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寄语大全 > 渔歌子古诗教案大全(15篇)

渔歌子古诗教案大全(15篇)

时间:2024-03-02 22:31:07 作者:LZ文人

编写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指导和支撑。小编特意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实践中经过验证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本,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渔歌子教案

1、认识词中的生字,掌握“箬笠、蓑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3、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4、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1,出示柳宗元的《江雪》与白居易的《忆江南》请同学比较二者的区别,引入词的概念,初步了解词的特点。

2,板书课题,读课题《渔歌子》,注意“子”的读音,因为这是词牌名,应读第三声。

1、请学生自由朗读本首词三遍,要求:读第一遍时,把字音读准;读第二遍时,做到字字落实;读第三遍时,能把词的韵味读出来就更好了。

2、指导读好“塞,鳜鱼,箬笠,蓑衣”的字音。

3、理解“箬笠,蓑衣”的意思,教与学生识字辨义的方法。

4、反馈读况。请几名同学读文,其他同学听听是否字字落实了。

5、流利地,字正腔圆的齐读本词。

6、在生读的基础上,师范读,指导学生读出《渔歌子》的节奏。

师:有人说诗词能够传递一个人的情感,能够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其实,诗词在很多时候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幅画面。那么张志和的这首词中呈现给我们的是怎样的画面呢?也就是说:这首词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请同学们边读边找出来。

1、学生边读边找景物。

2、交流汇报。

3、伴随着音乐师读词,学生想象画面: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嗅到什么还想到了什么,这些景物的颜色、姿态是怎样的。

4、先交流感受到的美妙画面,再让学生把整个画面连起来具体生动地说一说,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刚才我们似乎忘了什么?是画中的人,青箬笠,绿蓑衣,只留给我们一个背影,老师相信你们透过这个背影能想象出渔夫的神情。

1、学生想象渔夫的神情。(悠然自乐)。

2、体会渔夫的心情。(愉快、兴奋)。

3、与《江雪》比较,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

4、学生交流为什么渔夫“斜风细雨不须归”

5、引入张志和的生平,进一步理解“不须归”含义。

1、回顾本节课所学,总结学习方法。

2、在配乐中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诵读。

3、在轻松欢快的《渔歌子》的歌曲中结束新课。

渔歌子。

美如仙境。

不须归。

悠然自乐。

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 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 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

1、把握词眼“不须归”,以不同层次的读贯穿课堂,努力营造一个诗意的课堂。

2、通过品味词的语言,还原、丰富词的画面,理解古诗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写作特色。

3、理解诗词与扩大阅读量相合,采用一篇带多篇的做法,提高课堂实效。如:通过对比诵读张松龄、苏轼的词,加深体会这首词的写作特色和词人抒发的感情。

1、认识词中的生字,并会写3个生字。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2、理解《渔歌子》的所表现的`内容、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拓展相关诗词进行对比教学,激发学生自主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和能力,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并描述词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所表现出来的词人所追求的生活情趣。

1、布置学生诵读这首词,查阅有关词人的资料,复习有关词的知识。

2、制作课件。

一课时。

(课前活动:背诵《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唐朝词人张志和最出名的一首词。说到词,我们开学的时候才学过一首,它是?(请生背诵)。

2、关于词这种文学体裁,你有哪些了解呢?(生自由答,师相机强调词的相关常识)。

渔歌子教案

是词,《渔歌子》是词牌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一首词。这首词开头两句写垂钓的地方和季节。这两句里,出现了山、水、鸟、花、鱼,勾勒了一个垂钓的优美环境,为人物出场作好了铺垫。词的后两句写烟波上垂钓。尾句里的“斜风细雨”既是实写景物,又另含深意。这首词通过对自然风光和渔人垂钓的赞美,表现了作者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

原文: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

作者: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网上搜点课件或教案,看看别人怎么教。

1、理解《渔歌子》的词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词。

3、想象“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句话的画面,并描述出来。

学习词的内容,想象词中描写的情景。

结合词句展开想象,并能描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有关词的知识。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读生字:塞箬蓑。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1、《渔歌子》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渔歌子教案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1、音乐2、图片3、作者资料。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你看——”的句式。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板书设计。

渔歌子。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鳜鱼正肥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渔歌子教案

课前谈话:

歇后语比赛:

黄婆卖瓜——自卖自夸。

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

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师:这儿就有一首写孩子钓鱼的诗:胡令能《小儿垂钓》。读读,这小孩钓鱼时做什么了?再读读。

师:知道姜太公钓鱼的故事吗?来说两句。

生:姜太公钓鱼的钩子是直的,而且不放鱼饵。

师:我还听说,他的钩离水面三尺,这能钓到鱼吗?

生:不能,他是在钓有个人。

师:哦,此话怎讲?

生:因为他在等一个好的皇帝来。

师:我明白了,你说的那个皇帝其实是一个王,是——。

生:周文王。后来周文王果然来了。

师:真的,姜太公是钓来周文王对他的重用,果然帮助周武王推翻了暴政,建立周王朝。

一、谈词,了解词牌。

师:在中国的诗歌宝库中,有很多诗词是写钓鱼的。这节课,我们去欣赏唐代词人张志和的词,感受他的钓鱼世界。

二、初读,读得有点“词”味。

师:读这首词,每人最少读三次,第一次,要读得一字不错,字正腔圆。第二次,要读得有板有眼,第三次,如果能读出点儿词的味道来,那你很了不起。

(指名朗读)(读音:白鹭,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桃花流水要读得像画。)。

三、想象,品出词中画。

师:词的作者是张志和,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是他的好朋友,夸他:酒酣兴起,或击鼓,或吹笛,舞笔飞墨。词中有画,画中有词。读了这么多遍了,你眼中呈现什么画面了?(闭目,听老师配乐朗诵)。

师:你的脑海中有些画面了吗?试着读一读,脑中最清晰的那个画面要得让别人也能感受到。

生:(朗读)。

师:读得有点儿画面的味道了,这样吧,动笔划划,这首词中写了哪些景物?(交流)。

师:不仅是这些景物啊,还有很丰富的色彩呢,你看到哪些色彩了?

生:我看到西塞山是郁郁葱葱的,虽然词中没有写到山的颜色。

师:好,透过词看颜色。

生:粉红的桃花一大片。还有白鹭和蓝天的颜色。

生:流水是绿的,因为岸边的树倒映在水中,水也绿了。

生:还有青箬笠,绿蓑衣。

(课件:流水声、鸟鸣声、蛙鸣……)。

师:(音乐)远处,连绵起伏的山云雾缭绕,一群洁白的鹭鸶扑腾着翅膀,飞向青天,近处,桃花盛开了,斜风细雨中,花瓣带着点点晶莹的露珠飘落水中……从你陶醉的眼神中,我看到你心中的画面了,拿起笔,用心写下那画面。

生:(写话)。

生1:我看到……。

师:等等,你站在哪儿看的?

生1:站在西塞山脚下,我看到一群白鹭悠闲得飞着,发出欢乐的叫声。桃花声了,粉红的一大片,倒映在水中,仿佛水也变红了。鸟儿在枝头欢快地跳跃着、唱着歌儿,一位老渔翁穿着绿蓑衣,戴着青箬笠,在溪上钓鱼。

生2:走在小桥上,只看见白鹭在苍翠的西塞山前慢悠悠地飞着,发出悦耳的歌声。溪水唱着歌儿,哗哗地流向远方。吸一口气,还能闻到桃花淡淡的清香。桂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着。蒙蒙的细雨飘在身上,凉凉的,真舒服。老渔翁就这样静静地垂钓。

师:这桃花,这流水,不就是——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吗?来,咱们对读,你读画面,我读诗句。

生:细雨桃花水,轻鸥逆浪飞。

师:桃花流水鳜鱼肥。

(男女生对读。)。

师:这斜风,不就是“吹面不寒杨柳风吗。”?

生:吹面不寒杨柳风,风里带着些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花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师:这正是“斜风细雨不须归”啊!

(男生读画面,女声读诗句)。

师:这细雨,也正是——。

生:雨丝细细的,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大地全笼着一层轻纱。

师:此景此情,情不自禁想吟一曲《渔歌子》。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生:我看到他的神情是那么悠闲的,

生:是自在的,从容的。

生:他是快乐的。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

师:我们刚才通过词去想象画面,把短短的27个字想象成那么丰富的画面。这是读诗词的好方法。

三、拓展,品出“钓”中情。

师:这样吧,我当哥哥,你们就是张志和。咱们来一次作诗和诗吧。

师: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狂风浪起且须还。

生: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且须还哪!

生:不须归呀!

师:弟弟啊,为何不归?

生:哥哥,因为这里景色太美了。

生:哥哥,我不想去做官了,这里生活那么舒服,不用跟那些官场上的人争斗了。

生:哥哥啊,看到那些官场上的人那么明争暗斗,我实在不想跟他们一起,在这里,我天天在钓鱼,多舒服啊。

师:兄弟啊,听说你是直钩垂钓,不放鱼饵,你钓到了什么哪?

生:我钓的是自己悠闲的生活。

生:我钓的是自由自在的生活。

师:明白了,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张志和就这样直钩垂钓,天天在溪流边,这溪流就成了他的一面镜子,每天透过这面镜子,想着想着,仿佛自己就是跟一些神仙高人在谈话。后来写成《玄真子》。

师:我们恍然大悟,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飘逸。也只有这样清闲飘逸的心,才会写出这样的千古绝唱。让我们再来诵读。(配乐)。

四、延伸,研究“钓”之蕴。

师:垂钓,正是有这样丰富的内涵,所以,古诗就有很多写垂钓、渔翁的诗歌。

(课件出示)。

绝句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配情景图)。

(齐读)你的脑中一定有了很多问号,请说说。联系他的生平,也许你会有所了解。

师:柳宗元的这一钓,也许有更多的含义,这并不是我们童年纯真的心灵用三言两语便能读透的,就让它做为一个问号保留在我们的心灵中,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你们对诗歌的那份执着和热情,你会读得越来越多的含义。

江村即事司空曙。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鱼翁柳宗元。

鱼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消日出不见人,g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钓鱼诗唐李贺。

秋水钓红渠,仙人待素书。

菱丝萦独茧,菰米蛰双鱼。

斜竹垂清沼,长纶贯碧虚。

饵悬春蜥蜴,钩坠小蟾蜍。

詹子情无限,龙阳恨有余。

为看烟浦上,楚女泪沾裾。

像张志和一样,他们的生命经历不同,对“垂钓”也有不同的体验,所有就有了这些耐人寻味、发人深省的诗歌。要读懂这些诗歌,我们得联系诗人的生活经历。

古诗改写《渔歌子》作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在西塞山前,我看到了远处苍翠欲滴的树林,听到了近处小溪在欢快的流淌着、歌唱着,一群白鹭在蔚蓝的天空下自由自在的展翅翱翔,在青山绿水中优雅地划过一道道美丽的弧线。

接着,我又来到了桃花林中,映入我眼帘的是满树盛开的'桃花,一朵朵盛开的桃花像一个个害羞的小姑娘,浓浓的花香扑面而来。远处,隐隐约约的传来流水的歌唱声,声音清脆悦耳,真是让人心旷神怡、舒适无比。这美丽的景色让我不由自主的想起了我美丽的家乡——仙女湖。

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一阵微风吹来,张志和头戴青箬笠、身披绿色的蓑衣,独自徜徉在这青山那绿水之间,他一边观赏着美景、听着欢快的流水声,一边闻着浓浓的花香。所有的忧愁都抛到脑后,忘记了世俗的官场险恶,再也不愿意回到朝廷做官。

春天到了,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小花也悄悄的绽放了,小树种子也从土里一个劲的向上冒,好像想看看这五彩缤纷的世界。我心想:好久没出去玩了,现在正适合我去出门看看一些美丽的风景。我来到西塞山前看见一群白鹭正在自由自在地飞翔,有的停在西塞山的顶峰上;有的排成‘一’字行在悠闲自在的山中穿梭;还有的在飞来舞去好像在翩翩起舞······一片片桃花花瓣从瀑布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粉红色的绸缎。小溪中有一位渔翁正在钓鱼,只听“滴”的一声一只肥肥的鳜鱼被渔翁给捞了上来。我跑过去看了看,原来他是个老爷爷,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绿色的蓑衣。这时,老爷爷边收鱼勾回来边说:“哈哈,我钓到一条又大又肥的鳜鱼,晚上可以饱餐一顿了。”忽然,下了一场蒙蒙细雨,我撑着雨伞对老人家说:“老人家,这都下雨了你怎么还不回家呢?”老人家看了看我说:“小朋友,这里的景色太美了,吸引着我,这一点冷风冷雨不用太着急回家。”听了老爷爷这句话我再也不敢惊动他,我也静静地站在旁边看着西塞山那迷人的风景,久久不愿回家。

扩写古诗词《渔歌子》

阳春三月,我来到高大雄伟的西塞山前,看着远处的白鹭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展翅高飞,有的穿梭在间,好似天上的神仙;有的直冲高天;有的紧贴朵朵白云,感受白云的柔软。

走到山下,桃花盛开了,粉粉淡淡的,宛若小朋友粉嫩粉嫩的笑脸。桃花旁的溪里,鳜鱼游来游去、嬉戏玩闹。流水也被感染了,就像一个顽皮的小孩,奔跑着,追逐着,唱着一首首欢乐的歌。此刻,我想起:这时候正是桃花开,鳜鱼肥。

我做在小溪边,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一件绿色的蓑衣,手拿着一根没有钩的鱼竿。

和风细雨中,我,依然垂钓。

扩写古诗词《渔歌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大地,给大地换上了五彩缤纷的新装,也把西塞山装点得如仙境一般。

清晨,微风拂面,春光明媚,西塞山前的岸边的一切似乎在一夜之间全都变了:岸边的桃花竞相开放,有的含苞欲放,还是一个个小小的花骨朵儿,有的展开了一两片花瓣;还有的已经完全张开了笑脸,向人们炫耀自己的美丽。小蝴蝶和小蜜蜂在粉红色的桃花中追逐嬉戏,多么快乐啊!

岸边的小草从土里钻了出来,欣赏着这美丽的春天。嫩绿的小草织成了一张又一张毛茸茸的毯子,是多么柔软,多么舒服呀!小花也不甘示弱,像赶集似的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有红的、白的、蓝的、黄的······石桥边,一棵棵柳树长出了嫩嫩的绿芽,在微风中摇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迎风翩翩起舞。

突然,几只身穿白衣服的小伙伴———白鹭在碧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它们有时排成“一”字形,有时排成“八”字形,字字横平竖直,有趣极了!过了一会儿,水面上不知不觉有了几朵桃花瓣,也许是桃花妹妹太调皮了,想周游世界呢!突然,几条又肥又大的鳜鱼来捣乱了。它们在水面上不停地跳跃,真像一个个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呀!在这清澈的`河水中,有一条小船,上面坐着一位悠闲自得的渔翁,他的样子很奇特:头戴青色的箬笠,身穿绿色的蓑衣。不一会儿,天突然变了,下起了绵绵细雨,但他早就忘记回家了,也不知是舍不得这美丽的景色还是舍不得这又肥又大的鳜鱼。西塞山上,一阵阵沁人心脾的花香扑鼻而来,使渔翁不由得细细品味。

啊!迷人的西塞山,名副其实的仙境。

扩写古诗词《渔歌子》

春姑娘迈着轻盈的步伐来到了大地,给大地换上了五彩缤纷的新装,也把西塞山装点得如仙境一般。

突然,几只身穿白衣服的“小伙伴”——白鹭在碧蓝的天空中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过了一会儿,水面上不知不觉有了几朵桃花瓣,也许是桃花妹妹玩得太渴了了,想吮吸那甘甜可口的河水呢!

岸边的小草从土里探出头来,欣赏着这美丽的春天。一片片碧绿的小草围在一起,形成一个用草做的毯子了!小花也想展示自己的美丽,争先恐后的开出了五颜六色的花朵,柳树长出了嫩嫩的绿芽,在微风中摇摆,像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迎风翩翩起舞。

在水中,几条肥胖的鳜鱼来捣乱了。它们在水面上不停地跳跃,真像一个个优秀的游泳运动员呀!在这清澈的河水中,有一条小船,上面坐着一位悠闲自得的渔夫,他穿着乡下人专用的防雨用具:头戴青色的箬笠,身穿绿色的蓑衣。不一会儿,天空下起了蒙蒙细雨,但渔夫被这迷人的景色吸引住了,再加上那防雨用具,他根本就不在乎那蒙蒙细雨,只顾欣赏着那美丽迷人的景色。

渔歌子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诗意。

2、想象诗的意境,化诗为画。

3、吟诗成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音乐)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江南风景一直被文人墨客所钟爱,许多诗词佳作流传至今。还记得吗?白居易曾在《忆江南》中写到: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朝阳映照下的江景令诗人如此魂牵梦绕,那么烟雨蒙蒙的江南水乡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听————(歌曲)。

你发现了吗?对了,许多诗词当时就是被谱上曲子传唱开来的。歌中唱到的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词:张志和的《渔歌子》。

二、整体把握古诗:

首先请听周老师把这首诗读一遍。

我读得怎么样?指名上台划节奏。

下面,请大家把这首诗试读几遍。

谁愿意站起来读给大家听?报名读。

齐读。读完整首诗,你认为他主要写了什么?

你从这首词中,感受到了一种什么情绪?

三、细细品味古诗。

下面,让我们细细地品味这首诗。

谁能连起来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读了这两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

多美啊,谁来美美地读一读?报名读、齐读。

如此美景,无人问津启不可惜?后两句又写了什么呢?男孩子来齐读。“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读了这两句,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情景?

“斜风细雨不须归”,读到这儿,你心中没有疑惑吗?

渔人为什么不肯归去?

1、钓鱼。

2、观景(“可谓渔翁之意不在鱼,在乎山水之乐也!”)。

(板:热爱自然,向往自由)。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聪明的孩子们,这首诗表达的还是高兴的心情吗?

处事“寒江独钓图”,诗人将冰冷的心融入了这一片冰冷苍茫的天地间,多凄凉啊!

下面我们来玩个变魔术的.游戏好吗?怎样使这副图摇身一变,变成这首词所描绘的意境呢?大家出出注意吧!

小结:多奇妙啊!同样的江边垂钓,同样的遭遇,但由于诗人的性格不同,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所表达的意境也就截然不同了!你们看,烟雨迷蒙间,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彩明丽却不失柔和,看似宁静却又充满活力。这是一首清丽婉转的词,更是一幅意境淡远的山水画!

如果我们今天不美美地来吟诵一番,启不辜负了它的诗情画意?谁来试试?

齐诵。

四、作业。

根据词作一幅画或写一篇散文。

渔歌子教案

知识目标:

1、学习“塞”、“笠”、“蓑”三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忆江南》。

能力目标:

1、训练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看注释等方式读懂两首词的意思。

2、过词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两首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化的情感。

3、学生感悟这两首词的魅力所在,培养学生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两首词的意思,根据这两首词所描绘的景物,想像画面,并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同学们为我们展示了你积累的这么多的古诗,

让我们回到了古诗国度之中。诗和词都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高峰,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宝贵的文学遗产,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词人张志和的一首词《渔歌子》(板书)。

我们学过词吗?一起背一背吧(《忆江南》)。

2、预习中同学们收集了很多资料,你对词了解多少?你知道词和诗的区别吗?(课件出示诗与词的区别)。

师小结:诗的格式整齐,每句字数相同,像我们课前背的,有五言的,有七言的,有四句的有八句的,而词句式长短不一。诗是脱离音乐的,而词和音乐曲调同了一炉的。

3、太好了,我们又学习了一个新的语文知识。关于本课将要学习的词《渔歌子》你知道多少?它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你还知道有关他的什么情况?(把你收集的资料展示出来)。

生展示所收集整理的资料,师相机点拨。

同学们收集和整理资料的能力非常强,这些都会帮助我们更深更好的学习这首词。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词的风采吧,(出示课件)师读词(配乐)。

1、你们喜欢这首词吗?

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两遍词。

第一遍,希望你注意诗中的三个生字,把词读准(课件出示生字)。

第二遍希望把词读顺,读出词的节奏。

2、指名读。

第一名读,请其他同学听他的读音是否准确。

第二名读,请其它同学听他的节奏,是否有韵律,他读的是哪种韵律?(其他同学修正)。

师指导,首词可以用不同的节奏来读,多读几个速度和停顿时间可以不一样,但一句话中的节奏必须一样。还要注意断词时要音断而意不绝。

3、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节奏,自由的将这首词再读一遍。

师:谁愿意展示你对词的初步掌握。

生自愿组合读词。

1、同学们读得真好,节奏掌握得恰到好处,我们常说诗情画意,读词,不但要把它诗正确读好节奏,更重要的是读“情”读出诗中的“情”,作者的“情”更要读出你的“情”你的感受。

3、指名答,齐读“斜风细雨不须归”。这一句寓情于景,也是全词的中心句。

4、这句话什么意思?你体会出作者的什么感受?

(头戴青斗笠,身披绿衰衣,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不想回家。写出了悠闲自得之情。)。

1、古人说:感知于外而受之于心,作者是看到了什么景物让他如此的留连不返呢?

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除了身外景物之外,还有作者生活中的原因,使他流连不归,请同学们结合,张志和的资料来想一想。

(因为他年少就步入仕途后又遭免职便流浪隐居于江湖,所以他不爱官场爱自由,更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这美丽的画面,闲适的情怀你能想象吗?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课件)。

教师配合课件中的画面和音乐有感情的加入旁白:

(词人张志和,隐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他对江南春景深情赞助以及淡泊功名,流连山水的人性情怀,在词中表露无遗。你看,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初春的西塞山刚蒙上几分绿色,远远望显得更加柔美,从水田里飞来的白色鹭鸳在山上低徊,引来了成群的鹭鸳轻盈的飞翔于山间、江上,也轻轻落于船头,与渔人一共荡舟江面,淡黄的鳜鱼时而跃出水面,时而潜入江中,粉红色的桃花开得正盛,花瓣落在春水碧波之上,悠闲的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草绿的蓑衣,停舟于春波之上,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可有心的作者又为它染上一层斜风细雨,整个天地浸在了一片朦朦的烟雨之中,如此宁静又美好的画面,)难怪——齐: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这样一幅超凡绝尘的美景,词人张志和用他的千古绝唱将它释怀。

生踊跃回答,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的朗读、有个性的理解诗词、准确的概括中心、色彩明丽的绘画、优美的填词演唱、编成朗朗上口的拍手谣。)。

学生讨论5秒钟,找出喜欢的方式,要求尽量与其它组不重复。

师:在小组活动对老师希望你一定要抓住对诗的理解,出示(课件)。那么好了,快点行动吧。

重点抓好词的理解,反复说透。

汇报的顺序:一读,要求加入理解和情感;二解;三概括;四画;五歌谣;六唱。

师小结:这么美的图画,这么悦耳歌谣,这么动听的歌曲,老师相信,对这首词你一定有新的感受了,让我们尽情的把你的情感读出来吧!

齐,老师也读。

师总结做情感的升华:你们的诗声让我仿佛再一次观看了绝美的画面,祖国万里山河美景不胜收,希望同学们继续收集写景的诗篇作为积累。

在朗朗的诗声中,我们即将结束今天的学习,我要祝贺每一们同学,你们不仅学习了《渔歌子》,还掌握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虽然词人已作古,但是你们让他的情,在我们这一方小小的空间中粒粒再现,你们继承了他博大的情怀。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同学们,学诗吧,爱诗吧,我相信,我们中华民族的这一颗瑰宝只有在你们的身上才能尽显光华。

扩写古诗词《渔歌子》

春天光临了西塞山,眼前桃红柳绿、五彩缤纷。山上,那些沉睡了一个冬天的树木从温暖中醒来。放眼一望,满上遍野的绿色使人觉得焕然一新。

西塞山前,一只只白鹭自由自在地翱翔,真有点:“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意境呀!桃花盛开的地方,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一群群鳜鱼正逆流而上,奋力地游动着,有一股鲤鱼跃龙门的劲头。它们一个个又肥又嫩,像许多白白胖胖的娃娃在比赛游泳。

一位渔翁头戴青色的斗笠,身披绿色的蓑衣,与这山色融为了一体。那一缕长长的银白色的胡须直直地垂到了地上。他手中拿着一根长长的青绿色的鱼竿,悠闲地坐在一叶小舟上。鱼竿长长地直垂入水中,只露出一点点浮子在上面。他闭着眼睛,侧耳倾听,一幅成竹在胸的模样,仿佛只要鱼竿稍有响动,他就会甩起鱼竿。

《渔歌子》教案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2、体会诗词内容,通过想象,由词到画,感受到乡村风光的画意诗情;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3、学生感受古诗词之魅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通过读文和想象,能由词到画,感受乡村的诗情画意;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意境。

通过此课,让学生意识到,诗词可读,可画。结合课文,想象画面、联系作者生平和已学诗词是学习诗词的好办法。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读课题。了解本首词的词牌名。

二、指导朗读,初步感知。

1、要注意把词读通顺。

2、再读词语,理解词义——“西塞山、鳜鱼、箬笠、蓑衣、不须归”等。

3、诗词在古时候是用来唱的。读的时候很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谁再来念念?读出它的节奏,读出它的韵味。

三、走进文本,想象画面。

1、默读这首词,看看词中为我们描画了哪些景物?拿上笔,做上记号。

2、学生圈画,交流。

你找到了几种景物?

3、一起看九种景物,看着看着,这九种景物仿佛成了一副画,就成了一首渔歌子,我们一起看这九种景物诵读这首词。

4、张志和把江南写得多美啊!其实不仅张志和写江南,还有许多写江南的`诗词。

请听老师读这首词,然后告诉我,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闻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

词人向远方望去,他看到了什么?怎样的西塞山?怎样的白鹭?

西塞山:郁郁葱葱,不是墨线勾勒,而是绿色渲染的山水画。

白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多么快乐而悠闲啊!

西塞山前就是一个——世外桃源。

5、让我们把这样的美景读出来吧。

四、入情入境,体悟心情。

悠然自得的渔夫。

2、此时的渔夫心情如何?

3、词中没有一个字写到人物的心情,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句子所描写的景物中体会到诗人的心情。)。

你看,张志和笔下的白鹭、桃花、鳜鱼、斜风细雨……你们就是从这些景物中窥伺到作者的心情。

再读读这首词,请问,这里的“归”指的是回到哪里?(回到自己的家)。

五、深探“不须归”

1、同学们,让我们联系时代背景去感悟张志和“不须归”的情怀。

所以这里的不须归是指回哪里?后来朝廷派人找张志和回去做官,张志和说斜风细雨不须归。

师:是啊,世人哪得识深意,此翁取适非取鱼!

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不愿归的情感。

2、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渔父?

3、我们学过的《江雪》,这首诗的渔父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同是渔父,为什么《江雪》中的渔父如此孤独郁闷呢?有理想却不能实现,只能被迫泛舟江湖。

4、这首《渔歌子》流传至今,已上千年。让我们深情地吟诵这首千古绝唱,让它在我们的心中定格成一幅清丽自然、醇香久远的永恒画卷吧!

六、作业。

渔歌子教案

欣赏唐宋名家名词。

自读全词,整体感知。

读《渔歌子》有什么感觉?这首词写了哪些景物?

自读词,提出疑问。

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字词的意思。

读生字:塞箬蓑。

斜风:微风归:回家、回去。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在美丽的西塞山前,几只白鹭飞上天空。河边粉红色的桃花正在盛开,清澈见底的河水中有肥美的.鳜鱼在游动。在风景如画的河边,诗人头戴青箬笠;身穿绿蓑衣,沐浴着斜风细雨,久久不愿离去。

1、请同学们自愿理解词意。

2、全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大自然)。

3、有感情地朗读《词两首》。

板书设计:

白鹭飞斜风细雨。

鳜鱼肥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