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寄语大全 > 风筝的魅力评课稿大全(18篇)

风筝的魅力评课稿大全(18篇)

时间:2024-01-31 18:18:05 作者:琴心月

范文范本是提高写作水平和培养写作能力的重要工具,有助于提升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示和参考。

《理想的风筝》评课稿文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文质兼美的阅读课文。作者苏叔阳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的四件小事:笑谈丢腿疾、激情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语言生动,饱含深情。读着这个故事,谁都会被这个故事所感动,被刘老师的精神所感染。

在这堂课上,廖老师充分体现了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程理念,通过抓细节,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以及体会作者如何表达情感的方法。廖老师的这堂课更是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重点,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出发,学习揣摩“刘老师”具体事件的描述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这是品出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学习文中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及顽强的生命意识,这是读出情;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感受文中细腻生动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意思,这是学习如何表达情。我们在廖老师的这堂课上处处都能看见这一目标的体现。

第二,从学生学的角度看,无论是抓细节描写感悟师生情,还是结合文本抒情怀,都看出了这班学生较高的阅读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强,这与老师平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理想的风筝评课稿

《理想的风筝》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它以传情的笔触,回忆了x老师“谈腿疾、写板书、放飞筝”的三件往事,细腻地刻画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他时时兢兢业业、处处自强不息、永远乐观自信,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字里行间浸透着x老师在风筝中寄托的美好理想。

高年级的课文长,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也越来越多,而课时却没有增加,将“长文教短”,是唯一的选择。教学中,陶蓓老师紧紧围绕x老师“谈腿疾、写板书、放飞筝”的三件往事,重点抓住相关段落中的细节描写的语句,引领孩子们在反复阅读中去感受x老师的人格魅力,逐步感悟“理想的风筝”的深刻含义。不仅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而且巧妙的实现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直接切入主题,确定了目标。师: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剧作家苏叔阳的世界,跟他的x老师一起去放飞——《理想的风筝》。接着,教师直接拎出课文的中心:“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自然过渡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独白,引出课文内容: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x老师的哪几件事吗?(板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中都有感人的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者表现人物的灵魂,是读者感悟人物的抓手,更是我们解开谜团的钥匙。这节课我们就去学会抓住这些感人的细节描写,品味人物,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这样简单的导入,既亲切自然又明确了本节课的研读目标——关注细节。

教学第二版块是本节课的重点——品味细节,感受人物。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品味“笑”,品味“泛”,品味“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抓细节,会品文字了,这也是语文课最重要的,获得顿悟、碰撞、启迪与共鸣。

首先,在笑谈腿疾中品味x老师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

教学中,教师扣住“笑”字,挖掘这“笑”字的背后学生体会到的内涵。x老师虽然肢体残疾了,可是他的心理并不残疾,是那样的乐观开朗,风趣幽默。

接着,教师又很自然的引导学生从同学们的心里变化中进一步感受x老师的精神品质。

一个填空题: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是因为。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是因为。同时更增加了对x老师的尊敬,又是因为。引导学生体会“泛”的准确性时,教者通过与“冒”、“涌”比较的方式让学生感受用词的精妙准确,感受“慢慢产生”的复杂情感。其实,一句话中描写了学生心中的三种情感的变化,这是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让学生明确这就是细节描写。学生学会了阅读的方法,也为下面的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在板书的动作中了解x老师,感受x老师顽强的意志力。

写板书,在别人看来是一个及其平常的动作对于x老师来说却是那么的困难。在教学写板书这一件事时,石老师引导学生用心读读第五节,看看x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画出来。从而引导学生抓住“撑地”“离地”“急速”“转”等词语感受老师的板书的不容易,尤其是“急速”中不是轻松,而是竭尽全力的感觉。这一次次的旋转就是动人心弦的细节描写!教师再通过有感情的引读,让x老师的每一次旋转都撞击着孩子的心,引起孩子们一阵阵激动的心跳。

再次,在放风筝中感受x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其实生动的细节描写也许就是一个令人难忘的表情、也许就是一串扣人心弦的动作、也许就是一处感人肺腑的话语……教师引导学生用心读第八、九自然段,找出x老师放风筝时的感人细节,并在旁边写出令你感动的理由。正所谓意在笔尖,学生静心思考,用心品味,才能真正地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在x老师的心中他在想这只小燕子,多可爱,多自在。他在想这只小燕子不就是我吗?多快乐,多自由。在他的眼里,这还仅仅是一只风筝吗?有效的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一个个精彩的瞬间,源于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解读文本,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过程,孩子们准确的抓住课文中的细节、词句,感受和体会到其背后蕴藏的深刻含义,这正是课标要求我们培养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也是学生“良好语感”正在形成的体现;而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同时,自然会切实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到x老师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

《理想的风筝》评课

《理想的风筝》是以一个学生的语气描写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中的刘老师乐观开朗、爱学生、爱工作、爱祖国,对生活充满了强烈的爱与执着的追求。这是一篇催人泪下的文章,刘老师对生活乐观向上的态度,身残志坚的高尚品德,对生活的不懈追求,都让人感动。听了三位老师的课,我觉得各有千秋。每位老师旨在重点引导学生通过对重点句的反复研读去感受隐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深层次的美。

孙老师的课教学处理精略得当,张弛有度。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刘老师三件事。(笑谈残腿、跳写板书、乐放风筝。)孙老师在这堂课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第三件事,这节课目标明确,环节清楚。孙老师紧紧抓住了重点句,以它为主线,围绕重点句进行提问、训练的,可以说主线非常明晰,训练也很集中很有效。孙老师引导学生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不离文本,紧抠词语,咬文嚼字,使得课堂教学更精炼、更精彩。另外每学完一板块都回到重点句的激情朗读,使整堂课一咏三叹,曲折回环,别有趣味。如此处理,精略得当,使文章的教学张弛有度,保证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到了学习的过程,学生的思维火花得以绽放,激情得以飞扬。

虞老师和沈老师都是从写作方法-----关注细节描写入手,我觉得他们构思巧妙,既交给学生写作的方法,又体会了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虞老师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虞老师的课听过很多次,每一次我都感叹:什么时候我才会有这样的教学智慧。

虞老师的课平实淡雅,不加色彩,不加修饰,不刻意雕琢,不自作矫情,不故作姿态,不故弄玄虚,是原色、原汁、原味。教师持这种心态,就会心平气和,以真心跟文本、跟学生作平等的对话,以真情和作者和学生作真诚的交流。师生之间,师生和文本之间有心灵的默契。

在这节课中,虞老师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抓住细节,坚持和文本对话,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和联系中去发现文本中的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从作者写出来的文字中去发掘未写出来的文外之意,弦外之音。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还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势,能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虞老师善于打开学生的思路并梳理学生解决疑难的思路,鼓励探讨多元结论,引导学生以开放的心态,完成从一种思路到另一种思路的转换。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而老师并没有降低要求,放松训练,而是营造氛围,研究策略,讲求方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愉快地学习,聪明地学习,轻松地学习,高效率地学习。自己品尝到智力活动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成功后的喜悦。

虞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心理、实际、基础,实实在在,简简单单让学生学习语文,让学生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成。

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这三堂课让我确实感受到了本色课堂的魅力,平平淡淡教语文,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轻轻松松教语文。这三堂课,使我受益匪浅。

《纸船和风筝》的评课稿

低年级段朗诵训练是重点,汪老师特别注意利用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感情朗读指导,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

在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时,汪老师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看图说话,学生说道:“小熊受到了礼物,高兴的不得了”等,汪老师再让学生进入文本,找相应的句子进行反复朗读,学生一下子找到了小熊快乐的句子,汪老师及时抓住了“乐坏了”这个词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先说说“坏”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又提出情感的'要求,如“再高兴点”“注意表情”等,使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在积极倡导新教改的大潮中,汪老师吸收了新的教学理念,但没有忘记对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中,她不但体现了新的理念,而且始终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既活又实。

如: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随手在黑板的上方画了简笔画“高山”和黑板的下方画了“小溪”,然后在高山和小溪旁边写上“飘”和“漂”进行比较。学生一下子就明白这两个字的意思:“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汪老师小结时指出汉字独有的魅力,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

文档为doc格式。

高一语文《追风筝的人》评课稿

针对说课视频《再别康桥》说说我的看法。

1、值得学习的地方。

说课者采用了多媒体演示的方法,将整个说课过程于课件有效的结合,在说课的过程中提出来教学的目的,以及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说课教师对所说课内容详略取舍,切不可平均使用力量、面面俱到,对重点难点、教学步骤及理论依据等一定要详讲,对其他的问题就相对的“略”讲了,“详略”比较的得当,使听着能够很好地理解说课者的设计思路。

理论知识是基础,没有比较丰富的知识,要想说好课是不可能的。本次说课说课者要做好知识准备,相关知识准备的'内容很多,对学生的知识的巩固以及拓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2、需要改进的方面。

教学对象的分析。

如果能过从教学对象进行分析来了解高一学生的情感体会的特征,来设置情感体验的要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再别康桥》体验诗人的创作灵感,以及作品所抒发的情感,对学生情感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是一次比较成功的说课活动,理论性比较强,也有自己的想法。

《理想的风筝》评课稿文

此案例是出自《听郑桂华老师讲课》一书,郑老师把此课例归到第二章“在对话中生成教学内容”里。从整个课堂实录来说,这堂课确实合乎陈钟樑老师说的“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学技巧的熟练运用,带领学生一步步走入文本的语言深处”,不过陈老师没有详细展开如何用对话生成,所以我仍然觉得有必要就几个教学细节来谈谈如何在对话教学中生成教学内容,而不是简单复现文本的浅层信息。

一、导入的慢在于没有用对话生成靠近文本的体验。

陈钟樑老师认为郑老师的导入很简洁、干净,而很多语文课进得慢出得快,我深有同感。姑且看做是语文的一个老毛病吧,原因就在我们总自作聪明的预设了一个很漂亮很有趣的套子,逼早知道要学什么内容的学生钻进去,这与牛不喝水强按头有何差异?也难怪有人说孩子乖巧到明知如此,还“积极主动”的帮老师演一场豪华大戏。

郑老师的导入就是很简单的从放风筝的乐趣入手,几次简单对话,引学生关注鲁迅的《风筝》。不过,我依然觉得如果仅是简单谈谈放风筝的乐趣,即便很容易的导入到文本却没有达到郑老师自己说的“对话是生成”,这个对话仅仅是复现了学生的浅层体验而已,要引他们靠近鲁迅先生的文本,仍有很大的一段人生阅历的障碍。

但如果理解鲁迅的文本风筝本身只是儿童游戏或儿童天真乐趣的一种寄托,可以写成弹弓,也可以写成竹剑,就不会仅仅拘泥于谈放风筝的乐趣了,放风筝固然有乐趣,但现今的城市学生究竟有几个真的放过风筝,难不成老师先要带他们放一次风筝再来讲课?还不如直接将对话的预设放到两个角度:或从儿童出发,问他们玩游戏高兴时最怕什么?也可改成如果父母看到没写作业的自己在那里玩乐,最容易说的是什么;或从父母角度,换位思考,说看到路上贪玩不写作业的孩子,是让他玩一会,还是立即喊回家写作业。无论学生回答如何,都可以很容易借助对话生成一种接近文本的体验:我们怎样看待孩子游玩乐趣与学业功利或者成人世界的功利与孩童世界的天真之间的矛盾。

再看一例《风筝》的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风筝》。哪位同学可以给我们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鲁迅先生。生:他有个弟弟叫周作人,也是伟大的文学家。师:他还有个弟弟叫周建人,就是文中的小兄弟。”

就算是上面这个老师仅仅三言两语就进入文本,导入仍然是拖沓缓慢的,是失败的,不但没有生成教学内容,反而将学生推远了文本,直接把文章的“我”等同鲁迅,把“弟弟”等同周建人,这怎么能把文本研读好?不把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向文本,靠近文本,我们的导入对话就是慢而无用的。

回到郑老师的导入。郑老师与学生对话放风筝的乐趣,是为了说放风筝有乐趣,但有人看了却不一定感到快乐,意图借此靠近文本。但值得注意的是,鲁迅的文本本身就已经将对风筝的情感写的很清楚,只要读过文本的学生都会很容易的明白这一点,没有必要再让他们复现这个体验,还不如让他们体验这种不快乐的产生。

二、对话教学在阅读文本时要贴近语言,生成对语言的感知力。

进入到文本阅读时,郑老师高超的教学水平有了淋漓尽致的展示,陈钟樑老师精辟的概括为“辨词析句是语文老师的看家本领”,意思是任何文本的阅读首先是字词句的品析和感知,语文老师应当在这里下功夫。

无疑,郑老师的功夫已经炉火纯青了,她在文本的阅读中借助对话引导学生去关注语言与文本内在精神意蕴的直接密切关系,比如她与学生一起发现在文本中表现“我”虐杀的一系列关键词语“满足”、“愤怒”、“抓断了”、“掷”、“踏扁了”、“傲然”等等,一面是辨词析句的记笔记,一面则是步步深入、步步“惊”心,与学生一起生成了对“虐杀”的真实体验,进而深入理解文本真正的意图。这些都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范例,语文当在阅读中围绕语言做文章,而不是脱离语言去填充什么文化文明的时髦玩意,美其名曰“语文味”。

也因此,陈钟樑老师评点说“有的字句在课文解析过程中解决,还有的字词句必必须在学生对全文有了整体感知以后进行讨论......只有进行到这个层面上的讨论,是真正意义上的对话,是读者、文本、作者之间展开的三边对话。”此评点当可为黄钟大吕,提醒我们:对话教学不是让学生上说话课,说到哪里算哪里,也不是老师贩卖从教参或专家那里搜寻的微言大义,而是贴近语言,让学生在读者、文本、作者之间展开的三边对话中生成对语言的真正感知力。

不如此预设教学,不能真正解读好文本。

试看此例:

“让我们来讨论小话题:

1、说说文中”风筝"的作用。

师:先请同学们分析如何来展开小话题,要有哪些步骤?

生:读与话题有关的句子。

师:然后谈对有关话的理解。还可以就这个话题谈自己的一些感受。

(生准备2分钟,交流)。

生:第三小节,小兄弟做风筝的不易。

师:后来我毁坏了他苦心孤诣做成的风筝。

生:第二小节,写的是故乡的风筝。

生:弟弟对风筝的喜爱。

生:......我踩踏了他的风筝。

师:写我毁坏他的风筝的一系列动词有什么作用?

生:让鲁迅多年后想起这些粗暴的动作就后悔不已。

师:请大家来看想象中的风筝,想象中风筝的放飞。

高一语文《追风筝的人》评课稿

一、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的正确制订和达成,是衡量课好坏的主要尺度。张老师通过对小说《追风筝的人》故事情节、人物分析、“风筝”的含义及作用等多个环节来铺垫,引导学生一步一步走近隐含在“风筝”这一意象背后的丰富而复杂的含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讨论、电影片段欣赏、班级齐读等形式,使学生分析小说意象这个比较深刻复杂的教学环节生动起来。同时教师采用了提升拓展课外阅读知识和技巧的发放,如出示相关名家对《追风筝的人》一书的评价和阿富汗战争图片介绍,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情感的温度,体会时代的“体温”。

二、教学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本节课的主要分为回忆风筝、分析人物、讨论“风筝”的意象及拓展总结五个环节,教师从导入开始就围绕“风筝”在回忆中的作用来展开,从学生对风筝快乐的回忆自然引出小说作者对风筝的复杂感情。随后再通过梳理小说人物关系进一步明确人物与风筝之间的关系。经过两个环节的铺垫,学生对“风筝”这一意象的含义有了较多的想法,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将片段的.、零碎的理解感受整理归纳为小组之间的“成果”,从而更系统的认识“风筝”背后所蕴含的内容及情感——不仅仅是阿富汗传统节日中比赛的风筝,还是亲情、良知、忠诚的化身,更是梦想、希望的象征。

三、个人建议:

1、在人物环节分析中通过学生自己描绘人物关系图来梳理人物关系,教师出示了几张代表性的作品,并请学生来分享让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人物。这一环节占用课堂时间较多,同时在学生阐述中出现重复现象,建议教师可以抓住重点人物进行简要分析。

2、在分析“风筝”意象环节中,学生畅所欲言,能分析出较深层次的含义,不过未形成体统、完成的答案。不过教师因时间关系,在该环节中略显急躁,未能抓住学生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挖掘,未将零散片段的关键点串联起来。若在该环节增加分析时间,从学生的回答中提升和归纳,形成较完善的系统的理解。

高一语文《追风筝的人》评课稿

荀子的《劝学》是一篇千古名篇,流传千年不衰,其质朴的语言与透彻的说理,加上整饬的句式和生动的修辞,一直脍炙人口,应该是高中学生入学的最佳劝导。于是,南京市中华中学金星老师把这篇课文调到第一节课来上,这是独具匠心的改变。

金星老师教书,是一位成熟的语文教师。其教态之自然,神情之从容,环节之井井有条,语言之干干净净,体现了成熟教师的风范。加上课件制作别具匠心、简练清晰,让学习者一目了然。首先,金星老师进行了“框架建构”式的课堂导入。让学生一开始找到知识的框架,《劝学》属于什么文章,在课本什么单元,处于什么位置,我们学过了什么,并且用“认识字不等于有知识,有知识不等于有教养”,引导并要求学生研究文章的内涵与精髓,便于学生进行学习的“同化”与“异构”。把《劝学》放在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性本善恶的讨论、语录体文章等背景中进行教学,也就为《劝学》找到了背景和家园。然后,金星老师进行了书读百遍式的串讲。这节课安排第一节的串讲,思路清清楚楚,先是老师范读,这是需要有底气的;还要交代学生学会听读,听字音——听语气——听文意,要求明确具体,提升了教师范读的效果;接着是学生自读,拒绝“文化碎片”式读书,需要整体化理解;再后是学生齐读,要求坐正、持书、大声、注意语感等。三遍读书,方式不同,要求各异,效果也就不同。三是字字落实式的串讲。先找出最能体现作者观点的句子:学不可以已。从这里出发,理顺文意,逐字逐句进行讲解与讨论,师生互动,在研究与探究中加深理解。并且注意状语后置、通假字、一词多音多义等语法现象,最后出示译文,学生对照。四是比较提炼式小结。青与蓝,冰与水,人与学,等等,深化对学习意义的.理解;同时,把关键句列出来,让学生根据这些提纲,回忆课文,背诵课文。

金星老师的课,一是注重方法设计与方法传授,授人以渔,表现在对于听读与朗读的要求上,明确的要求与较好的效果成正相关;二是关注文言基础与文言语感的教学,范读、自读、齐读、朗读等层层深入,字字落实,句句会译;三是课堂用语干干净净,没有废字,而且从从容容,指挥若定,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本职要求;四是结构化教学,为学生建构知识树,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

建议:一是可以从“荀子”与《荀子》入手,介绍人与书两个方面的文学常识,这样的分类教学便于记忆。二是研究文化常识的作用,可以开头铺垫,也可以结尾体会,而这样的《荀子》文章特点先讲不如后讲,因为经过学习才会有了理解的基础。三是翻译的时候也应该交代方法,特别是直译和意译的不同与运用,最好是直译,不行再意译,那么,在什么情况下不行?需要交代清楚。四是关注学生学习效果的“三重境界”,听懂——记住——会用;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当然,作为语文教师,能否有一些板书呢》这样以加强汉字的教育。

理想的风筝评课稿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阅读课文。春天,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尊敬、爱戴之情。全文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回忆了自己的亲眼所见,文章语言生动,饱含深情。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夫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透过语言文字,品味文字蕴涵的情意,是语文教学的真意。《理想的风筝》一文,作者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让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以及反刍作者如何表达情是这一课教学的关键所在。而拿潘老师的这堂课来看,更是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重点,从教学目标的定位出发,学习揣摩“刘老师”具体事件的描述感受人物形象,体验人物丰富的情感,这是品出情;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学习文中人物积极的生活态度及顽强的生命意识,这是读出情;通过具体的语言实践活动,感受文中细腻生动描写的作用,理解文章关键词句在文中的意思,这是学习如何表达情。我们在潘老师的这堂课上处处都能看见这一目标的体现。

其次,听潘老师的课,你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就是课的板块清晰,层次分明。今天的课也是如此:在复习导入后,潘老师抛出一个大问题,“刘老师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人?”速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待学生找到后,引领学生继续细读课文,找出相关词句品一品,读一读,然后联系到课题的解读,最后情感升华,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真所谓简简单单地教,扎扎实实地学。

第三,从学生学的角度看,今天无论是抓细节描写感悟师生情,还是结合文本抒情怀,都看出了这班学生较高的阅读能力,良好的语文素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很强,这与老师平时扎实的教学是分不开的。

本节课还有许多优点:如抓住文章的空白处引导学生想象说话,把文章由薄读到厚,读出精彩来,读出厚实来。跳出文本,反思表达方法,也是这堂课的一大亮点。在这我就不细说了。

纸船和风筝评课心得体会

纸船和风筝作为一种传统的游戏,已经深入人们的心中。它们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乐趣,同时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应对困难和挑战。最近,我有幸参加了一堂关于纸船和风筝的评课会,这让我对这两种游戏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这次评课中,我了解了纸船和风筝的起源与发展,并体会到了它们对我们的积极影响。以下是我对这次评课的心得体会。

首先,在评课中我了解到纸船游戏的起源。纸船游戏起源于中国古代,最初是作为儿童游戏而发展起来的。它以制作纸船并使其在水上顺利行驶为主要目标。通过制作纸船和调整帆的方向,我们可以学会如何利用风力和水流来控制船只的运动。这很好地教会了我们如何应对自然的变化和挑战,培养了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此外,评课还介绍了纸船游戏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项古老游戏的魅力和多样性。

其次,评课还向我们介绍了风筝游戏的起源和发展。风筝游戏起源于中国,至今已经有近2000年的历史。最初,风筝是用来测量风向和风速的工具。后来,人们将它们悬挂在天空中作为一种娱乐活动。通过操纵风筝线,我们可以控制风筝的运动并展示自己的技巧。在风筝游戏中,我们要灵活应对风的变化,调整风筝线的张力和角度,以保持风筝稳定飞行。这教会了我们如何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做出决策,并培养了我们的协调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对于传统风筝游戏的发展,评课也囊括了各种形式的风筝游戏,如战斗风筝、舞龙和风筝翱翔等,让我们领略到了风筝的丰富多彩。

评课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实际操作纸船和风筝的环节。通过亲自制作纸船和放飞风筝,我更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两种游戏的乐趣和挑战。制作纸船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动手能力,而让纸船在水上航行则需要对水流的观察和调整。放风筝也是一项技巧活动,需要掌握正确的技巧和手势。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不仅学到了制作纸船和放风筝的技巧,还享受到了成功和挫折带来的成就感。我相信这种实践教学的方式对于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

最后,在评课中我认识到纸船和风筝所教给我们的不仅是生活乐趣和动手能力,更是一种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的心态。无论是在纸船制作的过程中还是在风筝游戏中,我们都要面对各种不可控的因素,如风力、水流和飞行环境的变化。这时,我们需要灵活应对,调整自己的策略和方法。这培养了我们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此外,纸船和风筝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来自大自然的力量和美丽,增强了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激发了我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探索欲望。这些都是教它雅对我们的积极影响。

总而言之,纸船和风筝评课让我对这两种传统游戏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体会。我理解到它们不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培养智力和心理素质的方式。通过评课,我不仅了解了纸船和风筝的起源和发展,还体会到了它们对我们的积极影响。这堂评课不仅让我感受到了纸船和风筝的乐趣,也激发了我对传统文化和大自然的热爱。对于纸船和风筝来说,它们不仅是一种古老的游戏,更是一种传承和创新的精神。我相信它们将永远伴随着我们,为我们带来乐趣和启迪。

《纸船和风筝》评课稿

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章老师通过精美的课件及和简笔贴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不但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简单明了地让学生了解了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并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从文本中找依据,用书本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在导入课文的第一环节,章老师就注意了纠正学生的读音“筝”字单独出现时读第一声,而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这个知识老师没有单刀直入地引入,而是请学生读课题,学生自己就读正确了,教师借机提出如果这个“筝”字单独出现读几声?那么这个问题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老师就紧紧地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比一比”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随机引导“飘”字带风字旁,是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对低年级,这2个字马上让学生很难区别,她安排了填空练习,充分巩固了这2个字。

读是理解文字、体会情感的纽带。“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本节课堂教学充分地体现了由读通到读出感情的训练过程,章老师这堂课十分重视朗读训练,朗读训练扎实到位,力求读准、读流利、读出感情,以读代讲,以读促悟,以读激情。整堂课朗读形式多样,富有变化,有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在读“漂呀漂”时又采用了做动作理解的朗读方式。理解“乐坏了”的意思后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烘托高兴的气氛。指导朗读一句一句由易到难,环环相扣,收到很好的课堂效果。朗读让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以上几点无论是在教学理念,还是在注重语文训练,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纸船和风筝评课稿【】

今天听了邱老师上的这一课,给人带来了清新的气息,老师的话语如春风化雨,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教师的笑容似阳光和煦,温暖孩子的心房,同时也让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经历了一次童话的洗礼。

邱老师的这堂课,给我最深的感受就是两点:

1、老师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始上课时板题,提醒学生注意字音,再到识字时培养学生识记生字的方法,特别是讲解多音字“扎”的时候,以图片辅助教学,非常直观,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写字时也注意训练学生自己观察说发现,说出应该注意的地方,引导学生自己想,自己说,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2、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揭题时让学生质疑,识字时不认识的字和同学交流,都是教给学生如何学习。

3、注重了朗读指导。在读的过程中,运用了多种朗读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特别在指导朗读小熊收到纸船和松鼠收到风筝的段落时,通过看图以及运用积累的词语来表达,使学生自然感受到它们的快乐,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另外,在帮小熊想办法时,还注意适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课堂中,老师运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但却运用适当,体现了课件是为了教学服务,而不是被课件牵着鼻子走的宗旨。邱老师巧妙地利用课件设置情境,给孩子们创设出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不但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极大地增强了每个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说,她本身就是童话中的天使,带着孩子们在童话王国快乐学习。最让人感动的是学习生字词的时候,邱老师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分散学习字词,既减轻了低年级孩子的学习任务,又极大地提高了孩子学习生字词的兴趣,而且非常注意纠正孩子的写字姿势,培养孩子良好的写字习惯。

纸船和风筝评课稿

章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以新的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紧紧抓住“情”字,设置感人的情境,给学生以情感上的熏陶。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章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章老师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不但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简单明了的让学生了解了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理解了山顶和山脚两个词语。并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从文本中找依据,用书本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二、培养学生的语言用运能力。

1、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上“小熊”、“风筝”、“松鼠”、“纸船”四个词语来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当学生有困难时,又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老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片,说说小熊究竟乐成了啥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说小熊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乐得手舞足蹈,一蹦三尺高等,教师随机概括板书,还送了几个好词(喜笑颜开眉开眼笑、心里乐开了花笑得合不拢嘴等)。并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把这些语言积累在学生的心中。学生有了这些语言的积累,在感悟小松鼠的乐坏了时,自然地就会用这些语言了,把话说得更生动,把小松鼠的乐坏了感受得更真切。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培养学生字词理解能力。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教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这就是汉字独有的魅力,同时也会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五、创设儿歌,复现生字。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提炼整合,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读,再找找儿歌内的动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复习了生字,而且也感受了儿歌的韵律美。“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整节课岑老师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朗读的欲望,来促进孩子体会感受小熊和松鼠的快乐,朗读中去体会,去感悟,读出了它们之间快乐,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

纸船与风筝评课稿

《纸船和风筝》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纸船和风筝让小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赵老师灿烂的笑容、平等的沟通、亲切的话语,让学生和她也成为了朋友。从整体来看,本课有以下几个亮点:

1.读进文本,触摸字里行间的生命温度。讲解是死的,朗读才能赋予作品以生命。讲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能使人感受。这节课赵老师以主人公心情变化为主线,用浓浓友情拨动学生情感的琴弦。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字的理解、通过联系生活、通过想象动作和画面,以自由读、指名读、齐读、默读等方式,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觉,不同的感受。从乐坏了、到很难过、到激动得哭了。让学生和松鼠、小熊同喜同悲,达到了情感的共鸣。

2.多种方法识字,凸显汉字的文化。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注重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和习惯,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本节课赵老师在课的开始让学生把不认识的生字圈起来,然后问老师和同学。向别人请教是一种识字方法;通过老师画老鼠的简笔画让学生认识“鼠”字,了解汉字的演变是一种识字方法;通过比较两个“飘和漂”字,理解字义也是一种识字方法。另外,让学生识字并不是突兀的,而是放在具体的情境中,随文识字。赵老师在这节课中通过多种方式促使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不断增加。

3.听说读写相结合,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课标》中指出:“注重听说读写之间的有机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整合,统筹安排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节课中,赵老师在注重学生朗读的基础上,补白处引导学生思考:既然他们俩吵架了,为什么还要去折风筝和纸船呢?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了让学生理解小熊松鼠高兴的原因,让学生用“因为......所以......”句式说话,给学生的情感表达训练找到了一个支点。上课即将结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体会友谊的珍贵,赵老师还让学生对两只小动物或自己的好朋友写一句祝福的话语,即表达了情感,也培养学生写话的能力。

4.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情感得到升华。《课标》中说:“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阅读的乐趣之一,就是以他人为镜子“凝视”我们自己。课堂开始的时候,老师曾提问:“你认为如何才能交到朋友?”学生的回答是浅显的,课堂结尾时,老师又问:“对于交朋友你有更多的理解吗?”学生的回答显然更有了深度。可见,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达到了本节课的情感目标:感受到了友谊带来的快乐,对如何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所感悟。

教学是遗憾的艺术,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

1.课堂节奏太快,没有给学生留有更多的思考时间。教师语言有点多,有重复学生回答的语言、重复自己提出问题的现象。低段的老师应该语速再慢一些,如春风、细雨滋润孩子的心田。

2.眼神有些游离,没有真正关注每一个孩子的表现和学生回答问题的状态。

纸船和风筝评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

1、文本解读:课文讲述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用“纸船和风筝”表达祝福,传递谅解。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充满了童真童趣,在娓娓的叙述中,轻轻地拨动着情感的心弦,是对学生进行维护友谊、友好相处的典型范例。

2、文章在本单元中的地位及作用。

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围绕“友好相处,团结合作”这一专题共安排了四篇讲读课文。《纸船和风筝》是本组的第三篇课文,处于由知识的学习向知识的运用转化的过渡位置,所以,我认为它是本单元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中的一步棋子,是从掌握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架桥梁。

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对话。教学中教师应该紧紧抓住松鼠和小熊感情变化这条线,用浓浓的友情,拨动学生情感心弦。引导学生读中品味,读中悟情,读中明理,在充满童话意境的课堂氛围中,扎扎实实地进行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童话故事是学生们乐于接受的文学形式,而乐于结交好朋友更是小学生共有的特征,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课文所提供的故事情节没有太大的陌生感,可以放手让学生在读中自主感悟,教师在学生理解出现困难时做适度点拨引导。

针对本课教材的特点和二年级孩子认知、思维、情感等方面的实际情况,我拟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引导学生自主发现字词的规律,交流积累识记生字的方法。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松鼠和小熊之间深厚的友谊之情。

过程与方法:

以读贯穿教学始终,通过创设情境,换位体验,补白等方式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松鼠和小熊建立友谊时的快乐,失去友谊时的痛苦,以及寻回友谊后的激动,愿意与同学建立友情。

凭借对教材的理解,以及二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生字,积累词语;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感受友谊的珍贵,懂得与人友好相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得到友谊的快乐和失去友谊的痛苦,体会松鼠和小熊的情感变化。

以《语文课程标准》的思想为指导,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教学过程始终洋溢着师生双边活动的热烈气氛,既不是学生围绕教师转,也不是学生配合教师活动。而是通过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情境和活动,使他们的思维潜能和创造精神得到充分释放,使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地张扬。

多媒体课件以其独有的生动画面、形象的声音和完整的情节,在课堂教学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课堂上我将借助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同时采用简笔画等手段,激励学生全面参与,主动学习。

本课教学我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努力遵循《语文课程标准》中新的教学理念,主要安排了三个教学程序:

(一)设置游戏,愉快识字。

(二)诵读课文,体验情感。

(三)文情延伸,感悟友情。

下面,我具体说说教学中借助多媒体课件完成学习目标,突破重、难点的教学设想:我们使用的教材在内容编排和呈现方式上有很多创新和突破。每一课的识字、写字任务都是以学习伙伴的口吻,用图标标示出学习与练习的内容。结合这一编排特点,根据新课标对识字教学的要求,我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小松鼠送来纸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探究,发现识字规律,展示交流识字成果。既复习了生字,又让学生体验收到礼物和祝福的快乐,为后面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自然地引入新课的学习。

自读自悟是语文学习的基础。设计教学时,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自主读书中融入情境,去体会语言的神奇、内容的多彩和内韵的意味深长。在教学中我安排了有层次性的朗读感悟:

课文的第一部分1-6自然段主要表现了松鼠和小熊互赠礼物,彼此拥有友谊时的快乐,对于两个小动物幸福的感情学生通过朗读容易体会,但是这部分课文的生字较多。所以,我认为要侧重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在读文中巩固生字,在读中体会小熊和松鼠幸福快乐的情感。

首先,我利用课件演示纸船顺着小溪向小熊家漂流,风筝顺风飘荡到山顶松鼠家的动画,使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体会得到友谊的幸福。当学生的情感与两个小动物的欣喜和快乐产生共鸣时,我顺势引导:“纸船使小熊乐坏了,风筝让松鼠也乐坏了,谁能读读这部分内容,让我们每个人都乐坏呢?”此时孩子们的心中充满了对友谊的向往,仿佛得到纸船和风筝的是他们自己,这会儿要他们读书便会有感而发。为了巩固读书的效果,我又让他们在小组内合作读书,让他们把幸福和快乐送给自己的小伙伴,这样送祝福的孩子乐坏了,收到祝福的孩子也乐坏了。而且在相互读书,互送祝福的过程中,也从小伙伴那感受到了同学间的友谊。这也就达到了读书的最佳效果。最后,我让他们在舒缓、悠扬的音乐声中配乐朗读。使他们在音乐中体会快乐,在音乐中体验友谊的幸福。

引导学生阅读第一部分的内容时,应该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如在教学“飘荡、漂流”时,借助多媒体,联系儿童的已有的生活经验,区分同音字“飘、漂”的形,从而理解词义。教学中不但将生词放入一定语言环境中去,把字词句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而且在教完后还及时为学生创设练习和运用新知识的机会。

课文第二部分7-11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也是故事最感人的地方。加上这部分生字较少,感情波折较大,教学中我侧重要求学生读出感情,在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小动物们失去友谊的痛苦和狐独。

首先,在学生还留恋在小动物们得到友谊的幸福美好的感觉中时。我用变化的语气说:“纸船和风筝使小熊和松鼠成了好朋友,他们多开心!多幸福啊!可是正当他们沉浸在幸福和快乐中时,这快乐却没有了!看,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飘荡的风筝了,小溪里再也看不到漂流的纸船了。”学生被老师动情的导语所感染,刚才那份快乐和幸福的感觉立刻消失了。这时抓住学生感情的变化,继续引导:“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呢?快读读课文吧。”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再次被调动起来。在迫不及待地读完课文后,他们善良的心灵又一次深深的触动了。我抓住这一感情的契机追问:“说说吧,读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小动物们吵架后的心情,我又让他们融入自己的生活情感:“想一想,生活中与自己的好朋友吵架后心情会怎样?”我让他们分角色朗读课文的第二部分。学生们在读中自然会融入自己的情感,自然也就体验到了两个小动物渴望找回友情的迫切心情。

最后一个层面是:合作品评读课文,在读中体验情感。

在完成前两个层次的朗读基础上,我又提出读书要求:“把最让你感动的地方读给小伙伴们听一听,每一组评选一个读书代表,发挥你们的集体智慧,帮他把课文读好。然后在全班进行朗读比赛。”在学生帮助小伙伴出谋划策的时候既是他们对课文理解感悟的过程,也是他们领悟道理的过程。

九、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我以板画的形式设计板书来吸引学生理解课文,既直观形象、简明扼要,又突出了重点,起到了总结概括的作用。还与多媒体演示相得益彰。

总之,课堂上我就是让学生们通过读书的实践,使他们能够向往美好的情感,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给孩子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孩子权力让他们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个广阔的平台让他们自己向前走。谢谢大家!

纸船和风筝评课稿【】

尊敬的各位家长朋友:

大家好!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听了我们学校彭慧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年轻能干的彭老师和这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们给我们展现了一个和谐、民主、生动而又富有激情的课堂。课堂中的老师亲切自然、灵活而又机智地进行了教学;课堂中的孩子们活跃主动、而又富有创造性地进行了学习。

彭老师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教学应注重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彭老师在课堂中就采用多种形式教学生字词,如一边识字一边教记字方法,从字到词,从词到句,再从句到文,循序渐进、环环相扣的进行教学,符合学生的识记规律。并让孩子们结合生活学习实践掌握运用所学的字词,做到学以致用。

创设情境识字。调动了低年级学生的识字兴趣,使识字教学变得生动活泼。

1、创设情景,体现童趣。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彭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精心设计课堂上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环节,努力将学生带入一个富有色彩的童话故事中。如让学生给文中的小动物打招呼,并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家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情境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2、多种方式的朗读,使课堂上书声琅琅。

朗读交流是感悟的基础,著名学者朱熹就曾提出过“熟读精思”的阅读规律。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体验,让学生自主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让学生用心去读书,与故事产生共鸣。因此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读、互读、指名读、配乐读、老师范读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一步一步走向文中两个小动物的情感世界。

彭老师的课堂亮点很多,精妙之处很多,时间的关系,我就不一一列举了。“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这是新基础教育带给我们的新理念。彭老师做到了。

放风筝的魅力作文

第一次放风筝春天到了,春天姑娘把大地装点得一片翠绿。这正是放风筝的好时机。我、妈妈和弟弟拿着我们心爱的蝴蝶风筝,去了勒流中心小学对面的空地放风筝。

我们来到空地,看见蓝蓝的天空上飘着一只只美丽的风筝,把天空点缀得五颜六色,好象一匹色彩缤纷的布。。有的是“威风凛凛”的黑猫警长,有的是勇猛凶恶的老鹰,有的是胖头胖脑的比卡超……我们开始放了,首先妈妈把风筝高高地举起。然后,我说“等一会儿,我说放,妈妈你就立刻放”一切准备就绪,我想今次十拿九稳。“放”我说。我立刻向前跑。跑到尽头,我回头看,风筝在猛烈地打“翻斗”。妈妈笑者说:“涛涛,你忘记放线了。”

这时,我仿佛变成一只美丽的风筝在科学的天空逐渐升高。

纸船与风筝评课稿

章老师执教的《纸船和风筝》一课,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巧妙设置情境,注重朗读的指导,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提出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情感体验,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精神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章老师在教学中根据课文内容多次设置情境,使学生始终处于丰富的情感体验之中。本课是一个小小的童话故事,章老师通过精美的板画创设出了美丽的童话世界,不但极大地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而且简单明了的让学生了解了松鼠和小熊家的位置,理解了山顶和山脚两个词语。并学会了带着问题读书,从文本中找依据,用书本来解决问题。使学生真正深入到课文中来,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也为后面理解课文内容做好铺垫。

1、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用上“小熊”、“风筝”、“松鼠”、“纸船”四个词语来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当学生有困难时,又用填空的形式帮助学生,这样既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在指导学生学习第三自然段,老师让学生仔细地观察图片,说说小熊究竟乐成了啥样?学生通过自己的认真观察,说小熊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乐得手舞足蹈,一蹦三尺高等,教师随机概括板书,还送了几个好词(喜笑颜开眉开眼笑、心里乐开了花笑得合不拢嘴等)。并让学生读一读,记一记,把这些语言积累在学生的心中。学生有了这些语言的积累,在感悟小松鼠的乐坏了时,自然地就会用这些语言了,把话说得更生动,把小松鼠的乐坏了感受得更真切。有了这些铺垫,学生很快体会到了这种快乐的感受,朗读自然就到位了。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课文中出现了“漂、飘”,一个是风筝飘在空中,一个是纸船漂在水里。老师抓住这两个音同意异的字进行语文训练,出示两个句子后,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借机引导“飘”带风字旁和风有关,是指飘在空中,而三点水旁的“漂”和水有关,指漂在水里。教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的特点。这就是汉字独有的魅力,同时也会引起学生对祖国文字的好奇和热爱,进行语文的熏陶。五、创设儿歌,复现生字。把课文中的语言进行提炼整合,编成了一首朗朗上口的儿歌,引导学生用不同形式读,再找找儿歌内的动词。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复习了生字,而且也感受了儿歌的韵律美。“语文教学要回归到读上,所有的创新都应建立在读好的基础上。”整节课岑老师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孩子朗读的欲望,来促进孩子体会感受小熊和松鼠的快乐,朗读中去体会,去感悟,读出了它们之间快乐,使课堂上充满琅琅书声。这就是我们语文课所追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