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写作 > 初中生读后感 > 读袁隆平传读后感范文(13篇)

读袁隆平传读后感范文(13篇)

时间:2024-01-08 07:50:37 作者:雁落霞

读后感是对所读内容的倾诉和反思,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品味和感受其中的内涵。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我们可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表达观点的能力。

《袁隆平》读后感

“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当我在《袁隆平》这本书读到这句话时,伤佛一缕阳光直射进我的房间里,不仅照亮了房间,也照亮了我的心田,感到温暖又明亮。

袁隆平爷爷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稻走向世界、覆盖全球梦。做梦容易但要把梦变成现实确是困难重重,他的研究被学术权威反对过,试验田被恶意毁过,多次遭遇减产、绝收。但他意志坚定、勇于创新,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穿梭在稻田和实验室,反复研究、应用、推广杂交水稻技术,让中国几十亿人吃饱饭,不再饿肚子。

袁隆平爷爷一辈子躬耕田野,苦心钻研,始终以祖国和人民的需要为己任。我被他这种坚持不懈、永不退缩的.精神所震撼。它好像就是一盏明灯点亮了我心中的某个角落,我好喜欢这种感觉,有一种与老朋友重逢那样的兴奋。

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自己。两年前,我非常羡慕哥哥和小棋友们去全国各地参加国际象棋,也决定要学习国际象棋。一开始,我斗志昂扬,大有”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架势,每天认真做战术题、下棋。可好景不长,随着难度的增大,越来越繁琐的开局让我绞尽脑汁时,我开始退缩了,觉得国际象棋太难太枯燥了,不管爸爸妈妈如何劝说,我都坚持己见,放弃了。现在想想真是后悔,要是坚持继续学下去该多好,不仅提高了专注力,还锻炼了思维。将来还可能为学校争光,为祖国增光。

今后,我一定要做一颗好种子,不管是刮风还是下雨,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我都要把根深深扎进大地,不断汲取营养。不惧挫折,不畏艰辛,只为长成参天大树,为祖国母亲遮风挡雨!

《袁隆平》读后感

最近,我一直在阅读一本书——《中国科学家:袁隆平》,我被里面的故事深深打动,所以很想分享给大家。

这本书分为六个章节:与众不同的求学生涯,斗志昂扬的探索时期,踏上育种新旅程,功成名就以后,别样的印象和永不停歇的脚步。

我最喜欢第三章,这一章讲述了袁隆平在试验时遇到的一些困难,如五一八毁禾案、天气因素等。但无论多大的困难,都没能阻止袁隆平前进的脚步。1968年,袁隆平跟他的助手们去了海南,那儿条件落后,住着茅屋,还有无数老鼠、蚊子来折磨他们,但这些外在条件对于有着坚定意志的科学家来说都是可以克服的`困难。终于,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袁隆平的不懈努力下,发现了一种雄性不育株:“野败”。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深体会到袁隆平工作的艰辛和不易,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电闪雷鸣,袁隆平都必须照看好稻苗;无论实验成功与否,袁隆平始终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在研究的道路上不断前行。也正是因为有袁隆平这样的科学家,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作为祖国的未来,我们应该学习袁隆平爷爷身上那股迎难而上、勤奋踏实的精神,在自己的学习道路上不断前行!

读完袁隆平事迹的读后感

20xx年9月7日,是袁隆平90岁阳历生日。他在家中许下生日愿望,希望自己领衔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双季亩产3000斤早日实现。去年,第三代杂交水稻单季亩产取得2092.6斤的成绩。袁老的生日愿望透露出无尽的家国情怀,我们共同企盼着袁老的生日愿望早日实现!

袁老身上有很多标签,比如“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杂交水稻之父”“魔稻祖师”“最酷的90后”“90后梗王”等等。这些标签或大气、或诙谐、或酷炫,反映的是这位“90后”老爷子热爱田野、热爱人民、热爱生活的本真。而这些品质,是需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学习的。

也有荆棘坎坷的泥路,但是只要我们把心沉下去,一定可以在把泥泞小路变成康庄大道,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基层党员干部要永远热爱人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为人民服务是伟大而光荣的事业,袁隆平强调,不能搞牺牲产量来求优质,为了国家粮食安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消费需求,“应该要搞既高产又优质的800公斤的”。正是如同袁老这样伟大的科学家热爱人民、不断奋斗,才让我们解决了吃饱和吃好的问题,从而“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应如此,对于人民要心存热爱,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平凡的岗位上为人民谋福祉、谋利益,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我们依然要热爱生活,“以苦为乐”,开心过好每一天。唯有此,我们才能不为生活所累,也能更好集中精力为党和国家的事业奋斗终身!

我们广大基层党员干部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以另一种方式去守护袁老深爱的伟大祖国!

星光不负赶路人,功夫不负有心人。袁老的禾下乘凉梦终会实现的。

读完袁隆平事迹的读后感

他说,不能再让中国人饿肚子。

他说,我们要摆脱饥饿的日子。

他,是书本上我们敬仰和佩服的偶像;他,是千户万户中华儿女的成长力量,他就是中国伟大人物——袁隆平,袁爷爷一生致力于研究水稻,一片片良田,一亩亩收获的种子,是爷爷一辈子的心血。

在书中写道:粮食限量供应,肉类食品更是少见,学校食堂在米饭里加了苏打,经过两次蒸煮,米饭的体积增大了,刚吃完饭会感到肚子被撑饱了,可是很容易就消化了。袁爷爷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哀痛也是无奈,是决心奉献也是信心满满,他知道,饿着肚子是什么感觉,他也知道,未来的生活中,只有靠中国人自己,才能真的救国救民,所以,他刻苦钻研,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将中国的国土情况结合起来,在中国土地上,努力开拓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天地,最终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

从我记事以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就教育我,不可以浪费粮食,吃饭的时候不能剩饭,因为只有自己真的经历过贫穷的日子,知道饿肚子是什么感觉,才能真的懂得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伟大人物的一生都是在奉献的,将自己的生活奉献给事业,将自己的人生奉献给国家。杂交水稻的问世,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我们再也没有粮食紧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饭吃,那种黑暗的日子过去了,迎接而来的是一片光明。没有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但却一直享受着前人赠予我们的美好生活,我想,我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因为我不能替先辈们忘却黑暗。

袁隆平爷爷的一生是光明的,他用自己的力量去照亮了中国的大地,就是这样一位伟大人物,在不久前,与世长辞,留给我们的是稻香与丰收,带走的是我们的牵挂与惦念,我想我会一直记得,我们中国的稻米,是一位敬爱的爷爷用一生的心血研究出来的。

袁隆平东方稻神读后感

他说,不能再让中国人饿肚子。

他说,我们要摆脱饥饿的日子。

他,是书本上我们敬仰和佩服的偶像;他,是千户万户中华儿女的成长力量,他就是中国伟大人物——袁隆平,袁爷爷一生致力于研究水稻,一片片良田,一亩亩收获的种子,是爷爷一辈子的心血。

在书中写道:粮食限量供应,肉类食品更是少见,学校食堂在米饭里加了苏打,经过两次蒸煮,米饭的体积增大了,刚吃完饭会感到肚子被撑饱了,可是很容易就消化了。袁爷爷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烙印,是哀痛也是无奈,是决心奉献也是信心满满,他知道,饿着肚子是什么感觉,他也知道,未来的生活中,只有靠中国人自己,才能真的救国救民,所以,他刻苦钻研,一次又一次地试验,将中国的国土情况结合起来,在中国土地上,努力开拓出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天地,最终研究出了震惊世界的杂交水稻。

让中国人民看到了希望,我们再也没有粮食紧缺,再也不用担心没有饭吃,那种黑暗的日子过去了,迎接而来的是一片光明。没有出生在那样一个时代,但却一直享受着前人赠予我们的美好生活,我想,我没有资格去浪费粮食,因为我不能替先辈们忘却黑暗。

读完袁隆平事迹的读后感

袁隆平的形象可谓“几十年如一日”的“农民本色”——瘦小身材,背微驼,但也就是他,获得了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证书和500万元的高额奖金。“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获奖,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他不仅仅搅动了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1976年,袁和助手培育的三系杂交水稻“南优2号”在全国大面积推广,比常规水稻平均增产20%,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38亿亩,增产稻谷3600亿公斤。

1995年,袁在全国大面积推广两系法杂交水稻生产应用,到2000年全国累计推广面积达5000万亩,平均产量比三系增长5%—10%,续写“东方魔稻”的新篇章。

2000年,“超级杂交稻”到达农业部制定的第一期目标,突破日本专家估算的水稻的理论极限产量,被全国400位院士评选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第一项成果。

2000年12月12日,“隆平高科”上市,成为中国证券市场第一只以科学家名字名民的股票。袁老说,他此刻最大的心愿是利用基因技术育出亩产800公斤的超级杂交水稻,目标是2005年实现大面积推广。

他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知识产权组织“杰出发明家”金质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英国让克基金会“让克奖”、美国费因斯特基金会“拯救世界饥饿奖”、联合国粮7农组织“粮食安全保障奖”、日本“日经亚洲大奖”、作物杂交优势利用世界“先驱科学家奖”、“日本越光国际水稻奖”等八项国际奖。

西方世界称,杂交稻是“东方魔稻”。他的成果不仅仅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并且也被认为是解决下个世纪世界性饥饿问题的法宝。国际上甚至把杂交稻当作中国继四大发明之后的第五大发明,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

文档为doc格式。

袁隆平传学生读后感

袁隆平爷爷他曾经做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经历了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洒满全世界,一位老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个童真的梦想,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卫者!致敬!缅怀!

在暑假我读了袁隆平传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1930年9月7日,袁隆平降临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在年少时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下定决心长大后学习农业技术,并在1949年如愿以偿开始农业学习。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几十年就做这一件事。他对年轻朋友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穷无尽的,要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一直存在着饥饿的威胁。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很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对种子进行改良,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偶然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稻得到启示的。这株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透露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秘密——水稻也可能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从发现这个秘密,到弄清这个秘密的内部规律,再到利用这个大自然的内部规律造福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杂交水稻的研究刚刚起步,就遇到了--的暴风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左”的路线干扰,有人毁禾事件,还有南繁育种时的地震灾害。这些天灾人祸,有时到了“苗毁人亡”的地步,但都没有动摇袁隆平誓把杂交水稻搞成功的决心。

杂交水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袁隆平和他的同事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克服了这些困难,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现在,杂交水稻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且走向了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素质、年纪轻轻的研究队伍正在成长,这都让袁隆平感到欣慰。

他是田畔。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希望、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喜看稻穗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袁隆平读后感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自古以来,粮食对一个国家都是至关重要。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袁隆平:东方“稻神”》这本书,里面介绍的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先锋事迹。

袁爷爷从小就爱思考、爱问问题。有一次,他在饭桌前问爸爸:“中国有这么多土地,为什么还有人挨饿?中国有这么多人,为什么还会受欺负?”爸爸告诉他:“是啊,为什么呢?这些问题,也许将来你会自己找到答案的。”

袁爷爷考进农学院后,一直努力钻研自己的专业。大学毕业后,袁爷爷被分配到一个偏远地方当老师,他想在农业科研上做出一些成绩,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经过一年的科研试验,却失败了。袁爷爷把学生叫到试验田,给大家讲述失败的经验教训。

1969年,袁爷爷去到云南省进行水稻试验,期间遭遇地震,袁爷爷就和他的学生在稻田旁搭个棚子下田干活。凭着这份坚韧不拔的毅力,袁爷爷的杂交水稻技术终于在1972年取得了初步成功,并且在1976年推广到全国。

袁爷爷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袁爷爷曾经说过:“我觉得人就像一颗种子,要做一颗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种子健康了,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我看完袁爷爷的故事,深受震撼。面对成功,不迷失自我;面对失败,不自暴自弃。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一颗好种子!

读完袁隆平事迹的读后感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享年91岁!这真是一个让人震惊又让人难过的消息,我不禁又拿起《袁隆平》这本书反复阅读,多么想把袁隆平爷爷永远留在心里。

袁隆平爷爷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一生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为了梦想,他锲而不舍,带领团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试验田里刻苦钻研,不怕苦不怕累,不断攻克难关,不断实现突破跨越。在他最热爱的田地里终于种出了产量比原来翻很多番的亩产1100公斤超级杂交水稻。他让14亿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能吃饱饭,远离了饥饿。

袁隆平爷爷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身体、精神、情感都要健康,这样我们每个人的事业才能根深叶茂,枝粗果硕。”他用奋斗、奉献的一生为这句话做了精彩的诠释,他自己就是一粒健康、伟大的种子,一粒生命力蓬勃的种子,浇灌一生,长成了科研领域的参天大树,创造出了杂交水稻事业的蓬勃景象,让中国人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要做一粒怎么样的种子呢?我想:种子总是埋在黑暗潮湿的泥土中,想要生长,就必须立下志向,积蓄足够的能量才能破土而出,生根发芽。我要做一粒奋斗向上的种子,不怕困难,练就过硬本领,结出丰硕的果实。

袁隆平爷爷一生遇到过太多的困难、太多的失败,可是他从未停止探索的脚步,八九十岁高龄还在田埂上研究杂交水稻。那么我呢,遇到挫折、困难,难道就要放弃、退缩吗?我突然明白了,没有一粒种子是不经历一番风雨就能茁壮成长的。在袁隆平爷爷精神的激励下,我不断鼓励自己要迎难而上,在篮球体能训练很累时不再偷懒,学会挑战自己,追求更快更好,我的体能越来越好了;在乐器双排键弹奏时遇到比较复杂自己又不熟练的乐曲时,不再半途而废,而学会了坚持练习;在实践探究中,我不再因为操作麻烦而作弊,学会认真思考,学会小组合作,努力寻找解决方法,我的思维越来越开阔了。

虽然袁隆平爷爷去世了,但他永远在我们身边,激励着我努力拼搏,积极向上,激励着我们今天“要做一粒好种子”,明天成为祖国的参天大树。

袁隆平传学生读后感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读完了《袁隆平传》。合上书,我的心情还是久久地不能平静下来。留在脑海中的不再是“杂交水稻之父”的神圣光环,而是老先生身上所散发的人格魅力。

翻开书,那一段段精彩描写把我带到几十年前:“水稻之父”袁隆平他虽为书香子弟,却志在农业。为探索一种杂交水稻的办法,使亿万人免于饥饿,袁隆平战天斗地,想尽一切办法。在经历无数次失败挫折后,终天开创了水稻高产之路。

合上书,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袁隆平为实现自已的志向,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震撼了我。同时更使我明白了:坚持就是胜利的道理。正是有了这个信念,袁隆平面对种种磨难才不气馁。他苦中作乐,挑战权威和饥饿,进行无数次探索杂交试验。功夫不负有心人,袁隆平终于苦尽甘来,一步步走向了成功。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也需要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吗?记得有一次,我练手风琴时,遇到一个超难曲谱。我正想放弃,可想到只有坚持才能有收获的道理,我又坚持往下拉。不会的。地方多弹几遍,积累经验教训。最后这条曲子终于被我克服了。

《袁隆平传》让我懂得了很多,收获了很多。我觉得这本书真的很值得一看,我还要再看一遍。

袁隆平传学生读后感

有一本书,让我回忆起中国的进步;有一本书,让我懂得许多道理,受益匪浅。这本书就是《袁隆平传》。这位“杂交水稻”之父所散发的人格魅力是无人能挡的。

人们心目中的袁隆平,自少年时代便是智慧、执着、诚实、坚韧的典范。因为有了这些美德,他总是以坦然、自信的微笑来面对未来的漫漫人生。他把人生比作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把自己当做一个过河卒子,拼命前进,永不后退。学农,是他人生的一个重大抉择。他把自己喻为一粒种子,不管撒在土地上的任何一处,都会生根发芽。在大学里,他开始接触世界上知名的生物学家米丘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根等的各种不同的学术观点和学术思想,并对他们每个人的学说进行比较和研究。他以为不应该单纯地、被动地去吸收科学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靠理性来判断其价值。在他看来,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来不得半点马虎与虚假。

袁隆平非常崇拜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苏格拉底,因为他总是引导人们认识自我,追求智慧的生活,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维,学会怀疑权威乃至教义。当年的青年知识分子袁隆平坚信“没有错误的实践,只有错误的理论”,于是他既肯于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又重视科学实践,所以总能及时摆脱保守思想的束缚,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功成名就之后的袁隆平,在科研事业中,总是努力开释不绝于耳的纷扰。人毁人誉,概不动心,因为他完全沉浸在开拓创新的快乐之中了。人的一生能够保持对事业的坚守是很不容易的。因为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战胜困难和挫折;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克服自己的浮躁与见异思迁;这样的坚守,就意味着必要的放弃。必要的放弃,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获得。他总是重复着这样一席话:“爱因斯坦的成就是我望尘莫及的,但我要效仿他的精神,失意时不气馁,得意时不忘形,分外之事虽有利而不为,分内之事虽无利而为之,终身安于自己的科研事业。”他就是这样,寒时不心冷,温时不发烧,总是保持一颗平静而淡泊的心,以不变之心,应万变之境。

《袁隆平传》是一本很有教育意义,给人以启迪的好书。袁隆平先生的人格魅力值得我们去推崇,去学习。希望大家也去看一看,说不定你们还可以感悟更多的东西。

袁隆平传学生读后感

今年的暑期我读了很多书,但让我看完有很多思考的一本书是《袁隆平传》。袁隆平爷爷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也被很多农民伯伯尊称为米菩萨。为了让人民不再饥饿,他废寝忘食、日晒雨淋的在稻田里辛勤的进行耕耘实验。他用自己的机智和汗水为人们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杂交水稻,最终将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了800公斤,并推广2。3亿多亩,增产200多亿公斤,增产的粮食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袁隆平爷爷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餐饮问题。

袁隆平爷爷很伟大,对人类粮食的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现在很多人却不珍惜这些来之不易的粮食。近年来,解决温饱已不是人类面临的首要问题,可餐饮浪费现象依然触目惊心,令人痛心!餐桌浪费率高达11%,据测算,-年,我国城市餐饮业仅餐桌上食物浪费量就高达1700万—1800万吨,相当于3000万—5000万人一年的食物总量。最近吃播短视频的兴起,造就了一批以吃为业的“大胃王”,主播们吃下常人无法吃下的食量,为了点击量,为了出名,无下限,并通过剪辑,卡点等手段掩盖边吃边吐的假象,浪费的粮食可想而知,不仅仅是自己浪费,更重要的是舆论导向,错误的引导人们的价值观,超量吃播的舆论导向有悖于“节约粮食”的指示精神,对于减少餐饮食物浪费的要求也是背道而驰,不仅播主们在吃多少要有度,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杜绝浪费,才能形成节约粮食的良好氛围。

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我们要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我们要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我给自己及家人制定了一套杜绝浪费粮食小妙招:有计划地采购蔬菜水果,按照购物清单采购。饭要适量,吃多少盛多少,把碗里的饭吃干净,不浪费一粒米。跟随家人去餐馆就餐时,按人员适量点菜,不浪费,如有剩余打包带回家。留意冰箱存放了哪些食物,不要等到过期才被发现。记录每周扔掉的食品,可以帮助减少浪费,总结出过度购买的惯性模式并允以改正陋习。

我们不要让袁隆平爷爷伤心,不要让那些增产的粮食白白流失,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切实培养节约习惯,光盘行动不要只是一句口号,让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

袁隆平传学生读后感

袁隆平爷爷他曾经做这样一个梦: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经历了半个世纪水稻研究,袁隆平将梦的种子洒满全世界,一位老者,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一个童真的梦想,他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卫者!致敬!缅怀!

在暑假我读了袁隆平传让我带大家了解一下,1930年9月7日,袁隆平降临在北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在年少时对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最后下定决心长大后学习农业技术,并在1949年如愿以偿开始农业学习。

袁隆平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一直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工作,几十年就做这一件事。他对年轻朋友讲,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学问是无穷无尽的,要做好一件事并不容易。

人类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一直存在着饥饿的威胁。我们国家人口众多,特别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发生了全国性的大饥荒。袁隆平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很希望通过自己的科研工作,对种子进行改良,达到丰产增收的目的。杂交水稻的研究袁隆平偶然发现的一株天然杂交稻得到启示的。这株偶然发现的天然杂交稻,透露出了大自然的神奇秘密——水稻也可能通过杂交提高产量。从发现这个秘密,到弄清这个秘密的内部规律,再到利用这个大自然的内部规律造福人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杂交水稻的研究刚刚起步,就遇到了--的暴风雨。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左”的路线干扰,有人毁禾事件,还有南繁育种时的地震灾害。这些天灾人祸,有时到了“苗毁人亡”的地步,但都没有动摇袁隆平誓把杂交水稻搞成功的决心。

杂交水稻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袁隆平和他的同事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支持,克服了这些困难,使中国的杂交水稻研究走在世界的最前列。现在,杂交水稻已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并且走向了全世界,造福世界人民;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里,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素质、年纪轻轻的研究队伍正在成长,这都让袁隆平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