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二年级教案 >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版本(专业18篇)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版本(专业18篇)

时间:2024-01-04 05:34:52 作者:笔舞

二年级数学教案的编写要注重教学方法的选择,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展和提高。好的二年级教案是教师顺利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保障,在这里分享一些优秀的范文。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看木偶戏。

教科书第2~4页例1。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1)22+13=35(人)(2)22-6=16(人)。

35-6=29(人)16+13=29(人)。

22+13-6=29(人)22-6+13=29(人)。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

12页—14页例1、例2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揭示课题: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索: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三、做一做。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四、总结。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人教课标版教材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p72--93)

1.本单元内容是在2~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学习的。乘法口诀是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对今后的计算具有重要的作用,务必熟练掌握。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有:7的乘法口诀、8的乘法口诀、9的乘法口诀、乘法口诀表以及用7~9的乘法口诀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体安排如下表。2.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由具体情景引出乘法问题,结合连加结果编出乘法口诀。在具体内容的编排上逐步提高要求:7的乘法口诀由实物图引导学生操作,得出连加结果,并用列表的方式呈现;8的乘法口诀由学生熟悉的军乐队列队图,通过引导观察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9的乘法口诀以赛龙舟的示意图,通过观察与推想得出连加结果,并用数轴的形式呈现。总体看,逐步提高抽象程度。

2.解决问题的编排也是逐步加深的。7的乘法口诀之后,设计了3个例题:先用摆图形的实例,说明“什么是一个数的几倍”;再用摆物与推想,说明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该怎样计算;最后用现实情景,结合线段图,教学怎样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8的口诀之后,只在练习中以情境的方式,说明条件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现实问题。9的乘法口诀之后,在情境图中,由学生自己组织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再独立解决包含有“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在设计上,逐步增加思维的抽象性和独立性。

知识点目标:1、经历编制7—9的乘法口诀的过程,体验7—9的乘法口诀的来源。

2、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初步记熟7—9的乘法口诀,能用乘法口诀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编制乘法口诀,初步学会应用类推的方法学习新知识。

能力点目标:使学生能用乘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德育点目标: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重点:理解每一句乘法口诀的意义,明白乘法口诀的来源。

难点:随着口诀句数增多和数目的增大,记忆口诀是比较困难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困难的。

1.本单元的内容是在2~6乘法口诀学习的基础上来学习的。要充分利用学习2~6乘法口诀的思考方法和学习经验来学习7~9的乘法口诀。应尽量增加学生学习的独立性,扩大学生思维的空间,在互相交流各自想法的基础上,自觉吸收自己喜欢的思路,学习口诀、记忆口诀。

2.为了更好地记忆口诀,在操作或推想出连加结果后,一定要记熟连加的结果,再写乘法算式,编口诀。这样,记忆口诀的负担不至于留在最后的“背诵”上,使难度适当分散。再是记忆口诀要把重点放在数目较大、容易混淆和比较拗口的口诀上。在训练时,应注意变换方式,以游戏和比赛等活动,激发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3.在解决问题时,一方面要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问题的含义,另一方面要用学具进行操作,为有条理的思考提供感性材料的支持。书中的线段图是为学生思考问题做帮手的,不宜要求太高。

4.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提倡合作交流。在教学中要注意避免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多数学生的思维,削弱每个人“再创造”的机会。要采取适当措施,有利于个性化学习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除法的初步认识,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解决问题。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含义。会读、写除法算式,知道除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使学生初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够比较熟练地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1.结合教学使学生受到爱学习.爱劳动、爱护大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让学生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及解决问题。

除法的含义,用除法运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课时按排】

本单元可用13课时进行教学。

除法的初步认识…………………………………… 6课时左右

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3课时左右

解决问题…………………………………………… 4课时左右

(1)平均分(一)

【教学内容】12页—14页例1、例2 做一做练习三1~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每份同样多”的势力和活动情境,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探索平均分的方法,会平均分,提高动手和合作能力。

建立平均分的概念,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学具准备】

每个小组12块糖.每个学生实物卡片.三角形.圆形学具若干

请小组长来领要分的物品,(每个小组12块糖)

请学生试着分一分,要求要分得大家都满意。

学生先在小组中分,再请学生到前面展示分的结果。

多请几个小组,说说自己分的结果,预计都是每人分得3块糖.

教师:这样分大家都满意吗?为什么?

教师揭示课题:像这样把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地同样多,就叫做平均分。(板书课题)

(一)分一分

1、每个小组8张面包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2、每个小组4张桔子的实物卡片,学生用卡片在小组里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3、每个同学用自己手中的学具分一分,(要求平均分)分完后请学生展示分的过程,说说分的结果。

(二)找一找

想想生活中什么时候要平均分?是怎样分的?

先在小组里说说,再指名说。

(三)连一连、圈一圈

把10条鱼平均分在2个渔缸里,请学生连一连或圈一圈,

说说分的结果。

1、把12瓶矿泉水平均分成3份。说说你怎样分的。

2、练习三1~3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出示蝴蝶的一半。

生:蝴蝶。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你怎么知道是蝴蝶的呢?

生说一说,师加以引导。

师:生活中,像蝴蝶这种两边大小、形状、图案一模一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你在生活中见过轴对称图形吗?说一说吧。

生举例子,师加以引导并表扬肯定。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小青蛙图片。

小组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

用对折的办法,发现两边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图片。

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你想看看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五、课堂作业

教学反思:学生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将两个分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时,不能掌握的很好。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范文

style="color:#125b86">教学目标

1、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并理解轴对称图形的含义。

2、能准确地判断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并能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4、引导学生领略自然世界的美妙与对称世界的神奇,激发学生的数学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的概念。

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建立表象。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礼物,猜猜是什么?出示蝴蝶的一半。

生:蝴蝶。

师:你是怎么猜到的呢?你怎么知道是蝴蝶的呢?

生说一说,师加以引导。

师:生活中,像蝴蝶这种两边大小、形状、图案一模一样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你在生活中见过轴对称图形吗?说一说吧。

生举例子,师加以引导并表扬肯定。

(二)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1、出示小青蛙图片。

小组动手操作。

2、交流汇报。

用对折的办法,发现两边完全重合。

中间的折痕就是对称轴。

3、剪一剪——认识轴对称图形。

在剪之前先想一想怎样剪才能剪出对称的图形,然后动手试一试。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剪一剪。

组织学生将自己小组剪出的对称图形进行展示并汇报各自的剪法。

(2)引导学生明确剪对称图形的方法。

要剪出一个对称图形,可以先把纸张进行对折再剪,最后沿对折的地方打开,这就形成了一个对称图形。

教师小结:像这样剪出来的图形都是对称的,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

教师引导:我们剪轴对称图形时,先要对折,那就是说,把你手上的图形对折,如果能完全重合,就是轴对称图形。

学生操作,判断。指名上台演示,说说判断的理由。(展示时,教师注意让学生从不同的方向,横着、竖着、斜着的方向对折,感受不同角度进行判断。)。

4、引导学生认识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谈话:将对折的图形打开,你有什么发现?(中间有一条折痕。)。

师:这条折痕就是这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同学们,用铅笔画出你们所剪图形的对称轴。

学生认识对称轴,画出对称轴。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判断哪些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说明理由。

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将图形对折,看看是否完全重合。

2、欣赏轴对称图形的图片。

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是轴对称图形,老师收集了一些图形,你想看看吗?

(四)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只要我们留心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处处可以看见轴对称图形,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图形,我们的生活才会装扮得这么美丽。

小学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点: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2、通过实际操作、自主探究、小组协作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能力点: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点:对学生进行公德教育。

教学重点: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计算方法,能运用多种方法正确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年级同学来参观博物馆啦!出示图。每个班级都由2名老师带队。四个班级的中队长都站在本班队伍的最前面,打着自己班级的班牌:二(1)班35人,二(2)班32人,二(3)班37人,二(4)班34人。同学们站得整整齐齐,正等待尽管呢……仔细观察,画面里蕴涵着好多数学问题呢,让我们一起去探索吧!

出示并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1、二(1)学生和本班的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小组合作,也可以请小棒来帮忙。

学生汇报:

(1)理解题意并列式。

求总数要用加法计算,列式为:35+2=。

(2)用口算。

先把两个数个位上的数相加,所得的数再与30相加,即5+2=7,7+30=37,所以35+2=37。

(3)摆小棒计算。

3捆=30根。

5根+2根=7根。

7根+30根=37根。

所以35+2=37。

(4)用竖式计算。

先从个位加起,5+2=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十位上的3直接落下来,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2、二(1)和二(2)班一共有多少名学生?需要什么信息?如何计算?

(1)理解题意并列示:35+32=。

(2)口算。30+30=60,5+2=7,60+7=67,所以35+32=67。

(3)借助摆小棒计算。

(4)用竖式计算。先从个位加起,5+2=7,7写在得数的个位上。再算十位上3+3=6,结果写在得数的十位上。

归纳总结: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加起。

三、拓展运用:

1、计算下面各题。

54+4=21+7=24+3=46+3=。

62+17=35+24=13+84=44+40=。

2、数学医院:

17+2=1950+6=5642+3=45。

175042。

+2+6+3。

195645。

24+61=53+22=37+40=。

245337。

+61+22+40。

857577。

教学反思:

有过之前的学习基础,很多孩子口算就可以直接算出结果。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知识与能力: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

2.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3.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4.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发现法,问题教学法,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等方法。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2.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发现数学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态度。

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不只是单纯的计算题有不同的算法,对于一个实际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容易理解或比较喜欢的方法。

学会使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并了解小括号的作用。

口算卡片,课本插图。

本单元可用4课时进行教学。

1.看木偶戏

教科书第2~4页例1。

知识与能力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

情感与态度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过程与方法:合作探究

教科书第1~3页游乐园情境放大图片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休息日的时候,你最喜欢做什么?

2.出示游乐园情境图,谈话:“我们看看画面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3.让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教师适当启发引导:有多少人在看木偶戏?学生自由发言,提出问题。

二、探求新知

1.利用木偶戏场景插图。

2.明确画面中所提供的信息。

谈话: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3.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级交流解决问题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5.观察比较两种方法的联系。

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提问:把分步解答的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该怎么办?

学生自己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 (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巩固应用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3.让学生互相交流,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问题可以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来解答。学生自编题目,互相解答。

四、全课总结

1.请同学们说一说,这节课有哪些收获。

2.教师强调:请同学们尝试用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去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1)22+13=35(人) (2)22-6=16(人)

35-6=29(人) 16+13=29(人)

22+13-6=29(人) 22-6+13=29(人)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模板

教学内容:

课本第4页例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含义,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小括号的作用,会在解决问题中使用小括号。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实物投影、游乐园情境图。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谈话:小朋友们你们去过游乐园吗?你最喜欢玩什么?

2、投影出示游乐园情境图,问:“我们看看图中的小朋友们在做什么?”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来。

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2、小组交流讨论。

(1)应该怎样计算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

(2)独立思考后,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交流。

(3)选派组内代表在班中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4、把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

方法一、22+13=35(人)35-6=29(人)。

方法二、22-6=16(人)16+13=29(人)。

5、比较两种方法的异同。明确两种方法的结果都是求现在看戏的有多少人,在解决问题的思路上略有不同。

6、把两个小算式你能写成一个算式吗?学生尝试列综合算式。

板书:(1)22+13-6(2)22-6+13。

交流:你是怎么想的?

7、小结。

三、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1、练习一的第1题,让学生说明图意,明确计算的问题后,让学生独立列式解答。然后请几名学生说一说解决问题的方法,给有困难的学生以启发。

2、练习一的第4题,让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汇报解决问题的思路时,教师结合题目的具体内容,适当渗透思想教育。

四、课堂总结。

教学反思:

学生能够根据数学信息,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通过小组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但是在将两个分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时,不能掌握的很好。

二年级数学备课教案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最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练习三

闵燕妮。

教学目标:

1.能灵活运用1~4的乘法口诀算乘加、乘减题。

2.让学生在实际问题的情境中感受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

3.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进一步积累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经验。

重点难点:

1.初步认识乘加,乘减算式的具体意义,知道乘加,乘减算式都要先算乘法。

2.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理解乘加,乘减的原理。

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问题:他们一共养了多少条金鱼?会列算式吗?

学生列式4+4+4=12或者3×4=12。

谈话:看来小朋友们掌握的乘法知识还不错,那就再考考大家啦!准备接受挑战----。

(出示出第4个鱼缸)。

二、探究。

讨论:要知道鱼缸里一共有多少条金鱼?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提出疑问:这样不能改写成乘法算式,每个鱼缸里的鱼一样多,才能改成乘法。

师:原来是这样,那你认为可以改写成什么算式?

生交流:(1)把每个鱼缸里金鱼的条数加起来就可以了(4+4+4+2)。

三、拓展。

你还有其他方法列式吗?(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把第4个鱼缸也看成有4条金鱼可以列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4×4-2。

问:4×4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2。

四、归纳。

师:在一个算式里,有乘法又有加法,或有乘法又有减法,应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五、应用。

教材第12页第1、3、4题。

第1题,你是怎样列式的?3×4+1=13。

第3题,图上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猜一猜第(1)题图中的人数多,还是第(2)题图中的人数多?

再列式算一算,你猜的对吗?

提问:为什么第(2)题不能列出一步计算的乘法算式?

第4题,能帮帮茄子老师算一算,一共有多少块乒乓球拍吗?

六、课堂作业。

教材12页第2题。

板书设计:

乘加乘减。

例题。

a4+4+4+4+2=14b4×3+2=14。

c2+4×3=14d2+4+4+4=14。

试一试。

3×4-2=□。

练习设计:

www.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陈志海朱殿祥闵燕妮凌加宝徐文兰吴兆和。

二年级数学全册备课教案

教学流程。

复习生活中的八个方向。

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东面)。

你能指出教室里其他七个方向吗?师问,生答并用手指一指。

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分别请坐在他东面、西面、南面、北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辨认教材呈现的场景里的方向。

小朋友们能辨认出各个方向,你能辨认出平面图中的方向吗?(能)。

出示场景图。从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些什么?指名说。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按什么规定绘制的?(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看看这幅图中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中的正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生观察后,指名答。(正北方向指向平面图的左上方,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你能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思考,指名交流。

在校园里定方向。

平面图中的校园已经会测定方向了,你们想不想到我们的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想)。

师说要求: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每一组带一本书、一枝笔。每五人一小组,商量一下,那么这组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然后分工测定,把表填好。看哪一组测的又快又好。

学生活动。回班,整理表格。汇报测定结果,大家给予评价。

全课总结。

请学生说一说测定方向的体会。

教后记:

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备课教案版一表内乘法1

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掌握2、3的乘法口诀,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2、3的乘法口诀,应用口诀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熟记2、3的乘法口诀。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我们已经学了5的乘法口诀,下面我们用对口令的方法背一背。

2、示口算卡片,学生说得数。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新的口诀。

二、新授。

(一)2的乘法口诀。

3、看书上的情景图,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向日葵发芽了,一棵幼苗张开两片子叶。)师在黑板上画出一棵幼苗,问:“能不能列出乘法算式。”

试着编一句乘法口诀。

学生列算式:1х2=2。

2х1=2。

同桌试着编口诀:

一二得二。

4、再填上一棵幼苗,说:“现在有几棵幼苗,一共有多少片子叶?”试着写出乘法算式,并编出相应的口诀。

5、学生汇报时,师板书2的口诀,采用多种方式记住这两句口诀。

(二)3的乘法口诀。

1、这些向日葵在两个小朋友的精心护理下,渐渐地长高了,请同学们看:出示例3的图:说说你都知道了什么?2、下面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学习,看哪个小组能够看着这幅图把3的口诀编出来。

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师巡视指导。)。

学生合作学习,在组长的带领下自主探究3的乘法口诀。

(学生自主探究的同时师巡视指导。)。

3、汇报:师板书。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提问?这几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引导学生记忆口诀。

两个人一组,对口令练习2-3的乘法口诀。

巩固练习。

三、巩固练习。

l.做教科书第一25页“做一做”中的练习。

做第1、2题时,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做、然后再集体订正。这样的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乘法口诀的意义和来源,同时用这些口诀进行乘法计算,通过计算又可以巩固乘法口诀。

第3题,是对口令游戏题。可以用来复习学过的乘法口诀,训练学生记熟每一句口诀。练习时,可以由教师说题目,先让学生集体说得数,然后再指定学生说得数,尽量多给学生一些练习机会。

第4题,让学生看乘法算式写出乘法口诀,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说一说。

课后小结:

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是《标准》对解决问题方面提出的具体目标之一。根据《标准》(第一学段具体目标)要求,本单元教学,应让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乘法的意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教材中专门编排了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实际问题。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学生创设发现数学问题的情境,组织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比如教学第59页例6,先展现大象运木料图,用生动的语言表述大象运木料的故事,吸引学生看图搜集大象运木料的信息,并让学生自主提出数学问题。对于提出的需要用新知识(乘法计算)解决的问题,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动脑探索。让学生参与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以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注意紧密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逐步增强学好数学的内驱力。同时,在不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中,逐步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修改意见: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练习三

闵燕妮。

教学目标:

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运用口诀计算乘法。

2、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1、熟记5的乘法口诀。

2、学会运用口诀解决实际问题。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创设情景。

二、巧设练习、巩固知识。

1、第一关:背口诀。

师描述:在通往动物园的路上,第一个关卡边站着一只小蓝猫,它要求每个小朋友都能熟练地背出1-5的乘法口诀方能过去。

(1)师说生背:老师说出口诀上部分,学生背得数,如:师说“三五()”,生背“十五”。

(2)生说生背:同桌两个同学练习,左边同学说口诀上部分,右边同学背得数,然后再调过来练习,每人练习5次。

(3)看算式背:师拿出一个算式,比如:4*5,5*4学生背出口诀“四五二十”,答对的老师给予激励性评价,答错的再答直到答对为止。

2、第二关:写算式。

(1)谈话:小朋友们刚才熟练地背出了乘法口诀,顺利地闯过了第一关,可是嘟嘟熊给我们出了一道难题,它说:看到了口诀“二五一十”,你能想到什么?想对了才能过第二关。

a:学生自由想,想到什么说什么。

b:学生汇报。

c:老师引导学生想出两个乘法算式。

(2)每个学生出口诀考同桌同学:(填下表)。

乘法口诀对应算式。

后由出题人进行批改、打分。

3、第三关:填数字。

小朋友们来到了一座独木桥,桥头的精精兔手里拿着两块木牌,说:“哈哈,想过独木桥,先把木牌上的数字写上才行。”

(1)学生独立填写课本练习二第4题。

(2)组织学生汇报并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4、第四关:比效率。

我们过了三关,现在来到一棵苹果树下,苹果树上挂满了苹果,狮子壮壮说同学们只有算得又对又快树上的苹果才归大家。(苹果树上挂满了练习二第5题算式。)。

(1)计时3分钟,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前十名每人奖励3个苹果,第十一到第二十名每人奖励2个苹果,其他的同学每人奖励1个苹果。

(2)学生比赛后进行反馈,对有错的了解原因,并给时间让学生纠正。

小结:好了,今天玩通关的同学举举手,你们可以去参加晚会了,开心吗?其他同学我们下节课继续加油吧!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5*54*33*34+4。

2*2+63*5-10。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陈志海朱殿祥闵燕妮凌加宝徐文兰。

备课时间:2009年9月16日。

课题:练习二本课初备课时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闵燕妮。

教学目标:

1、会分析乘法解决问题中数与数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的叙述能力。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老师要在家招待客人,准备了一些桃子和花,你们能帮老师算算要多少吗?

出示第六、七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意,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订正。

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

2、第8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统计对错情况,了解错误原因。

3、第9题。

出示题图,观察图,你能知道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统计对错情况。

4、第10题。

出示题图,让学生自己读题,理解。

师:老师觉得都不用算,只有一辆汽车,就是四个轮子。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

学生独立解答后,教师组织集体交流订正。

5、第11题。

出示题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些什么?

组织学生一个一个,逐个提问,解决。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陈志海朱殿祥闵燕妮凌加宝徐文兰吴兆和。

开发区小学二年级数学科目集体备课教案练习三

闵燕妮。

教学目标:

1.初步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2.进一步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掌握乘法口诀的编写方法,记忆这些乘法口诀并会用它们来计算有关的乘法题。

课前准备:

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1-4的乘法口诀。

现在老师想老考考你们1-4的乘法,谁愿意接受挑战?(指名答)。

二、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5题。

指名背同桌互背集体背诵。

2.“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相互检查。

3.“想想做做”第7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正确答案同桌互相检查并反馈作业情况。

(2)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3)提醒学生注意:看清运算符号!区分加号和乘号!

4.“想想做做”第8题。

(1)教师读题,明确题目要求:注意提醒区分〈、〉、=。

(2)学生独立作业后,同桌互相检查,并反馈作业情况。

5.“想想做做”第9题。

(1)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正确答案。

(2)提醒学生注意:答案有多种不是唯一的。

(3)同桌互相检查并反馈作业情况。

6.“想想做做”第10题。

(1)看图,交流:从图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2)逐一解决书上三个问题。

(3)同桌互相检查并反馈作业情况。

三、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陈志海朱殿祥闵燕妮凌加宝徐文兰吴兆和。

二年级数学表内除法单元备课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第十一课时: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教材第85页的内容。

教学三维目标:

.会读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的算式,掌握运算顺序,并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通过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的计算,进一步熟练表内乘、除法计算。

教学重点:掌握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具、学具准备:桃子、若干面小红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同学们,南方有一座美丽小岛叫快乐岛,那儿的小动物们正在举行数学游园会,你们想登上这个小岛一起参加吗?让我们起航吧!

只要同桌合作完成一组口算题,快乐岛的大门就为你们打开,你们就能上岛参加游园会了。

2、复习。

同桌两人,一人读题,一人口算,再交换练习。

祝贺你们获得了参加游园会的入场券,请小松鼠为我们带路,快点儿吧!

二、新课、水果店的水果真多呀!你们听,猴老板正在喊:今天是数学游园会,只要能做出我出的题目,就能免费品尝又大又甜的仙桃呀!快来试试吧!

2×3×4。

同学们,我们来试试,好吗?

(1)指导读算式。提问:谁会读这个算式?

(2)尝试计算。

这个算式该怎样算呢?先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同时板书,最后引导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师:你们算得很好!可我还有个题目,你们会吗?

36÷4×3。

指名试读,如果有错误,及时纠正。

你们想到怎样算了吗?同桌讨论。

让学生试着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教学“试一试”。

同学们,你们真爱动脑筋。看看又有谁来了。小熊要来考考你们了。

48÷6÷2=。

8×3÷6=。

指名读题,并写在书上。

3、小结。

小动物给我们出了四道题,每道题都是几步运算,是什么运算?板书:连乘、连除和乘除混合运算。

通过刚才的学习,你知道这种两步计算题该按怎样的顺序计算吗?

2、游戏:夺红旗-“想想做做”第3题。

男同学做左边的5题,女同学做右边的5题,比一比看谁能夺得红旗。交换题目,再比一次。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布置:想想做做第2题。

课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练习十四。

教学内容:教材第86页的练习十四。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熟记全部乘法口诀,进一步掌握乘除法计算的方法。

2.能正确、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于生活。

教学过程:

一、揭题。

我们已经学完了表内乘、除法。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复习表内乘、除法。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能更加正确、熟练的口算表内乘、除法。

二、口诀。

指名背。

2、完成练习十四第1题。

三、乘、除法口算练习、请学生在乘法口诀表中找到积是十二的口诀,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说说积是18、36的乘法算式。

2、完成练习十四第2题。学生采用游戏方式完成。

3、完成练习十四第4题。

引导学生结合图理解题意,然后独立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4、完成练习十四第5题。

学生独立完成列式计算,集体交流时订正。

5、学生口答第6题,并说说是怎么想的?

四、全课总结。

这节课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计算,在计算时要用准口诀,平时要多加练习,把表内乘、除法算得又快又好。

五、作业布置:练习十四第3题。

课后反思:

第十三课时:复习(1)。

教学内容:教材第87页复习的第1—5题。

教学三维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记乘法口诀,能正确熟练地计算表内乘除法。

2、进一步掌握连乘、连除、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图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乘、除法(板书课题)。通过复习,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更加正确、熟练地进行口算。

二、回顾乘法口诀并练习。

(1)学生背乘法口诀。

(2)对口令,背口诀。

(3)完成复习第1题:看图写算式,想一想用哪一句乘法口诀计算。

(4)完成复习第2题:同桌互动完成。

三、乘除法练习。

填一填——完成第3题。

(1)学生们独立完成。

(2)选择两题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小结:口算的时候一般我们想口诀计算,也可以根据乘除法的关系来思考计算。

2、学生完成第4题的填空,然后让学生说说通过计算发现了什么?

3、完成第5题上面4行。

(1)学生独立完成。

(2)针对错误评讲。

(3)提问:你认为笔算加、减、乘、除法时要注意什么?

三、课堂总结。

谈话:今天我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乘法口诀和乘、除法的计算,我们发现,要想计算得又对又快,我们必须熟记口诀,用对口诀。

四、作业布置:第5题后面的两行。

课后反思:

第十四课时:复习。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88—89页复习第6-11题。

教学三维目标:

使学生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谈话:今天这节课我们要利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基本训练。

背乘法口诀。

2、完成第6题,先说说图中表示的条件和问题,然后独立列式计算。

3、第8题,学生独立思考列式计算,全班交流时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学生可能列加法算式,也可能列乘法算式,组织比较两种解法的区别和联系。

三、解决实际问题。

完成复习第9题。

请学生明白图中所示的各种商品和价格。

学生叙述题意后独立解答。

指导学生用表格的形式表达多种购物方案。

2、完成复习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日常生活经验判断选哪一种船用的只数少?

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讨论解法。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最后算出每种船需要的只数,检验上面的判断是否正确。

3、学生讨论完成第11题,教师巡视进行指导。

四、找规律填数。

引导学生观察第一盆花,找到规律。

运用规律填写叶片上的数,其中,最后两小题是开放题,可以引导学生填出多种答案。

五、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作业布置:复习第7题。

课后反思:

二年级数学全册备课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拨一拨,数一数以及数学活动,激发学生读数,写数的兴趣。

2、通过本节课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万以内书的顺序,会数会读万以内的数。

教学准备:

计数器、学具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拨一拨、数一数、说一说读数和写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二、认一认拨一拨。

看书24页了解算盘的历史结构进一步理解数位顺序。

三、练一练。

1、完成书25页第2题。

(1)同桌合作一个同学拨,一个同学读。

(2)各自填写书上的空白。

(3)学生完成同时教师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人文精神。

(4)学生上台板演。并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做。

2、试一试。

(1)看一看书上的内容,说一说对2128的理解。

(2)还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吗?

(3)交流千位上的2和十位上2个表示什么意思。

(4)仿照举例说一说。

3、完成书25页1题。

4、做数学游戏:谁的第一。

(1)学生看图说说看到了什么,得到什么信息。

(2)怎样算出机灵狗得了多少分。

(3)同样的方法计算淘气的了多少分。

(4)说说谁的第一。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五、随堂作业。

1、从九百八十,一十一十地数,数到一千零五十。

2、从一千零二,一个一个地往回数,数到九百九十六。

板书设计:

2128=20xx+100+20+8。

计数器表示。

方块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