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幼儿园教案 >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通用15篇)

七律·长征教案设计(通用15篇)

时间:2024-02-27 18:06:10 作者:XY字客

教学工作计划的实施过程需要及时进行反馈和调整,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

年度七律长征教学设计教案两课时精选文档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潜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简单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这首诗中你认为红军长征时克服了liuxue86.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5)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整整一年,作者在诗中为何只描述了这几幅画面来概括长征历史。

要用56个字来描述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资料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务必选取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资料,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务必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透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4、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为主。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或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长征》,教师范读),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能流利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学习长征精神。

3、掌握一些关键字词的含义。

4、学习本文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夸张的手法。

三、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朗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学生读完后,提出问题,师生讨论解决,然后投影出示全文大意。)。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

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四、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划线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五、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全面再现了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六、课后作业:

万水:金沙江大渡河。

远征难只等闲革命英雄主义。

总括革命乐观主义。

千山:五岭乌蒙岷山。

《七律长征》

从诗歌叙述的年代看,《七律·长征》与我们的生活较远,如何才能将学生引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呢?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多渠道让学生了解长征的历史史实、故事等,让他们问身边的人,查阅书籍,上网查阅有关资料,上网观看影视剧等,课堂上我除了介绍一些图片、影视片断外,还简单介绍了长征途中的一些经典故事和经典战例等,如倔强的小红军、金色的鱼钩、七根火柴等长征故事,四渡赤水、抢渡大渡河、与藏族同胞结盟等,使学生初步感受长征的艰难。同时让学生把课前收集的有关长征的背景资料,在课前互相交流,使学生对长征有了一定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接着让学生通过多次朗读、背诵,理解诗句内容,从而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难和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通过图片资料来感受五岭,乌蒙的'天险。在感受乌蒙山的高大和过乌蒙的艰难时,我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的爬山经历,然后作对比,让他们结合爬山的感受来体会爬乌蒙的劳累,接着又结合背景资料,让学生了解战士们爬乌蒙山还要背武器和军需物品,还要面临追截的敌人,就更加艰难了。在学生阅读感受后启发学生思考“战士们怕吗?他们是怎么看待的?”紧扣“走泥丸”来感受红军战士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感悟“暖”和“寒”时,我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背景资料,感受人物心理来理解感悟“暖”和“寒”。同时让学生了解这四句怎样很好地体现一、二句“万水千山”的内容,怎样体现“远征难”的,怎样更好地体现红军的“不怕”精神的,还有三、四两句,怎样较好的体现了这首诗的艺术性等。

通过学习这首诗歌我感受到,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还是兴趣不太浓厚,诗歌的理解只是看一些参考书机械地背诵,对于诗歌的内容不是真的理解,真正的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没有和作者产生共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从学生平淡的诵读中也可以证明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中,多从自身找不足,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律长征教案网友来稿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诗歌中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三、教学模式:问题情景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出新课。

了解长征历史:

1934年10月到1935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举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长征结束时,毛泽东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写下了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诗篇《七律长征》,总结了艰苦卓绝的长征。

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二)自学互助。

1、整体感知诗歌诗意和感情。

(1)、结合书下注释及个人理解,自主质疑,合作释疑,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合作讨论)。

(2)、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读出你体会的感情,个别学生表演朗读。

(3)听范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4)、红军长征可谓是艰苦卓绝,了那些困难,才胜利到达陕北?(合作讨论)。

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山、巧渡金沙桥、飞夺泸定桥、翻越岷山。

要用56个字来描写长征丰富浩大的历史内容和不可胜数的英雄业绩,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作者必须选择最能表现红军伟大精神和不朽业绩的典型战例场景。

作者选取典型的事件突出文章中心。

(6)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军长征时的艰难险阻?

作者借此歌颂红军战士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

2、品读语言,突出重点。

(1)联系全篇内容,你还能从哪些诗句体会到的他们的这种精神的?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你认为以上两句对表现红军战士战胜困难的英雄气概那一句感染力更强?为什么?

作者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把绵延不断的五岭看做是微波细浪,而气势磅礴的乌蒙山看做小小的泥丸,极言其小,反衬红军战士敢于战胜困难的高大形象和英雄气概。

诗句语言要富有表现力就必须使用修辞手法。

3、变式训练,互评自纠。

(1)《四渡赤水出奇兵》中“横断山,路难行”为什么出现两次?

(2)《过雪山草地》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4、应用转化,拓展延伸。

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歌颂了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在萧华的《长征组歌》中夜得到充分体现,请你在大声朗读中体会。

三.作业布置。

完成《补充教材》第一第二课部分习题。

四、板书设计。

艺术概括、比喻夸张。

五、教学反思:

让学生在充分了解长征历史背景和红军所经历艰难险阻基础上去感受诗中所歌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从而学习运用夸张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的写作方法。通过一节课的学习,课文基本上都能背诵,但红军长征的经过及所遇到的困难学生知之甚少,所以对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理解不够。学生的朗读比较到位,绝大多数学生愿意朗读,声音响亮,能读出节奏和重音。

《七律·长征》教案学案设计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等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在诗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1、小组交流《长征》资料,了解长征中的动人故事。

2、自学生字、新词,注意正确书写难字:丸、崖、岷。

3、初读全诗,诗眼是__。“远征难”的意思是__,“只等闲”的意思是__,一、二行诗句意思是__。

4、“逶迤”的意思是__,“腾细浪”的意思是__,磅礴的意思是__,“走泥丸”的意思是__,三、四行诗句意思是__。

5、五、六行诗句中,“云崖暖”的意思是__,“暖”的含义是__;“铁索寒”的意思是__,“寒”的含义是__,诗句意思是__。

6、七、八行诗中“尽开颜”的意思是__,诗句意思是__。

1、背诵、默写全诗。

2、把全诗改写成400字以上的记叙文。

找出诗眼,初步感受红军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

五岭腾细浪。

乌蒙走泥丸。

远征难 金沙 云崖暖(喜悦)。

只等闲 大渡桥 铁索寒(惊险悲壮)。

岷山千里雪。

体会作者毛泽东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七律长征》

爷爷从小就语重心长地教育我:“孩子,你知道吗?我们的幸福生活是红军战士们用鲜血换来的!你看见那国旗没有?那就是用红军战士的鲜血染红的,所以你要更加热爱今天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去为祖国的建设发展而奋斗!”我喃喃念着《七律?长征》,回想着爷爷的话。我爱我的祖国,爱着在太阳下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国旗上有着红军战士的灵魂,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没有他们昨日抛头颅洒热血的浴血奋战,哪有这富强的新中国?没有他们不朽的付出,哪有我们这宽敞明亮的教室?我们哪能坐在教室里好好的读书?所以,我更应该为祖国的发展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

在阳光下,国旗在空中高高飘扬。它似乎在微笑,因为它对现在的中国感到满意,感到欣慰。为什么呢?因为,它的付出,红军们的付出,有了回报,它微笑地看着祖国一天一天强大,一天一天富饶。在的奥运会上,它看到了中国健儿的顽强拼搏和人民的满腔热情。在不久的将来,祖国将会更强大,一份又一份为它争光的答卷,将呈现在它的眼前。

这首诗里的红军是顽强的!他们不怕艰难,在逆境中行走。这是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这是红军的顽强拼搏精神,正是有了这种精神,红军才会走下去,才会诞生我们的新中国,才迎来了我们祖国今天举世瞩目的成就。

我曾经遇到不少挫折,总想放弃,总想退缩,可是我一想到“坚持就是胜利”这句名言时,我总会想到红军。想到他们历经两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想到他们这一路上的艰难困苦,我更想到了他们那种顽强乐观的精神。我便会觉得,我的这些小挫折比起红军的长征根本不算什么。

七律长征教案网友来稿

教学目标:

1.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伟大意义,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了解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播放电影《长征》片段及主题曲导入,学生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长征的内容。

二、初读全诗,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媒体资源中的朗读,学生听读,听完后,自己大声自由朗读全诗。

要求:对照注释,理解全诗大意,不理解的地方注上标记以便讨论提问。

2.学生再次大声朗读全诗,思考:

这首诗为我们具体展示了哪几幅红军长征途中威武雄壮的“征难图”?

实际上,红军长征中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从中可见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展示长征艰难?

3.学生讨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总结归纳:

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红军长征遇到了无数艰难险阻,都被红军一一克服,可见红军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精神。

作为政治家兼诗人的毛泽东只精心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再现红军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这种以个别来表现一般的艺术手法,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值得我们每一位同学学习。

三、细读全诗,局部揣摩: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

(3)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颈联中描绘的画面,了解两次战斗,用心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

这四个问题全部由学生自行解决,教师适当点拨。

2.体会下列句子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度桥横铁索寒。

(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及时纠正。

3.读完全诗,你感觉应该学习红军的哪些精神?在今天,如何去继承发扬这些精神?

四、课堂总结:

这首革命史诗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全面再现了红军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无比顽强的生命力和战斗力。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五、课后作业: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从教材内容来看,本课相对于当代的孩子,应该来说离得比较遥远了。特别是苏教版的孩子们,翻阅一到五年级的教材,没有任何与长征有关的故事内容,所以,要如何让学生在课前能更多更好地对长征有一个较好的理解,是上好这堂课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就在课前布置孩子们每人必须通过各种手段,读过至少一篇与长征有关的故事。

从文章体裁来分析,这是一首七言律诗,是学生新接触的一种新文体,所以,这就必须先让孩子们对这种文体有所了解,区分清楚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特征,有助于今后阅读面的拓展。同时,既是一首富有代表性的现代七律诗,就必须上出诗的韵味来。如何把诗上得有特色,上得有深度和广度,又成为了本堂课至关重要的因素。

教学思路:

由于是借班上课,就必须达到入课即与学生达成最好的默契,这样才能让后面的学习环节更加有效、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因此,课前,我让学生抄背《声律启蒙》中的一些语段,课前就以“对对子”的方式,进行激趣,并由此引入相关的术语:对偶、对仗、七律、五律等,实现解题的导入,既让学生对这些新名词有所感知,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有助于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

接着,我遵循“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教学规律,让学生充分地读,读得正确、读得有节奏,进而再读出诗句的味道,为后面的教学开展做好坚实的铺垫。这是属于“初读感知”的阶段。

在此基础上,我再让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去试着理解每句话的大意,最后汇报、交流,邀请个别同学接受大家的补充、质疑等,这样的教学环节,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理解文章内容,并在潜意识里养成一种学习方法:多角度地理解每个语句,能经得起别人推敲的才叫真理解。当然,最后都必须将这种理解融入到有感情地朗读中去表现出来。

然后,遵循小学生注意力不能够太持久的原理,我适时让他们放松,听《长征之歌》,同时展开想象,练习写作能力,不仅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更在无意中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一举两得。紧接着,我又把他们的这种情感迁移到文章的诵读中去,实现“读”的性质的飞跃。

最后,再引用毛泽东一些著名的诗句作为结束语,进行抄写、背诵,激发学生课外阅读毛泽东诗词的兴趣,从而实现知识的有效拓展。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诗的学习,体会红军长征途中越过千难万险的情景,学习红军战士藐视围难,战胜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理解诗中"等闲、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暖、寒、开颜"等主要词语的含义。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全诗。

教学流程:

一、激趣、解题导入(5分钟)。

1、对对子,感知何谓“对偶”。

同学们,上新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对对子”的游戏,会吧?比如,我说云,你们对雨;我说雪,你们对风。

预设1):谁愿意先来试试。

我说“春”,我对“夏”。

我说“晨钟”,我对“暮鼓”。

预设2):接着到谁了呢?

我说“两只黄鹂鸣翠柳”,我对“一行白鹭上青天”

我再说“两只黄鹂”,我再对“一行白鹭”

预设3):最后一位,谁来呢?

我说“天上广寒宫”,我对“人间清暑殿”。

我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我对“金沙水拍云崖暖”。

语法渗透:同学们,其实像刚才的对子,一般叫对偶。而古诗词中的对偶,又叫对仗。

2、解题,何谓“七律”、“五律”?

这对仗啊,可是我们今天所学的一种文体“七律”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有哪位同学特别厉害,知道什么叫“七律”?或者“七律”有什么特征的?(每行七句、共有八行,偶数句押韵,中间四句话要对仗。)。

学法渗透:你是怎么知道的?

哪位同学能举一反三,来说说“五律”的特征?

3、好,来,一起来读读课题。(七律长征毛泽东)。

二、讲读结合,初读感知(10分钟)。

1、读通读顺。

a背景介绍:

同学们,《长征》这首诗是这样写成的。1934年10月,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万里长征。他们一方面要抵抗几十万的敌军疯狂的围追堵截,一方面又要不断地跋山涉水,在一年的时间里,整整跨越了11个省哪!其间他们历经无数次的生死考验,由开始时的八万多人到长征胜利时,只剩下了六千多人哪!终于,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要胜利了,毛主席回顾踏过的征程,激动地写下了这首一起读出来——“长—征—”!

b细读三遍诗:

学法渗透:有一句老话:“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累不累,看看革命老前辈。”请同学一定要好好地读读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三遍。第一遍注意诗中的生字词,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听明白要求了吗?请认真读。

c指名读诗,正音:

好,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你来。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当中的4个生字,看他有没有念错。

来,谁来给他一些建议。请你举个例子读给他听听,好吗?

请你再综合同学们的建议,能更好地把这首诗再读一次给我们听吗?

d齐读。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出来。

2、读出韵味。

a课题的味道。

学法渗透:所以,一定要敢于读出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味道。谁也来读一读这题目。

b诗的味道。

还有读得更好的吗?

对,带着这种感觉请你再读读这首诗。慢一些。

c范读。

下面老师也来读读,当然,我读的是自己的感觉和味道。仅供参考!

d再次齐读,读出味道。

谢谢同学们。来,我们一起读,相信大家也能读得非常好!坐直了,读慢些,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读出诗的感觉和味道来。

三、读懂诗的大意(15分钟)。

1、默读,静思大意。

读得好!同学们,书读到这儿,老师有个要求了:请同学们联系书上的插图以及查阅过的各种资料,再次默读《长征》,想一想,这首诗每句话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呆会与同学们交流,你读懂了哪些比较难理解的句子?拿起笔,边默读边思考边做一些简单的笔记。(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2、研读,我读懂了什么?

预设重点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丸。

(1)学生汇报、补充。

知识点:a“逶迤”与“磅礴”的理解。b“腾细浪”与“走泥丸”的理解。

c“大无畏”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表达。

假如学生未讲明,可通过质疑交流的环节实现。

(2)老师要考验你是否真正理解了这句话。其他同学对这句话还有疑问的可以请教他。

学生质疑,“小老师”作答,教师适时补充。

(理解“逶迤”“磅礴”“腾细浪”“走泥丸”时,相机用简笔画勾勒帮助理解。)。

b能给大家说说理由吗?

c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读这两句话。

预设重点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知识点:“云崖暖”和“铁索寒”不是指气侯变化,而是讲述了两场战役。

(1)“巧渡金沙江”的故事是这样的。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敌人更是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一面假装攻打这头,吸引敌军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另一面奇袭,缴获渡船,成功渡江,不费一枪一弹,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了。

a所以,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喜悦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暖”。那么应当用什么的语气读?(高兴、欢快)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2)“飞夺泸定桥”的故事是这样的。(幻灯出示泸定桥照片)大渡河上的泸定桥,桥面上只有九根铁索,对岸的敌人早把木板抽掉了,踏在桥上随时都有失足的危险,更不要说还要面对敌人猛烈的攻击了!所以,这场战役不知道牺牲了我们多少的红军战士啊!

b因此,每当想起这场战役,就让我们感到——(悲伤等)用文的一个字来形容就是——(寒),那么应当用什么语气读(深沉)。来,请你把这种语气送到句子中读出来!

c让我们一起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出一喜一悲的味道来!

预设3):讲到其他语句的,点评其中的关键字词,如“只等闲”“尽开颜”等,一笔带过。

四、情境体悟练写,感情引读,升华情感。(8分钟)。

1、听歌感悟情境。

a同学们,其实刚才我们所讲的都是长征之难,(板书)但这“难”用只言片语是道不尽,说不完的。下面让我们在长征之歌中去想象,去感悟。要求是这样的:

(出示幻灯片)。

听歌曲,展开想象,呈现画面,完成创作。

在……。

b学生汇报、点评。

2、情境引读。

同学们,纵有千难万难,纵有万水千山,纵有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毛主席回望万里征途,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这一切的一切,在他的眼里,都化为了文中的那句话,“红—军—”一起读出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对,只—等—闲——!(板书)。

“只等闲”的是“五岭逶迤”一起来——腾细浪。

“只等闲”的是“乌蒙磅礴”——走泥丸。

“只等闲”中历经过欢欣,“金沙水拍”——云崖暖。

“只等闲”中也历经了悲壮,“大渡桥横”——铁索寒。

所以,这“只等闲”里体现了哪些精神啊?

学生汇报。

对,这些就是革命大无畏的精神,就是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这就是长征精神哪!(板书)。

终于,这一切的即将过去了,“更喜”的是一起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延伸阅读,联系实际(2分钟)。

a从此,红军在长征精神的照耀下,踏上了更为艰苦也更为光辉的征程。正如毛主席在《忆秦娥娄山关》中写到的:(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长征才完,“雄关漫道真如铁”,前路是漫长的,因为“苍山如海”,前路更是艰辛的,因为“残阳如血”。一起把这两句话读出来!

同学们,“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而今,那段血雨腥风的历史已成过去,“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愿同学们能继承长征精神,战胜生活与学习中的种种困难,发奋学习,为祖国富强尽一分心力!请同学抄写下这些毛主席的名句,背诵下来。

(幻灯出示)。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忆秦娥•娄山关》)。

天若有情天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沁园春•雪》)。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水调歌头•重上井岗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韶山》)。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为女民兵题照》)。

(逶迤与细浪的简笔画)。

七律长征         精神。

(磅礴与泥丸的简笔画)。

只等闲。

教学反思:

眨眼之间,四十分钟时间飞逝而去。学生在这堂课中能学到什么?这是我最为关注的问题。所以,今后一定要更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和一些相关知识、相应学法的渗透,让学生的“学”变得更为有效。细思这堂课,在师生的关系上,觉得自己处理得还是较为不错的。只有真正地关爱学生,才能建立起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我通过自己较为恰当而幽默的评价语,初步建立起了一种较为民主的氛围。在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上,我觉得自己在中间的环节上,确实还不能够更大胆地放手,让学生充分地说,充分地回答。究其原因,主要是想完成教学的必要环节,担心万一在这些环节上浪费时间却见效不大,那不是很不理想吗?毕竟只有四十分钟啊!所以,在今后还值得我更进一步去探索:如何促使预设与生成完美结合,以便生成的内容更有效!而自我的特色——激情,有所表现,给学生极大的震憾力,让极大部分学生一节课都能神采奕奕地认真听课。同时,我也在“写”的环节中,充分认识到了,只有让学生对文本有充分的理解,有充足的时间写,才能最为有效地表达,真正提高自己的素养。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董亚君,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小学语文青年教师,先后任职于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济南市北坦小学。曾获得济南市高新区凤凰路学校教师演讲比赛一等奖,校优秀班主任等荣誉。爱语文,爱阅读,坚信教育的本质是一场自我的修行。

学为主体细读品味。

七律长征教案

1、师:刚才的歌曲是什么?作者是谁?指名交流生:《长征》。生:毛泽东。

2、师:你对毛泽东有什么了解?同学交流

4、读课题。

6、师:拿出教师准备的资料袋,读读资料看看你又读懂了什么?自由读后交流。

7、读课题师:带着你读资料后的感受再读课题。生读课题。师:自豪地读课题。生读。

3、出示画出节奏的诗歌。师:按老师画出的节奏读。同学自读指读齐读

2、师:谁来谈谈对诗句的理解?生:……

4、师:诗中还有那些困难?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师: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你有什么问题?生:怎么一个是“暖”,一个是“寒”?出示金沙江图片。师:看到这种情景你有何感想?生:……师:难怪敌人说连一只鸟都飞不过来,红军过金沙江比登天还难。师:可是红军巧妙的把敌人的主力部队引开,不费一枪一弹过了金沙江。师:红军轻松过了金沙江,你有何感受?心情怎样?生:愉快,高兴……师:带着感情读这一句。生读再读师:“暖”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你的心情什么样?再读。生读师:为什么铁索就“寒”了呢?出示大渡河上铁索桥图。师:走在这样的桥上,你有何感受?生:……观看飞夺泸定桥视频师:你看到了什么?生:红军在铁索桥上爬着向前冲。师:有很多战士怎么样?生:被敌人的子弹打中,牺牲了。师:试着读一读“大渡桥横铁索寒”。生读师: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了胜利,这个“寒”字表达了什么样的心情?带着这种感情再读,齐读。

5、师:战士们挺过来了,读最后两句。生读:“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师:说一说你对岷山的了解。生:这是一座大雪山。生:这里终年积雪。生:……屏幕出示岷山图片简介岷山师:连鸟都不愿飞过这座大雪山。师:请你谈一谈感受。生:很难翻过这座大雪山。师:为何“更喜”?喜从何来?生:就要胜利……师:三军指的是哪三军?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师:什么是尽开颜?生:就是全都笑逐颜开……师:带着胜利的喜悦再来读。生读师:一半读了,再读。生读师:一大半了,再读。生读。师:个个都笑逐颜开了。

师:红军的什么精神给你留下了印象?结合生回答板书:乐观向上不怕困难再出示律诗师:这首诗写出了红军长征的过程与经历也写出了红军不怕困难、乐观向上的精神,让我们来放声朗读。自由读配乐朗读教师配乐范读背诵古诗再次欣赏长征组歌师:会唱的同学随着唱作业:

1、搜集毛泽东的《昆仑》、《六盘山》自身读。

2、搜集长征中的故事。板书:七律·长征乐观向上红军不怕困难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1、以生为本,关注学情:由于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缺少感性认识,所以在课前要求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同时针对有些字词不太容易理解,要求学生在课前加强预习。

2、抓住关键,研读感悟:在品读诗文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上,抓住”不怕“这个看似平淡实则掷地有声的词来作为研读的主题,使自主感悟的空间尽量地最大化,最优化。

二、教材理解:。

1、新课标对本文的教学要求:。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文本解读: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颔联承接”千山“。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颈联承接”万水“。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尾联描述了长征的最后历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难程度其实超过”逶迤“的五岭和”磅礴“的乌蒙山,但这时由于胜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风雪交加路也就变得美不胜收了。最后以”开颜“收篇,写出了红军翻过雪山后一片欢腾的喜悦之态,同时预示了长征的彻底胜利。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当。

三、学情分析:学生比较喜欢学习古诗(近现代诗),但这些诗的内容和写作手法确实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段距离,学生对长征这一历史事件的了解可能也很有限。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长征“等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五、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意、感受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学生自读自悟和教师引导感悟相结合,适时补充相关影像或其他资料,以丰富学生感性认识。

七、课前准备。

1.学生:查找长征有关资料,通过借助工具书,预习诗文。

2.教师:查找长征相关资料,准备飞夺泸定桥的视频或画面,准备歌曲《长征》。

3.教学环境的设计与布置:无特殊要求。

4.教学用具的设计和准备:词语手册、字典等。

县级备课设想乡镇交流意见教师使用体会。

1、谈话导入(师板书”长征“)读!同学们知道长征吗?关于长征你们了解到哪些内容?例如:你知道的长征故事有哪些?(交流)。

揭题:听了同学们的介绍这两个字应该是不平常的,沉甸甸的,再读”长征“!(再书”七律“,简介七律)。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是我们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毛泽东为歌颂长征而作的,毛泽东雄才大略,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我们现在就一起走进他的诗,走进那一段不平常的岁月。

2、出示诗文,师范读。

3、生自学,三读诗文。

一读,读通诗句,读准生字。

二读,读出节奏,理解词语。

三读,借助工具书,尝试理解诗意。

4、交流:。

(1)出示生字词:磅礴泥丸岷山云崖。

指导读词,读出每个词的”味道“,你知道了文中哪些词的意思?还有哪些不明白的?

(2)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指名交流,共同评议。

5、品读诗句,深入感悟。

(1)长征这段硝烟弥漫的岁月已渐行渐远,今天的你我对长征的印象可能有些模糊,但是诗中有一个看似普普通通的词却像一声惊雷,豪情万丈。你能体会出来吗?(师生交流,板书”不怕“)读读这个词所在的句子。(指导读首联。)。

(3)交流。重点指导:”大渡桥横铁索寒“的画面。知道这句诗背后的故事吗?指名介绍或师生共同介绍(出示相关视频片段或图片)当时大渡河上只有13根铁链,桥下水流湍急,对岸敌人利用天险疯狂扫射,红军为了争取时间,以身挡弹,强渡铁索桥。当时的场面是那样的惊心动魄。可是红军有没有惧怕过?这个”寒“字你是怎么理解的?那这句你该怎么读?(指导朗读)。

(交流并指导朗读)。

(5)红军长征途中是不是就遇到了这些困难?你还知道有哪些?

(6)是啊,千难万险又算什么?红军正是凭着藐视一切困难,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来再读第一句。(指导读好”不怕“”只等闲")。

师引生读:(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生)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更开颜。

6、欣赏歌曲《七律o长征》。

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想?把我们的感想融入我们的声音吧!来!师引--红军----(有感情地背诵)。

小结:通过这首诗,长征这一段辉煌而又壮烈的岁月又浮现在我们面前,同学们,此时的你想对参加过25000里长征的先辈们说些什么?(交流)今天的我们是不会忘记这一段峥嵘岁月的,让我们铭记历史,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

不怕万水千山。

金沙水拍五岭。

大渡桥横乌蒙。

岷山。

……。

十、作业设计:。

1、完成课堂作业。哪道题觉得有困难,允许你们提一道。

十一、探讨的问题:怎样尽快拉近学生与古诗词之间的距离。

《七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四.教学过程:。

一.回忆文本——知晓“长征难”

1.红军长征翻过一座座山,又涉过一条条水,表示山水很多,用什么词?(万水千山、

千山万水)。

要战胜这千难万险,红军该吃多少辛苦,又可以用什么词?(千辛万苦)。

小结:要越过这万水千山,红军历尽千难万险。

3.这说明要进行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长征怎么样?用一个字概括。(描红:难)。

5.指导朗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二.走进文本——展现“征难图”

1.让我们一起重温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师范读。

3.交流:。

三.融入文本——感悟“远征难”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高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教师讲故事:。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4.学到这里你们有没有想到'金沙水拍云崖暖'是什么意思?云崖暖:心里暖(读) 。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

8.指导读。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四、走出文本——赞颂“红军情”

1.这是在红军登上了岷山之后,最后一座山,毛泽东写的。大家试着读。

2.你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长征》。)。

4.七律诗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一般都能谱成曲,大家看《长征》mtv。

5.学完了,看完了,你最想对红军叔叔说些什么?

五、作业设计。

1. 完成小练笔。

2. 自学《清平乐?六盘山》。

板书设计: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藐视困难 积极乐观。

《七律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

2、理解诗意,充分感觉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诵全诗,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句含义,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难点:通过重点词句体会红军战士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及课件。

2、学生查找有关长征的资料并自学生字词。

[课前预习]: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长征的相关知识,上课时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

2.借助工具书及注释读懂课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揭题,了解写作背景。

1、(板书:长征),同学们,你们知道长征吗?

2、(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中国工农红军为了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四渡赤水,越过蒙山,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胜利到达陕北,完成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回顾长征一年来红军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以极其轻松的笔调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

3、(板书:七律)齐读课题。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七律是体裁。

简介:“七律”是近代诗的一种,每句七个字,每首八句。每两个句子为一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二、初读,感受长征艰难。

1、自读全诗,划出不理解的词语,交流释疑。

2、指读全诗,想想诗中哪一句话概括了全诗的内容。(出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相机出现“远征难”、)。

4、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诗中作者用一个词来概括红军长征途中遇到的数不胜数的艰难险阻,(相机出示“万水千山”)。

5、对此,红军的态度是怎样的?(相机显红“不怕”“只等闲”)。

6、用自己的话说说首联的意思,指导朗读。

三、品读,体会“不怕”气概。

1、首联两句总领全文。

2、红军在长征中走过了“千山万水”,遇到了“千难万险”,在这首诗中,作者具体选取了红军遇到的哪些困难?(翻越五岭、乌蒙山、渡金沙江、夺泸定桥、过岷山)。

4、交流。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请学生板画。五岭的逶迤 乌蒙的磅礴。

2.五岭的逶迤——诗人一直追溯到长征开始,那逶迤的五岭仿佛又在眼前。你们看(粉笔示意图) 五岭是五个山岭的合称,它绵延江西、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五省,山势起伏、蜿蜒,长达数千里。现在你能说吗?“五岭____________。”(连绵起伏,绵延不绝,重峦叠嶂)。

3.乌蒙的磅礴——红军大队人马翻过五岭又来到乌蒙山下,乌蒙山海拔二千三百多公尺,有我们700多层楼房那么高。 那你能说乌蒙___________。(危峰兀立、崇山峻岭)。

4.这里用'逶迤''磅礴'写出红军要翻过这样的崇山峻岭会怎么样(难) 。

6.指导朗读: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读时要突出五岭的绵延不绝、乌蒙的气势磅礴,而“腾细浪”、“走泥丸”则要读得平淡,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出示金沙江图: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师介绍故事:金沙江两岸高山峭壁,水流湍急,惊涛骇浪,敌人戒备森严。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一面假装攻打昆明,迷惑敌军,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而另一面我军主力队悄悄到皎车渡袭击,缴获渡船,活捉敌兵,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3.刚才你们听的时候心里怎么样?这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什么?

5.长征途中红军和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金沙江是智取,大渡河则是一场恶战。

6.大渡河是天险,敌人满以为能阻挡红军的脚步,但是天险也被红军逾越了那毛主席为什么又说“大渡桥横铁索寒”?(泸定桥离水面有几十米高,是由十三根铁链组成。人走在上面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一样。狡猾的敌人为了阻拦红军,抽掉了本来作为桥面的木板,泸定桥上只剩下铁索,向桥下看,真叫人胆战心惊。    红四团发起总攻了,战士们冒着敌人密集的枪弹,攀着铁链向对岸冲去,不少英勇的战士被敌人密集的枪弹射中,摔进了水流湍急的大渡河里,卷进了像瀑布一样直泻而下的红褐色水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负责巧夺泸定桥的勇士们冒着对岸守敌密集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惜流血牺牲,可歌可泣!)。

谁能有条理地说说:导语:红军来到大渡河上,眼前横着一座铁索桥。桥上_______桥下________桥头______红军______。

7.指点:天险逾越了,但现在回想起那场面,还叫人胆战心惊。所以作者用了一个“寒”字,暗示红军巧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

8.指导读。

9.“暖”,写出了巧渡成功的愉快。“寒”,写出了强渡的惊心动魄,又进一步突出了“难”。

11.师: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一“喜”一“悲”,这正是--生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更喜”喜什么?为什么“尽开颜”?

2.困难像雪球一样砸来,但红军战士依然以平常心来对待,你体会到了什么?

3.正是因为有这种大无畏的精神,红军战士克服了像雪球一样砸来的一个又一个困难。这正是——(生读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4.最后两行应读出欢欣鼓舞的语气,因为红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岷山,“更喜”二字既是红军现时心情的写照,也是红军对革命征途的展望。

5.同学们也带着这种豪迈回到《长征》这首诗中读一读吧!(生齐读)。

6、指导背诵。

四、总结。

1、耳濡目染了红军的英雄风采,我们感慨万千,长征在人类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是一部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多少文人学者为它赞叹,多少音乐家为它高歌,现在让我们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毛泽东写的词《清平乐•六盘山》,进一步体会诗人对长征生动的描写和热情的歌颂。(播放《长征》歌曲)。

2、气势雄浑的歌曲让我们再次感受到红军英勇无畏的气概,让我们满怀激情齐背《长征》来表达自己对英雄的缅怀及敬佩。

五、作业布置:

1、朗读并背诵诗歌。

2、阅读毛泽东诗词,选择你喜欢的两首摘录在摘抄本上。

3、读读长征故事:《飞夺泸定桥》《丰碑》《草地夜行》《马背上的小红军》。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

(一课时)。

学习目标: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2、老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诗歌《七律长征》(师板书:一七律长征毛泽东)。

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

通过朗读、思考,能有感情地背诵诗歌,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老师: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用心体会,―定能胜利达标。

二、初读,整体感知。

l、老师:下面请同学轮流朗读诗歌,比谁声音响亮、吐字清晰。其他同学认真听,如果有读错的地方,请随时帮助纠正。

2、指名学生朗读诗歌,老师板书读错的字。

学生可能读错字:岷逶迤磅礴。

学生齐读板书的字词两遍。

3、老师:让我们一齐放声把诗歌朗读一遍。

师生齐声朗读诗歌。

三、研读,理解内涵。

(一)自学指导。

反复朗读诗歌,比谁六分钟后能:

1、流利地背诵诗歌;

2、回答探究・练习第一、二题。

[附:探究练习一、二题。

探究―《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其中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探究二朗读诗句,讨论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三军过后”?)。

(二)学生自学;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自学。

(三)检查、交流。

1、背诵诗歌。

老师:刚才同学们学得都很认真。下面检查自学情况。首先请同学背诵诗歌,比谁能正确背。

诵,而且声音响亮。

若学生不能熟练背诵,则先让全体学生齐声背诵一遍。

指名四到五名学生背诵;师分别作简要点评,并激励学生比赛。

老师:让我们一起把诗歌背诵一遍。

师生背诵诗歌。

2、交流探究练习一:

感受。要求回答问题语句通顺,声音响亮。

(2)指名学生概括画面的意思。

学生概括图意时,老师适当板书,并相机投影剪辑的画面。

(3)指名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放手让学生谈,可引导学生调动生活积累体会红军的大无畏精神、乐观豪迈的情操;也可提示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一方面体会红军精神,一方面激励自己学习红军,克服困难,努力学习,报效祖国。

3、交流探究练习二:

(1)指名回答第一小题。

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做“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突出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2)指名回答第二小题。

这是因为诗人坚信红一、红二方面军能够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粉碎张国涛的阴谋分裂活动,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顺利会师,从而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同志对红军的殷切希望和无比信任。

(意思对,语言通顺即可)。

若回答有困难,老师可以简要讲述历史背景。

四、美读,品味感情。

1、自由准备两分钟。

2、指名三到四名学生朗诵,分别指名学生点评,师适当点评,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激昂的语调读出革命者乐观无畏的豪情以及必胜的信念。

五、作业:用规范的正楷钢笔字抄写这首诗。

七律长征教案

1、认识3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通过查找相关资料,初步感知诗歌中较难理解的词语

长征: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延续不绝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岷山:在四川和甘肃边界,海拔四千米左右。1935年9月红军长征经此。

诵读品悟,领略诗境

听一听《长征组歌》中的段落,谈一谈你所了解的长征。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初步渗透相关的诗歌知识

指导朗读:从节奏、重音、韵脚、感情几方面考虑。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播放长征歌曲,以唱配诵。以唱带诵

讨论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如何学习和发扬长征精神,磨炼意志,培养乐观向上的情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