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学习体会 >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和体会(精选15篇)

学习塞罕坝精神感悟和体会(精选15篇)

时间:2023-12-18 10:22:07 作者:笔砚

学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拥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分析能力。在学习总结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和方法,下面是一些值得参考的学习总结范文。

塞罕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人才是塞罕坝林场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也是最根本的。

50年前,正是因为有一支以127名大中专学生为核心的青年人才队伍,用他们的聪明才智攻克了高寒地区引种、育苗、造林等技术难关,才在茫茫荒原上建起了塞罕坝林场。

28年前,塞罕坝林场迎来第二批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现任党委书记刘海莹就是那时来到塞罕坝的。正是他们这一批大学生在老一辈塞罕坝人打下的坚实基础上科学谋划、合理经营,才有今天塞罕坝林场林木总蓄积量达到1012万立方米、每年可采木材10万多立方米的骄人成绩。

如今的塞罕坝林场站在了新的起点上,对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让我们欣喜的是,从2019年起,每年都有十几个本科生、研究生通过河北省统一招考来到塞罕坝林场。

阴河分场的杨丽就是其中一员。这位来自河北农大园林植物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已在林场工作两年多。由于林场地处偏僻,到现在都还没谈上对象。我们问她为什么选择来这里,她说“这里可以让所学的专业派上用场”。当我们再问是否觉得寂寞时,她说“习惯了就好”。这话听起来好像有点无奈,但她的眼神透出一种坚定。

在北曼甸分场,我们还遇到了一位也是从河北农大毕业的女研究生,她虽然已经结婚,但爱人在秦皇岛工作,由于防火期工作紧张,夫妻俩已经有两三个月没见面了。

令人欣喜的还不仅仅是有不少青年学子愿意来林场工作,更重要的是,他们到来之后,不是要求呆在机关,而是直接工作在森林防火、经营抚育等生产一线,以至于我们调研团动议想在下午开一个青年职工座谈会时,林场领导说:“他们都在山里,下山回到分场,再从分场赶到总场,来不及。”这给我们留下的不单是遗憾,还有感动!

新生力量,新鲜血液,为塞罕坝林场开启二次创业的伟大征程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如今的塞罕坝林场,瞄准了建设现代林场、争做国有林场改革发展排头兵的奋斗目标,确立了“京津生态屏障、森林资源宝库、生态旅游胜地、和谐富庶家园”的发展定位,明晰了“推进分类经营、优化人居模式、融入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三条改革发展主线,制定了“生态立场、营林强场、产业富场、人才兴场、文化靓场”五大发展战略。我们坚信,塞罕坝的明天将更加辉煌,塞罕坝精神将在薪火相传中永放光芒!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近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地球卫士奖”授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他们将退化的土地变成了绿色的天堂。”

初次听到“塞罕坝”三个字,是在中华好诗词的节目上。

不记得是具体是第几期了,有个自称是塞罕坝“林三代”的参赛选手,从他的自我介绍中,大致了解了他的父辈、祖辈的职业便是在塞罕坝植树造林,他更打算让他的子女成为“林四代”,在场的嘉宾对他及塞罕坝的林业工人都表示出深深敬意。

仅觉得好奇,我在百度搜索了“塞罕坝”,看到的简介大致是这个曾作为皇帝狩猎之所的太古圣境,“山川秀美、林壑幽深”,随着开围放垦到后来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夺采伐退化为荒漠,又由塞罕坝的林业工人复植重新变回“千里松林”,当时只关注结果,并未深入去想他们是怎样让荒漠便森林的,直到后来坐在会议室学习“塞罕坝”精神。

放弃高考上山的“六女”,一部电话、一副望远镜、一个记录本相伴生活在“望海楼”的夫妻,“林场还没有建成,死也要死在坝上”的老书记王尚海,在听到塞罕坝这些感人事迹的时候,才真正受到震撼。从最初的369个人,影响到三代人,在无垠荒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锨一镐、一坑一苗,几经失败,终于建成了百万亩的人工林海,55年持之以恒的忠诚,诠释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的新一代塞罕坝精神。习近平指示强调: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再至今日“苍翠连绵、繁花无尽”,沧海桑田间,寒来暑往躬耕不息,莽莽荒漠终成郁郁林海,那份平凡深沉的坚守,可歌可颂!

塞罕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围场人我深深的记得自己第一次到塞罕坝的时候,我被眼前一望无际的松涛所震憾,被荒漠变绿洲的惊世之举所折服。塞罕坝是我们围场林业的一笔财富,更是全国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举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作为一名银行员工,认真学习了我们塞罕坝的精神,通过学习我被围场林业所折服,更被伟大的塞罕坝精神所震撼。通过学习塞罕坝这个伟大的精神,我得到了很多体会,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塞罕坝这里被荒漠、流沙占据,早已经没有了皇家猎苑的风范,到处是荒山秃岭,为响应国家号召,阻挡大风沙,建设北方屏障,第一代务林人,在高寒、高海拔、大风、沙化、少雨,没有粮食,缺少房屋,交通闭塞,没有医院的恶劣环境下,五十多年如一日种树不止,在平均海拔1500米、最低气温超过零下43摄氏度的高寒地区,创造了林业史上一个又一个累果,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艰苦创业,科学求实,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

历经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作为新时代的我们要牢记前辈们留下的精神,让我们发挥出自己的贡献,但是我们曾经不止一次的抱怨:工作太辛苦、待遇又差、干着没动力”。究其原因就是缺乏塞罕坝人“艰苦创业”的意志品质,所以通过学习塞罕坝精神我们在工作中会更好地以人为本,增加责任、不怕苦累,勇挑重担,所以这就是我理解的“艰苦创业”。

塞罕坝将沙地变林海就是几代人一次次试验、一次次播种而成,没有科学求实的态度,相信很难有今天的成就。这就是“科学求实”的力量。作为一名银行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应该科学求实,实事求是的办好自己手上的每一笔业务。

从老书记王尚海到“六女上坝”,无数塞罕坝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无私奉献的精神,让我们听着潸然泪下,他们确实是楷模、学习的榜样,这就是塞罕坝“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一名银行员工我们更要服务人们,让每位顾客办好每一笔业务。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从坝上植树到病虫害防治,塞罕坝的每一小步成功,都体现了创新精髓。所以我们再保障质量的前提下好创新出自己的一套办业务方式来提高我们效率,这样塞罕坝的“开拓创新”就充分被我们吸收了。

我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塞罕坝人脚踏实地,在平凡的岗位中做出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们也要爱护我们自己的岗位,把工作真正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做。这就是塞罕坝的“爱岗敬业”精神。

塞罕坝精神,有理由让我们好好珍惜眼前的生活,用心做好身边的工作,为工行的发展、为国家的富强做出青年员工应有的贡献。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记得第一次到塞罕坝,我被眼前一望无际的松涛所震憾,被荒漠变绿洲的惊世之举所折服。塞罕坝是河北林业的一笔财富,也是全国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举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作为一名务林人,更希望塞罕坝精神能够再次进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通过点燃学习塞罕坝先进群体的火把,让塞罕坝精神薪火相传。对此,我个人有三点体会:

第一,学习和弘扬塞罕坝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塞罕坝精神的精髓,更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塞罕坝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打造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创造了人类奇迹。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当前,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成为凝聚民心在改革中攻坚克难的无价之宝。

第二,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也是塞罕坝精神的重要内容。面对当时满眼荒沙、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塞罕坝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闯出了一条具有塞罕坝特色的创业之路。这种精神,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飞扬的豪气,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善于在挑战面前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夙兴夜寐思改革,废寝忘食谋发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迎难而上、锐意改革、不断求索。

第三,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献身林业、无怨无悔、鞠躬尽瘁、“衣宽解带终不悔”的奉献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几代塞罕坝人不怕苦、不怕累,不为名、不为利,甘于奉献,甘于寂寞,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塞罕坝人的高尚情操,在河北林业乃至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我们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谋事干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政治本色。

55载天道酬勤,谱出生态史诗;数十载矢志不渝,铸就绿色长城。位于河北省最北端的塞罕坝,尽管在蒙古语里意为“美丽的高岭”,可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这里被荒漠、流沙占据,最高气温33.4℃,最低气温-43.3℃,年均气温-1.3℃,年均积雪达7个月,年均无霜期64天,年均6级以上大风天数76天。55年的艰苦创业,三代塞罕坝人在极端困难的立地条件下,在140万亩的经营面积上成功营造出面积112万亩的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工林的绿色奇迹。如果把人工林按1米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12圈,不仅为京津筑建了一道防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也铸就了“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

伟大的时期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精神是由一个个鲜明具体的“坐标”组成,从而形成一个能够长久涵养后人的“精神谱系”。革命时期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建设时期的抗美援朝精神、好八连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红旗渠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改革时期的女排精神、经济特区拓荒牛精神、新时期创业精神、孔繁森精神、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劳模精神……这些红色精神犹如鲜活生动的历史链条,把可歌可泣的中国精神串接起来,展示出来。

塞罕坝精神植根于140万亩的塞罕坝土地,源于几代成百上千名塞罕坝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契合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是这些红色精神的传承、光大和延续,是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和最新诠释,成为永远飘扬的精神旗帜。

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歌德说过,奇迹是信仰最宠爱的孩子。也正是沿着“忠于使命、艰苦创业、科学求实、绿色发展”这条由“信仰”铸就的道路,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奋斗在塞北荒漠,用辛勤的汗水不断浇灌,用坚韧的精神作为支撑,55年如一日,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奇迹。从“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茫茫荒原到“万里蓝天白云游,绿野繁花无尽头”的美丽高岭,塞罕坝精神的产生、发展到发扬光大,既是塞罕坝机械林场人精神风貌的生动写照,又是时代发展所形成的精神财富。

当年贴在塞罕坝地窝子门框上的一副。

对联。

:“一日三餐有味无味无所谓,爬冰卧雪冷乎冻乎不在乎——乐在其中”,充分表达了塞罕坝人战天斗地的壮志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印证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实用性,既给我们留下了一道怡人的绿色长城,也为我们筑起了一道精神长城。每个时代都有着不同的代表精神,但为追求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是一致的,塞罕坝精神是当前时代精神不可或缺的关键组成部分,是中国构筑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之旗。

伟大的事业呼唤伟大的精神。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民族,总有一种百折不挠的意志;一个崛起的国家,必然始终保持着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振奋则百业俱兴,形神怠驰百事俱废。今天,我们已经踏上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经济进入调整期、改革进入攻坚期、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叠加凸显……这都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也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成长的烦恼。如何以更大智慧与勇气啃硬骨头、涉险滩,完成艰巨繁重的社会转型与改革攻坚任务?如何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藩篱,不断为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让中国梦沿着绿色发展的航程展翅飞翔?这些,在塞罕坝精神中都能找到“答案”。

精神是时代最盛开的花朵。要成就伟大的事业,就要弘扬55年铸就的塞罕坝精神,把其贯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体现到创新创业的各个岗位中,化作永不停滞的血脉、永远传承的基因。这样,追梦的脚步才会格外坚实,圆梦的力量才会更加澎湃,才会以厚重的奋斗底色托起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在“信仰”铸就的道路上高歌猛进、阔步前行。

塞罕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塞罕坝精神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创业者们“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和历史创造,更珍贵于在一代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中发扬光大。塞罕坝林场经过两代人的艰苦奋斗,尽管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塞罕坝精神始终未曾丢弃和改变,她已深深融入每个塞罕坝人的血液之中,成为塞罕坝人气质的核心和精髓。在这次调研实践中,从接触到的每一位塞罕坝人身上,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在海拔1936米的望海楼上,瞭望员刘军、齐淑艳夫妇,不管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冬季,在防火期白天必须每隔15分钟通报一次火情,并且经常1个月见不到1个人。就这样,他们一守就是7年。当问他们是否寂寞时,刘军憨厚地说:“寂寞了,我就出去喊两声!”

亮兵台营林区的老尤,一位普通护林员。他负责2019多亩林子的管护,每天早出晚归,十几年如一日,厚重的露水常常浸湿他的裤腿,露水引发的潮毒使他双腿疼痛难忍,经常靠吃药才能入睡。但他依然乐观地说,这样的生活并不苦,理由是“必须对得起拿的这份工资”。

梁侠,阴河分场工会副主席,8岁时随父亲来到林场,如今已59岁。一家三代都在林场,但儿子残疾,父亲长期住在医院,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他一人身上。可是,他对工作依然兢兢业业,他坚守的就是“没有大家也就没有小家。只有把工作干好了,林场经济效益上去了,咱们职工的生活也才能提高”这么一个浅显而又深奥的道理。

普通职工尚且如此,林场的各级领导干部更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委书记刘海莹在领着我们考察二道河沟营林区时说:“每当看到吐里根河对面的沙漠,我都深刻认识到我们这片林子的珍贵!我没有理由不保护好它!”阴河分场场长姚凯讲起即将开工的亮兵台新望火楼的规划极为详细,他调侃说,他的工作就是给全体职工搞好后勤服务,好让他们安心工作,确保把林子看护好、经营管理好!

正是这已经融入血液的塞罕坝精神,让如今的塞罕坝林场成为我国国有林场的一面旗帜。塞罕坝林场用占河北省2%的林地面积贡献了10%的林木蓄积量,森林覆盖率已达79.4%,林子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被誉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保水源,为国家增资源,为地方增财源”的绿色生态屏障。

塞罕坝精神在一代代塞罕坝人身上传承着,但他们传承的不仅仅是精神!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54年如一日,半个多世纪的坚守,三代人青春、热血乃至生命的奉献,只为履行“为首都阻沙源”的神圣使命;爬冰卧雪,风餐露宿,只为追寻那个“让荒原变林海”的伟大梦想。如今,那一道道矗立于荒原之上的绿色长城,那一片片令人叹为观止的人间奇迹,便是几代建设者用激情、智慧与汗水谱写出的最美的创业华章。在塞罕坝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所蕴藏的巨大力量,也看到了无私奉献与艰苦奋斗精神所焕发出的永不退色的光辉。

学习塞罕坝精神,首先要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要及时,通过多渠道学习,读懂塞罕坝精神的实质,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充分发挥好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的伟大塞罕坝精神。

1、艰苦创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塞罕坝建场54年来,之所以在“黄沙遮天日”的荒原上建成了百万亩林海,最根本的原因是始终发扬塞罕坝精神,特别是领导干部,始终秉承勤俭节约,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新时代要求我们仍需拼搏、奉献、流汗,仍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要克服骄傲自满、盲目乐观、小富即安的思想;要持之以恒、脚踏实地、埋头苦干。

二、无私奉献,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

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已,只顾自己不顾集体;“大我”我,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就是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无私奉献,工作中我们要做忘我的无私奉献者。

三、科学求实,树立与时俱进的观念。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科学求实,使发展的理念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要结合实际,努力学习,科学发展,引导干部职工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和做法中解放出来,为新的实践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四、开拓进取,发扬勇于创新的精神。

面对在新时期遇到的新问题,我们必须开拓进取、不断创新。要始终保持敢想敢干、敢为人先的魄力,始终保持不甘落后、力争上游的勇气,始终保持坚韧不拔、持之以恒的韧劲。要坚持以创新的思路、创新的举措、创新的机制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努力做到在观念上有新飞跃,思路上有新突破,工作上有新标准,作风上有新改进,永葆蓬勃的朝气、昂扬的锐气、浩然的正气。

五、爱岗敬业,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

对于社区工作来说,涉及方方面面,责任重大,这就要求我们社区工作者,在工作中要明白事无小事,再小的事也是锻炼自己的契机,从而提高自己的责任感,做每项工作,都要认真履行好工作职责,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我们一定要将行动自觉统一到市委的号召上来,以塞罕坝精神时刻鞭策自己,努力拼搏、无私奉献、为社区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我们要学习他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爱岗敬业、使命至上的坚定信念。要学习他们直面困难、敢闯敢试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顽强拼搏、创新发展,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业。要学习他们善做善成、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着追求,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不懈努力。

党员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xx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高度概括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伟大号召,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55年时间,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汇聚起13亿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历经55年建设发展,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紧迫而艰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塞罕坝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启示我们,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大力宣传塞罕坝林场植树造林的重大成就和感人故事,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激励全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党的xx大以来,从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宝贵精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

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创业史,不仅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绿色财富,而且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要把塞罕坝林场作为站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典型,广泛宣传学习,推动塞罕坝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塞罕坝精神,充分展现老一辈绿色先驱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和新一代林场人矢志不渝的接续传承,提炼总结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新能量。要大力宣传报道塞罕坝林场在高寒地区科学造林育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发挥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全国涌现更多的塞罕坝,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塞罕坝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记得第一次到塞罕坝,我被眼前一望无际的松涛所震憾,被荒漠变绿洲的惊世之举所折服。塞罕坝是河北林业的一笔财富,也是全国创业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举国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我们作为一名务林人,更希望塞罕坝精神能够再次进入广大干部群众的视野,通过点燃学习塞罕坝先进群体的火把,让塞罕坝精神薪火相传。对此,我个人有三点体会:

第一,学习和弘扬塞罕坝艰苦创业、战天斗地,“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奋斗精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也是塞罕坝精神的精髓,更是我们党的立业之本、取胜之道、传家之宝。塞罕坝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打造出亚洲最大的人工林基地,创造了人类奇迹。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自觉践行艰苦创业、厉行节约、勤俭办事的优良作风,发扬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保持不畏困难、坚忍不拔、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为推进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当前,要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使艰苦奋斗精神真正成为凝聚民心在改革中攻坚克难的无价之宝。

第二,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不怕困难、不惧风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大无畏精神,大兴知难而进之风。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品质,也是塞罕坝精神的重要内容。面对当时满眼荒沙、寸草不生的不毛之地,塞罕坝人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克服难以想象的重重困难,闯出了一条具有塞罕坝特色的创业之路。这种精神,与今天我们所倡导的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精神是完全一致的。我们学习和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保持一种敢做善成的勇气、保持一种逆势飞扬的豪气,不怕任务艰巨、不怕责任重大,敢于挑起重担,敢于克难制胜,敢于奋勇争先。善于在挑战面前捕捉和把握发展机遇,善于在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夙兴夜寐思改革,废寝忘食谋发展,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和优良的作风迎难而上、锐意改革、不断求索。

第三,学习和弘扬塞罕坝人献身林业、无怨无悔、鞠躬尽瘁、“衣宽解带终不悔”的奉献精神,大兴敬业奉献之风。几代塞罕坝人不怕苦、不怕累,不为名、不为利,甘于奉献,甘于寂寞,以实际行动,展现了塞罕坝人的高尚情操,在河北林业乃至全国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崇高的形象。我们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党和人民事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以实际行动推进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造福人民群众。要把人生价值与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坚持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责。要坚持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坚持慎独慎微,谋事干事,始终保持共产党人埋头苦干、甘于奉献的政治本色。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__日前作出重要指示,充分肯定了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的感人事迹,高度概括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向全党全社会发出了把我们伟大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美丽的伟大号召,鼓舞和激励全党全国人民为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而不懈奋斗。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55年时间,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汇聚起13亿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历经55年建设发展,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紧迫而艰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塞罕坝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启示我们,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__指出:“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发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最北端。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临界,融森林,草原和沼泽湿地为一身,塞罕坝总面积142.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0万亩。森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还有白桦、山杨、柞树、五角枫等。登高而望,无边无际的森林随山起伏,碧波荡漾,集中连片的百万亩森林就象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人工林海。52载,河北承德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构筑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中国北方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成为世界上人工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中国梦,是一个值得我们永久追求的梦,在追梦的过程中也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塞罕坝人追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也许会有困难,会有坎坷,甚至会有牺牲,但是追梦的精神永存。55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茫茫荒原上躬耕不息、接力不止。从塞罕坝人艰苦奋斗、追梦不止的感人事迹,我们应该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艰苦创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科学求实,开拓创新。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

现在,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我们应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一定要努力适应各种环境,积极学习新的理论,不断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在实践中努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勤奋肯干。只有刻苦勤奋,只有拼搏进取,才会创造出奇迹。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开拓创新。我们所处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创新是与时俱进的本质要求,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葆青春朝气、锐气,就必须坚持创新创新再创新。创新是灵魂、是源泉、是动力。一切落后都源于思想守旧,一切进步都始于开拓创新。

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无私奉献。我们一定要有忘我的献身精神,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最好。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科学求实,尊重科学,追求真理。从根本上说,求实就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大胆地坚持,只有坚持做下去,一定坚持到最后的胜利。

发扬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大力宣传塞罕坝林场植树造林的重大成就和感人故事,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激励全国人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

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要认真学习好、宣传好、落实好。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发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宝贵精神,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提倡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

几代塞罕坝林场人伏冰卧雪、艰苦奋斗,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绿色奇迹,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创业史,不仅创造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绿色财富,而且创造了“忠于使命、艰苦奋斗、科学求实、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要把塞罕坝林场作为站得住、推得开、叫得响的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重大典型,广泛宣传学习,推动塞罕坝精神和绿色发展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要大力宣传塞罕坝精神,充分展现老一辈绿色先驱筚路蓝缕的创业历程和新一代林场人矢志不渝的接续传承,提炼总结其中蕴含的时代价值,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注入新能量。要大力宣传报道塞罕坝林场在高寒地区科学造林育林、改善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发挥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示范带动作用,使全国涌现更多的塞罕坝,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中国。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坚持以人为本与从严治警,二者是相互补充的,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的是关心军人的全面发展。而坚持从严治警,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讲究科学管理,讲究人性化管理,做到严之有理,严之有情。只有那样,官兵才能严格地执行国法军纪,自觉地维护部队的高度集中统一,从严治警的原则才能落实实处。当前,在处理以人为本和从严治警的关系上,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严治警,要严之有据。条令条例和各项规章制度是几十年来部队管理工作的科学总结和行为准则。而我们有的单位在对部队实施管理过程中,却往往严之无据,违背条令条例和规章制度,另搞一套,认为只要管用、灵验就行。比如:按《内务条令》规定,战士节假日外出可控制在分队总人数的10%,有的单位为了怕战士外出惹事生非,擅自缩小比例,让战士都呆在营区,加之中队文化体育活动又跟不上,战士感觉到部队生活压抑、乏味枯燥,工作情绪低落,没热情和动力。

二、从严治警,要严之有理。在管理教育中有的干部骨干认为“慈不掌兵”,说“不能对战士太好了”,认为只有多些“硬”的少来些“软”的,才能充分体现出从严治警的严肃性,往往是重罚轻教,有的平时对战士身上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不愿费口舌,等战士出了问题,严肃处理的决定便随之而来;还有的干部认为现在对战士讲大道理,都没人愿意听了,而是想方设法对战士进行变相体罚,甚至动手动脚。由于管教失衡,说服教育跟不上,导致战士对强加于他们身上的“严”感到很不理解,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种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甚至酿成恶性事件,极大的影响了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的自觉性。所以必须大力加强针对性的思想教育工作,坚持严之有理,做到以理服人,保证各项军令政令的畅通。

三、从严治警,要严之有度。据了解,当前对部队管理教育在“严”字问题上不能正确把握住度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如:《内务条令》规定每周晚活动可安排2-3个晚上为战士自由支配时间,而我们有的干部认为兵不可闲,总是把战士每天的活动都安排的满满的,让战士自由支配的空间很少,战士感觉很压抑,精神状态不好,工作没热情,缺乏活力和动力;中队对于上面强调的“封闭式”管理,星期天、节假日战士请假外出就成了泡影。这些做法,严重违背了条令条例,挫伤了战士工作、训练的积极性。为此,我们要适时根据战士的特点,做到严之有度,注重科学安排周工作计划,劳逸结合,坚持在正课时间上要效率,课余时间让战士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以始终保持昂扬的工作热情和动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习塞罕坝精神心得体会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的最北端。与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临界,融森林,草原和沼泽湿地为一身,塞罕坝总面积142.6万亩,其中有林地面积110万亩。森林主要以落叶松、樟子松和云杉为主,还有白桦、山杨、柞树、五角枫等。登高而望,无边无际的森林随山起伏,碧波荡漾,集中连片的百万亩森林就象绿色的海洋,波澜壮阔,蔚为壮观。

从茫茫荒漠到百万亩人工林海。52载,河北承德塞罕坝林场三代人构筑了一道为京津阻沙源、涵水源的绿色长城,创造了中国北方高寒沙地生态建设史上的绿色奇迹,成为世界上人工治沙改善生态环境的典范。中国梦,是一个值得我们永久追求的梦,在追梦的过程中也能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价值。塞罕坝人追梦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也许会有困难,会有坎坷,甚至会有牺牲,但是追梦的精神永存。55年寒来暑往、斗转星移,一代代塞罕坝人在茫茫荒原上躬耕不息、接力不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代接着一代干,驰而不息,久久为功,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

塞罕坝精神是以艰苦创业为核心,以科学求实和开拓创新为支撑,以无私奉献和爱岗敬业为价值取向的一个完整的精神体系,既充满了塞罕坝人献身"绿色事业"的豪情壮志,又体现了塞罕坝人特有的理想追求。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学”是基础,“做”是关键。通过深入学习塞罕坝精神,广大党员干部备受鼓舞,敢于直面矛盾,敢于应对各项挑战,迎难而上,奋发有为,撸起袖子加油干,干出亮点、干出成效、干出水平。

现在,我们学习塞罕坝精神就是要爱岗敬业,精益求精。我们应该做到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弘扬塞罕坝精神重要指示,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提振和凝聚全体党员干部谋发展、干事业的精神与力量,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永葆青春朝气、锐气,立足本职岗位,发扬钉钉子精神,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任接着一任干,确保任务落到实处就。

塞罕坝精神个人学习心得感悟

塞罕坝林场三代人55年坚持坚守、不离不弃,创造了沙漠变绿洲、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以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这一片片绿色是一种信念,更是一种精神。

京石高速从老到新约二十八年的历程,与塞罕坝建设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京石高速公路上世纪九十年代开通初始,各收费站地处荒郊野外,交通、生活都极不方便,收费站的设施也极为简陋,居住、用餐、饮水等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过去了许多年,京石人也有许多父与子、夫与妻同岗,甚至孙辈也加入到京石高速大军中,坚持坚守、不离不弃,为了京石高速公路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作为京石高速人,我们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大力学习弘扬塞罕坝精神,更好激发干部群众干事创业。

学习塞罕坝精神,要坚守初心,爱岗敬业。爱岗敬业是每一位员工的基本素质与要求。公司机构改革、人事改革、任务繁重等都不是得过且过的理由,更要摒弃“不求无功但求无过”的懈怠思维,积极倡导敬业精神与创新精神,不忘初心,持续前进。塞罕坝人面对极其恶劣的气候环境与艰苦条件,从不怨天尤人,而是十几年如一日不懈努力,终将漫天黄沙改换成绿水青山,成就绿色的奇迹,这就是对爱岗敬业的最好诠释。

学习塞罕坝精神要摒弃功利之心,踏实做事。植树造林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绿色青山也非一日成就,而是数十年来塞罕坝林场人不懈坚守、代代相传、初心不改、接力不止的成就与结果。塞罕坝人始终坚守理想与信念,牢记使命与担当,更有着“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大胸怀,不计个人得失与功名利禄,脚踏实地,甘于奉献,甘于做成功大道上的铺路石。作为京石高速人,做事也需要动力,这动力就来自于自身的坚定信念,来自于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定力与韧劲。

塞罕坝精神个人学习心得感悟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始终牢记使命,扛起建设美丽中国的历史重任。55年时间,塞罕坝从“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变为“河的源头、云的故乡、花的世界、林的海洋、鸟的乐园”,最根本的就在于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召唤,始终牢记修复生态、保护生态的历史使命。今天,建设美丽中国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新使命。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深刻铭记任何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的历史教训,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以切实之举践行使命,以身体力行落实责任,汇聚起13亿人共同建设美丽中国的磅礴之力。

弘扬塞罕坝精神,就要推进绿色发展,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历经55年建设发展,塞罕坝展现出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的美好图景,深刻印证了“保护生态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论断,深刻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今天,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紧迫而艰巨,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更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塞罕坝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启示我们,把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作为基本方针,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以塞罕坝精神为标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青山常在、清水长流、空气常新就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人民富裕、国家富强、中国美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