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培训方案 >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论文(精选15篇)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论文(精选15篇)

时间:2024-05-19 11:35:08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写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而改进和提升。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的一些经典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阅读。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论文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载体和结果,从想到说,这是理解过程的一个飞跃。所以我们在教学数学应用题时,可以利用教具、图表直观演示,训练学生运用数学语言叙述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在直观认识了各个已知条件后,再叙述数量关系式。如小学数学第三册中,有一道这样的题:“二(1)班有50人,其中女同学28人,男同学有多少人?”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读题并复述题意,再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二(1)班有50人包括哪两部分?”

(包括男生和女生两部分),“题目中哪一部分人数已告诉我们?”(女生28人)。“哪一部分人数要我们求?”(男生的人数)再引导学生说出数量关系式。学生经过思考很容易找到各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根据关系列式计算。

通过让学生口头叙述解题思路,口头叙述数量关系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提高了解题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

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论文

摘要;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语言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提高至关重要,写作训练应该从初学阶段开始,并分层次进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全程指导,注重语言的规范使用和学生笔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汉语写作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留学生综合语言能力的提高,在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笔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听力和阅读能力往往更容易被强化,因为无论是课文的学习还是各种习题的训练,都比较偏重于语言的输入练习,即听和读。久而久之,学生也容易养成单向接受汉语的习惯,听力和阅读练习做得比较得心应手,但一遇到需要表达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有口说不出,有笔写不好。

写作训练是一种语言表达与输出能力的训练,也是语言训练比较高级的阶段,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基础,对汉字、词汇、语法等有比较熟练地掌握,又要具备一定的语言组织与概括能力,具有良好的书面语功底,才能更好地进行写作表达。虽然写作训练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要求比较高,但并不意味着只有高级阶段的学生才需要进行写作训练,初学阶段的学生就应该开始相应的写作练习,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听说读写各方面语言能力的均衡发展,也可以培养学生语言思维的主动性。因此,写作能力的培养应该和其他语言能力的培养同步进行,还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一、初级阶段的学生可以进行以强化汉字书写为主的基本写作练习对于初级阶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安排一些基础性的写作练习,比如抄写句子、课文,默写生词、简单例句等,还可以结合听力训练进行听写练习,如果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可以适当进行一些句型替换与造句练习。这样的练习似乎还称不上是写作训练,不过可以为今后写作能力的培养做好准备工作,让学生勤动笔,注重书写规范,打好基础。

教师对学生抄写或默写的词语、句子等要进行认真批改,及时纠正汉字书写方面存在的问题,对于经常出现的偏误要重点指出,并着重训练。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规范使用汉字以及汉语标点的能力,从开始学习汉语的时候,就养成规范、严谨的写作习惯。

二、中高级阶段的学生应该重点培养语言概括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学生进入中高级阶段的学习以后,写作训练也应该逐渐升级,可以进行仿写、改写、缩写等方面的练习。根据所给句子和段落,学生仿造其模式进行仿写,既能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框架,又能发挥自己的语言创造能力。改写和缩写练习也是很好的训练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中心内容,并通过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在中高级阶段的写作训练中,教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要让学生了解口语和书面语的差别,注意行文的结构和逻辑,注重语法的规范和词语使用得当。教师还要对学生写作的短文或句子进行细致地点评和指导,让学生每写一篇文章都有一定的收获和提高,避免只求数量而忽视了效果。

三、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全程指导,从命题到讲评,有层次地进行写作训练教师应该对写作教学有个总体的计划,从准备写作开始,就给学生一定的指导,比如在命题阶段要让学生理解题目的意义以及要求的写作形式等,要让学生学会审题,并引导学形成明晰的写作框架,在下笔之前心中有数。

在学生完成写作之后,教师要给予细致的批改和点评,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中进行讲解。另外,由于在写作方面,学生会有许多个别存在的问题,教师可以采取一对一面批的形式,对每个学生的。

作文。

进行当面评讲,使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在写作方面存在的长处和不足。另外,一对一的评讲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写作成果受到了重视,当老师对自己的某一句子或段落给予赞赏和肯定的时候,会信心十足,对于存在的问题也会印象比较深刻,学习和写作的热情都会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红.第二语言写作教学理论研究动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9(06).

[2]朱湘燕.对外汉语写作教学调查及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9(06).

[3]陈贤纯.对外汉语教学写作课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9(05).

[4]杜欣.留学生写作教学中的控制性训练原则[j].汉语学习,2019(03).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向学生传授其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掌握科学的思维方1法,这只是完成了教学过程中的浅层目标,而注重培养学生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是完成了教学的深层目标,真正地实现了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的哲学精神。

但是.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对二者关系的理解和处理_在有许多偏颇,特别是哲学理论课,往往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基个人工资挂的多,如果年终节余可转到下年使用等办法,解决了一人开药全家用的弊端,大大减少了医疗费用的开支数额。与此同时,我们还为卫生所购置了x光机、b超及各种常规医疗设备,既方便了教工,又减少了开支。卫生所还开设了对外门诊,每年为学校创收万余元。五是实习工厂实行全额承包。办好学校实习工厂,不仅可以方便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为学校增加创收41992年以前,我校实习工厂每年不仅不能给学校创收,有时人员工资都发不起,要学校补贴。后来我们调整了实习工厂领导班本知识,认为能力培养与哲学课教学关系不大,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显然,这种状况与当今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为此,在哲学理论教学中,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条件下,应将“学科本位”转移到“能力本位”上来,突出能力培养,使学生学会运用哲学观点和科学方法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获得信息进行加工、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判断能力和概括能力。那么,如何加强对学生能力培养呢?笔者就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粗浅的看法。

一、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认识社会现象的能力。

理论联系实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持点和要求,也是哲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根本方法。但怎样联系实际,联系什么实际.二者的有机结合离不开科学的思维方式。把实际生活中的具体例子与科学的逻辑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去说明抽象的理论,既思路清晰,又通俗易懂,学生易于接受。如在学习中,学生对‘'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互关系”感到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首先运用现实生活中最通俗的“人“为例,指出教师面对全班学生凭借自己的视觉感官和记忆能分辨出每个同学,正是由于每个同学具体形态模样不同,有其自己的个性。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具备人的特征,都是人。人这个概念正是抛开了形形色色人的个性特征而抽象出来的,是对人的共同属性的反映,它离不开具体人而存在,即矛盾的共性存在于个性之中;反过来,我们每一个之所以是人,也就在于我们都具有人的共同属性,即矛盾的个性也离不开共性s可见,“矛盾的共性与个性相互联结”的原理,正是队诸如“张三是人”广梨是水果电视机是商品”等具体事物中概括出来的,反映了所有事物的矛盾关系。在学生掌握原理的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向学生分析说明,从认识具体的人上升到抽象的人,不仅揭示了人们认识事物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科学思维方法,而且还给我们指明了”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方法。为了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我要求学生用这一原理分析说明“建设具有中国持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正确性=总之,在讲理论时,并不只是讲原理本身是什么,而是讲这些结论是用什么思维方法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教给学生求得真理的科学思维方法。联系实际,不仅仅是用例子去说明原理或去解释例子.而应诙是教会学生运用原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观察、分析、认识问题,寓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于解决问题之中。

二、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

培养学生探索新问理、新理论的兴趣和能力多次调查表明,学生对政治理论教学不感兴趣的原因之一,是大多数学生认为“学了没用”或“用处不大'不能解决他们关心的实际问题,不能适应他们思考人生,思考在多元化社会中生存的现实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在系统的理论讲解中,联系学生的实际褊要?介绍一些新的理论动态、社会发展趋势、特点及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例如,在介绍事物联系系统性的基础上,针对学生对自主择业的心理需求,介绍了信息的特点、掌握信息的方法。围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介绍了前苏联及东欧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些情况等,引起了学生们的极大兴趣。在讨论中,他们联系自己的亲身感受,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如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现状、发展方向、农民素质等。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涉及面广,有些思考还较为深刻。面对学生个性与群体的思想实际,面对我国与世界形势迅速变化的实际,切实增强社会现实因素的含量,并寓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于各神社会现象的剖析过程中,能使学生感到哲学蓬勃的生命力,有利于确立其广阔的时空视野,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朝着开拓型方向发展。

三、勤写多练.注意培养学生总结概括问題的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即便是学生对哲学理论背得滚瓜烂熟,但若让他们用语言或文字形式概括说明问题时,却往往是语无伦次,答案简单,内容空洞.缺乏内在联系,普遍感到力不从心=针对这种情况,对学生的作业,采取了由浅人深的两步练习法。

通过课堂提问或书面作业的形式,荽求学生把原理变成自己的话表述出来。在学生理解掌握原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哲学原理和实践意义之间的双向思维练习。如学习了“世界统一于物质原理后,使学生明白既然世界统一干物质,物质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性,那么在实践中就要求我们做一切工作都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过来,义使学生懂得**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工作方法包含着“世界统一于物质”的深刻哲理。通过教师的示范讲解和学生反复的作业练习,学生清晰表述自己见解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_也逐步增强了答题的逻辑性和写作技巧,其次,随着教学内容的不断深化,及时把习题作业转变为“大作业”,引导学生练习写作“哲学'写论文难度比较大,是对学生慨括能力的综合训练,它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分析现实社会问题.得出自己的结论。为了使学生对论文写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克服学生对论文写作的畏难心理。

四、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法进行能力培养。

首先,采取民主教学法,建立一种教育吉与受教育者平等的'双向交流的教育模式。现在的学生是以抽象思维为主,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越来越强,无论对谁都不愿轻信盲队.在选择、决断时总喜欢运用自己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得出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允许并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不同观点,提出质疑,对学生一时想不通的问题,给以充分的时间,使他们有一个内部消化过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的鉴别分析问题的能力。

再次,开辟第二课堂,加强社会实践活动。现在的学生是被称之为“抱大的一代”,据不少学生反映,他们当前所受的教育?在家莛方面是溺爱和低层次的,在学校方面是单调乏味的,在社会方面是空洞和片面的,其心理素质和为人涉世方面能力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弱点,这与他们将面临的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是极不适应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教育方法就是鼓劻学生去实际行动。因此,要利用适当的机会,组织学生参观学习,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区眼务。例如:当组织学生参观了社会上有关部门主办的关于“反贪”成果图片展后,在学生思想上引起了强烈的震动,纷纷表示走上社会后要廉洁自律,正派作人,切莫以身试法^通过社会实践,培养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他们能很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眼务社会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能力培养,并实现二者之间的有机交融,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要经历一个量的不断积累的发展过程,是一件相当困难和复杂的工作^要创立适应新形势下哲学理论教学的科学方法,使之更好地眼务社会,还需继续努力。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论文

根据目前高中物理课程的设置情况和物理课的教学特点,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近、个个击破的教学原则,整个高中物理能力培养可分为过渡阶段、正常阶段、提高阶段、完善阶段四个阶段完成。

1?过渡阶段。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由于知识台阶较大,加之一开始就遇到受力分析、力的矢量运算运动规律、动力学等问题,学生会感到困难重重,束手无策。因此,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上下功夫。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为减少课堂的单调呆板气氛,可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多种方法教学,以调动思维,活跃气氛,激发兴趣;可将主要概念、定律、定理等内容通过听写方式让学生记录,既控制了学生的注意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手脑并用和速记能力;可设置一些课堂作业,让学生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速算能力。

2?正常阶段。通过第一学期的教学,大部分学生都应适应高中物理的教学特点,达到正常学习状态。这时,教师的重点要放在按教学大纲和会考大纲的要求实施教学方面来。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在每节课中贯彻落实能力培养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和高二学年的教学,全面完成会考大纲中要求的能力培养目标任务,使学生达到会考的能力和水平要求,顺利通过会考关。

3?提高阶段。会考是水平考试,高考是能力考试。进入高三后,由于理科学生要参加物理高考,而力学和电学部分又是高考的重点,所以,在选修课教学中,在重点提高力学和电学知识水平的同时,要着重开拓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创新的能力。教师的精力应放在精选习题、优化和组合试题上来,通过高质量的习题和试题,加强对学生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五大能力,使之接近高考的能力水平。

4?完善阶段。根据近年来物理高考试题考查知识点多、覆盖面大、命题新颖、题型多样化、智能性强等特点,在总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确定好复习目标,制定出教学策略,处理好教师与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矛盾,把握好以下的原则:重点知识结构化―――抓各部分知识的中心点,将知识以此中心组织起来,形成知识网络,找出各网络间物理量的相互关系。

基础知识系统化―――打破原教材的排序结构,系统地划分、归类和排列基础知识。难点。

知识问题化―――以问题解决难点,精编一些含有难点知识的习题,让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消化和理解知识,突破难点知识。

习题结构梯形化――基、中、难一起练,让学生做适量的习题,提高思路,强化联系,加深理解。

[1][2]。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论文

语文是一门由飞扬着作者灵性的特殊教学内容而形成浓郁的人文特色的课,是一门不仅训练学生分析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而且熏陶其情操,发展其个性,培养其审美能力,实现人格的完善与心灵的和谐的特殊课。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地渗透审美教育。最优化的语文数学,是以智育为中心,德育、智育、美育的“三位一体”。

语文教学应重视美育的实施,使我们发现语文教学美的现象和美的规律,使我们能运用美的规律来观照语文学习,按照语文美的规律来创造语文,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

一、感知教材之美,在美德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

语文教学几乎可以传达世界上美学家们所致力研究的一切美。教师应把语文看作美的载体,把语文看作一个美的系统存在,引导学生去感受美、理解美,从审美感知中获得美感,获取知识,在美的熏陶中发展语文能力。纵观语文教材,美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纯文学的美和文章的美。从语体学角度看,纯文学既文艺语体,其中包括叙事语体、抒情语体和戏剧语体,三者都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纯文学的美集中体现在“语言--意象”(从语言媒介创造的审美意象)上。一般的文章主要是公文语体、科技语体、政论语体等。其中鼓动公文语体、通俗科技语体和文艺政论语体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他们的美集中在“审美--感情”(用语言传达情绪、情感等)上。文章中的情不是融于意象之中,而是与人、事、理相依傍。

2、语文教材的形式美与内容美。汉语教材形式美首先体现在字形、语音及其组合上。汉字是方块,能体现整齐(如田字)、对称(如林字)等形式美的规律。汉语语言丰富,包括声、韵、调,能带来形式美。比如律诗,有平平仄仄的对称呼应,有韵脚的重复回环,诵读起来有规律的节奏间隔,能造成抑扬顿挫之美。汉语教材的形式美还能体现在文章作品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和叙事类的作品的悲欢离合的结构。它是抑扬顿挫之美在结构布局上的体现,切合我们民族由传统文化所铸造审美形式美。另外,汉字的字形本身就具有调动读者对形象的直觉联想的功能。如“暴”字,从字形上就可以看出意思,太阳位于当头,两只手捧出米来晒,很明显,这是晒的意思。

语文教材的内容美表现在,语言文字能够鲜明生动地描绘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形象。如《最后一课》展现心灵美,《三峡》颂山水美,《故宫博物院》写建筑美等,能给人以如临其境般地想象。语言文字还能细致充分地展示优美(如《春》)、壮美(如《安塞腰鼓》)、悲剧美(如《斑羚飞渡》)等不同的形态的美,给人以各种不同的审美感受。这种描绘和展示本身也融合着作者的感情,表现着作者好恶的态度和是非倾向,能够化媚为美,还能够化丑为美(如《变色龙》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也有一些教材是作者思想感情较直接的表达,这种感情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

课文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美,那美不胜收的画面,精彩的修辞手法,鲜明的感情色彩,具有个性的人物刻画等,无不具有丰富的美学内容。语文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理解美,以致创造美,不断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美化教学过程,培养学习语文兴趣。

语文教师引导学生发现教材之美的同时,还要带领学生深入体会作品的神韵美,与作者发生感情上产生共鸣,更要在发现美的基础上,进行美的创造。这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美学渗透,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彼此成为审美对象,互相关照,互相感染,互相融合,形成美的艺术的教学整体,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此,我们可以采用如下四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以进行美育的实施。

1、引入佳境,激发兴趣。在这一阶段,老师积极引发学生的感情,使他们与具体课文建立审美关系。其中关键是引起学生对课文感兴趣,唤起他们内在的审美需要和欣赏课文的热情。此时教师可直接把教材的美展示给学生。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范读,朗读技巧较好的范读,能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并随着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率先进入佳境,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若朗读条件较差,可借助放录音来弥补不足,配乐范读更有效。老师可选择意境相近的乐曲来播放,这就使审美客体通过音乐的优美旋律,在审美主体的脑海中更加形象,产生更加热烈的氛围。教师也可以在剖题,介绍作家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时,抓住其中与教材美相关的感情因素来影响学生。比如在教学《石壕吏》、《春望》时,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漂泊的人生历程和潦倒处境,使学生深刻体会诗人“穷年忧黎远,叹息肠内热”,“无力拯乾坤”的忧国忧民的心情,进入角色,进入佳境,为以后教学创造良好情境。

2、自主欣赏,形成美感。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在上个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地诱导学生自主地欣赏课文,这是理性的分析、讲解与欣赏性阅读、描述交错进行的阶段,也是学生“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过程。其中的关键是,此时的教学更要重视艺术,教学始终应在审美化、情感化的情境中进行。教师要逐步地把课文中的美突现出来,使学生自觉介入。如在教学《背影》时,教师不宜把文章作支离破碎的分析,而应抓住文章的切入口--背影,把讲解、美读和描述结合起来。《背影》一文以“背影”为线索,一线串珠。全文四次出现“父亲的背影”,前呼后应,首尾圆合,尽显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拳拳爱心。学生精读课文,找出文中出现的四次背影,教者适当进行点拨,这样既不会损坏文章的整体性,又突现了文章的美,使学生在欣赏性阅读的同时,被文章所表达的至深的父爱所感动,并调动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审美想象,从而形成审美化的教学情境。

3、深入启发,升华美感。在这一阶段,教师进一步深入启发学生,使他们的审美感受得以升华,这通常是在课文总结时进行的。但无论是思想内容的总结,还是写作特色的归纳,都不应是抽象的概括和枯燥的归纳,而应当是根据学生实际获得的审美感受,并饱含教师的审美感受而作的有血有肉的言语概述。我们对《背影》的教学,在经过上一阶段的欣赏性阅读和分析讲解之后,教师可以水道渠成地把朱自清散文的写作特色加以归结为:真诚、含蓄、适度六个字。真诚就是情真意切,出自肺腑;含蓄就是委婉细腻,微微沁出;程度就是浓而不烈,清而不淡,浓淡相宜。这三个特点互相渗透,使《背影》成为脍炙人口的艺术珍品。其实,这一特色同学们在阅读时基本上都能体会出来,教师在这一阶段进行深入启发,学生对这篇美文的感受就得到了升华。

4、精心指导审美创造。教师对文章作归结,并非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还应当在分析课文美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审美创造,把语文教学与审美欣赏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教师在学生获得美的感受时,及时地进行口头或书面作文训练,一方面结合欣赏课文的感受,一方面调动有关的生活经验,有感而发,有法可效。在《背影》一文结束时,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文章所写的至深的父爱,联系自己的生活阅历,写一篇题为《妈妈的背影》的记叙文。学生此时一定不会感到无话可说,因为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的审美感受已经被调动起来,并激发起他们创造美的愿望。再比如我们学习《春》这篇文章时,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多美的一篇文章啊!读了这篇文章,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呢?你能根据对这些美的感受创作一幅书画作品吗?让我们来比一比,赛一赛。”此题一出,定会激起学生创造美的欲望。

语文教学和美育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创造美,使语文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去开垦荒陌的心田,去涤荡污浊的心灵,使以静态的文字沉睡在课本中的美质语文,还其本色,以教者的才情,使语文教学具有美学风范,使学生真正地喜爱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审美能力]。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论文

近十多年的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大学毕业生人数在以每年50万以上的总量增加,毕业生的增加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率的降低。据教育部统计,从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就业率呈现出不断下降的态势,毕业当年未能就业的人数逐年增加。大学生就业压力在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将会进一步增大,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自身素养的提高及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1.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根据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公布的数据显示,从到间,十年来全国普通高校的毕业生从338万增长到727万人。剧增的毕业生人数产生了就业总量大,就业方向窄的问题,毕业院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毕业之后能够很好的应对就业问题,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2.有助于提升高校自身发展。就业率成为高校之间竞争的主要问题之一,一个高等院校如果每年的就业率很高,就会吸引更多的考生来报考本学校,帮助了学生的就业同时也帮助了自己的生源,也促进了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高校作为为社会输出人才的教育基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责无旁贷。

3.有利于发展学生自身综合素养。高校逐年扩招,生源质量大不如前,这样也是就业率低的一个原因,眼高手低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通病,要想提高学生自身素养,除教师传授的知识外,更要重视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发散思维、团队协作精神、创新思想等多元化的素养,端正学生的思想,使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规划更加的合理,符合社会的发展观,更好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岗位。

1.教学过程中突出职业化。大学生在走入社会的工作岗位之后,专业能力是必要的'素质基础。需要学生在大学期间具备较强的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和科学地理解理论知识,同时,熟练专业实践,增强情境模拟和案例分析,拓宽学生视野,促进教学的成果。

2.系统的职业化指导。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化指导应重点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品质、职业价值观、职业能力等的指导,深入的挖掘学生的职业潜力,循序渐进地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系列的职业化指导,使学生端正态度,自觉提升自身素养,思考专业发展及规划自身未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职业意识,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人而异,全面了解职业规范与准则,凸显个性化和特定化,逐步提升每个人的社会化程度,提高大学生职业选择和实施的能力。

3.提供校企合作与定岗实习。校企合作是大学生职业化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校园与企业直接连接的最直接的方式,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可以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为学生创设模拟的职场环境,学生熟悉环境和流程之后,学生具备了符合企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以直接上岗,企业也可以向学校提出所需的人才标准和需求,学校有针对性的进行人才的培养和输送,通过校企合作,实现高校与企业的双赢,达到教育的现代化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深度融合。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假期进行专业的实习、实践,这样有助于积累社会经验,在日后的就业竞争中可以具备某些优势。

三、结语。

总之,职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职业化能力的培养则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的。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主要是使大学生具备职场人所需的技能和素质,能更好更快的适应于工作岗位,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对于大学生职业化能力的培养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综合素质优先的原则,职业化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的竞争力,对于解决就业难的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潘梅英.职业化——就业难背景下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新思路[j].宁德师范学院学报,(3).

[2]滕杰.大学生职业发展能力培养探析[j].教育探索,(1).

[3]刘润华.大学生职业化体系构建模式初探[j].科技资讯,2014(10).

浅谈哲学理论教学中的能力培养论文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首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

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

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象,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象、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积极培养学生的理解、表现能力。

在进行音乐教学时,根据作品的内容,引导学生从旋律、节奏、风格等方面入手,在牢固掌握音乐基本知识的同时,利用旧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如乐句乐段、调式调性、曲式、作品风格等。这种分析音乐作品的本领就是理解能力。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确而完美地唱出来,需要积极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确的呼吸、准确的咬字吐字、准确的音高和节奏、恰到好处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声音、真切的感情等等,从而把歌(曲)所表达的形象充分地再现,这就是对音乐的表现能力。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1][2]。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论文

2.1培训制度不健全[4]。

很多高校没有建立健全的培训制度,新教师在踏入工作岗位之前,一般都没有实践经验,这就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培训,由于很多地方高校培训制度不完善,导致青年教师难以进入工作角色,教学基本功底子弱,地方高校培训制度的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第一,培训相关政策不健全,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院校没有相关的详细培训政策,很多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敷衍了事,没有具体的培训制度及实施细则,缺乏相应的培训机构,大多是高校人事处主办,学校内部的教师作为培训导师。第二,培训内容单一,多数地方高校教师培训内容主要为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教师职业道德等,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有关实践技能方面的,如教学研究方法之类的课程涉及很少,青年教师在培训中学到的教学技能欠缺,相关教学论类的课程也没有开设。另外,教育技术对教师来讲也是一门重要学科,教师进入课堂多以多媒体教学,而很多高校未开设此类课程,所有的这些导致青年教师在培训中获得的帮助很少。

2.2实践平台未搭建[4]。

教师踏入工作岗位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技能及教师基本功。一般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来讲,学校应该在开课之前先对教师的教学能力简单进行考核,形成一种考核制度,确定能够胜任教学任务的教师,才能走进课堂,这样既是对青年教师负责,也是对学生负责。一些高校实施了“老带新”的制度,由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领一名年轻的新教师,实现“传、帮、带”。本来这是一项促进青年教师能力迅速提高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很多高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传承,双方权利义务不明确,监督执行力度不够,学校支持奖励力度不够,指导教师和青年教师对“传、帮、带”的认识不深入,任务下放下去之后,放任自流,很多二级院系本着应付的态度,并没有真正带领青年教师学习,多数人都是年终考核填一张考核表结束,像观摩课堂实践、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等平台未搭建,这些平台的建立有助于青年教师亲自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不足,反之,导致青年教师缺乏实践学习的机会,难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2.3学校环境[5]。

很多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都是名牌大学毕业的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间,他们都有自己的科研小团队,在自己的专业上都具有一定的能力,到了工作的地方院校之后,学校条件很多都不如自己读书的学校,尤其是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学校设施匮乏,校园环境不佳,使得这些青年教师心理上产生很大的落差,他们会常常拿工作的院校与之前的学校比较,比较之后,落差会加大,最后导致这些教师没有精力和热情对待新工作。资源的匮乏、条件的简陋,很多青年教师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是目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辞职频繁的重要因素。很多教师想开展一项科研活动,发现没有人可以协作,图书馆资源有限,找不到自己想要的资料,实验室条件简陋,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所有的这些,都导致青年教师从心理上失去了对学校的热爱,更谈不上教学乐趣了。优美的学校环境、丰富的资源条件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2.4自身因素。

影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还有教师自身因素,主要体现在:第一,教学态度。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决定教师乐岗敬业的重要因素。张大良等人对69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新教师认为要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关键的品质是敬业精神[5]。第二,自我发展,青年教师到地方高校从事工作,很多时候更加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要求,如果所从事的.教学能够促进专业发展或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愿望强烈,都会促进他们制定目标、计划,规划好自己的人生道路,将专业知识教授给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三,性格特征。有些青年教师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的稚气不成熟还残存着,遇到事情还是以学生方式解决,容易暴躁发怒,这些都不利于教师能力的提升。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论文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院校青年教师的数量和比例也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4万人,占全国高校专任教师总数的62.78%,青年教师的发展直接关系着高等院校的生存和发展[1]。地方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推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发展十分迅速,青年教师更是地方院校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大多数青年教师来源于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精力充沛,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接受能力和科研能力较强[2],但他们缺乏系统的教学规范和方法的训练,对教学技能技巧的掌握还处于摸索阶段,教学经验不足,不能迅速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同时,地方院校因其地理位置、青年教师岗前培养机制、教学经费投入和教师评价考核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导致青年教师的教学质量严重下降,因此,研究出切实可行的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模式,对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岗前培训周期短,内容宽泛。

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入职以后,要进行为期一周的岗前培训,而岗前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发展史、职称晋升机制、人事聘用制度等相关制度介绍,涉及到教学的部分只有青年教师上课时应携带哪些必备的材料、课前认真备课、课后认真总结以及集体听了两次名师课堂授课等少许内容。青年教师大多是直接从学校毕业而进入大学教书的新手,岗前培训没有正规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更没有传授青年教师教学经验以及常见课堂事故的处理方法,导致青年教师在没有完成学生到教师角色转变的前提下,直接走上了讲台,教学质量也达不到理想效果。

(二)导师制形式单一,考核标准不明确。

地方院校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结束之后,正式进入导师培养阶段。院校给青年教师安排一名跟其专业相同或相近的具有高级职称的导师,青年教师不仅要听导师的相关课程,学习其教学方法和课堂把握能力,而且要完成导师布置的教学任务。这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部分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指导较少,并不能全面的发现青年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同时,配备的导师基本都是本校教师,没有聘请企业导师对青年教师的实践教学进行指导,导致青年教师拥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但是并没有掌握所授课程在实际中的应用,不符合地方院校以应用型为主的学生培养模式。导师对青年教师的期末考核,仅限于其所给的评语和分数来决定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没有对考核的标准进行细化,未能全面的反映青年教师的真实教学能力,对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造成不利的发展。

(三)教学经费投入少,教学成果被看轻,出外培养机会少。

虽然大多数地方院校以建立应用型大学为宗旨,但是仍处于“重科研、轻教学”的阶段,科研经费和教学经费的投入严重失衡,科研岗和教学岗分配不清,制度不完善,基本没有设置教学岗职称晋升机制,教学成果也没有被考虑。青年教师正处于职称低、工资低、经济压力大等多重不利因素下,为了晋升职称、提升工资、解决经济压力等问题,不得不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科研当中,而教学完全变成了“良心活”。除了教学经费投入少,教学成果没有被重视之外,教学经费的投入对青年教师的出外培养也造成困扰。地方院校青年教师不仅出外培养机会少[3],而且部分优秀教师即使有出外培养机会,由于教学任务紧,无法分身,同时,出外培养的教学补助少,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导致青年教师放弃出外培养的机会,依然采用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学质量令人堪忧。

二、教学能力提升阶段青年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知识扎实,教法陈旧。

青年教师大多来源于各高校的硕士或者博士,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知识面广,接受能力强,精力充沛等优势。但是大多数青年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教学培训,只是模仿以前导师的传统授课方式,没有结合教材、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研究出新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陈旧[4],同时,缺乏提升教学能力的积极性,导致教学内容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难消化。

(二)心态较高,缺乏虚心学习态度。

青年教师拥有较高学历和扎实的专业知识,认为自己能够很好的胜任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因此,在教学过程当中,一直采用自己认为较好的教学方法和较重要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没有向同行进行请教和按照教学大纲内容进行授课,同时,缺乏虚心学习的态度:不去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的课堂学习和研究他们的教学方法;不参加学校举办的讲课、说课、课件制作等比赛,觉得教学比赛不能反映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学能力;不听取督导的意见,更有甚者排斥督导的工作。

(三)教改课题申报经验和动力不足。

青年教师对课程教学改革的积累较少、基础较薄弱,基本没有加入研究生导师或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团队,缺乏教学改革项目申报的经验,更没有独立申报教学改革项目的能力,同时,由于地方院校教学经费的不足,教学改革项目不仅量少,而且经费较低,发表核心教改论文也很困难,因此,青年教师缺乏申报教改项目的信心和动力。

(一)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岗位学习、考核、评价机制。

地方院校应根据引进教师的层次、学校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建立健全青年教师岗位学习、考核和评价的机制。青年教师不仅在机制下能够快速提升教学、科研能力,对自身的未来充满自信,而且能为学校综合实力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

(二)“督导+同行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方式。

青年教师进行分散培训开始,安排校级督导和院级同行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模式。校级督导通过进入青年教师课堂听课,对青年教师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课堂互动等方面进行指导;院级同行导师也通过听课的方式,对青年教师备课范围、授课知识的深浅、技能操作等方面进行指导。最后,由督导和同行导师共同评价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严格执行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机制。“督导+同行导师”相结合的指导方式,不仅加快了青年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且快速的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并形成良好的教学习惯。

(三)线上与线下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慕课网、精品课平台等网络化学习方式的推广,使得青年教师在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不得不根据教学的发展形势,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青年教师在备课阶段对主流专业慕课网或精品课平台上的同一课程进行网络学习,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授课方式。除此之外,青年教师还需认真学习教材和辅助资料,做好课堂准备,同时,课后根据自己的教学方法、课堂出现的情况和学生的反馈进行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四)教学比赛与普通教学一致的.教学方式。

地方院校周期性举办讲课、说课、课件制作等形式的教学比赛,作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地方院校考核教师教学能力的重要标准之一。但是大多数高校已将教学比赛办成了教师的教学表演赛,赛前教师会认真的准备比赛资料,并对参赛内容进行反复的演练,达到对参赛时间、授课语速、授课内容和层次结构的绝对把握,以期取得优异的比赛成绩。然而,赛后教师并没有把这种好的教学风格应用到普通教学当中,普通教学中依然采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应对课程教学,没有起到比赛带来的教学反思和教学方法的促进作用,因此,加强教学比赛与普通教学的一致性。

(五)本校交流与外派学习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地方院校青年教师的交流学习一般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举办的教学沙龙和名师讲坛活动为主要的形式开展。前者主要以青年教师与教学名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以及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方式进行;后者主要以名师对设计教案、研究教法和教学反思等进行讲解,为青年教师如何把握课程提供学习方法。本校交流活动既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同时,能够传承本校好的教学方法,但是本校交流也会阻碍青年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只有不断的外派青年教师访学,学习名校好的教学方法,并与本校教学方法相融合,研究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教法,缩小地方院校与名校教学质量的差距。

(六)教学与科研并重的评价机制。

地方院校科研与教学经费投入的失衡是阻碍其教学质量提升的因素之一,同时,教学成果在职称晋升机制当中基本没有得到认可,以致青年教师对教学的研究大打折扣,教学质量也令人堪忧。随着国家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扩大和教师职称晋升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地方院校在增加教育经费的同时,应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加大教学质量在职称晋升机制当中的比例,不断完善教育与科研并重的评价机制,促进地方院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办学模式的进一步发展。

四、结束语。

只有在地方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传统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学的发展趋势,提出切实可行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新模式,严控培养机制,加快青年教师向优秀教师的转变,才能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促进地方院校向应用性综合型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浅谈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分析论文

从前面影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因素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体系。

3.1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一体化。

青年教师在上岗之前,首先要进行岗前培训,即我们所说的职前教育。岗前培训是培训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途径,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培训机构,设置相应的培训部门,并制定相应的培训制度,使岗前培训制度化,培训内容多元化,多邀请教育专家来校培训指导,做到职前教育专业化、规范化。岗前培训的目的是让青年教师有资格上岗,上岗之后,更要重视职后培训。职后培训的形式主要包括短期外出培训、观摩优秀课堂、网络学习及学历深造等等,主要针对入职后教学方面的不足进行的相应培训,做到职前教育职后培训一体化,提升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3.2以旧带新,实行“双导师制”

青年教师刚踏入工作岗位,实践经验不足,需要一个老教师带领入门,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师徒,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了这种传帮带的“双导师制”。笔者入职时,所在院系第一年实习“双导师制”,由一名经验丰富的教学名师作为指导教师,指导青年教师在实践中的教学行为,学校制定相应的政策制度,加大支持力度,指导教师与被指导教师都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任务,青年教师定期观摩名师课堂,指导教师随时听课,加大督促力度,定期开展教学讨论活动,及时找到青年教师教学方面存在的不足,指导其及时改正,从一定程度上大大提升了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

3.3创造机会,营造氛围。

学校要加大投资力度,为青年才俊提供优良的资源,建立雄厚的硬件,打造一支强有力的科研团队,让这些青年教师能够最大化发挥自己的优势,这样青年教师才能够更加踏实扎根在这个学校中,从心里爱上这个校园环境。改善办公条件,给青年教师配备办公室及办公设施,让青年教师能够有独立办公的条件。多给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对青年教师多一点人文关怀,从生活上进一步关心青年教师,这样,青年教师就会更加热爱这片校园,对待工作更加热情,真正爱上这份职业,对教师职业产生兴趣,所谓“兴趣是第一任老师”,他们的教学能力也会随之而提升。

3.4强化激励制度,留住人才。

从青年教师自身因素来看,青年教师入职后辞职率很高,很大原因是对学校的待遇不满。很多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的投入远远不够,在一些制度制定上倾斜性很强,很大程度上限制青年教师的发展,加之青年教师自身性格比较高傲,不公平待遇往往会影响其工作,将情绪带入到工作。因此,学校应修订制度,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从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出发,加大对青年教师的扶持,让青年教师的能力能够充分发挥,适当实行奖励制度,青年教师作出贡献或者有进步,要实时表扬或者进行物质奖励,增强其信心,从而进一步提升他们的能力。

参考文献: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

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是指摒弃常规、摆脱因袭、运用各种思维形态和思维方式进行有效的.综合处理,以真实独特的审美理念创造出艺术化、个性化艺术品的能力.

作者:杨永江作者单位:兰州交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刊名:美术大观英文刊名:artpanorama年,卷(期):2009“”(3)分类号:g63关键词:

文档为doc格式。

浅谈用交际教学法培养英语会话能力论文

许多学习英语的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虽然掌握了较多的英语知识,甚至在书写上具备了较强的能力,但是一遇到同英美人交谈,就感到力不从心、难以应付,一旦与英语本族语使用者相互交谈,就感到非常吃力。他们遇到的第二大难题是,在交谈中不知道怎样开头和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思想。有时只会寒暄问好,接着就没话讲了,不知道怎样将谈话继续下去;有的在交谈中能够应答,也能主动讲几句话,但由于不知道怎样正确表达自己的意图和观点,往往说得不得体,有时回答对方的话不恰当。比如,一位朋友让你等他,而他来晚了。他对你说:sorrytohavekeptyouwaiting.表示歉意。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回答是that’sallright.殊不知有的学生回答:don’tworry.有的则是:nevermind.”

透过这些现象可以看到问题的实质,即学生没有掌握在特定语境中的交际功能,也就是在什么场合中该说什么话,怎样说,和在不同的语境中应如何正确而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以达到双方交流的目的。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有很多,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其原因总的体现在教学与现实的矛盾上,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原因一:课堂语言与自然语言的矛盾。目前我们的课堂英语教学只注重教授规范英语,而不注重教授生活中存在的并不一定规范的语言,也不注重发展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按照我们的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是背台词的演员,而不是生活中的自由谈话者。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我们就要让学生多接触一些并不符合语法规则而实际生活中人们又普遍运用的语言表达方式,也就是各种语言的变异,那么,我们的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会比较容易适应自然的英语。

原因二:教学与实际运用的矛盾。我们的听力、口语相对较弱是因为在教学中通过“听”所接触到的语言量太少。而实际上,通常我们听别人讲话的时间比我们自己讲话的时间多得多,我们能听懂的话比我们实际上能够表达的话要多得多,因此在实际交往中人们更多地运用了“听”的技能。

原因三:语言知识与文化知识的矛盾。“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不了解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和风俗传统,就不可能真正掌握这种语言。而我们的英语教学过分强调了语言知识,而忽略了文化知识。举个简单的例子,对于一句thankyou,美国人习惯回答you’rewelcome,而英国人则常用notatall或don’tmentionit或“t’sapleasure来回答。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只教给学生“thankyou”有几种应答方式,而往往忽略了语言的使用规则。

二、交际教学法的特点。

1、交际教学法的教学目的和方针在于培养学习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即运用语言完成交际任务的能力。

2、交际教学法强调教学材料必须是真实世界使用的真实语言。真实的语言材料为学习者在真实世界的语言交际起到了桥梁作用。

3、交际教学法的教学方法以活动为中心。教师在组织教学时,鼓励学习者相互交流,而且多方提供机会让他们彼此交流。

4、交际教学法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前,他是组织者兼顾问,他必须有效地组织活动、调动积极性,随时对活动的进展给予指导,随时回答各种预想不到的问题,并就学生的语言活动结果给予评论和总结。这些环节都具有不定性和不可预见性,教师必须具有足够的经验、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应变能力才能胜任。

5、交际教学法能提高学习动机。因为它提供了许多语言实践机会,学习者不再处在被动地位,他们自己对活动的顺利开展和结果负有直接责任;而且活动往往会提高学习者的竞争意识,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因此而得到激发。

三、如何组织及改进英语交际教学。

我们在使用交际教学法培养英语会话能力的'时候,首先要克服其缺点,做到“知”与“做”的统一。同时,我们还应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让他们了解学习英语不仅是学习语言,同时也是学习文化。在掌握英语语音、语法、词汇、习语的同时,还要知道操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的社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深入地掌握好英语,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交际的目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还应千方百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开口去练习,以达到学生口语练习的最大实践量。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尝试:

1、开办“英语角”。在英语角,教师应让学生尽量用自己熟悉的句型与他人交谈,从易到难。

2、英语辩论。模拟辩论是在交际教学法的指导原则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设置情境,鼓励和引导学生多开口。

3、听英文歌曲、看英文影片。绝大多数学生是喜欢积极参与听歌曲、看影片学英语活动的,并能自觉地把它作为英语学习的一部分。

除了上述的这些活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经常用英语会话也是必要的,这也是最简单、最有效、最可行的办法。

四、结论。

综上所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学习语言也是为了进行交际、交流思想。而交际教学法正是以培养交际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法,只要我们在实践中扬长避短,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结构教学和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人们常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学习数学的过程是个思维的过程,数学能力的核心是思维。因此,加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笔者在教学中摸索出一些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途径,以期共同探讨。

一、注重培养兴趣,激发学生思维。

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对学生学习内因的最好激发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内在动力,使学生想学、乐学,激励学生积极动脑、积极思考。

如在讲乘法口诀之前,我首先设计了一个师生口算比赛,指定一名学生出一位数乘法的题目,一分钟之内完成,教师用乘法口诀很快做出了许多题目的答案,而学生用连加的方法只计算了三道题。此时此刻,学生感到惊奇产生了疑问:“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激发学生渴求知识探究奥秘的浓厚兴趣。这时,老师抓住时机,告诉学生:老师为什么算得这么快呢,是因为老师掌握了乘法口诀,同学们想知道乘法口诀是什么吗?这就是今天要学的内容。由于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兴趣,所以这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生动,效率非常高,学生的思维活动也始终处于亢奋状态。

二、注重教给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素质教育提倡不仅要学生“学会”,而且要“会学”,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教书,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这正如人们所说的“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我在教学中注重加强思维方法的引导,使学生正确使用小学数学常用的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分析与综合等数学思维方法。

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需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达到抽象。

如:教学九加几的进位加法,为了让学生理解凑十方法,我组织了儿童操作,拿出学具:

提问:“请同学们看这个纸盒一共有几格?里面放着几个皮球?还空着几格?盆外有几个皮球?”

“现在,要把盒内盒外的皮球合起来,只要把皮球怎样摆弄就能一下子看出一共有几个?”

学生带着问题积极投入了操作,得出把盒子外拿一个放进盒子里凑成10个,再加剩下一个是11个。这样学生通过操作建立了深刻、清晰的凑十表象,抽象概括出凑十的算理。

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说时声音要响亮,培养学生爱说的习惯,虽然一年级学生说得缺乏条理,但是要鼓励说下去,慢慢地达到完整、流利。通过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如学习“乘法的初步认识”时,出现2+2+2=63+3+3+3=124+4+4+4+4=20后,不这样提问题:每道算式加数有什么特点?而提出:观察三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这种问法促使学生多角度思考,使学生学到了宝贵的思考方法,培养了观察能力。

4、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如在学生学习了十几减九、十几减8的知识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让学生口算后:

提问:同学们观察每题的差与被减数,看谁能发现有什么规律?”

同学们积极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利用观察比较方法。

得出规律:减9,差就比被减数个位数多1,减8,差就比被减数个位数多2。

通过本题练习,使学生学会了思考方法。

三、注重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及思维品质。

习惯是一个人长期养成的一种不变的行为倾向。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独立分析,认真仔细,有条不紊等。在教学中我常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完成作业,遇到困难要敢于钻研不怕失败;要克服盲目顺从,敢于提出质疑。这些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浅谈数学教学中的结构教学和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及相关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纵横联系,同时重视对学生发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发现性思维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既重视教材的知识结构、又重视发现思维的存在及其作用,才能使学生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增进个体的数学思维的独创性、灵活性和敏捷性,从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重视结构教学、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主张:教学改革应十分重视“结构课程论”。他说:“不论我们选择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习学科结构就是学习事物是怎样相互关联的。从目前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来看,学科知识强调结构是现代科学理论的重要特点,因此,数学教学中,必须重视知识的基本结构,对概念的确立反复进行强化,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规律的基础上,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让学生经常探讨关键问题,就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推导,掌握所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引起学生的求解兴趣。在结构教学中必须根据不同的知识结构,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还必须多次反复来强化所学的知识,因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在反复的实践中深化。

例如:在《立体几何》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缺乏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学习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分析教材,抓住单元知识的基本结构,把一节或几节中具有密切联系的公理、定理,让学生通过阅读、分析和教师的讲解、归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多次的反复强化,并用习题课的形式加以巩固。这样,学生就能从整体出发较快地掌握立体几何中有纵横联系的各个概念。

二、拓宽求知境界、培养学生发现思维能力。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不仅需要整理性的思维,而且也需要发现性的思维,在许多情况下两者是互相渗透、互相作用的;但是,数学知识结构的特点,却常常掩盖着发现思维的存在及其重要作用。所谓发现性思维是指建立或探索数的概念、规律、方法的过程。它主要包含直觉归纳、类比和辨析等思维方式,它是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因斯坦说:“看来直觉是头等重要的。”高斯也曾说:“它的许多定理都是靠归纳法发现的,证明只是辅助的手段。”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不应当在学生还没有展开观察、分析之前,就把现成的结论、定义、定理等强加给学生,而应当对学生进行发现性思维的训练。增强学生数学思维的独创性,提高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

例如:讲三垂线定理时,我们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如果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的射影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和这条斜线所成的角是多少?”让学生去思考、推理,从中发现三垂线定理,然后再让学生思索它的逆定理是否成立,从而使学生在45分钟之内,总处在积极的思维中。

[1][2]。

浅谈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九年制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全日制初级中学生物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培养学生能力应与传授知识并举,也就是把二者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由应试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转轨于素质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提高学生能力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培养途径主要是通过生物实验来实现的。初中生物实验包括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分析实验现象能力、实验设计能力、综合应用能力。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上述诸项能力中的最基本的能力培养,也是使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重要阶段。因此,必须科学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

初中《生物》中安排的38个学生实验中,其中单纯的观察实验28个,占全部学生实验的73?7%,而且观察贯穿于全部实验中。因此,教师要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地、正确地、深入了解事物本质特征的观察能力。

1明确观察目的和任务。

观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生动的感性认识形式,它往往通过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并在思维的参与下进行的。在观察时,必须对观察者预先提出一定的目的或任务,拟定一定的计划,按计划仔细地观察,提出问题,寻求某种答案,这样才能保证注意力集中在所要观察的事物中。例如: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实验目的是要求学生在观察中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观察前教师应强调细胞膜紧贴在细胞壁内壁上不易辨认,有些细胞核也不太清楚,要调好光圈,光线强弱要控制适当。使学生按照老师提出的目的要求去观察。观察的结果好坏,可由教师检查,检查方法可采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可让学生绘制观察的标本图示,这样一定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2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求实态度。

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

2.1先整体观察后局部观察。

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

例如: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先用肉眼观察认识根的形态,掌握直根系、须根系、主根和侧根的'形态特征,进而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根毛的位置,根尖的结构,认识和掌握根冠、生长点、伸长区及根毛区的细胞结构特点。

局部观察即细微观察,要求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抓住事物最本质的属性,捕捉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异,从而发现事物各个侧面的特点。例如:在组织学生观察花的形态和解剖花的结构实验中,首先观察水稻花与桃花的形态,我们向学生提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桃花盛开的时候会招引许多蜜蜂前来传粉?为什么水稻花盛开的时候却很少见到蜜蜂及其它昆虫前来传粉?从而使学生认识和掌握风媒花与虫媒花的形态特征上的区别。紧接着老师指导学生进行两种类型花的解剖,仔细观察桃花子房基部的突起结构桃花的蜜腺,弄清花蜜产生的原因。而观察水稻花结构时却没有这种蜜腺结构,使学生弄清虫媒花与风媒花的结构差异。通过解剖观察使学生认识了两种不同类型的花在本质属性方面的区别。

2.2对比观察。

是运用纵横比较进行观察,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对比观察能使学生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不平常的东西,从相似的事物中找出差异以及从差异中找出共同点或因果关系。例如:在观察单子叶植物与双子叶植物形态、结构时,首先向学生强调两种植物显著区别,一是叶脉的结构:平行脉与网状脉;二是茎的结构:有无形成层;三是种子胚的结构:一片子叶与两片子叶。另一方面单子叶与双子叶植物在叶序上讲也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是因为它们都属于绿色植物,叶序相似之处是因为光合作用的缘故。例如:鳞翅目昆虫的分种要从头、胸、腹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种主要观察胸部。常见的灰蝶科与凤蝶科容易混淆,通过对比观察从同中找出异点,灰蝶科翅正面花纹少,颜色单一,腹面花纹较多,颜色较多;而凤蝶科翅正面和腹面花纹和颜色都多。这样通过对比观察,学生对各科、种的生物特征就易掌握。

2.3重复观察。

为了保证观察的结果可靠性,观察的。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