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案 > 教案模板 > 水调歌头教案课件(模板16篇)

水调歌头教案课件(模板16篇)

时间:2023-12-23 13:20:26 作者:曼珠

在编写教案模板时,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教学目标和教学资源等因素,以确保教学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教案模板是教师备课工作中的必备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教师系统地规划教学内容和步骤。在编写教案模板时,教师可以参考同学、同事或专业教育机构的建议和指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案模板范文,供教师参考和学习。

水调歌头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识记词中的字词。

能力目标:1、能当堂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

2、了解阅读对话的三条基本途径。

德育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

(2)阅读对话的基本途径及方法。

3、课型:新授

4、教法:组织阅读对话,引导诵读感悟、合作探究。

5、教具:多媒体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骚客以中秋月亮为题材来吟诗赋词,苏东坡也以中秋月亮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千古绝调。苏东坡的词,境界开阔,想像奇特,在宋词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今天要学习的这首《水调歌头》,更是不同寻常。请看清代评论家胡仔对它的评价:“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1、放录音泛读,学生在听的同时画出停顿,揣摩语气、语调。

2、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全词,进一步了解全词的内容。

3、找同学泛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并画出词中的生字词。

4、全班齐读,记忆好的同学可以背诵。

今天我们的学习采取一种新的方式,希望同学们积极参与。

开展阅读对话。有一句话说得好: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在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如何开展阅读对话呢?我们可以尝试从这三条途径入手: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环境对话。

1、与文本对话

(1)学生对照课下注释解释全词,理解全词大意(小组讨论)。

重点几句话的理解: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其他同学还有疑难句子请提出来,大家讨论。

(2)解决了文句的疑难,让我们整体把握一下词的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

上阕:望月-思归(写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下阕:责月-怀人。(抒情)

(3)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其中精美的词句要会赏析品味。你最欣赏词中的哪一句,请说说你的理由。

让我们再来朗读这首词,整体感知词的内容,仔细品味精美的语言。

2、与作者对话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二、教法

情景创设法、设疑导思法、讨论法

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中兴趣学习观、主体性学习观以及启发性学习原则。

三、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的学习方式。

四、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课程目标要求。

(二)教学重难点

依据:根据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和人本主义学习观。

(三)课堂结构

趣味导入——诵读感知——深入理解——品味感悟——拓展延伸——熟读背诵,合作配图

(四)教具

收录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趣味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想想古代诗人们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最后老师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依据:根据启发性原则和兴趣学习观。

(二)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读,要求读得流畅,读准字音和节奏。

2、听录音朗读。

3、抽读、齐读,初步体会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4、讨论: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

5、教师小结同学们的发言后再齐读全首词。

依据:根据诗词学习规律和注重整体阅读的要求。

(三)深入理解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依据:根据循序渐进原则和建构主义学习观。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哪一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依据:根据诗词学习特点和课程目标的有关要求。

(五)拓展延伸,畅谈感受。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教师小结:

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理论联系实际以及激励性原则。

(六)在合唱歌曲《真心英雄》的音乐中结束上课。

(七)作业布置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水调歌头教案

懂、背诵这首词。

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 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 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 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1)播放王菲的 《水调歌头》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

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水调歌头教案

1能独立认识本课生字“轼、廷、皓、辙、婵、娟”;积累词语“朝廷、皓月当空、手足情深、埋怨、十全十美、吟诵、婵娟”。理解“婵娟、皓月”的意思。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3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4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1 能借助课文中的故事内容,通过联想和想象读懂诗词的意思,了解苏轼创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经过,感受苏轼思念亲人的情感。

2 通过学习,体会中国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思想感情,了解中秋这个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意。

1 师:每年的八月十五是中秋节,你知道哪些关于中秋的习俗或故事呢?

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入手,便于教师了解学情,更好地进行接下去的教学。

2 学生交流。

3 师:中秋是团圆的象征,远在他乡的游子,望着天空的那一轮明月,常常涌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又称“团圆节”。

4 出示课题:*39、但愿人长久 齐读课题

1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学生自由读课文。

3 交流

(1)学习生字

轼 辙:读准字音(翘舌音)

偏 扁:辨别读音

廷:复习笔顺

说明: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字词的教学依然不能放松,对于一些容易读错、写错或混淆的词语要帮助学生加以辨析。

(2)开火车读课文,思考: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出示:古时候,___________,______思念_______,写下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什么时间) (谁) (谁)

个别说

1 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苏轼在中秋节的夜晚对弟弟的思念之情,文中哪些地方写出了思念之情?用“——”划出有关句子。

2 自读体会、交流。

3 出示句子: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无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

(1)“皓月”是什么意思?

(2)师:在这样美丽的月夜,苏轼却思念着自己的弟弟,心绪不宁,他想起了什么呢?

(3)齐读2——5小节。

出示:在这皓月当空,万里无云的中秋之夜,苏轼在深深地思念着弟弟,他_________________。

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发挥你的想象力,用书上或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

学生思考、交流

说明:在教学时,老师以一个填空来帮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以这个填空作为主线贯穿整篇课文的学习。先从填空中的“思念”出发,请学生找出能反映苏轼对弟弟思念之情的句子。通过联系上下文朗读、理解,来思考一下当时苏轼的心理活动,让学生学会把书本上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课堂上充分利用文本和现有资源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4 师:于是,苏轼写下了一首小诗,它成了流传千古之作。让我们好好地来诵读一番。

(1)以各种形式吟诵

(2)思考: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古” 查字典理解意思

“婵娟” 通过课文后的注释来理解

我们在学习古诗时,对于不理解的字词和句子,既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借助工具书来帮助我们理解。

说明:文中《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片段的意思,文本中有现成的解释,学生只要找到相对应的小节朗读一下就能自己理解,这里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但是其中,有两个词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有一些困难,一个是“古”、一个是“婵娟”。理解这两个词的解释并不难,但是,老师完全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机会,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古文的方法。例如:“古”可以通过查字典、“婵娟”通过看课文后的注释就可以理解。“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掌握了一些学习的方法,今后学习起来,就有法可循了。

(3)对照解释背诵

1 出示完整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学生诵读,配乐演唱。

2 师介绍苏轼以及苏轼的其它作品供学生课后阅读。

水调歌头教案

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词的文学常识,理解词句的含义,背诵全文。

2、过程与方法:读——悟——赏。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词人超然达观的思想,及对人间生活的热爱。

1、理解语句,了解词意,体会思想感情。

2、品味精妙的诗歌语言。

一课时。

1、说话训练

2、欣赏音乐《但愿人长久》

3、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4、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自由朗读,注意画出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或不太熟悉的词语。

2、指名朗读,齐读。

3、本词的上片和下片都写了什么?又有什么不同?

1、找出你最感兴趣的词句读一读,并说一说其中所蕴涵的感情。(你最喜欢文中哪些语句,为什么?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一句,为什么?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是哪一句?)

2、思考:作者咏诵的仅仅是天上的明月吗?

1、体会语气、语调,背诵。

2、分组比赛。

积累有关“咏月”的古诗名句。

由学生小结学到什么,悟到什么,教师补充。

写一篇诗词鉴赏。谈谈自己的理解,能写多少算多少。

苏轼

上片

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片 用圆月 衬托离别

水调歌头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词。

2、诗歌鉴赏和咏月名句的收集。

[教学难点]: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体会作者凝练而又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2、深入探究,体会“月”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

[教学方法]:

采用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质疑法等来激活学生的思想,开拓他们的思维。

[教学过程]:

(一)赏“月”

1、播放王菲的歌曲《但愿人长久》。

(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这样为营造课堂气氛作了准备,使学生可以快速的进入课堂的氛围中)。

2、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以拈来几句。下面请大家背诵几句吧,让我们共同欣赏文人骚客钟爱的“月亮”。

学生自由回答。

(月亮在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有趣的美称:多媒体)。

3、解题:水调歌头:词牌名,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经制《水调歌》。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截取大曲《水调》开头的一段,另填新词。故而得名。

4、简介作者。

(二)品“月”

思考问题:在中国众多文人中,苏轼是比较喜欢写月亮的,而且也写下许多和月亮有关的名篇。下面,我们就走进苏轼笔下的月亮,学习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看看在这里,苏轼借助月亮抒发了什么情感。

1、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对弟弟的思念。

(1)听课文录音及学生读课文。

(2)学习小序,了解作者写作的时间与目的。

学生齐读小序。

明确:小序交代了写作时间是中秋,目的是“兼怀子由”。

非常频繁的。苏轼写给苏辙的诗歌多达104首,而苏辙给苏轼的诗歌更多,有130首。

(4)品读词句,体会苏轼借月表达对弟弟的思念。

思考问题:你能不能从词中找到表现苏轼怀念子由,渴望和他团聚的句子呢?

学生自由朗读,并勾画表达思念的语句,自由回答,发表观点。教师点拔追问。

(5)小结:通过对词的'解读,发现苏轼在这首词中紧紧围绕月亮,借助月亮抒发了对弟弟的怀念。虽然,苏轼不能和弟弟团聚,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最后还为天下不能相聚的人们发出美好的祝愿。苏轼这种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2、体会苏轼借月表达了政治的失意。

明确:从“兼怀子由”中的“兼”字看出苏轼写这首词还有其他目的。

(2)苏轼还有什么目的呢?月亮在词中还代表什么呢?让我们先来了解苏轼写这首词的背景材料。(多媒体显示背景资料)。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在苏轼移任湖州的第三个月的一天,一位朝廷钦差为了要讨好王安石,把苏轼捉拿进京,指称他作诗讽刺新法,请皇上下令判他的罪。不久,苏轼就被送入狱中,这就是著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定为“讥讽政事”之罪。后受皇帝恩赐,判他流放黄州,免于一死。

明确:从背景材料中我们可以得知,虽然苏轼一心报国,最后还是被贬黄州。政治上的失意让他心情十分悲痛。所以说本词除了表达他怀念子由,更传达了他政治上的失意。

(3)朗读上片,找出描写月亮的句子。

思考问题:联系背景材料,思考文中月亮代指什么?可以先结合注释翻译上片再思考。

明确:“明月几时有”、“天上宫阙”、“琼楼玉宇”、“高处”等都是在写月亮。月亮在这里还有另外一个更深的含义,代指朝廷。

(4)让学生把“朝廷”代进上片,重新说说这段的意思。

明确:不知道朝廷现在的情况是什么时候?我想乘风回到朝廷,又害怕朝廷太高太寒冷。

明确:苏轼借助月亮表达了分充满矛盾的心情:既渴望回到朝廷却又害怕朝廷中尔虞我诈的政治斗争。所以说苏轼这首词中月亮代表了两种情感:怀念和失意。(本文主旨句或千古名句或祝福离人的佳句)。

(5)师生共唱《明月几时月》,在欣赏优美旋律的同时注意体会其中优美的句子。(多媒体播放歌曲《但愿人长久》)。

3、你欣赏词中的哪些句子?请说出理由。

4、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了词人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刚才我们品读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亮。其实,中国有许多咏月诗词,诗人在月亮上寄托的情感也是各不相同的。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感到底有哪几种?月亮在中国文人笔下代表什么?现在要求四人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探讨时注意每个小组围绕一个观点进行探究,推选一名发言代表,发言时请阐述观点,再引用诗名论述。(多媒体显示选集的咏月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陇头明月迥临关,陇上行人夜吹笛。——王维《陇头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今看花月浑相似,安得情怀似往时。——李清照《偶成》。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登快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月》提示:可以从代表思念,友情,忧愁等方面去探究。

(四)、作业:

由“云”“星”你都想到些什么?请把它说出来或写出来!

《水调歌头》教案

2、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3、在想象与拓展中,获得乐观、豁达的人生思考。

教学重点:在多次诵读中,理解词作者表达的意思。

教学难点:在品读重要词句中,感受词作的意境。

是啊,在中秋佳节,遥望明月,人们会浮想联翩,李白留下了传诵千古的《静夜思》,那么宋代词人苏轼的《水调歌头》留给了我们写什么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出示学习目标)。

首先让学生谈谈对苏轼的了解,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来谈,既可谈所查的资料,也可以谈自已的感受,最后再由师出示苏轼的资料.

1、学生汇报收集的材料.

2、教师补充介绍.

第一步、听配乐诵读,这个环节让学生闭上眼睛细心品味.

第二步、自由散读词作,猜测一下当时苏轼的心情.(师做适当的朗读指导)。

第三步、学生单人配乐朗读,展示朗读技巧.(配《春江花月夜》古筝曲)。

第四步、男生配乐朗读上阙,女生配乐朗读下阙.

问题一:如果时空倒流,你化身为苏轼本人,试将词中的文句变成平实的语言表述出来.出示每个诗句的画面,同学描述,教师总结.(教师图画激趣,学生分小组自主、合作完成)。

读完了课文,我们就初步理解了课文的意思.要想读得声情并茂,我们还要学习课文的意思,深入了解作者表达的感情.根据课文注释,发挥想象,再现这首词描绘的情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不知道月宫中的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

分析:诗人问月问年,发挥了奇特的想象.表达了对天上宫阙的向往.为什么向往呢?因为作者政治失意,内心激烈的矛盾.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我想驾着长风回到天上,但又恐怕经不起那月中宫殿的高寒.

分析:诗人为什么想要乘风归去?想要离开现实,幻想忘掉一切,使精神有所寄托.但“又恐”,说明他又有所顾虑,未能忘情于现实.这里,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哪比得上人间?

分析:月下起舞令词人陶醉,这里没有天上的高寒,却有人间生活的美好.作者的思想由天上的幻境回到了现实.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问题二:在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喜欢的理由.自由发言,领会词意,词人的感情.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句写出了他对着自己的影子翩翩起舞,说明当时没有别人,表达他当时孤独心情,何似在人间的意思是不如在人间,表现诗人对人间生活的热爱.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还有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安于现状.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是表现作者对月亮的埋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对与弟弟天各一方的遗憾和无奈.所以他用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这一自然的普通规律来自我安慰,自我释怀.这种胸怀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句是表现诗人在中秋节饮酒时的发问,这句话的意思是明月是什么时候就有的,我端起酒杯来问苍天.在这里作者把天想象成能与之对话的对象,他不把天看成是高于自己的、主宰一切的神圣,应该说表现苏轼的豪放与浪漫.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一句表现作者的一种美好的祝愿.祝愿兄弟俩的情谊开长地久,同时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弟弟的思念之情.这句话不仅表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而且能推而广之,表示对天下所有与自己有类似情况的人一种良好祝愿.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因为这句话是写景句,表现作者因为思念而心绪不宁,辗转难眠的情景.

师:好.大家刚刚很积极参与到了我们的课堂讨论中,我想通过讨论,大家一定对这首词有了更深的理解.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思念弟弟而作,把兄弟之情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对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进行了深层次的思考.

在文学史上,还有很多优秀的咏月诗词,有的优美动人,有的沉郁深刻.说说你收集的咏月名句,并说说喜欢的原因.分析:说说喜欢某首诗的道理,可以从分析其思想,鉴赏其艺术着手.

师:这首词的想象与抒情都是围绕着什么来进行的?

生1:我失败时,大多是靠老师和父母帮我从苦闷中解脱出来,我自己一般做不到.

师:相信今天的学习以后,你自己拯救自己的成份会逐渐多起来的.

生2:我以后遇到挫折,我会有苦闷,但不会消沉.因为人生很难一帆风顺,十全十美是不可能的.我会认真分析原因,吸取教训,从头再来,努力去争取成功.

生3:……。

生:同意!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语段,请同学们根据语境,填入《水调歌头》中的词句,并思考概括这样的词句可用于怎样的语境中.(发下讲义,学生读读议议,开始练习)。

语段一:

李意民还是那样,极度的表现欲,史见他将袖子捋得老高,端起啤酒瓶:

“哥们,来,干了它,虽说我们已经五六年没见了,但我仍时常怀念当年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豪情与浪漫.”

说完他咕咚咕咚三口并作二口地将一杯啤酒喝了下去.……。

(摘自李晓羊《友情》)。

语段二:

语段三:

师: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语段一中我认为应填“把酒问青天”,因为语境中提示豪情与浪漫,所以这句最合适,我认为这句可用于表现极有豪情与气概性格的人物身上.

生:语段二中填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因为这里姚烨将与我分别,我认为这句话还可用于人物失意时、分别时自我安慰.

生:我在语段三中填入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因为这里的我显然为白天的事辗转反侧睡不着,说明我内心有矛盾、有斗争,所以填上这句.

八、音乐欣赏。

先播放古人吟读的词作,再播放今人王菲演唱《明月几时有》的flash,一首词作让古今时空得以沟通.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词是可以唱的,至于古人是怎么唱的,我们不得而知,下面请欣赏王菲唱的《明月几时有》,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背诵这首词是我们这节课的学习重点之一,让我们通过“音乐欣赏“来加强记忆.

(1)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

(2)第二次播放,让学生轻声跟唱.(提醒:歌词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有别于课本的“何事偏向别时圆”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版本的缘故.)。

听音乐可放声跟唱.加强背诵.听完一遍,回到首页齐读课文.(或背诵)。

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文化内涵的积淀关键在于平时不断积累,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多关注有生命力的和自己喜欢的古诗文加以积累,同时学以致用,培养自己运用自身已积累古诗词的能力.

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水调歌头教案

1.学习本课生字词,积累名句,培养审美情趣。

2.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的文学意境。

3.体会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1.体会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2.感悟词作的文学意境,培养审美情趣。

一、导课,板书课题,了解词人。

1.在大自然的景物里,月亮是很富有浪漫色彩的,她很能启发人的艺术联想。一钩新月,会让人联想到初生的萌芽;一轮满月,会使人联想到美好和圆满;月亮的皎洁又常常让人想到光明磊落的人格。在月亮身上集中了人类许多美好的理想和憧憬。苏轼是一个性格豪放、气质浪漫的诗人,中秋之夜、大醉之中,他会由皎洁的月亮想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试读课文。

2.苏轼是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豪,你对他了解多少呢,请简介苏轼。

二、初读课文,指导朗读。

三、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1.同桌交流。

2.集体交流。

四、精读课文,把握情感。

(探究学习)。

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该如何去领会?

(教师总结)。

1.词人通过是“回天上”还是“在人间”的犹豫表达出“出世”还是“入世”的心理矛盾,同时也用“天上”、“人间”暗指“朝廷”、“地方”,以高处之寒隐喻自己受党争迫害的政治遭遇,虽有寂寞、惆怅之感,却最终以对生活的热爱排遣了忧郁,对月起舞,表现出积极乐观的情怀。

2.“不应有恨,何事常向别时圆”以反诘的语气、埋怨的口吻向月亮发问,“不应有恨”而恨在其中,恨亲人难聚、恨命运多乖,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以其高度的智慧吟唱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诗句,旷达、乐观的对待不幸,发出了“千里共婵娟”的美好祝福。

五、赏读课文,品味意境。

(教师小结:词人开篇发问:“明月几时有”,似在追溯月的起源,又像是在感叹造化的巧妙,表达出对明月的赞美之情,暗示了明月之美。紧接着一句感叹“今夕是何年”,是呀,今天到底是什么日子,月儿怎会如此美好?“高处不胜寒”明写月宫的高寒,暗示月光之皎洁;月下清影更显月之明亮;末笔“千里共婵娟”更是把一轮皓月悬挂在你的眼前,定格了一轮皎洁的玉盘。

读词时,我们常常感受着诗人寂寞、伤感、乐观、旷达等情感及其变化,却也时时能感受到月夜的静谧、月色的皎洁,正是缘于本词优美的意境。)。

2、下列诗句与本词中的哪些句子意境相通?

l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l我歌月裴回,我舞影零乱。

l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六、总结学习方法。

(初读,疏通文意________精读,把握思想________赏读,品味意境。)。

七、课内背诵。

八、布置作业。

《水调歌头》教案

1、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词义、关键句子表达的深刻含义。

2、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反复诵读、学习欣赏咏月诗词的方法。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感受作者豁达的情怀。

把握作者的思想——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同学们谈谈在中秋赏月的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背景资料: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人的抒情之作。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作于丙辰中秋节。当时作者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我能行。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明确: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

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

小组讨论:

a、不愿意回朝廷做官。

b、人世间世态炎凉。

c、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感到孤寂。

5、音乐欣赏。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感受其中的情感。

6、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明确: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积累:写6句关于月的诗句。

水调歌头教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水调歌头》教案

1.知识目标: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歌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了解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3.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慨,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词中情景交融的特点。

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

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习词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诵读法、品味法、创设情境法、竞赛法、合作探讨法。

(一).导入新课:欣赏月夜图片,创设情境

生举例后师带读这些诗句。

一轮明月牵动了无数古人的情肠,月在古诗里给人的感觉是温柔多情的:要么是谦谦君子,要么是窈窕淑女,要么象征着团圆,要么暗示着分离。诗人们或借月抒写相思愁绪,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宋代的文学大家苏轼对月亮也是情有独钟。

回忆苏轼另一篇短文《记承天寺夜游》,带入对新课的学习。在这篇课文中,我们了解了苏轼的豁达乐观的情怀。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900年前丙辰中秋的夜晚,再一次走近苏轼,赏明月清辉朗照大地,品经典美文感悟情怀。(板书课题、作者。)

(二).初步感知

1.指导生明白“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词牌名”。一首词可以没有题目,但必须要有词牌名。

2.清朝词评家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里曾道:“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足可看出这首词在文学史上的影响之大。

3.指导生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作者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到山东密州任太守,政治上不得意,理想和现实发生尖锐冲突。苏轼的弟弟苏辙被贬谪到离苏轼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已有七年没有相见。又加上丧妻别子,心情压抑,形单影只。中秋望月,难免抑郁感伤。

(三).出示课文的生字,扫清阅读障碍

(四).作者简介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并称为“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文忠公”。豪放派词人,其诗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可让生自由发言,然后师总结。)

(五).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快速进入情境。

2.听完后请学生思考:在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生配乐自由放声朗读。

4.请一名同学为大家朗读课文。后请大家评价:他读得怎么样?

生自由评价,以此提高同学的听读水平。

5.师读小序,男生上阙,女生下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质疑问难,理清层次

1.师生同读小序后,提问:小序交代了什么?(透露了写作本词的时间和目的。)

2.从小序的“兼”字可以看出文章至少写了几方面内容?

3.投影九幅图画,并跟读。

4.鼓励生质疑问难,提出不懂的问题,然后小组讨论,疏通文义。

5.总结全词的内容。(对所有问题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6.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洒脱——祝愿)

7.引导生学习文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特点。

(七).与文本对话

诗词总是以最精炼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因此对文中的精美词句要会赏析品味。

思考:这首词中你最喜欢哪一句或哪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生自由发言,师适当引导)

如:(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全。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人月无常,自古如此。这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这样,惟望各自珍重,希望从共赏美好的明月中得到人生慰藉,释却离怨。)

(八).与作者对话

出示话题:读你的词,其实是在读你。

1.对你的情感,我能理解的是……对你的人格,我最欣赏的是……

2.我想对你说……(生自由发言,师适当指导,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九).作业

1.熟读背诵课文。

2.把整首词改写成散文。

3.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与同学合作)。

(十).拓展与延伸

欣赏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在优美的歌声中进一步去体会作者的情怀。

(十一).小结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

明月不老,经典永远不朽;明月不老,精神永远年轻!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请常读一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水调歌头教案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我们传统意识中,每年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最圆最亮的。不知道同学们在往年看中秋圆月时有何感受?今天,我们不妨来欣赏宋朝著名诗人苏轼的咏月名篇《水调歌头》。看看他的感受如何。

1、对照小序部分简介词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创作时间及创作原因。

2、初读全诗,感知内容。

(1)学生读书下注释。

(2)由学生迅速自读课文。

(3)点一生朗读(学生点评后,教师总结点评)。

(4)全班齐读。

3、疏通全文。

(1)学生对照全文,自主疏通全文,并记下读不懂、有问题的地方。

(2)小小组交流问题。

(能小组内解决的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有组长整理提出)。

(3)全班交流、解决问题。

(4)打出全文注释,学生自主整理在课本上。

(5)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4、能力训练。

(1)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5、问:比较《十五夜望月》,你喜欢哪一篇?讲讲理由。

6、音乐欣赏。

(2)第二遍播放,学生轻声跟唱。

7、学生总结。

(1)一生总结本课教学思路。

(2)由学生总结学习本课的收获。

三、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一、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宋代文学家,与父苏洵、弟弟苏辙同位于“唐宋八大家”之列。他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散文、诗、词、书、画等方面成就都很高。其词开创了一个新的流派,表现为题材新、形式新、风格新,具有豪壮、雄浑的风格,使宋代词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后南宋辛弃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有《东坡全集》等。

二、故事背景。

“水调歌头”是词牌名。本词无题目,为了与其他同词牌的词区分开来,常用词的第一句来充当题目。《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政治上失意,与弟苏辙也已多年不见,中秋对月,心情抑郁惆怅,遂作此词。

三、课文翻译。

1、原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注释:

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

子由:即苏轼的弟弟苏辙。

译文:宋神宗熙宁九年的八月十五,(我)欢畅饮酒直至天亮,醉醺醺的,写下这首词,同时(借此)表达对弟弟子由的思念。

2、原文: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注释:

把酒:举起酒杯。

阙:皇宫大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

归去: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美玉做成的楼宇。这是想象中的仙宫。宇,屋檐,引申为房屋。

不胜:不能承受。

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3、原文: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释:

朱阁:朱红色的楼阁。

绮户:雕花的窗户。

恨:怨恨。

何事:为什么。

共:一起。

婵娟:姿态美好,这里指月亮。

译文:月光从朱红色楼阁的一面转到另一面,低低地透进雕花窗户,照着不眠之人。月亮对人不该有什么怨恨,为什么它老是在人们离别时圆呢?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乐,月亮也会阴藏晴出,时圆时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得圆全。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美好的月光。

四、问题归纳。

1、“高处不胜寒”有怎样深刻的含义?

这句词不仅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还包括不愿回朝廷做官,厌恶朝中的党派相争、钩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含义。

把上天说成是“归去”,是因为在作者看来,也许那美好皎洁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然而真要弃绝人世,飘然仙去时,作者又犹豫了,通过“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把那种既向往天上又留恋人间的矛盾心理十分含蓄地表现了出来。

3、赏析词中的“转”“低”“无眠”。

“转”和“低”都是指月亮的移动,暗示夜已深;“无眠”泛指因遭受分离之苦而难以入眠的人,表现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深。

4、你是如何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

从个人的悲欢离合引出月的盈亏变化,对月表示原谅,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月亮的阴晴圆缺,犹如人的悲欢离合,是必然的规律。既如此,就不必慨叹和悲伤了,表现了词人心胸开阔、情怀旷达的一面。

五、课文主题。

《水调歌头》词的上片写词人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下片写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表达了词人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之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若论苏轼的词作,不能不提他的《水调歌头》,这是一首在文学史上负有盛名的词。

词前的小序,叙作词原因,领起一篇。中秋节本是团圆节,但苏轼写此词时,自己在密州太守任上,弟弟子由则在济南,两地相隔虽不大远,两人却有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所以东坡月夜抒怀,特地交待了产“兼怀子由”。

词的上片,写词人月下欢饮时的联想和想像。

词一开篇接连两个发问,其一,天上的明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其二,不知月亮上,“今夕是何年”?这样的问题李白也曾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相比之下,苏轼这一问,问得更痴迷。很明显,词人因思亲情切而生寂寞之感,不由把酒问月,并想像着月宫今夕的情景;当他想到月宫的清寒,又不免迟疑起来,于是词人转而安慰自己:在天上起舞,只有清冷的影子相随,怎么比得上留在温暖的人间呢?词中隐约透露出在现实中苦闷难遣,欲求解脱的情绪。

词的下片,写词人月下“无眠”的情状及对人生的深思、探求。

下片除开头写月移光转而外,以下全属内心独白。第一句就把月光拟人化,写出了月光流动的感觉,同时也带出因离愁别苦而“无眠”的月下人。月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词人不禁埋怨起一轮圆月了:“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是,月亮你不应有什么憾事,为什么偏偏在人们别离的时候显得格外的圆?此设想甚奇,但词人又调转笔锋,作了一番宽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这是人生和自然的规律,自古以来就是这样,所以实在用不着特别地悲伤。这样层层推进,愈进愈深,释却离怨,于是最后使两句表达了诗人不为离愁别苦所束缚的乐观思想:“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只愿别离的人们各自珍重,远隔千里,共浴月光,一同欣赏中秋月明之夜美好的景色。

这首词虽有感伤情调,但并不使人感到难堪的压抑,词人的豁达胸襟仍处处可见。他把“天”和“月”都人格化了,上片问天,下片问月,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丽的境界。应当指出,词人的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在经过一番认真探求之后,他终于得到了人生哲理的启迪。可见,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这首词几乎句句写月,词意优美,令人玩味不尽。全词既充溢浪漫情怀,又抒发现实感受,字里行间都流露出词人乐观旷达的情绪。这首词写得实在好,后世许多中秋节不能团圆的人都愿意从这首词中寻得安慰,称誉它为最好的一首中秋词,并不为过。

水调歌头教案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

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一.导入新课:(引词)。

二.初步感知:教师播放《明月几时有》歌曲,多媒体配以优美画面。

三.指导学生朗读:(诵词)。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2.)手打拍朗读、足踏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跟读)。

要求: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

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四.整体把握诗意(析词)。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2.)教师设计相关问题,知道学生解读诗意。

a.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

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

难全。

五.品诗。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3.)问: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那些词句上?

(学生活动)学生畅谈对这一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水调歌头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感情。

3、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配乐范读、打拍朗诵、足踏朗诵,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充分体会作品的节奏、韵律,感受其声韵美。

2、利用“主题”来建构以中秋月亮为题材的诗词从而学会对诗词的对比、区分与整合。

3、古诗四步教学法:知诗-诵诗-析诗-品诗。引导学生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最终背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再现诗的意境达到感染学生的目的,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并以次激发学生的想象进行创造,沟通课内外,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审美情趣,培养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领会诗意,体会诗意,并积累名句。

重点突破:多形式反复诵读,情景教学,名句赏析。

教学难点:借助想象,感悟意境,深刻体味作品所蕴涵的情思,理解诗人的豁达乐观情怀。

难点突破:利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名句赏析、讨论合作,帮助学生了解情感,引起共鸣。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情景教学法。

3、讨论点拨法。

4、古诗四步教学法。

学习方法:

1、朗读理解。

2、小组合作。

3、发挥想象教学用具:

《春江花月夜》磁带、多媒体课件、《明月几时有》歌曲磁带、《水调歌头》书法作品。

教学过程:

(1、)教师范读全词(配以《春江花月夜》),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诗意。

提示重点字读音(多媒体出字)。

阙(que)琼(qiong)绮(qi)胜(sheng)。

(3、)抽生读,配乐。

要求:字正腔圆,正确断句。

(4、)分男女生分上下阙读要求:抑扬顿挫,略带感情。

(1、)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教师提供背景,学生参考助读资料。

d、上下阙的联系何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并作补充讲解。

我欲何似。

上阙:饮酒问月――幻想上天――――——热爱人间身世之感又恐。

无眠但愿。

下阙:月圆人离――难眠怀弟――――——美好祝愿思弟之情难全。

(1、)学生发挥想象,描绘意境。

教师利用音乐烘托,多媒体画面激发兴趣,散文描述来激发学生想象,并带领学生进入意境。

(2、)(学生活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让学生自述眼前画面,师生互相补充完整。

2、名句互通,踏雪寻踪、联系课堂内外。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李白《月下独酌》。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俯之任蜀州》。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六、总结:这首词虽饱含人生哲学,但它是通过一个完美的文学意境来表现的。我们感觉到那中秋之夜美好的月色,体会作者丰富的情感,而不是枯燥的说教。词中虽有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情与理的矛盾,但最后还是以理遣情,不脱离现实,无悲观消极情绪,却是豁达乐观的祝福。怪不得人们说:“中秋词自苏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

七、齐诵本词。要求:沉浸词中,饱含感情,读出感情的起伏变化,读出全诗高潮。

《水调歌头》教案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选自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五单元。本单元教学重点是诵读古代诗文,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本课的重点是训练学生朗读诗词的能力,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古代诗词中的运用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能力;领会诗词所表达的强烈的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依据: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课程总目标以及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目标的相关内容阐述和初中语文第四册教学参考书中对此课的教学重点提示。

1、原有知识状况;学生在初一一年额初二上学期已经接触了的唐诗宋词,对苏轼有了一定的了解。

2、学习需要;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并列的三座高峰,作为宋一代文学的代表,学生对宋词有一定的了解但不够全面。苏轼是北宋最伟大的文学家,学生对苏轼的宋词有一定的好奇心和兴趣,渴望对其有更深的认识。

3、学习风格;自主,合作,探究。

文学常识介绍

对词的相关内容的介绍

对词人苏轼的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介绍。

内容解析

疏通文意。

整体感知。

深入理解。

一.普适性目标:通过联想和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行为目标:1、能通过听这首词的录音,认真体味这首词的意境

2.能通过想象这首词的图景,联系中秋节的氛围感受词人的心境。

3.能通过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把握感悟意境。

二.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联想、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行为目标:1、能够流畅地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词。

2、能通过学习完这首词以后发挥自己自己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续写一片小作文。

三.普适性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行为目标: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的认识呢个态度,和自己在学完这首词以后的心理变化。

重点:理解词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联想和想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

两课时

收音机,朗读带,多媒体(在有条件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月牙或者是在多媒体上放一张月亮的幻灯片,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如果有困难也可与同学小声相互启发、相互讨论,然后找学生起来回答,同学补充。

接下来老师播放这首词的录音带,联系当时的情景和作者的身份让学生自己感悟其中的思想感情。同学们可以相互讨论自由谈论。

二.揭示知识

说起月亮,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人说,中国人随便拿起一本古人的诗集,抖一抖,叮叮当当地会掉下好多“月”字来。千江有水千江月,掬水在手月在手。真的,中国诗人眼中的月亮一片冰心:它引动乡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它传送友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它安慰游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啊,好诗多在明月中,诗人都拿月亮来抒发自己的情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与月亮有着不解之缘的苏轼的《水调歌头》,看看它将围绕月亮身我们诉说什么。这首词是苏轼在仕途失意的一个中秋之夜写下的。(给学生明确本堂课的学习任务,并请同学们猜想作者在这首词中借月亮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讲授知识

(一)文学常识介绍;

1,介绍有关词的知识

词:又叫长短句,也有的又叫“曲子词”、“乐府”等、词是古代适合合乐歌唱而产生的一种新诗体,(即“倚声填词”)。

曲牌: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的曲调名(曲牌),它规定了可供演唱的词的音乐,也规定了作为歌词的“词”的字数、句数、韵数、韵位等。

阕:是词的段落,也叫片。分两段的第一段叫上阕;第二段叫下阕;另外词的一首不分段的也称一阕。

词概括乐调长短,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慢词)。词远在梁代时已有雏形,晚唐定型,盛于宋朝。

小序:是交待了写作时间、背景,写作的缘由等这类说明性的文字。

2、对苏轼及其写这首词的背景的简单介绍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内容解析

根据注解,疏通文意:

1、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皎洁的明月何时出现,我端起酒杯询问青天

把酒:端起酒杯

该句是化用李白的《把酒问月》中“青天有月何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2、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不知道月中宫殿,今晚该是哪一年。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处在政治失意的时候,这首词反映了他内的矛盾:冷漠的现实使他得不到安慰和满足,因此萌生了乘风归去,飘然高举的奇想。

3、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高处不胜寒。

我想驾着长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归去:这里是指回到天上去。

琼楼玉宇:指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吸引着他,使他处在矛盾之中。

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

弄:是一个千古称颂的动词

这时作者的思想从天上的幻境回到地上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人间生活的赞美和热爱。

5、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月光转过朱红色的楼阁,贴近雕花的窗户,照着离人不能成眠。朱:红色,正红色

绮户:雕花的窗户

这里既写月,又写月下离人。这就自然过渡到怀念子由的手足情深。它跟人有什么怨恨,为什么总是在别离时又亮又圆?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亮无可奈何的发问。但词人很快不领悟到离别是人生无法解决的永恒的遗憾因而自解自叹了。

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情自古以来难得圆全。词人言下之意就是说,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7、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词人希望共赏明月中互相慰藉,这样就可以做到“不应有恨了”。全词以美好的境界结束,是积极乐观的。

(三)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1、词的上、下两阙主要写的是什么?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2、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3、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实景:明月、酒、青天,“我”、风、清影、朱阁、绮户

虚景:宫阙(琼楼玉宇)

4、哪些地方用到了想象?哪些地方用到了联想?

联想:由明月(月圆)-团圆(人圆)

想象:明月-宫阙-琼楼玉宇

联想:由一个事物想到另一个事物叫联想

想象:创造出新的形象或意境叫想象。

5、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

第二课时;

(三)深入理解(学生自由发挥)

1、先独立思考下面问题,然后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后发表自己的看法。

苦闷,忧伤,惆怅,难过等

矛盾,害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斗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2、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3、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学生探究、讨论,老师巡视、参与、指导)

4、全班同学再齐读全首词,归纳总结出作者的心理变化历程。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四)品味

1、通过学习这首词,你最喜欢词中哪一句或几句?请说明理由。

2、配乐朗读,品味意境。

1、回忆自己曾经遭遇过的不如意的事情,用简洁的语言把事情的经过以及自己当时真实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2、今后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将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不顺心、不如意的事,学习了这首词后,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呢?谈谈自己的看法。

3、放两张艺术性强的幻灯片,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去想象图画。

在运用联想和想象之前前弄清楚联想和想象的区别。

(珍珠,月亮,地球,洋葱,鱼目等等)

(猴子捞月,登天计划,天空等等)

【总结概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词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对苏轼这位大文学家也有更深的认识。掌握了想象和联想的艺术手法。更重要的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词美感的同时体会到了那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时常会遇到很多的不如意的事情,那我们怎么去迎接生活的挑战呢?我们应该是:失意时,莫伤悲;苦闷时,莫彷徨;失败时,莫气馁。正视失败,迎接挑战,我们的人生,定会成功。

最后给大家播放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在歌声中结束这堂课。

1、熟读背诵

2、根据对词的意境的理解,给这首词配一幅插图(可以合作)

3、根据下文开头,发挥联想和想象,续写文章、(100字左右)

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皎洁的明月,思绪万千…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上阙:望月(写景)情景

下阙:怀人(抒情)交融

苦闷——矛盾——豁达——祝愿

水调歌头教案

一、关于苏轼: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宋仁宗嘉祐二年中进士,宋神宗时,王安石实行变法,他持不同政见,因而被外放到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县)、徐州、湖州等地作地方官。后被新党中部分人罗织文字狱,兴起“乌台诗案”,下狱,经救援出狱,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团练副使。旧党执政后,被招还,任翰林学士、礼部尚书。但又与旧党意见分歧,遭排挤出任杭州、颖州等地地方官。当变了质的新党再度上台,苏轼又被贬到惠州(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岛儋县)等地,徽宗即位时遇赦北还,死于常州。

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等各个艺术领域都有杰出的成就。它的诗歌题材广泛,敢于反映现实生活。他的词,开拓了词的境界,其风格豪放婉约兼而有之。他的散文挥洒自如,随物赋行,写景抒情,十分自然。有《东坡全集》。(参考内容: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如《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二、词的简介:

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从配音乐这一点上说,它和乐府是同一类的文学体裁,也同样是来自民间文学。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也叫“长短句”。

词一般以“阙”或“片”为单位,一般认为只有一片的.称为“小令”或“单调”(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两片的是“双调”(比较常见)、“三叠”和“四叠”即有三片和四片,比较少见。词必须有“词牌”,最初“词牌”与内容相关,后逐渐成为一种形式,只起到规定字数和格律的作用。

三、写作背景:

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当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与弟弟子由经年未见。这一年即丙辰年(1076年)的中秋节,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词作。

(也可在分析词作的过程中插入介绍)。

(在中秋词中的重要地位: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余词尽废。”)。

四、全体朗读并正音。

五、分析全诗(每一句的分析要点):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借用李白“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诗意,通过向青天发问,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广漠太空的神仙世界。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

笔势夭矫迴折,跌宕多彩。它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亦即“退”与“进”、“仕”与“隐”之间抉择上深自徘徊的困惑心态。以上写诗人把酒问月,是对明月产生的疑问、进行的探索,气势不凡,突兀挺拔。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写词人对月宫仙境产生的向往和疑虑,寄寓着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写词人的入世思想战胜了出世思想,表现了词人执着人生、热爱人间的感情。

小结:

上片表现词人由超尘出世到热爱人生的思想活动,侧重写天上。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三句,

实写月光照人间的景象,由月引出人,暗示出作者的心事浩茫。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两句,

承“照无眠”而下,笔致淋漓顿挫,表面上是恼月照人,增人“月圆人不圆”的怅恨,骨子里是本抱怀人心事,借见月圆而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三句,

写词人对人世悲欢离合的解释,表明作者由于受庄子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一种洒脱、旷达的襟怀,齐庞辱,忘得失,超然物外,把作为社会现象的人间悲怨、不平,同月之阴晴圆缺这些自然现象相提并论,视为一体,求得安慰。

结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转出更高的思想境界,向世间所有离别的亲人(包括自己的兄弟),发出深挚的慰问和祝愿,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的意蕴。词的下片,笔法大开大合,笔力雄健浑厚,高度概括了人间天上、世事自然中错综复杂的变化,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的生活的向往,既富于哲理,又饱含感情。

小结:

下片融写实为写意,化景物为情思,表现词人对人世间悲欢离合的解释,侧重写人间。

六、总结。

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

这首词是苏轼哲理词的代表作。词中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永恒的宇宙和复杂多变的人类社会两者的综合理解与认识,是作者的世界观通过对月和对人的观察所做的一个以局部足以概括整体的小小总结。作者俯仰古今变迁,感慨宇宙流转,厌薄宦海浮沉,在皓月当空、孤高旷远的意境氛围中,渗入浓厚的哲学意味,揭示睿智的人生理念,达到了人与宇宙、自然与社会的高度契合。

七、拓展延伸: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有关中秋月亮的古代诗句: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谢庄《月赋》。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李白《把酒问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