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申请 > 转专业申请书 > 课堂日常小练笔(专业17篇)

课堂日常小练笔(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6 18:03:46 作者:翰墨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和分析不同水平的作文,提高我们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让我们一起来阅读以下范文范本,享受优美的文字,汲取写作的力量。

燕子的课堂小练笔范文

摘要:全面总结了“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设计和取得的主要成果。在课题研究实践中,形成了网络环境下“一中心三模块四因素”的“自主—探究”高效学习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习惯的形成与发展;有效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教师的教育技术运用能力,推进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关键词:网络环境;高效课堂;自主探究式。

20xx年xx月,我校申请并承担了“新城区中小学学科课堂高效教学研究”子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实践研究”,我们对课题的内涵进行了认真的思考和研究,对与本课题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依据有了新的认识并重新定位,确立了研究方案。从20xx年xx月启动研究至今,我们严格按课题计划开展研究,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在课题组全体教师共同努力下,经过两年多的研究,初步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和相应的实践成效。

一、课题背景。

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极为重要的认知工具,学生只有具备和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适应网络时代的学习方式。建构主义理论和网络教学手段为我们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自主探究性学习方式、探索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和行之有效的途径。

二、课题界定。

1.网络环境。

主要指校园网和基于校园网自主开发的专题学习网站。

2.语文高效课堂。

主要指利用网络资源,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主,建设教与学高效的课堂模式,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本课题研究的范围是以小学语文课程为试点,逐步向其他课程拓展,基于校园网上的现代化多媒体信息技术资源,探究如何正确、合理地以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课程的整合,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获取、分析、加工、应用语文知识进行自主阅读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起着关键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如果能把联系与思考的过程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即交流、讨论的过程)结合起来,学生建构意义的效率会更高更好。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学习的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并利用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阅读教学。”

四、研究目标。

根据学校课题研究的实际情况,我们具体设想通过为期两年的课题研究,达到以下目标:

1.利用已有资源,加上有选择地引进和自己研制开发,逐步丰富和完善学习网站资源库,研究开发出适用于高效课堂的内部教学资源学习网站。

2.通过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探索并总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策略和教学设计的基本方法,建构网络环境下有利于形成高效课堂的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

3.通过课题研究与实践,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探索研究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

五、研究工作的主要成效。

1.进行学科教学资源准备,完善和丰富网站资源库。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给课堂带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学生检索、评估和有效地利用信息的综合能力。但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们发现网络教学资源散落在internet的各个角落,信息技术应用于课程之中形成的资源还比较分散,缺乏系统性,还没有生成可供利用的以学习主题为主线的课程资源,为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针对这种情况,专题学习网站应运而生。这种学习方式结合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与开发资源的技术和目标,很好地将专题知识的学习、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能的培养几个目标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崭新的数字化学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机整合,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能力。

学生的需要决定专题学习网站中结构和学习的评价方式。教师从网络中选择和课程内容相关的图片、音频、文字、视频,经过教师的重新组合,在设计学习者任务活动时,带有明确的目的,学生带着任务进入网站学习,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并非单纯的接受式学习,而是通过自己对知识的收集、整理和自己本身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形成新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网站上可以找到以不同形式存在的相关资源,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网。

2.在设计与制作专题学习网站时,将专题学习网站的框架归纳为如下几部分。

(1)“走进课文区域”——学生自主学习的桥梁。

一般呈现与课文相关主题的知识点、学习提示及进行导学的公告。

(2)“网络资源区域”——学生探索知识的导航。

从历史、文化、艺术、科技等角度通过搜集、整理建设与本专题相关的文本、图片、动画、视频、音频等信息,按一定的教学策略进行分类、组织,以网页的形式编制具有较强交互性的专题网页。同时做好与世界文化遗产等相关资源网站的链接。

(3)“交流讨论区域”——学生发表见解的窗口。

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的主要问题或自己发现的问题参与讨论与交流,并提供学生发言的平台,鼓励学生对各类信息发表看法、写出感受。

(4)“在线测试区域”——学生成绩评价的园地。

在线测试是网络主题学习的重要特征。网站提供学生知识和能力等方面的测试问题,将学生探究学习的成果即时反映出来,供教师和其他学习者评价。

例如,在“秦兵马俑”专题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板块:走进课文、穿越时空、古往今来、图片欣赏、交流讨论、学习提示、友情链接等。其中,“穿越时空”模块从文化、历史、军事等方面提供了秦王朝丰富的拓展性学习资源,收集、整理与专题学习相关的拓展性学习素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发挥学生学习的潜能,拓宽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深化学生的学习结构。“古往今来”模块从发掘保护,未解之谜等主要方面介绍了秦兵马俑的神秘、宏大、奇迹,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交流讨论”模块提供网上协作探究学习及讨论空间,根据学习专题构建协作学习、作品点评、远程答疑指导讨论区。

课堂小练笔反思

任玉千老师经常教导我们:“没有良好的阅读基础,单靠作文课并不能达到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目的。”说到根本处,要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其实,教材中的好多课文都是学生学习习作的范例。我校教师经过多年教学经验,编写出《随文练笔》一书,对我们年轻教师帮助特别大,我具体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巧用小练笔的。

一、仿写——向文本求取方法。

三年级学生的习作是刚由句过渡到段,所以在习作时,对段的结构以及语言组织的能力显得很薄弱。在仿写时,要精心选择具有明显特征且具有价值的精彩片断。新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1.仿写典型句式《秋天的雨》中有两句较典型的被艺术化的句式:“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啊扇啊,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教学中,我先带着学生反复诵读,细细品味,感受文本独特的语言美,然后启发学生:“秋天的雨还把什么颜色给了谁呢?”让学生学着课文的样子也来写几个美丽的句子。学生有了课文的引导,结合生活经验,笔端流淌着美丽的文字:

“它把红色给了苹果,红红的苹果像一盏盏小灯笼,照哇照哇,照亮了整个果园。”

“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梧桐叶像一只只大手掌,招啊招啊,招来了秋天的凉爽。”

学生通过写话,不仅感受到秋雨给大地带来的绚丽多彩,更学会了文本独特的语言表达。

2.仿写典型段落除了课文优美的语言可以仿写外,那些典型的结构段落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仿写。在教学《翠鸟》一课时,学生被翠鸟漂亮的外形深深吸引住了。从字里行间中充分体会出作者对翠鸟的喜爱之情。抓住这段生动的教材,我趁势引导学生领悟写法、学以致用。这一段的前四句用了先总述后分述的方法描写了翠鸟羽毛“颜色非常鲜艳。”在分述的三句话中作者又分别运用了比喻句,十分形象。第五句写翠鸟体态小巧玲珑,长着灵活透亮的眼睛、细长的嘴和红色的小爪。在讲解这一自然段时,我渗透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布置了仿写作业,让学生也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向大家介绍它的外形。孩子观察得仔细,写的形象逼真。学生把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的口头语言,把不熟悉的语言变成了熟悉的语言,逐步感受到语言的内涵和文章的气势,领会其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的精妙,从而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二、补白——与作者感同身受。

1.关键词语补白通过抓关键词语补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之中体会到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可让学生在获得语言滋养的同时,情感受到熏陶,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如我在讲《七颗钻石》一课时,读小姑娘哪儿也找不着水,抓住“哪儿”一词安排的练笔:

小姑娘都去哪儿找过水?遇到过哪些困难?

抓住“哪儿”一词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而感悟小姑娘为了给母亲找水,历尽艰辛,可见她有多爱她的母亲。使学生对小姑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关键情节补白课文的某些情节跳跃较大或写得相当简单,甚至不写,这样就为读者留下了“空白”。在阅读时,需要对这些地方作补充,既可加深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将课文中的某一点加以具体化,增添必要的想象性情节。在《盘古开天地》一课的教学中,我安排两次让学生动笔训练。第一次是在感受盘古开天地的艰辛时,学生对盘古“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理解都比较浅,于是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读这句话,仿佛看到了什么?想象盘古过了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艰辛,他又是怎样面对,怎么坚持下来的?在感受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时,引导学生想象:盘古身上还有什么会变成世间万物?做了以下练笔:

抬头望天,那飘动的云,我知道那是你呼出的气息,放眼大地,那辽阔的,我知道那是;

那奔流不息的,我知道那是;

那,;

„„。

这两次练笔都是对文本的充实。我想抓住文本中的这些空白点,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诠释空白,放飞出自己的灵性,让文本更丰满。

3.想象文章结尾有些课文的结尾写得比较含蓄,让学生有许多猜测、想象的空间。对于这样的课文,我们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抓住结尾,通过合理想象,把悬念用自己的文字表达出来,学生兴趣盎然,创意无限。《风筝》一课的结尾: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我启发学生:我们在水磨坊有没有找到“幸福鸟”呢?如果找到了,我们会做什么?如果没有找到,又会怎样?学生通过讨论,写下了两种不同的结尾:有开心的——我们跑到磨坊,四下寻找,终于发现我们的“幸福鸟”挂在房子旁边的一棵大树上。我立刻自告奋勇爬上树,小心翼翼地把它取了下来。小伙伴们高兴得手舞足蹈,欢呼着:“‘幸福鸟’找到喽!”我们把风筝的线绑上,又快活地放起来。也有失望的——我们飞快地跑到磨坊,四处寻找,也不见我们的“幸福鸟”。大家只好流着眼泪,垂头丧气地回家了。

三、拓展——与生活紧密接轨。

拓展,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是学习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也是文本语言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点。三上年级有许多故事情节非常生动的文章,这是非常好的提供练笔的材料。拓展时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物,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总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开阔。

在学习课文《给予树》后,我创设了一个很好的练笔情境,发下小卡片,让学生在《感恩的心》背景音乐下,作为接到礼物的小女孩,给金吉娅写几句感谢的话。在音乐声中,孩子们在静静地书写自己的心声:“亲爱的金吉娅,谢谢你帮我完成了心愿,使我感到无比温暖。”“你送给我的礼物,我收到了,特别高兴。这高兴都是你给我的,我再次感谢你。”“谢谢你送给我洋娃娃,让我不再感到孤单,这是我最快乐的圣诞节!”„„安排这样一个简单的小练笔,给学生静思默想的机会,为学生直抒胸臆留有空间,最后将写的卡片交流后,贴在黑板的圣诞树上,也点缀了圣诞树,美化了板书,可谓一举两得。

课文《灰雀》第一自然段中有对灰雀外形和活动的精彩片段描写,在请学生细细赏读之后,结合科学课的观察活动,我让孩子们写一写自己熟悉的蜗牛、蚂蚁、蚯蚓或金鱼,写出它们的外形、运动、进食等。学生有实际的观察活动,一个个兴趣盎然,下笔如神。“蜗牛是一种奇特的动物。它长着一对尖尖的触角,像是卫星的天线,一个让人看不见的小嘴,一个灰白的身子,看着挺光滑。另外,它还有一个螺蛳一样的壳,那个壳的用处可大了,可以当一个小房子住,又可以当一个防身武器,用处可多了。它们很喜欢潮湿的地方,每当雨过天晴,它们就三五成群地去水坑里面‘泡澡’。蜗牛不但样子很特别,活动起来的话,更是别具一格。它先把头慢慢地从壳里伸出来,然后把触角从头部伸出来,就开始行动了。蜗牛就像蛇一样蠕动,但比蛇走的要慢,每小时最多能走10米,它一走,后面就留下了一条长长的黏液,这样它就不怕把自己的肚子磨坏。小蜗牛真是有趣极了!”

《玩出了名堂》一文中,列文虎克玩放大镜,最早发现了微生物。上完之后,我让学生结合课外的阅读,让他们说说古今中外,还有哪些科学家也像列文虎克那样具备了这些可贵的品质,最终也玩出了大名堂。在讨论交流之后,安排小练笔:平常我们都爱玩,那你在玩中一定有乐趣或收获吧,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吧。学生有了阅读与交流的铺垫,练笔的难度迎刃而解。

四、感言——与人物心灵交融。

习作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一种心智运作,它应该是来自于学生的“内驱力”和“原动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一语道破:“它应当是从作者的心灵歌唱出来的。”这里的“心灵歌唱”就是指“精神”劳动、“心智”运作。这是学生内心世界的真实流露,是“我笔写我心”。

学完《孔子拜师》后,学生被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深深折服。我以一个问题式的结尾留给学生思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不远千里诚恳拜师,老子不顾年迈出城亲自迎候,这种对学习永无止境追求的精神,对晚辈的热忱关怀,一定让同学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看完这篇文章,你一定有许多感想,想对孔子、老子说。选择其中一个,动笔写一写吧!”此时此刻,对文本的感悟转化为孩子们笔端下的文字,学生在与人物对话的同时,也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让我知道,越是紧急的关头,越需要冷静。只有静下心来,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在练笔写感悟的同时,学生的情感受到了又一次熏陶。

总之,充分的挖掘教材中的因素为学生创设练笔的机会,使学生感觉到写作并不难,写作就是真情实感流露的需要,使学生逐渐喜欢习作,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静下心来解读文本,留心思考,每个人都会拥有一双就文取材的慧眼,也能拥有提高学生习作兴趣与水平的魔力。

燕子的课堂小练笔范文

二、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课课通》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然而,如何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呢?我们是否可以帮助孩子找到写作的素材?是否可以让孩子从写一段话开始对写作真正地感兴趣?是否可以用身边的教育资源为孩子的写作服务呢?在教材中灵活巧妙地融进“小练笔”训练,加大小练笔的密度,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三、课题的界定。

1、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渠道。

2、小练笔:就是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它是减缓作文坡度的阶梯。

3、课堂小练笔有效性的研究: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范围小、篇幅短的写作练习,把阅读、习作、生活三者结合起来,把作文训练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去,做到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引起学生表达的欲望,引导学生尝试多种表达方式,培养习作兴趣,减缓作文教学的坡度,实现学生“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同步。

四、课题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老师叫苦、学生叫难的事,大多数学生对作文缺乏兴趣,没有表达欲望,语言干涩,内容虚假,没有真情实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空洞,言之无物;要么东拉西扯,白话连篇;要么是《作文选》、《课课通》的翻版,尽是套路套话,没有一点生气和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因此,作文教学一向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让孩子喜读乐写,每个语文教师都在为之不断努力。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力求改变过于追求量化定性的评价方式,激发学生对作文的兴趣,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语言优美、感情真挚的文章来。

(一)怎样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

1、在实验中,狠抓了语言的理解和表达的训练。

2、实验中确定了具有不同难度的随文练笔要求,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

3、在实验中将小作文与大作文结合起来,以形成统一的作文训练序列。这里的“小作文”指“课堂小练笔”。课堂上的写话训练作为“大作文”的补充性和完善性训练,注意在指导、批改、讲评等方面大、小兼顾、详略搭配,尽量使“辅助性”的课堂小练笔训练与单元教材的习作要求相一致。

五、课题的理论依据。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课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明显告诉广大语文老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资源为作文教学服务,让学生将从阅读教学中学到的知识与方法及时地迁移和运用到习作中去。

2、指导性理论。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

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积累不是知识,也不是技能,而是一个有众多心理因素参与的复杂学习过程。语文学习除了语言积累,还必须注意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一个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观察角度直接影响到他对这一事物的看法和理解程度。阅读教学中“小练笔”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方式。常见的做法是,从课文中领悟规律,掌握写法,外向迁移写作片段或文章。

3、生活是作文之源。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基本理论对作文教学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

4、丁有宽先生在其“读写结合”实验中指出: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有理解性的吸收,才会有理解性的表达,反之,表达能力强了,又促进理解吸收能力的提高。抓住它们之间这个联系点,即读写对应性,也是读写迁移的基本因素,系统地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不仅是提高作文能力行之有效的途径,而且是提高学生听、读、说、写各项能力达到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丁有宽老师“读写结合”的实验使我们深受启发,如何活用课文资源,挖掘课文中最有利于调动学生习作积极性并能给学生习作提供参考和借鉴的因素,让学生在习作时不但能模仿,更能创造,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研究的问题。

六、课题研究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促进他们接受知识,进行内化,形成能力是教育的目的,而以学生为主体,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途径。在研究中,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为他们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重视学生个体的发展。

2、开放性原则。

课堂小练笔的研究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在研究中,应强调学生探究文本,深化文本,参与实践,感悟人生。

3、科学性原则。

科学的安排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无论是教学内容的确定,还是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施,都要从学生身心特点出发,联系学生实际组织教学活动。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没有一种教学措施能比让学生多写更有助于改进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习作理论知识后,形成和提高写作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上“小练笔”的反复训练提高习作能力。

5、循序渐进原则。

小练笔的思维过程,也是言语意识过程。学生言语意识的发展,必然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从模仿到创造的过程。

七、个人课题的研究过程。

(一)三(1)班作文现状的调查与研究。

在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我通过问卷调查、师生交流的方式,了解学生的作文现状。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都想提高自己的作文水平,但平时看课外书少,多数学生一学期只看2-3册,在学校订的报纸杂志也就当天翻翻,过后就仍在一旁了;在看书是否对作文有帮助的问题上,只有40%的学生认为有点帮助,5%的学生认为有很大帮助;40%的学生不知道作文内容写什么,承认作文中存在虚假内容(自己瞎编的),还有30%的学生抄一篇应付了事;95%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文困难,20%的学生认为自己写作文极为困难,认为根本写不好作文;50%的学生害怕写作文。

分析学生的作文现状,了解他们潜在的学习需要,为下一步研究提供了依据。

(二)采他山之石,海纳百川。

对学生的写作情况进行调查后,根据调查情况较系统地学习《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解读》;张大均《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有感而发随机而作》,出自《江苏教育》,江苏教育报刊社—各期;钟启泉主编《教育方法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小学语文教学》等杂志中关于小学语文小练笔的文章与著作;经常上网检索相关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的资料库;求购有关小练笔教学著作,进行系统阅读思考。最后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研究目标与方向,增强课题研究意识。

(三)如何让学生愉快地写随笔。

1、行为矫正法——加强积累。

(1)制定“小步子”目标。即将复杂的问题、行为,划分为几个小部分(即“小步子”),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经过努力可以顺利解决。

(2)循序渐进,由易到难。

2、认知调整法——相信自己。

3、学生中心法——提升自我。

学生中心法是在人本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方法。其主导思想为,每个人都有能力解决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因此,在指导小练笔过程中,教师并不起主导作用,只起指导和帮助的作用,教师的任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1)创设和谐的小练笔研讨氛围。采取师生共评,同学互评等方法评论小练笔,让学生在互相学习、互相启发中提高作文水平。

(2)指导个别学生写小练笔时,教师多问他小练笔中几个为什么,让他能自我发现、自我认识小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修改。

这一工作要求教师应有两方面的素质:(1)真诚、坦率。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更多学生的作品登上“小作家作品栏”。(2)尊重。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相信他们完全有解决问题,提高小练笔水平的能力。

4、创设情景法——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法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行动起来。通过游戏、操作、实验等,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直接感知“说”、“写”的内容,引起思考,同时,一边做,一边通过内部言语,把自己的思维过程整理清楚,这就使“说”和“写”有了清晰的条理。在创设情景时,教师可事先布置观察任务,也可以在活动之后,帮助学生整理思路。创设的情境如果是新颖的,有趣或有意义的,学生很容易激发写作动机,提高小练笔兴趣。

(四)怎样精心选择落笔点,让课堂小练笔独具魅力。

进行“课堂小练笔”,理解是关键,表达是难点。“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练笔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燕子的课堂小练笔范文

吴庆恒老爷爷,您在哪儿?为什么面对我的是冰冷的遗像?回想起我们在一起的快乐生活,我忍不住悲鸣起来。

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冬天,我和大家从西伯利亚千里迢迢赶到翠湖时早已饿得两眼发白,倘若不是采用望梅止渴的古老方法,早已坚持不住了。我已经来到翠湖边,突然我两眼发昏,直线坠落,左翅感到一阵钻心的疼痛。这时,您出现了,您慈祥地望着我,小心翼翼地将我捧在手中,步行二十余里。当您到家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您马上拿出草药为我上药,将我放在临时的.小窝中,我环视小屋,惊讶地发现两面墙壁只有半面还完好无损,剩下的都破了几个洞。冬天的时候,寒风呼啸,从墙洞中钻进来,肯定会被冻得直发抖。再看看我的小屋,里头铺着干稻草,温暖而舒适,我一睡上去立刻就进入了梦乡。没过几天,我在您的关怀下伤口痊愈了,又回到了伙伴旁。就这样,我们相识了。因为我只有一只脚,您给了我一个名字——独脚。

您每年冬天必来,来时必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就连装自制鸡蛋饼干的鸟食袋也用的褪了色。您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只为了给我们送餐,跟我们相伴。您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我们呼唤。我们立刻应声而来,依您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由于我天生残疾,您经常对我问寒问暖。有好几次我看见您宁愿见人家不要吃的食物,也要给我们送餐。当太阳偏西时,您的眼睛中流露出企盼,希望可以和我们一起飞到滇池,但滇池太高,您老了,爬不上去了。

我们一定会在滇池建一座您的遗像,让您永远和我们在一起。

随文小练笔,精彩现课堂

如何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如果只在作文课上讲作文、写作文,每学期次数有限,学生练习的机会有限,所得肯定有限。文本不仅是阅读教学的主要凭借,而且也是习作训练的直接资源,习作既可以“取其法”,还可以“用其材”。因为阅读中的“理解”不单对文本内容的感悟,还有对文章写法的领悟;阅读中的“积累”不单是对文中优美词句的记储,还有对文章写作方法的习得。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在阅读课上,培养学生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也就是让学生随文练笔,以课文内容作为写作的引发点,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化习作为练笔,让习作与阅读水乳交融,和谐运行,让学生时时有话可说,有法可依,在不经意的练笔中培养写作乐趣,夯实写作基本功。不失为提高学生习作能力的一项有效方法。

课堂练笔现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但目前,由于教师认识上的偏颇;或重视不够;或理解理念不到位,致使阅读教学中的“练笔”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时机不准。教师选取“练笔”的时机比较随意,在没有充分朗读、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就安排学生“练笔”,致使学生无话可写,有的也只是套话、假话、空话,失去了在阅读教学中安排“练笔”的意义。更别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反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畏惧和排斥的心理,真可谓“得不偿失”。

二是切入不准。由于一些老师对教材的研读,对文本的钻研不深,随便找到一个“练笔”的点就喜出望外,以为自己已经为学生创设了“练笔”的机会,就万事大吉了。没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认识水平、发展规律和教材的特点来考虑“练笔”的切入点,于是出现“切入不准”的现象。

三是形式呆板。有些教师不管学生喜不喜欢,每次“练笔”均采用单。

一、呆板的形式。如学了写人物的文章后,都要求学生写“我的爸爸或妈妈”。

四是缺乏指导。

1、缺乏“练笔”前的指导。主要是缺乏“练笔”前应有的铺垫,如没能做足课文朗读,词语、句子、内容的理解,写法研究等一系列“练笔”前的铺垫。也没能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致使“练笔”要么孤零零地,与文本脱节,与课堂不和谐。这样就使学生的“练笔”进展不顺利。

2、缺乏“练笔”中的指导。很多时候老师是一声令下,就算完成任务,没能及时抓住学生“练笔”中存在的问题,如思维定势、想象不合理等进行有效的引导,造成“练笔”效果低下。

3、缺乏“练。

笔”后的指导。很多老师是写了就算,听之任之,没有评价,没有修改,没有提升。而有的老师让学生“练笔”之后,安排个别学生读一下就算完事,每次都是“蜻蜓点水”走过场。有的老师虽有评价,但没能抓住每次“练笔”的不同目的,进行对症下药。

如何让随文练笔更有效,真正为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服务?针对随文练笔的作用和现状,笔者据个人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一课一练”“一课一得”的小练笔,谈几点尝试性的做法。

一、找准基点,练笔在情感交汇处。教材中,有不少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课文,教师的精当讲解,学生的熟读体会,都会使学生与作者、与文本产生共鸣,受到感染。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情境之中,有许多话要说,这正是练笔的好时机。把“点”选择好了,训练到位了,便有可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神效来。

鸟因人的保护而得以延续,人因树和鸟的和谐而留恋,这是一处“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处寻”的和谐美景。课文的动情点不少。如果教师能善于捕捉和挖掘这种情感蓄积点,将学生置于独特的情境之中,当学生的激情快要迸发时,及时指导学生把激情化为文字,将这种情感和感悟沉淀下来,让文章内蕴的情感涌出纸外,也不外乎是一次练笔的好机会。

二、巧妙引导,练笔在情节空白处。海明威曾说:“作者想写的东西心里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得真实,会强烈地感受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出来似的。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这就是著名的冰山原则。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认识“露在水面”的八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了解没有露出水面的八分之七。语文教材引入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名家经典,很多作品中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耐人寻味,有一种余音缭绕之感,给学生的思维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让学生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了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学这样的文章时,可以找准这些“空白”,让学生把写得简练的地方写具体,把写得含蓄的地方补充出来,把隐性的因素显性地展示出来。我们要注意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为学生的练笔提供平台。

我在教学六年级课文《詹天佑》一课时,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抓住“许多到中国来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这句话,精心设计了一个小练笔,我适时引导学生,如果你是当时的清政府官员、普通百姓、帝国主义者、你会说什么?今天会有哪些国家的人到中国来游览?他们会怎么称赞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请选一角度,展开想象,动笔写下来。稍逝片刻,孩子们进行了交流:有的学生从清政府角度这样写:詹天佑,好样的!你给我们中国人争了光;有的学生从普通老百姓角度写:哎呀。真了不起啊,真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詹天佑太伟大了!有的学生从帝国主义者的角度这样写:没想到中国会有这样的人才啊,真是出乎意料!可恶,他怎么能修好呢?还有的学生说,如果我是当时到中国来游览的一位外宾我会这样称赞:“中国还真有人才啊,真是个卧龙藏虎的地方,能修建这样宏伟巨大的工程,真了不起!

正是在这样的想象画面练笔中,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不管是清政府还是普通老百姓,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会由衷地赞叹詹天佑及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进行这样的小练笔,不仅对学生全面、完整地把握课文内容有推动作用,披文入情更有重要意义,从而,训练了学生的写作技能。

三、整合文本,练笔在拓展延伸处。

拓展延伸点既是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的衔接点,也是文本理解向习作练笔过渡的有效落点。拓展延伸点或关注文本的背景,或链接到相关的事件,或引申到类似的现象,总之,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向生活的大门,选择更多,思维更开阔。

在《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一文的结尾,我紧紧抓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中心句,设计了一个练笔,让学生写写自己身边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事例。学生纷纷动笔,写到了遵守公共次序,爱护公共财产等等。甚至有同学写到了“5.12”大地震后人们伸出援助之手的实例:“在2008年的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里氏8级的特大地震,武警、消防等救援部队在最短的时间内赶赴现场,通过各种手段救出了一个又一个的生命。那些生还者调整好心态之后,也志愿加入了救援大军,和救援人员一起继续救人,这正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啊!”学生明白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美德不仅仅的德国人特有的,而是全世界共有的,我们中华民族更是如此。

四、循序渐进,练笔在平时模仿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随文练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生的写作实际,符合学生的写作心理。现行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让学生把最精彩的句子或段落积累起来,从中体味到作者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出表达方法的真谛,这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如《桂林山水》第二自然段语句优美,采用了对比、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以及先总起后分述的写作方法。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反复诵读,在品味好词佳句的基础上,要求学生仿照这种写法,写一篇赞美家乡的短文。例如:“家乡小河的水变清了„„;家乡街道两旁变绿了„„;家乡的马路变宽了„„”这段文字内容丰富,反映了家乡旧貌换新颜的主题。有了仿写这根“拐杖”,学生更快捷地获得了简单的习作方法。

像这样的仿写式练笔,往往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发展创造思维能力。教师若经常做有心的“插柳者”,日积月累,就会“有柳自成阴”。

另外,在实践中,要特别注意指导和反馈,做到能随堂交流的就随堂交流,能张贴展示的就张贴展示,能投寄发表的就投寄发表。在一次一次的练笔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夯实学生的写作基本功。同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总之,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能找准基点,巧妙引导,整合文本,循序渐进,坚持平时随文练笔,从读学写,以写促读,写中知读,亦读亦写,联读悟写,真正发挥读写结合的功能,使随文小练笔厚积而薄发,随文练笔,也就能练出精彩!

随文小练笔,精彩现课堂

不少学生一提到作文就唉声叹气、一筹莫展,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该如何去改变呢?通过这几年的教学尝试,我觉得我们可以从阅读教学入手,以教材为范本,在课堂上认真做到将阅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引导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而随文练笔就是一种将写的训练训练有机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中,做到读写结合,这种练笔方法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成功的喜悦,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提高作文素养。

宋朝朱熹说:“古人作文作诗,多是模仿前人而作文,善学文既久自然纯熟。”可见模仿在写作中有首重要意义,而小学生恰巧具有模仿的天性,那么教师就可以抓住文本中生动、经典的句式和教式,(如比喻句式、拟人句式、排比句式、承接句段)等一些形式感较强,表达效果独特的句段进行小练笔,让学生真正拥有仿写这根“拐杖”。通过大量的形式仿写,可以帮助学生把握语言运用的本质和规律。

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语言。为了让学生对文本语言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我让学生仿写句子。

如果那。

如果那。

学生个个奋笔疾书,然后争先恐后发言,气氛极为热烈,学生写出的内容也非常的精彩,如果老师能长此以往地有选择一些精辟片断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那么学生无形之中就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在往后的作文批改中,你将看到的是优美的词句、丰富的内容。

由此可见,随文练笔是多么好的一种写作方法,首先这种小练笔既让学生对文本语言有了更深的理解与言语感悟,又强化了学生对语言的运用,其次,不但为练笔提供了现成的素材,还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面对每次的作文,学生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无孔不入情可抒,而这种小练笔就不一样了,这是以课文内容为素材,因为是在对课文内容充分理解消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很容易加以运用,降低了练笔的难度,深受学生的喜欢,让学生品尝到了写作所带来成功的体验,所以无形之中就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第三,这种练笔始终紧扣在理解领悟课文的内容,思想、情感这根主线上,使语言形式和内容紧密联系,也保证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所以,在语文课堂如能有效地进行读和写的有机训练,我想学生的习作一定会绚烂多彩。

《老人与海鸥》课堂练笔作文

《老人与海鸥》是选自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课文的主题是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让学生认识到动物是有灵性的,它们是我们亲密的朋友。我们对它们所付出的任何一分感情,都能得到它们加倍的回报。

《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多年前,老人在湖畔偶遇一群北方飞到昆明越冬的红嘴鸥。从此,老人与海鸥结下了不解之缘。每逢冬季来临,海鸥便成群结队地来到翠湖之畔,老人也像赶赴约会似的,每天到翠湖之畔去喂海鸥,风雨无阻。他视海鸥为儿女,给它们起名字,喂饼干,照顾伤病的海鸥。久而久之,海鸥与老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然而有一天,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课文结构清楚,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通过老人喂海鸥、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亲切地说话等事例表现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后一部分则通过老人死后,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肃立、鸣叫等悲壮画面,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课文语言朴实,平凡中包含深情,令读过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老人与海鸥》课堂练笔作文

第二次听《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了,一次比一次的感受深,一次比一次受感动。

一位垂暮之年的老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拿出一半的钱给海鸥买食物,除去自己的医药费,所剩无几,导致自己衣衫褴褛。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每天长途跋涉二十多里地去喂海鸥。

每次他都把饼干掰成细小的“饼干丁”,很小心的顺着栏杆边走边放。老人说过,恐怕食物被水污染,对海鸥产生不利的影响。多么细心的老人,对海鸥的关心真是无微不至!那么多的海鸥,几乎相同的样子,但是老人却能亲热的唤出它们的名字:独脚、老沙等,没有亲如儿女的情怀,何能至此呢?真诚的爱换来真诚的回报。

一群海鸥面对老人的遗像完全具有了人的品性,它们飞快地扑过来,拼死保护老人。一个“扑”字,表达了海鸥复杂的心情:急切、愤怒、渴望、痛苦、恐惧、眷恋、不舍、绝望等,万般心情无法用文字表达,所以作者用省略号做了一个自然段。这时,老师对这一环节进行了艺术处理,配着凄婉的音乐,说说这时的海鸥会说些什么。面对此情此景,连听课的老师也无不为之动容。

让生命栖居于日常课堂

让课堂焕发生命的色彩―――教学案例及反思作者:曲曲阿远怎样让语文课堂教学绽放生命的活力,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相信很多老师都在研究。我们把这些案例和反思写出来,也许能引起大家的一些思考,能给大家一点启示。为孩子们叫好听了二年级一节识字课,忍不住为孩子们在课堂中的表现叫好,学生主动、大胆,敢于向老师提出疑问。开课,老师问:你们喜欢动物吗?能不能用动作或声音把它表现出来。孩子们非常大方地说着,表演着,汪汪叫的小狗,喵喵叫的小猫,开屏的孔雀……很快孩子们进入了本课的学习情境。老师把读词语的环节巧妙地设计成过彩虹桥的活动,读好这些词语就能走过彩虹桥到达动物乐园。老师问:“谁愿意做小老师带领同学们走过彩虹桥?”孩子们很踊跃,一个个上来,像模像样的,一招一式,真像一个个小老师:“蜻蜓这两字都是后鼻音,要注意,请跟我读。”“u碰到y要去掉2点,跟我拼……”孩子表现欲得到了极大满足,自信心备增,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发展。学的孩子也兴趣十足。学习三个句子时,自由读,表演读,比赛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读得津津有味。在评比,比赛中孩子们表现出的独立的、有主见有个性,令人赞叹。先是两个小组上来表演读,第一小组读得很好,演的同学配合得也好,赢得一片掌声,孩子们个个神采飞扬。第二小组大概是事先没有商量好,互相推脱耽搁了一会儿,在老师的启发下表演完了。老师问其中一个男生:你怎么没有任务啊?那个小男孩不好意思地摸着头,旁边一个女孩接过话来说:我们本来安排好了,他是读的,我们三个表演。看得出来,这是一个很有能力的女孩。老师让他们回位了,小女孩的嘴噘得高高的,坐下来后埋怨了那个小男孩好半天。如果那时老师顺势说:哦,其实你们也商量好了,刚才只是有点紧张,那再来一次吧。不仅给了这些孩子改正、提高的机会,而且后半节课他们就不会在遗憾、惋惜、相互埋怨中继续学习。取而代之的是自信、积极、愉快的学习心态。还有一次是三个小组进行朗读比赛,读得好的组在黑板上画一面红旗。学生读完后,老师给一、三组各画了一面红旗,这时,三个组的红旗数恰好相同。老师的用意很明显,想让每个组的孩子都感觉到成功,皆大欢喜。没想到,二组的孩子们不乐意了,他们大胆地站起来发出质询:“老师,不公平,第三组读小猫睡大觉时声音好恐怖”说完还学着那个样子读了一遍,引来一片笑声。另一个孩子说:“第一组有一个同学把‘歌唱’读成了‘唱歌’。”这时,老师脸红了,只好说:“那让他们再来一次。”这样的处理还算是比较机智的。第三次是最后做思维大挑战的游戏,把今天学的词语按鸟、兽、虫三类在黑板上摆出来,结果出来后,一、二组胜,第三组有人叫起来:“不公平,我们组的词摆得太高了,够不着。”事实确实如此,看到这些孩子这样大胆的,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维护自己的权益,我感到欣喜。以前我们的课堂缺少的就是这样的声音,老师的话就是圣旨,错了也是对,也得服从,哪敢有不同的看法。后来跟这个老师评课时,没想到她这样说:“我说他们了,平时挺好,今天却专门跟我抬杠。”我说:“你不能说他们,这种精神很可贵,值得鼓励,我最欣赏的就是你们学生的这一点。我们教师在组织比赛时,往往出于好心,不管事实如何,最后总是几个组一样的成绩,表面上皆大欢喜,实际上孩子们在老师这样的评价中看到的是老师的不公正,不尊重事实,“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长此以往,老师这样的行为对孩子们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有些孩子会逐渐失去自己的个性,唯命是听,有些孩子会对这些竞赛形式失去兴趣,因为他知道那是假的,进而对学习本身也产生怀疑态度。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也会大打折扣。在以后的处事中孩子们也会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评判事物。看来很小的事,对孩子的影响却是非常大的。教育无小事,其实在这样的小组比赛中,教师的客观公正的评价不仅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们树立公正的榜样,而且也真正实现了这些比赛的意义。胜利者欢欣鼓舞,尝到胜利的喜悦,也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失败者从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下次铆足劲迎头赶上。如果你好,我好,大家好,竞争的意义丧失殆尽,本来的胜利者会觉得受到愚弄,本来的失败者没有从中获取反思的力量。什么更有意义今天和一个老师交流《七色花》一课,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当时她的学生思维非常活跃,说了很多种,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没有这一片,她根本回不来,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这片花瓣让所有的玩具飞回原处,解决了难题……老师逐个引导分析,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我说,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但是在内心,他们不一定接受。这位老师说,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一方面,不等于不引导,他随便瞎说也不管。我说,是的,尊重是一方面,价值引导又是一方面,不能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们应有的价值引导。但是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就说到北极去吧,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但是我们不能过于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把我们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什么呢?这位老师跟我说了这样一件事。她说,昨天给学生发了一个通知:“告家长书家长同志:您好!为迎接十六大的`胜利召开,教育局党委定于十月三十一日下午组织全系统听党课,我校为大会主会场。因此,我校根据上级要求,周四中午12:10分放学,下午不上学,在家里完成作业,请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并教育孩子注意安全。*****小学*月*日”让学生找认为最重要的话,学生找了好多条,诸如十六大胜利召开;组织听党课;家长监督完成作业等等,就是找不到最主要的信息――下午不上课。为什么会这样?对孩子来说,下午不上课是非常振奋人心的消息,值得为这个消息振臂高呼。想想我们大人如果有半天意外的休息那种感觉吧。为什么孩子们都找不到这一句,老师觉得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太差了。我说,不完全是这个原因。主要是孩子们没有从自己的角度来找,他们是在揣摩老师希望他们找什么。老师希望我们找的肯定是最有意义的,至于我自己最喜欢的怎么能找出来,那不是意味着我不爱上学吗?那位老师频频点头。长期的、模式化的思想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养成了说假话、空话的习惯,童真、童趣在慢慢消失。平时我们很难听到孩子们真实的声音。“你们要听什么,爱听什么,我就说什么。”这就是他们的想法。这是多么悲哀的现象。语文教学应该发挥它的情感作用,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让语文课堂呈现她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让语文教学真正为学生的生命奠基。让情境与心灵对话今天,听了《四季》第二课时,感觉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这节课老师始终注意创设情境,在情境中引起学生学习欲望,开课创设一个童话故事情境:这节课我们要到秋伯伯和冬爷爷家去做客,想去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被调动起来了,在接下来的过生字关时,也是那么主动积极。学习秋天和冬天的儿歌时,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说一说,看到什么就知道秋天来了,冬天来了,然后放剪辑的典型的秋天、冬天特点的录象。孩子们完全进入了情境,跟着录象一会儿赞叹,好美啊,一会儿自发读儿歌:红叶舞,黄叶飘……师生边看录象,边自然地抒发感受,其乐融融。学生对秋天、冬天有了更多的认识,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想象能力在回顾生活经验中,在看录象中,在描述画面中也得到了发展。读书指导很巧妙,让学生身临其境。如指名读“谷穗弯弯”这一部分时,老师很自然地问:小谷穗在哪儿呀?我们班有没有小谷穗?能不能边做动作边读。学生读后,老师评价;小稻子成熟了,多自豪啊,谁还是?既是表扬又暗含朗读指导。读“小雪人把肚子一挺”那一部分时,老师说:“那小雪人在哪儿呢?我们下位找找小伙伴,把雪人的样子读出来吧。”学生投入地读着,仿佛自己就是那弯弯的谷穗,就是那顽皮的小雪人,在读中,在表演中,还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弯弯、挺、鞠躬”等词语的意思。在合作中进行互动。这节课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合作的形式很多,如:四人小组商量怎么识字,同位合作表演读,下位找小伙伴读,分组比赛读等等。合作没有流于形式,合作中形成了真正的互动,比如: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在后来的反馈中看出来效果很好。学生用了熟字加偏旁,编儿歌,比较等方法识字。“你怎么知道冬天来了?”学生的回答一个一个都很精彩:“看到窗户上结了冰”;“小兔子找食物找不到了”;“河面结了一层薄薄的冰,越结越厚,钓鱼的时候就要凿一个洞”。……思维的相互启迪,这才是真正的互动。也有几点想法,阅读课文是一个整体,不能把两课时决然断开,这节课虽然学的是秋冬两季,但是和前面两段的界限太分明,缺少整体的感觉。教师在创设情境的同时要注意合理性,如“秋伯伯、冬爷爷送什么礼物呢?”跟课文内容不是很协调,如果改成他们派谁来跟我们对话之类,更贴近课文内容。关于四季,学生的生活经验是很丰富的,引导学生回忆和多媒体录象都是不错的。但是课前应该给学生更广阔的收集空间,收集有关的图片、儿歌,亲自去感受秋天,课堂上学生的学习展示会更积极,学生的视野会更开阔,我们的课堂会更开放,更有活力。

如何指导学生课堂小练笔

1、模仿性练笔。

模仿性练笔是选取课文中典型句段,如总分结构、排比句式、比喻句等,仿造其规范的语言和句式,指导学生进行仿写。通过仿写,使学生逐步掌握各种写作方法。在学习完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后,我们就根据第四节总分段式设计了一个小练笔,以操场热闹非凡,集市上热闹非凡,果园里热闹非凡等等,来练习写一段总分段式的话,学生还运用了比喻、拟人等句子。

2、看图写话。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作文,应该尽量降低写作的难度,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看图画书是他们最喜欢的,看图写话也会有图可依,再加上学习课文,他们更会有话可说。比如,在学习完第一课《让我们荡起双桨》,我就引导学生来看图写一写北海的美景,学生把文中所运用的好词语都运用上了,并且加上了自己的想象,收到了很好地效果。

3、改写性练笔。

让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组织,重新表达,既可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学生创造练笔的机会,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可经常采用这种方法来提供学生练笔的机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古诗大多都是浅显易懂的,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可引导他们把自己当作诗人,将这些古诗改写成自述式的现代文。

如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诗人张继当时内心的孤独、寂寞、忧愁,教师设计了这样的一段导语:在秋风萧瑟的夜晚,诗人张继只身坐船来到江南,将船停泊在枫桥边,漫天霜华,寒气袭人,他看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点点灯火,听着乌鸦凄惨的叫声和寒山寺悠扬回荡的钟声,肯定是愁绪万千、难以入眠,相信此时此刻的张继一定有许多话想说,你能帮他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位说出来吗?这样,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他们的感受一定会不同寻常,有话可说可写。

4、表达性练笔。

这类小练笔是在学生充分阅读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产生了新的思想认识、获得了新的情感体验,有一种表达、交流的欲望,教师适时地选择一个写的话题,学生自然有话可写。这样的小练笔能展示学生的思维成果和情感体验深度,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阅读程度。如在学习《三袋麦子》之后,我引导学生仔细思考,这三种小动物,谁的做法好,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做?学生有话可说,有的说,还是猴的做法好,他能够吃很多很多的麦子,聪明能干。还有的写到,如果是我,我可以吃一半,种一半,这样,我今年可以吃到好吃的麦子,下年还可以吃到麦子。启发学生要有一个长远打算,并且学会享受生活。

5、理解性练笔。

理解性练笔就是在学生理解、领悟课文内容和语言形式之后,让他们运用刚从文中学到的某种语言形式,去转换、丰富、发展课文内容。通过练笔的方式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感受、理解、欣赏、评价文本。比如,在学习完第二课《学会查无字词典》时,对于骄阳似火一词,你是怎样理解的?学生学习文中运用现实生活,学会查无字词典的方法写到:人们穿着短衣短裤,手拿着扇子来到树荫底下乘凉,树上的知了在不停地叫着,热死了,热死了。有的写到:我家的小狗热得无处躲藏,只能伸着长舌头在呼呼地喘着粗气。„„这样更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个词语的理解,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6、想象性练笔。

学生的想象充满了创造色彩,充满了灵性。想象性练笔就是抓住课文中那些高度概括抽象却与中心密切相关的词语,或是文本中的空白点,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触手可及的鲜明形象,以便让学生从另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在学习《第八次》,我准备设计的小练笔是结合课文最后一节,让学生抓住“动员”一词,想象一下,布鲁斯王子是怎样动员那些吃了七次败仗的士兵,重新鼓起他们的信心。

《老人与海鸥》课堂练笔作文

一开始,看到这个名言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完《老人与海鸥》之后,我恍然大悟。

只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十几年了,每到冬天老人都会来翠湖喂海鸥,久而久之和海鸥结下了深刻的情谊。后来,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就在老人遗像前为老人送别。读完之后我被老人和海鸥的这份情谊所震惊。

这个生活很简朴的老人,每个月只有三百零八元的退休工资,他的衣服都褪色了,也不愿花钱买衣服,每天不辞辛苦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他都不肯坐车来,省下钱只为给海鸥买饼干,因为他知道饼干是海鸥的最爱,他还时常为海鸥做“鸡蛋饼干”。老人对海鸥的那份无私的爱,又展示了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善良的老人,纯洁的海鸥,彼此间有真情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那份相知与相守、牵挂与依赖,让我们猛然领悟,人与动物自然和谐共处,原来是如此美好!

老人去世时,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白翼天使”写出了海鸥对老人去世的悲痛,这个场面是多么感人,这么多年老人已把海鸥当场自己的儿女,海鸥也把老人当做自己的父亲,失去亲人的痛苦是你无法体会的。

现在回想起来,邓启耀的名言,是: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是美好的,人对某种动物好,动物会双倍来回报人。动物是有灵性的,人与动物要和谐相处,我们要热爱大自然,热爱动物,这不是奢望。

老人走了,海鸥在飞,海鸥飞再来人的心理,来人留在海鸥的生命中,那是一群洁白的重情重义的精灵......

十几天前,我们还是那群海鸥,

您,也还是那位老人。

您笑着喂我们饼干,

亲昵的和我们说话。

十几天后,我们还是那群海鸥,

您,也还是那位老人。

却被囚禁在相框里,

永远出不来。

不会再喂我们饼干了,

不会再对我们说话,

不会再叫“老沙”“公主”

不会再有了,不会了。

忧伤的云朵将我们笼盖,

什么时候,

我们才能再见到您,

再回当初的欢快?

人与动物之间应平等共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在生活中,往往有那么一些人做出伤害动物,破坏人与动物之间和谐关系的事。偶然的,在这个寒假,我翻开了小学课本,在其中发现了一份人与动物的真挚情谊。

这篇课文题目是《老人与海鸥》,一位月工资仅300元的退休老人,每天步行十多公里到昆明的翠湖去给海鸥们喂食,为此花去了大部分的钱,而自己节衣缩食,吃的东西甚至还比不上海鸥。一天天,他喂海鸥的本领越来越纯熟,海鸥和他之间,也建起了深厚的情感。不幸的是,一天,老人去世了,人们为了纪念他,便把他生前的遗像搬到海边。可令人们没有想到的是,海鸥们边一窝蜂的飞了上来,它们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他们就像是给老人守灵的儿女,久久不愿散去。

但是,我们同样也不能否认,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老人一样充满爱心的人,他们热爱动物,保护动物,为动物付出了许多许多……在这里我只想说,人与动物之间一定要平等共处,否则,终有一天,我们人类也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

《老人与海鸥》课堂练笔作文

今天,我和班里的其余23人一起去四楼多功能教室,听了一节六年级的课,名叫《老人与海鸥》。

课文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有一位老人,每天不畏路途的'遥远,跋山涉水,每天步行二十余里路,给海鸥送食。他这样一如既往的坚持了十多年,后来老人去世了,海鸥都来瞻仰他的遗容,为他守灵。

可想而知,老人不畏严寒,坚持不懈的喂海鸥送食,足以表现老人是多么关爱、呵护海鸥,久而久之,他们之间就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老人对海鸥是一片爱,海鸥对老人是一片情。老人他有一颗善良、无私、纯洁的心,他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换取了海鸥对他的依恋、爱戴、不舍的情意,这是我们常人做不到的事情。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爱人者,人恒爱之;惊人这,人恒敬之。所以我们要关爱别人,别人才会关爱我们,关爱别人,就是关爱自己。

日常课堂心得体会

课堂作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是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课堂中,我们能够听到老师传授的知识,与同学交流思想,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然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会不断总结,不断思考,不断提升自己。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一些日常课堂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和大家一起成长。

第二段:认真听讲。

在学习的过程中,认真听课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听课是获取知识的第一步,同时也是理解知识的最基本方式。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我们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有的人更善于阅读,有的人更喜欢互动交流,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认真听课。在听课的过程中,要注意做笔记,记录下自己的理解和问题,也要积极思考、提问。这样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知识,也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第三段:积极参与。

课堂讲解只是学习知识的方式之一,互动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积极参与讨论和提问,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还可以激发我们的思考和创造力。在讨论中,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观点和思路,也可以通过与同学的交流,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另外,积极参与可以加强我们在班级中的地位,让老师和同学对我们更加重视,提高我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第四段:刻苦努力。

学习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通过预习、复习和练习等方法,可以更好地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我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需要我们具备刻苦的精神和持之以恒的毅力。只有不断的努力,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和稳定的进步。

第五段:总结。

在我从小学到大学的学习经历中,我一直在不断总结和思考我的学习方法。通过不断的尝试和调整,我发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认真听讲,积极参与,刻苦努力。如果我们能够坚持做到这些,那么我们将能够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也能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未来的挑战。同时,我们还需要注重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和合作,注重健康和平衡的生活方式,才能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有更加美好的体验。

趣味盎然的课堂小练笔策略

语文教育专家余应源在《再论语文教学科学化》中指出:“„„理解运用语言、听说读写均属个人的言语行为,听说读写能力均属心理特征。语文教学从来都是通过个人言语活动来学习祖国语言,而不是先抽象地学习汉语的词汇及语法规则,然后进行听说读写活动。”

由此可见,语言学习是个性化的一种实践活动。语言的实践活动包括两方面:积累与运用。写当然属于运用,听、说、读、写四种语文能力之中,“写”无疑又是最具个性化和创造性的复杂脑力劳动。但写作的烦恼正困扰着无数天真烂漫的儿童,成为语文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而语文教学必须重视写的训练,更须研究导写的艺术性。

六年级二期课改新教材选文多为名家名篇,内容丰富、文质优美,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想象空间。针对教材的特点,我巧妙设计一系列课堂小练笔,学习借鉴和激发了他们写的兴趣,成功启动了学生写作的内驱力,收到较好的效果。我采用的课堂小练笔策略有:

根据美国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理论,人们是通过不断掌握各种类型的语言图式来学会语言的。对语言发展正处于关键阶段的六年级学生来说,每一篇语文课文中不仅存在着生字新词,而且存在着不少新的语言图式,教学中要大量输入新的语言图式,让学生熟悉并适应这些图式及其构建习惯,丰富和积累语言,逐步形成语感。而“仿写”的过程,就是“输入”和“内化”的过程。

如《哦!冬夜的灯光》中有这样的句子:“我沿途听到的,只是汽车发动机不断发出的隆隆声,以及风的哀鸣和车轮碾雪的索索声。可是我绝不感到孤独,那种感觉就像在黑暗中经过灯塔一样。”显然这样的句式是学生的语言储备中所没有的,让学生掌握好这些句式对丰富他们的语言大有好处。我让学生模仿这个句式写一句话,他们现学现用,很感兴趣。例如,有位学生写道:

“我沿途听到的,只是秋风吹过树叶的沙沙声以及自己的脚步声和小草的索索声,可是我绝不感到孤独无助,因为父亲的教导像路灯一样指引我向前。”

通过这样的仿写练习,促进了学生语言的内化,丰富了他们的语言储备,为他们的进一步的写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这是依据课文内容为原型进行的一种改写练习。这样的练笔形式灵活多变,有句式的改写,有语段的改写,也有全篇体裁的改写等。它有助于使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提高多种形式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丰富性。

如要求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段,不改变原文的意思,换一种写法,从另一个全新的角度表述同一个内容,可以将学生的思维激活。

如《哦!冬夜的灯光》一文是用诗歌来结尾的,我让学生改写一种,要求也表达出诗中所描绘的意境,学生仿写的句子举例:

“我到了自己的诊所后,还一直忘不了刚才的情景。那温馨的灯光,现在还时时出现在我的眼前,它象征了西部人们的温情、乐观和友谊。”

将一种体裁转换成另一种体裁的训练方法,也可拓宽学生的思维。对于全篇体裁的改写,将古诗改写成现代文就是非常有效的方法。它不但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更可以激发他们的创意。例如有位学生改写王维的《山居秋暝》,对于最后两句诗,他是这样写的:

王维站在山坡上,眺望远处的风景,觉得心旷神怡,回忆刚才所看见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欢喜。他想到,不论春天的芳华怎么凋谢、消散,我都要把自己留下来,因为,这山林美景就像一幅明丽的图画,这里充满着诗意„„学生对诗句准确的理解和丰富的想象力是多么让人欣喜啊!

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其中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新教材中小小说等体裁的文学作品占了相当份量,这些作品常常因表达中心的需要留下情节空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余地,有言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去揣摩、想象出空白的情节,进行填空补虚式的小练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创意效果明显。

如《刷子李》一文,作者在解开刷子李的裤子上的一个小白点的疑团之后,戛然而止,“此时无声胜有声”,小小说的艺术手法给人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我让学生补写刷子李徒弟曹小三此刻的心理活动与表现,学生很有兴趣,例如一位学生写道:

“曹小三抬头看看师傅,师傅正朝他笑。师傅并没有丢脸,在他的心目中,师傅比以前更加高大、神秘。”

在语言训练中,我们特别要抓住课文中那些可以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引发学生产生丰富想象的地方,让学生尝试多种形式的表达,把语言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有机结合,融为一体。

这一类小练笔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地生发开去,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发学生去想象,去自由地写作,使学生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如设计《雪地贺卡》的小练笔时,为了让学生写出真情实感,于是想到了先让他们以雪人的身份给李小屹写一封回信,再让他们学着给自己身边的小物件写一封童话信,借以表示自己的爱心。这样的设计引起了他们极大的兴趣,请看一位学生以雪人的身份给李小屹的回信:

“李小屹:我收到了你的回信。别担心,是我写信给你的,而且我们也实现了神话。可是我即将要起程到一个遥远的国度,要去好长一段时间。你一定要等我回来!”

再请看一位学生给自己心爱的自行车写的童话信:自行车:

你好!多谢你这几年来对我的照顾,每天你都任劳任怨地载着我,不管到哪里你都跟着我,辛苦你了。

想起这几年我们一起度过的岁月,充满欢乐和委屈。有时我不高兴,会踢你几脚,但你大人不记小人过,还是那样辛勤地帮助我。

这次因为我没有好好保护你而使你生了病,我真着急!以后谁陪我一起出行,陪我说话、解闷呢?回想一下真觉得有些对不起你。

虽然你已经光荣“退休”了,但我会记住你的。再次说一声:谢谢。

你永远的朋友:黄佳宁此外再如,学习了海伦。凯勒的《假如我只有三天光明》以后,我让学生写一写《假如我只剩下三天光明》的语段;学习了《百合花开》后,让学生写一写《假如我是百花园中的„„》的语段。这些想象类的小练笔能够使学生自由地展开想象,充分表露个性,因而受到了他们的欢迎。

总之,这些小练笔形式多样,内容设计新颖,趣味盎然,既能为学生提供写作材料,解决“无米之炊”的烦恼,又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六年级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调动了他们的写作积极性,从而不着痕迹地实现了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的心理变化过程,写作因此水到渠成。经过几个月的实践,我明显地感觉学生语言的表达较以往更加流畅、准确了,“写”的能力提高了许多。最重要的是,学生变得不怕写了,一部分学生更是爱上了写。实践证明:只要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学生是可以克服畏难心理、爱上写作并提高水平的。

《老人与海鸥》课堂练笔作文

今天,我学了第一课——《老人与海鸥》。这篇课文非常感人,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个感人的故事。这位老人的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生活非常节俭。这位老人已经退休了,每月都有退休工资,一个月的工资就三百零八块钱,他每天都会步行二十余里赶到翠湖去看海鸥,他知道海鸥最喜欢吃饼干和炒鸡蛋,他每天都会给海鸥买4块5毛钱一斤的饼干,而自己的奢侈品却是2毛5分钱的香烟,一个月下来,为海鸥买食物的钱,占他工资的一大部分,如果,他不去给海鸥买吃的,他完全可以给自己买件新衣服。久而久之,老人就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后来,老人去世了,海鸥们在老人的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后又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儿女”,不忍心离开自己的亲人。通过这篇课文,我感受到了:动物也有感情,它们除了不会说话,几乎跟人类一样。人如果善待动物,动物也会善待人类。

如何指导学生课堂小练笔

小练笔是学生丰富的作文材料的积累,因为形成写作活动并取得作文成果所需要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等都包蕴着主体和客体两种因素,两者缺一不可。因此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灵活运用教材,读写结合,安排切实可行的小练笔,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认为在小练笔的指导上应该做到以下两点:

1、巧用插图开展小练笔。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看课文插图开展“小练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2、用课文特殊标点开展“小练笔”。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可以巧用文中的某些特殊的标点符号让学生开展“小练笔”。

3、抓文本关键词开展“小练笔”。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巧抓关键词语开展“小练笔”,让学生展开想象,将会触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

4、读文本“佳句”后开展“小练笔”。小学课文有许多“佳句”,教师若能让小学反复朗读后,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开展“小练笔”,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的发散思维。

5、学习完这篇文章后,你最感兴趣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可以从文章的语言,内容,或者用词方面来谈谈。)。

6、说说你身边的类似本文提供的人或者事。

7、你以为文中的那些内容可以运用到你自己的作文中去。

1、做课文“思考.练习”开展“小练笔”。小学语文教材一部分课文后的“思考.练习”中有学生“小练笔”项目,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小练笔”,有利于深入理解文本,加强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立足原作、删繁就简——缩写。文本缩写就是把长文章压缩,写成短文章,要求保留原文的主要梗概,但不能改变原文的主要意思。

3、根据材料、合理构思——改写。即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可以转换体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创造的“小练笔”。

4、创设情境、展开想象——续写。有些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完结了,但事态还可继续或有新的发展。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以原文的终点为续写的起点,展开联想,构思新情节。

5、开展各种活动,进行小练笔。

6、充分利用教室里的故事。学生活动的范围大多是学校,是教室,而教室里的故事往往是丰富多彩的。包括同桌的吵架,课堂上同学的小动作,都可能成为学生写作的体裁。

7、教师设置场景。为了增加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或者振作学生学习的精神。教师故意安排一个笑话,或者故意让学生出个洋相。给大家提供一点写作素材。

我认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能捕捉教材中的写点,比如文章空白处、语言经典处、学生动情处、课堂高潮处等。要抓住有利的时机,在学生意犹未尽时,让孩子动笔。要想方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思路,有针对性地提示学生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多形式的表达。练笔时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切忌匆匆过场。

如何提高课堂小练笔的有效性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我们学生学习的课文,不是出自名篇名家,就是经过了编者的精心删选才得以入册,是学生习作的好典范。叶老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小学阶段正处于写作初级阶段,所以指导仿写作文是小学生作文的重要途径和训练形式,这样的仿写目的明确,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1)点的仿写。

教材中许多优秀片段运用了特殊句式,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仿写。如《莫高窟》一课中描写飞天时,运用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来赞美飞天的形态各异,惟妙惟肖。在教学中,也可以让学生模仿着课文中的句式,想象其他飞天的模样。学生有的就是这样仿写的:“这些飞天有的怀抱琵琶,轻拨银弦;有的手持喷壶,浇灌鲜花;有的围聚一起,窃窃私语;有的神态安详,斜卧在塌……”

(2)篇的仿构。

教材中的课文,它们的构段方法和语言表达各不相同。教师同样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把教落实到“写”上,以此训练学生的构思和成文。

(1)角色转换。

作者写作总有自己的角度,角度变了角色也就变了。在阅读教学中,变换叙述角度,进行读写训练,可充分挖掘课文语言因素,活化课文内容,引发写作兴趣,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使课文内容变为学生的语言。

(2)联系旧知。

阅读教学中,对于某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如果仅仅靠教师的讲解,学生只能一知半解,而通过巧妙的练习,往往能迎刃而解,课堂练笔在这里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