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培训心得体会 > 新高考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新高考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范文(21篇)

时间:2024-03-06 13:56:10 作者:影墨

培训心得体会是培训效果评估的依据之一,对于培训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培训心得体会范文,供大家参考。希望通过阅读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在写培训心得体会时提供一些思路和启发。大家一起来看一看吧,相信一定会受益匪浅。

年新高考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本次培训课程是经过明师育人教育精心策划设计的,分别开设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管理对策与评价改革》、《高考多少事尽在启示中——“3+1+2”模式的主要内容与重庆两考落地的十大启示》、《新高考深度解析与学校应对》、《新高考背景下的有效教学策略》、《新高考改革高校招生录取模式解读》、《新高考改革下课堂教学改进》、《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指导》等精品课程。授课的教师都是在教育教学及研究工作中极有造诣的知名专家,不仅能够使我们参会的各位老师收获最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又能引导我们深入学习成功的教育教学工作经验和实践智慧!

6月11日上午,北京大教育考试评价中心陈庆军主任做了《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管理对策与评价改革》讲座,从高考制度改革与命题改革、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教学协作、改进考试评价发挥指挥棒作用三个方面让我们了解了新高考制度改革、内容改革、命题改革的路径和方向,并向我们介绍了选课走班的类型和实施建议、教学精细化管理、落实集体备课、优化自习功能、强化培优补弱、推行自我教育等内容,陈主任的报告有政策解读,有案例分析,有方法建议,让我们收获满满。

下午,重庆清华中学杜长明副校长的《高考多少事尽在启示中——“3+1+2”模式的主要内容与重庆两考落地的十大启示》讲座,就新高考的考试形式、分数计算、录取、投档、志愿填报、选科等做了细致解读,在此基础上以十大启示为架构,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真实具体的案例、清晰有效的方法为我们做了精彩的分享,虽然杜校长因为疫情不能亲临现场,但丝毫不影响报告的效果,现场不时响起阵阵掌声。杜校长的报告为我们即将进入新高考提供了很好借鉴、指导。

6月12日,我们有幸倾听了江苏省南通中学校长,正高级教师鞠九兵校长的讲座《新高考深度解析与学校应对》。鞠校长引经据典,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逐条分析了新高考对我们的挑战,让我们对接下来各自学校的课程和教学方式改革有了发力点。随后,鞠校长结合南通中学高考改革的实施方式,为我们介绍了新高考下南通中学在学习力、创造力和领导力三个方面的课程图谱,聚焦“六个下功夫”的课程设置,“四问”评价方式及选课走班模式,为我们后续教学改革找到依托。鞠校长高瞻远瞩又务实具体地让我们了解了新高考改革的实操情况,从他的身上,我们体会到了教育的更高境界与智慧。

6月13日上午,我们听取了郭老师的《新老高考的“大小变化”》的专题讲座,他从认识老高考、迎接新高考、机遇与挑战、策略与建议四个方面阐述了重庆新高考模式以及重庆新高考实施过程中的启示。他深刻解读了在新高考背景下学校管理与课堂教学的“大变”与“小变”,强调在变革的时代,我们要成为读懂规则的人,才能够应对变化。

6月13日下午,我们听取了杨宗年主任的《新高考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进》专题讲座,杨主任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充满激情的告诉我们新高考考什么、我们该如何教。他从新高考顶层设计为出发点,建议教师们认真解读国家教育政策和方向,认真学习《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新课程标准》等纲领性文件,进一步学习教材、改变课堂,从容应对高考。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

本人近期有幸参与了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新高考新课程新教材线上研修活动(高中英语)。研修过程中听取了多位专家的精彩讲座,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来自韶关的王锦霞老师所作的“区域高三英语教研活动设计与实施研究”的讲座。现就王老师的讲座浅谈几点个人的收获总结。

一、将课标理念与高三复习完美结合。

新课标自20xx年发布以来,现在已经是第五个年头了,课标里的各种理念也可以说都或多或少能够深入人心,但如何在日常实践中很好地践行却一直是一线教师在不断研讨当中。特别是在高三复习中,如何将课标理念与高三复习完美结合起来一直是困扰我的一个问题。因为我们平常经常看到的高三复习教学很多都是词汇语言点教学、语法复习、专题训练等,这些教学方式与课标倡导的教学理念是大相径庭的。然而,王老师的讲座却给我带来了新的启示。在王老师的教研整改下,新课标的理念已经能够很好地与高三复习完美地结合了,如她将以主题意义为引领的理念贯彻到高三复习的日常操作中。

二、将前沿教学理念与高三复习结合的大胆尝试。

从王老师的讲座中,我还发现她将很多前沿理念有机地与高三复习进行了大胆尝试,比如群文阅读。在王老师所展示的四节高三复习典型课例中,她介绍了在阅读课中运用群文阅读的方式进行高三阅读教学。该课例中,授课老师选用了一篇高考真题,一篇新教材的阅读文章和一篇旧教材的阅读文章。这三篇文章都是基于同一主题选择的,而且文体也都是说明文。本节课例中,第一个文本和第二个文本进行对比阅读,有效地实现了阅读技能的迁移,第三个文本作为拓展作业又再次巩固了阅读技能。

三、将区域学情与高三复习结合起来。

王老师除了把新课标和前沿教研的理念融入到高三复习中,而且还扎根于区域学情特点,把高三复习教学做实做到位。在王老师提供的四个课例当中,每个课例都是基于相对薄弱的学情开设的。这是非常接地气的做法,因为高三复习针对的群体绝大多数学生的学情并不是特别乐观。提供大量支架支撑学生有效地学习便是最大的基于学情的体现。以写作课为例,写作教学除了教授写作策略外,该课例中授课老师还提供了很多主题词、句、段的支架,而且这些支架也都是循序渐进,完全没有太多的违和感。

年新高考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理念的转变:

新课程的基本理念:

1、核心素养为宗旨。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等方面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本课程的学科特点和育人价值,是本课程的设计宗旨和实施中的基本要求。

2、内容聚焦大概念。“少而精”为原则,聚焦大概念,精简容量、突出重点、让学生深刻理解和应用重要的生物学概念。

3、教学过程重实践。强调学生动手、动脑,积极参与。通过探究性学习完成工程学任务,加深对生物学概念的理解,提升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

4、学业评价促发展。重视评价的诊断作用、激励作用和促进作用。

1、注重学习、转变观念、以推动新课改的顺利进行。

新课程、新标准、新的教学模式,需要用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来支撑,而这些理论的实践者,就是教师。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改变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教师怎样引导才能调动学生主动对教学内容深入思考,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教师应设置恰当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才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面向全体学生。

尊重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的学习机会,而不是只关注成绩好的同学。这就要求我们课堂教学时,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不同性格、兴趣、思维方式的学生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倡小组学习,分工合作,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取长补短。

3、倡导探究性学习。

科学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生物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注重实验和探究。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学会科学的方法和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要读书、查阅文献,与同学交流、不断提出问题,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由过去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通过实践发现规律。

4、由单纯传授知识转向提高学科素养。

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者。学生将来可能忘了你教他的相关知识,但形成的生物学观念、科学思维方式,科学探究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正确的价值观,会使他收益一生。

课程结构改变对教学的影响。

课程结构的变化:

新课程压缩了必修,适当增加了选修,且设计了选修的层次,凸显了学生的选择性。

课程结构: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

必修中删去的相关内容,复习时考虑弱化一些,选修教材目前只能阅读电子版,尤其是原先选修的合并内容,选修3的相关内容要再讲了。

对于新高三来说,旧教材新高考,如何实现新旧教材的有效链接,适当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度要进行教研,及时解决。

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全文完整

20xx年8月1日至3日,我校思想政治学科全体教师集中参加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培训,听取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各位专家的介绍与分析,专家们给我们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思路。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特色、重难点及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还分别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综合探究和教研活动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本次新教材培训收获颇多,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这次培训使我感受到新教材对学科理念进行了新的调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注重运用活动课程,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家们通过精准准备和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使我认识到要想教好新教材必须认真体会和把握新课程标准,认真揣摩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进行认真精心备课,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通过教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进行铸魂育人。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本次培训感受深刻的就是专家们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传授,也有操作性实用性强的案例讲解,尤其是针对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结构安排,编写思路,教材重点难点分析,以及综合探究等的讲述,使我对必修一模块四课及两个综合探究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使我能清晰名白新课程的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和特点、体系脉络以及教材使用建议,同时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教材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还有高老师《新教材使用中的行与思——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的精彩讲座。高老师首先厘清新教材必修一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如何避免“方向偏差”、必修一如何教、怎样讲的深入人心,提醒老师们要把必修一上出政治味道,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接着高老师以山东省2020年高考真题和冬季学业水平测试真题为例,指出要关注教学与评价方式的统一,重视课程标准的研读,明确课程标准的导向,做到理例结合有骨肉、辩证思维有角度、思路清晰有逻辑、三观端正有温度,建议大家高度重视“综合探究”,要设计真情境、真议题。最后高老师结合自己设计的精彩课例,对新教材的教学实施提出对策和建议,建议大家阅读经典、抓住主线、巧设议题、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向深度教学。增强了我用好新教材的信心,讲到了我们一线老师的心坎上。讲座有血有肉,有理论有实践,有情境有素养,不仅体现了高水平的专家素养,而且消除了我们对以后新教材的教学的一些恐慌。

三、本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要重视教材中的辅助文和综合探究在教材中的作用,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但是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探究和前面的正文内容一样,同样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综合探究是教材每一个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它是教师实施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借助辅助文和综合探究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教学环节。

四、本次培训使我进一步的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使命,培养认同自己的国家、认同自己的文化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责任感,也让我更深入把握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明确思政课的地位使命和属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紧扣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帮助同学们将知识结构语言化,最终掌握科学方法,帮助同学们将成熟性的知识,最终转化为课程性的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用于判断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科问题意识,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和学科基本问题间的关系。

五、通过这次新教材培训也使我深入透彻的了解到应该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等等,使得我认识到对于教材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有助于我在面对新教材新内容时候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时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

不负使命!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集锦

20xx年高考结束后,我们便参加了高中新教材培训。为期三天,我们听了主讲教师的授课,观看了视频,每天在网上发布作业。虽然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大。

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这是世界潮流,也是发展中的中国教育所必然。为了适应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中国必须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走出来,从一切围绕高考指挥棒转的严酷现实中走出来,从一切对教育、对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以分数、成绩、升学率为唯一硬性指标的误区中走出来。还教育一片蓝天白云,风和日丽,山清水秀。

教育的本质是使人向善向真向美,是使受教育者个性中这样那样的缺点或错误或不良行为得到纠正,不健全的灵魂得到重塑,使其成为一个心智健全,品德高尚,有文化,有素质,热爱科学敬畏自然,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而这些年来,我们的教育却悖离了教育的这个宗旨,悖离了它应走的道路,已经异化为对人个性的遏制甚至扼杀的“被教育”。这种“被教育”完全是通过大量的重复,死记硬背那些在社会实践中没有用处的过时陈旧的知识来获取高分并由此进入高等学校,这就是所谓的高分低能。正如笔者在一篇文章中写到“现在中国的应试教育幼儿园小学化,小学中学化,中学大学化,大学幼儿园化”。这是指我们的教育现在只讲考试,只讲成绩。幼儿园学小学的东西,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而大学却在行为习惯与为人处事的基本常识等方面“补课”。在一些学校,公然张贴有“用分数说话,拿成绩发言”的大幅标语。这是告诉我们的学生,你除了把成绩提高以外,你可以不管其他,或者说你可以为了成绩而不择手段。我们的教育应该对人的全面发展负责而不只是对他的智育负责。话又说回来,即使是抓得如此之紧,现行的应试教育也只能把入口成绩好的学生作一些提高,而大部分入口成绩一般或稍差的学生出口还是一般或稍差。

新课程改革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进行,没有现成模式,也无可以上升为理性总结的经验。以四川省高中语文新课程为例。从两本教材变成了三本,执行新教材的还是原来的那些教师,教法还是原来的那些方法,或者说有一些变化。这样的改革效果如何可想而知,同时也说明新课程改革的难度是很大的。

通过学习,我认为新课程改革,首先是思想观念的更新。这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教育观念应该是融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我们应该把教育看作是心灵塑造工程而不只是课堂教学,如果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不转变,那就什么都谈不上,要把教育看成是一项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宏伟工程,而不是每年的升学率。

其次,我认为那些讲课的教师都讲得很好。比如诗歌教学的美感熏陶,又比如作文教学写心灵,审题立意等,但恕我直言,在应试教育背景下这些东西却根本推不开,也无法实行。我们高中语文面临的形势是严峻的。很多重点大学在他们的自主招生考试中都取消了语文考试,更有甚者,在一些重点高中的自主中考中,也取消了语文考试。许多中学的校长都认为语文课无关紧要,可以临时突击。而在高考分数下来后,却又惊叹语文还是可以将学生的总分抬高的。尽管困难重重,我们还是要艰难前行。要进行改革。首先要把课堂的主体换成学生,把满堂灌变成金手指,对学生在关键时刻关键问题作一点拨。

语文教育中特别要注意学生基础知识的巩固训练。学生从小学到初中,他们在普遍重理轻文的影响下,语文基础知识都很不牢固,文学素养也差,许多中外文学名著不要说读就是听都没听说过。某些学生在复习文学常识时,只是死背一些文学名著的名字和作者的名字,他们连书的封面都没见过。新教材增加了高中生的阅读量,也选了大量的名著选段,这很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拓展他们的视野。

再次,要注重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这主要靠教师的引导和长期的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要长期坚持的。自主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合作学习是要发挥学生各自在知识的不同点上的长处,取长补短,吸纳优势。这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有许多成功的经验亟待总结。

总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前途光明,我们作为参与者,更应该身体力行,把新课程改革进行到底。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从炎炎夏日到秋风送爽的这段研修学习生活就要结束了,太多的感触和思考使我对这段日子的每一天都记忆犹新。从开始阶段平台故障的不顺利到后来如潮水般高涨的发帖热情,还有课程专家辛勤工作的精神,对课程改革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及对学员作业的及时点拨让我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希望。我们语文团队是团结的队伍,在课程改革的道路上,我们似乎还有很多的荆棘和困难,但我相信总会在这么多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使我们的语文教学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因为我们这个团队是一个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团队,“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这个集体的智慧将是无穷无尽的,我相信语文课改的明天也将是美好的。

这十二般的热情激励着我在这次研修学习中兢兢业业,每天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发帖参与评论。这些源于新课改的思想和内容深深地吸引着我,面对学生语文学习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困难、课程专家和前沿老师的积极探索,我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也感到了肩上的责任。高中课程改革是到了非改不可的时候了。

就拿阅读为例。在不少时候我们总因担心课堂讲解的时间不够,把学生阅读课文的时间全部挤到课外,这不仅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其效果也不理想,到上课时连课本还未问津的学生大有人在。把语文课真正上成在教师引导下“教会学生学习”的.课似乎道路还比较漫长。很多时候我们以讲废读,用繁琐乃至架空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领悟,唱“空城计”学生自己的阅读体验就无从发展。而课堂设计中一些无价值的提问限制了学生的个性思维,只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路的模式使我们的学生离开老师似乎已经不会走路了。教育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但仅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远不是教育的目的,我的感受是:教育的理想在于将一个孩子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推动他们去体验人生去关注了解社会,从而构建起一个现代人所应有的价值观,而这一切的获得是不能强迫的,是不能靠教师灌输的,只能让他们在平等的被子有欣赏和关爱的温暖和幸福中获取。“话需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老师只有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握他们的主体情绪和心进脉搏,通过点拨和引导,才能让他们的心动起来,在对真善美的领悟中化解思维疙瘩,解除心理障碍。让他们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能力的时候,当他们对语文兴趣高涨的时候,当他们热爱读书的时候,我相信我们的努力就不是徒劳的。

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给每一个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思考,改革不可能照葫芦画瓢一蹶而就,一帆风顺。改革首先要从学习、领悟新课程标准开始,只有努力做一个主动学习型、勇于实践型、善于反思型、勤于积累型、敢于创新型教师,才能少些迷茫,多些理性。也只有这样,才能从从容容地走进新一轮课改,并使语文素质教育这面旗帜,在新一轮课改浪潮的探航中更鲜明与飞扬!

新高考新课程研修心得体会

xxxx年5月12日下午,本人听了海口实验中学林茵茵校长主讲主题为“新高考,新课程”的讲座,受益匪浅。通过学习,对即将到来的高考改革,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新高考"对高考科目、高考成绩组合进行调整,不仅会对基础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给老师也会带来很大的变化。

虽然海南省的具体方案尚未定论,但是从海南的新高考方案,我们得知”海南省自xxxx年秋季高一新生开始,将采取“3+3”模式,即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和考生选考的3科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考试成绩组成,一本二本合并录取。新高考方案中必考科目仅三门,且更强调基础性。虽然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科目,但是我们也应要求学生不能偏科。今天上课时,一道阅读题里说到一个地理知识,我问学生知道吗?很多学生一面茫然。虽然理科生高考不考地理,但我觉得一些常识还是应该学的,不能因为高考不考而觉得不重要。

面对即将来临的新高考,作为教师,要科学应对这一挑战,要转变目前的教育教学观,而不是对原有应试模式进行简单修补。此外,我们要准确把握新高考改革的实质和总体要求,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给予他们正确的人生态度,学习态度。

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

20xx年8月26日、27日,我按时参加了太原市教科研中心组织的新课程、新教材音乐教师网络全员培训。本次培训的内容可以说是去年新教材培训的提炼与补充,包含了音乐教材修订总体情况的介绍、音乐鉴赏修订介绍与教学建议、歌唱修订介绍与教学建议、合唱教学法指导、音乐与舞蹈舞蹈表演教学法指导、戏剧表演教学教法指导、音乐与戏剧模块课程简介与教学实践,以及刘梦颖老师的《第十交响曲·江雪》,何佳洋老师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乡村音乐》,还有薛晖老师的对这两节课的专业点评。

孙红成博士指出这次湖南版教材的修订是根据课标的修订展开的,课标中指出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是课程建构的非常重要的因素,以此为依据,设置了高中音乐新课程,即由六个基础课性质的必修模块(音乐鉴赏、歌唱、演奏、音乐编创、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及与之关联的拓展课性质的六个选择性必修模块(合唱、合奏、舞蹈表演、戏剧表演、音乐基础理论、视唱练耳),还有以校本课程为主的选修模块构成。孙老师以音乐鉴赏中的《1812年序曲》、歌唱中的《绒花》、合唱中的《茉莉花》、《茫茫云天》、合奏中的《爱我中华》、音乐与戏剧中的《主角与配角》等课为例,从框架结构、内容选材、问题导向等方面为我们详细介绍了湘艺版新教材,让我们确实感受到了新教材结构清晰、选材经典、贴近实际等特色、特点。

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音乐教研员薛晖老师,就《音乐鉴赏》和《歌唱》两个模块的有效实施入手,为老师们分享了如何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对音乐的感悟、审美和评价能力等有效策略。音乐鉴赏模块中,薛老师从初高中音乐教材的对比与关联、目标的定位、教材教法、各单元编写意图、教学实施建议等方面讲授,并结合各单元有代表性的课例,如《音乐与时代》、《古典与现代》、《巴洛克音乐》、《绚丽多彩的汉族民歌》、《梨园百花》等,最终为我们总结出高中音乐鉴赏的实施策略,即紧靠单元主题组材、明确教学目标、凸显音乐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表现、多运用比较欣赏的方法等。薛老师的精彩讲授与解析、引导我们紧跟其思路,学到了很多新颖的教学方法,课例中的教学思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是值得我们广大音乐教师借鉴的。

歌唱模块中,薛老师从目标定位、教学策略、存在问题、歌唱模块中的“欣赏体验”、发声指导、各单元框架结构及设计依据、演唱的方法及风格特点、情感的表达、舞台的表演实践、实施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展开讲授,结合经典课例《情韵悠悠——感受民族唱法的魅力》,还加入多个小视频、自身的示范演唱、流行唱法的尝试等内容,让我们了解了《歌唱》模块的实施只有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教材内容与拓展内容相结合,才能更好地开展歌唱教学,逐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演唱、表演能力。

魏伟国老师的《高中音乐合唱教学法指导》讲座,讲到了找到拍点、左右手的配合、各种起拍(整拍起拍《对花》、后半拍起拍《让世界都赞美你》等)、不同情形的收拍,总谱的读法、以及以实际作品为例引导我们学习了各种拍子的打法,如二拍子《太行山上》、《渔歌子》;三拍子《沃尔塔瓦河》、《神圣的战争》、《卖花生》;四拍子《本事》、《大海啊故乡》、《凤阳花鼓》、《蒙古人》……魏老师详细的讲解和示范,让我再次领略了指挥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让我认识到自己在训练学生、指挥手势、歌曲处理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跟着视频学习、练习,切实纠正、解决了自己很多的问题,受益匪浅。

熊康老师的《音乐与舞蹈、舞蹈表演的教学法指导》讲座,为我们呈现了《音乐与舞蹈》教材修订前后的对比,通过视频展示教材内容,确实可以感受到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按照舞蹈学科自身的结构进行了很精细的调整。她为我们推荐了当代舞《士兵与枪》、现代舞《也许是要飞翔》,展示了自己学校排演的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片段、《十八岁的天空》,通过熊老师的系统讲解,我们感受到新教材重新构建了以音乐舞蹈文化为主线、融合舞蹈作品欣赏、舞蹈表演实践以及舞蹈创编为一体的内容体系。《舞蹈表演》模块是必修课程《音乐与舞蹈》的拓展与延伸,注重的是舞蹈表演,突出的是实践性。通过视频,我们了解了湖南师大附中这一模块的开设情况,包括选修的要求、创作的历程、学生的编创和展示,教学测评模式(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戏剧表演是把戏剧理论和表演实践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个模块。孙成洪老师的《戏剧表演教学法指导》首先引导我们对教材进行了整体的了解。这一模块的上篇以理论学习为主,引导学生对经典戏剧作品赏析,理解音乐在戏剧中的地位,认知戏剧艺术的一般规律,了解戏剧的品种、特点。下篇则以表演实践为主,用灵活多变的实践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戏剧艺术的表演与创编。下篇出现的小品、配乐朗诵、课本剧等都是建立在学生通过对上篇的学习,已经对戏剧有了一定的认识,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基础上的。教学案例一《千斤话白四两唱——坐楼杀惜赏析》,既有理论的准备,又有实践的参与,最后的模仿,更是让这节欣赏课提高了一个层次。教学案例二《角色与七声音阶游戏——戏剧表演基础》,通过简单的游戏,让学生唱熟音阶,唱出三种不同的人物形象,以此来引导学生进行艺术表现,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教学案例三《爱的二重唱——配乐朗诵诗两首》,配乐朗诵可以说是戏剧模块中最容易上手,也最能让学生体验到表演的成功与快乐的艺术形式。孙老师亲自示范,激情朗诵,让我们知道了教师既要做一名有经验的指导者,更应该是一名身体力行的参与者。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始终应时代之需而有所突破。罗月恒老师的《音乐与戏剧模块经验简介与教学法实践》着重为大家分享了长沙一中的“音乐剧体验式课程”。刘梦颖老师执教的《第十交响曲·江雪》,通过引导学生感知交响乐队与古琴的结合、不同行当的吟唱等教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中西方音乐结合的魅力、不同行当唱腔的特点,以及现代音乐的特点、表现形式。何佳洋老师执教的《世界民族民间音乐——乡村音乐》,通过动、唱、奏、听等一系列学生活动,由《什锦菜》到乡村音乐,由点到面,一步步落实了音乐学科核心素养。各位专家老师的讲解,让我收获了很多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真的是受益匪浅,在此,感谢各位专家和老师的辛苦付出。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依托课标,立德树人,以美育人,合理利用新教材,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尝试积极开展多个模块的教学。学无止境,艺无止境,我们也应继续加强音乐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勇于创新,不断反思总结,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构筑更好的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

年新教材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教师年

20xx年8月1日至3日,我校思想政治学科全体教师集中参加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培训,听取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各位专家的介绍与分析,专家们给我们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编写理念及思路。介绍了高中统编思想政治教材的内容与特色、重难点及框架和体系设计说明,还分别对必修一和必修二的综合探究和教研活动设计思路进行了分析和说明。本次新教材培训收获颇多,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这次培训使我感受到新教材对学科理念进行了新的调整,注重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注重运用活动课程,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专家们通过精准准备和深入挖掘新课程标准,使我认识到要想教好新教材必须认真体会和把握新课程标准,认真揣摩和研究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新课程标准对教师的要求,进行认真精心备课,完成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培养,通过教学,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进行铸魂育人。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培育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提高学生思想政治学科的核心素养。

二、本次培训感受深刻的就是专家们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传授,也有操作性实用性强的案例讲解,尤其是针对新教材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材结构安排,编写思路,教材重点难点分析,以及综合探究等的讲述,使我对必修一模块四课及两个综合探究有一个更深刻的了解,使我能清晰名白新课程的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和特点、体系脉络以及教材使用建议,同时认识到作为教师,不仅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且也要从自身的知识储备上为改革作好充分的准备。对于新教材内容应在最短的时间里把它们拾起来,不仅要弄清,更要弄透。知识的更新与深化也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一成不变的教材与教法是不能适应于社会的发展与需求的。还有高老师《新教材使用中的行与思——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例的精彩讲座。高老师首先厘清新教材必修一教学中的困惑和思考:如何避免“方向偏差”、必修一如何教、怎样讲的深入人心,提醒老师们要把必修一上出政治味道,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接着高老师以山东省2020年高考真题和冬季学业水平测试真题为例,指出要关注教学与评价方式的统一,重视课程标准的研读,明确课程标准的导向,做到理例结合有骨肉、辩证思维有角度、思路清晰有逻辑、三观端正有温度,建议大家高度重视“综合探究”,要设计真情境、真议题。最后高老师结合自己设计的精彩课例,对新教材的教学实施提出对策和建议,建议大家阅读经典、抓住主线、巧设议题、创设情境,构建生活化的课堂、走向深度教学。增强了我用好新教材的信心,讲到了我们一线老师的心坎上。讲座有血有肉,有理论有实践,有情境有素养,不仅体现了高水平的专家素养,而且消除了我们对以后新教材的教学的一些恐慌。

三、本次培训让我意识到要重视教材中的辅助文和综合探究在教材中的作用,辅助文原则上不属于教师教学的内容,但是设置辅助文的本意是开拓和加深学生对正文基本理论的理解,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综合探究和前面的正文内容一样,同样属于课堂教学的内容,综合探究是教材每一个单元学习的重要内容,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它是教师实施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步骤,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他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所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借助辅助文和综合探究来激发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的教学环节。

四、本次培训使我进一步的认识到思政课的重要性以及自身的使命,培养认同自己的国家、认同自己的文化的可靠接班人和合格建设者的责任感,也让我更深入把握新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理念,明确思政课的地位使命和属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紧扣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要帮助同学们将知识结构语言化,最终掌握科学方法,帮助同学们将成熟性的知识,最终转化为课程性的知识,将所学到的知识学以致用,用于判断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科问题意识,了解每一个知识点和学科基本问题间的关系。

五、通过这次新教材培训也使我深入透彻的了解到应该如何把握课堂教学,应该怎样突破教材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深入浅出,怎样才能顺利打通学生的思维通道、掌握一定的学习要领,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怎样才能将一根根主线贯穿于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之中等等,使得我认识到对于教材不同的内容应该分别讲解到什么程度,也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也有助于我在面对新教材新内容时候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至于面对新问题时产生陌生感和紧张感。

新时代新教材对我们思政课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地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积极实践探索,不忘初心,不负使命!

年新高考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金就砺则利,人近贤则齐。一天的新教材培训学习,让我茅塞顿开,见识陡涨,犹如拨云见日,又似醍醐灌顶。

上午专家们的讲座让我懂得了不能抱残守缺,不能墨守成规,不能泥古不化,要与时俱进,要勇于革新,要不停探索。教师性非异也,善假于信息技术也。借助信息技术,可以让课堂如虎生翼,如锦添花。可以化枯燥为有趣,化腐朽为神奇,化单调为丰富。假舆马也,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信息技术与课堂的融合拓展了课堂的广度,增加了教学的深度,扩大了学生的参与度。信息技术与课堂的珠联璧合、同心同德,让课堂缤纷多彩,让教学事半功倍。让我领悟到语文学科课改的精髓就是教会学生学会阅读。阅读问题解决了,语文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现在不重视阅读,将来语文高考题会有15%的学生做不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绝不是虚言。阅读和写作就像弓和箭,弓越强,射出的箭就越远越有力度。没读过几百本经典,谈不上会独立思考。一个有素养的学生应是一个会读书会写作的学生。还让我明悟了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做一个好人。德者本也,才者末也。只有每个公民的德立起来了,这个社会才会和谐、和乐。

马瑞老师的课让我明悟了语文学习之道。马老师用“体味景语物情语”这一句话来概括语文课的实质,真乃金言珠辞,一语道破天机。试看论述类文本、文学类文本、实用类文本、古诗文阅读莫不如此。用马老师的思维方式“细查、检索”,运作方式“深思、加工”来据题作答,果然一切问题都可以化重为轻、化繁为简、迎刃而解。没有联想和想象就不是语文课,写熟悉的生活,真切的情感是作文成功的法宝。当今学生不缺少素材,缺的是认识。熟悉的写好了,就是创新。马老师的这些金石之论让我豁然开悟,有一种“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的感觉。

听了北京市教研员周老师的课,我悟到了语文学习的秘笈。语文学习的根本规律不是举一反三,而是举三反一。语文的不二法门是大量阅读、大量积累、大量贮存。胸藏万汇凭吞吐,笔力千钧任开张。打通语文、高考二者的界线,设置的每一个问题都跟高考有关系。学用结合,这样的语文课才能高效。

我也领悟到了成才之道。非研究无以成专家,非写作无以成名师。写作是教师从平庸走向优秀的通行证。教研水平是优秀教师与卓越老师的分水岭。咬定教研不放松,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成一家之言,才能开山立派,才能扬名立万,才能永远独领风骚。

听了省实验张云佳老师的课,我领悟到新教材教学之道。以立德树人为中心——让学生有中国心。以学生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始至终都在积极地读书,思考,写作,交流。注重联系实际,紧扣时代之问,让学生的理想与时代、与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把小我和大我联系在一起,才是语文的正道,才是语文的坦途。

理论高大尚,落实很困难。当然以上专家的高论宏言,未必都放之四海而皆准。一方水土只能养一方人。再好的理论方法也不能照搬照抄,生吞活剥。用鲁迅先生的话就是放出眼光,辨别、挑选、再拿来。《易经》云: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我说:让此类的培训,来的更多一些吧!

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范文

在这个春暖花开的日子,我被学校安排到翠屏区中山街小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省级课标教材培训,期间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祥彬老师(西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副主编)对我们作了全套西师版数学教材的特点介绍,并着重对一下的教材作了培训;四川省眉山市教科所主任胡开勇老师(西师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副主编)为我们作了二下的教材培训;四川省教科所尤一老师为我们作了《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四个问题的一些思考》的专题讲座;同时还听了中山街小学和人路小学两位老师的两节数学课。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觉得受益非浅,对教材的把握有了更深的理解,对课堂的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

一是,作为教材编者为我们作的教材培训,比我们区县作的教材培训更加深入透澈。陈祥彬和胡开勇老师说出了他们编者的意图,为什么要这样编教材,有些什么优点,有些什么不足,对知识的把握应做到什么程度,在教学时应该怎样去处理教材。通过他们的讲解,让我能更好地去把握教材。比如:单元主题图如何处理,例题的情景如何利用,计算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关系如何解决,解决问题中蕴藏的暗线如何教会学生,估算与求近似数有什么区别等等。可以说通过培训我能更准、更好地把握教材,对今后的课堂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最后老师也提了一些关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回答,通过这样一个过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除法竖式的列法以及各部分表示的含义。这真是我以前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学习,今后还要好好的思考一下。

三是,听了尤一老师的专题讲座,让我进一步体会到如何用教材去教,如何更好的使用教材。在讲座中尤一老师对本次的两堂课作了点评,同时也给我们举了很多课堂教学的例子。通过讲解和举例让我进一步意识到课该怎样上。尤老师说:“大师上课其实就是比一般老师多了一个范儿,明星的范儿,这个范儿就是敢于让学生多说出自己的想法。”回想自己的教学,往往学生还没说完,我就急于帮他们把正确答案说出来,甚至很多时候不是学生说出来的,而是老师全部说出来了。老师说多了,说早了,抢了学生的先机,抢了学生的话语权,限止了学生的思维。就像尤老师说的一样,我们上课就是要借势,借学生的势推动课堂向前发展,借学生的势引导学生思维向前走。想想,如果什么时候我的课堂也能上成这样,可能我的课就能更受学生的欢迎了。

高中教师“新课程新高考”培训心得体会

教学。

也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过程,应当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包括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这种教学是一种学生主动参与的、尊重学生个性的、参与教学环境中的教学。众所周知,以前在教学中,老师们习惯于把英语教学等同于语言知识的传授,课堂上主要用普通话授课,学生既听不到英语,也很少有机会说英语,这就让在非英语环境中学习英语的学生听不懂、说不出,“哑巴英语”一直存在。但是,新课改逐步在扭转这一局面。新课程标准注重英语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采取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为目标,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要想有效的实施英语课堂课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要改变英语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利用现代化科技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比如,在牛津译林2020年版第一册unit2grammarandusage——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的教学中,我做了以下调整。语法本就是枯燥无味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首先我选取了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造句,引出简单句的定义。之后,我又呈现了一组关于我自己的照片,让学生用简单句对照片进行描述,进一步巩固简单句的定义。选取的这些图片直观有趣,很容易就能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兴趣,将看、说等环节融入其中,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我还截取了英语歌曲中的某些片段,通过听英语歌来填词,然后体会所涉及的语法知识,让学生觉得语法不再是枯燥无味的。然后继续让学生用所学语法来描述我,将写作贯彻这堂课的始终,达到了听、说、读、写、看等技能的训练。

2.创设情境设置提问。

在教学设计中,可以结合班级学生实际情况,合理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可以增加开放性的任务活动(即有利于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发挥具体化情境功能作用,顺利激起学生求知欲、探索欲,主动参与到英语课堂中,高效培养语言能力。以牛津译林2020年版第一册unit4integratedskills——plasticsurgery为例。在课题教学设计过程中,首先我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呈现了一组关于“plasticsurgery”的图片和短视频,引导学生思考:doyouwanttoreceiveplasticsurgery?why?然后设置阅读和听力两个任务,引导学生探索plasticsurgery的利与弊,之后将其以文本的方式呈现在屏幕上,进行大量的输入,最后设置写作情境,让学生按照pre模式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3.重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一改“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逐渐把以“教”为中心的教学转移到以“学”为教学上去,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并做好教与学的最佳结合。学生的认知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由不知到知的转化过程,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通过体验、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结合各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课堂真正做到: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练的安排纳入课堂。通过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培养学生用英语获取、处理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创新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年新课程新高考心得体会【精选】

今天上午,赴xx师范大学新课程培训终于开课了。来自xx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语文特级教师汪xx给我们带来了《基于学生的课堂管理》,课堂上汪老师妙语连珠,老师们频频鼓掌,使我收获颇多。

想起这些年教育经历,刚开始我更像视频中的老二和老三某一个,处理学生问题往往只想把事情赶紧处理完,对学生问题大多是机械的按照学校要求机械处理,对于学生内心问题,想着用爱来呵护学生,保护学生随着积累的问题更多越来越多,我开始思考,作为班主任在教育中究竟缺了什么?带着这些疑惑,我开始读书,《班主任兵法》、《爱心与教育》、《教育的艺术》、《从合格班主任到优秀班主任》等等,我在。

教学。

管理中也在不断摸索着,如何让学生成长的更好、怎样唤醒学生、怎样让学生学习更高效、如何发挥团队的力量等等,我在想或许某一天,通过不断的修炼,我也真的可以达到点化我的学生。,把自己教学中所得所悟写出来,争取快速成长起来。中,学以致用。

年新课程新高考心得体会【精选】

2017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发布,听到“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这些新生词语就忍不住担心:第一年用新教材一定培训很多,千万别让自己轮到高一。新教材的使用的日期越来越近,终于,今年河南省也拿到了新教材,忐忑、害怕、紧张、抗拒,太多的新名词、太多的改变,正如温儒敏先生讲话中说:“大家拿到新教材,看到许多课文是新的,体例和教法是新的,改革的力度大,担心跟不上,用起来困难。”这话真是当下的真实写照,不过看了讲话的全文,突然觉得心上的石头松了一些,温先生说:“与以往教材相比,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变化很大,但并非对既往教材教法的颠覆,我更愿意用‘守正创新’来概括它的特色。”是呀,不管怎样改变,语文的本质不会变,我们在一次次的变革中只是越来越触摸到语文学科的本质,越来越明了教育的本质而已。

接下来我重点谈谈我对其中三个报告的学习心得,温儒敏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的特色与使用建议》,吴泓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设计思路与教学建议”》,何郁的《“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任务群单元教学实施——以必修下册《红楼梦》为例(说课)》。

一、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

新一轮的改革最根本的是要求老师跳出经验区、舒适区,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式。立德树人已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紧紧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不断学习,转变旧的教学理念,提高综合素养,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努力营造高效和谐的教学环境,着力于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和语文学习兴趣的提高,变“内容讲解、主题提问、写法分析”为“以读为主、自悟自得、读写渗透”,使语文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行为,助力学生文化的生成,助推各类文化生命体的长远发展。

二、教学的落脚点应是安排好学生的自主学习。

无论是思辨性阅读、任务探究,还是整本书阅读、实用写作,都注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语言运用的情境性,情境活动的真实性,最终培养学生自觉的审美意识,拉近课堂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主动、开放、自由学习,体会语文学科的魅力,达到终身学习的目的。所以,教学中,必遵循新时期青少年的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围绕“五育并举”,既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又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着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完成多个任务群的学习,提升综合素质,促进终身发展。因此,最终要安排好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三、“人文主题”和“学习任务群”两条线索组织单元落实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

人文主题是以读写为主的单元,围绕人文主题与核心任务精选各类文本,以课文或整本书的阅读为基础,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融合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将学生引向深度阅读、深度写作,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学习任务群是以语文综合实践为主的单元,不设传统意义上的课文,以一体化设计的学习活动为核心,带动相关资源的学习以及贴近生活情境的实践活动的开展。这一类包括4个单元,涵盖“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等实践性、活动性较强的学习任务群。

四、要注重让学生在活动中习得。

语文情境的精细化、语文活动的实用性更是一大特色。新教材重点已不是学习任务的完成、高考试题的答案精准,而是要学生终身读书、思考、学以致用,以保证语文工具性的落实。完成特定任务,使学生享有学习的获得感是本次教材建设的一个重要理念。因此,新教材在单元导语中即明确提出该单元的核心任务,并通过单元学习任务的设计加以落实。单元的核心任务是整个单元的大任务,这个大任务是以真实的、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为基础设计的,又是通过一个个结构化的具体任务加以落实的。什么是情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实践活动情境主要包括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王宁先生更明确地指出:“所谓‘情境’,指的是课堂教学内容涉及的语境。所谓‘真实’,指的是这种语境对学生而言是真实的,是他们在继续学习和今后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也就是能引起他们联想,启发他们往下思考,从而在这个思考过程中获得需要的方法,积累必要的资源,丰富语言文字运用的经验。”

五、语文最重要的活动还是读书。

“倒逼”教师去读书,提升教师涵养素质是新教材的另一抓手。统编教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普通高中育人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坚持继承创新,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有世界眼光的人,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教师的专业水平,业务能力必须从学习型教师转升至学者型教师,把某些概念幻化为实践积累、把一些理论演化为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去探究、去欣赏,而不是代替或限制学生的阅读与思考。整个教学过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有完整的阅读评价体系和成为“有温度的课堂”状态下的“图书馆”。

六、不仅自己读还要会教学生读。

何郁老师通过《红楼梦》的三个案例展示分析了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实施策略。三个案例分别以“林黛玉形象探究”、“王熙凤管家”、“‘大观园’的文学形象与文学价值探究”为核心话题,引导学生整合信息,掌握不同阅读阶段的读书方法,由浅入深,获得阅读经典的特有体验,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优秀的范例。其中105个问题让我印象深刻,它让我们明确自己读还不够,还要俯下身倾听学生的声音,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读才是最终的王道。

七、整本书阅读指向弘扬传统文化。

新教材依照“自然渗透,润物无声”的教学理念,选文丰富厚重,注重经典性和时代性,兼顾中西经典比例,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突出体现以人为本、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内容,帮助学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吴泓老师对2017年版新课标学习目标和内容、学习提示及教科书中的“导语”“阅读指导”和“学习任务”进行了解读,明确各自的指向,在回答“两个问题”时指出统编高中语文教科书整本书阅读两个单元,为什么会选入费孝通的学术著作《乡土中国》和曹雪芹的长篇小说《红楼梦》,是因为作为社会学经典著作和古代白话小说的巅峰之作,这两部书承载着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前途的关注和思考,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现实问题,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八、输入是为了输出,读是为了写。

新教材的编写,以往较为熟悉的阅读和写作分而治之的局面没有了,代之以读写活动的高度融合,这也是新教材强调内容整合的一个重要举措。教材相对独立地设计了写作的序列,但在呈现方式上,则适应学习任务群的设计要求,做出适当调整。一是将写作任务融入“单元学习任务”中,整篇写作大多作为最后一个任务呈现,写作的话题或范围则从单元人文主题或课文的阅读中生发;二是独立呈现写作指导,以补充材料的形式加框附在写作任务后边,供学生自主阅读。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从20xx年8月27号开始,我们在南川中学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新课程跟进培训。通过认真聆听各位专家与实战经验丰富的名师的讲解和观看精彩的优质课,我收获颇丰,感触也极大。现将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第一、教师应该不断潜心钻研教材。高中的政治教材尤其是高二的《文化生活》,看似内容很杂、很乱,实则暗含着较强的内在逻辑,这就需要我们广大教师静心、认真学习和深入研究教材,找出贯穿其中的逻辑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系统把握整本教材,才能在讲解时做到游刃有余。

第二、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学习。这一点要求在《文化生活》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文化生活》一书涉及范围甚广,包括文化、政治、经济、历史、科学、社会等,以至于有人说它:讲政治又不是政治;讲经济又不是经济;讲历史又不是历史;讲科学又不是科学……因此,我们广大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博览群书,博采众长,严谨治学,不断丰富自身知识和加强文化修养,成为一个通晓各方面的“杂家”,从而当好“教书匠”。

第三、教师应具有创新意识。通过观看各种教学短片,我发现:不同的老师具有不同的风格。同样的一课,不同的老师可以通过不同的导入方式来上,结果却也是一样地精彩。因此,我们广大教师应该具有创新意识,不断挖掘教材和提升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切入点,讲出课堂亮点,使课堂具有特色和自己的风格。

第四、教师应创设教学情境,丰富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实例与时事会给学生设置教学情境,给学生带来思维活动空间,此时运用好情境来进行教学,能够为学生创建施展才能的舞台,并使他们在感悟到自身主体地位的过程中不断增强其学习责任感,这样就会营造出师生双向互动的高效课堂氛围,使教学收到良好效果。作为老师,就是要不断提高自身创设教学情境和鉴别不同情境的能力,充分利用情境来丰富和升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第五,教师应注意对学生认识观的引导。高中生正处于认识和人格的发展与成型期,因此其具有很大的可塑性。能否引导他们形成健康、科学的认识观和价值观,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尤其是政治教师不可推卸的重任。我们要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的认识发展,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认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争做社会主义新人。

愿我们广大政治教师都能做一棵朴实的小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岁月的“野火”烧不尽我们奉献的精神,只有走进那片土地,我们将随时播撒青春的激情!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数学新课程对于学生认识数学与自然界、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应用价值、文化价值,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维,发展智力和创新意识具有基础性的作用。笔者经过课改的教学实践,谈一些体会。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课堂应“以人的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好的课堂教学应“能促进有效学习的进行,使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这就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让学生自己思考,让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自己动手,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只是数学的科学性,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人文性、艺术性,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加剧了教学情感的严重缺失,抑制了数学教学功能的整体体现,也是学生素质的一种缺憾,影响了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1)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引导学生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开发自己的创造力,建立一种相互接纳、相互理解的友好的人际关系。

2)要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在知识获取过程上下工夫,对于探究结果中的偏差,要引导学生反思探究过程,在理性精神的指导下获得合理的解释,以充分体验到探究过程的价值,增强学习信心。在获取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

3)要倡导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按照学生不同的学习风格,体现学生个体的独立性。教师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学习活动。教学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等都应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一般可以抽象为5个基本的教学模式:教师讲授、师生谈话、学生讨论、学生活动、学生独立探究。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4)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基础上进行教学。根据认知心理学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在认知结构中是否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利用,这是影响与保持有意义学习的第一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呈螺旋形、往复递进、非封闭的上升结构,教师的教学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原有的知识点相联系,确保自己的教学能够从已知到未知,较难知识点的教学可以分成几个小步子,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面所学习的知识能为后一步学习提供固着点,这样使新的教学既能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知识准备和生活经验之上,又能逐渐有所提高。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作为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教学目标更明确了。就语文学科而言,原来的《语文教学大纲》在教学目标上,曾出现过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过分强调思想性;二是过分强调文学性。滔滔不绝一堂课,到头来,学生在语文能力的培养上收效甚微。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一是主张实现教学上的主体性,一是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们的语文课应上出以下几个特点。

所谓的语文味即是语文的文学藴味,包括语文、文学、形象、构思、意境、哲学、情趣等藴味,也即是语文美。所以,语文课就要应有浓厚的语文味。而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作者情感之美、文章意境之美。首先,语文教学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引领学生对语文作品反复涵咏体味。给学生创造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教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大量阅读、细细品读、深情诵读中反复涵咏体味,让学生领会语言文字之美,从而领会作者的言外之意,意外之境。其次,要围绕"语文本体"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思维空间中,多角度、多层面,甚至是有创意地去理解、欣赏作品,产生对文本的情感美、语言美、形象美、构思美、意境美、哲理美和情趣美的认同与赞赏,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创作欲,从而更加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小学的语文是儿童的语文。语文教师的任务,主要不是教导学生和控制学生,而是通过文本向学生提供一个更活跃、更开阔的语文实践平台。在"还"的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自起至终、自觉自愿地成为学生实践的组织者、服务者和帮助者。激发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语文实践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障碍;诱发学生作为一名读者的发展和创见;带领学生经由语文课走向一片新的语文天地。要在语文课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现儿童的主体地位,把儿童的精神融入语文课,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真实体现。在教学中儿童自有儿童的感动,儿童自有儿童的诠释,儿童自有儿童的情怀,儿童自有儿童的梦想。语文的主人是儿童,我们要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儿童真情流露,语文课就要尊重儿童的语文世界,上出儿童味来。

语文课的语文味,一般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教材、组织教学活动、选择教学手段、运用教学语言以及教师的仪表风度等诸种因素,凝聚之后显示出来的审美风貌,审美风貌表现为真(真实可信)、诚(诚挚深沉)、新(新颖独特)。这种审美风貌体现于教学的全过程,并为学生所品评体验,或深或浅或长或短地吸引着学生。古人云:文如其人。今人说:上课如作文。可见"课如其人"的说法也合乎逻辑,正如大自然里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也没有两个个性绝对相同的教师,因为即使他们的年龄、学历相同,但每个人的性格、气质、感情、特长等总是千差万别的。那如何使语文课富有个人味呢?第一、教学时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也就是教材要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在研究教材时也要研究学生,熟悉学生。

第二、突现优势,形成个性化教学风格。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即突出"人无我有",在语文课上显出与众不同的个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进程里,"有滋有味"的语文课,应能让听者如沐春风,"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教师观念的更新是保障课程改革顺利实施的前提,面对高中课程改革,我认为作为语文教师应做好以下一些观念的思考:

1、树立新的语文新课程目标理念。

20xx年新《课程标准》把历年《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发展为“课程目标”。从“教学目的”到“课程目标”的发展演变,自有其内在的理念转向,洞察课程目标理念的转变,是理解语文新课程发展走向的基础和根本。纵观20多年来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其中语文课程目标理念的演变,经历了“突出语文知识”,到“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再到“突出多维语文素养”的轨迹。

20xx年的新《课程标准》,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确立为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使之具体、综合地体现在课程总目标以及必修与选修课程目标的结构之中,构建起多维的、立体的新语文课程目标体系,“多维语文素养”取代了以往单一的“语文知识”和“语文知识与能力并重”。

2、树立新的教材观。

所谓教材,从广义上说,它是指教师在教授行为中利用的一切素材,即包括了最标准的教科书,也包括形形色色的图书教材、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等。从语文学科方面说,古人说过“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好文章”,今人则说“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语文学习提倡“大语文观”,但在传统的、习惯的做法中,教材被等同于课本,以为自己教书,就是教课本,课本教好了,自己的工作就算完成。对教材认识的盲点不仅表现在对广义教材的理解,更体现在对狭义教材的误解。从狭义上说,教材即指教科书,它是在特定目标下,为特定的教师和学生编制的,它的本质应该是由教师自主编制或对现成的教材进行加工。根据这样的定义,教师不仅有权编制、加工教科书,而且是现成教科书必须经由教师加工后才能成为适合学生合格的教科书。错误的教材观束缚了教师们的手脚。因此,教学行为就呈现为“以本为本”、“教死书”、“死教书”的情况。课程改革中提出课程,教材由国家、地方、学校三级共同开发管理,给予广大教师编教材的空间,能变“教教材”为“用教材”。

3、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提倡“对话”

语文学习既是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求知的过程,也是一个自主建构的过程。语文是一门充满感受和体验的学科,只有学生心灵为墨韵书香所浸染,与作品产生共鸣,用整体感知代替对文章的肢解,将语文知识予以积累、消化,内化为自己的学识,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所以更应该摆正师生在课堂的地位,要以学生为本位,淡化教师,破除师道尊严,教师不要始终作为知识权威、文化先知的角色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学生很难以独立的姿态积极参与对话,教师应该是课堂的组织者、促进者,做好情景的设置,学生思绪的引领,共同参与学生的活动,使学生多元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同学对话,避免教师预设观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总目标最突出的特点是: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加以融会整合,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课程目标,并贯穿于“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总目标内在地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语文课程价值取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关注学生语文学习的需要、兴趣,鼓励自主学习,确立主体地位。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近年来出现了一个令人堪忧的状况——学生对学习语文缺乏热情。鉴于此,新《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力求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的需要和兴趣,在总目标中多处体现了对学生自主选择、自我体验学习的重视。提出“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方面有所发展”等目标,鼓励学生主动开发个性化的语文学习新天地。因此,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学生自主体验的学习环境,并加以引导,既满足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需要,又实现语文素养的培养目标。

2、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养成。

学生要具有终身学习的动力,需怀有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因此,总目标提出要让学生“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另外,在学生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能力培养方面,总目标也要求高中学生要“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

1、过分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忽视它的工具性。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这代表了现阶段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基本上反映了大多数人的共识。过去的语文课上,教师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把语文课上成纯粹的工具训练课,语文课上没有思想的引导,没有审美的教育,没有情感的陶冶,没有心灵的触动,语文教育的人文教育功能远远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今,新的课程标准拨乱反正,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学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

我们不要人文性张扬有余,而工具性落实不足。过分强调人文性,特别重视这种人文性的挖掘,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教学几乎鲜有提及,至使不少学生语文基础薄弱,连一些常用的字词也不会读,不会写,一写作文就是错别字连篇。如果一个学生连字音都读不准,又经常出现错别字,病句连篇,那么,即使他文学感悟力很强,却难以表达出来,也算不上一个语文能力强的学生。

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先生曾说,语文教学“不能喧宾夺主,热热闹闹搞了许多名堂,却没有把语言文字训练本身搞好”。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是中学语文课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我们不能因为过去有过分强调语文工具性的偏颇,就否定或削弱语文课的工具性。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对立的,而应该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即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最基本的交际工具,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发挥语文课在育人上的功能,引导学生提高思想认识、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对文学语言敏锐的感知力,激发对未知领域积极探索的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人文素质,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

2、强调对教材的补充、延伸、拓宽、重组而忽视教材本身。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教材不再是一个封闭的、孤立的整体,而是开放的、完整的“课程资源”中的有机构成部分,教材成为学生与他人、生活、社会、自然等发生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一些专家据此把教材比喻未教学的“引子”,这是对传统教材观的补充。教材是“引子”并不能削弱教材本身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却忽视了学生对教材本身的理解。为了贯彻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综合性学习,过多或过频地把学生引出教材之外,补充其他的内容:只要课文中涉及某种风土人情,便让学生去开发相关的民俗风情资源;只要课文涉及某门学科的知识,便让学生进行所谓的延伸、拓展和整合。教材本身受到冷落,进而忽视学生基本功的训练,学生的基础知识与语文应用能力遭到削弱。导致学生在写作追求华丽辞藻,滥用排比句,内容空洞,文字表达不规范,等等。据广东省的统计,20xx年高考结束后,古代诗文阅读题得零分的超过万人。这一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3、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新课程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而不是旁观者。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但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平等的关系,同时又是平等中的首席,要始终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把教学定位为交往,强调师生交往、生生交流,构建互动的教学关系,不仅在理论上超越了历史上的“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以及现实中的“特殊认识论”,而且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通过交往,重建人道的、和谐的、民主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新课程理念的重要内容。广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把课堂还给学生;另一方面教师要始终处在主导地位,指导学生开展学习。

4、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忽视教师业务能力的提高。

随着学习化创新型社会的到来,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就是把学生培养成自主的学习者,使之能够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应对挑战。于是,走向自主创新学习,便成为新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当代教育专家庞维国对新课程目标下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这样解释的:“自主学习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是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是建立在学生掌握一定程度学习策略上的会学,是建立在立志努力基础上的坚持学。”更通俗一点说,就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事。但这是理想,就当前而言课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还需要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不能流于形式。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地释疑点评,对学生讨论交流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应给予补充讲解。这种自主学习的课堂形式,看上去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实际上是对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这就势必要求教师加强自身业务能力培养,重视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我们应当紧跟新课程实施的步伐,认真学习新课程的理念,正确认识新课程理念,全面贯彻新课程理念,努力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顺利地进行下去。

新课程培训心得体会

xx年11月1日2日我参加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教师培训大会。虽然很累,但是我仍然听的很认真。从中学到了不少。在新课程下,新的教学研修成果,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管理方法以及如何解决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示范课上展示的一些优良的教学经验,都是值得我学习值得我深思的。使我体会至深。想想我自己,真有种自愧不如的感触。

第三,在两位教师的示范课上,使我深深体会到上好一堂课的关键在于教师课前准备是否充分,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可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做为一名英语老师的我,更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为孩子们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年度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培训心得【范文】

2022年xx月xx日下午,我们伴着天公赠予的热情,心怀豫西汤汤洛水般的积极之情来到了豫北卫水之滨求知问道,开启“新课程新高考”专业素养提升的学习之旅,首日的学习便感果硕维宽!

带着付耙牯校长“认清形势、换道超车”的目标指引,通过瞿洪明教授“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与挑战”的解读我即随之所思:

首先,我们该做什么?

为国育人、为党育才,为实现新时代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站好教育岗位。同时在瞿教授对新高考改革的历程、背景、意义、问题、挑战、思考以及我们xx新高考改革七个方面的报告中,进一步使我感到方向的明确,更令我感到“高改也是对教师的革新!”面对机遇与挑战这把双刃利剑,我们该做的就是坚定不移地与时俱进。

然而,扪心自问:我们想做什么?我们当然都不想被时所弃,而是乘着高考改革的风在破浪中超越自我,赢得未来。

那么,为此我们能做什么?学习中受到了大大的启发:教师、学生、家长,课程、选择、赋分,报考、政策、利弊,我们能做学生发展的导师。汪才安老师“基于学生的课堂管理”也为我们从课堂这一关的地方,提供了可以借鉴的良方技法。

两节课,数十页的笔记却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和明天的样子和需要,带动的思考也不只如此。

总之学校永远都不是“封闭地带”,恰恰是改革的前沿阵地、前进的云梯平台,我们要把握机遇,做好“人师”!

新课程新高考心得体会【精选】

很感谢xx附中为我们搭建的学习平台,在今天的培训中,我们先后聆听了汪xx老师的《基于学生的课堂管理》以及瞿洪明老师的《新高考改革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的报告,有理论知识有真实案例,有升华有数据支撑,深入浅出。作为新入职的老师,对班级的管理不知如何下手,同时面对全新的高考形式,难免会感到茫然,对一些政策改革还不甚了解。

在今天的培训中,汪xx老师以“三兄弟对深陷泥潭的马不同的处理态度”讲到面对课堂、学生,我们应该如何管理?听了汪老师的报告,让我意识到,课堂是由不同的“小环境”组成的,因此课堂管理的任务要随课堂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这就是要求教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班制宜。课堂氛围正是由教师的教学姿态和学生的学习姿态决定的,考虑学情和课标备课,在课堂上,注意学生的反应,对学生的评价不能随意。

通过听了瞿老师从新高考的发展历程、背景与意义、形式与内容和志愿填报等方面对新高考的分析、研究,让我对新高考的各项政策和意义都有更深入的理解。

新高考的改革对老师、学生来说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新高考的改革满足学生的兴趣、特长,赋予了学生主动专业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教师提升自身素养。但是高考改革中还会遇到很多问题,对学生、学校来说都是一种挑战。而我们作为学生的引路人,首先要和家长、学生讲解新高考的政策,答疑解惑。其次,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发展、能力发展和思想心理发展。新高考的改革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也会产生功利化的选课,不利于部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经常和学生、家长沟通交流,找准平衡点。

听了两位老师精彩又充实的报告,让我更有信心做好教师的工作,更从容的面对课堂和学生,抓住机遇,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