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中班教案 >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优秀12篇)

诗歌比较鉴赏教案(优秀12篇)

时间:2023-12-09 05:39:11 作者:雅蕊

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有助于教师做好教学准备。以下是一份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目标精心设计的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

诗歌比较阅读鉴赏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乙文:《卜算子·咏梅》毛主席。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21.请简析甲文更著风和雨句中的更著与乙文犹有花枝俏句中的'犹、俏的精妙之处。(3分)。

22.简要概括甲文上阕、下阕的大意及全文表达的思想情感是什么?(3分)。

23.乙文中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分)。

21.更著是更遭受、又承受之意,这两个字力重千钧,极力渲染梅花处境恶劣,遭遇凄苦。犹指还之意,突出梅花在悬崖峭壁、百丈冰棱中,依然竞放、一支独秀、傲然挺拔。俏指俏丽、俊俏之意,描写梅花傲雪美丽绽放,突出它的喜悦自信、积极进取、永不屈服的精神。

22.上阕描写梅花遭遇风雨独自绽放。下阕赞美梅花的品格,托梅寄志。以梅花自喻,表达自己的高洁与坚贞。

23.对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鉴赏作品的形象。

学习目标:

学习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了解并掌握古代诗歌形象鉴赏的基本方法。

学习重点、难点:

1.如何理解诗意。

2.如何鉴赏古诗形象。

3.如何作答鉴赏类主观题。

课型:复习课。

教学设想:

思路:按照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呈现学习内容,理论实践相结合。

方法:结合实例,指导学生学习鉴赏的基本要求和方法,采用朗读、讨论、点拨、讲解、评议等方法实现学习目标。

古典诗歌鉴赏总领课教案

作为数千年来华夏民族审美经验的结晶,古典诗歌在今天的文化建设中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在中小学语文课中亦占有一定分量。但由于语言和语境的相对隔膜,当代人对它的理解和阐释尚存在一定困难。古典诗歌教学往往停留在古汉语知识的传授上,而相对忽视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体认和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强调阐发诗歌的“意旨”时,却又难以明示把握的`门径,尤其不易掌握好读者的主观性和诗歌文本客观性之间的关联度。其主要原因,或在于对古典诗歌的美学结构和审美规律缺乏深入的了解。遇类似困惑,读陈伯海先生《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会有醍醐灌顸之感,这是学界许多朋友的看法。

陈先生是著名的唐诗研究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至今已出版六种唐诗系列专著,近九百万字,包括关于目录版本的《唐诗书录》,三种互为补充的研究资料集《唐诗论评类编》《唐诗汇评》《历代唐诗论评选》,二种理论研究著作《唐诗学引论》和《唐诗学史稿》、这些学术积淀使他对中国诗学的认识独到而深刻。

《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主体部分有三:上编“情志篇:中国诗学的人学本原观”,中篇“境象篇:中国诗学的审美体性观”,下篇“言辞体式篇:中国诗学的文学形体观”,涵盖了古典诗歌构成的各个层面。与陈先生其他著述一样,该书思虑绵密,环环相扣,体现出宏观的理论视野和出色的逻辑思辨力。如对“情志”“境象”和“言辞体式”及其关系的论述,勾勒了诗歌生命活动的完整流程,揭示出其美学结构各层面的相互关联,为我们鉴赏古典诗歌作品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具体门径。

面向现代,立足传统,遵循内在的美学结构,是该书阐释古典诗歌的成功法则。比如“意象”和“意境”,是诗歌结构的重要组成,也是讲授古典诗歌时无法绕开的话语,但又很难解说明白。现代学者试图用逻辑的语言予以准确界定,甚至常引西方文论加以比附,结果歧见杂出,更让人难以捉摸。陈先生擘肌分理,察微知著,细致辨析它们与西方文论中相关概念的异同。在“释意象”一章,从诗歌“言一象一意”的基本结构入手,深入揭示“意象”的性质、功能、生成机制、构成原则,梳理“意象”的起源、演变及其美学价值;“释意境”一章则从“境”“境界”“意境”的考辨开始,讨论“意境”的生成及其内涵、思想渊源、民族根基、历史发展与近代变革等重大问题。这些清晰地昭示了中国古典诗歌“意象”和“意境”的特殊蕴涵。

该书立足本民族传统,参照西方文论,以现代理念重新审视中国诗歌的审美特色,虽学理精奥,但论述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常举大众熟悉的诗例加以阐明,使读者豁然通贯,了然于心,实在值得潜心研读。

诗歌鉴赏答题模板教案

答题模板:诗歌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表时令,季节的词语)的景色。通过对……的描写(动词,形容词,景物的特点),抒发(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如: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海浪滔天的雄伟气势。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

【描述画面型】提问:这首诗描绘怎样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模板:这首诗(哪一联)描写了(名词,描写景物的词,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理想,志趣)。

如:寂静冷清的意境。

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恬淡清幽的意境。对……美景的喜爱之情。被贬后的抑郁和惆怅之情。

答题模板:诗中塑造了……形象,通过描写(诗中描写环境特征的词)……抒写了……之情。如:超尘脱俗,悠然自得的隐士形象。生活环境的清幽。隐居生活。

表达了他避世脱俗,随性自然的情怀。寄情山水,不以尘事为念的高人逸士。高洁不俗。悠闲潇洒。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的追求。

【炼字型】提问:该字好在那里?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模板:这个字的意思是……,(运用了什么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情感。

古典诗歌鉴赏总领课教案

水黛远方。

叹中秋圆月,

清辉千里,

古今可共,

何处他乡。

河汉横箫,

瑶池舞袖,

只恨天庭老玉皇。

长亭外,

看萋萋芳草,

古道斜阳。

西风最解炎凉。

绽遍地黄花伴桂香。

忆红枫煮酒,

诗词酬唱,

雁书心字,

暮守晨安,

嘘寒问暖,

长夜兰舟载梦航。

三生愿,

竟吴山楚水,

各剪西窗!

古典诗歌鉴赏总领课教案

江苏省仪征中学朱宏林。

语文高考的三个变动之一即为古典诗歌鉴赏的题型变客观为主观。这就使得考生的。

诗歌鉴赏活动由被动选择走向主动参与,杜绝了考生蒙题的可能,提高了测试的含金量,

起到了很好的能力导向作用。但鉴赏毕竟是语文能力的最高等级,也是考生的弱项所在;

加之20题型第一次开始变化,因此不少考生在这一项目上存在较多盲点,主要表现为。

鉴赏过程中跟着感觉走,词不达意,乱贴标签,甚至不知所云。这里有必要谈谈古典诗歌。

鉴赏的一些相关要点。

一、加强理论指导。

目前考生在古典诗歌鉴赏上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古典诗歌知识和鉴赏理论的缺乏。尽管考。

生从小学到高三接触了为数不少的诗词,但从书本和老师那里接受到的诗歌专业知识仍是。

十分零碎和肤浅的,至于鉴赏方面的理论就更是近乎空白。无知就带来了盲目,胡编乱造。

瞎蒙乱撞也就不可避免。这主要缘于日常的语文教学缺乏对诗歌鉴赏的系统性专业性。

的指导和训练,局限于诵读和讲解。因此即使是遇到一些内涵和特色比较浅显的诗歌,考。

生也会感到力不从心,无从下手。作文教学中有一种“四格说”的教法,即:“知格、仿。

格、入格、出格”。所谓“格”也就是相关的理论知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教师要把古典诗歌的一些基本常识教给学生,如古诗的特点、古诗的分类,古诗鉴赏的常。

见范围和内容,古诗鉴赏的一般步骤和常用术语等等。现在有不少教师已着手对这些理论。

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

二、加强专业训练。

有了丰厚的理论基础积累,下一步就是系统的专业训练。先从模仿起步。教师可以精选(。

有水平的也可以自创)一些典范的诗词鉴赏片断提供给学生,以作为学习的范例。需要注。

意的是,这些范例应分门别类,各有侧重,要能体现出层次性和序列性,具体地讲,也即。

品味语言为一类,感受形象为一类,领悟思想内涵为一类,体味艺术构思为一类,综合鉴。

赏又为一类,点面结合,学生就能比较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古诗鉴赏的要领。当模仿达到比。

较熟练的境界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训练,再将学生的鉴赏结果与现有的范例对照,

从中寻找优势和不足。

三、精选所用诗歌。

中国是诗的国度,优秀的诗歌浩如烟海,因此用于模仿和训练的诗歌就得有所选择。考虑。

到高考试题自身的典范意义,以及古诗主观鉴赏的.刚刚起步,选择时应将目光集中到一流。

的诗人和作品身上。比如年第一次考诗歌的主观鉴赏,因此命题者选择了诗歌最兴盛。

时期唐朝的诗歌,又选择了唐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李白的诗,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启示。所谓。

一流的诗人,即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苏轼、辛弃疾、陆游、李清照之类。

;同时诗歌的主题和特色也是一个选择的标准。特色不鲜明的不会选,消极颓废的不会选。

诗中有“折柳”,就涉及到古人的习俗,而这个词恰恰又是一个折射主题的关键词语。教师。

要提醒学生注意这方面的问题,适当地帮助学生对补充一些古诗中常见的文化常识。

高效课堂模式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案例分析

浅析精加略模式下高效课堂初探。

张淑艳黑龙江省兰西县崇文实验学校(151500)。

1引言。

语文课堂是什么?是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如何让笔者、编者的意图更完美的体现出来,是教师设计教学的重点。要设计精加略教学模式,首先要考虑,两篇文章是否适合精略结合。精略结合是有明确目标的,当然要求有更高的策略性。首先说精加略的结合点,不是任何两篇文章都能采用精加略的模式进行授课,因为对于精加略的文章来说要么是在主题上的结合,要么是在写法上的结合,由此才可以达到学法和写法的迁移,达到学一学、练一练、用一用的精加略形式。

2找准精略结合点。

2.1写作方法的结合。五年级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都采用充满童趣的语言,选择童年生活中最鲜为人知的事例反映童年生活的乐趣,如一股清新的风迎面吹来,勾起学生对渐渐远去的童年生活的眷恋。

2.2主题的结合。第九册第四单元都是揭示做人道理的课文,主题一致,内容相似,四篇文章以精、略、精、略排列。在写作方面又都是以生活中具体事例来揭示给人的启示。前一个精加略《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重点引导学生理清事情发展经过,体会重点句子含义,如《钓鱼的启示》中父亲的'话、我的心情变化过程。再以表格形式让学生应用学法自学略读《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体会文中父亲的话的深刻含义,在作者的叙事中进一步验证。这样做就会让学生明白启示是如何一步步揭示出来的。

3有效问题的设计。

精加略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只有短短的20分钟,中高年级的课文篇幅又比较长,如何做到长文短教,就必须要设计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要注重对文本的深层次阅读,教师的问题设计要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能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提高信息的交流效益,从而大大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1问题的设计可以围绕中心提出。教学《白鹅》时可以用一个问题贯穿全文:“为什么作者说‘白鹅――好一个高傲的动物?”围绕中心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体现白鹅高傲的语句,层层递进剖析中心,白鹅的形象跃然纸上。

3.2问题的设计牵出文章的脉络。《晏子使楚》一课中围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又巧妙还击展开叙述,设计问题时可以从脉络出发“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学生从问题出发,找出课文中三次斗智的经过,感受语言的精妙之处,了解人物的特点。

3.3问题的设计也可以从文题入手。学习《蝙蝠和雷达》时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蝙蝠和雷达有怎样的关系?学生从文章对蝙蝠的叙述开始进行分析,找到三次试验过程,填写表格,归纳二者联系得出结论。不必去逐段讲解,按段发问,避免了眉毛胡子一手抓,避免了弄得学生云里雾里,忙得不亦乐乎却不得要领。

3.4问题的设计还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方法。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学生会发现文章采用大量的篇幅讲述了圆明园曾经辉煌的过去,建筑技术的精湛、建筑风格的别具匠心、园中数不清的珍珠宝器以及历史文物,而对于毁灭一处却交代甚少。这样的写作好处是什么?学生会发现对比鲜明,文章笔锋转折处令人不禁惋惜这样建筑艺术的精华化为灰烬,更是痛恨帝国主义铁蹄践踏了中国领土,侵犯了中国人民的尊严。

精读课文这样处理,那么略读课文呢?给学生一个支架,但是支架切忌琐碎。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可对学生的交流给予点拨但不宜多。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因为在精读课文的处理中,你已经注重了学法的指导,现在是学生自主应用的时间。允许学生有不同的体验,不要牵着学生走。

4阅读质的把握。

精加略课堂上相对缩短了精、略课文的学习时间,却没有影响学习的内涵,而延伸了学习的广度,那就是有效进行了拓展阅读和写作。我们先说读。首先,拓展阅读的时间要保证。拓展读是输入信息的途径,是学生拓展思维的保证,每一个课时分配中都要安排读的训练。

其次,阅读的时机要恰当把握,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文中出现了类似联合国、维和任务、蓝盔等名词。字词典上公式化的解释学生很难理解,这时我就让学生进入拓展教材,阅读相关知识。需要繁琐解释的名词在一系列的资料摄入中迎刃而解,既没有耽误教学时间,又使后面的内容理解变得更顺畅。再次,拓展阅读要创造氛围,激发阅读兴趣,恰当选择阅读材料。学生读进去之后,再从作品中走出来,用自己的理解评价作品,交流收获。当阅读成为一种乐事时,自然会掌握更多的技巧。扇起阅读的翅膀,在广阔的语文天地里快乐的飞翔。

5拓展写的设计。

我们再说一说拓展写作,写作要与精略结合点、拓展读紧密结合。精加略课堂第三课时要有写的训练,要精心设计题目。作文题目往往只有几个字甚至一个字,看似简单,其实要设计出学生愿意写,乐意写的题目来,必须对学生的生活和思想作一番熟悉了解工作,让学生看到作文题后有熟悉的题材可写。通常情况下,结合精加略的结合点进行设计,如在学完《草原》+《丝绸之路》时,我让学生采用文章的写作方法写写自己的家乡风景、风俗习惯,学生完成的习作令人欣喜。

学习《童年的发现》+《儿童诗两首》后,我让学生写一些自己的童年故事,很多同学立意新颖,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童年生活。习作要与拓展读相结合。积累是写作的基础,积累多文章就能根深叶茂开奇葩。没有积累,胸无点墨,怎么也不会写出作文来的。学习《再见了,亲人》+《金色的鱼钩》后,让学生以感动为主题进行写作,学生的素材特别多,究其原因,学生的阅读积累开始输出。给学生足够的写作时间。教师的点拨要少而精,尽量不去限制学生的思路,给学生独立构思和写作。

语文课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注重学生的读写训练,使语文课堂焕发生机与活力,学以致用的读写结合策略使学生积淀了文学底蕴,深层次阅读教学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使语文教学发挥了人文性和工具性的作用,为学生终身发展提供了成长的沃土。

高效课堂模式下诗歌鉴赏比较阅读案例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6分)。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

登崖州城作。

李德裕。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两诗写作之时,作者都是贬谪之身,正值壮年的柳宗元被贬为柳州刺史.曾任宰相的李德裕则在垂暮之年被弃置崖州。从诗中看,两人的处境与心境是有所不同的。

(1)两诗都着一“望”字。李诗之“望”在首句,实写登楼,引领全篇,既表达了对君国的眷念与向往,又蕴含了对“帝京”遥不可及的感伤。柳诗之“望”在末句,虚写置身峰头,收束全篇。既表现了对故多的思念,更表选了对“京华亲故“一为援手的急切期待。

(2)两诗都写到了“山”。李诗曰“青山留人”,是面对群山阻隔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诗人运用拟人和象征手法,抒发了看似平静超然,实则深沉悲凉的情感。柳诗曰“尖山似剑”,表达的是在草木变衰的秋天,思念家国愁肠如割的痛楚。诗人在运用比喻手法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直接抒技了奔进而出的强烈感情。

分析:今年湖南卷古诗鉴赏沿用该省去年续写的题型,通过比较阅读的方式考查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比较阅读方式有两大好处,一是可以拓展阅读面,使考生的视野更开阔一些,二是因命题已将其设置成一种对应格式,考生只要综合考虑原诗特点和答题处前面的内容就不难写出很不错的答案来。古诗鉴赏考查的能力属e级,是最高级。考查要点有二,一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是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第一小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命题者先分析李诗“望”字之妙,进行示例,通过做题型的分析,发现它包含四个要点,即“望”字出现的位置、写法、结构上的作用和包含的思想感情两个方面。第二小题考查诗歌形象——“意象”,先分析李诗“青山留人”之好处,包含三个要点:情感内涵——欲归不能的自我安慰、表现手法——拟人、象征、情感的表达形式——“看似……实则……”。明确了这种示范赏析的要点、思路和表述形式,那么,续写也要“依样画葫芦”,作答是不难的。

诗歌鉴赏指导学案1-3复习教案

进行诗歌鉴赏,首先要了解诗歌语言的特征,即要懂得“诗家语”,懂得诗歌对语言的变形。这是诗词鉴赏的基础。同时,也是高考诗歌鉴赏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歌当然也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艺术分析的依据首先就是语言。严羽说“诗有别材”,其实,诗也有“别语”。诗歌语言与其他文学样式的语言相比,更具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中国诗歌多半是短小的抒情诗,一首诗里面的词语数量并不多,蕴含的意象却非常丰富。要借助非常俭省的语言外壳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还要符合音韵的需要,诗歌非对语言作出变形不可。实际上,很少有人用平常说话的语言来做诗,如果有的话,也是可笑的打油诗。(静夜思是个例外吧!)。

中国诗歌对语言的变形,在语法上主要表现为:改变词性、颠倒词序、省略句子成分等等,主要目的是建立格律以造成音乐美,给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造的空间。而这些地方,往往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了解诗歌语言组织的规律,就能迅速进入诗歌的语境。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破山寺后禅院》)、王昌龄“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蒋捷“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周邦彦“风老莺雏,雨肥梅子”。我们的古人惯于活用词语,形容词,名词,都可作动词,且一作就作的鲜活生动,呼之欲出。就如“雨肥梅子”一句,又经了几场雨呢?那该是从“小雨纤纤风细细”,到“拂堤杨柳醉春烟”,到“一枝红杏出墙来”,再到“花褪残红青杏小”,最后还是在雨里丰肥。写出了动态,写出了形态,想那梅子从青青小小的羞涩,到黄黄肥肥的圆甜,那黄中晕红的丰润,怎不叫人垂涎!)。

以上各句中的“暗”、“饮”、“冷”、“悦”、“空”、“淡”、“绿”、“红”、“绿”、“老”、“肥”,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这些词语各有妙用,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化腐朽为神奇,增强了诗词的表现力、感染力。

金开诚先生指出:诗词赏析始终离不开一个“想”字。吴世昌先生也说,读词须有想象。在诗词鉴赏中,根据诗词所规定的“再造条件”进行再造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这是诗词欣赏的必要环节。诗词的省略跟意象的组合有关。所以要求利用想象填充省略的部分,也是可能考到的一种题目。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明明是三番问答,至少要六句才能完成对话,作者采用答话包孕问话的方法,精简为二十个字。这就有如电影里蒙太奇手法,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一个画面接一个画面,镜头之间留下大量的空白,让我们的读者根据生活的逻辑、经验的积累、自身的修养去补充完善。

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秦时明月汉时关”、“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上句追忆京城相聚之乐,下句抒写别后相思之深。诗人摆脱常境,不用“我们两人当年相会”之类的一般说法,却拈出“一杯酒”三字。“一杯酒”,这太常见了!但惟其常见,正可给人以丰富的暗示。沈约《别范安成》云:“勿言一樽酒,明日难重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杜甫《春日忆李白》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故人相见,或谈心,或论文,总是要吃酒的。仅用“一杯酒”,就写出了两人相会的情景。诗人还选了“桃李”、“春风”两个词。这两个词,也很陈熟,但正因为熟,能够把阳春烟景一下子唤到读者面前,用这两个词给“一杯酒”以良辰美景的烘托,就把朋友相会之乐表现出来了。

再试想,要用七个字写出两人离别和别后思念之殷,也不那么容易。诗人却选了“江湖”、“夜雨”、“十年灯”,作了动人的抒写。“江湖”一词,能使人想到流转和飘泊,杜甫《梦李白》云:“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夜雨”,能引起怀人之情,李商隐《夜雨寄北》云:“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在“江湖”而听“夜雨”,就更增加萧索之感。“夜雨”之时,需要点灯,所以接着选了“灯”字。“灯”,这是一个常用词,而“十年灯”,则是作者的首创,用以和“江湖夜雨”相联缀,就能激发读者的一连串想象:两个朋友,各自飘泊江湖,每逢夜雨,独对孤灯,互相思念,深宵不寐。而这般情景,已延续了十年之久!、陆游的《书愤》“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又如温庭筠“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全部是名词的连缀,“象”的方面看好像是孤立的,“意”的方面却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杜牧《过华清宫》后两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红尘”和“妃子笑”之间没有任何关联词,直接拼合在一起。可以说是“一骑红尘”逗得“妃子笑”了;也可以说是妃子在“一骑红尘”之中露出了笑脸,好像两个镜头的叠印。两种理解似乎都可以,但又都不太确切。诗人只是把两个具有对比性的意象摆在读者面前,意象之间的联系既要你去想象、补充,又不许将它凝固起来。一旦凝固下来,就失去了诗味;而诗歌的魅力,正在诗的多义。再如欧阳修的《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门掩”和“黄昏”之间省去了联系词,可以理解为黄昏时分将门掩上,也可以理解为将黄昏掩于门外,又可以理解为,在此黄昏时分,将春光掩于门外,或许三方面的意思都有。反正少妇有一个关门的动作,时间又是黄昏,这个动作就表现了他的寂寞、失望和惆怅。

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通常使全诗增色不少甚至成为诗眼。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有句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将“数”改为“一”,因为题为“早梅”,如果开了数枝,说明花已开久,不能算是“早梅”了,齐己佩服不已,尊称郑谷为“一字师”。王驾写《晴景》一诗:“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飞来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王安石改“飞来”为“纷纷”,因为只有蜂忙蝶乱的侧写妙笔才能令人真实地感受出晚春雨后特有的美景。动词的提炼是古诗炼字的主要内容。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陶潜“悠然见南山”的“见”字,张先“云破月来花弄影”的“弄”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尽人皆知。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这些是诗人的独特感受,写出了这种独特感受,不论是情景交融,诗人把他的感情色彩着到景物上去也好,诗人写出了景物本身所具有的情态也好,都是有意境的。杜甫诗句:“四更山吐月,残夜月明楼。”“明”字是形容词用如动词,使画面富有动态,更妙的是“吐”字(同学们自己体会!)虚词用得好,也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的美学效果。杜甫有诗云:“江山有巴蜀,栋宇自齐梁。”叶梦得评道:“远近数百里,上下数千年,只在‘有’与‘自’两字间,而呑纳山川之气,俯仰古今之怀,皆见于言外。

例1: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怨”字明显用了拟人手法,既是曲中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

例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溅”、“惊”二字,不仅用字新鲜,而且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例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蒸”、“撼”具有夸张色彩。

例4:雨去花光湿,风归叶影疏。(《郊兴》王勃)。

看这句诗,“湿”言“光”,“疏”言“影”,本身就不寻常,王勃写春雨,雨下的时间短,雨后日出,花上已没有雨水,在日光照耀下更见滋润,所以说“花光湿”,这个“湿”字极为确切。这个“光”字显得花有精神,所以说“光”字有情。风停了,在日光照耀下,夜影清疏,一个“疏”字,显得日光从叶影透出。完全按照生活的样子写出,又显得有诗情,用字尽妙于此。

例1: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一个“孤”字,写尽环境之孤苦,由此可达人心。

例2: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曰细,脉脉绵绵,写的是自然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例3: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王昌龄)。

前两句写少妇经过梳妆打扮之后,兴冲冲地登上翠楼,去赏春景。这时候,作者用了一个“忽”字,取漫不经心而恰到好处之意。所遇者:闯入眼帘的柳色,使她想起了当年与丈夫折柳送别的场景,想起了丈夫,不禁伤感。这是一位满脸稚气的少妇。一个“忽”字将这种情绪上的变化写得淋漓尽致,而这正是本诗耐人寻味之处。

(1)叠词:叠词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声声慢》李清照)。

(2)表颜色的词:这些词有时作谓语用,有时作定语用,有时作主语或宾语用。但是作用只有一个,颜色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欣赏时,或抓住能表现色彩组合的字眼,体会诗歌的浓郁的画意与鲜明的节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翠、白、青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向着无限的空间延伸,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或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色彩的字眼,体会诗歌感情色彩的浓度:“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红与绿道出了蒋捷感叹时序匆匆,春光易逝的这份儿“着色的思绪”。就是抓住单一色彩表现的词也能体会到诗人的浓情:“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怜惜与伤别离的情愫尽在“绿”与“醉红”中。又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姜夔)红藕香残玉簟秋。(《一剪梅》李清照)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蜀相》杜甫)。

(3)数量词:数量词大约和讲究概念与逻辑的数学、物理有某种密切的关系,因此,从文学特别是诗歌的角度来看,它似乎是枯燥乏味的。其实不然,优秀诗人的笔就仿佛是童话中一根可以使沙漠涌出绿洲的魔杖,那经过精心选择提炼的数量词,在他们的驱遣之下却可以产生丰富隽永的诗情。过去有一首诗:“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永不见。”庾信《小园赋》中的“一寸二寸之鱼,三竿两竿之竹”,前人就称之为“读之骚逸欲绝”。

例1:“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把僧齐己的《早梅》诗中的“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因此而拜郑谷为“一字师”,这故事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了,不必赘述。据元代盛如梓《庶斋老学丛谈》记载,张桔轩有诗云“半篙流水夜来雨,一树早梅何处春”,元遗山认为既指明了“一树”,就不能又说表疑问的“何处”,同时,一树梅花也绝非早梅,于是他就把“一树”改为“几点”,“几点”本身并没有什么奇特之处,但用在这里描绘逐水而流的梅花,却符合生活的真实,也使全诗气机流畅,韵味平添。

(4)虚词:在古典诗词中,虚词的锤炼恰到好处时,可以获得疏通文气,开合呼应,悠扬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等美学效果。盛唐诗人善于运用虚字,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去掉“与”、“共”二字就会大为减色,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因此而使文义大为增光,那么,从上面所引的诗例中,我们就更不难领略诗词中炼虚字的美的消息。

下列诗词中加点的字各有其妙处,请加以鉴赏分析。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临洞庭上张丞相》)。

4.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5.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6.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李白《独坐敬亭山》)。

7.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8.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

1.“直”写出烽烟之劲拔、坚毅,“圆”给人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这两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

2.“生”字写出明月从海面冉冉升起的景象,富有动感,准确传神。

3.“蒸”写出湖面的丰厚的蓄积,仿佛广大的云梦泽都受到洞庭的滋养哺育,“撼”写出洞庭湖汹涌澎湃的气势,极为有力。

4.“低”写出人在舟中仰望天空的独特的视角,非常准确。“近”字写月亮仿佛也温柔体贴,善解人意,来安抚诗人那颗孤寂的心。

5.“转”表明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但凭颜色的渐变就写出它的动态来。“日”即“天天”之意,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6.“尽”与“闲”把读者引入一个寂静的世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地清幽平静,写动见静,以动衬静,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7.星辰低“垂”,写尽平野之广阔,月随江“涌”,写尽大江奔流的气势,景象雄浑阔大。

8.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凄惨。

高考诗歌鉴赏之人物形象教案

学习目标:

通过例题导引,熟悉试题的答题步骤,学会举一反三。

学习过程:

一、自主梳理:

诗歌作品中的形象往往指诗中的_______和_______,常常蕴藉了作者的情感。

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_____。

景物:写景诗、咏物诗中的景象,即意象。

线索: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细节的描写。

侧面、环境的烘托渲染人物特点。

知人论世,分析作者塑造人物的`意义。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作者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词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如下:

客观人物形象:少年英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英气勃发、少年得志)。

抒情主人公形象: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人到中年就双鬓染霜,功业无成)。

概括总结:通过周瑜形象和自我形象的对比刻画,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人生易老而壮志难酬的思想感情。

(三)人物形象常用术语:(需识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形象。

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象。

(四)提问方式:(见复习资料)。

(五)答题步骤:

二、重点研讨(自主研讨《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和(《梦江南》温庭筠)。

强化训练:1、阅读《登幽州台歌》请填空分析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登幽州台歌。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参考答案】:本诗通过的手法塑造了一位_____、

的封建士大夫形象。(步骤一)。

(诗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的感慨,(哪一句)写出了诗人的凄凉和忧伤。(步骤二)。

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的悲哀。(步骤三)。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三、达标检测:

阅读《江雪寻陆鸿渐不遇》(皎然),请从环境、艺术手法等角度赏析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江雪寻陆鸿渐不遇。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

注释:带郭,意即靠近外城。

杨侗飞。

高三复习教案古代诗歌阅读鉴赏

古诗词鉴赏的复习更要激发学生兴趣。话说三遍不好听,要吸引学生,惟有增加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于是我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我会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一些诗词名句,如学习李清照的《醉阴花》时,我便引用柳永的“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来诠释;有时课前活动时有些女生胆小羞涩,在同学们的一再鼓励下才会走上讲台,我就说真是“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啊,一旦讲到人的奉献精神时,我又常常说“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讲到父母之爱时就“儿行千里母担忧,母行千里儿不愁”哟。积累了这些诗句的同学便与老师有了默契的交流,其他同学就会问老师这些诗句是什么意思呀。于是我就趁机在课余让他们抄录这些诗。我发现当教师把自己的这份热情传递给学生后,他们也会对古诗词产生极大的兴趣。

二、紧扣考纲内容来精当选材。

选题必须紧扣高考考点,有针对性。高考一般考察的都是学生的理解想象和初步鉴赏能力,从选题上看一般是相思、爱国、咏怀、立志、友情、状物抒情等方面的主题。优秀的古代诗词中所张扬的是:执着而深沉的家国情怀,热烈而真挚的亲情主题,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是我们的文学遗产中最为可贵的精神财富。它表现了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对于民族的自豪,对于社会的责任感。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解读了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坚定执着;体味到杜甫“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国忧民;捕捉到孟浩然“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感受了屈原的坚韧,苏轼的豁达,李清照的纯真……古诗词中积极、蓬勃、昂扬的感情基调,激励着学生永远追求真、善、美,培养完整的、高尚的人格。因此,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鉴赏古诗词中的美的情感,既对学生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而同学们对诗字面意义是看得懂的,就是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出来,更不会把它们书写的答卷上,得分率极低。因此,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就没必要盲目拔高,给学生训练一些难度很大的题目,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肉吃多了也会腻,训练的量更要控制,同一类型的选两首练练即可,忌题海战术,同一知识点反复操练,学生缺乏新鲜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只会降低复习效果,得不偿失。因而我们在备课上要下一番功夫,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型。

三、反复吟诵诗文来增强学习兴趣。

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强诵读能力的培养,通过诵读为本,来感受古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古诗词语言往往精练含蓄,意蕴丰富,且富有节奏感,有一种独特的韵律美。加强诵读,学生在读中理解文意,培养语感,同时也可以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为了让学生读好,要时时应注意强调以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在朗读时放得开,尽情投入;二是要读对诗词的节奏,老师要讲解一些关于节奏的知识,例如从音节和意义上划分,五言七言朗读的一般规律等等;三是要溶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情感,当然这也要随感受力的提高而逐步达成。相信在反复诵读之中,学生定能对诗词有一定的感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采取各种形式的“读”。如朗读、吟读、品读、说读等,指导学生通过控制声音的高低强弱,语速的徐缓疾急,语调的抑扬顿挫,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真正做到“声情并茂”。当然,诵读活动不应流于形式,它是为理解诗词服务的。教师可先作示范,让同学们自己读读,相互听听,对于一些抒情性较强,写景优美的诗词,可采取配乐朗读的方式,从而收到更好的效果。诵读活动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学习新课前,让学生预习自读;新课开始后教师要范读,学生朗读;新课结束后,可让学生结合所学,带着自己的感觉去品读、吟诵。只要学生用心动情去读,均能有很深体会。

四、传授鉴赏技巧提升学生兴趣。

不论怎么复习,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鉴赏古诗文的技巧和方法,于是,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注重诗歌品析中想象与联想的运用,古诗词言简而义丰,且有很强的画面感,我常常提醒我的学生,品析诗歌时,一定要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把语言文字转化成一幅幅生动可感的画面。这样的色彩美、构图美都需要学生调动起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否则也就很难感受到诗歌的深邃而优美的意境了。

鉴赏诗词的一般步骤是“一看题、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题干、五读文”。题目告诉你诗的主要内容,作者告诉你诗的风格,注释让你明白诗的写作背景和抒情方向,题干让明白答题求,诗文是意境的再现。这样答题就不会盲目性,出现离题万里的现象。得分也会高些。

五、动手来画古诗,以画带诗展示才艺。

古典诗词大多“诗中有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一幅多么清幽静谧、令人遐想的美景!诗情画意,尽在其中。根据古诗词的这一大特点,我在教学中也常让学生画画,展示自己。让他们根据理解,发挥想象,把自己认为最好的图景用他们的笔表现出来。此时,学生们都会非常的兴奋,异常地投入。如在教完李白的《蜀道难》一诗后,我让学生用图画再现诗中景色,学生们便兴高采烈地用不同彩笔画下了青山、恶水和层峦叠嶂的山峰;学完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能描绘出一轮从海面升起的明月,一只挂帆小舟孤独地漂泊在江中,诗人坐在船头,倾听琵琶女诉说心中无限事的哀婉画面,通过画画,学生的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同时也加深了理解和印象,提高了背诵速度,真是一举两得。

总之,只要具备足够的信心,努力去积累,去感悟,诗歌鉴赏并不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完全可以很好地鉴赏古典诗词。

古典诗歌鉴赏总领课教案

教学内容和目标:

了解古典戏曲的有关知识。

一、戏曲,主要包括宋元杂剧、元杂剧、明清传奇以及近代、现代京剧和各种地方戏剧中国古代戏曲主要指元曲和明清传奇。

二、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金、元两代兴起,由词蜕化出来的一种歌曲,有小令和套数两类。小令只用一曲;套数,也叫套曲,是戏曲或散曲中连贯成套的曲子。它少则两曲多则二三十曲没有定数限制。每一套曲数都是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全套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一韵到底。套数是杂剧的基础,杂剧是在前代戏曲艺术和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又成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进入成熟阶段的标志。

三、奇是明代的主要戏曲样式,并延续到清代,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析一楔子,不打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曲,并加曲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曲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未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唱;传奇中称科而不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一曲戏有下场戏。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取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一折用同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桃花扇》中《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未、旦。传奇的主角是生、旦。传奇也有未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更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杂剧和传奇的语言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曲词、宾白是人物台词,科介是一种舞台说明。

角色名:未(男子)外未(老年男子)净(花脸)旦(女角色)正旦(女主角)卜儿(老妇人)丑(小花脸或三花脸)。

宫调和曲牌。

曲牌和词牌一样的,是曲的音乐谱式。不同的曲牌在字数、平仄押韵上往往不同,如《窦娥冤》中的《耍孩儿》《鲍老儿》《叨叨令》《端正好》《滚绣球》《一煞》《二煞》等都是曲牌。每一个曲牌,在韵上必然属于一种宫调。宫调是音乐术语,是音乐的各种调式,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如《窦娥冤》中《正宫》就是一种宫调。

临川四梦:明代汤显祖的《牡丹记》《紫钗记》《邯鄣记》《南柯记》。

作业设计:整理笔记。

板书设计:

中国戏曲介绍。

一、杂剧和明传奇的异同。

二、元杂剧的四大悲剧。

三、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

四、临川四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