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实用21篇)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实用21篇)

时间:2024-01-10 00:28:38 作者:笔尘

教学工作计划应当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特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和对应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是一份经过多次实践和改进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认识“浙簇”7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解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1.学习按游览顺序记叙的方式和感受孔隙窄小的特点。

2.指导学生运用常见的事物,结合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方式。

教师搜集有关表现祖国大好山河的风景图、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做成ppt课件。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读课文、认生字、标自然段,制作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现场用展示台予以展示呈现。

一、课前谈话。

1.(课件出示厦门鼓浪屿图片)这迷人的风光让我想起了一句诗文: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谈话时,(课件出示金华双龙洞的画面),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并结合已学的诗文表达情意。

2.今天我们也一起随着叶圣陶先生一起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一走。

二、揭示课题,反馈预习,整体感知。

2.结合课前预习,反馈预习成果,学生出示制作的作者游览过程示意图,对照课文,互相交流讨论。

小结: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通过预习,我们了解了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交待游程(板书)是游记的一大特点。所到之处,叶老又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独特的感受呢?(板书:见闻感受)让我们走进课文,随着叶老到字里行间去游历一番。

三、初读课文,学习字词,了解“双龙洞”得名。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学习生字新词,注意读准平舌音“簇笋”,翘舌音“浙窄乳”等。(课件出示词语)。

浙江一簇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杜鹃宽窄。

肩背移动额角陆续石钟乳石笋变化多端上源。

3.指导学生结合汉字形声字构字法,理解“蜿蜒”的词义,并引导学生结合旧知,联系生活,学会运用“蜿蜒”。

4.读课文句子“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条黄龙,一条青龙。”引导学生感悟“双龙洞”得名的由来。

四、精读课文,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一)找出课文主要内容,了解作者见闻及感受。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作者游双龙洞的.?(4-7自然段)。

2.默读,思考:4-7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点,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最令你好奇难忘的是哪儿?(孔隙)。

(二)重点感受“孔隙”特点,学习表达方式。

1.指名读,全班学生边听边思考作者是如何写出孔隙特点的。

2.理解“孔隙”词义,再借助图片揭示孔隙的特点:窄小(板书)。

3.深入文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出孔隙窄小特点的。要求学生用心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有关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群1: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怎样小的小船呢?两个人并排仰卧,刚合适,再没法容第三个人,是这样小的小船。(作者用常见的事物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课件出示句群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作者用自己游览的感觉具体写孔隙的窄小。)。

指导朗读句群: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师生共同小结写法:叶老没有直接点明孔隙的窄小,而是用常见的事物和自己游览的感觉,把景物的特点写具体,使人身临其境。

4.读写互动,迁移运用。

出示几幅图:海洋馆、吊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仿照孔隙的写法,写出自己游历的感受。师生交流、反馈。

5.梳理游记内容,发现构段特点。

找找这个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从表达方式上,你发现了什么奥秘?(条理清晰,体现了游览过程)。

师生交流总结:在过孔隙时,叶老按游览顺序,将见闻、感受,生动具体地记录下来,使人身临其境,这就是游记的典范。

五、结课。

双龙洞的其它几个景点又是怎么写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习。

六、板书设计。

游程外洞。

见闻孔隙:窄小。

感受内洞。

《记金华双龙洞》教案

第一讲义——基础篇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6日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教学时间:20xx年2月17日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1、《记金华的双龙洞》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的?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教学时间:20xx年2月20日

执教教师:颜朝阳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

(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

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由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

(浏览时间人物、景点。)。

(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

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2)学生回答,老师边板书:

景物––––映山红油桐砂土新绿。

特点––––各色白色粉红色或浓或淡。

感受––––一片明艳。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

(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1)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2)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3)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5)总结第二段段意;

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6、学习第三段。

教师:去双龙洞的沿途景色如此迷人,那洞中景物一定更值得看,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去玩赏,去领略吧!

(1)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标画;洞口是什么样子?外洞有什么特点?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大、像大会堂。

(2)齐读第三段,总结段意;

洞口很宽,像桥洞,泪内很宽敞,像大会堂。

7、学习第四段。

(1)默读第四段,标画重点词语;孔隙有什么作用?有什么特点?

(2)讨论:引导写出概括出如下特点。

孔隙的作用:连接外洞和内洞。

特点:小、窄、矮、

(3)齐读本段,总结段意。

我仰卧在小船里,穿过低矮狭窄的孔隙到内洞。

8、学习第五段。

(1)默读第五段,边读边标画出内洞的特点。

引导学生概括出,内洞的特点:黑、奇、大。

(2)指名读本段,思考:作者看到洞顶的双龙说“有点像”,到底像不像呢?

(这里本已有些颜色,用上“蜿蜒”形容,又可见其形态,再加上灯光摇拽,产生一种“像”的感觉,但由于它是自然状态的岩石,没有经过人二雕琢,不可能十分“像”,所以作者说“有点像”,可见用词严谨。)。

(3)提问:内洞“奇”在何处?还可以把那些石钟乳、石笋想象成什么?

(让学生张开创造性的翅膀,尽情发挥想象力。)。

(4)总结段意:

内洞一团漆黑,此外洞大得多,有双龙,景象奇特。

(5)指名读,回答,作者是怎样出洞的?

段意:我仰卧小船了洞。

9、通读全文,画出连接段与段的过渡句,体会其作用,老师总结文章连段成篇的方法。

山路:盘曲而上,一片明艳,迫着溪流。

外洞:洞心像桥洞,里面宽敞高大。

孔隙:容小错暗,低矮、卧船进出。

内洞:奇特险、双龙蜿蜒,形色多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内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三、教学时间:三课时。

四、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

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

6、学法小结: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理解"进"。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2、小结写作方法:

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五、赏读课文,体会感情: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六、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

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练习理清文章的条理。

相关的资料及媒体课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的祖国以她那壮美的河山、神奇的风光吸引了人们的目光,留下了人们的赞叹。《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作家叶圣陶游览之后写下的一篇游记,我们就沿着他的足迹去观赏这一神奇的溶洞。

二、检查预习。

1、指名读导读。

2、开火车按自然段朗读课文。

3、同桌轮流读课文,边读边议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4、指名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三、学习游览路上看到的景色。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游览路上景色的?

2、自由朗读2、3自然段,想想路上的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路上景色的特点。幻灯片显示讨论题。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着重理解以下词句。

(1)映山红,就是指杜鹃花。

(2)新绿,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绿色。

(3)明艳,指颜色明亮鲜艳。

(4)时而,指有时候。“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就是指溪宽,有时侯窄,有时候慢,有时侯快。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4、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感受金华双龙洞的神奇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如何由外洞进入内洞。

2、使学生感受到这一溶洞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读第一段。

1、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老作家、老教育家叶圣陶爷爷的游记——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2、释题。“记”是什么意思?

3、读第一段。

二、初读课文。

1、激趣。听说,双龙洞的景色非常奇特,我也真想去游览一番,你们想去吗?要想去,事先要对双龙洞有些了解,课文会告诉你。赶快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遇到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遇到生字更要多读几遍。快读吧。

2、自由读课文。

3、检查学习字词和课文的情况。

三、理清顺序。

1、说起导游这个职业,可真好,天南海北,游山玩水。现在,有一个当导游的机会,你们想不想当?想当的都来当吧,现在,你们都是导游,就我一个游客。

导游小姐们、先生们,你们怎么安排我今天的旅游路线?教你们一个方法,可以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2、细读课文,借助课文中地点转换的语句来画。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制作一张。

3、指定一组中一人板演,一人向大家介绍课文围绕课题按顺序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

四、学习第二段。

1、刚才就我一个游客太冷清了,你们还是陪伴我一起来当游客吧。现在让我们从金华出发到双龙洞去,请你注意欣赏沿途景物。下面请同学们当摄影师,把路上的美景拍摄下来,并且配上解说词。配解说词时,最好要使用文章的句子。要完成这件工作,先要好好地朗读2——3段。

2、学生自由朗读2——3段。

3、讨论。

(1)你拍了什么镜头?为什么拍了这了这个镜头?随学生补充介绍:映山红花色众多,有紫红、红、桃红、粉红、橙、金黄、雪青、纯白等颜色。

(2)还有谁也拍了这个镜头,你们愿不愿意来一次配解说词的比赛。

(3)猜一猜,油桐开的花是什么颜色的?

(4)介绍“新绿”。

4、看到大家拍了这么多的镜头,我很高兴了,不过,我有一个问题。

出示问题:溪声为什么会变换调子,溪流与双龙洞有什么关系?

讨论。

想象景色,指导朗读。

5、一路上,有山有水,景色美丽,请你能否。

用一个词来形容这些景色。比如,叶圣陶爷爷就用了一个词——明艳,你用什么词?

五、作业。

1、学编导游解说词。

2、背诵优美的句段。

3、画出双龙洞的游览线路图。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坐上了开往金华双龙洞的旅游车。在途中我们听到了导游的热情介绍,欣赏到了美丽的途中风景。迎着溪流我们来到了双龙洞洞口。作者一路上欣赏着色彩斑斓的山、花、树、倾听着潺潺的溪流他的心情怎样呢?(愉悦、高兴……)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读读这部分吧。

指名朗读。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后回答:作者游览双龙洞的顺序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看出来的?

(答后归纳板书: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三、导学课文第4自然段。

1、生大声朗读第4自然段,然后回答: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指名回答,师梳理归类:

(1)、外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

(2)、作者是怎样写出外洞高、宽、大的特点的.?

2、学生自读、自写、自划后,同桌讨论上述问题,师巡回辅导。

3、指名释疑,其他学生评议、补充。

(师归纳板书:高、宽、大)。

4、指导朗读训练:

(1)、指名读这段话,读后评议朗读效果。

(2)、男、女生比赛读这段话。

5、指名当小导游,模拟导游的语言、动作、神态,向同学们推介外洞这一景点。小导游介绍完毕后,教师引导学生评议。

四、自学第5自然段。

过渡:刚才,我们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到外洞的特点。再加上“小导游”风趣的介绍,使外洞在我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呢?请大家先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结合课文内容,向大家详细介绍由外洞进入内洞的方法。

学生自由读第5自然段,师巡回辅导。

1、说说孔隙给你什么感受?(窄小、低矮)。

2、说说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出来的。

(1)船小——。

a.找读句子;

b.“仰卧”怎样卧,体会出什么?(矮)。

c、那些词句能突出船小?体会出什么?(窄)。

d、小结:“矮和窄”都是小的特点,因而船小可以体会出孔隙小。

(2)行船的方式——。

a.找读工人拉。

b.为何不能“划”

(3)乘船的动作——。

a.找读。

b、哪个词最能表现出孔隙小?(贴)找同学演示。

d、如果把贴改成“靠”可不可以?(因为“靠”不如贴紧密,不能表现出孔隙小)。

e、小结:“贴“用的太好了,从作者的动作也可以体会出孔隙的小?

(4)感觉——。

a.齐读。

c、指导朗读:孔隙中,随时都有撞破额角、擦伤鼻子的危险,随着小船在孔隙中慢慢的行进,作者的心情也会越来越紧张。因此,这一部分要读出紧张的情绪。

练读、指名读。

五、导学6-8自然段。

过渡:通过刚才惊险的水上之旅,我们终于来到了内洞。内洞的景色又怎样呢?请大家默读第6-8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6-8自然段。

2、学生读后质疑问难,师梳理归类。

a、内洞有哪些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b、为什么说“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3、学生自思后,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4、师归纳小结。

板书:大、黑、奇。

师:洞内钟乳石、石笋众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有“黄龙吐水”、“倒挂编幅”、“彩云遮月”、“天马行空”、“海龟探海”、“龟蛇共生”、“青蛙盗仙草”、“寿星与仙桃”等景观,幻化多变,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龙宫。

5、过渡: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像神仙、像动物、像宫室、像器用……名目繁多,造型奇特,再加上那摇曳的灯光,忽明忽暗,让我们置身于神秘的境界,怎能不令我们惊叹自然的奇异,请大家有感情地读读内洞这部分。

感情朗读。指读。

a、学生自读后,指名读,读后评议。

b、师与生比赛读。

6、指名当“小导游”,向同学们介绍神奇的内洞。

六、课堂小结,渗透教育:

1、听了刚才几位导游的介绍,通过你自已的学习,你对金华的双龙洞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你此时想说点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表赞叹)。

2、这节课,我们不仅随叶老游览了金华的双龙洞,洞中的景观令人惊叹。那孔隙的奇妙,石钟乳和石笋造型的奇特,真不愧为大自然中又一奇特的景观。而且,还掌握了游记的学习方法,那就是抓住游览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体会作者的所感和对山水、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七、布置作业:

3、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设计。

高小黑。

途中见闻外洞宽孔隙窄内洞大出洞。

大矮奇。

教学反思:

实现两个目标:培养学生思考、表达和搜集材料的能力,运用有关课外材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培养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对喀斯特地貌的兴趣。

完成本单元重点训练目标:教学时,我重点讲解“空隙”的部分,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然后,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习“外洞、内洞”部分。最后,学生自学“路上见闻”部分。如此安排,主次分明,体现了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一一分清文章的主次。

不足之处:上课紧张有余,教学机智不足;教学内容过多,对各个教学过程挖掘的深度不够;学生主动参与的精神不够,教学气氛不活跃。

部编版《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

1、了解作者在双龙洞的所见所闻。

2、了解一些句子在文中的过渡作用。

3、学习抓住特点定景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和有条理叙述事物的能力。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孔隙窄小”和洞内景物“有点像……”

三、教学模式。

读读想想议议练练。

四、教学准备。

电教片、投影仪、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复习。

作者按怎样的顺序游览的?

(二)、学习二——五段。

1、自由朗读二、三、四、五段,你最喜欢哪一段?为什么/。

2、小小组交流。

3、大组交流。

第三段:外洞。

1、外洞洞口有什么特点?(拱形、宽)作者是怎样写的?(比喻)。

2、理解词“突兀森郁”

3、这节最后一句写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写泉水,这条水线串联全文。与下一小节紧密相连)。

4、齐读第二段。

第四段:从外洞进入内洞。

1、默读第四段。

2、口述作者怎样进入内洞?出示电教片,抽动片演示。

3、这小节共九句话,每句写什么?注意各句之间的联系。

4、孔隙有什么特点?

(窄:只能容两个人并排仰卧的小船;矮:小般进出靠工人拉,人卧在船内;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5、指导读好句子。

第五段:内洞。

1、默读思考:内洞有什么特点?(黑、奇、大)。

2、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出黑、奇、大的句子。

3、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

4、看电教片:认识石钟乳、石笋。

小结:双龙洞无论是外洞、孔隙、内洞景色各异,都值得观赏,这是全文的中心。

(三)、质疑。

1、第三小节似乎和题目不符。

(这小节写溪水的样子、流速、声音,它是串联全文的另一线索)。

2、用直线划出文中水线的句子。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教师提示:叶老出洞后又沿着溪水拾贝而上,去玩赏上洞——冰湖洞去了。

(六)、作业(见教室下发资料)。

附板书设计:

映山红、油桐(白)、砂土(粉红)、新绿(或浓或淡)。

路上溪流(宽窄缓急)。

溪声(变换调子)。

高、突兀森郁。

洞口宽、像桥洞。

外洞仿佛大会堂。

……或是……热爱大自然。

(观察抓住特点)。

窄容得下两人。

孔隙矮贴。

险挤、压、撞、擦。

黑一团漆黑、昏暗。

内洞奇双龙、石钟乳、石笋。

大比外洞大、有十来进房子大。

文档为doc格式。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浙江、油桐、拥挤、孔隙、仰卧、臀部、稍微、额角、擦伤、蜿蜒、依据、石钟乳、突兀森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

3.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德育目标: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教学的重点:感受溶洞的奇观。

教学难点: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收集有关溶洞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

一下……。

谜宫……。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

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

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设计。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的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一课时。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带着过渡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像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如疑难词有:炎暑、山涧、饮马、萦绕等。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这句,需要结合图片点拨感受。

你觉得哪些语段、词句写得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中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这样,“足不出户,也可以游遍千山万水”。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复习词语卡。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

七月的天山:再往里走森林日影水声美。

走进深处溪流野花。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12个生字及新词,认读3个生字。

能力目标: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情感目标: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1.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2.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3.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个生字及新词,认读1个生字。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找到文章的过渡句。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说一说咱们学过那些叶老写的文章。

请同学说一说自己在课外读过哪些叶老写的文章。

二、新授。

(一)学习生字。

1.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本课要求会认和会写的生字。

两个同学互相读这些生字,要求读准字音。

2.生字从课文中走了出来,出示会认的生字,你们认识吗?

找同学读。

全班齐读。

回忆课文中所组的词语。

全班齐读词语。

3.出示会写的生字。

分成小组利用部首查字法,把这些生字注上拼音。

小组内读这些生字,把字音读正确。

读课文中的词语。

4.记住生字字形。

自己看生字,找到易写错的地方。

同学互相交流。

观察田字格里的生字,说一说怎样写才能漂亮。

自己练写生字。

全班进行交流。

5.这些生字你们都认识了,能把课文读得更加熟练吗?

自己练习朗读课文。

请同学读课文。

全班齐读课文。

6.课文中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还不理解,画下来。

查阅汉语词典,掌握词语的意思。

请同学交流这些词语的意思,说一说他们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

1.自己小声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讲了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思考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引导学生体会按照游览的顺序写的。

理清泉水流动的线路。泉水怎样流,用笔画下来。

(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路上)。

两条线索对比体会句子意思“一路迎着溪流,顺势而上。”

2.你能把文章每一段的意思用简单的话说一说吗?

在此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准确的词语进行概括。

帮助学生把写相同内容的段落进行归并。

途中的风光(1—3);双龙洞口和外洞(4);通过孔隙到内洞(5—7);出洞(8)。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和同学们说一说。

你还有什么不理解的问题,写在书上提出来。

请同学试着提出几个问题,大家一起点评。

使学生明白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不理解的词语,应该是对文章的理解有帮助的。

可以从文章的题目、重点句子、重点词语等方面提问。

三、巩固。

朗读课文。

自由结合小组画简单的示意图。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写生字词语。

3.收集相关的资料。

课后反思:

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后画图,然后对照课件进行检验,利用这种方法检查了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游览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及过度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金华双龙洞奇异的景象,产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本课为例继续训练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在充分阅读、理解、感悟的基础上体会并学习课文联段成片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北山的双龙洞景色奇丽,洞内景物更是引人入胜,让我们跟随着叶老一起游双龙洞。

二、新授。

1.请学生通读全文,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游览路线。

2.品词句,抓景物特点。

提问:叶老站在外洞洞口抬头望,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觉?读读有关的段落。

(山高、突兀森郁、感觉有气势)。

谁能说说“突兀森郁”是什么样的景象?同桌之间可以交流,也可以查字典。

洞口像什么?外洞像什么?叶老师怎样感觉的?用了什么句式?(洞口宽,像桥洞似的。外洞像大会堂。这里用了比喻句)。

(窄,只能容两人并排仰卧的小船。)。

(矮,小船进出靠工人拉、人仰卧在船内)。

(险,左右和上方的石头是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朗读描写内洞的两个自然段,想一想:内洞景物有什么特点?用笔画出来。(黑、大、奇)。

提问:为什么“首先当然是蜿蜒在洞顶的双龙?叶老为什么说有点像,到底是像还是不像?(引起争论,发散思维,最后得出结论。)。

学生读后谈出自己的理解。

教师小结:沿途景色犹如悬挂在天地间的一幅巨大的彩色山水风景画。它那么吸引人,双龙洞在此山水之中,不是景中景,画中画了吗?它就更美了。洞内外浑然一体,美不可言。

三、巩固。

1.课文里有一个“向导“陪着我们一路游玩过来,大家知道它是谁吗?

引导学生从泉水着眼,再拟游踪。

2.做个小练习,把溪流的走向填下来。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3.这个“向导不仅陪着我们,一路上也陪着作者,想象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深黑的石洞)。

作者进洞游览顺序与溪流走向相反。

这样引导学生以溪流走向为起点,再拟游览顺序,使学生对作者“溪水流向、景点转移”的写作顺序有了更为清醒的认识。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感兴趣的句子。

板书:

路上景色明艳。

洞口望山高、有气势。

经外洞入内洞路狭小。

内洞景美、宽阔。

课后反思:

在体会“空隙小”这个环节中,启发学生思考“空隙小为什么还能容纳小船呢?”经过学生讨论学生能够理解这个“小”是相对而言的,同时补充相关的资料,难点解决较好。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空隙”一段的描写方法,写一段话。

教学重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进行读写结合的训练。

教学难点:

体会重点词句的意思,抓住景物特点,仿写一段话。

教学过程:

一、整体朗读这一段,读中学写,感悟写作方法。

教师出示一段于原文不同的文字引导学生默读。(很窄、很小、很黑。)。

对比后谈一谈喜欢哪一种表达方式?为什么?

师生共同归纳:形象生动。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和感受来突出特点更加真实自然。

再读这段,体会写法。

二、练习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课后小结:讲解了如何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方法,学生理解了可以通过描写景物、人物等方面,从侧面去说明要写的一句话的内容。经过练习,学生能够掌握了方法,但还需要不断步练习。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一)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外洞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

(一)了解金华双龙洞外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二)感受双龙洞的雄、奇、险,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中“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显得有精神”和“虽说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两句话的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结合课文引入新课。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华,作者踏上了去双龙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致不断扑入作者的眼帘。我们也来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了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学生在书中画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么?作者是怎样描述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红、油桐、山、溪流。映山红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红色的山独具特色,溪流随着山势不断变化)。

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段的第二句话,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有精神”)。

对这句话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教师可设计提问:盆栽的杜鹃有人照顾,上肥浇水,怎么在作者眼中却没有山上的杜鹃有精神?引导学生理解花儿在大自然中无拘无束,吸收阳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长,显示出它的本性姿态,而格外地有生机有灵气。作者有崇尚自然、赞美自然之意。

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写出来的和没有直接写出来的颜色画出一幅明艳的画面。

教师告诉学生映山红的花大多是红色的,也有红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较大,白色带有黄红色斑点和条纹。

联系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绿”的意思。“新绿”是指春天新长出的草和树叶的颜色。刚长出时是淡绿的,长出时间稍长颜色就变深变浓了。

(粉红色的山上,开满了红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红,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丛丛,一簇簇,在一片新绿的映衬下格外生机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谁来读一读一路迎接游客的溪流。(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

(因为山势不断变化,有的地方宽,有的地方窄,有时山势高,有时山势低,有时平坦,有时陡峭,溪流从山上向下流,会随着山势的变化而时宽时窄,时缓时急。溪声也会时高时低,时断时续。溪流是从双龙洞中流出来的。)。

作者边欣赏着山中明艳的春色,边倾听着淙淙溪声,一路逆溪流而上,来到了双龙洞洞口。

(三)了解外洞特点,体会双龙洞的“雄”。如果说沿途的风光可用一个“美”字来概括,那么洞口和外洞你会用哪两个字来概括。

请一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板书:山路美)。

(洞口可用“宽”字来概括,外洞可用“大”字来概括)。

(板书:宽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产生什么感觉?读一读,说一说。

(高山之上,树木繁密,感到很有气势,也不禁对双龙洞产生一种神秘感)。

作者的哪些描写让你体会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从全篇来看,它起什么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览的一条线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过泉水流出的孔隙进出内洞)。

乘船从孔隙中穿过是什么滋味,我们也来试试。

(四)了解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体会双龙洞的“险”。

(板书:孔隙)。

这是学生理解上的又一个难点。教师可以用“高楼上看物体,物体好像变小”的生活经验作比方,让学生懂得因为外洞面积太大了,水洞相对就显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词是恰当的。

默读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与我们平日乘船水上游,游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只能仰卧在船上,身子紧贴船底,由管理处的工人把船拉进拉出。)。

不仅游法上不一样,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读一读作者当时的感觉,体会体会他当时的心情。

(随着小船慢慢移动,光线越来越暗,作者的视线也越来越模糊,心情也紧张起来)。

讨论:作者为什么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挤压过来?

(因为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状,周围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觉山石挨着他,似乎将他紧紧包围起来。越往内洞走,黑暗越浓,这种压迫感就越强)。

我们也为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实这段水路并不长,大约就十米,但让人觉得船儿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险”了!

(板书:险)。

(五)背诵第四段。

(六)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5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两课时。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明艳)(突兀)(大)(窄)(黑奇大)。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从外洞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学时间:3课时。

1、通读全文,了解游览顺序,理清文章条理。

2、了解路上景物的特色。

1、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2、同桌两人轮流读文,议自然段意。

3、指名说说作者按什么顺序游览双龙洞的。

板书: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1、哪几个自然段是讲路上景色的.?

(2——3)。

2、自由朗读第二三段,想想路上景色有什么特点。

3、讨论。

(1)“新绿”“映山红”什么意思?

(2)“或浓或淡”什么意思?

(3)“明艳”什么意思?你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

(4)“时而”什么意思?

1、各人自由读,想象景色。

2、指名有感情朗读课文。

预习,想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1、通过自学,了解外洞和内洞及孔隙的特点。

2、体会祖国山河景色的秀丽。

2、去双龙洞的路上,作者看到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1、提出自学要求:

认真读读下面的课文,想一想,外洞和内洞各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可在书上圈圈画画,同桌也可讨论讨论。

1、课文中怎样介绍外洞的?谁能把有关的语句找出来读一读?

2、外洞的主要特点?(大)从哪儿体会到的?

1、课文怎样介绍内洞的?

3、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4、你知道它为什么叫双龙洞吗?

“蜿蜒”什么意思?

五、讨论作者是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的。

1、课文哪一部分写的?

2、这一段讲了哪几层意思?

3、作者进洞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从作者的感受中,你体会到什么?

边读边想象外洞、内洞的特点,想象乘船进入内洞的情景。

练习背诵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泉水流经的路线。

教学过程:

1、指名背诵从外洞到内洞这一部分。

2、指名说说外洞和内洞的特点。

1、启发思考:

溶洞都是由于流水的常年冲刷而形成的,有洞就必然有水。本文作者不仅写了洞,而且写了水。请同学们把课文中写水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再想一想泉水是从哪儿流到哪儿的。

2、学生阅读思考,同桌互相讨论。

3、集体讨论。

板书:深黑的石洞——内洞——外洞——洞口——流下山。

课文把双龙洞的特点写得很具体,我们读了,仿佛身临其境。

1、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段。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3、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1、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游览过程,重点了解内洞的景象。

2、欣赏文中的好词好句。

两课时

教学挂图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五、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六、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3、记金华的双龙洞

(顺序)

沿途 明艳

外洞 宽大 黑大 美好

孔隙 窄小 双龙

内洞 奇特 石钟乳 石笋

金华的双龙洞教案设计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2、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3、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4、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5、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3、小结过渡,布置下一步学习任务:其实呀,你们刚才谈的这些就是这几个地方的特点。通过刚才两次读课文,我们知道作者游览了这几个地方,也知道了这几个分别有着这样的特点。那么,你对哪个地方最感兴趣呢?(了解学生大概情况)同学们都分别找到了自己最喜欢的地方,你们想让大家都来喜欢这里吗?那就要你们去细细地读文章,喜欢哪个地放就读哪个部分,看看你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了这些特点,然后把你的.体会告诉大家。通过你的理解,通过你的表达,把别人都吸引过来,好吗?我们这样去读: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你是从文章的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这些特点的?找到后就按平时读书的方法做上记号。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1)船小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1、设疑质疑: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1、过渡谈话: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你喜欢哪里就读哪里,看看怎样才能读出文章的感情来。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

《记金华的双龙洞》语文教案

1、会写本课的13个生字,理解有关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金华双龙洞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美山河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分清课文主次的阅读能力,学习本课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的表达方法。

4、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同学们,当你置身于大自然的 山水之间,一定会对它的神奇秀丽发出赞叹,一定想把你的感受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游记,这就是我国著名的作家叶圣陶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同学们,看完资料后,你对双龙洞了解了多少?请你根据自己查找的资料,向大家介绍一下。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让学生读,识记,重点强调浙字的读;蜒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指正。

1、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游览了那几个主要景点?除此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

2、试着画一画作者的游览路线图。

1、不了解的事物:映山红、油桐、石钟乳、石笋。

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和文中描写的主要景点。

2、作者的感受是什么?

3、你能通过朗读来表现景物的特点和作者的感受吗?

(一)孔隙部分

1、孔隙的特点是窄、矮、陷。从以下几方面可以看出来:

(1)船大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2)对进洞方式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3)对自己感受的描写(读有关句子)

学生互相补充,各抒己见。

2、教师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和经过。

3、学生继续就这一部分进行朗读汇报,互相评论。

教师重点指导以下两组句子的朗读。

(1)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了一声好了,船就慢慢移动。

(2)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指出要重读的词语,以强调作者的感受,突出孔隙的特点。

4、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复述作者通过孔隙的特点。

5、继续汇报另外两个景点的学习情况。

6、以争当小导游的方式让学生随着多媒体课件将述作者游览外洞--孔隙--内洞的经过。

1、本文作者除了写外洞、孔隙、内洞三个主要景点之外,还写了哪些内容呢?(途中见闻)

2、作者是怎样描写的呢?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这段内容,看看作者在途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反复读一读,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学生汇报自学结束)重点理解和朗读以下句子:

(1)山上开满了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

(2)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在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3)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流声也时而变换调子。

通过对以上句子的理解和朗读,体会春天和大自然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愉快心情。

3、播放录象,让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随着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内容。

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作者游览双龙洞路线,领略了沿途的美景和双龙洞的美丽奇特。那么,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怎样写好这篇游记的吗?(1、按游览的顺序写。 2、抓住特点有重点地写。)

16、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内洞--游内洞--出洞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简析:本文是一篇游记,文章条理清晰,语言浅显易懂,描写的又是我国的名胜.所以讲这一课时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11个生字,学会其中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学习写作方法.

4.阅读与想像相结合,了解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5.能根据自己所了解的双龙洞的特点,向别人介绍某一景点.

6.能概括地总结双龙洞的'特色.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空隙和内洞的特点.

2、分清文章的主次内容并领会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从而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1、由进内洞时作者的感觉体会空隙的特点.

2、在领会作者写作目的的基础上,学习其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收集有关浙江金华双龙洞的资料,教师可准备有关双龙洞风景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领悟按游览顺序进行叙述的写作方法,积累语言。

感受溶洞的奇观,学习按游览顺序的记叙方式和运用恰当的词句描绘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课文

同学们,你们中间有谁去过溶洞,那里的景象是怎样的?给同学们介绍一下……

结合认读“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

二、自学课文,认读理解生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13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簇、臀、擦、蜿”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四、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布置课堂作业

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研读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

1、思考:作者见到些什么?

感悟句子:

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景色。

2、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二、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洞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

3、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

以上句子可先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作适当的点拨。

三、复述

要求学生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四、总结全文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教师小结。

五、指导造句,写段训练

1、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2、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1)那棵松树的枝叶十分繁茂。

(2)登上山顶,我感到舒服极了。

六、布置课外语文活动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金华城―路上―洞口―外洞―空隙―内洞

(明艳)(突兀)(大)(窄)(黑奇大)

第四课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2、通过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外洞进内洞的那一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怎样由外洞进入内洞。

2、练习理清课文的条理。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录像机、录像带。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

过渡:叶圣陶老先生从金华出发,经过罗甸渐渐入山,一路上,眼前一片明艳,耳边溪流潺潺,不知不觉,大家看,双龙洞到了。(电脑出示双龙洞远观图片)。

当你看到这幅图画时,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问题)。

带着问题,学生自由朗读三――五段。

通过朗读,你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同学们读懂了很多,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这节课,作者将依次带我们游览哪些地方?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外洞――孔隙――内洞。

三、探究新知。

(一)外洞。

过渡:这高大的双龙洞,无论是外洞、空隙,还是内洞,景色都非常的奇特,让我们首先来看一看外洞。

生读第三段。

用一个字来概括外洞的特点。(板书:大)。

你是从哪里体会出外洞很大的,从书中勾画出相关的句子。

联系学生所在教室想一想,外洞有多大?

(二)孔隙。

过渡:外洞又高又大,大得能容下一千人或八百人,不过,这还不足以让你惊叹,更让你想不到的还是那从外洞进入内洞的通道――孔隙,这才是双龙洞最为奇妙的地方。

生读第四段。

谈谈对孔隙的了解。

出示重点文字,体会作者的心情,指导朗读。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

分析、体会孔隙的特点。(板书:小)。

放有关“孔隙”的录像。

(三)内洞。

过渡:从孔隙出来,大约过了七八米就来到了内洞,内洞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

小组内自学,电脑出示自学提示:

初入内洞有什么感觉?

内洞有哪些景物?

你如何理解“进”这个字?

整个内洞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汇报,交流。

做小导游员,为大家介绍内洞景象。

小结:这美丽的景象,这动听的泉水,都是谁给我们的(大自然),所以,要想使这美丽的景色永驻人间,我们就得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板书: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

四、课下作业。

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像双龙洞这样神奇壮丽的景色,还有很多。课下,从你喜欢的景点中选择一处设计一段导游词,等下次活动课上,咱们天南海北游一游。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案

1、使学生了解课文记叙的金华双龙洞的奇异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秀丽的山河的思想感情。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了解过渡句在课文中的作用,了解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认识过渡句在文中的作用,了解段之间的关系,知道课文是怎样连段的成篇的。

2、能给课文分段,写出课文的提纲,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按照游览顺序生动具体地描述景物的写作方法。

2、结合课文特点,培养学生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一)初读课文,理清游览顺序

1、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记金华的双龙洞》板书课题

解题:“记”是什么意思?较“记”的是什么?(记是“记载”的意思,本文记的浏览胜地,固而是一篇游记。并告诉学生,这篇游记是顺圣陶先生1957年游览金华双龙后写的。)

(一)预习生字的情况

1、分形式读,指小组读——齐读——指到那个生字词就读那个

2、学生在练字本上把生字词写一次,写时要注意那个字比较容易写错(容易错在哪),小组长检查同学写的情况,并及时纠正组员写错的或写得不好的。

3、指导书写:仰、臀、擦

(二)检查读的情况

1、指名读课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

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1、出示互学的要求,并合作完成。

2、小组长逐一检查组员读生字词的情况,要每个组员过关。

3、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1、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读后提问:按游览顺序,全文可分几段?每段写了什么?讨论后确定:全文按游览的顺序可分为六段。

第一段(1)交代了游览的时间及地点。

第二段(2、3)介绍沿途所见景物。

第三段(4)介绍外洞洞口及外洞。

第四段(5)介绍孔隙。 第五段(6、7)介绍里洞。

第六段(8)游览完毕出洞。

2、结合分好的段落,要求学生按顺序说说作者浏览了几个景点。

学生边回答老师边板书。

3、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问:这段向我们交代了什么?(浏览时间人物、景点。)(2)用编句法概括段意。 4月14日,我去游览浙江的金华双龙洞。

4、学习第二段。过渡作者在去双龙洞途中,沿途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去观赏。

(1)默读第二自然段,从课文中标画出不沿看到的景物,及这些景物的特点,再体会一下作者看到这些学后有什么感受。

(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作者听到了什么?溪流是怎样往下流的?声音有什么变化?(作者听到山中溪流的声音,看到了溪流沿山而下的景象,并听到不时变化的溪声。)

沿途景色已如此美丽,双龙洞位于其中,自然更值一游;

沿途美景成了双成洞奇特景象的衬托;

作者游兴很高,心情舒畅,借途中所见抒发对祖国河山的喜爱之情。

总结第二段段意;从金华过罗旬入山,一路上景色明艳迫溪流到洞口。

完成《语文长江作业》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的前三段向我们介绍了作者游览的时间、目的地以及一路上的见闻,那盘曲而上的盘山公路,那令人眼前一片明艳的山路景色,那时时变换调子的溪流声……是多么迷人啊!那么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这些地方又各有什么特点?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2、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1、谈话激发合作兴趣,组建合作小组学习。

2、小组合作,默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双龙洞的美丽。

4、教师发现表现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奖励竹叶奖一枚,多关注后进生。

二、初读课文,总体感知:

1、初读课文,理清条理:

a、请大家打开书55页,读读课文4--8自然段,看看作者游览了哪些地方?

b、学生自由读,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并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d、板书:外洞 孔隙内洞

2、再读课文,归纳特点:

a、同学们再读读这几段,看看外洞、孔隙和内洞分别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b、学生阅读理解,教师巡视了解。

c、指名学生回答,征求其余同学意见。

d、板画并板书:(画出外洞、孔隙、内洞)

三、精读课文,自读自悟:

1、学生阅读,做批注,教师巡视辅导,并教给学生正确的读书方法。

2、课堂讨论:

b、学生讨论,教师巡视,初步了解学生自学情况。

3、交流评议:

a、分别指几名同学围绕以下几个要点开展讨论: 1)船小 2)行船方式

3)乘船姿势

4)乘船感觉(找出相关词句,说出思维过程,弄明白作者通过写什么来表现孔隙窄小的特点,读出乘船的姿势和感受。)

4、读写结合,突破难点:

b、谁能联系课文中的内容把这个问题连起来说一难问题?

5、分层朗读,体会写法:这样小的小船,这样独特的进洞方式和乘船姿势,这样奇特的乘船感觉,是多么有趣啊!下面,我们分组来读这一段,再来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层层说清楚的……请大家拿好书。6、学法小结:我们在刚才的学习中,首先了解了空隙的特点是窄小的;接着抓住关键词句进一步体会到了空隙的特点;最后弄清楚了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这个意思一步步说清楚的。

7、指名介绍内洞特点:

a、除了窄小的孔隙外,奇特的内洞也很有趣,喜欢内洞的同学,你们有信心把同学们都吸引过来吗?好,一个个来,你先说。

b、你从这儿看出内洞很奇特,能说说你是怎样想的吗?

c、为什么说即使不比作什么,也很值得观赏?

d、那吸引你,使你们对内洞感兴趣的是什么呢?现在有哪些同学也对内洞产生了兴趣?

e、小结:同学们谈得不错,听的也很认真。作者抓住奇特这个特点来写内洞同样打动了我们的心,我们来把这几句读一读。那些同学想读?想读的同学一起来读。

8、总结学法:

a、学完了孔隙和内洞,你准备怎样来学外洞这一段呢?

b、洞内宽大,洞外呢?知道的同学一起说。

c、学生答,教师版画。(画出后山)

四、读写指导:

1、设疑质疑:

a、游完了双龙洞,回过头来看,作者介绍最详细的是哪个地方?刚才,我们也有很多同学对这儿感兴趣,那作者为什么不先写这儿呢?这样重点不是更突出吗? b、那你说说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怎样的呢?(学生回答时教师在黑板上标出路线图)

2、小结写作方法:学到这里,我们得到两点启示:第一、写参观游记要按参观游览的顺序写;第二、要把看到的事物特点写清楚。

2、自由读、指名读、学生评议。

总结本课内容,布置下课时任务:课上到这儿就结束了。这节课我们不仅弄清楚了作者游览了双龙洞的那些地方,还弄清楚了双龙洞的外洞、孔隙、内洞各有什么特点。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出洞的呢?此外,作者从上山到进洞每次都提到的泉水和作者游双龙洞又有什么关系呢?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讨论。

完成《语文长江作业》

记金华的双龙洞课文教案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年段阅读教学内容标准是: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图书资料,乐于与同学交流。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

本组课文,作者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并以他们独特的感受,描绘了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观。那富有诗情画意的江南山水,那充满神奇色彩的天然溶洞,那风景如画的桂林山水,那奇特的新疆天山风光,犹如一幅幅画卷,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

古诗词、散文游记,多样化的文章体裁,丰富多彩的语言,一定能引起孩子们阅读的兴趣。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主要表现形式。课文中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有着很强的表现力,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仔细咀嚼,余味无穷。教学本组课文,应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本组教材除课文外,还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如积累描摹自然风光的古诗名句,搜集自然风光的图片、文字资料。通过这些语文活动,进一步拓宽学生视野,感受大自然的美。

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2—14课时,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2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

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的热爱。全文是按游览顺序写的,依次写了游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内洞、出洞。从外洞进入内洞的情形,采用了借其他事物、人物的感受及心理活动的方法,是教学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重点把“簇、额、蜒、乳”等字写规范、漂亮;理解“明艳、突兀森郁、孔隙、蜿蜒、变化多端”等词语的意思。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4.了解一些句子在文章中的过渡作用。

【教学板块设计】。

这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爷爷的脚步,一起到浙江金华去游玩,课题是——(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

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

2.简要回忆学过的游记,知道游记一般是按照游览的先后驯顺写的(移步换景),如:颐和园。

1.学生交流自主学习反映出的问题,教师相机指导:

(1)难读:突兀森郁、孔隙、臀部等。

(2)难写:簇等。

(3)易错:额、蜿蜒。

2.课件出示读记。

浙江油桐一簇臀部稍微额头。

擦破蜿蜒石钟乳依据源头浓淡。

突兀森郁变化多端。

3.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做到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为学而教。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完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根据自读印象从课文内容、表达情感方面随意说。)。

2.再读课文,按照游览顺序画出游览线路图,简要概括出景物的特点。

(1)教师引导。

教师读第1段,第2段首句,提炼出游览顺序的关键词——金华—罗店—入山。

教师边读课文2、3段边指导学生把握句意,体会过渡句的重要作用——“入山大约五公里就来到双龙洞,那溪流就是从洞里出来的。”

(2)小组合作,完成游览示意图,画出过渡句。

形式:1人读,其他听读,关键处停下来画词句,完成线路图。

交流、展示。(方法指导:检查完善,不遗漏;过渡句的提醒)。

【意图】此环节是考虑到了文本的特点(游记类文章),根据文本的特点选取了教学的价值。为单元的习作“我们的校园”做好铺垫。

1.默读4—7自然段,批注出洞口、外洞、孔隙、内洞的特点。

2.交流:

洞口:宽。

外洞:大、高。

孔隙:小、矮、窄。

内洞:黑、奇、大。

【意图】此环节是为了真正让学生掌握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

总结说说自己学到了什么?

预设:写作顺序、过渡句、边读边想概括景物特点等。

【意图】此环节重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总结,内化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