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教案模板 >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论文(模板18篇)

高职院校道德教育的论文(模板18篇)

时间:2024-01-03 20:11:52 作者:碧墨

范文范本的作者经过深入研究和细致分析,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学习资源。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挑选的一些典型的总结样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分析

一、审计课程特点分析审计学这门课程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学科内容上讲,它不仅含有很多法规知识,而且含有大量的会计知识,可以说是对其他各门课程知识的综合;从学习方法上看,不仅需要以各门课程为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广泛运用专业知识进行判断、思考、分析和决策.

作者:张彤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刊名:河南农业英文刊名:henannongye年,卷(期):“”(12)分类号:g71关键词:

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论文

体育部网站建设:随着网络的发展,高职院校体育部建立了体育部网站,网站中对各个代表队参加比赛所获得的奖杯和证书进行公布,网站中栏目较多,有教学管理、课程建设、群体竞赛、体质测试等栏目。对体育部组织的各种体育比赛进行公布和公告。体育宣传栏建设:目前,学院的教育宣传栏较多,基本上张贴一些先进个人、获奖情况、就业信息等方面的宣传栏,体育专用宣传栏只是在体育比赛前后才出现在宣传栏当中,比赛结束后,这些地方就会被占用。各所学校基本上没有固定的体育宣传栏。体育比赛建设:体育部负责的主要校园体育比赛是每年一度的田径运动会和冬季运动会,其他体育比赛如迎新生篮球赛、公寓杯篮球赛、乒乓球赛、羽毛球赛部分学校开展较为积极。能够满足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需求。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校园文化的生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具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建设载体、基本愿景”等五个传播学要素,从五个要素出发,明确并落实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第1: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影响。

摘要:校园文化与学生的日常行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有助于优秀校园文化的形成,而优良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学生、感召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不同方面说明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产生的影响;第二部分介绍了当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缺失,第三部分分析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校园文化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对优秀教学理念、校园精神的建设和宣传,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

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高职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自信心、责任心,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人才。

一、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1.社团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高校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社团文化也逐渐渗透到高职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社团文化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同时影响着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价值观的形成,影响着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到目前为止,社团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二课堂,并成为一股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及日常行为。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一直注重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忽视了校园文化的建设,忽视了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积极意义。

社团文化的出现将分散的学生力量集中起来,将校园文化的教育内涵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学生的行为习惯。

2.体育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体育运动是很多高职学生比较热衷的一项活动,体育文化也是最为接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的主要文化形式之一。

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大多都比较青睐体育活动。

体育运动不仅能够改善学生的体格,锻炼学生的体魄,更能够培养学生的品德,影响学生的悟性,无形中影响学生的行为习惯。

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是教育功能,高职学生通过参与体育活动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拼搏精神,以规章制度及道德标准为依托,提高自身的公平公正以及友爱团结的意识,有助于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

3.网络文化对高职学生日常行为的影响。

随着网络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文化逐渐成为了校园文化的主导。

对于校园文化的建设,高职学生良好日常行为的养成,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冲击的高职学生的思想观念。

例如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不良网络信息等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

因此,应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加强网络文化的构建,充分发挥网络对高职教育的积极作用。

校园制度不是一种单纯的制度体系,同时是校园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保障校园文化的建设的基础。

高职教育旨在为国家及社会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故而很多高职院校在校园制度的建立中忽视了校园制度文化的完善,也有部分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日常行为管理、社团文化建设等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大多时候这些制度并未落到实处,成为一纸空谈。

2.缺乏对校园环境文化影响的重视。

高职学生身处校园及社会这两处大环境中,其日常行为习惯深受校园环境文化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高职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与之而来的是校园网络环境对学生的影响,这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的良好日常行为养成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

现今学生较为热衷的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以及各种网络新闻充斥着校园的网络,逐渐使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偏离了原来的轨道,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对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除此之外,一些西方思想也试图利用网络这个大环境影响高职学生的道德理念、行为观念,这对于高职院校的校园环境文化建设,对于学生良好日常行为养成造成了恶劣影响。

3.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较弱。

随着社会大环境的不断变化,高职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也在逐渐发生改变,加之西方开放思想的不断渗入,学生独立、自主意识不断加强,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但社会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人才具备较强的工作能力,也需要其有较强的责任心,正视社会的发展,根据当前的社会需要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就需要加强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使高职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社会信息,在未来发展中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

然而,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给传递学生信息中存在存在不及时、不全面的问题,使学生无法根据最新信息开展学习活动,同时,高职院校未能对进入高校的信息进行合理控制,导致学生无法对所掌握信息做出准确判断,使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经常失误。

除此之外,学校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缺乏创新,商业色彩现象严重,使校园文化丢失了原本应有的教育功能。

三、加强校园文化对高职学生良好行为养成的实施策略。

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起着规范和制约的作用。

良好校园制度文化的构建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于规章制度的实施。

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结合本校发展特点,以国家法律法规、道德标准为基础,建立出切实可行校园规章制度。

同时,学校领导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制度体系的宣传,使学生对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一个准确的认知,进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效规范自己的行为。

同时发挥高职教师的主导作用,带动高职学生积极参与到制度的宣传与实践中去,引导学生以身作则,规范自身的日常行为习惯。

除此之外,教师应及时对学生的行为表现做出评价,提升学生的荣誉感,激发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决心,以维护校园制度文化为荣,使校园制度文化逐渐融入到学生生活的每个细节,在潜移默化中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

随着高职院校网络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应注重校园网络环境的管理,为高职学生营造一个干净的学习及生活氛围。

高职院校应加强校园网站的建设,充分发挥网络的宣传作用,对学生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将校园网络变为传播先进文化理念的重要工具。

除此之外,应加强校园环境中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建设,通过校园环境的熏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对于自然环境的建设,将学校建筑及校园景观进行巧妙设计,将学校的教学理念、办学特色、文化内涵融入其中,强化自然环境的教育意义。

人文环境是通过有形的文化及无形的文化对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引导,例如学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强化学校教育理念,加强校园校风建设等,无形中影响着高职学生的日常行为。

首先,应积极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优秀历史文化,适度地对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控制,使高职学生对民族文化产生一种优越感,尤其在面对政治问题时,应明确党的先进性,对不良文化进行抵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进而对自身行为进行约束;其次,注重网络文化的建设,利用网络传播信息的及时性,保证学生对社会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自身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升,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应通过网络技术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对学生行为习惯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高职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玮莉.论高校学生行为与健康[j].中国成人教育,,(10).

[2]赵元,丁敏娜.高校学生行为文化问题和对策的实证研究[j].学理论,2013,(11).

[3]金燕.建好校园环境塑好学生行为[j].中国冶金教育,,(02).

[4]曹建.互联网对高校学生行为的影响[j].科技广场,2012,(12).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行,高职院校的教育方针也发生着变化,高职院校中图书馆的地位以及作用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试就高职院校图书馆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的文献资源与网络资源为学生在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掌握方面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学习的平台。

尊重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发挥图书馆的资源信息作用,对于推动校园文化建设有重大教育意义。

校园文化的创造离不开教师以及学生的共同努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关键。

高职院校的精神风貌与办学水平,在校园文化中能得到完美体现。

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以及素质教育的培养,注重将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生产前线的技术型人才。

社会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高职院校一直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校园文化建设在院校的大力开展,给了学生更多施展才华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对于摆正学生的价值取向以及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非凡的意义。

二、图书馆文化与校园文化两者的关系。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汇集了古今中外各种知识信息,是拥有良好学习氛围和文化气息浓厚的信息服务机构。

图书馆在院校的发展建设中衍生出的图书馆文化,对于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以及规范相关工作流程有导向性的作用。

图书馆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其突出的地位决定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水平。

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不断熏陶着学生的情操,会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积聚一种正能量,让学生在校园生活中潜移默化的传递出去,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做铺垫。

因此,教师以及校领导应当重视并且尊重图书馆文化的地位,将图书馆的积极作用发掘出来,为培养全面型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科技时代的到来,也推动了图书馆事业文化的发展,图书馆文化在高职院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后勤保障”,与校园文化的这种微妙关系,也决定着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推行息息相关,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依存关系伴随着学生学习和成长。

根据教育部出台的相关政策,全面推行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价值定位是首要任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深刻揭示了书籍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图书馆里囊括了国内外先进的专业学术书籍和珍贵的信息资源,是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精神食粮”。

一方面不仅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另一方面,成为学生模拟参加社会实践的“据点”,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让学生在校园文化的氛围中开发思维和锻炼实践能力,完善相关的'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庞大,是校园文化活动的“智囊”,馆藏的多样性,为校园文化开展提供了充足的精神资源,能满足不同类型的校园文化建设。

庞大的“信息网”是校园文化建设进程中的“催化剂”,有助于校园文化建设更快、更好地在全院校实施与进行。

图书馆杰出的信息功能,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效。

网络信息资源是教育信息中的重要内容,应当充分挖掘网络资源的潜力。

高职院校图书馆中庞大的信息量离不开一个关键部分———电子阅览室的成功创建,它的引入扩展了信息的“领域”。

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上网加工、整理,建立资源的分类索引,实现国内外各种专业权威技能的最新信息充分开发与利用,科学健康的信息网络,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了学生的求知欲,促进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

图书馆文化表明了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是提高教学质量和扩大院校规模的重要因素。

积极探索图书馆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图书馆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能帮助院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挖掘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给校园文化的顺利进行提供强有力的物质和精神支撑。

总之,图书馆中的信息资源是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重要支撑,在发展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充分认识图书馆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地位,重视图书馆的发展建设,给学生开阔视野、扩展思维的交流平台,积极倡导高职校领导以及教师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现实意义,发挥图书馆的积极作用,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祖国输送适应社会发展的全面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希,彭一中.图书馆的功能、价值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j].中国图书馆学报,(1).

[2]刘亚丽.浅谈图书馆的服务创新[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5).

本文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对如何通过校园文化的建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出了一些建议。

高职院校在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教学水平的提升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精神风貌和行为处事风格,对于提高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兴趣,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近几年,高职院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高速阶段,相对于发展较为成熟的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还相对落后,需要做的工作还很多:1.校园文化建设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想要实现这一体系的建设,需要将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到学校的整体规划中进行科学、系统地安排,并在长期的工作中不断积累,才能完成这一系统工程的建设。

但是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认识到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对这一工作的规划显得非常随意,没有结合本校自身的特点,甚至照搬其他学校的经验。

2.重物质文化建设,轻精神文化建设很多高职院校前身都是中职升级改制而成,或多所学校联合组建,历史短暂无底蕴。

为了扩大招生,更愿意花更大的精力和财力进行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通过新建教学楼、扩建校园,购买先进的、昂贵的教学设备来为学校打广告,这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只注重表面功夫,缺乏核心思想的支撑。

3.校园文化活动流于表面,缺乏精神文化的指导由于对校园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少高职院校认为学校的工作核心应该只是抓教学质量,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停留在表面上,甚至把校园文化娱乐化。

有时为了完成教育管理部门布置的任务,发照片,推简报,仓促地组织一些校园活动,技术型和学习型活动很少或几乎没有,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同时也降低了师生对校园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

其实多年之后,毕业生对母校的回忆和思考,多在精神文化层面对其的影响,专业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在工作中锻炼出来的。

4.校园文化建设模式过单一,缺乏高职校园特色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上明显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在办学特色上更着重于对学生的职业教育,不同学校也有各自不同的特点。

然而,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不少高职院校忽视了这一特色,校园文化千篇一律,缺乏院校自身特色。

二、校园文化建设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探讨。

1.创建高职校园文化的长效机制高职院校要认清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明确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制定校园文化建设的目标,并根据这一目标创建切实可行的校园文化建设计划。

2.构建学习型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对于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进行校园文化的建设时,应强调“校园文化建设使教育回归教育”的目的,有意识地融入专业知识,发挥校园文化载体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

在组织校园活动时,加强技术型、学习型活动的举办,如邀请专家到学校进行专业讲座、举办学术交流大会、开展职业技能大赛等,增加校园文化的知识、技术含量,并将这些活动与院校的奖励评优制度挂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3.提升人文文化的熏陶校园文化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具有极大的影响,因此为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非常必要。

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需着重对文化品位的提升,从校园历史和文化的角度进行宣传,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熏陶。

同时,在相应的校园活动中,要突出对学生道德素质和审美情操的教育,在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强调人文素质的培养,使学生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4.加强高职院校的特色文化建设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围绕其办学特色进行展开。

针对其职业教育的特点,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开设与学校教学专业相关的企业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训。

同时聘请成功的企业家到院校开展讲座和交流活动,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影响下提升对学习的兴趣。

5.建立健全校园规章制度规章制度是高职院校约束学生行为、实现正常教学工作的必要手段,因此需要不断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推动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规章制度必需紧密结合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突出院校的办学特色;健全监督制度,实现校务公开,为校园构建和谐的文化氛围;制度建立实现“人性化”,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教学数学论文

摘要: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与社会需求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

笔者认为,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应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材施教,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高职院校化学教育论文

(一)化学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目前中职教育中不重视中职化学教学的现象十分普遍,认为化学教学无需特别形式,不需要进行很多投资,致使很多学校在化学教学上迟迟找不到好的教学方法。对于必备的化学实验仪器没有采购,很多化学实验在中职教育中没法完成。这使得中职化学教育没有得到实质性进展的根本原因,同时也与校方以及上级部门不够重视有密切的关系。很多中职院校过分重视学生数量,而忽略教育质量问题,特别是在化学教育上不能加大投资力度,实验材料缺乏等问题,制约了化学课程改革的进行,留下了很多的教学难题。

(二)化学教学课堂气氛死板。

中职教育一直没有进展的另一层原因,在于化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很多中职化学教师对化学课堂讲解仅停留在老师讲理论,学生记笔记时代,没有实践创新性的课堂是不能吸引学生的。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要求过于死板,课堂气氛不活跃,很难取得良好学习效果。中职化学教师对于新形势下课堂改革没有很好的理解和总结,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其最重要的根源在于我国对中职化学教材没有深入的`研究,教师在教材选择上没有选择权,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职化学教师课堂教学活动。

(三)有关部门对中职化学教育改革缺乏有效支持。

中职院校对教学缺乏一定创新,其主要原因是国家对于中职教育缺乏足够重视度,把相应的注意力集中在高等教育上。长期以来,中职教育发展缓慢,一直没有找到一个很好课程改革形式,致使中职化学教学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提高。同时,应该看到在中职教育上存在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一)建立化学实验基地。

中职教学课程的改革最主要是从形式上的改变,从之前注重理论到现在实践培养的转变。新形势下的课程改革需要进行多方面的改革变化,最重要的就是需要建立中职教育的实验室,让化学教学真正走向实践。实践是化学最好的表现形式,很多化学结果在实验中才能得到更深刻的记忆,中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起到督促的作用,使得很多学生在实验中发现学习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中职教学来说,教学内容不是简单的改革,而是需要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自觉领悟能力。培养学生课堂的积极性有效的增加教学的乐趣,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化学教学的改革。对于学生而言,需要自觉培养学习兴趣,并把学习兴趣带入到化学学习中来。

(三)编制新的课程内容。

课程内容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要形式。中职教育化学教学的知识体系过于陈旧,不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时俱进跟上新教学模式。国家应该加强对中职化学教材的研究和出版,编制化学教材也要与时俱进,以供中职教育化学教学上的使用。很多中职教材过于陈旧,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与社会脱节,不利于在经济快速发展形势下教学实践的形成。

(四)培养中职教师的专业素质。

对于中职教育不仅需要进行课程改革,更重要是对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培养。根据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要注重教师观念和知识构造的更新,以及教学能力的提高,鼓励化学教师在课改的前提下丰富自己的专业素养,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学校在培养教师专业素质的同时注重加强职业道德素养的建设。

三、结论。

中职教育化学教学在新形势课程改革中具有很重要的位置,需要教育部门一方面加大对中职教育的投入,特别是对实践性很强的化学教学,提供应有的实验设施,并重视化学教学内容的创新,以及新教材的研究出版,为一线教学人员提供符合时代要求的新课本。中职教师也就更新观念,在教学创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素养和教学能力,在新课改中不断摸索适应现在学生特点的教学新模式,共同促进中职化学教育的进步和发展。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最近几年,我国高职院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其专业文化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内涵发展、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防止发生表象化与泛企业化、趋同化现象,为了有效推进专业文化建设,应该着力做好转变理念、完善制度与明确主体等方面工作。

我国高职教育历经十年的发展,但没有意识到文化培育与建设的重要性。随着高职教育向内涵发展,要求不断加强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

一、专业文化的概念辨析。

在研究专业文化过程中,首先要认识专业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其实就是“人化”与“化人”,“人化”就是依据人的需要对世界进行的改造,将人文性质赋予一切事物;“化人”与之相反,就是将这些改造世界的成果传授给人,使人得到教育与发展。在掌握“文化”的内涵以后,我们就能够意识到:

一专业成员创造了专业文化,主要由教师依据学生的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教育,在日常工作学习中创造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外力作用,但自本质上讲,创造专业文化者还主要是其成员。

二专业文化主要归专业成员使用。专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一旦形成固定模式,则要求全体成员必须遵守与认同,同时促进专业成员的发展。

(一)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实现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都是由原来的中专学校发展起来的,更多关注本身的硬件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以及如何招生等问题,而没有顾及办学理念、文化选择、责任使命等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了办学相仿的局面。

最近几年,我国各地高职院校都出现了招生难与以评促建促改等问题,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要想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则必须要提高内涵质量,实现向“后示范时代”的转型。在此值得提出的是,高职院校要想提高内涵质量必然会涉及到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但必须肯定的是其核心工作就是提高专业内涵质量。而专业文化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内容,在高职教育内涵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详细来说,具备高质量的专业文化不但有利于使内部成员更加认同自己的学校,而且可以使高职院校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专业文化建设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需要。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育人,而不是制造人,高职院校不能只重视培养学生的职场技能,而应该是结合培养、塑造与发展人的实践区域。所以,在这个意义可以说,高职院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时,不但要重视提高人的专业技能,更应该重视培养人的`专业品格、人文精神与健全人格。但要想达到上述目的,保证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只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是不够的,还需重视专业文化在教育人当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我国高职院校出现的时间较短,很多高职院校还没有认识到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而且理论界也没有对此进行过多的研究,因此,自理论层面到实践层面都不能全面理解专业文化建设。在实践过程当中,有的高职院校认为在教学场所张贴一些职业操作规程与名人名言就是专业文化建设,这是一种不能全面认识专业文化建设的现象,过于简单化与表面化,表明很多高职院校还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的内容,这种认识不具备精神支撑与理念引导,因此在专业文化建设中要防止出现这种现象。

企业文化与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利于推进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工作。高职院校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中,可以借鉴企业文化当中的精髓部分,以补充自己的不足。但是假如不能正确认识企业文化,一味应用企业文化的标识,有的院校将企业制度和文化标准全部应用于专业文化当中,使专业文化建设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有的还会阻碍专业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在高职院校的专业文化建设中,要认真对待优秀企业文化的引入工作,要控制好引入的“度”,才能使优秀的企业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一)理念先行,提高专业文化建设的自觉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高职院校在专业文化建设中产生了“文化休克”,对其进行认真分析可以发现,主要原因还是不能正确认识专业文化建设与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关系。要求学校领导首先要重视专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学校办学的议程当中引入专业文化建设内容,为了提高广大师生的专业文化意识,可以利用学习交流、理念宣传与讨论研究等做法,使专业文化建设落到实处。

(二)主体明确,确保专业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不可否认,专业文化建设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专业成员获得更好的发展,不仅仅是教师,也包含学生更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的一种生活样式,文化的建设需要围绕人来开展,否则就成了无根之水而缺乏人气,缺少了激情和活力;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做好好文化建设,这种文化更有生机和活力。”因此,在开展专业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我们明确建设的方向和目的。具体来说就是为了培养学生具有专业的职业技能和素养,具备所需的专业知识和人文素养,以成为社会所需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从根本上确保专业文化建设充满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3]王丹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视角下的高职院校专业文化建设策略研究——以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湖南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

[4]李坤,丁佟倩.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加强专业文化教育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4(03).

[5]胡小凤.专业文化建设是职业院校专业发展的助推器[j].机械职业教育,2013(09).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摘要:校园文化的生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传播过程。

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高职校园文化具备“建设主体、建设内容、服务对象、建设载体、基本愿景”等五个传播学要素,从五个要素出发,明确并落实五个方面的基本问题,确保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高职校园文化;主体;内容;对象;载体;效果。

高职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制度、环境等文化层面的共生共在,它具有校内资源整合、价值引领、文化传承、行为指向、娱乐师生等重要功能和作用。

优秀校园文化的养成都有相似之处,符合文化繁荣和传播的基本规律应当是其共性之一。

1948年,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发表了《社会传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明确提出了传播过程及其五个基本构成要素,即:谁(who)?说什么(what)?对谁说(whom)?通过什么渠道(whatchannel)?取得什么效果(whateffect)?这就是著名的“拉斯韦尔5w模式”[1]。

本文旨在基于拉斯韦尔的5w模式这一传播学视角,科学审视和解剖高职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当明确的基本问题,提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五大基本要素,以期校园文化建设这个传播过程可以精准实现学校的育人目标。

一、谁来建设(who)——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及地位。

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主体是在校园中工作、学习、生活的师生综合体,校园文化建设不能靠单个人或单一群体组织来完成,而需要校园共同体的集体参与。

明确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共同体的组成和各自主要地位(职责),是解决文化建设的源头问题,至关重要。

(一)院校领导的主导地位。

院校领导主管和分管学校各项工作,角色和职能决定了他们在学校文化建设中举足轻重的作用。

尤其是作为学校法人代表的一校之长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性格魅力等,往往与该校的师生风貌等校园文化的各个方面相互映射。

因此,由院校领导组成的学校领导班子首先应当统一认识,明确学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借助制度顶层设计、校区规划和建设、校园文化活动设计等软硬件的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和方向。

而后从学校领导班子整体出发,将个人领导行为统一到学校的办学思想和理念上,在各自分管工作中,以与顶层设计理念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价值理念,制定标准和规范来约束师生。

(二)师生的主体作用。

1.教职员工是高职校园文化的主要建设力量一方面,高职院校专任教师通过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和实践过程,来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使命。

他们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是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

教师的师德和师风,以其示范作用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并且直接决定了学生的学风和修养。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后勤管理队伍为师生教育教学活动提供设施设备、教学场所、公共空间等物质保障,通常是最直观感受的物质文化。

贴心的设计、丰富的绿化带来的校园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现代、科技的教学设施和实验实训设备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进取的精神。

2.学生是校园文化的直接体现者、创造者和建设者。

学生是高职院校中最具活力和生气的群体。

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直接受众是广大学生。

学生通过参与学校的文体社团、专业社团、技能竞赛、宿舍美化、节日庆典等活动,不断发挥着自身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学生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成效的反馈者、监督者。

学生对学校的管理水平、教师的教学最有发言权,因此,不管是在学校制度制定环节,还是在(教育教学)诊断过程中,都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全面收集来自学生的意见建议和评价信息,了解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制度和教学管理运行现状的评价和满意程度。

二、建设什么(what)——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内容。

高职校园文化应当是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存在方式的总和,从形式上看,“建设什么”指向的内容应该包括高职院校在人财物层面,在精气神层面,在师生行为层面以及规章制度层面上的富有一定特质的价值体现。

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分析

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对学生影响日益加深,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模式和主体的'特殊性,也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这些都要求高职高专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高职教育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探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的思想道德教育方式,提高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本文着重从高职高专学生关于思想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作者:卢冬燕作者单位:中北大学,山西,太原,030000刊名:魅力中国英文刊名:charmingchina年,卷(期):“”(34)分类号:g71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挑战创新对策建议

高职院校文化建设论文

高等职业院校的教师团队的构成具有特殊性。一是要求“双师结构”,就是各专业教学团队中既要有学校的在职教师,也要有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实践性的课程主要由企业具有丰富技术经验的高级技能人才承担。二是要求“双师素质”,就是学校的在职教师和企业的兼职教师,都要既具有高校教师的基本素质,也要具有企业工程师的素质。构建高职特色教师文化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形成基础课程主要由专任教师承担,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在兼职教师的聘任与管理中,明确兼职教师的聘用资格和条件、聘用程序、管理及教学质量控制等,让企业技术人员和职业领域专家参与到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采取激励措施,依托行业企业等校企合作单位,通过强化培养、积极引进、灵活聘用等途径,加大对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在教师文化建设中,承德石油高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文化。一是在全国率先开展了以“三说”为主的教师“敬业计划”。“三说”包括:“说人才培养方案”、“说专业”、“说课”。骨干教师要“说人才培养方案”,对方案的背景、内涵、要求进行深入解读;专业带头人要“说专业”,对专业的沿革、现状,与产业的联系,与职业和就业的关系,专业技术发展和前瞻等进行深入剖析。“说课”是每名教师都要进行的一项教研活动,通过对教学过程、教法、学法、教学手段等进行精心设计,促进教师准确把握专业人才社会需求、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学情。二是以过“三关”为基本要求的青年教师培养。第一关为“师德关”。高校教师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书育人,首先要加强师德修养,按照“高等学校师德规范”要求自己。第二关为“教学基本功关”。全面培养新教师的“备、讲、辅、批、考”等各教学环节的基本功。经过系部指定的指导教师的悉心指导,再通过教研室、系部、学校等三个教学部门的“一指导、三级听课”后,青年教师才能正式授课,并要求其不断完善教学能力。第三关是“基本实践能力关”。很多教师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通过青年教师下实验室、下校内实践基地、下企业,参加实验实训建设和准备、参加职业岗位操作、参加校企合作应用性技术研发提升教师实践能力。“三关”是大学生评价一名教师是否优秀的基本标准。以“三爱”为基本内涵的师德要求。一是“爱学生”。将其放在尊重学生、服务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之首。从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努力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将“爱学生”体现在各项工作之中。二是“爱岗位”。教师岗位、教辅岗位、管理岗位、服务岗位都是为人才培养努力工作的育人岗位,只有“爱岗位”,才能愉快工作、倾力奉献、不断创新。三是“爱学校”。学校是办学实体,只有人人爱学校,为学校添砖加瓦,增光添彩,才有和谐美好的工作和学习环境,才会不断发场光大学校品牌。

二、构建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体系,形成高职课程文化。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具有鲜明的特点,强调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用实际工作任务、工作项目引领课程体系构建。这种课程文化的特点是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优质核心课程,实施“八个共同”:聘请行业企业技术技能专家,共同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共同构建以工作过程导向课程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共同确定“以解决生产问题为中心”的专业核心课程,共同开发学生的工作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共同创设适宜教学的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共同制订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共同完成学生工作和学习成果考核评价,以及在企业环境的课程实施过程中,共同管理和监控教学运行等。在这样的工作方式下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开发,以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以实际的生产过程和真实的生产产品为载体,将课程内容和生产过程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完成课程学习即可获得相应岗位的生产操作和技术应用能力。对于职业岗位的工艺流程和程序化特征突出的专业,按照技能要求和各工艺流程的需要,设置并安排专业主干课程。

三、融入企业文化特色的实训基地建设,形成高职实训文化。

按照“引企入校、专业入企、实境导向、贴近生产、多元投入、校企共建”的思路,注重企业文化融入,构建具有企业文化特色的高职实训文化。建设适于学生动手操作和顶岗实习的校内外实训基地。紧紧依托行业和区域重点企业,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满足学生顶岗实习需要,形成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模式。校内各实训基地建设要再现或仿真企业场景,引入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参与,从实训基地的整体布局到工位岗位的定点标识,再到材料库房的货品存放,突出企业元素与职场氛围。营造真实的职业环境和职业氛围,按照企业要求建设标准化的安全、卫生、环保的生产环境,倡导“8s”,即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安全、节约、服务管理规范。实训中,学生上岗实操必须持教师下达的任务工作单或操作票方可开动设备,以此培养学生安全责任意识。按照真实的生产岗位上岗要求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从遵守上岗规定、安全规程操作、设备保养、工具摆放、物料运送、环境卫生,到员工协调配合、习惯养成等全方位育人。在训练过程中,注重磨练学生的意志,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四、提升注重需求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高职服务文化。

大力倡导构建社会服务文化,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内容。学校重视发挥重点建设专业在科技人才和仪器设备上的优势,与石油石化行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河北省仪器仪表工程技术中心为龙头,重点为承德市的智能化仪器仪表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每年完成技术开发、技术服务项目40项以上。积极发挥学校在师资、设施资源方面的优势,建设开放性、多功能的产学合作服务平台,将学校建设成为集企业员工培训、社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高职院校师资培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的区域性培训基地。同时作为国家高职示范院校,开展面向西北、东北、华北地区职业院校的对口支援,缔结长期合作交流和对口支援协议。每年派出管理骨干、优秀教师到对口交流院校指导专业建设、精品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学生素质培养等方面工作;与同类专业开展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等合作;开放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发挥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服务文化带动了合作双赢,学校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签署协议,共建“中石油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与承德市高新产业开发区及相关企业建立政产学战略合作联盟,全面开展战略合作。与大唐国际、辽河油田等10家企业签署合作协议,探索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办学体制机制。

五、健全以“严实”为核心的教学质量保障,夯实高职管理文化。

高职管理文化对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有宏观与微观之分。从宏观层面看,教育质量即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教育质量以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一致为标准。什么时候系统各要素之间协调一致了,什么时候就表现出较高的体系质量。微观教育质量“最终体现在培养对象的质量上”,是指“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程度”,其“衡量标准是教育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前者规定受教育者一般的质量要求,是教育的根本要求;后者规定受培养者的具体质量要求,是衡量人才是否合格的质量规格”。承德石油高专的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一直以“严实”为基本要求,严肃办学,严谨治学,严格管理;理念求实,质量务实,工作踏实。在管理文化上形成了一些特色。如,形成了“一核心、两体系、三合作、四化式”的教学管理模式。“一核心”——坚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时刻把握教学质量这一办学的生命线,把提高质量作为教学工作的核心抓实、抓细、抓好。“两体系”——通过完善教学制度体系、教学监控体系,实现管理保障。“三合作”——企业、教师、学生三方参与质量保障。“四化式”——实现规范化、系统化、制度化、现代化教学管理。实施“四级”教学质量分析,即任课教师、教研室、系部、学校“四级”教学质量分析,通过教学质量分析对教学进行全面总结,找出问题,明确改进方向。每名任课教师完成了其承担的任何教学任务之后,均需进行质量分析。教研室利用教学工作学期系教学大会、校教学大会的契机,对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总体运行质量进行分析,并向全系教师宣布分析结果。对问题突出的课程和教师提出整改要求,整改措施纳入新学期教研活动内容及系、部教学工作计划。学校(教务处)每学期开学第一周在“校教学大会”上作教学总结和全校质量分析,并就改进措施进行跟踪反馈。通过“教师评学、学生评师、同行评课、专家评教、企业评人”的人才培养质量“五评”工作,全面实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在“五评”工作中,“企业评人”是根本。坚持毕业生跟踪调查,征求用人单位意见。企业专家进校评价专业办学和课程质量,将企业指导教师的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估项。

六、重视素质和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形成高职方法文化。

高职课程要采用特色的教学和学习方法才能实现相应的教学效果。高职课程是以学生解决问题为中心的课程,要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岗位人才”、“职业人”和能生存发展的“社会人”,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教育教学观。职业能力可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在职业活动中它们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能力的培养既靠特色课程设置,也靠特色教学。高职教与学的文化构建就是要积极推进适应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改革,开展教学做一体、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多媒体教学和情境学习、建构学习。公共课、基础课教学按照贴近专业、亲近职业、创设情境、问题引入、案例引导、任务驱动、学用融合等教学模式,积极开展教学改革。专业课程坚持行动导向的教学,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行动”过程序列,强调“为了行动而学习”和“通过行动来学习”。

高职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论文

摘要:在新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社会对质检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这就对高校质检专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高职院校质检专业教育而言,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质检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对此,本文就高职院校质检专业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深入分析。

一、前言。

从当前社会质检行业工作情况看,经常会出现一些严重违法职业道德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从业者职业道德观念的扭曲和社会问题的体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的重要场所,其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今后从业的职业道德行为,因此,加强高职院校质检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意识淡薄。多数高职院校主要内容为质检专业知识教学和实训教学,没有足够课时和师资配备的质检道德教育,经常由其他教师担任职业道德教育课,最终导致质检专业教师只是重视自身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充分考虑质检职业的`道德教育及宣讲。兼任职业道德宣讲的教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千篇一律的宣讲,没有一定的针对性,进而不能获得相应的教学目标。多数学生为毕业后找到工作只是进行相应的专业知识学习,一心想尽可能多的考取证书,忽略职业道德教育。

2.不够重视。从当前高职院校质检专业教育教学情况看,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对现代合格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没有意识到职业道德教育对学生就业竞争水平提高的重要性,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过于看重专业课程教育,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也没有对学生的职业道德进行专门的指导,导致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严重不足。在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高职院校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设置了相应的精品课程,但是在实践中,学校并没有将职业道德教育看做是精品课程,这也导致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育不足。

3.缺失职业道德。对于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经常会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也就是在校内对学生重点讲解理论知识,在合作企业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从而实现学生知识的理论和实践结合。从质检专业的学生实习情况看,还存在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学生在进入实习单位后,实习单位往往会将学生分配到相关岗位后,由各个岗位的老员工对学生进行相关岗位知识讲解,很多老员工只是将这看做是一种任务,简单的为学生讲解一些岗位基础知识,并没有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学生则是认为完成实习任务即可,这就导致学生严重缺乏职业道德。

4.专业性缺乏针对性。多数高职院校在对质检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时仅仅停留在应知应会的基础上,用一成不变的教材对学生进行从业后必备的职业道德进行宣讲,忽视不同职业间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目前,质检职业道德教材单一,同实际职业相脱节,教师不能根据学生具体状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步骤等,进而使得较多学生缺乏学习职业道德的兴趣,得不到相应的教学效果。

1.坚定立场。对于合格的质检人员,应该做到坚定立场,要具有良好的事业心和政治责任感,因此,在高职院校质检专业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忠于事实,忠于法律的工作作风,要引导学生坚持实事求是,认真的分析、处理各种问题,不夸大,也不缩小,要坚定自身立场,将事实真相展示在人们面前。

2.廉洁奉公。对于质检人员,是保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的重要人员,也是纠正生产错误的核心,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和情操,因此,在质检专业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高尚品格,要求学生严于律己、廉洁奉公,在日常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树立沉着、谦逊、光明正大的观念,要将坚持真理、崇尚美德的思想传授给学生,从而为学生职业道德的提高打下基础。

3.博学业精。质检专业具备独立的研究领域和对象,且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时应熟悉、掌握质检业务相关法律法规,以及质检职业设计范围、对象等,因此,质检专业的学生要具备渊博的专业知识、科学的分析能力,进而在日后的工作中去伪存真,发现事物本质属性。在此基础上,质检专业学生还应了解最新科学成果和理论,了解科学的前言,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

4.炳公执法。质检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应坚持不畏强暴和刚强正直的精神,在工作中坚持法律法规准则和事实数据等,同违纪行为做斗争。在国家和个人利益出现矛盾时,应刚强正直,秉公处理。坚持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避免出现遇到问题绕道走现象,将个人利益和地位置之度外,不拿原则做交易等。

5.遵纪守法。对于质检人员而言,在日常工作中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办事,在企业生产中,质检人员还需要遵守企业的相关规定,不泄露企业的生产秘密,因此,在高职院校质检专业教学中,要加强法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法律观念,要求学生做到遵纪手法,从而保证质检行业的健康发展。

四、总结。

高职院校质检专业职业道德教育情况直接影响到学生从业质量,因此,在新环境下,高职院校必须提高对质检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视力度,培养学生合格的职业道德,确保学生在工作能做到坚定立场、廉洁奉公、博学业精、炳公执法、遵纪守法,从而为学生今后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高职院校教学数学论文

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众多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促使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起来。

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的应用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既为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更新的要求。

随着计算机不断普及,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既要适应科技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又要顾及现阶段高职学生自身的素质特点。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做到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操作能力为重点,建立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模式和考核体系,深入有效的开展计算机教学。

(一)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差异性大。

第一,地区差异。

生源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城市之间经济的繁荣程度不同,使得有些学生有机会接触电脑,但是也有一部分经济不发达城市的学生,很少接触电脑,甚至从未接触过电脑,因此导致不同学生之间计算机基础差异很大。

比如我曾接触过一名学生,学习非常努力认真,其他课程的成绩也都相当优秀,只有计算机这门课程,对知识的接受较慢,操作能力也较差。

之前以为是因为学生对计算机没有兴趣,后来经过了解,发现该生家里条件比较困难,来校之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基础非常薄弱,了解原因之后,才更有利于在教学中因材施教。

第二,重视程度差异。

由于学生之前就读的学校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也不同。

有些学校比较重视计算机方面的教育,学生在中学接触过计算机课程,也进行过上机实践练习,学生的基础比较扎实;也有部分学校并不重视计算机方面的教育,以致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较差,对于计算机方面的知识并不了解。

第三,个人因素。

有些同学对计算机学习缺乏兴致,认为计算机的理论知识很无趣,加之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方法也使学生觉得计算机的课程很枯燥,丧失了学习热情。

因此学生学习兴趣不同也会引起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

(二)课程设置中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比例失衡。

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设置,在计算机教学中是比较常见的问题,由于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是以为社会培养高技术型人才为根本目的,所以在计算机教学中,我们应该加倍注意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的比例设置,努力提高实践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

(三)当前社会发展与教材中的教学内容无法协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教材的更新速度越来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要求,因此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和技术,在就业后发现很多已经过时。

另外,计算机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硬件、软件、程序、网络等等,导致很多学校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教学内容多而复杂,但结果是,学生虽然掌握了很多全面系统的知识,却没有能过硬的精通的技术。

三、计算机教学方法分析。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一位教育学家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探求真理的欲望。”学习是以兴趣为基础,因此我们应努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争取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因为高职学生的基础总体来说比较薄弱,而计算机的学习又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们就应该从学生进校门开始,就让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课引起重视,如快速打字、熟练应用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期的计算机专业课做出好的铺垫。

在课余时间,可以开展一系列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外活动,既能巩固计算机知识、熟练各种操作,又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对计算机的兴趣。

(二)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掌握技能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

因此,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使学生由“要学”到“学会”,再过渡到“会学”,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掌握本学科的认知规律,并能学以致用。

(三)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因材施教。

高职学生的显著特点是不同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较大,这个差异体现在基础知识、逻辑思维、动手操作能力以及接受和理解能力等很多方面。

我们平时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主要针对大部分学生,没有层次,没有重点,因此导致优生不够优,差生却越来越差。

我认为,我们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划分层次,但是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充分思考,哪部分内容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哪部分内容能更深入的挖掘优秀学生的潜能,哪部分内容能让差生提高学习兴趣、取得更大进步。

在课堂练习过程中也要讲究方法,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而对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的辅导,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当然,在过程中,要注意方法,不能让学生产生过强的对比感,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反正会弄巧成拙。

(四)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建立以计算机教室为主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课程具有操作性强、适于视频教学等特点。

特别是高职学生的计算机课,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沿用“教室+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应采用以计算机教室、多媒体为主战场的教学模式。

加强实习实训,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必由之路。

在实训中强化知识,采用多种方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进而提升技能,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五)完善考核评价体系,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能否对学生做出正确的评价,会很大程度的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计算机考试主要通过笔试和上机两种方法,但会导致学生为了应付考试而学,考完就忘,不能真正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方法,因此我认为,要采取多种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考核评价,比如分节考核,每节课上课时都布置本节课任务,在下课时对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集中进行回收,然后做出评分,在下节课上课前进行简单的总结,而每节课考核的分数最后在期末成绩中都占有一定的比例,让学生真正的掌握所有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方法。

四、总结。

总体来说,我们身为教师,更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用与时俱进的知识、多变的教学手段,带领学生体会计算机带来的'快乐。

未来的社会必将是个高科技的时代,只有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才能使学生更加胜任未来的工作岗位,在飞速发展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真正成为具备各种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智.高职高专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教育与职业,(35)。

[2]谭浩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阶段[j].计算机教育,(12)。

高职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论文

摘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社会的需要,是用人单位的需要,也是专业发展的需要。本文探讨了高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提出改进职业道德教育的对策,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服务。

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重任。近年来,各高等职业院校在高素质人才培养方面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高等职业教育也越来越得到社会的认可,然而不少学校仍然只重视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职业道德是所有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是社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是一种更为具体化、职业化、个性化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教育的缺失让从业者缺乏最起码的职业操守,缺乏长远的职业规划,缺乏对就业单位的忠诚度。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单位把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等人才素质作为聘用员工的先决条件。

高职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然而,食品行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利益也导致了部分食品从业人员的急功近利行为,食品行业职业道德失范现象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院校培养的食品专业人才是未来食品从业人员的主力军,引导着未来食品业的发展方向,其道德水平直接影响着食品行业的整体风貌。因此必须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因素,与食品专业学生齐心协力,帮助他们实现科学职业道德观的构建。

1.政府确保社会的公平、公正和保障制度。一个社会的体制是否公平、公正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能否遵守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原则,以及自身道德规范约束的程度。“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一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生活”。社会公正伦理制度和社会整体的文化都是影响食品专业学生职业道德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2.地方教育部门和企业单位转变用人观念。职业院校多为专科教育,这就导致很多食品专业大专生被排除在外,他们只能找小企业,甚至小型加工坊。食品专业学生在小型食品加工企业、打杂中得不到良好的职业道德教育。只有用人单位和社会淡化或破除学历至上的用人观念,食品专业学生的能力和品德作为招聘人才的首要依据,职业院校才能有效地职业道德教育。

3.发挥社会道德舆论导向的作用,树立食品安全信心。近年来,媒体在揭露食品安全问题方面起到了不可代替性,发挥着很大的作用。我们要合理利用新闻媒体等社会道德舆论的有效约束机制来确保食品安全和确保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道德舆论对人们的道德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虽然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巨大精神力量,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们的社会道德底线和正常的生活。

4.健全统筹协调和保障机制,促进诚信道德体系建设。加强整体规划、加大督促检查力度,必须有效地凝聚各方力量共同参加并推进。结合食品行业的特点,制定食品安全领域的诚信道德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具体的工作要求,分工明确,考评标准一致和保障措施到位,细化时间表和进程图。建立财政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加大对食品安全诚信道德体系建设的投入。建立对工作实绩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评价制度,确保落实到位,一步一步做,也能取得想要的效果。

二、重视和改变其职业道德教育观念及教学模式。

1.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升食品专业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水平。食品专业职业道德课程,它将“应用性”与“实践性”融于一身,而对这样的一门课程,只有一支兼具理论水平与实践经验的教师队伍,才能真正担当起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培养合格技能型食品人才的任务。制定校企联合制度,专业教师定期赴企业实践,提升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便于及时向学生传递最新的.企业信息及相关专业的用人需求标准;从企业一线选拔高素质、高技能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

2.丰富职业道德教育方法和途径,激发食品专业学生学习动机。在职业道德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教学,让具体的案例呈现在眼前,吸引他们,勾起他们的参与度。要广泛开展食品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组织学生自愿利用寒暑假时间统一进入食品行业,从事社会实践活动,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体验和深入了解将来从事食品行业的职业道德观念和规范,对未来职业获取一定认可。食品专业学生回校园再开展职业道德教育时,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将会提高,从中也能内化食品职业道德的内涵。另外,还可以开展系列社会科学、典型案例讲解团和食品安全教育素质报告。

3.创新职业道德教育内容,与食品专业课程相互渗透。提倡食品专业教学中,应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而职业道德内容的渗透性不够。食品分析、食品检验、食品工程原理等几门课程专业性较强的,在这些专业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如学习有关食品添加剂后,使学生更清楚为什么食品中必须合理使用添加剂;学习乳制品加工后,学生就知道过期、添加不同的化学成分后做出的卤制品口味和对人体的危害都不一样;《食品分析与检测》课程要求学生实事求是、有良心、有社会责任感,对职业道德素质要求较高。不断促使学生的道德水准有所提高。定期邀请相关行业企业的专家一起参与制定统一的专业性教材大纲,又具有鲜明的食品专业特色,使其既符合时代的要求,适合职业院校食品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教育。

4.加强食品专业学生创业和校外实习基地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性教学是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和关键途径。作为食品专业的课程,学校着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必须把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融入到专业课的实践教学中,把它作为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对于自主创业的学生来说,教师要加强跟踪,在他们迷茫或一味追求经济利益的时候给他们以强调应有的职业道德。

5.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引导学生构建良好职业发展规划。就业问题无疑是目前大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来讲,学校必须要坚持把转变就业观念、引导毕业生进行合理定位、构建学生良好职业发展规划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和难点。

6.加强情感教育,心里健康教育辅助职业道德教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内容,通过潜移默化的授之以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解惑食品专业学生的心理困扰。注入情感教育,使学生被老师的讲解深深吸引,对食品专业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形成其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职业道德起到积极的影响。

家庭教育是人一生教育中最为基础的一部分,也是对孩子影响最重要的一部分,家庭环境与家长素质直接影响到家庭教育的质量,现在很多家长只把家庭教育重心放在了孩子的智力方面,而忽视了对孩子的德育,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每个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养也不同,社会的进步使得现代家庭教育比以往更加重要,这就需要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断加强学习、及时与科技社会保持共同发展,掌握最新科技知识,教育孩子学习新科技知识,提高孩子的综合素养。

高职院校教学数学论文

说明了提高对教学档案的认识,确立教学档案工作的主体地位的作用;指出了教学档案的收集范围;阐明了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档案形成过程的监督必要性;论述了加强教学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利用,为教学工作服务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制改革已从宏观体制改革进入到学校内部微观教育教学改革。

现代职业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校内外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科学地引导和协调这些因素之间的矛盾运动,并有效地解决矛盾和问题,才能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有序、协调发展。

在高职院校健康、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教学档案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高职院校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与其规范的适应周期越来越短,已运行多年的现行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规范已失去原有的实践根基。

高职院校正常的教学工作的进行以教学管理为基础,教学档案的管理则是一项基本而又往复循环的工作。

它是教学工作经验的积累与成果的体现。

实行教学档案规范化管理,使教学档案管理既适应教学的需要,又适应专业教育的需要,是日常教学管理中不断探索的一个问题,也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有力保障。

一、提高对教学档案的认识,确立教学档案工作的主体地位。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档案积累、储存、传递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信息和知识传播方式。

教学档案的运用,替代了部分教学活动,从整体上为高职院校的教学活动增添了新的内容,使教学实践更趋立体化。

学校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基本职能活动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尽管它也有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和其它活动,但它们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因此,在学校档案中,教学档案是学校全部档案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档案的主体。

教学档案的管理是学校档案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科学、规范的教学档案工作对强化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匆庸讳言,在一些学校,人们一提到档案工作往往想到的是党群工作、行政管理及人事等方面档案管理问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业务指导大多也只是关注这部分档案。

教学档案是学校重要的教学信息资源,它不仅是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学实践的真实记录,也是教学和教研等工作的重要参考资料,是直接为教学工作服务的。

如果一个学校没有齐全完整的教学档案,这个学校的教育水平、教学质量、教师素质等将是难以想象的。

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档案的管理水平不仅是一个学校档案工作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且还是一个学校提高教学工作水平的重要基础和保证。

二、明确教学档案的`收集范围,丰富教学档案的内容。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核心和重点,尤其是新一轮高等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对高职院校教学档案管理提出了更新、更高的任务和要求。

在一些学校教学档案管理水平不够高,虽然有多种原因,但教学档案收集范围不明确也是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凡是学校教学管理及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对学校教学工作具有凭证作用和参考价值的文件材料、教师教学档案,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及讲义、优秀教案;招生、学籍管理、课堂教学与教学实践教学检查、教师测评、学生试卷及成绩分析、学生实验报告、实验项目管理、教学材料,学科建设材料、教学工作规划与总结、师资管理及学生的读书报告、作业及论文,毕业生工作等方面的方案、图表、声像材料都是教学档案的重要内容。

教学档案是招生、管理、教学、学生分配等全过程的真实的完整的记录。

为方便收集、学校应当将教学收集范围以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并要求各部门认真执行。

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由于教学档案形成者的特殊性,档案部门应对教师、学生及相关活动中形成的材料的收集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做好这方面的材料的收集,确保这部分材料的齐全完整。

三、健全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档案形成过程的监督。

教学档案的形成过程较之其他档案来说有其特殊性,如教学文件形成者主要是师生个人,大多数材料属于“白头文件”,且未经正常的文书处理程序等,以致教学文件材料的质量和数量难以得到有效控制。

目前大多数教学人员档案意识不强,教学文件材料的收集尤其困难。

教师形成的文件材料即使他们据为已有,档案部门也无能为力。

为做好教学档案的收集工作,学校在宣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的同时,应当重点建立教学文件材料管理制度:一是教学档案归档制度,将归档范围、归档时间、归档材料份数和归档要求制度化、透明化;二是教学档案材料形成归档情况的奖惩制度,将教学评论年材料的归档与评选、奖金、晋职等挂钩;三是将文件材料形成归档工作纳入有关教学管理制度,作为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与教学工作一起抓。

教学档案管理实践证明,只有对教学文件材料的形成归档全过程实行监督和控制,才能保证有关文件材料归档。

四、加强教学档案信息管理的开发利用,为教学工作服务。

对高职院校而言,中心任务是将教学搞好,围绕教学活动所产生的大量各种类型的文件材料形成了档案群中所特有的档案――教学档案,这类档案记载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容、途径和效果,准确地反映出学校各个历史时期的教学管理、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内容丰富、成分也较复杂,在高职院校的全部档案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在教学管理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

收集管理档案的目的在于利用,对教学档案而言更是如此。

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要主动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活动,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及时了解有关教学活动情况,了解教学活动对档案的要求,主动为教学工作提供优质的档案信息服务。

档案部门还应根据利用者的需要编制必要的检索工具,方便教职员工查阅有关档案。

有条件的学校,还应加大教学档案的系统开发力度,将那些常用的教学档案汇编成册,以满足教职员工系统利用的需要。

利用工作做得好了,必将极大地促进教学档案材料的收集和管理工作,必将极大地促进学校档案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策略研究论文

摘要:团体心理辅导对于中职生的职业心理、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是对中职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针对中职学生的实际情况,文章分析了团体心理辅导与职业道德的内涵,并提出了基于团体心理辅导的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团体心理辅导;职业道德;中职。

职业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中职生教育的重点,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中职教育开始成为我国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因为其具有培养周期短和实用性强的特点,社会上对其的关注越来越高。中职教育的开展为很多企业和工厂输送了大量的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和工厂的员工质量。但是,笔者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也发现,很多中职学生虽然掌握着一些最基本的行业技能,但因为中职教育的课堂当中缺少职业道德方面的教育,导致学生会出现团体协作能力弱,诚信度、责任感等不足的问题。针对于此,本文结合目前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在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基础之上提出一些教学开展的计划和方法。

一、团体心理辅导与职业道德的内涵。

团体心理辅导指的是在一种所谓团体的情境下,在一些人主导之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这是一种新的具有集群性质的心理辅导方式。它主要是通过团体内部的人际交互作用,也就是在团体当中的人际互动活动,从而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观察、学习、体验,并在这个过程当中认识自我、探索自我,并能够积极及时地调整和改善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始终保持学习新事物的积极态度与向上的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人的良好适应与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助人者自助的过程。职业道德指的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既是对本职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同时又是职业对社会所负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本次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团体心理辅导与职业道德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团体心理辅导指的是一个团体性的辅导,其中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合作。二者在这个层次上都属于一种群体性的问题。职业道德也是需要在一个职业群体之间的成员中形成的共识。

(一)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最简单,但具有良好的操作性与可行性的方式。在教师的安排下,学生以组为单位集合起来。在小组活动中,首先要明确小组成立的用意,让每一个人都能清楚地明白自己在小组中需要充当什么样的角色,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从细致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可以将整个小组活动当做一个模拟的职场,比如,在课堂上可以为学生创设在未来的公司当中的情景,可以让学生依次扮演公司中的职员、董事等职务,并积极引导学生在扮演时,完成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相关工作,并告知一旦没有完成任务会受到公司当中哪些机构的管理甚至是惩罚,通过这样的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应该认真对待未来的每一个工作,不管是总经理还是一般文员。其实,类似的讨论和角色扮演还有很多,而这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可以让学生在一个经过团体协商之后,创设出来的情景之中,真正感受到在职业道德在未来工作中的重要性,再加上教师细致的引导,很显然,这种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准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课堂辩论。

课堂辩论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提升学生职业道德的教育方式。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相关主题进行辩论。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和持该观点的原因。对于学生表达的正确观点和列举的'合理的论据,教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对于学生的错误观点和列举的缺乏逻辑性的论据,教师要耐心纠正或补充。这种方式不仅提供给学生一个提高自我表达能力的平台,而且通过教师在辩论过程中的有效辅导,可以使学生在辩论中把握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对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和把握。当然,辩论形式可以多元化,不一定要进行传统意义上四对四的辩论。采用多元化的辩论形式,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运用团体心理辅导方法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笔者建议采取英国议会制的辩论方法,尽可能地调动所有的学生,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活动效果最大化。

(三)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对中职生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自己在今后工作中需要具备的思想道德品质,因此,教师必须重视职业道德教育,在日常学习中就必须坚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除了在日常学习中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之外,还可以设置系统性、专业性的心理辅导课程,通过教师的心理辅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对于未来发展的积极探索的精神,帮助学生很好地吸收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并内化成自己独有的道德规范。课堂上有专门的人员对学生开展一些心理学方面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找到自身的不足。对于一些时刻处于职业焦虑的学生而言,团体性心理辅导课程的开设可以增强他们在群体当中的自信心,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更加清楚自己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需要保持什么样的心态,不管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也能从容面对。这样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让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对于自身和职业本身的恐惧,从而更加从容和自信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当中去,这对于进一步提升学生在未来工作时的职业道德而言是非常有必要的。

(四)结合实习进行实行辅导。

当然除了开设专门的课程之外,学生的实习场地其实也是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增强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好的场所。例如,有5个学生同时到一家汽车4s店里面去实习,从事的都是汽车导购的工作。在实习刚开始时,大家因为对于工作感到非常新奇,所以在岗位上表现得非常好。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刚开始的那份热情逐渐消退。最后有两个学生主动放弃在这里实习的机会,而剩下的三个学生分别在不同程度对自己的工作有所怠慢。事后询问这些学生具体的原因,有的学生觉得工作太辛苦,工资又不高所以想放弃;还有学生觉得这个工作其实和导购的关系不大,无论自己做得怎么样,汽车的销量都是一样的,并没有什么变化,所以,抱着这样的心态,自然会产生倦怠。针对上述问题,教师就可以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实习辅导。教师要善于询问和倾听学生的困惑和烦恼,积极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学生分析实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挫折,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和焦虑,针对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指导策略,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丰富工作经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树立自信心,提高工作热情,增强学生职业认同感和责任感,最终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在进行辅导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道德意识,告诉学生不能因为一些不如意的事情发生就选择放弃,而是应该坚持下去,自己在生活上的情绪也不能带入到工作当中来,要尽可能地在最好的状态下完成自己的工作,绝不拖泥带水,只有始终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思想,才能在社会上立足。

三、结语。

在中职生职业道德教育中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职业心态,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开展小组扮演和课堂辩论,并在其中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也可以开设相应的心理辅导课程,并结合学生在实习中遇到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

参考文献:

[2]张颖.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j].现代企业教育,2012(13):7-8.

文档为doc格式。

高职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论文

近年来,会计信息失真、会计信用下降问题备受关注,持续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是会计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下面是关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论文,欢迎就阅读!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越来越重要。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提高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知识与道德推理能力。

[关键词]职业道德;会计职业道德;职业操守;案例教学。

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我国虽然已经开展了相当一段时间,但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有被人冷落的倾向。据调查,我国重点大学中只有极少数在会计专业必修或选修课中设置了职业道德教育课程。大多数学校仅是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两课”教育的一部分,缺少专门的教材和称职的老师。这个现象说明不少人对会计专业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实践效果缺乏信心。

对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有异议的观点主要体现在会计与道德的相关性、必要性、有效性方面。

一种观点认为会计与道德不相关。认为会计只是一种传递信息、报告主体经营活动与结果的技术,而会计准则就是技术标准,会计人员遵循技术标准从事会计活动,不会遇到道德问题;经济活动是个体自利的追求市场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与道德无关,会计作为经济活动的一种,也应与道德无涉。另一种观点认为,对学生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不必要的。认为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通过法律法规、行业自律规范的有效制订和执行,就可解决会计职业中的道德问题,道德教育没有什么必要;即使道德教育是必要的,也可以通过家庭、宗教的影响来进行,或是通过学校一般的道德教育,或是可以在学生从业以后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而不必诉求于在学校设置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还有观点认为,由于缺乏适宜的教育环境以及有效的教育方法,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效果不佳。

二、会计与道德的相关性。

对会计和道德相关性问题的回答首先牵涉到道德的含义。任何一种道德学说都是对利益选择问题的回答,无论是我国“存天理、灭人欲”的极端反功利学说,还是英国的边沁“把快乐和幸福等同”的功利伦理论,道德是人“应然”的处理方式。“应然”是指社会应当具有的伦理规范、个人应当具有的品质美德。与此对应的是“实然”,即现实存在的状态。道德不仅指高尚的个人品质和情感,也包括完善的社会制度。从此含义而言,法律制度也属于道德范畴。从以上的道德含义出发,可以对会计与道德不相关的两种解释进行回答。

会计与道德不相关的第一种解释是一种幼稚的观点,主要来自于一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会计是一门传递信息、报告主体经营活动与结果的技术性很强的学科;同时它又会产生经济后果,即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到企业、政府、工会、投资人和债权人等相关方的利益。因此会计处理过程也是利益选择的过程,而利益选择就会使选择者遇到道德问题。因此会计与道德是相关的,或者说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活动会遇到道德问题。这一点从国外证券市场中出现的安然事件、世通事件以及我国的琼民源、银广夏等会计造假事件中就可得到例证。会计与道德不相关的第二种解释具有迷惑性,相对于第一种解释中过于浅白的技术与道德的区分,第二种解释则直接来源于古典的经济学思想。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告诉我们:个体出于自利的市场行为会自然导致社会全体成员财富的充分涌流。当代新古典主义主流经济学也继承了伦理不涉的经济学思维,以建立和发展“冷冰冰的科学”为鸿图,而以经济学为主要理论基础的会计学也存在过于关注效率维度而忽略伦理维度的倾向。例如对于“盈余管理”,斯科特(william)在其财务会计理论中就主要持“好”的论调,理由是它会降低企业契约成本并能传递出管理人员有关未来收益能力的内部信息。这种迷惑性还表现在现实中有众多的实践者。无论是我国的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还是在欧美的市场经济的发达阶段,近一段时间相继曝光的财务丑闻暴露出市场、政府、法律对此长期的纵容与迟钝反应。管理者为达到个人目的的创造性会计行为曾被贴上为公司利益服务的标签,注册会计师提供咨询、避税服务也曾认为是市场创新。对经济繁荣的过度追求为个体的投机行为找到了很好的掩体,习惯于从“实然”推出“应然”的人们自然得出会计与道德无涉的结论。

市场经济与道德无关的观念是对市场经济的片面理解。市场经济与道德的关系其实在亚当·斯密那里就得到了回答。亚当·斯密实际上也是伦理学家,在写出《国富论》的同时也写出了《道德情操论》。他认为人有自利与同情两种基本情感,《富国论》论人的自利形成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而《道德情操论》则将同情贯穿始终。在斯密的思想中,“同情”存在着双重的规定性:一是主观个体美德,即“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成为市场经济中个人所应具有的基本人文气质与道德精神;一是客观社会伦理关系及其主观情感体验,即彼此均是具有平等自由权利及其主观情感体验的存在者,这也是构建市场经济正义性的方法原则:契约自由、平等互惠、自利利人。因此,市场经济应是与道德相关,道德是市场经济存在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指引。只是市场经济所需要的道德不是要求个人要具有多高尚的道德品质,而只需要个人自利的同时也保持对他****利和公共规则的尊重。这种道德也不是只要求个人的德性,而是更注重要求制度的伦理性,即制度对市场经济中个人平等自由权利的保障。

现实的市场经济并非是完美状态下的,存在着信息不对称,这在资本市场中表现得特别严重。资本市场中存在的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中小投资人、债权人或其他外部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受到公司大股东、管理者或其他内部人员的损害,使市场经济基本的伦理基石受到腐蚀,而会计正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主要制度安排,它向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财务会计报告,以此来保障信息弱势群体的权利不受侵害。可以说,会计制度的安排正是市场经济制度伦理性的主要体现。因此,会计与道德必须相关,即会计制度的制订和执行首先应是符合伦理的、公正的,否则就会威胁市场经济的存在及健康发展。这一点可以从会计发展史中找出众多的例证。西方财务会计普遍接受“真实和公允”作为会计准则的基本道德原则;美国公认会计原则(caap)在制订过程中采用允当程序;安然事件后美国为重拾投资人信心而颁布《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其中规定:提供不实财务报告的,有可能将被处以或监禁的重刑,等同于持枪抢劫的最高刑罚。

如果会计与道德相关,那么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否有助于实现“应然”,或者说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否认必要性的第一种解释来自于偏好法律法规、职业规范等强制性制度的一部分人。他们认为改进和完善强制性制度是唯一的方法,而职业道德教育只是简单空洞的理论说教而没有用处。应该承认强制性制度的主导性作用。通过对广义利益调控手段的强制性应用,确立与维护了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权威性,使人们容易形成一种合乎善的职业行为习惯。但如果认为强制性制度是唯一的方法,则是对强制性制度的缺陷缺乏足够认识。强制性制度至少存在两方面不足:一是强制性制度价值导向狭隘。强制性制度发生作用是建立在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基础上,有可能强化经济人的特征,而无法诱导道德人的本性。它往往使人们直接关注的是律令所带来的利益关系,而忽视律令背后的价值关系,从而可能走向只注重其形式而违背实质的反路。安然事件所引起的对美国准则制订模式的责难正是如此,过度规则化的准则反而容易诱导人们违背其经济实质。二是强制性制度运作成本高。强制性制度的运作过程就是庞大的国家机器运转过程:首先经过繁琐的立法或准则制订程序,经受各利益集团游说的考验;其次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证实施,并且需要民间职业团体通过职业规范、企业建立内部控制配合制度实施,一旦监管系统失效,再使用昂贵且耗时的法律诉讼来补助。强制性制度高成本的运作过程既使社会福利减少,又使人们对其实施效果产生怀疑并进而导致威慑力降低。人们对《萨班斯一奥克斯利法案》的一个诘难就在于强化企业内部控制所带来成本的提升可能超过因此带来的收益。而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有效弥补以上问题。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通过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明确表述会计职业应有的价值观,开发、导引和培养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避免了价值导向的狭隘。对个人而言,有利于塑造社会人的性格和特征,形成现代人格;对社会而言,有利于形成社会道德评价体系,达到社会意识的共享。无论是个人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情感的养成,还是社会道德评价体系的形成,都是使会计制度实现自我实施的手段,会降低制度的实施成本。近几年欧美相继曝出财务丑闻,这说明即使相对完善的强制性制度设计也难以避免产生大规模的会计丑闻。而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强制性制度的重要补充,应成为提高商业道德的重要一环。

会计的道德教育为什么要通过学校专门的课程来实现,这是因为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职业,虽从基本的伦理原则出发,但需要结合会计实践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否则就是“唯道德论”,成为脱离具体实际的“假道学”。所以会计的道德教育就需要告诉学生在各种具体经济条件下如何解决会计的道德困境。如保持注册会计师执业时的独立性是很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很多学生通过一般的课程学习都会知道,但具体什么情况下独立性会被削弱?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又要以什么样的伦理思维去判断独立性是否被削弱?仅仅只是形式上的独立性被削弱又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解决就需要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从伦理学的原理出发,结合各种具体的会计行为规范和会计案例,揭示会计中的伦理原则和培养学生解决会计道德困境的道德推理能力,最终让学生知道在从业过程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好。类似的问题还包括:如何处理会计师报告财务舞弊的责任与为客户保密的责任之间的冲突、形式上的利益冲突是否也要取消审计资格、如何辨别税务筹划和避税、何时以及如何进行检举揭发才是恰当的。由于家庭、宗教的道德教育或是学校一般的道德教育都缺乏对真实会计道德困境的模拟训练,无法承担起培养会计专业学生职业道德推理能力的重担,对于上面问题的解决无能为力。至于为什么首先选择在学校中,而不是从业过程进行道德教育,这是由于在校学生的可塑性很强,易于接受积极向上的思想;如果选择在会计从业过程中再进行道德教育,则明显错过会计职业道德的最佳培育期,无法达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很多人否定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因为对其有效性存有怀疑。这种怀疑一是源于对目前教育环境的无奈,二是源于对目前教育方式的失望。对教育环境的无奈是现实。仅仅通过一学期的学校职业道德学习只能对学生的道德水平产生短暂的影响,而目前家庭、社会、职业环境的“反面的实践性教育”会直接抵消正面的学校教育,改变一个人未来长期的职业操守和行为。但这种观点并不能否认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因为它过高估计了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也模糊了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

个人德性的提高是在特定环境下自我主动精神的构建过程及适宜的制度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心理改造,二者不可或缺。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虽是避免会计舞弊的重要而不可缺少的一环,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是“万能”。实际上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功能的发挥离不开社会制度性因素的大前提,且强制性制度等制度性条件对于社会运作更具有基础性作用。而学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支出会形成“社会资本”,在较长的时间里产生效益,促进制度环境的改变,并在制度环境适宜时发挥实质性作用。杜威曾经说过,通过法律和惩罚,通过社会的鼓动和讨伐,社会就会以一种多少有些机遇性和偶然性的方式来调整和形成它自身。但是通过教育,社会却能够明确地表达它自己的目的,能够组织它自己的方法和手段,因而明确地和有效地朝着它所希望的前进目标塑造自身。

在“有效性”问题上还涉及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目标的认识。对“有效性”产生怀疑的人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定为“转变学生的未来职业行为”。从这样不切实际的目标出发,显然会对“有效性”产生怀疑。callahan就认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应定为:帮助“向善”的人认识并解决工作中所产生的道德问题和困境。eynon等研究发现会计人员显示出低于其他职业的道德推理能力,因此提高道德推理能力应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之一。mcphail指出:著名的心理学家milgram提出个人对他人的残忍性与他和受害人的亲密程度成相反关系,因此,会计人员很容易忽视自己的工作对利益相关者如股东、雇员、顾客的可能危害,对本来所应负担的道德义务感到漠然。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就是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解决会计人员的道德情感问题,从而使会计过程重新人性化。在教学目标上,应该明确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不只是告诉学生应具备什么样的道德品质,还要培养学生的道德推理能力和道德情感。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分为三个目标:掌握基本的伦理原则;让学生了解目前的各种会计法律法规及职业道德准则规范;培养学生解决会计职业道德冲突问题的道德推理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的会计职业道德感。这三个目标是递进的,最后一个目标是关键点。

目前各个学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普遍比较落后,效果不好。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不当。大多数学校仅是将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两课”教育的一部分,没有专门的课程设置。二是教学方法落后。以知识灌输为主,案例教学较少,而且案例比较简单,大都有明确的答案,因此学生只是作为被动的接收器,参与程度不高。但这些问题并非是无法解决的顽疾。已经有不少实证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确实提高了会计专业学生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推理能力。关键是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在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

在课程设置上,应设置专门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课程应是多种人文学科和会计相结合的教育。一些人文学科对于学生的道德理性和道德情感的培养具有直接的作用,如伦理学、心理学、法律等,这些学科与会计的结合又将为学生提供一个比较科学的会计职业道德的思维方向。理想的模式是:在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课程中浓缩这些人文学科的一些基础知识,并在对会计道德困境的解决中具体应用这些知识。同时,还可以考虑设置一些音乐和文学鉴赏等可以培育道德情感的选修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是宽基础的,同时又突出专业性,符合会计职业道德素质教育的要求。

在教学方法上应有所创新,要注重道德困境的案例教学。我国目前的教学中虽有一些案例,但都比较简单,有明确的答案,缺乏讨论的余地,因此学生的参与程度不高。而实际生活中的职业道德难题不是黑白分明,往往比较复杂,很多问题处理起来颇需要技术,很多时候还需要对原有的道德逻辑进行重建,因此,如何培养学生在这种道德困境中的思维能力非常重要。在含有道德困境的案例教学中,课堂形式以讨论课为主,学生与教师共同就某些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在课堂上不提供答案,而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可以采取小组讨论、主题辩论的形式。通过讨论,可使学生提前接触在以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一些道德难题,学会如何思考和行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之下最终找出合理或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职业道德思维得到了发展,职业道德能力获得了提高。

当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各种疑问并不只是会计教育中所独有的,也反映出当前我国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从中也可以管窥到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从适应小农经济与计划经济的伦理秩序向适应市场经济的伦理秩序变迁的环境。在这种伦理变迁的环境下,学校不应只做看客,而应主动承担起自己的教育责任。

高职食品专业职业道德教育实践论文

高职院校毕业生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发挥应有的作用,既要看其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看其对待工作的态度、责任心及是否诚实守信。因此职业道德教育应是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然而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把职业道德看成是一种认知性课程和一种近似道德灌输的知识性课程,因而教学中比较注重职业道德知识的传授,学生参与教育的程度不高。教育手段和途径也比较单一。因此,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职业道德教育教学方法尤为重要,本文拟对此进行讨论。

一、引入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动导向教学是根据完成某一职业工作活动所需要的行动以及行动产生和维持所需要的环境条件以及从业者的内在调节机制来设计、实施和评价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它通过有目的地、系统化地组织学习者在实际或模拟的专业环境中,参与设计、实施、检查和评价职业活动的过程,最终获得完成相关职业活动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高职院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学习的方法。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发现问题和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获得实际的应用能力和相应的知识。其学习步骤包括遭遇困难、分析困难、表述困难、提出方案、解决问题、总结成果、评价方案。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案例,设置一定的问题,如“假设是你,你会怎么做”,“对此行为你怎么评判”,“你如果坚持这样做,其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拒绝,你如何判断你的拒绝是正确的”,“如果这样做了,你能判断其后果吗?”等等。此教学法鼓励学生的探索和发现。教师并不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途径,只是掌握学习进度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二、加强职业道德行为训练。

职业道德行为训练是指按照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和行业特殊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行为训练和实践活动,从而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动态过程。根据我们的体会,行为训练要取得实效,必须安排好以下两个环节:

1、组织形式要结合实际,灵活多样。比如可以采取这些方式:第一,“两课”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织教学。课堂理论教学宜精讲少讲,更多的时间应当用在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训练上。第二。由学院实训处进行训导。实训处是学生进行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训练和进行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基地。第三,学生处和团委负责日常行为训练。由各系、部团支部、学生会负责日常督促检查。发挥学生党团干部的作用,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2、训练方式要创新有效。训练方式应根据不同训练组织形式的特点,结合学生专业实际,灵活多样,大胆创新地设计有效方式。比如。课堂上、实训时以及日常生活中,要善于观察、发现学生在职业道德行为方面存在的问题,即时纠正并组织进行相应的行为训练。再比如,模拟训练,让学生扮演某种训练任务规定的职业角色,使他们亲身体验该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行为要求,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三、应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主体个性不断张扬,价值取向日益呈多元化,只有经过实践检验的东西才有可能真正得到他们的认同、内化。职业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不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实地参观活动。就是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并写出参观考察活动的报告。比如,以革命教育而闻名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以振兴民族工业为己任,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的南昌高新工业园区等等,都是难得的优秀职业道德教育资源。活动的主要目的培养学生敬业精神、诚信意识、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工作态度、职业礼仪等方面的职业道德素养。

(2)社会服务活动。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各种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

(3)职业道德社会调查。就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本地区的某一行业职业道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比如,酒店卫生条件调查。调查活动中,教师要对调查的目的、过程和相关注意事项提出明确、详细的要求。把这作为学生必须完成的一项课程任务。实践证明。这项活动非常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