,因此,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中生动、有趣的情境。如,教学位置与方向时,我在课前先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教学楼东、西、南、北几个方位的场景,在上课时先出示给学生欣赏,学生面对熟悉的环境,勾起了脑海中的记忆:那么熟悉,在哪儿见过?我告诉学生,这是在我们学校周围拍的。同时问:“你知道这些场景在我们教室的那个方向吗”学生兴趣盎然,探求的眼光急切往教室外搜索信息,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答案多样:那是我家的小区,在教室前面,我都给予了肯定,当学生说到东、西、南、北几个方向时,我揭示本课主韪,紧接着引导学生加深理解。我们教学楼东面还有哪些景物,南面呢,让学生尽情表达,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我在旁推波助澜,在日常生活中,你发现了哪些事物和东西南北有关,这时学生的手举得高高的,心急地站了起来,有的摆动身体,有的晃动手臂,试图引起老师的注意,迫不及待的想得到发言的机会,我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当然,我让学生自由发挥,太阳从东方升起,西边落下,北方有北斗星,凌晨东方有启明星,学生越说越深入,从奇妙的自然界认识方向,从奥妙无穷的宇宙中认识方向,课堂气氛活泼而富有朝气,学生认识了方向,也体会了丰富多彩的生活,营造了和谐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创设有效情境,培养探究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己是一个发明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发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学生在自己的参与实践中会产生诸多复杂的心理体验,从而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时,首先与学生谈话引入,同学们,你们今年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有个小朋友叫小明,今年也是12岁,你们猜,他过了几个生日,学生纷纷猜测,有的说与自己一样过12个生日,有的说他可能忘记过生日,有的说他家可能没钱帮他过生日,这时老师宣布,小明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学习年月日这后就明白了,通过生活经历的对照,设计利用已有知识经验无法解释的问题情境,使学生进入悱愤状态,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

三、创设有效情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而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动手操作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矛盾。操作时学生情绪很高,多种感官参与,带动大脑进行思维,让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如教学“长方形面积的计算”,由于许多学生已经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但不知道其所以然。教师创设这样的情境:

师:课前大家预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内容,你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学生纷纷说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知道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师又问:长方形的面积为什么可以用长乘宽来计算呢?学生一时答不上来。这时师说:看来,我们有必要研究一下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由来。请你们用12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摆一摆,看能摆成怎样的长方形,并填写下表。

序号长(厘米)宽(厘米)面积(平方厘米)。

接下来,分小组进行操作、讨论,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研究长方形面积公式成因的活动中。这样,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便在所创设的操作情境中顺利突破了。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努力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和拨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参与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都有填补知识空缺,解决认识失衡的本能。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实现原有认知结构对新知的同化和顺应,使原有认知结构得到补充和完善,激发起学生主动地将新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相互比较,主动调动原有认知结构中能解决新问题的那部分知识,这样才能更有效地使学生学习新知识。

一、根据不同学段的学生认知特点,有目的地创设情境。

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注意学生的差异性与层次性,才能合理把握情境创设的原则。我们在围绕某一知识点创设情境时,不仅要从孩子的认知水平着手,还要关注他(她)们对知识点的兴趣程度和知识储备情况以及他们好奇的话题,深入琢磨学生的真实感受,努力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机结合教学素材进行创设,才能使情境创设起到真正的作用。

1。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生活中接触较多的是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物。鲜艳的色彩、美妙的声音、神奇的动画都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这些形象生动的故事、游戏或模拟表演等呈现给他们,非常符合低年段学生天真活泼、想象力丰富甚至是爱幻想的天性和心理特点。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乐园”时,不仅创设了十分有趣的情境活动,同时又不忘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

2。对于中高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心目中的“现实生活”不但是直接感受的事物,也可以是间接认识的事物,对这学段的学生进行情境创设,不但要安排一些趣味性强的直观、形象活动,同时也要注重有助于学生自我持续发展方面的设计。如:引导他们自由探索,与同伴合作交流,还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等等。尽量运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主动发现并解决问题,从而深层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这课时,就可以把学生带到工地里去量一量石块的体积,先让学生估一估这堆堆成类似长方体的石块有多少立方米,然后再量一量有多少立方米。

二、情境创设的方法。

1。故事式情境。形象动听的故事极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创设含有一定问题的故事情节,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探求热情。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给学生讲述“猴王给三个小猴分饼”的故事,猴王把同样大小的三块饼分别平均分成4份、8份、12份,先把4份中的1份分给第一只小猴;又把8份中的2份分给贪心的第二只小猴;然后又把12份中的3份分给更贪心的第三只小猴,第一只小猴觉得很吃亏,然后让学生猜猜:三只小猴谁分得多,谁分得少。接着用课件演示比较:4份中的1份、8份中的2份和12份中的3份原来同样多,谁也没有吃亏。我马上问:“猴王用什么方法来进行公平分饼的呢?”使学生马上进入了积极的思维活动中。

2。生活事例式情境。把生活中的事例引入课堂,让学生看到生活中数学问题,对学好数学很有帮助。例如教学“比较轻重”一课时,教师变教材中的小熊和小猴玩跷跷板的场景为学生表演。当学生看到同班又瘦又小的小玲同学被架在跷跷板的一端,无论怎样用力也压不起又肥又壮的李强同学时,学生们都笑得合不拢嘴。有的学生插话了:“小玲根本无法压过李强的。”借助这一场景,从而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学习“轻重”的教学过程。

3。游戏式情境。教师可以创设游戏式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加快学生思维的转化过程,而不能人为地造成思维断层。例如一位老师在讲授“循环小数的认识”一节时,为使学生理解“循环”一词,创设了这样的教学情境:师:同学们,一年中有哪几个季节?生(齐):春、夏、秋、冬。师:再说一遍。生(齐):春、夏、秋、冬。师:继续往下说。生(齐):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春夏秋冬……(教师做手势让学生继续说。学生说着说着声音渐渐小了,最后满面疑惑不愿意说了。听课教师会心地笑了,掌声热烈。)师(面带微笑):怎么停下了?生:说不完。师:哦,说不完。能不能找到规律呢?大家讨论一下,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说说看。生:春夏秋冬的出现是有规律的`,顺序不变。生:出现的过程是永远不停止的。生:春夏秋冬是重复出现的。(教师在学生回答过程中不时参与引导,并板书一些重要的词语:依次、不断地、重复)师(归纳):我们把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的现象叫做循环。在这里,这位老师并没有把“循环”一词的含义直接教授给学生,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而是让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理解,这样自主获得的概念才是最深刻的。

4。创设幽默情境。数学内容是抽象的,但表达它们方式以及它们的实际应用应该是生动的、多彩的。富于情趣、幽默、诱导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善于联想,把“死”知识讲活,对枯燥的内容进行丰富的艺术加工,将抽象的概念用生动风趣的实例进行对照说明,这样学生就会喜欢数学、热爱数学。例如,在教学“体积单位”和“容积单位”相互之间的进率时,我们可以编一个简短的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三兄弟,刚出世不久,它们的“亲生父母”根据它们各自不同性格特征,给取了不同的乳名分别叫“方、升、毫升”,后来它们又根据自己的年纪的排行,分别自称是“老大、老二、老三”。学生听后大笑,并在笑声中受到启迪――抽象的数学内容包含着这么丰富而有趣的知识。

综上所述,教师要真正让每个学生从情境中产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猜想,因为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产生疑问,疑问促进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灵活地创设可行有效的情境,使儿童的思维在好奇心的牵引下,在不断克服困难去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螺旋式上升和发展。

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数感

《数感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此作了说明:“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感使人们眼中看到的世界有了量化的意味,当我们遇到问题时,就能自然的、有意识的和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帮助学生建立数感已成为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数感呢?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联系生活,获取数感。

前苏联教育家赞科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同时他们对周围的各种事物、现象又充满着好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数学。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表达与交流。例如,在教学“0”的认识时,我在讲台上放着5个水果(分五种,每种1个),让6个学生上来每人拿走1个自己喜欢吃的水果,前5个学生很快地拿走了自己喜欢吃的水果,第6个学生却为难了,不知所措。然后把水果重新放回讲台,另叫6个学生按上述方法再做一遍,结果相同。此时,我明知故问:“你为什么没有拿到水果呀?”学生回答:“水果没有了。”我接着追问:“那么,没有了该用什么数字来表示呢?”这样的教学,通过游戏活动加深了学生对“0”的理解,知道了“一个都没有,就用0来表示”,而且牢牢掌握了0比1小,1比0大的相对大小关系。同时,在认识了0以后,我也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到“0”,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了数的含义,在现实中初步地建立了数感。

二、借助游戏,培养数感。

根据儿童好动、好奇的天性,我常常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活动,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儿童喜欢游戏活动,把游戏活动引人课堂教学会使学生感到一种快乐,一种享受。但游戏活动必须紧扣教学内容这条主线来展开,是游戏活动的玩法和知识点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让游戏助学,使学生在愉快而欢乐的气氛中学习新知识,建立新的认知结构。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后,我组织同桌学生进行“猜数字”游戏活动,先让一位学生从自备的11~20数字卡片中任意抽取一张,然后让同桌的另一位同学猜“我拿的是几?”猜数的同学如果说出的数比卡片上的数大,手持卡片的同学就说:“大了”;猜小了,就说:“小了”,直到猜对为止,然后再交换进行。通过这样的游戏活动,使学生较好地掌握了11~20各数之间相对的大小关系,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数感。在这样的游戏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和数感,使学生感到数学是富有情感,具有活力的东西。

三、自主探索,体验数感。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实践,这样,在习得知识、培养数感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

例如,教学“正方形四条边边长相等”时,让学生自己动手折正方形纸片来自主探究得出结论。学生沿着对角线进行对折,根据邻边相等得到四边相等,但也有学生通过沿一条对角线和中线对折得出对边、邻边相等,进而得出四边相等。在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对这一知识就理解得相当深刻,同时也为以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又如在学生认识时、分后,老师问:你估计十分钟自己能看多少字、跳绳多少次、口算多少道题、走路能走多少步。学生认为十分钟比较难估计准确,那么先估计一分钟能做多少;然后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去体验一分种的长短,再计算出十分钟能做多少;由此推算出1小时能做多少等问题。通过刚才的活动你有什么想法?这样的学习活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子提了上来。他们在活动中,不仅获得了数感的启蒙,还培养了学生的“亲数学”行为。新课程标准中还举了好多培养学生数感的例子,如:估计一张报纸一个版面的字数;12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步大约有多长?一个正常人的心跳100万次大约需要多长时间?100万小时相当于多少年?等等。只要我们能动点脑筋,进行合理运用、创新拓展、举一反三,就能为学生数感的培养提供许多素材。

四、合作学习,交流数感。

“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它不仅能发掘个人内在的潜能,还能培养集体合作精神,人人可以尝试成功的喜悦。同学之间的语言最容易理解,数感也能得到进一步加强。

例如在活动课中,老师提出100万张纸有多厚?学生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中有主持人,有记录员,有计时员和汇报员。通过讨论学生得出了许多种表示的方法,在此仅举一例,一本数学书有68张,100万张相当于14706本书的厚度,一本书的厚度1厘米,那就是大约147米,我们的操场跑道长150米,可以绕一圈,我们一层楼房的高度是大约3米,那么叠在一起就有大约49层楼房的高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后我们不禁赞叹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将自己的想法和别人进行了交流,也体会别人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学生的数感就在讨论和比较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又如,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位老师在上“大数的`认识”一棵时,是这样教的:

师:现在我请坐在第一排的同学把你们事先准备好的10000粒大米送到老师这里。说一说你是怎样得到的。

生:我先数出100粒大米,放到一个瓶里,这样连续数出100次就得到了。

生:我先用秤称出1两米,数数多少粒,再继续称下去就得到了。

生:我先用一个杯子装满米,数出多少粒,再一杯一杯装下去就得到了。

生:我的方法是先数出200粒米,称出多重,再求出这个重量的50倍。

生:我是100粒100粒地数到2000粒,装到1个小杯中正好装满,舀5杯就行了。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这么多方法得到大约10000粒米。

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适当的算法、对运算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也是形成数感的具体表现。

五、深化运用,升华数感。

数感是一种心灵的感受,是一种意识活动,它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有良好数感的人,在需要数感发挥的时候,它便会自然出现。特别是在新授过后,良好的数感可帮助学生深化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来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就需要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如:在教学“利息的计算”后,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假如你有1000元压岁钱,你准备怎样用?学生说:买书、衣服、练习本、墨水、玩具、捐款、存入银行。讨论得出:购买书、衣服等是必须的,捐款是有意义的,像买零食、玩电子游戏是有害身体健康的;不能把钱用完,适当的储蓄是必要的,那选择那种储蓄方式呢,老师出示各种利息,学生提出各自的存法,并能说出这样存的理由。有学生提出,我拿出300元资助一个贫困学生,700元存银行,所得的“利息(效益)”远不止银行利息;有的学生提出买保险等等。这时,只要适当的引导,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利息的知识,而且可以深化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概念,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又如:《新课程标准》中的案例:每条小船限乘4人,17人需要租几条船?学生的计算17÷4=4(条)…1(人)中4是表示4条船,1表示还多1人,就要再加一条船,共需要5条船。然而课标中又追问:你认为怎样分配合适?这个问题不是17÷4就可以解决的。学生的解决方法有好多种:可以3条船各坐4人,一条坐3人,一条坐2人;或2条船坐4人,3条船坐3人等。学生在探索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会切实了解计算的意义和如何运用计算的结果。

总之,数感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内容,它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一节课、一单元的教学就能形成的。它需要我们实际教学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有意识设计具体目标,提供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感的情,境、有利于发展学生数感的评价方式,创造性运用教材、使用教材。把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对数学的感知能力作为我们教学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应用远程教育资源

论文摘要:当代影视动画是数字技术、创意思维和文化内容相融合的产物。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而日益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影视动画怎样为促进教育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探讨的热点。基于此探讨“影视动画”对“中小学生课件”的影响,以及如何才能通过协调发展传承与创新,使影视动画促进中小学生教育教学的发展。

论文关键词:影视动画中小学生课件影响。

一、影视动画在中小学生课件中的应用现状。

(一)影视动画在中小学课件中的虚拟构造。

作为一种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视听艺术,影视动画追求的不是逼真写实,而是夸张、变形、奇幻、意趣和理想的艺术世界,具有高度的虚拟性。

(二)影视动画在中小学课件中的丰富表达。

影视动画有三大造型艺术元素,即线条、色彩和光线,任何一部影视动画,无论是二维动画还是三维动画,在造型上都离不开这三大元素。场景的线条的造型风格要与角色的造型风格相统一,这样才能使角色和场景统一起来,使它们能融为一体。

(三)影视动画在中小学课件中的全新手法。

动画的艺术本体是绘画和影视的联姻,影视语言尤其是蒙太奇的运用是决定动画片质量的关键,同时它也使动画片的画面获得了全新的视觉内涵。在中小学课件中应用蒙太奇使角色的运动与场景空间具有交融性,二者共同构成了动画片的画与影的很好结合。

(四)影视动画在中小学课件中的文化传递。

动画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特有的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代表着国家民族精神的文化。影视动画在中小学课件中很好的引用,能够非常容易地打上某种文化精神的烙印,它是文化精神展示舞台的重要支柱。

二、影视动画在中小学生课件中对学生的影响。

影视动画在中小学课件中的应用,已经深入到众多学校,而且应用的手段和方式也更加丰富多彩。但对影视动画在课件中的影响却仍然有不同的意见。

1.影视动画在中小学生课件中对学生的积极影响。

(1)影视动画在课件中教学图文并茂,能够优化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影视动画在课件中表现形式和组织形式灵活多样,使知识点容易前后相关联。

(3)影视动画在课件中教学可以增强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果。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根据需要事先把教学内容预先存储在电脑中,在课堂上直接提取,使大量的信息优化处理,而且动画和图形更容易加深印象,提高了教学效果。

(4)影视动画在课件中教学有助于改善教师的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素质。

2.影视动画在中小学生课件中对学生的消极影响。

中小学生由于身心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影视动画中多彩的画面,能够吸引它们的目光,如果不好的利用影视动画,可能带来消极影响:

(1)影视动画以其丰富的动画、视频应用到教学中,色彩,音像,动作等综合使用,而更多学生则被屏幕上精美图像所吸引,学生对课堂的教学内容和知识点的注意力难以集中。

(3)影视动画在课件中可以呈现更多的信息,可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抑制学生思维。这样影视动画对学生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丰富反而又不好的影响。

(4)影视动画在制作过程中,为了使给学生呈现更多精彩的知识,然而在呈现知识中,缺乏了老师更学生交流的机会。老师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课堂内学生的反馈,这样忽视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忙于屏幕与鼠标之间,老师和学生之间缺少必要的交流与互动,良好的教学效果难以实现。

三、影视动画在中小学课件中对学生的有效运用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影视动画不仅为教师和中小学生的学习带来方便与乐趣,同时也为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诱发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机会。

(二)根据中小学生心理,转化观念突破定势思维。

中国影视动画片创作一直秉承“寓教于乐”的宗旨,就是把影视动画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让学生学到更快更好,这一方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偏离,“教化”意义被过分强调。娱乐性的丧失使动画由大众走向小众。影视动画在课件中的运用应该秉承给学生劳逸结合的功效。使中小学生更能够充分接受知识和信息,能够很好的掌握并消耗老师所教的内容。

(三)根据中小学生特点,想像创造能力的拓展。

我国影视动画题材多是充满童趣、动物故事、神话传说。动画片是化无形为有形,是一个充满幻想的世界。观念的转化还需有非凡的创造力、想像力与之相匹配,才能使中国的动画业蒸蒸日上。例如在中小学课件中红对截面是三角形、正方形、梯形、矩形的学习,学生对抽象的图形很难想象。利用影视动画课件,通过演示其过程,学生能真正感受截割的过程。这样通过影视动画课件的演示,不断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逐层参与新知识的构建过程,最终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四)促进教学效率,高科技手段的合理运用。

科技的进步为影视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便利和更好的表现手段。影视动画在中小学课件的应用。不仅直观、形象、准确,而且速度快,效率高,而且它能调动中小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知识的认识活动,能激发全体中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适应中小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和认识事物的心理特征。它调动全体中小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薛锋.动画发展史[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吴宏波,孙萌.动画教学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才能引发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困惑,引导学生在有实效的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激发起他们的探究欲望,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数学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有了问题,学生的学习活动才有动力,学生的思维才有方向。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创设生动、有趣、贴近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整个过程,亲身体验数学的情趣与活力,并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让他们主动地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让学生更加喜欢数学。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的做法是:让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贯穿教育教学的.始终。“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情感融洽,学生才会敢想、敢问、敢说。我总是微笑地面对学生,从不板着脸上课,更不对学生大声训斥,力求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平时教学中,尽量用动作去表示,尽量让学生学懂、学透,能够做到举一反三,知一晓十,还能够用“联想”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把学生的认知过程适时置于特定的环境中,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和认知的发展。

学生有了强烈的学习兴趣,就会自然萌发参与意识,就能顺利地进入自主学习状态,积极探索。因此,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应富有趣味性,要有利于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贯穿于小学数学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方法与途径也是多样的。良好的问题情境能引发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并在丰富的问题情境中高效地学习数学、理解数学、掌握数学。教师若能根据教与学的实际需求创设各种问题情境,并对其进行优化组合,就能取得教与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3]王文娟,郭彬。创设小学数学问题情境教学探微。林区教学,(12)。

(作者单位甘肃山丹马场三场学校)。

浅谈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数感

《课标》中提出了小学数学的10个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数学的教学过程不应该只停留在教会学生数学知识层面,更应该关注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处理事务的能力。数感作为重要的数学核心素养之一,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意在培养学生能用数学的视角去观察,能以数学的思维去研究。要学好、用好数学,培养学生数感极其重要。

一、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什么是数学核心素养?学者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其教育教学的重要性无可置疑。结合各位学者的理论基础,数学核心素养不是指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也不是一般意义的数学能力。数学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数学中形成的能适应自身和社会发展的具有特定意义的综合性能力。数学核心素养以数学知识技能为基础,但是又高于具体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核心素养反映数学的本质与价值,是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

数学核心素养一般与一个或几个学习领域的内容有密切的关系,在学习数的认识、数的计算、用字母表示数等内容时与建立数学核心素养有着重要的联系。在数的认识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形成数感,在学习图形的认识内容时应注意拓展学生的空间思维,为今后更深层次空间几何德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理在几何中经常运用,特别是实践阶段的平面几何的.证明。在数与数中也常常用到推理。例如:数学运算律的学习是用归纳推理的方式来实现的:3+4=7,4+3=7,3+4=4+3;15+6=21,6+15=21,15+6=6+15;24+58=82,58+24=82,24+58=58+24;……a+b=b+a数学核心素养旨在不断提升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数学核心素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

二、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

数感是指人们对数和运算的意识倾向或者理解,而这种本领能促使人在处理与数相关的情境中灵活的作出科学判断与有效策略。简单说,数感是学生通过学习的积累对周围事物数与量的感觉和感知力。数感作为数学核心素养之一,对数学教学和数学运算有着重要的作用,培养小学生的数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小学数感的教育教学中一直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教师对数感教育认识不全面。

自新课改以来,教师们对数感一词耳濡目染。但是,真正明白其内涵的却寥寥无几。教师们对数感教育最大的误区莫过于认为数感教育仅限于教会学生数数、计算,实际上,这只是”最低层次的数感。“教师们没有真正理解数感的意义,内心没有形成完整的数感概念,不能对其抱有一个足够重视的正确的态度,自然也没有意识去利用身边的一些素材或者资源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数感培养方式机械化。

培养数感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数感同语感、乐感类似,是一个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概念。每个人对数感的理解不同,每个人的数感也不同。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数感时,所采用的情境导入过于单一,没有一丝的好奇感,使得学生不愿意学习数字,甚至厌烦数字。教师需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以不同的情境持续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数的兴趣,领会数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主动探索数字的奥秘,逐步形成数感。

数感是学生经过多方努力逐步提高的一项核心素养,小学数学自身特点和规律为培养学生的数感奠定基础。因此,小学生的数感培养是当前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针对以上小学数感教育存在的问题,下面就有效提升小学生数感提出相关策略。

(一)加强教师数感教育的意识。

数学核心素养依据数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实现。首先,教师应自觉提高自身数感水平。利用课下时间查找相关资料,明确数感的内涵、意义,深入研究数感。其次,教师在深入了解数感后,要将数感知识融合于课程中,创造新型课堂。最后,教师在图书角摆放数感的相关书籍,学生课下阅读了解,逐步认同数感的培养。

(二)注重数感培养形式多样化。

数感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培养数感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字,体会到数字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字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字的魅力。

小学数学只有不断创新教学方式,才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苏学思维,促使学生形成数感。同时教师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能力,能够准确的了解核心素养的理念,并将其融入到数学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的数感,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好基础。

浅谈如何有效改善小学英语课堂纪律

1.课堂中的纪律状况往往与教师给学生的形象、威信及处理问题的方式等密切相关。别看小学生年龄小,可“心眼”还挺大,为了维持纪律和进行课堂管理,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在思想方面的素养水平,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信心,情绪饱满地投入教学,热爱学生,与学生建立融洽师生的关系,并注意有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妥善处理违纪行为和进行课堂管理,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所以,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结构,这是管理课堂纪律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师要花大力气认真细致地进行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情绪稳定,安全感强,教师要用学生喜欢的方法,教学艺术性和愉快的情绪,良好的心理状态去感染学生,减少学生的背离性,避免课堂秩序的混乱。

2.孩子们喜欢听表扬的话,而且对于扣他们的分很敏感。所以课上多说鼓励他们的话会促使他们认真听讲,让他们觉得自己比较有成就感,我在上四年级的课时就做过这样的实验,班上最顽皮的学生,我请他回答问题,并且表扬他,那节课他听的比以往认真多了。因此教师的语言具有非常强的感召力,要让学生听了之后,精神振奋,干劲倍增。

3.多种多样的奖励制度。学生也是普通人,他们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喜欢老师奖励他们。在课堂上,教师可使用多种奖励手段。如对于课堂上表现好的学生奖励一面小红旗,如果是最后一节课,可奖励表现好的学生提前方向。另外,奖罚分明,对于表现不好的学生必须及时提醒。甚至在他们将要开始搞小动作时及时作出反应,将他的想法扼杀在摇篮里。

4.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给予适当的惩罚。奖励与惩罚是相辅相成的,不能只有惩罚没有奖励,也不能只有奖励没有惩罚。对于犯错的学生,教师必须采取相应的惩罚。这类惩罚不能随心所欲而规定,必须实现告知学生,订下规矩,如有触发的学生,就给予相应的惩罚。惩罚的方式可以是写情况说明、抄书、唱歌等。

5.树立榜样。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当教师发现课堂纪律比较差时,可点名表扬一些表现比较好的同学。其他同学一听到老师的表扬,就会纷纷坐好。

6.具体要求,直接注入自觉纪律意识。小学四年级年级的学生只有十岁,他们已经逐渐养成在学习时的自我控制的习惯,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制力的范围在不断扩大,自制力的质量也日益改善,这表现在学生不仅能发现自己学习的缺点,而且能利用自己的力量去改正这些缺点”。所以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自制力的训练、自觉纪律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小学低段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承担各门课程的老师应相互配合,愉快而艺术地导引,多采用正面要求。

浅谈如何有效的提高小学班主任的工作效率论文

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和较强的科研能力的班主任队伍是我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中之重,如何解决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高班主任的工作效率是关键。作为班主任,扮演着双重角色,即一线教师和一线管理者,如何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阐述我们对提高班主任工作效率的一些见解,请各位同行、专家指教。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必须有一个好的班级领导核心,这个核心就是班主任领导下的班委会。对同一教学内容,不同的课堂教学结构会带来不同的教学效果,关键在于教师要有大胆改革实验的精神,去优化每一堂课的课堂教学结构。要合理分配课堂教学时间,科学设计每堂课的教学过程,重点研究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课的类型和学生的基础、教学内容、课堂变化等适时调整课堂结构,不在乎老师讲的多少,关键在于是否达到教学目标,当然在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下,我们老师相对要讲的少一些,着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习的能力,这样以达到课堂教学“低消耗、高效率”,整体优化的目的。此外,在教学中,我有意识的通过开展各科活动观察和分析,发展并挑选了一些关心集体,团结同学,有一定组织能力、开创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学生来担任班干部,当班干部选定后,我便加强培养、教育,既放手让他们开展工作,又根据实际加强指导,特别是对班干部的要求更加严格,要求他们以身作则,学习成绩优秀,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做老师的得力助手,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干部的工作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自我管理,逐渐形成具有本班特色的优良班风。

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发展。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间,广泛地、及时地进行多向信息交流,形成思想、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碰撞,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建构个体认知结构。通过课堂分组讨论,学生代表发言,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学习或竞赛,实行“小先生制”,提问回答,小检查、小实验、观察学习方式等,即知即传、互教互学,多向交往,促进学生知识与技能、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协调发展。在这些活动中,教师应作为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反馈,准确掌握学生的主体性学习和探究学习状况,给予激发和鼓励,合理控制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同时教师要树立全面衡量学生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的综合评价观,运用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全面性评价、基础性评价方法,提倡多次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调控和杠杆功能。不仅要对学生知识水平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学生人格形成过程进行评价,还要对学生能力发展水平、身心发展、品德养成进行评价等。评价主体应体现师生相结合,自评、他评相结合,评价方式应多样化,评价内容不应该只注重结果,应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操作与实验、竞赛与活动、问题情况与能力水平、态度与情感等。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新的成绩时应给予肯定,对学生学习上受到的挫折,应给予积极的鼓励,以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我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学生在参加活动时,不仅要看、要听、要想,而且要说、要做。而且要进行社会调查,即使是准备一次班会的发言,也必须收集材料,撰写发言稿。当他们取得成果时,在获得愉快心理体验的同时,也培养了能力,这就是实践的能力。如果他们的结果不理想,他们将吸取经验,作为以后实践的借鉴,这也有助于他们实践能力的'提高。学生在实践中锻炼的能力,既有普通的能力,也包含有特殊的能力。通过举行诸如此类的活动,综合考察每个学生的表现和成绩,这样才符合我们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知识迅速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教师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而且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意识,才能胜任教师的职责,班主任更是如此。班主任应是学校德育工作者,是教学和教育的基础力量,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成材的引路人。自己要时刻牢记是班主任,你无意的一句话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乃至他们的一生。的确,班主任工作就是一个不同寻常的工作,比其他的工作要求更为严格,所以班主任只有“博学而日三省乎己”方能“智明而行无过矣”。要达到以上要求,班主任应从政治素质、理论水平、思想素质、工作作风、工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提高自身素质。作为学生的“保姆”、“办事员”、“勤杂工”、“救火队”,时间虽然很紧张,但切不可放松对自己的强化:一方面要学习政治和教育理论,让自己具有坚定的立场、观点和政治敏锐性,让自己具有对学生进行管理、教育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提升专业素质。

新的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我们培养人才,更要求我们培养素质多元化,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才,这就对我们的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工作效率是班主任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探索、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完成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任务。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太大的话题。我们应循着这个话题探索到小学语文课程的目的是什么?小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及任务是什么?还得学习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方能对“有效性”的问题作一些探究。

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究,也就是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效性的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主要的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这个基础也就是基本的语文素养,这个基本的语文素养,能够满足学生现在和将来的社会生活基本需要,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基本保障。听、说、读、写样样本领都少不了。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应聘工作时较好的通过了笔试,但到了面试的时候却木讷慌张、吞吞吐吐、辞不达意,不能落落大方地与人交往,可能就遭到了淘汰。反之也是一样。所以我们语文教师最具体的教学目的和任务就是想方设法加快提高孩子们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速度,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杨再隋教授也曾说过:语文课程是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为基本特点的课程,是“致力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其基本策略的课程,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基础的课程,这就是语文课程的特点,不能变也不应该变!否则,语文课程就变味了,变形了,变质了,异化了,就不再是语文课了。

我们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识字写字;通过读书学会读书;在一定的语境中理解词语,品读词语;在读书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等,不但不能变,还要抓住不放,做得更好。一句话,语文课就是要学生绝大部分时间里学习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口语交际。这就是语文课上的学生言语实践活动。白白浪费时间去干别的什么,而不让学生进行语文实践活动的课能算是语文课吗?方向明确了,具体该怎样操作呢?这也是我们教学第一线老师最感兴趣的,最具实用性的探究。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转化学困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他们缺乏独立性,自信心、学习没有目标,死读死记不求甚解,或干脆放弃不学,自暴自弃。久而久之,对于学习,他们先是厌倦,而后放弃。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学习上的学困生。正是由于学习缺乏主动性,严重地影响着学困生的智力发展,阻碍了学困生学习上的进步。因此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对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数学学困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数学语言再现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课本,不能说明概念的体系,概念与概念之间联系不起来。例如: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他们分不清哪个概念是探讨两个图形之间的位置、形状关系,哪个图形是探讨图形本身的特殊形状;同时他们也不懂图形的对称方式。3、课堂缺少解题的积极性:课堂上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习漠不关心,无所事事。解题没有过程步骤,或逻辑不清。他们对问题缺乏积极思考的动力,不肯动脑筋,总是漫不经心,避而不答。5、不重视考试,缺乏竞争意识。考试前不认真复习、马虎应付,对考试缺乏信心,考场上“临时发挥”。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就差生的转化工作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一、在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困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这是转变学困生学习态度的前提条件。1、数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严密性及抽象性的学科。正是由于它的抽象性,造成了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因此,教学时,应加强教学的直观性。通过直观性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性质,使学生在大脑中建立起所学知识的数学模型。2、应加强教学语言的艺术应用,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随时观察全班学生的学习情绪,更要特别注意观察学困生的学习情绪,学困生往往上课思想开小差、不集中,他们对教师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讲课听不进耳,对数学知识也不感兴趣。这时,教师应恰当运用艺术性的教学语言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导每位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从而达到教学目的。3、注重情感教育。尽管是学困生,他们的情感都比较丰富,他们需要教师给他们更多的关心、更多的爱护,更需要教师的鼓励和肯定。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予以表扬。只要学困生接受了教师,就会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自主的进行学习。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在学生面前仅是注意自己的形象,为人师表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意对学困生实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要充分肯定学困生的优点,肯定他们的微小进步,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的学习。二、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这是解决学困生学习上问题的关键。1、大部分学困生学习被动,依赖性强。教师在解答问题时,要注意启发式教学方式的应用,引导他们分析问题,逐步让他们自己动脑解答问题。要随时纠正他们在分析解答中出现的错误,逐步培养他们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2、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对待学困生,要放低要求,作业的难易程度要接近于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要注意加强对学困生的辅导、转化,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采取逐步诱导的方法,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对于布置的作业,要督促他们认真完成,对作业做得较好或作业有所进步的差生,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3、对学困生不仅要关心爱护和耐心细致地辅导,而且还要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学困生之所以成为学困生,往往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为学习意志不强,生活懒惰;有的时因为上课思想经常不集中、开小差,导致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只好抄袭,本节课内容没有掌握,以后的内容听不懂,从而造成抄袭的恶性循环。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检查差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他们提出严格的要求,督促他们认真学习。三、认真把好考试关,注意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这是激励学生学习的有力武器。在考试中,要有意识地出一些较易的题目,培养他们的信心,让他们尝到甜头,使他们意识到自己也可以学好的。在考试前应对学生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学困生知识的薄弱点进行个别辅导,这样还可使有些学困生经过努力也有得较高分的机会,让他们有成就感,逐步改变他们头脑中在学习上的自卑意识,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于个别的学困生,可以采取单独出试卷考试的方法。总之,教师要想办法激励他们积极争取,努力向上,从而达到转化学困生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其中的每个学生也包括学困生,他们智力水平正常且没有感官障碍,由于生理、心理、教育行为、环境等诸多原因出现知识的断层,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弱,其学习成绩明显低于同年级学生,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随着年级的增高,这类学生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转化学困生的工作迫在眉睫。有教育者说过:转化一名学困生,不亚于培养一名优生。陶行知也曾告诫:“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因此,关注学困生,带领他们走出困境,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每个学困生的‘困’都有着各不相同的因素,了解学困生,正如医生诊断病人病情前所作的调查一样,只有搞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做到药到病除。”

1、对学困生进行全面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习惯,兴趣爱好,交往情况,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家庭情况等,并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记录。

2、个别交流,进行心灵的碰撞与沟通。打开与学困生交流的大门,了解其数学学习差的真正诱因并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消除对数学的恐惧,使他们能“亲其师,信其道”与教师建立和谐的关系,转变学习的态度,变厌学为乐学。

3、做到家校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有时转化一个学困生就是挽救了一个家庭。因此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但在教育方法上有的家长欠妥,所以根据个体的不同情况与家长共同制定妥当的教育方法、激励机制是转化学困生的有利保障。

1、加倍关爱,排解压力,唤醒学困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动机。

学困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在学校和家庭同伴中常抬不起头来,经常受到批评和歧视,有较强的自卑感,压力也都挺大的。作为教师,对这部分学生应该加倍关爱,包括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家庭、兴趣爱好等各方面给予帮助和支持,提高他们在同伴中的形象,以爱心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

2、提倡赏识教育,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歌德曾说:“人类最大的灾难就是瞧不起自己。”自信是成功的起点,是前进的力量。“赏识教育法的创造者周弘曾说:“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赏识导致成功,抱怨导致失败。有教育者说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希望自己是第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学困生何尝又不希望有这样的机会而受到赏识呢?作为教师,要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认真审视他们的优势,及时给予肯定和激励,帮助其在实践中建立自信。有可能就是无意中的一句话就会改变孩子一生的命运。那就让我们用赏识教育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带他们走出心理的困境吧!

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应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困生从原有知识经验出发,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学困生在学习中出现的知识断层各不相同,已有知识经验也不一样。如我在教学五年级平行四边形面积时要以长方形的面积这个已有知识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通过课前了解,班上的学困生几乎都不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更不知道为什么这样算,有的甚至面积、周长混为一谈。于是我便利用课前为他们补上这一课,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他们显然也能跟上。又如五年级学生在练习x-5/8=1/4时,学困生在解答这个方程时显得相当吃力,通过了解他们解方程的知识经验不是根据等式的基本性质,而是根据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关系。于是,我给他们补上了基本关系式,他们记得也好,但在第二次练习时同样出错,我最终发现原来他们在认识加减乘除各部分的名称时出现了知识的断层,这是我未曾预设到的,于是我又赶快为他们补上,并通过简单的算式与生活中的联系让他们理解到各部分的名称和关系式,在以后的练习中,我又特别强调他们说算理。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们解答方程的技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因此,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困生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课前对学生的了解,帮助他们将各断层补起来,获得基本的知识技能。

浅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有效教学

新课程的实施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它给我们的课堂吹来了春风,课堂变了,学生活了。可更多的是,我们的教师茫然了,从传统教育走过来的教师似乎早就知道课该怎么上,可现在却不知道了。经过了许多次的培训,听了许多次的讲座,隐隐约约中似乎对新课程有了一些理解。可这时代变化太快,还没等教师们反应过来,有些专家又开始否定这个,肯定那个,在教师面前又出现了那么多的岔路,分不清楚哪一条是真正通往新课程的路。我自己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一名普通的班主任,对此,我是深有体会的,新课程给我带来快乐的同时,也有许多的痛苦。在教学中,我不断肯定自己,又不断否定自己。我想成为一名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可感觉又是那么难,路是那么遥远,但我是不能放弃的。自从听了辽宁省数学教研室李晓梅主任的报告,我深深懂得,作为一线教师,更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教学。经过一些浅薄的思考,我试图和大家一起来探讨如何进行有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以供大家参考,其中的观点也未免有些可笑,还望各位专家给予指正。

一、制定适切的教学目标。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目标和要求,参照教材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联系教师、学生以及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制订集中、明确、适切的,有针对性、层次性的课堂教学目标。“集中”是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重点呈现一堂课的主要任务,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表述时应尽可能地将三者加以整合。“明确”是指所制订的目标指向清晰,表述具体得当,要陈述可以观察到的学生的具体行为,说明产生这些行为的条件,以及指出评定行为的标准,以便操作和评价,例如字词学习,应具体到能认读识记哪些字,在什么条件下积累哪些词语并达到怎样的程度等;又如了解课文内容,应具体到了解什么内容,在怎样的条件下完成,完成到怎样的程度。“适切”是指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不随意拔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并有一定的针对性:在制订重点精读课文的目标时,要注意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在整合的基础上进行细化。对要求学生独立阅读的略读课文,则不必各方面逐条罗列,选一、二方面作重点表述即可;在制订写作课目标时,可以从“观察”、“选材”、“表达”等方面加以具体表述,如提出“观察”的具体内容,从哪方面进行选材等。

情意目标的制订,应注意结合阅读内容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过程中认识并认同相关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逐步地受到民族精神的熏陶;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自主体验,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在教学目标中使其显性化,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无痕化,发挥“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

每一堂课的目标不是孤立的、静止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是循环反复、螺旋上升的。教师备课时应从学生的知识积淀、心理期待、文化准备等诸方面做全面地分析,结合单元目标、学期目标和年段目标作整体思考,使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具体目标和一般目标有机结合。

二、有效地进行教学设计。

(一)分析学生情况。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改进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但是,究竟该怎样以学生为主体?如何了解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都没有现成的答案。要找到答案,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进行学情调查。我们都知道,科学的学情调查是新课程下优化教学的一种手段。可现实情况是,一方面,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有意识地作过学情调查和预测,很难真正了解学生的情况。另一方面,目前关于学情调查的相关研究很少,可供参考的书目和资料也很欠缺。因此,要想优化教学、渐渐读懂学生,还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实践和探索,作好学情调查。“学情”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同能力差异和特点的具体情况。因此,学情调查不仅要调查学生的学习起点,还要调查学生的学习风格、学习速度、自主行为能力、能力倾向、兴趣点、学习动机、情感态度的性格表现、情绪的性格表现、意志的性格表现,等等。新时期以来,我们提出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自主权,但这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或是任其自然。相反,这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毋庸置疑,学情是客观的,只要有教学、有学生,就有学情问题。与此同时,学情又是不断变化的。在教学活动中,时间过了,内容换了,难度改了,甚至天气变了,都会对学情产生影响。因此,每一个教学内容,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教师都应做到心中有数。关注了学情,掌握了学情,教师才有“引”的方向,才有“导”的重点。另一方面,学情的多样和多变,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了解和把握学情。教师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去倾听、观察、访问,可以察言观色,可以举一反三,可以旁敲侧击,还可以检视他们的学习效果。总之,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而通过各种手段和方法去改变学情,使之调整到最为适宜教学活动展开的状态。

(二)组织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努力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稳定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一是要重视设置问题情境,把教材知识内容巧妙地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二是要遵循思维规律,抓好感悟、理解、实践三个环节,精心创设突破难点、激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思维能力的学习情景;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利用教学课件、网络资源等,使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四是鼓励学生对文本质疑,向教师提问,为学生提高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要指导学生提问的技能,培养学生由提出疏通性的问题到提出深究性、延伸性的问题,再到提出鉴赏性、评价性的问题。

具体从拼音方面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识字与学习汉语拼音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引导学生既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识汉字,也能借助汉字的发音来学习汉语拼音的拼读,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与形之间的联系;加强汉语拼音的拼读训练,在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识字、阅读以及运用音序查字法查阅工具书的过程中,逐步提高独立拼读的能力;认识到汉语拼音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渐学渐熟的过程,可根据教材的特点以及不同阶段的教学重点,适时地进行渗透、强化和巩固;不进行汉语拼音字母的抄默训练。

(三)选择教学方法。

1、质疑。

质疑是创新的起点,质疑是思维的火花,质疑是进步的阶梯,质疑是成功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学生质疑是至关重要的。这决不是形式主义,也不是为了热闹而装点花瓶。读书有疑源于思,这是思维的结晶,也是智慧的明灯。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面对《海底世界》这一课的插图向老师提出疑问:“章鱼不是10条腿吗?怎么书上只画了6条?”这难道不令人吃惊吗?我们都吃过章鱼,但从来没注意到它有几只触手,更不注重科学界对章鱼的分类还有分歧。虽然学生的理解有失偏颇,但他能向教材挑战,这就难能可贵了。教师要注重质疑解疑能力的培养,留足时间,激励表扬,让学生由不敢问到大胆问再到善于问;我们要真正解放学生,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淡化语文教师的表演欲,从兴趣、情感的激活入手,培养学生的表现欲。

2、实行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

一、被动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且负担很重。这一状况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而且严重影响到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影响着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运用多媒体。

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说过:“教学艺术的光亮是注意力。有了注意力,学习的人才能保持心里不跑马,才能了解放在眼前的一切事物。”可见注意力是获得良好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前提。现代教育技术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方面有着所不可比拟的优势。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时,显现在显示屏上的课件不仅将学生从单调的“黑白世界”带入了绚丽的彩色世界,而且图文声像并茂,直观动态,富有表现力,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角度的感官刺激,极易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我在教学《要下雨了》这篇课文时,就利用了多媒体为孩子播放了动画片,动画片的形式锁住了孩子的视线,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努力走在时代的前列,做信息技术的有力“推销员”,让学生轻轻松松的进行学习。

三、改进评价方式。教师应始终关注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既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要考虑每一个学生的起点,使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横向评价与纵向评价、主观评价与客观评价相结合。

检测要注意体现日常性、选择性和开放性。注重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的评价为主,尊重学生个体读文的独特体验,重在激励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借助拼音认读汉字、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不从默写音节,为汉字注音等角度去考查、评价学生。二年级时进行相关的汉语拼音的验收。一二年级识字能力的评价,应将平时的学习与阶段性检测结合起来,学生在语言环境中能认读所学汉字的60%为合格,达到80%即为优秀。写字能力的评价,重在写字态度和习惯,以及书写的规范。阅读能力的评价,重在检测学生基础积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句义能力,依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比较流畅表达的能力等。口语表达能力的评价,重在鼓励学生说话的自信心,以及语言表达的连贯性、清晰性,不重表达技巧。写作能力的评价,二三年级从能根据图画内容、阅读内容写清楚几句话逐步做到能根据图画内容、所提供的话题、情景、相关词语写清楚一段话,做到句子连贯,意思清楚;四五年级从能注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记录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逐步做到能留心观察生活中的事物,能将自己感兴趣的、受感动的生活内容生动地描写出来,能反映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以上我所谈到的仅是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不成熟的观点。相信只要我们每个教师精心专研,细化教学环节,不断地自我否定和超越,课堂教学一定是有效的,一定会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坚实的阵地!

浅谈如何提高小学低年级口语交际教学有效性论文

摘要: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交际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现代社会对语文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位,即“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然而,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表达能力不强。推广普通话、加强语言积累、提高教师业务水平、掌握先进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将是推进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水平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时代,交际已成为每个人必须具备的能力,因此现代社会对语文的功能有了新的定位,即“口语交际”成为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型。《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应当培养学生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下面本人就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口语交际策略,来谈谈自己的一些见解。

一、推广普通话,提高口语表达能力。

口头语言是在交际的过程中直接形成的,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让学生有充分的说话环境。因此,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的起到重要作用。教师应有深刻的认识,下功夫排除推普工作中的一切困难,教育学生认识到讲普通话的重要性,让学生养成用普通话交际的习惯,并在此基础上加强说话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积累好词好句,丰富口语交际文库。

对于农村学生尤其是农村低年级学生而言,词汇贫乏是导致口语交际时有话不知道怎么说甚至是不会说的直接原因。所以,语言的积累在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口语交际中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鼓励学生自觉积累课本以及课外书中的好词好句,丰富口语交际文库,同时还应做好带头示范作用,鼓励学生多使用成语、古诗句、歇后语、格言等,以培养学生积累、运用词汇的能力,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大使命,因此,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的人,应引起每位教师的`深思。

我认为教师应从自身做起,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做学生的榜样。

1、创设口语交际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口语交际不应只是师问生答乒乓球式的,而应该是穿插表演、游戏、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方式的,以多样话的方式充分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想参与交际的愿望,让学生人人参与、人人有话说,提高全体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丰富口语交际内容,提高表达能力。

口语交际训练是为了让每一个人能在现实生活中进行无障碍交际,所以说,现实生活是口语交际训练最好的课堂。因此,老师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寻找交际话题。比如家里来了客人,你是怎样接待客人的;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请求帮助的……诸如此类,都是生活中的小镜头,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表演再现情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4、人性化评价,树立交际自信心。

在口语交际课上,教师要重视学生尤其是那些初学说话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感受,应用人性化的评价方式来保护他们的自尊心,树立他们的交际自信心。如在“介绍我的小制作”时,学生把自己制作的过程跟大家说一说,不管学生讲得是否有条理,只要他(她)想说、敢说,老师都要耐心地听学生发言,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思路;同时还要善于发现学生微小的进步并及时进行肯定。“你观察得真仔细”,“你说得真棒”,“你听得真认真”……这样激励的语言会使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看到自身在交际中的价值,增强交际的信心。

5、教师参与,榜样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中,教师的行为表现会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将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教师的一切行为。因此,在口语交际训练中,教师是指导者,更是一名参与者,是学生的榜样,是学生的示范。例如我在教学《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课时,教师扮演小燕子,同学们扮演燕子妈妈,我入情地朗读,读活了这个故事,生动地表演,演活了故事。最后让同学们想象,经过这件事的“我”会对自己说些什么?同学们从我的表情和动作想象到“我以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仔细认真。”正是由于我的参与,让孩子们更想说了,说的面也广了。

以上是我对促进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语文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粗浅的探索,当然,改善和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不是一劳永逸、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不断进步的过程。作为教师应该时时处处对学生有一颗关爱的心,关注每一位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