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六年级教案 > 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热门18篇)

苏教版六年级教学设计(热门18篇)

时间:2024-02-22 09:36:15 作者:温柔雨

教学计划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便于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检验。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草和大树》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活初读经验,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小草和大树。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读了课题后,你会想到谁?

3、激趣导入:这节课让我们通过感情诵读课文,走近洛蒂﹒勃朗特,

走进夏洛蒂﹒勃郎特的内心。

(由读课题想到人物,此刻,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悟是模糊的,对课题的理解也是肤浅的。读课题,联想人物,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情境。)。

二、通读课文,感悟人物精神。

1、激趣导读:同学们,在你的心目中,你认为夏洛蒂﹒勃郎特是怎样一个人呢?静静地默读课文,写下自己的感受,完成填空:的夏洛蒂﹒勃郎特。

2、生讨论交流。结合交流,引导学生选择文本价值取向的感受。

三、精读品味,丰满人物精神。

1、激趣导读:同学们,能通过你的读展示你心目中的夏洛蒂﹒勃郎特吗?

2、指名分节读,结合读,引导孩子品味语言,走进文本:

2节:

(1)指名读。

(2)联系生活体验:同学们,谁来说说你每天都是怎样度过的?与我们的童年。

生活相比。夏洛蒂﹒勃郎特的童年怎样?再读体会。

(3)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她们想过放弃写作吗?坚持了一天吗?两天。

吗?读“他们始终没有停止过写作尝试,都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体会。

3节:

(1)指名读。结合读,引导体会:

“1837年冬,21岁……提携。”

a、夏洛蒂会在信中说些什么?

b、信寄出去了,夏洛蒂的心情怎样?她想到了些什么?读“惴惴不安”体会。

c、读上句体会夏洛蒂满怀希望的心情。

“在大自然里……事业”。

a、“训”是什么意思?“诫”是什么意思?“训诫”是什么意思?读出训诫的语气。

b、“傲慢地冷冰冰的口吻”你感受到了什么?再读体会。

c、在骚塞的眼中,“小草”指的是什么?“大树”指的是什么?从骚塞的话中,你读出什么?再读体会。

“她在一阵……一条路来。”

a、读了骚塞的信后,夏洛蒂会怎样想?

b、读上句体会。

6节。

(1)指名读,读后交流:你感受到了什么?

(2)三姐妹还会怎样争分夺秒、孜孜不倦地写作?

(3)再读体会。

7节。

“她们的路走对了……大树。”

(1)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她们钢铁般的的意志?从哪儿感受到她们付出的“汗水和血水”?读体会。

(2)去掉“硬是”可以不可以?为什么?再读体会。

(3)“小草”指的是什么?“大树”指的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再读体会。

四、拓展想象,升华情感。

1、激趣:夏洛帝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把“小草”浇灌成“大树”。作者是怎样评论她的?生齐读1节。

2、品读“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

(1)同学们从电视、电影或者画面中见过沙漠没有?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沙漠的环境怎样?谁见过仙人掌花?是什么样子的?你觉得仙人掌花怎样?当你知道仙人掌花开在恶劣的沙漠中的时候,你有什么话想说吗?作者为什么说夏洛帝像仙人掌花?再读体会。

(2)在作者心目当中,夏洛帝是一朵怎样的仙人掌花?从哪个词语体会到的?“傲“是什么意思?仙人掌花为什么骄傲?夏洛帝为什么骄傲?再读体会。

(2)在作者心目中,夏洛帝是“一朵傲放于风沙中的仙人掌花”。通过品读课文,我相信我们每位同学深深为三姐妹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打动,此刻,静下心来细细回味,你心目中的夏洛帝会是一朵怎样的花?模仿句式“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一朵。”

3、结语:但愿夏洛帝这朵不屈不挠的精神之花永远绽放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

板书设计:

小草。

家庭不幸,艰难谋生。

立志写诗,遭遇打击。

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

大树。

《半截蜡烛》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语文

本课生动地记叙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法国一个普通家庭的母子三人,在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机智勇敢地与三个德国军官周旋的故事。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所以在教学本篇课文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伯诺德夫人一家人从容镇定的动作、神态、语言和紧张激烈的心理活动描写,朗读体会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针对班级的学生学习情况,我将把本篇课文按以下思路展开:

1、围绕课题设问,引起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2、抓住“半截蜡烛”这个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性格;。

4、通过演课本剧这个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5、拓展延伸。

语文提倡简简单单的教学,其实教材的课后练习已经教给我们这篇课文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以朗读为主,由扶到放,注重学生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一)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说一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借助对文本的理解和依托文本的语言训练,让学生感受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伟大精神。

通过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人面对敌人时的从容、镇定、机智和勇敢以及紧张的激烈的心理活动,学习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训练,体会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智、勇敢。

收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准备两支半截蜡烛用于课本剧的表演。

一、围绕课题设问,激发学生阅读求知的欲望。

1、板书课题。

(1)、同学们看过蜡烛吗?什么样的是半截蜡烛呢?(已经用过的、点燃后剩下的)。

(2)、看到这篇课文的文题《半截蜡烛》,你心中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2、学生提问,老师相机小结。

3、这篇课文讲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发生在法国的一个普通家庭里的故事。

4、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播放二战背景视频。

这“半截蜡烛”中隐藏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它是一场怎样的战争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二、依据线索,把握故事情节。

1、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通顺。

2、让学生说一说朗读的感知和收获,相机解决课前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

让学生按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抓住重点词句,感悟人物品格。

(一)、在朗读中感悟事情的起因。

学生朗读课文。

一、二自然段,抓住“绝密”和“绝妙”两个词来感悟“半截蜡烛”的重要性和伯诺德夫人的机智勇敢。

2、如果你是伯诺德夫人,你将如何收藏这半截蜡烛?(学生在换位思考中体会半截蜡烛的重要性)。

3、伯诺德夫人的主意“绝妙”在哪儿?(体会她的机智过人)。

(二)、朗读感悟事情的发展(学习第一场戏)。

1、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

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活动表现了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1)分别找出表现伯诺德夫人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词句,对这些词语表现了什么说说自己的想法。

(2)出示:“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指导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的机智从容。

一、二自然段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让学生发挥想象说一说)(扶的过程)。

三、在自主学习中感悟故事的高潮和结局(由扶到放)。

1、总结学习方法: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朗读感悟,对课文的前一部分内容作了分析解读并成功地完成了课文前一部分的学习,能总结一下我们刚才的学习方法吗?(读—想—读)。

2、学生用刚才的方法自主解读。

二、三场戏。(第二场戏的主角是?第三场戏的主角是?)。

3、学生自学,提醒学生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来认识机智勇敢的杰克和杰奎琳。圈画关键词句。

4、交流。

(1)、杰克的表现,关键读好哪个地方(真冷)?指导朗读,指名演读。

(2)、杰奎琳的表现,她的机智、勇敢你认为关键是读好哪个地方?(重点提示:“娇声”理解)读一读。

指名用“娇声”对文中的德军说话。

四、课本剧表演,加深理解。

选择文中一两个片段,对片段所描述的场景,围绕“机智勇敢”、“沉着镇定”的性格特征展开合理想象,进行课本剧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二战结束后,为了表彰伯诺德夫人一家,法国政府决定为他们一家三口每人颁发一枚自由荣誉勋章。在颁发勋章时,要发表一段感言,如果是你来授勋,你会说些什么呢?同学们自己想一想,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半截蜡烛》这篇课文围绕三个主人公描写了几个紧张激烈的斗争场面。对于本课的教学,我采取“由扶到放”的教学策略,对不同的斗争场景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以诵读课文为依托,联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去领悟课文内涵。

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明确了半截蜡烛的重要性,感受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与敌人斗争时的机智勇敢和镇定。“想办法跟敌人周旋”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准确简洁地表述内容。

当教学到“德国军官从杰克的手中夺过蜡烛”的时候,我让学生换位思考:如果你也在场,你觉得情势是怎样的?你会怎么做?让学生体会伯诺德夫人一家在那想动蜡烛又不敢动、不能动,却又不得不动的情况下的紧张和机智,引领学生真正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和人物的个性特征。

最后,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又用课本剧表演的形式再现了“智斗”的场景,让学生对人物的认识有更进一步的体验,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

苏教版六年级《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陈淑光。

教学内容:六数下教材54页例题。

1、练一练,练习十二第1、2题。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2、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方向和距离的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能力、看图能力和有条理地进行表达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验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用数学眼光观察日常生活现象,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具体情景,使学生初步掌握用北偏东(西)若干度、南偏东(西)若干度以及相应的距离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课前准备:课件、学生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确定位置》,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哪些确定位置的词语?(请生说)。

小红家的附近有几个建筑,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吗?(课件出示)学生回答。

教师介绍东、西、南、北的英文缩写。

这些方位词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大致的方向,在生活中,有时我们需要更精确的确定位置。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确定位置的方法。

二、学习目标。

课件出示学习目标,请一生读,强调关键词:方向和距离(板书课题)。

三、结合情境,认识方向。

教师介绍:是啊,指南针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最早的指南针叫司南,现代社会中使用的罗盘等许多确定方向的仪器都是由指南针发展而来的。

2、认识北偏东和北偏西等方向。(1)、看一个小资料(课件出示)。

(2)、教师指出:东北方向在国际上一般统称为北偏东方向。轮船的北偏东方向就是以轮船的正北方向为标准,向东偏的方向。(教师边说明边引导学生用手势表示北偏东方向)(课件出示)。

(4)、轮船的南偏西方向是指什么方向呢?(轮船正南向正西偏的方向)。

(5)、这儿可以叫轮船的什么方向呢?(南偏东)(6)、小结:根据国际惯例,这里所说的方向都是以南北方向为标准的,通常说成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

四、体验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1、创设情境:正在这时,一位船员发现大海中有一座灯塔,他说:“灯塔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

(3)同一个灯塔,在这一个时刻,它与轮船之间的位置关系是确定的,所以,灯塔只可能在一个位置上,怎么同学们指的位置都不一样呢?(请生说一说)。

(4)看来,知道了灯塔在轮船的北偏东方向还不能准确指出灯塔的位置,那么大家认为要想能准确指出灯塔的位置,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呢?先自己想一想,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2、体验方向。

(1)再设情境:刚才有同学说到需要知道一个角度。让我们来听听,当时另一位船员是怎么说的:“灯塔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

(2)引导:你怎么理解“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这句话?引导学认识到:“轮船的北偏东300方向”,就是以轮船为中心,从正北方向往东偏过去30度。(课件出示)。

(3)质疑:那么轮船的北偏东300也就是这里的哪个角是300,你能上来指一指吗?(教师说明:角的这条边所在的方向就是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

(4)现在你认为灯塔可能在什么位置呢,谁来指一指?

(5)小结:灯塔肯定在轮船的北偏东30度方向这条线上。是吗?但是就这个方向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位置。看来,光知道灯塔在轮船的什么方向还不能准确指出灯塔的位置。

3、体验距离。

(1)要想准确指出灯塔的位置,我们除了需要知道灯塔的方向,还需要知道什么呢?(还要知道灯塔和轮船之间的距离。)。

(2)我们已经知道灯塔与轮船的距离是这么远,现在你能准确地指出灯塔的位置了吗?

(3)小结:当我们知道了灯塔的方向和距离,就能指出灯塔的准确位置了。

4、用方向和距离来描述位置。

为了便于下面的研究,我们把灯塔与轮船的位置关系按比例画成平面图。平面图中的灯塔1就是刚才我们所研究的那座灯塔。(课件出示)。

(1)看着平面图,谁来说一说,灯塔在轮船的什么方向?

(3)学生拿出导学纸,量一量,算一算。(4)反馈交流计算方法。

(5)现在大家能准确地说出灯塔的位置了吗?对子之间互相说一说,请生说。

5、练一练。

如果在同一时刻,还看到有一座灯塔,我们在平面图中标出来,叫灯塔2。

(1)提出问题:(1)从上图看,灯塔2在轮船的北偏()550的方向。

(2)灯塔2到轮船的实际距离是()千米?

(2)请你完成导学纸上的练一练,算一算再填一填,对子交流互改。(3)谁能完整地说一说灯塔2的位置?(请生说)。

6、理解确定位置先要找到一个标准。

明确:确定物体位置的时候,首先要确定以谁为标准,然后要说清楚物体在谁的什么方向多少距离的地方。

7、小结:

学生小组讨论,再组织全班交流、小结。(课件出示)。

四、实际应用。

1、练习一第一题。

(1)这些建筑物分别在在什么位置呢,请大家拿出导学纸,先自己填一填。

(2)交流。

2、小游戏:射击游戏。

五、拓展与欣赏。

课件出示登月视频,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六、当堂检测。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互改。

七、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再次研究了确定位置。通过今天的学习,关于确定位置,你有什么新的体会收获?把你的学习反思写在导学纸上。

《小草和大树》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教学难点: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一、导入课文。

1、这是一颗矮小、柔弱的小草,它随地而生,往往遭人践踏、蹂躏,它历经了生命的艰辛。而这棵大树却根深蒂固,枝繁叶茂,充满活力,它的生命如此灿烂壮丽。与大树相比,小草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可是啊,小草却是能够长成大树的!同学们,你们信吗?今天就让我们细细地来品读一下这篇课文--齐读课题。

2、师导读第一节。

(1)出示仙人掌花的图片。

师:你们瞧,这是什么?它生活在怎样的环境里呢?指名交流。

师:为什么作者把夏洛蒂比作是仙人掌花呢?

师:那么,她的生命是如何的艰辛而又壮丽呢?

二、学习课文。

1、自学课文,出示要求:

(1)自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夏洛蒂经历了生命的艰辛困苦呢?先画出有关的句子,然后圈出关键的词语,再与同桌交流一下你的体会。

2、交流引导。

3、指名回答,开放交流。

(一)学习第二节。

1、交流。

师评价语:a“1816年……度过的。”--她身处的这个穷牧师的家庭是多么贫困啊!

b“母亲不幸早逝……。”--失去了母亲就意味着永远失去母爱,这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痛苦的事情!从此,她的生活更加艰辛。

c“除了……还要……”--年幼地他过早地承担起重任。

2、小结:家庭的贫困,使得她的生活艰辛而困苦。相机板书:生活的艰辛。

3、面对这样艰辛的生活,她又是怎样做?的呢?在这段话中读懂了什么呢?

4、交流:抓住“尽管……却……”。

5、继续交流: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她经历了生命的艰辛困苦的?

(二)学习第三节。

1、交流并相机出示:“她苦苦地等了几个月……失望的回信。”

2、师导:等待的滋味是不好受的,可夏洛蒂在苦苦等待……。

3、出示训诫。

(1)指导朗读。

(2)从信中你知道了什么?

(3)师相机小结。

(4)相机板书:世俗的偏见。

4、面对这样一封充满偏见的回信,夏洛蒂又是怎样对待的呢?

5、交流,抓住词语“昂起头”、“随时刺激、鞭打”“偏要”……。

6、师小结:夏洛蒂钉在床头的不仅是一封信,更钉下自己坚定地信念。

7、相机板书:坚定地信念。

(三)学习第四节。

1、生交流。

2、师渡。

3、相机小结:文学这条道路对于他们来说毕竟太艰辛了。板书:创作的失败。

5、交流出示第6节。

6、师过渡:姐妹三人就是在这样充满荆棘地创作道路上不懈地努力着。板书:不懈地努力。

三、拓展练习,课外积累。

1、出示句子:她们硬是用……硬是……“。

2、指名读。

3、说说你的体会。

4、出示《简爱》的影响。

5、再读句子。

6、此时能说说看像夏洛蒂这样的小草是怎样变成大树的吗?

交流引导。

7、她们三姐妹给你们哪些启示呢?

生交流。

四、总结全文,齐读课题。

五、作业布置。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体会钱学森冲破阻碍,为了祖国的科学事业不断努力献身及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为祖国的腾飞发展作贡献。

第二课时2016年11月11日。

一、导入点中心。

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钱学森》。2课文类型:以事喻人。

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钱学森?钱学森是个怎样的科学家?

热爱祖国报效祖国。

爱国心报国情。

你是读了课文中的哪些内容体会到的?板书出示钱学森的两句话,集体朗读。二、出示自学要求:

探究问题一:钱学森两句话都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小组合作学要求:

(1)交流汲精华:

与小组成员细品钱学森说的话,交流阅读批注。(2)合作展风采:(1.感情朗读2.抓关键词谈体会3.人人有点,点点有思,思思有文)。

指导小组交流。

教师及时点评,指导做好笔记。

句1——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热爱祖国,时刻准备着报效祖国(做好笔记)。

再读,读出爱国情感。

句2——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祖国的儿女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为祖国解放而激动,更坚定了早日回国、报效祖国的决心。齐读板书:说话句,有选择。

指导阅读,读出坚定的语气。3.围绕“说话句”选材。

钱学森无论身在何处,都不忘自己的祖国,时刻想到回到祖国,为祖国建设服务。这就是他最令人敬佩的地方。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钱学森的两句心声。(齐读两句话)4、情景引读:

钱学森去向冯卡门教授辞行,冯卡门教授说:“我们给你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你为什么还要回去呢?”

解,他。

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钱学森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些同学劝阻道:“新中国刚成立,要钱没钱。要设备没设备,回去搞科研困难太大,还不如留在美国,有先进的实验室,还是留下来吧。”

钱学森回答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学到这儿,发现没有,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两个重点句来写的。这就是这两句说话句在这篇课文中非常独特的作用。

为什么写美国高级将领的话?(理解“五个师”“决不能”)。

写说句话句,配角的话是不是不要写?不是的,像这样,能反衬出主人公特点的话,就该写。

读读句子,体会:钱学森回国的意义重大,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引导阅读,接着阅读课文最后一节,体会钱学森回国的巨大贡献。三、学习习作特色1.朗读体会“特写”

理解“劈波斩浪”——归国之路历尽磨难,充满艰辛理解“火箭的壁舱”——研究火箭导弹3.当堂仿写“特写”

找找文中表示时间的词1955年10月1日1934年。

1949年10月1日1955年9月17日。

按时间的先后,应该这样排1934年。

1949年10月1日1955年9月17日1955年10月1日。

——课文的开头好在哪里?(课文用倒叙的手法,把归心似箭、一心报效祖国的钱学森晒在读者眼前,深深吸引着每一个中国人。)课后练笔:推荐一:

放学回家后,我做完作业,迫不及待拿出《????》来看,这本好书,是下午公益嘉年华活动时买来的。

在我的手机相册,珍藏着一张合影,那是10月12日苏州白马涧秋游时,我和好朋友???一起活动时拍的。四、阅读推荐。

你还知道哪些爱国的科学家,那就看看他们的传记。

钱三强袁隆平李四光如:《钱学森传》。

《感动中国的100位爱国科学家》。

《华罗庚的故事》。

《为中华民族之崛起而读书》。

《小草和大树》教案教学设计

争分夺秒,孜孜不倦,终获成功。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要求:

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目标: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四、教学重难点:

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抓住生活“再艰苦再劳累,……跟父亲读书”等细节体会主人公热爱学习、要强好胜的性格。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过程:

一、简介人物,激发学习兴趣。从课题入手,感知课文。

1.根据生活常识,请学生交流对小草和大树的认识。

2、.课文所写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为什么要以“小草和大树“为题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交流理解。在交流过程中,老师相机指导,理清文章的大致思路。形成板书:

小草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立志写诗,遭遇打击反思权衡,开拓新路。

孜孜不倦,敲开文学圣殿的大门大树。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朗读思考;哪些自然段讲的是一个方面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

3.学生默读思考,同桌交流。

4.指名说说全文共写了几个方面的内容,教师。

适当点拨。

5.请学生概括出全文主要内容。

三、指导写字。

1.师重点指导。

2.学生写字3.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教学重点:结合家庭不幸、艰难谋生的情节,理解感悟主人翁的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要强好胜、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性格。

《三打白骨精》

1、细读课文,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

2、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的不同之处。

3、体会孙悟空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

比较三次怒打白骨精所用语句的不同及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概括孙悟空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唐僧师徒来到住着白骨精的山洞前,发生了什么事呢?

那么孙悟空又是如何与白骨精作斗争的呢?

二、细读课文,理解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

1、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你最喜欢哪一打呢?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圈圈画画。

2、交流:

你为什么喜欢这一打?

进行朗读训练。

特别是孙悟空的话。

3、比较:

出示课后第3题问题,指名读题。

按照表格,找出文中有关词句。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

孙悟空怒打。

白骨精逃跑。

唐僧阻挡。

交流朗读,评议,再读。体会文中三打过程中所使用句子的不同和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

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概括孙悟空的性格特点。

句式说话:我觉得孙悟空是个的人。

总结:坚定不移、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

三、总结。

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想法?

你想要对你的亲戚朋友说什么呢?

听课随感:

一、该课表现突出的几方面。

课文主要写了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的经过,吕老师这节课重在引导学生理解描写三次打斗中所用的词句不同这一文章特色。

1、重视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因势利导。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设情境、提供机会。吕老师让学生自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打”,读读、圈圈、划划,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打?再师生交流讨论,老师及时点拨,指导朗读。这样的学习,能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动脑、动口,在亲身体验中加以领悟,让学生在交流中达到共识,体会文章语言文字的美。

2、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感悟和积累。

在学生交流自学心得时,吕老师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体会,说说文中哪些词句用得好,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孙悟空三次怒打白骨精,白骨精三次逃跑,唐僧三次阻拦在词句描写上的变化,并从文中找出重点词共同完成表格,既进行了语言文字的训练,又为下一课时复述课文做好了铺垫。

3、重视学生写作技巧的指导。

吕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三打”,并没有停留在课文中,而是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要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这样写课文内容更为丰富,使人感到新鲜。然后,吕老师不失时机地指导学生在平时的写作当中,叙述同样内容时要注意:语句要有变化,文章才会更有吸引力。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多知识点都是交叉在一起的,也是紧密相连的,只要我们像吕老师一样时时指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相信学生会逐渐地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高。

二、值得商榷方面。

整堂课最大的遗憾就是参与的学生太少。是否在自学课文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打”进行自由组合,开展小组学习,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读读、说说、议议,保证参与度,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机会?然后由小组汇报的形式,师生共同理解课文是怎样写孙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的。这样教学,或许在具体交流时还可以节约时间,保证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

苏教版六年级《确定位置》教学设计

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刘洪超。

【教学目标】。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同学们,今天刘老师将与大家一起学习确定位置。

(一)(课件出示课题)。

(一)2.创设情境:刘老师第一次在你们班上课,对大家都不认识,但有一个人必须要先认识一下,这个人是谁呢?那就是你们的班长,但我不知道你们的班长坐在什么地方,请你们在刘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卡纸上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你们班长在班内的位置记录下来。看看刘老师能不能通过你们的信息准确找到你们的班长。(注意要写上自己的名字)(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

(2)收集4--5位学生作业(注意不同类型)。

(4)学生汇报,老师补充,淘汰不恰当的方法,留下用“第×组第×个”的表示方法。

板书:第×组第×个。

(6)请你们用这种方法告诉刘老师你们的班长的位置。(认识班长)。

二、操作探究。

学习新知。

1.请你用我们刚才的方法向你的对子介绍你的位置。2.刘老师有个提意,我觉得这种表示方法还是有点复杂,能不能再简单点,说说你的意见?(变成两个数)。

为了让这两个数分开,我们可以在中间加一个逗号“,”,为了与前后的数字或汉字分开我们再加上一个括号。

3.同学们太了不起了,仅用两个数字(×,×)就可表示位置,知道你们发明的这种表示位置的方法叫什么吗?(数对)。

在数对中前面的数表示什么?后面的呢?板书:数对。

4.为什么说你们了不起,因为你们的想法和数学家是一样的。(课件出示小知识)。

5.下面我用数对说出某一个同学的位置,请相应的同学以最快的速度起立,看谁的反映速度快。(老师点名,学生起立)。

请你在草稿纸上用标准的数对表示出他们三个人的位置?(学生操作,教师反馈信息)。

7.练一练:请同学迅速完成课本第80页的说一说的第(1)、(2)小题。(学生完成,课件订正,反馈信息。)。

(1)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2)点名汇报,你为什么这样写?(3)反馈信息。

三、反馈新知。

1.在我们的生活中,不仅只是同学们的座位可以用数对表示,小区建筑的位置也可以用数对来表示。(1)课件出示课本第81页第1题。(请同学们在课本上每个建筑旁边用数对表示出它们的位置。)。

(2)学生独立完成。(3)学生汇报、课件显示。(4)反馈信息。

2.(课件出示班级座位方格图)。这是我们班的座位方格图,图中会依次出现一些圆点,请与圆点对应的同学起立并说出表示自己位置的数对。

(1)小组讨论:这些数对有什么特点和规律?

(2)点名汇报。

3.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了数对表示位置,或者可以用数对表示位置。(班级座位、停车场车的位置、围棋盘上某个棋子的位置、地球上某个地方的位置。)。

课件出示地球仪,阅读你知道吗?

由同学们发明的数对已在生活、科技、军事等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作用可大了,所以大家一定要努力学好数学。

四、课堂小结。

你觉得你今天的表现怎样?你认为哪些同学表现特别棒?

学生主体地位在数学概念教学中的体现。

(一)设计说明及课后反思。

(一)是新世纪版四年级上册的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的范筹,同时也属于概念性的内容。在以前的教学经验中,不少老师认为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是不太容易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因为这一内容不便开展非常严密的逻辑推理。为在这一内容的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地位作了如下思考。

一、通过“学生自主描述班长位置”的活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用“第几组第几个”的方法来确定位置是从学生的若干方法中产生的,不是由老师规定的,在这个过程中经历了学生自主描述、自主评价等活动,老师只是在自主评价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表现作出适时的引导与点拨;并由此提炼出“数对”,“数对”的提炼也是先由学生进行,老师作适当补充。

二、充分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由“班级具体情境------主题图------方格图”逐步抽象的过程,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灵活应用数对表示位置。因为有了“第几组第几个”作为基础,学生用数对表示不再显得困难。所有在逐步抽象的几个活动中,老师总是安排学生先试试,再汇报,再点拨和纠正。

两点思考都是基于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突出智慧课堂中“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揭示出“数对”和用“数对”表示位置只是结果,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判断与概括的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

因为这一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再加上四(4)班的孩子特别优秀,所以预设与生成基本没有太多的出入,通过当堂检测可以看出,学生掌握得还比较好,达到了目标要求,有少数几个孩子出现的错误也在我的预设之中,而且我认为有这几个错误比没有错误更好。

但在这节课中,由于本人记忆力不是太好,有些语言没有按设计的说,是否显得有些随意?由于几年时间没有系统地教数学,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把握、对学生的把握是否有不当之处?恭请看课老师能客观地提出一些建议或意见!谢谢大家了!

《爱之链》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

教学目标:1、从写的角度关注教学,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和语言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人间真情,知道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应该给予无私的帮助。

3、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爱之链》,让我们一起去细细品味一下这根爱的珠链上那感人的一幕幕。

2、你还记得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吗?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乔依老妇人女店主。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1、速读第一至四自然段,请大家看一看哪一小节具体写乔依帮助老妇人的?

(生读、找)。

2、出示一段话(与课文进行比较)。

师;同学们,我们平时在作文中,读到的经常是一些概括性强的语言,可是这段话用事实来说话--通过乔依的动作、来神态表现乔依的卖力,使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3、这是乔依帮助老妇人的具体过程,同学们会读书的同学能将一段话读成一幅画,甚至是一组画面,在这段话中,隐藏着许多画面,请大家再读读,你能看到什么样的画面呢?等会请你向大家描述一下。

生:我看到乔依正趴在车底下,脚上没有袜子,手上也没有手套,他冻得直哆嗦,可是还在一丝不苟地揣换着车轮胎。

师:你所看到的画面我们也看到了,你有一双细致的眼睛。

生:我看到的乔依不停地流着清水鼻涕,手被蹭破了,血流了出来,但乔依都顾不上了,他似乎已忘记了身边的一切,只记得给老妇人修车。

师:这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哪。

生:风雪不停在落在车子的四周,乔依露在车外的身体都落了一层雪花,乔依一边干活,一边不停地用手呵着热气,使自己的手指还能勉强活动。

生:我看到乔依从车下爬出时身上全是污泥,而他的手上也满是油污。

师:是啊,乔依的行为就是一幅幅图画定格在我们心中。这么多画面连在一起,能读出你的感动吗?(学生练习)。

师:谁来读?(指一生):(师:我的声音告诉大家真的感动了,带着这份感动,我们一起走近乔依吧!

4、作者用笔精细,将深深的感情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读来备受感染与熏陶。认真读读第一部分的其他小节,你一定有更深的感受。

学生自读作批注与文本对话(师边巡视边提醒学生:不要忽视藏在课文中的某个行为,某个细节,只要你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就会有深刻的感受。)。

5、在此基础上,以教材校本为中介,以学生的“批注成果”为话题,师生展开对话交流。

同学们,你们认真阅读,仔细批注课文,一定会有许多感受,请自由交流,学生各陈己见。(此刻教学没有了预设性,有了生成性,它要求教师跟着学生的话题走,这既是一种引领,也是一种互动。)。

生:“他没穿袜子”、“破手套”、“衣服也更脏了”看出乔依生活贫困。

生:乔依让她坐进车里,看出乔依关心老妇人,为老妇人着想。

生:老妇人在冷风中微微发抖……。

生:老妇人看到乔依,反倒紧张地闭上了眼睛。说明她很害怕。

生:她在这个荒芜人烟的地方已经等了一个多小时了,她又冷又怕,几乎完全绝望了。

读读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你从乔依安慰老妇人的话中体会到什么?(热情、体贴、细心)。

淡淡的几句话如暖风吹拂过老妇人的心田,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生:从“乔依看着老妇人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汽车。”可以读出乔依对老妇人的帮助是发自肺腑的诚心的帮助。

6、出示第六小节。

来,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相信你读了这段话,对乔依会有更深刻的认识,对乔依的行为会有新的理解。

师:乔依生活贫困,又面临失业,他需要钱吗?可他为什么会愣住了?

交流,理解“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不容质疑)。

多么质朴,多么纯洁的想法啊。再读第六小节。

小结:在乔依困难的时候,他曾经得到过别人爱的帮助,(板书……)所以当他看到被困雪地,孤立无助的老妇人需要帮助时,不容质疑地伸出援助之手。他不求报酬,只希望老妇人也能把悠悠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同学们,这爱之链的第二个故事,就请你们自己来学习。

同学们,会读书的同学还能将一段话、几段话读成一句话。

请同学们自读9~11节,完成填空。

2、[出示填空]。

到了小餐馆,老妇人看到,

突然想起了,

于是。

她还看到了什么?还会想起什么?你可以结合前文,也可以展开想象,自己先练习说一说。

让我们回到那简陋但温馨的小餐馆去感受这动人的故事。

生: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可见餐馆条件简陋。

生:尽管如此,女店主递上来的毛巾却是“雪白”的,可以看出女店主工作细致,待人热情。

生:女店主身怀八个月的身孕,身体极度的疲劳,是最需要人帮助的时候,她还为老妇人端茶送饭,说明女店主的热情。

生:女店主脸上带着甜甜的微笑,在寒冷的冬天里,她把春天般的温暖带给了顾客。

四、学习第三部分。

1、引读:关上店门,女店主走进里屋--。

2、[出示句子]。

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依……”

师:初读课文的结尾,你感到意外吗?有什么意外?

生:我想不到女店主就是乔依的丈夫。

师:是啊,这正是作者构思的巧妙。

师:从“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细节让你触动的?

生:从“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睡着了”,读出了乔依的劳累。

生:从“她不忍心叫醒他”,读出了女店主对丈夫乔依的体贴和关爱,同时也读他们夫妻间的恩爱。

师:从女店主的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他们的生活虽然很贫困,但他们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有这样的心态,生活肯定会好起来的。

生:世界上还是好心人多,有我们的努力,有周围好心人的帮助,我们一定会好起来的。

生:你这么善良,只要我们彼此相爱,一切困难会克服的,日子一定会好起来的。

生:你会找到工作的乔依……。

五、小结升华。

板书:一直常常。

……乔依老妇人女店主……。

师:你们看,乔依帮助了老妇人,老妇人帮助了女店主,乔依帮助了别人,其实就是帮助了自己。只要你付出了关爱,也必定会得到别人的关爱。每个人的爱都在传递,在延续,这就是一根爱的链条,这就是一条--爱之链(生齐读)。

师: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么理解这个“爱”的吗?

师:板书繁体的“爱”字,同学们“爱”,上面是手,中间是心,下面也是手。爱是什么?手捧一颗真心,轻轻地放在别人的手上,这就是爱。同学们,当我们享受着爱的阳光,呼吸着爱的芬芳,你是否曾想过也把这份爱传递给别人呢?真心希望我们都能成为爱之链中的一环,让爱的金链永远不断!

今天我们所学的这篇课文所发生这一切感人的故事都是因为爱,也正是因为大家心中有了爱,这个世界才会更加美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曲爱的赞歌。

2、播放歌曲《爱的奉献》(屏幕出示歌词)。

七、拓展延伸。以“乔依醒来……”为开头,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姥姥的剪纸

教材分析:

课文描述了作者“我”有一位剪纸技艺高超的姥姥。说她普通,她实在又不普通,一手高超的剪纸技艺,让所有的人都赞不绝口。姥姥手里的剪纸会说话,会传情,永远牵动着“我”的心,让祖孙有了太多的回忆与快乐;说她不普通,她实在又太普通,每天洗衣、择菜、淘米、喂猪,与所有的姥姥一样,朴实平凡,日夜操劳,与外孙相濡以沫,有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全文总共13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三部分。其中“剪纸“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也是情感的载体。沿着这条主线,就可以披文入情,走进姥姥与作者的内心情感世界,整篇课文语言优美,情感饱满,通过动情地读就可以感受到姥姥对“我“的深情及“我“对姥姥的思念。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

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

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生字只识不写。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一、导入新课。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几幅剪纸,请大家欣赏。(配乐欣赏剪纸)。

2、你们知道吗,这几幅剪纸都出自一位老人之手。下面,老师就带领大家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位老人的拿手绝活--剪纸。(板书:12、姥姥的剪纸)齐读课题。

二、检查自学效果。

课前大家都已经预习过了,生字词掌握了吗?课文读熟了吗?下面就来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生字词。

小屯喂猪刁难岂知。

庄稼驮着啃食清清爽爽。

择菜捂住。

(1)指名读。齐读。

(2)通过预习,你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

还有那些不理解需要提出来?

(3)在写前你有没有要提醒同学注意的?

学生完成书上描红。教师。

听写生字词。反馈。

2、检查读课文情况。

(1)读了课文,你对哪一个小节印象深刻?

(2)指名读印象深刻的一段,说说留下了什么印象。

三、默读课文,思考,姥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交流。

四、作业。

1、补充习题第1、2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联系上下文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姥姥的心灵手巧、勤劳善良和对“我”的浓浓的亲情,感悟作者字里行间流露的对姥姥的深情思念。

教学重点:体会浓浓的亲情。

教学难点:理解“熟能生巧,总剪,手都有准头了”这句话的含义。

一、复习。

1、读题。

2、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姥姥的剪纸怎么样?

(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形态各异、活灵活现……)。

二、学习1--6小节。

1、过渡:姥姥的剪纸的确惟妙惟肖、栩栩如生。书上有个词就能很好地来形容姥姥的剪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看能不能找到这个词。

2、交流。相机板书:神。

3、姥姥的剪纸那么神,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请你读读课文,用笔画出相关语句。

学生读后交流:

(1)大平原托着的小屯里,左邻右舍的窗子上,都贴着姥姥心灵手巧的劳作。

师: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在这句话里,你最关注哪个词?(都)一个“都”字,让你感觉到什么?(姥姥的剪纸作品很受家乡人们的欢迎,到处贴着她的作品。我感觉到姥姥这个人真好,是有求必应。)。

你想想,当作者写下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自豪、赞叹、开心……)请你带着自豪的心情读读,请你带着赞叹的心情读读……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2)一把普普通通的剪刀,……便要什么就有什么了,……无所不能。

师:从这段话中,你知道了什么?(“普普通通”“翻来折去”材料平常,方法简单,居然“要什么有什么”“无所不能”,从正面表现了姥姥剪纸技艺的高超。)指导朗读。

(3)“你姥姥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剪只母鸡能下蛋,剪只公鸡能打鸣。”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姥姥的剪纸形象逼真)。

猫、虎、母鸡、公鸡都是动物,除了动物,姥姥还会剪什么?书上怎么说的?(人物、植物、器物等等。)。

现在请你扮演乡亲们,学着书上这句话的韵味和形式来夸夸姥姥剪的其它东西,同桌先互相夸夸。(出示:你姥姥神了,剪像,剪像,剪个,剪个。)。

(4)一天,我用双手死死得捂住姥姥的双眼,让她摸着剪窗花。岂知工夫不大,一幅'喜鹊登梅'便完成了。

师: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死死地捂住、摸着剪”说明剪窗花难度之大,“工夫不大”说明姥姥动作熟练,完成速度快。由此可见她技术高超。)。

指导朗读。

(5)“嗬,梅枝与喜鹊形象生动,大小疏密无可挑剔。”

指导朗读,读出姥姥的技术高超,以及我的敬佩之情。(谁能把作者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4、姥姥的剪纸真是神啊,同学们,姥姥的剪纸为什么会这么神呢?

讨论交流:

(1)“熟能生巧,总剪,手就有准头了!”

理解“熟能生巧”:熟的意思是--熟悉,熟练,巧的意思是--灵巧,灵活。熟悉、熟练了,就能产生巧妙的办法,手就会灵活。

姥姥“熟能生巧”的本领是怎么练就的呀?(“数九隆冬剪,三伏盛夏剪,日光下剪,月光下剪,灯光下剪,甚至摸黑剪。”)。

这些词语看出姥姥剪得多,剪得时间长。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长年累月的练习,使得姥姥对“喜鹊登枝”非常熟悉,所以产生了一些灵巧的方法,剪得熟练。

(2)“姥姥的手就是眼睛,好使的剪刀就像她两根延长的手指。”

(姥姥的手就是眼睛是因为--姥姥的手有家数,有分寸,有把握,也就是姥姥说的有“准头”;说剪刀好使,就像姥姥延长的手指是因为--姥姥的手非常灵巧,把剪刀运用得灵活自如。)。

过渡:姥姥剪纸技艺高超,除了经常练习,熟能生巧,还有什么原因呢?

(3)“我看惯也记牢了姥姥剪纸时身心入境的神态,那剪刀行在纸上的刷刷声,悦耳之极。”

理解:身指--身体,心指--精神,入境是指--进入某种状态或境界。

姥姥剪纸是什么神态呢?请同学们看书中插图,姥姥剪纸时眼睛--紧盯着手中的剪刀和彩纸,眼神--专注,对手中的活儿是--一丝不苟,整个的身体和精都沉浸到了非常快乐的剪纸活动中了。这就是“身心入境”的神态。

三、学习7--12小节。

2、交流:剪得最多的是老牛和兔子。姥姥是用剪纸来拴住我。板书:拴。

5、讨论交流。

兔子骑在牛背上--疼爱;一起啃食青草--疼爱。

6、能不能给这两张剪纸起个名字?

7、作者的顽皮可爱愉悦着姥姥,姥姥的慈祥疼爱感染着作者,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同桌分角色朗读,表现出这样其乐融融的场景。

8、指名分角色朗读,评价。

9、从那时候起,我总是缠着姥姥剪兔子和老牛,它们形象各异--引读--。

姥姥剪的兔子和老牛无论形象怎么改变,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引读。从此段话中你体会出作者饱含了什么感情呢?(赞美、依恋)。

四、学习12小节。

(还拴得住。因为“我还是不断收到姥姥寄来的剪纸,……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2、师:如果,让你给这幅剪纸取个名儿,你会取什么名儿?

(凝望、浓浓的爱……)。

3:同学们,姥姥寄给我的剪纸,想对我说什么呀?看到这幅剪纸,我想对姥姥说什么话呢?让我们把姥姥和“我”想说的话写下来好吗?请左边两组同学写姥姥想对我说的话,右边两组同学写我想对姥姥说的话。

4、交流学生的写话。

5:师:同学们,这仅仅是一幅剪纸吗?这分明是我和姥姥之间浓浓的情啊!板书:情。

6、过渡:引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

7、师:我心飞扬,我梦依旧,姥姥的剪纸将拴我一生,拴我一世,让我们饱含真情地齐读这段话。

五、总结课文。

(生:思念之心。依恋之心。怀旧之心。感恩之心。回归之心……)。

2是呀,思念之心、依恋之心、怀旧之心、感恩之心、回归之心统统被姥姥的剪纸拴住了。有一首歌这样唱着:我来自偶然,像一颗尘土,有谁看出我的脆弱;我来自何方,我情归何处,谁在下一刻呼唤我……(随后陈红《感恩的心》响起。)。

六、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3、4题。

板书设计:

12姥姥心灵手巧勤劳善良。

剪纸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神!

六年级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匆匆》是人教版十二册第四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篇散文朱自清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充满着诗意的语言,将自己的感慨依托于燕子、杨柳、桃花等多种可观的大自然景观中,读起来像一首流淌的小诗。教学时我着重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悟语言的美,进而感受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二、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本文语言优美、文辞隽永,优美的语言中包含着作者浓郁的情感。这对于心理方面还不够成熟的六年级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二)能力目标:

1.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2.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目标:

在阅读中感悟作者的美好心灵,认识时光的短暂和一去不复返,从而更珍惜时光,珍惜生命。

四、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语言美,领悟表达方法。

(二)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策略:

诵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

(一)多媒体课件。

(二)学生课前准备:搜集关于朱自清的资料。

七、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语言导入;

同学们,我们前边学过乐府诗《长歌行》还能想起来吗?(学生齐背)这首诗中的'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吗?(珍惜时间)是啊!自古以来就有许多文人志士写过珍惜时间的名诗佳句,我国大教育家孔子就有过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慨叹,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匆匆》。

(二)作者介绍:

借助课件介绍作者的有关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饭碗、伶伶俐俐、徘徊、赤裸裸等生词。

2.熟练地、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

(四)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

1.读准字音。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五)、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

1、听录音,领悟感情,思考问题:

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

2、根据学生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

a引导学生汇报感受。

b学生个性化朗读。

(2)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

a品读八千多日子的无声无息,体会作者比喻运用的巧妙。

b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1922年3月,当时作者已经24岁。五四运动时,朱自清为光明和新时代的到来而欢呼。五四高潮过后,由于旧的东西没有摧跨,新的社会蓝图又不清晰,朱自清很想为国家作出贡献,但是他找不到方向,没有目标,于是陷入了思想苦闷中,徘徊于人生的十字路口。在犹豫、徘徊中,眼看宝贵的时光从身边白白地流逝,于是作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散文。

(3)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a学习表达方法。

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

b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

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c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说.

的时候,

日子从;

的时候,

日子从;

的时候,

日子从。

d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a引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来理解本文感情。

(六)小结,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惜时、伤时的古代诗词、文章、名言、警句。

3、写一段自己对人生短暂的思考。

16、匆匆。

时光匆匆。

(无奈)。

一去不复返。

鞋匠的儿子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2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新出现的词语。

3、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度大度的优秀品质。

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上网、查阅书籍和向别人请教等方式了解林肯的生平情况。

2、在对比品读中领悟林肯处乱不惊、宽容大度的人格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宽容是一种力量,学习林肯襟怀坦荡、仁爱正义、宽容大度的优秀品质,并对林肯在辩论中处乱不惊、以情动人的演讲风格有所领悟。

重难点与关键。

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学习林肯的优秀品质。

2、体会引导学生领悟宽容是一种力量。

教具准备。

小黑板、朗读磁带、卡片,课件等。

课时划分。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词(卡片),听写部分词语。

2、课文可分几段,各段段意是什么?

二、研读课文,体会“尴尬”。

1、课文通过几个事例来写林肯,谁来说说第一个事例主要讲了什么?

3、反馈学习情况。

(1)当林肯站上演讲台时,参议员的态度是怎样?

(2)林肯在演讲前参议员是怎么嘲笑羞辱林肯的?

出示:“当林肯站上……儿子。”

“所有……大笑?”

(3)个别读。

(4)引读林肯在演讲中、后参议员的态度。

三、研读课文,体会“睿智”

1、林肯在演讲中究竟说了什么,一下子扭转了参议员的态度。

2、抽读、齐读林肯的话。

3、出示林肯的四句话。

4、多读,体会林肯高尚的人格魅力。

5、交流反馈学习情况。

6、教师小结。

四、研读第6自然段,体会“热爱和平、统一”

2、放朗读录音,指导朗读。

3、读林肯在演说中强调的话,你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堂小结。

1、你觉得林肯是个怎样的人?

2、你要学习林肯什么品质?

3、总结写法。

六、作业。

1、多读课文或有关林肯的资料。

2、选择一两个事例,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或心理进行细节描写,展示其人格魅力。

附板书设计:

21、鞋匠的儿子。

林肯。

六年级教学设计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成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将心比心”这个成语的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如何进行人物语言描写,而使表达产生感人的效果。

教学用具。

电子白板。

教学过程。

一、板题示标(2分钟)。

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当你坐在拥挤的公交车上时,这时突然上来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当你在路上行走时,身旁的一位小朋友突然摔倒了。面对这样的情形,你会怎么做?今天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八课《将心比心》,学完课文以后,相信你就会毫不犹豫地告诉老师答案了。

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白板出示,指名读)。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初读课文,扫除生字)(7分钟)。

师:目标明确了,现在我们来比赛读课文。要求:读的同学声音洪亮,不丢字,不加字,听的同学认真听,有错及时举手纠正。

1.指名读,生纠错。

2.师板书易错字。

扎(多音字)不禁。

3.白板出示词语,齐读。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感知课文内容)(8分钟)。

师:同学们课文已经能读正确流利了,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哪两件将心比心的事?(3分钟后,比谁回答得更完整!)。

1.生自学。

2.交流结果,教师指导学生将句子说完整。

第一件事:一位阿姨帮奶奶开门。

第二件事:妈妈鼓励为她扎针的护士。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品读、理解课文。)(13分钟)。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如果你是那位阿姨会怎么做?如果你是文中的那位被扎针的母亲,你会这样做吗?(5分钟后,我们来交流。)。

i.学生自学,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师:文中的阿姨、母亲是怎么做的?找到读一读。

3.学生品读,说体会。

师:刚才人家谈得都非常好,其实在文中有段含义深刻的句子,谁能读一读?

4.电子白板出示最后一段。(学生齐读、多人读。)。

师:这段话向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通过刚才朗读,相信同学们都有了一定的理解,谁来谈一下。

5.生谈理解。

师:做任何事都要将心比心,多想想对方,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我们身边处处有爱,世界就会变得更美好。

五、拓展延伸(当堂训练)(10分钟)。

师:课文学完了,相信同学们的心中一定不会是空荡荡的,装满了想说的话:你的感受、你的收获、你想说的话、你所想到的……把自己想说的话写在本子上,写好后,全班交流。

1.学生自由练写。

2.全班交流。

六年级教学设计

这篇课文通过对一件关于灯光的往事的回忆,歌颂了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说明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励我们要学好本领,建设好前辈用鲜血和生命开创的新中国。

教学目标。

认识“皖、郝”两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了解作者由具体事物而产生的联想,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先烈的宽阔胸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做出的贡献,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倍加珍惜。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由具体的事物而产生的联想。

教学构思。

先指导自学。通过速读了解大体内容,找出不懂之处。在自学的基础上抓重点理解,理清课文条理。指导学生抓住主要内容进行缩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查找的有关革命先烈的故事。

教学时间。

1课时。

学生学习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

2、灯光,对于我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灯光,会是怎样呢?(学生畅所欲言)。

3、许多革命先烈,从未见过灯光,但为了让我们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生活,他们不惜献出自己的生命。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便围绕着灯光回忆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二、根据阅读提示,学生自主学习。

三、交流自学体会。

1、小组交流:可先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提出不理解的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课文中前后出现了几次灯光?火光?

(2)作者为什么要用“灯光”作题?

(3)战斗前夕,郝副营长为什么要看那本书?

(4)郝副营长“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可能在想什么?

(5)郝副营长能否既照亮了道路,又不暴露自己?根据提出的问题,再读书,尝试自己解决,并在组内互相说说想法。

2、指导学生填表(出示课件),引导学生深入读书、体会。“多好啊!”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谁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出现三次)讨论:他们说话时,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什么?(对学生讨论要求不要过高,学生只要能根据课文内容,分清看到的是什么,可能想到的是什么就可以了。)。

第一次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天安门广场广场上千万盏灯北京的夜晚真美啊!

祖国的建设发展得真快啊!

第二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如果大家能够国上这样和平、幸福的生活该多好啊!

第三次战斗前夕交通沟书中插图战争结束后,孩子们都能够在明亮的灯光下学习,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四、再次自学,讨论写法。

1、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

(2)哪些地方是写往事?

2、找出文章的想象部分。

3、小结想象部分的作用。

(展示美好愿望,表现内心世界,使主题升华。)。

五、你学习了本文后,有何感想?你想对革命前辈们说些什么?怎样才能不忘前辈呢?

六、写一写感想,指名读一读。

七、教师小结:

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下学习,年仅22岁的郝副营长献出了他的宝贵生命。当我们安享灯光的温暖与明亮时,请不要忘记那些没来得及见到灯光的革命先烈。

作业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们听。

2、查找有关革命先烈事迹的资料,开个故事会。

3、灯光。

引起回忆。

灯光对往事的回忆。

回到眼前(现实)。

六年级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2、小组讨论:画面画了哪些内容?3、学生个别阐述,揭示新课内容。

二、启发学生想像1、教师启发谈话。

三百六十行,行行不可少,既有各自的辛劳,也有各自的骄傲。不同的职业,有不同情趣,也有不同的特征和面貌。你知道哪些职业?描述一下你比较熟悉的职业,他们有哪些特征2、学生想,小组讨论。3、学生个别阐述。

构图要力求突破常规,做到完整、饱满。运用自已熟悉的各种工具表现画面。比如:铅笔、蜡笔、水彩,或综合材料。保持画面的整洁。

三、教师指导水粉、水彩等的综合绘画。

四、学生根据想像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作业的欣赏。

《小草和大树》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科学知识目标: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上的第个角落都有生命的踪迹。它们有的高耸入去,有的体不盈尺;有的剽悍凶猛,有的柔弱温顺;有的重达数百吨,有的小到用肉眼难以发现……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各种各样的生物吧!

首先我们先说说植物,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今天我们就研究十分普通的植物--小草和大树。

二、新授。

1、比较小草和树。

(1)让学生分别列举自己见过的一些小草和大树的名称,谈谈自己是怎样区分大树和小草的。

(2)带领学生在学校内或学校附近观察认识的小草(蟋蟀草、狗尾草、芦苇……)和大树(桃树、杨树、梧桐树……),并及时记录它们的特征。收集一些小草带回教室。

(3)分小组交流自己的记录,并且概括小草的相同特点和大树的共同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的内容,了解植物可以根据茎的特点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5)看第4页的插图,说说图中的植物哪些属于草本植物?哪些属于木本植物?重点指导香蕉这种植物的分类。

(6)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植物(花生、玉米、高粱、柏树、槐树、爬山虎、榆树……),让学生分类。并相机纠正植株很小的植物一定都是草本植物,高大的植物一定都是木本植物的错误观点。

2、给植物分类。

(1)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下面也让我们制定标准,给第5页插图中的植物分类吧!

(2)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些植物,再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给它们分类。

(3)小组合作学习,按一定的标准给图中植物分类。并将本组的植物分类标准和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上。

(4)全班交流,并分析全班找出的分类方法,通过比较,推选了出最科学的分类方法并说出理由。

(5)观察不开花植物,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三、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植物,并通过书本、上网搜集植物的有关资料。

六年级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体会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为此作出的贡献,懂得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练习缩写课文。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理解先烈的广阔胸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2、从郝副营长在战斗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王愿坚,当代著名作家。1945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随军记者创作了许多革命历史题材的小说。被列入100部爱国主义教育影片的《闪闪的红星》,他是剧本的编者之一。)。

2、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的读音。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评议,纠正读音。

二、理清课文叙述顺序。

1、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全文一头一尾是写现在,中间大部分是写往事。)。

2、怎样把课文分成三?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三、理清第二段的叙述顺序。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第二段,想一想,这段讲了一件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讲的: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讨论怎样把这一段分成三层。

(4)请三名同学分三层朗读课文。

四、深入理解第二段内容。

1、指导理解第一层。

(1)指名朗读率一层。

(2)通过杳字典理解下列词语:挺进、豫皖苏、围歼战。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层的内容。(在围歼战开始前,“我”在交通沟里找到了突击连,来到了郝副营长身边。这是一位年轻的战斗英雄,他在激战之前心情是那样的平静,竟然借火柴的亮光在看一本破书中的插图,看得那样入神,火柴划了一根又一根。他从插图中一个孩子在电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和情景,想到了未来,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看书,该多好啊!”)。

(4)激战马上就要开始了,他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他在想什么呢?(革命胜利以后,劳动人民将有可能为建设祖国,为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而辛勤工作,而不再为地主资本家卖命,他们的子女将有可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学习,而不再像父辈那样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力……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郝副营长高尚丰富的内心世界。)。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这一层再朗读一遍。

2、指导理解第二、三层。

(1)指名朗读。

(2)指导理解下列词语:后续部队、千钧一发、整编师。

(3)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层的内容。(突击连冲进守敌围墙后,后续部队在黑暗中找不到突破口,和突击队失去了联系。这样,突击队孤军深入,得不到增援,围歼战有可能失败,情况非常危急。人们望着黑的围,万分焦急。就在这紧要关头,郝副营长点燃了那本书,高高举起,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道路。他自己则因为被火光所暴露,英勇地牺牲了。人们怀着崇敬和悲痛的心情埋藏了他的遗体。)。

(4)课文中说“为了让孩子们能够在电灯底下学习,他自己却没有来得及见一见电灯”。对这句话有什么体会?(表现了先烈为了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无私奉献精神。)。

(5)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名学生把“战斗打响后”和“战斗胜利后”这两层再朗读一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第二段。

2、预习课文的其它部分。

《小草和大树》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和聪明智慧才可能拥有精彩的人生。

二、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夏洛蒂在当时条件下面对传统和偏见追求“妇女的事业”所承受的压力之重和意义之巨。

第二课时。

(一)预习反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故事中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合作探究:

1、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

3、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屈服了吗?

4、探寻“小草”成“大树”的秘诀,并在课本上写上自己的看法。

5、主人公怀这样强烈的要求是想做什么呢?

三、检查合作探究。

抓住重点,感悟形象。

1.组织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面对这些不幸,主人公是怎样艰难谋生的呢?点拨学生结合自读收获交流所感受到的人物性格。

(1)抓住“洗衣、烧饭??”等一连串生活琐事引导体会主人公性格;

(2)抓住“始终没有停止??,希望用笔敲开幸运之门”点拨感悟主人公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品质。

3.指导有感情朗读这一个部分,体会主人公不平凡的人格魅力。

4.小结并回归中心句,齐读“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

1.指导学生读好骚塞的回信,感受世俗偏见对主人公的打击之深。

(1)抓住“在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句中的“小草”和“大树”点拨学生体会这里“小草”和“大树”的内涵,和骚塞的傲慢、冷漠与陈腐观念的可怕。

勇气才能面对这一切,挑战这一切!

(3)指导抓住语言提示语“傲慢的冷冰冰的、训诫”读好世俗偏见、陈腐观念的恶毒、傲慢和冷漠。

2.面对这些沉重的打击,夏洛蒂屈服了吗?

(1)指导学生结合自读收获,紧扣“不是妇女的事业”,深度感悟三姐妹的“誓言”所折射出百折不挠、勇敢抗争的光芒!

(2)指导感情朗读誓言的倔强、坚强!

3.小结并回归中心句,齐读“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

要求学生再读第(4~6)自然段,探寻“小草”成“大树”的秘诀,并在课本上写上自己的看法。

1.指导感悟主人公的坚定信念。

抓住第四自然段中“寥寥无几”、“仅卖出了两本”点拨学生透过主人公的多次失败思考。

2.点拨感悟主人公的聪明智慧。

3.朗读感悟主人公的孜孜不倦。

抓住第六自然段中“强烈”、“随时随地”等重点词句,放手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感悟主人公为改变命运所表现出来的勤奋和坚强。

(1)指点学生以“随时随地”这个词语为抓手,感受文学创作已经成了她们生活的全部这一特定内涵,。

(2)以“强烈”一次促进学生对主人公勤奋努力的朗读自悟活动。

(1)点拨再读题。

以课文第七自然段中“小草”成“大树”一句为契机,点拨学生回首文题,领会文题揭示了主人公与命运和偏见抗争的勇气。

(2)回归文本中心句“她的生命艰辛而又壮丽,像??”,从整体上再次把握“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交流夏洛蒂取得成功的人生启迪。

指导朗读感受主人公成功后的喜悦,并补充了解下列内容:

1.萨克雷说:“《简爱》使我非常感动,非常喜爱。请代我向作者致意和道谢,她的'小说是我能花好多天来读的第一本英国小说。

四、完成当堂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