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个人写作 > 小学生读后感 >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感悟(汇总17篇)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感悟(汇总17篇)

时间:2023-12-09 05:09:31 作者:雁落霞

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修炼内心的重要手段,我们应当及时总结自己的读书体会。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让大家的读书心得更加丰富和多样化。

哲学与人生的读书心得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第一眼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图书馆二楼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两本看上去就感觉已经有很久历史的书相互依偎,一本已经没有了当初光滑的封面,只有五个不大不小的褐色的楷体字“哲学与人生”依旧醒目,但那字的颜色却使我想起了久经风雨的老树,饱经沧桑而又充满了无穷的生命力;另一本则稍好一些,褶皱的书皮,有几页纸已经早早脱落,书本内部原本的线装本已经松散成两大部分,微卷的页脚提示着我已经有数不清的人翻阅过这本书。怀着一种崇敬的心情,我选择了第二本书。

看到这里,你或许会觉得“这人怎么这么多废话”、“讲半天不知道要讲什么”,可是,我得告诉你,我的的确确是这么个有些啰嗦的人。其实,也不尽然,我只是想用最真实的语气从头到尾记录我对《哲学与人生》这本书的感受,也只是想完完整整的把我自己目前对人生的感悟告诉你而已。读完这本书,我最真实的感受还是——选择做你自己。

书中说“人生活在世上都只是旅客或过客,而不是归人。”这句话确实不错,我们从来到世上,睁开眼,一路走来,看到的,听到的,遇到的,经历的,无论多么悲惨,亦或是多么绚烂,最终留下的,只是那些难忘的铭记在心的片段,而已。而那些或美好或苦痛的时光却是万万不能因为我们渴望它停住脚步就能停下的,最终我们依旧走向孤独,走向死亡。

正如旅行,身在途中,无论沿途的风景多么美妙绝伦,令人心神震撼,我们终究还是不可以长时间驻足,我们或用相机拍下那些美好的景物,或用铅笔记录下那些感动的瞬间,但,当这些事情一旦结束(一旦发生),我们就不得不再次出发,直至下一个目的地,最后,我们回到暂别的家。

死亡是最终的归宿。相信大家都知道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人在路上,走出怎样的风景确实取决于你自己,看你做出怎样的抉择。

是选择做别人眼中的自己,还是选择做真正的自己?生活的中国人,大概选择的都是别人眼中的自己吧,为了适应整个大群体的颜色,遮蔽了自己的内心,选择多数人的选择,买多数人买的东西,说多数人感兴趣的话题,甚至有时会为了多数人那些荒唐而可笑的想法放弃自己内心的良知。

人生就像一场考试的选择题,你无时无刻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选择,而且,一旦选定,就无法更改。可是,人生中的考题却不像考试里的选择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个人的选择都可以是一样的,也都可以是不一样的,有时候看似分道扬镳,可经过柳暗花明,说不定就殊途同归了。而选择,不过是选择自己的路。真正做出选择,依靠的是你的大脑还是你的心,就要看你自己了。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在我看来,《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更适合作为哲学的入门读物。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的philia和sophia两个字合成的,意思是“爱智慧”。在古希腊,哲学不是一门抽象而枯燥的学问,而是思考生活、省察人生的生活态度。苏格拉底说,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年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发表《面向生活与工作的教育:发展21世纪可迁移的知识与技能》的报告,提出“21世纪能力”的概念,它包括认知的、内省的及人际的三大胜任力领域。可见,内省力是一个人的核心能力,而内省力的培养,离不开哲学素养的形成。从--年开始,法国教育部规定从高中一年级就开始进行哲学教育。并且,哲学是中学毕业会考的第一门科目。一个法国记者说,哲学会考似乎成了法国年轻人的成年礼。

可如果你总是选择别人希望你选择的,扮演别人期待你扮演的角色,你,还是你自己吗?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忘了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而做,而往往是看见大多数人要做什么就紧跟着去做,这样便往往落了下风。而那些选择做自己的人,则能更早的取得成功。盲人歌手杨光选择了阳光向上,从不自暴自弃,终于扬名于“星光大道”;韩国男歌手rain选择了“穷孩子也能当明星”,每天刻苦努力的训练,没有刻意模仿别人,以自己独特的风格屹立于风起云涌的韩国乐坛数十年不倒;英国首相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选择了自己深思熟虑的结果,不顾众人反对,使英国避免了难以估量的损失。又想起中国一度出现的“房奴”、“车奴”、“十八项全能妈妈”,还有香港奶粉抢购潮,苹果手机疯抢潮流,我只能苦笑。

什么是真正的自己?我问过我自己。我不是很清楚,但我记得一句很早之前看过的话:当你独自一人笑了,你才是真正的笑了。我们在生活中不免使用大量的表情,而笑,则是最广泛也最具效用的一种。很多时候,不一定是因为开心你才笑,而是因为周围的人都在笑,所以你选择了笑。

曾经我看过一本小书,叫做《简单生活》,书的大意就是尽量精简自己的所有物,只留下必需品,这样会让你感觉无比惬意且有效率。此刻,为了真正的发现自我,我觉得你可以先找到对你最重要的东西,把你觉得自己具备的或想具备的品质或物质写在一张纸上,然后一项一项划掉对自己不是那么重要的项目,最后剩下的你怎么也不想划掉的那几个就是你真正想要的或想留下的。然后,学着用最简单的眼光看生活,用最朴素的心情去感受生活,用最真诚的心意去做出自己的选择。

不去想别人的想法,不去看别人的眼光,真诚的,虔诚的去做自己。

最近,拜读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一书。傅先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开宗明义的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提供了走向哲学的途径,揭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哲理与人生境界。个人感觉,傅先生微言大义,其主要目的就如同在自序中所讲的“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重点不是普及一点哲学知识,而是引导我们审视自我、发现自我、改善自我、提高自我。作为芸芸众生中的普通一员,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进一步懂得了应该怎样更好地对待自己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一要主动学习。在西方流行着一条“知识折旧定律”,即:一个人一年不学习,所拥有的知识会折旧80%。当前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知识不断更新,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就我们民航发展来讲,持续安全、民航强国民航战略的提出,对民航发展提出了新任务、新要求、这些任务的探索者、实践者只能是我们民航人,如果我们不努力学习,不及时更新知识不但不能克服缺点,改进工作,而且必然会被时代所淘汰、所抛弃,失去任职的资格和条件。这就要求我们要把学习当作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生活方式,带着深厚的感情学,带着实践的要求学,使学习变成一种自觉的行动。要注重提高政治理论学习的高度性,不断提高政治理论素质,以增强工作的原则性、预见性、创造性。要注重提高业务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熟练掌握本职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和技巧,研究民航发展的新情况,探讨新的方式方法,不断提工作水平。要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习的针对性,综合运用各种有效学习载体,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学习监管知识、依法行政知识、安全知识,确保学习成效。

二要快乐工作。工作是人一生最重要的必修课,人每天离不开工作,所以不要把工作当作负担,而应该快乐工作。能否快乐工作,关键取决于心态。要热爱自己的工作,善于调整自己的情绪,把取得的每一次成功,当作对自己的奖赏;把自己的每一次挫折,当作一种历练和考验,以快乐的心情去完成它。要坚持事业为上、责任为重、工作为先,用心把简单的、平凡的工作做扎实、做细致。要善于创新,按照民航上级的要求,结合辖区实际,不断创新思维方式、工作理念和思想方法,确保工作成效。工作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当在工作中自己能力得以发挥和体现,得到了认可,你就会感到快乐。

三要健康生活。树立正确的生活观,以宽容理解的心态面对家庭和生活,善待亲友,真诚待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强健体魄,注重心理调适,保持内心和谐。要培养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不断提高文化素养,脱离低级趣味,克己慎行,防微杜渐。要始终注重小节,以“蝼蚁之穴,溃堤万里”的忧患之心对待自己的一思一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谨慎之心对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慎始”、“慎微”、“慎独”、“慎终”,知所守、知所拒,不存偶尔、侥幸之心,永远保持自己良好的生活本色。

四要和谐相处。首先要客观的认识自己,只有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地认识,才能和他人和谐相处。所以,既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更要了解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勇于自我剖析、自我批评,做到“吾日三省吾身”。要大度容人,学会对人宽厚,要有容人之量。在工作生活中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对大事、原则问题要一丝不苟,不能让步,但“不让步”需讲究策略,要千方百计化解分歧达成一致;对小事、非原则问题要糊涂一些,学会让步,学会忍耐,以诚待人,人以诚待我,营造和谐的氛围。

人生读书心得感悟

史书记载曹植七步成诗,不仅成就了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千古绝句,更重要的是卸下了曹丕心头的屠刀从而挽救了自己的生命。短短七步,曹子建由死到生,可谓步步惊心。路遥《人生》中说道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如此看来又怎能不是步步惊心、关系重大呢!故曰:七步人生。

人一生中的紧要处屈指可数,求学阶段无非就是几次学校的选择、专业方向的选择,接下来便是工作的选择、婚姻伴侣的选择等等。当然,考虑到人生的曲折性,大多数人的这些选择可能会出现反复,比如转学、跳槽,即便这样我想它仍然逃不出屈指可数的范围。来到紧要处的我们必须做出选择,如同人生道路中出现了岔路口,每个人都必须选择其中一条走下去,这点上众生平等。屈指可数的紧要处再加上紧要处多种可能的选择,给我们带来了人生中的无限可能,每次紧要处的不同选择或许就会通向截然不同的人生。最糟糕的是,就像阿甘妈妈所说: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预知你将会得到什么。假如高加林没有选择抛弃巧珍,他的人生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他应该不会像书中那样痛苦吧?可惜人生和历史一样,无法假设。

我们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多些顺畅少些坎坷,事实却总与愿望相左。高加林当民办教师时憧憬着借此脱离农民的身份,又怎么会想到不久后被村长的儿子顶替?当他回到家乡慢慢接受农民的命运又与巧珍相爱时,又怎会想到一张招工表给他的生活带来的巨变?当他狠心放弃巧珍毅然选择黄亚萍时,又怎能想到日后因这场情变而给自己带来的灾难?短短的《人生》无论如何也无法和真实人生相比,但它却假高加林的故事精准从容地道出了人生的真相。

高加林在追逐幸福,我们也都一样,但他为什么一步步走向了悲剧呢?是因为那个保守又不公的时代吗?狄更斯说: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无论哪个时代,都是有好有坏,抱怨时代不公一定意义上和抱怨命运不公一样虚无缥缈。是因为张克南的母亲公报私仇人心险恶吗?不,要知道高加林也是从后门走进了那座城市,他对,此无话可说。而根本的原因只能是他自己。巧珍虽然目不识丁,但她纯粹真诚善良,是顺德爷爷眼中的金子。高加林以没有共同语言这样的理由欺骗了巧珍的同时,也蒙蔽了自己。他不清楚自己最想要什么,他贪心不足,他不懂珍惜,最后亲手导演了自己的这场人生悲剧。当他跪在地上,手捧黄土悲痛欲绝时,我想他应该明白了这一切吧。

我们是幸运的,因为有了书籍,我们可以领悟人生哲理而无需经历那样的悲剧;我们又是不幸的,因为虽然可以阅读书籍来感悟人生,但对人生的体会毕竟无法和亲身经历相比。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不管我们如何去走,有些原则可能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戒贪心,先着眼于那些我们最在乎的东西;懂珍惜,珍惜已经拥有的美好事物。或许这样也但愿这样,我们的道路可以多些平坦少些崎岖。

哲学与人生读后心得感悟

《敬业与乐业》是人教版初中三年级的一篇文章,读完《敬业与乐业》一文之后,我有所感受:。

明白乐:一个人就就应要敬业和乐业。而敬业和乐业的基础是要有业,有业才能使人在经济上能独立,获得生活的保障;才能拥有锻炼自我的潜力。有业才会产生成就感,幸福感。有也还会是生活起居有规律……“对于不一样的人来说业都不一样。有业之必要”于学生来说,“业”自是学习。每个人都应有业。

待我读完“百丈禅师”的故事之后,初觉得此人太死心眼了,而之后一琢磨,却觉得自愧不如,与“百丈禅师”相比,我们缺少的不仅仅是他的“言必出,行必果”,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缺少老禅师的那种矢志不谕的品质。他日日坚持,直到八十岁!多少个三百六十五天,又多少个24小时啊!而此刻的我们却连自我的计划都做不到!起码的言行相顾都没有,更不论坚持。而我们总把期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并为今日的失言,自找一个理由,不愿下功夫。

敬业,每个人都就应做好自我的本职工作,凡做一件事,便最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事的名称,从俗人眼中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是在于是不是把一件事做的是好是坏。

乐业,我们有了敬业就就应乐业,我们对我们的职业都应产生必须的兴趣,因为那些都是我们务必做的,我们就就应尽量把它们做的最好,同时也就应过的快乐,在职业中寻找快乐。

凡一件职业总是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每一件职业的成就,离不开奋斗;要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往往在职场中会有竞争,好会在竞争中得到快乐。

在职场中我们更需要职责,敬业既是职责心,乐业既是趣味。

每件事都有其独道的乐趣,做到“敬”与“乐”,相信生活会更多彩!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的是对天才的赞誉,是对成功者的仰慕,但事实是我们身边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平凡之人,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因为我是平凡的人,我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吗?难道因为我不是成功者,我就要怨天尤人吗?不,我们不能活的如此之卑微,相反,我们应活得更有尊严,更精彩。但是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个目标呢?梁启超在他的《敬业与乐业》中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在演讲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们对待职业的态度问题,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梁先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基本的准则,也许你永远都不能成为天才,但是你却可以拥有敬业精神让自己成为“专才”,成为那个工作岗位上不可替代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最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的太精妙,反倒变得不适用了。惟有朱子解的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作,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并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财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当总统和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上并没有高低之别、贵贱之分。职业是一件值得做的正经事,因而是神圣的。管理学家陈鸿桥有言:“敬业是快乐的,敬业的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

奉行实用主义,只追求眼前实惠的人,常误以为敬业是提升公司的价值,对老板的忠心耿耿,殊不知,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在一个急功近利的物质社会,人们经常听到的是对天才的赞誉,是对成功者的仰慕,但事实是我们身边很多人,包括我在内都是平凡之人,我们该怎么办?难道因为我是平凡的人,我就会对生活失去信心吗?难道因为我不是成功者,我就要怨天尤人吗?不,我们不能活的如此之卑微,相反,我们应活得更有尊严,更精彩。但是我们怎么做才能达到个目标呢?梁启超在他的《敬业与乐业》中告诉了我们答案。他在演讲里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人们对待职业的态度问题,论述了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生根据自己的亲身经验,指出“责任心”和“趣味”跟“敬业”与“乐业”的关系最为密切:“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他认为做事必须具备责任心和善于“从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

敬业精神,被视为现代社会基本的准则,也许你永远都不能成为天才,但是你却可以拥有敬业精神让自己成为“专才”,成为那个工作岗位上不可替代的人,成为受人尊敬的人。“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单、最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的太精妙,反倒变得不适用了。惟有朱子解的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作,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并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财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的。当总统和拉黄包车,在职业的神圣性上并没有高低之别、贵贱之分。职业是一件值得做的正经事,因而是神圣的。管理学家陈鸿桥有言:“敬业是快乐的,敬业的口碑是职业生涯中最大的财富。”

奉行实用主义,只追求眼前实惠的人,常误以为敬业是提升公司的价值,对老板的忠心耿耿,殊不知,敬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应该如此,我望诸君和我一同受用!

人的一生十分短暂,有的人把时间虚度了,有的人却过得很充实。这都是因为前者无业而后者有业所造成的。虽然我们此刻学习很苦,但比起那些无业的人不是幸福的多吗?毕竟我们是有业——学业的人。而这门业也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门业了。只有善待这门业,才能做出成绩,使我们的人生更加亮丽多彩!

那么怎样才算得上善待这门业呢,这自然要与梁启超先生提出的敬业,乐业二词联系起来了。

当人有一份职业后,最基础的就是敬业了。敬业有两层含义:一是敬重自我所从事的工作,并引以为自豪;二是深入钻研探讨,力求精益求精。我们对待我们的学业也应是这样,因为我们在学习,我们学习了,就应引以为自豪,而我们也应有钻研的精神。这个过程中是快乐的,是自豪的,当然也会有人说是苦的。但是整天在学校里一事无成就不苦吗?恰恰这种人是生活的最痛苦的。因为他们是表面上看起来很快乐,而内心是痛苦的,这就与那些敬重这项事业的人刚好相反。

当然不只需要敬业,而且要乐业。因为“举是最好的老师”,正如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热爱它,才能把这项事业做的更好。所以我们不要总认为学习很难很苦,因为这样会使我们更费力的学习却没有什么好的效果,我们是带着不满的情绪的。

最后,我要借用《敬业与乐业》中的一句来结尾:“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读过梁启超先生的《敬业和乐业》后,从文中受益至深,让我清楚的了解到“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但“敬业与乐业”的前提下必须“有业”,没有它,“敬业与乐业”就无从谈起,没有“有业”,“敬业”哪来的“乐业”之说!特别里面的“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这句话说得多么的精僻!

“有业之必要”于我们来说,“业”自是学习、工作。读完“百丈禅师”的故事之后,初始觉得此人太呆板、太死心眼了,而随后经逐一琢磨,却觉得自愧不如,与“百丈禅师”相比,我们缺少的不仅是他的“言必出,行必果”,而且最重要的是我们缺少老禅师的那种日日坚持,矢志不谕的品质。现在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无法完成自己的原先制订的决心和计划!我们的言行和行动都总是没有相顾,并且无法坚持,而且总把希望寄托在“下一次”上,并为今日的失言,自找台阶下,不愿下功夫。这则故事也启发我们一定要好好深思熟虑,对于一个精力充沛的青少年,要以怎样的态度去面对自己的学习呢?现今的中国,改革开放,生产力得到全面解放,社会一片繁荣,市场化也越来越浓,要想找到一份工作很难,要想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好工作就更难了。当你选择了这份职业的时候,你想好了要为他而付出吗?我们一直在为生活而劳动,其实也是为了劳动而生活。不管做任何事情,处在某个位置,事和名称都会有大小、高低;但从事的本质来说,是没有高低之分的,在事物的运行过程中缺少了任何其中的一个环节都会掉链子的。不管任何工作,拿到手里,全看自己的才能如何去劳作,使之得到圆满,自我感觉良好,别人看起来也不错。这也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的去劳作。这便是“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我们虽不是没有职业的懒人,更不是社会的蛀米虫。

可是一次又一次不完成任务的我们,安然地回到家后,享受着父母创造的环境;总想着“下一次”的我们,悠然地面对着心切的父母和社会的期望……甚至跟“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等同!真是“懒”字当头,万事不成啊,“懒”是我们最大的敌人,而“放纵”这个敌人胡作非为的又是我们自己,克服是我们唯一的选择!“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当我从这些句子中找出一句话来回答“为什么要敬业”这一问题时,我觉得“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特别是最令我深受启发的是《庄子》记佝偻丈人承绸的故事。“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之知。”一个佝偻的老人,几句简单的话语,却道出所有道理的精华!凡做一件事,要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件事上,一点不旁骛,便是敬。这就要求我们有一颗平常的心,一颗勇于探索的心。要想做好任何一件事情,便把这件事情看作自己的眼睛去对待,无论别的什么好处,都不要与之交换,换得一时的轻松、愉快;你敷衍它,结果它也敷衍你,最后,一事无成。怎样把一件事情做得出色呢?唯一的秘诀便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便是敬。现在我们生活在这么好的社会环境下,并拥有着健康的身体,我们起码要把我们身边的小事做好都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事情。我们应把每一件事通过努力,做到出色,就算与他人之比,相差之,但我们无悔,因为“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我们努力了!然这所有的前提见出于“专心致志!”唯有用心,我们才能有成功,若“坐这山,望那山”,则“一事无成”!这便即要“尽职”又要“敬职”了。所以,我们要满怀热枕地认认真真做好自己本分以内的事情,脚踏实地,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

至于“乐业”,我认为书中的那句话便足以诠释了:“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算对自己的职业如何不满,但我们都必须去做。我们要从中寻乐趣呢?这使我想到了一句话:“你知道,你爱惜,花儿努力地开;你不知,你厌恶,花儿努力地开。”花儿总是在努力地开,美好的日子也一天天地在流逝。而对于我们,为何不去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呢?从职业中体会快乐,从快乐中品味生活!对于有的人总叹息“做工作好苦呀!”对于这种叹息声,无论任何人都曾经说过。反过来讲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喝酒,去游玩等还不是一样淘神费力。有些人抱怨自己本行,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做。不愿做是逃不了的,哭丧着脸去做和快乐的去做结果是截然不一样的。我个人认为做一件事情,就要身入其中,从起点、过程、终点中去体会每一个阶段,回想自己付出的努力所得到的成就,就有一种归属感。要在工作中与同行比较、竞争,要时刻告诉自己是最强的,在不断的工作中战胜自我,领略出趣味,这样,生活才有价值。愿社会的青年才俊们,抓住机遇,克服困难,迎接挑战,面向未来。

总之,每件事都有其独道的乐趣,我们要明白“敬业与乐业”并非是某种硬性规定的条款,而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价值的一种方式,一种渠道。要在生活中真正做到“敬”与“乐”,只有这样,相信信生活才会更多彩!才使我们享受的无限的乐趣。

哲学与人生读后心得感悟

1、放弃了该放弃的是无奈;放弃了不该放弃的是无能;不放弃该放弃的是无知;不放弃不该放弃的是无悔。

2、依靠权势立业的人,永远站不直腰杆。弯腰是讨好上级,伸腰是吓唬平民。倘若一天死了,其腰还是弯的,因为上下摆动的拖累,再无力支撑。

3、也许有些人很可恶,有些人很卑鄙。而当我设身为他想象的时候,我才知道:他比我还可怜。所以请原谅所有你见过的人,好人或者坏人。

4、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令狐冲说“有些事情本身我们无法控制,只好控制自己。”

6、用中庸拒绝极端;用务实发挥影响;用冷静选择决策;用自觉端正态度;用勇气抛弃包袱;用真心追随智慧。

7、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8、世界上最慷慨的人莫过于溜须拍马,他可以说尽天下最美丽的慌言;世界上最自私的人莫过于溜溜拍拍,他可以猎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踢掉比他有本事的人。

9、遨游辽阔的中华大地,我陶醉过;仰望无尽的苍穹,我迷恋过;如果把大地比作物质,把苍穹比做精神,我认为苍穹比大地更迷人。

10、忙的时候,想要休息;度假的时候,惦念着公务;穷的时候,渴望富有;生活安逸了,担心生活不能长久。

11、如果敌人让你生气,那说明你还没有胜他的把握。

12、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3、如果朋友让你生气,那说明你仍然在意他的友情。

14、帮助别人不希望得到回报的人,心里不感到失落。

15、对付小人,就像对付没有烧透的煤:碰碰,才会燃烧;晾着,自然就灭了。

16、金钱是什么?金钱是浇花的水。浇得适量,可以使花木健壮,繁花似锦,花开四季鲜艳夺目。浇的过量,就使得花木连根腐烂。

17、鼓励自己最好的手段,是欣赏自己;欺骗自己最好的手段,也是欣赏自己。

18、我不知道我现在做的哪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而当我终于老死的时候我才知道这些。所以我现在所能做的就是尽力做好每一件事,然后等待着老死。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9、当你能看懂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长大了;当你能看清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开窍了;当你能看破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理性了;当你能看透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成熟了;当你能看穿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到头了;当你能看淡一件事情的时候,说明你放下了。

20、当爱已成往事明白的人懂得放弃,真情的人懂得牺牲,幸福的人懂得超脱。对不爱自己的人,最需要的是理解,放弃和祝福。过多的自作多情是在乞求对方的施舍。爱与被爱,都是让人幸福的事情。不要让这些变成痛苦。

21、一个苦者对和尚说:“我放不下一些事,放不下一些人。”和尚说:“没有什么东西是放不下的。”他说:“可我就偏偏放不下。”和尚让他拿着一个茶杯,然后就往里面倒热水,一直倒到水溢出来。苦者被烫到马上松开。和尚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是放不下的,痛了,你自然就会放下。

22、真正的爱,是接受,不是忍受;是支持,不是支配;是慰问,不是质问;真正的爱,要道谢也要道歉。要体贴,也要体谅。真正的爱,不是彼此凝视,而是共同沿着同一方向望去。其实爱不是寻找一个完美的人。而是要学会用完美的眼光,欣赏一个并不完美的人。

23、什么是有福。耳朵里听不见是非,眼睛里看不到争斗,嘴里说不出伤人的话。什么是乐。经历过许多的坎坷,却没有被困难打倒;感受过很多伤悲愁苦,却没有沉浸其中不能自拔。并且,在每一次的困难后,越来越坚强;在每一次的痛苦过后,越来越明白爱的含义。心灵,越来越柔软;胸怀,越来越宽阔。

24、人生有三世因果,前世的因决定了今生的果,有些事一是错给了时间,二是败给了距离,三是输给了自己;总感觉一生很长明天很远,总是艳羡别人的成功,总认为自己遥不可及,殊不知只要你愿意走,就会慢慢地接近目标;就算命运只给了我一根琴弦,我也要用这一根琴弦,奏响人生华丽的乐章。

25、人生有伤,有痛,有甜更有苦。每次创伤都让人成熟,使人思索,使人坚强,使人珍惜。如果没有品过苦,就难以生出慈悲心;如果没有品过苦,就难以知道甜的滋味。勇敢的面对苦难,乐观的克服苦难,也是种修行。没有永恒的夜晚,没有永恒的冬天,苦难终会过去,而阳光总在风雨后。

27、微笑不是优雅,是真诚;人生不是脆弱,是坚韧;付出不是强求,是快乐;情谊不是孤单,是相守;财富不是金钱,是知足;失败不是消沉,是淡然;智慧不是理智,是超然;生活不是攀比,是自赏;幸福不是享受,是释怀。接受不完美的自我,立足不纯净的社会,热爱生活,感恩生活。

28、人生最可贵的事就是“结善缘”,结缘却很简单,一句赞美、一件善事、一个微笑、一点帮助,就能给我们的人生广结善缘。人生追求的无非幸福和快乐,通向幸福和快乐的道路,不是岁月累积,也非执著追求,而是珍惜遇到的每个人,每件物,每份缘;能为人着想,助人为乐,生活必然回馈。

29、不要取笑别人。损害他人人格,快乐一时,伤害一生。生命的整体是相互依存的,世界上每一样东西都依赖其它另一样东西,学会感恩。感恩大自然的福佑,感恩父母的养育,感恩社会的安定,感恩食之香甜,感恩衣之温暖,感恩花草鱼虫,感恩苦难逆境。

30、这世上最珍贵的财富,不是你拥有了多少,而是你经历了什么,是你用什么样的手法,来书写自己的历史。岁月的走廊中,我们都要遭遇很多人,很多事,都要面临很多抉择,很多放弃,承载着我们的喜泪悲欢,孕育着我们的思考感悟。一切的得到终要失去,唯有思想深处的充盈,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因此而饱满些。

32、有时,人生多了几道坎,不一定是坏事,因为你毕竟欣赏了沿途的风景。很多人或事,经历了心就坚强了;很多沟或坎,跨过了心就豁达了。每个人都可能与幸福欣喜相逢,每个人都可能与痛苦不期而遇,将一缕岁月妥帖安放,或悲或喜;将一怀沧桑静静收藏,或浓或淡。学会浅行,学会释重,深深领悟,静静聆听。

33、生是幸福,可以体验人生百态;死也是幸福,超脱人世纷繁回归自然。有朋友是幸福,喜怒哀乐有人分享诉说;孤独也是幸福,享受静谧的冥想和心灵的净化。被爱是幸福,时时处处享受无微不至的关怀;施爱也是幸福,从此生命有了牵挂,梦境有了归属。别到处寻找幸福,幸福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34、谁都有脾气,但要学会收敛,在沉默中观察,在冷静中思考,别让冲动的魔鬼,酿成无可挽回的错;谁都有梦想,但要立足现实,在拼搏中靠近,在忍耐中坚持,别把它挂在嘴边,常立志者无志;谁都有底线,但要懂得把握,大事重原则,小事有分寸,不讲情面难得别人支持,过分虚伪亦让人避而远之。

35、心善自然美丽,心真自然诚挚,心慈自然柔和,心净自然庄严;淡泊寡欲可以养神,宁静致远可以养志,怡情适性可以养和,观空自在可以养心。种下一个善念,收获一种良知;种下一种良知,收获一种道德;种下一种道德,收获一种习惯;种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种下一种性格,收获一个人生。

36、自信的人生最美丽。自信是走向成功的伴侣,是战胜困难的利剑,是达向理想彼岸的舟楫。自信是火,点燃熄灭的灯:自信是灯,照亮夜行的路:自信是路,引你走向黎明。自信的天空永远是蔚蓝的,自信的心灵永远是充满希望的。有了自信,才会拥有自我,才会拥有成功。有了自信,你便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37、修心,是快乐人生的第一门功课。只要心光明,哪怕周遭长夜漫漫,人生也能充满光明。只要心温暖,哪怕天地寒风凛冽,人生也能始终温暖。只要心淡定,哪怕生活颠沛流离,人生也能安如泰山。只要心端正,哪怕路上山重水复,人生也能坚守正道。只要心透彻,哪怕世界混混噩噩,人生也能保持透明。

38、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骗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不争,元气不伤;不畏,慧灼闪光;不怒,百神和畅;不忧,心底清凉;不求,不卑不亢;不执,可圆可方;不贪,富贵安康!

人生不设限读书感悟心得体会

《人生不设限》的作者力克·胡哲是一位生下来就没有四肢的残疾人。读了这本书后,我有了许多感受。

力克·胡哲是澳大利亚人,他的出生没有给家庭带来欢乐,带来的却是震惊与痛苦。由于没有四肢,力克没办法做一些常人能做的事,在学校他经常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也经常被同学们欺负,这让他很苦恼,但力克慢慢不再苦恼,变得开朗。现在他到处给人们演讲,他会游泳、冲浪、潜水、玩滑板,找到了许多生活的乐趣,也有了一个幸福的家庭。

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力克的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力克的生活很精彩、很快乐、也很充实,我们四肢健全的人有的整天无所事事,挥霍着父母的财产;有的觉得生活没有什么乐趣了,于是选择了自杀;有的受一些不良信息的影响,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力克是每一个人的榜样,更是残疾人的榜样。有些残疾人因为某些部位的残缺,就觉得上天对他不公,于是就自暴自弃,自甘堕落,这样只能成为一个拖累家庭,对社会没有一点用处的废人。

力克有一种乐观的精神,他虽然因身体残疾而给生活上带来了诸多不便与许多困难,但他都以一种乐观的精神去面对。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绊脚石,如果我们遇到困难就退缩,那么我们永远不会成功;如果我们以一种乐观的态度去迎接挑战并战胜它,那么我们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

哲学与人生的读书心得

读了《哲学与人生》此书籍,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的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了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籍,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哲学与人生读后心得感悟

1、青春去时不告别,老年来时不招手。

2、爱,起于微笑,浓于亲吻,逝于泪水。

3、别人都在假装正经的时候,我只好假装不正经。

4、真感情,一生都相守!珍惜拥有,感恩相守!

5、幸福,就是找一个温暖的人过一辈子。

6、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记理想,不要忘记目标。

7、人因不了解而恐惧,或因不了解而胆大。

8、变化是相对的,运动是相对的,无限也是相对的。

9、不用怕,不要愁,十年后,所有的事,都只是下酒菜。

10、成功一定有方法,盲目加忙碌只会让人更加平庸。

11、如果有什么需要明天做的事,最好现在就开始。

12、人活着就是一种心情,把握今天,设置明天,储存永远。

13、我们不知道未来有多好,但我们科珍惜现在。

14、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人面情面场面。

15、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

16、女人不爱美,迟早要后悔;男人若太帅,总爱玩拜拜。

17、走正道,莫走邪道;走红道,莫走黑道。

18、最初的幻境,最终的破碎。

19、要纠正别人之前,先反省自己有没有犯错。

20、真正为了钱的女人,是贪婪金钱的女人。

21、一个人成为他自己了,那就是达到了幸福的顶点。

22、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23、人生如果错了方向,停止就是进步。

24、如果不是怕别人反感,女人决不会保持完整的严肃。

25、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26、生活其实很简单,过了今天就是明天。

27、弱者要等待机会,强者要制造机会,智者要把握机会。

28、将来的你,一定会感激现在拼命努力的自己。

29、人的愿望没有止境,人的力量用之不尽。

30、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

31、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树与树的距离,而是同根生长的树枝,却无法在风中相依。

32、苹果最光辉的一刻就是砸在牛顿头上!

33、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34、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

35、人有三种:要人、名人、好人。做个要人、名人,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很难,而要想做个好人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心底善良坦诚的人才能成为好人。

36、人生就象一个球,无论如何滚来滚去,总有在一个点上停止的时候。

37、如果人生是一段旅途,快乐与悲伤就是那两条长长的铁轨,在我身后紧紧跟随。

38、人不要等明天,因为没有人知道自己有没有明天。

39、心中有所牵挂,生命才会坚强。

40、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苏格拉底。

41、生气是拿别人做错的事来惩罚自己。

42、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43、明天的希望会让我们忘了今天的痛苦。

44、生活若剥去了理想、梦想、幻想,那生命便只是一堆空架子。

45、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真的。

46、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47、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48、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49、你永远看不到我最寂寞的时候,因为在看不到你的时候就是我最寂寞的时候。

50、铁饭碗的真实含义不是在一个地方吃一辈子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51、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

52、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

53、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

54、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

55、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

56、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

57、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58、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

59、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

60、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

61、不想做颓废落寞的人,所以,精致的生活,所以,快乐的工作,还有,淡淡的想你,间或,淡淡的流泪。

62、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63、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64、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带来满意的结果,但是不行动就绝对不会有满意的结果。

65、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66、大气的人生,像北极星一样璀璨永恒。让心豁达起来,不要惋惜过去,而应换一种观点、换一种心情去生活。

67、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68、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着与追求。

69、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70、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71、赫尔岑说:会在快乐时微笑,也要学会在困难中微笑。

72、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机遇,而是缺少抓住机遇的手。

73、有这样胸怀的人,从不回头去寻觅昨日黄花,而是快乐地去追求明日繁星。

74、如果你有想法就要赶紧付出行动,别担心失败或者困难重重,你才能超越自我,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75、慎言,独立,学会妥协的同时,也要坚持自己的底线。

76、因为思之太切的心与心的交融,撞击心扉带来的微微疼痛,从未有过的感觉,所以盈满从未有过的欣喜。

77、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78、但只要咬牙撑过去,一切都不一样了。无论你是谁,无论你正在经历什么,坚持住,你定会看见最坚强的自己。

79、谁都会有低落的时候,但是不要让它影响你向前就好,变成一个更让自己喜欢的自己,然后遇到一个不需要取悦的人。

80、无人能从世俗的羁绊中解脱出来,是爬起来比倒下去多一次,用汗水代替口水而已,也唯有如此,方能让生命在磨难中得到升华。

81、我们要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以勇敢的姿态迎接命运的挑战。

82、相信雨点不会仅仅落在你一个人的屋顶之上。相信你自己,大千世界,总有属于你的角落。拥有积极乐观的态度,是解决和战胜任何困难的第一步。

83、经历酸甜苦辣才会更韵味悠长,或许生命中因为有了够多的云翳,才能造就一个美丽的黄昏。

84、虽然我们不能预知明天,但可以把握今天;虽然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85、位虽低微,却是自己的岗位;屋虽简陋,却是自己的家;志虽渺小,却是自己的追求。

86、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梦虽虚幻,却是自己的梦想。

哲学与人生读后心得感悟

高中时代曾读过一些文学名著,其中有一篇就是马克西姆。高尔基的《童年》。高尔基出生在俄国尼日尼。诺夫戈罗德一个木工家庭,早年丧父,寄居在外祖父家,十一岁走向社会,饱尝了人生的辛酸。而《童年》正是根据他童年的生活而写成的,可以说是自传体小说,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是三岁丧父,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外祖父是一个性情粗暴、自私的小染坊主,但已快濒临破产。而两个舅舅也是同样的粗暴、自私的市侩,甚至他们的儿女也沿袭着这样的风气。阿廖沙就在这样的家庭中饱受虐待:外祖父经常痛打外祖母及孩子们,有一次竟把阿廖沙打的失去了知觉,结果大病了一场。在这样的环境下阿廖沙幼小的心灵能不觉得恐慌和不安吗?!所以这本书都会令我们每一个人感到不快和压抑,这也是必然的,因为我们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恻隐之心。

处在这样丑陋的社会,我们不得不担心阿廖沙的心灵会不会也被玷污?但幸好这世界也不完全是丑陋不堪的一面,身边还会有善良正直的人存在,他们给了阿廖沙信心和力量,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并相信黑暗终将过去,未来是属于光明的。在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便是他的外祖母,她把蜜送到了阿廖沙的心窝中去了。作品中外祖母是最慈蔼、最有人性的形象,她总是用她的温存给予阿廖沙爱的种子,种子发芽了,长成了参天大树,有了羽翼的保护,阿廖沙的世界就不会再任凭风吹雨打了。祖母抚慰了他心灵上的创伤,而真正教他做一个正直的人的是老长工格里戈里。当然那个善良、乐观、富于同情心的“小茨冈”也同样教会了阿廖沙如何面对生活的艰难,但他却被两个舅舅给害死了,然而我觉得与其说是被他们害死的,还不如说是被这个黑暗的社会所吞噬的。高尔基正是以他无产阶级作家特有的感情和娴熟的艺术技巧,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成功地再现了阿廖沙作为一代新人从觉醒到成长的艰难历程。

高中生读书笔记之《童年》是不是替你找到了信心呢?不会担心即将到来的日子了吧。

哲学与人生读后心得感悟

《我与地坛》是一位身残者在一座废弃的古园中对自己所见到的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思索。作者以地坛作为寄托自己情感与发泄情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思考人生的佳境。

由于作者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体验到了更多的人生的痛苦,但他依然在命运中挣扎时,找到了一片古园,在这里度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的轮回,深刻地感受每一个季节的特点,体会每种人生的价值。

他思考了死与生。死是必然的归宿,当我们感到累了,上帝会自然安排我们休息。而活着,是我们一生都需想的问题,即使活着是饱经苍桑的,世界仍然在运转,古园依旧是古园,我们不能逃避,只能欣然接受,改变现在的自己。当我们能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净地了,应理去心中的一丝杂绪,认识真实的自我,进行自我完善。思考人生是每个人的必备之路,不同的人,思索的结果、内容不一。

史铁生不仅思考着自己的逆境,他还在思考自己的亲人所受的痛。“时间能证明一切”,作者始初并没考虑到母亲所感到的痛苦,只沉浸在自己的忧伤中,经时间的酝酿,他感知到母亲的忐忑与无奈。与此同时,也鸣响了我心中的警钟,母亲对孩子的爱意志坚韧、毫不张扬,而我妈妈正顽强地与病魔抵抗,同时还要承受不成器的我给她带来的巨大痛苦。我应庆幸我母亲还在,我有机会能让妈妈摆脱苦恼,并且除去我那一丝倔强与羞涩,不至于到时后悔莫及。因此,我感谢史铁生的经历警醒了我。

在课本未节选的部分中,还有作者从各个方面诠释所感受到的春夏秋冬;在园中曾经出现的人们及对他们人生的思索;对逆境人生的理解,差距是必然的;作者对自己的生涯理解;许多美好的事物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人生是如此复杂但却纯真、质朴,以至于我们要用一生的时间去思考,作者在十五年的思考中,逐渐成熟,认识更清晰,从失落、烦躁转变为稳重、深情。

如此大千世界,还需一片净地,细细地品味人生。

巴金的代表作是《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内容是通过一个大家庭的没落和分化来写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和革命潮流在青年一代中的激荡。作者以很大的激情对封建势力进行揭露,歌颂了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抗争并与这种家庭决裂。《家》这部分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巴金老先生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高氏豪门外表上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但掩盖在这层帷幕之后的,却是内部的相互倾轧,明争暗斗,腐朽龌龊,荒淫无耻。为了维护这个作为封建制度的支柱而又面临崩溃的家庭,以高老太爷和高克明为代表的那些卫道者,竭力奉持着礼教和家训,压制一切新的事物,甚至不惜以牺牲青年为代价。这就又加深了新与旧、当权势力与被压迫者的矛盾,并使年轻人遭受巨大的痛若。在《家》中,就有梅表姐的抑郁致死,瑞珏的悲惨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作者通过这些描写,表现了深切的同情和悲愤,并向垂死的制度发出了“我控诉”的呼声。

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的不同命运也是作品的一条主线,是始终贯串在《激流》三部曲里的人。

觉新,作者对他所花的笔墨最多,而且可以说是整个作品布局的主干。这是一个为旧制度所熏陶而失掉了反抗性格的青年人,心底里虽然有着是非和爱憎的界限,也理解夺去了他的幸福和前途、夺去了他所最爱的梅和瑞珏的是“全个礼教,全个传统,全个迷信”,但他无力挣扎,只能伤心地痛哭,忍爱着精神上的痛苦。他是旧礼教制度下的牺牲者,但同时又不自觉地扮演了一个维护者的角色。原著中作者对他是有一些批判的,大多是通过觉慧,批判他的怯弱、“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但更多的是同情和原谅。读者只有在把他当作一个牺牲者的心情下才可能产生一点惋惜;这种情绪却往往又为人物自己的行动所否定了。

觉民的性格是沉着的,也是比较定型的;作者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顺利的遭遇,使他胜利地得到爱情,跨过了逃婚的斗争。他也有改变和发展,但都是顺着一条路向前的,他自信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

“五四”的浪潮掀起了青年一代的热情和理想,也回深了他们对于旧的制度和生活的憎恨。《家》中的重要人物觉慧,便是这种受到新思潮冲击的新生的民主主义力量的代表。他坚决反对大哥觉新的“作揖哲学”和“无抵抗主义”,他的信念很单纯,对旧势力“不顾忌,不害怕,不妥协”。他的确是“幼稚”的,对周围的一切还不能作出科学的分析,甚至感到“这旧家庭里面的一切简直是一个复杂的结”,他这直率的热烈的心是无法把它解开的。但因为“五四”时代对旧的一切表示怀疑和否定的精神,他知道这个家庭是“无可挽救的了”。他并不想对“家”寄托什么希望,而热心于交结新朋友、讨论社会问题、编辑刊物,创办阅报社等等社会活动,“夸大地把改良社会、解放人群的责任放在自己的肩上”。即使在他与鸣凤热恋的时期,他在外面也“确实忘了鸣凤”,只有回到那和沙漠一样寂寞的家里时,才“不能不因思念她而苦恼”。最后,觉慧无所顾忌地离开家而远走了。作者通过觉慧写出了革命潮流在青年中的激荡,写出了包含在旧家庭内部的新力量的成长,也通过觉慧来对觉新的“作揖主义”和别人的懦弱性格作了批判。

作品中四位女主人公不同的命运中又有着某种相同——。

巴金在回忆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我熟悉我所描写的人物和生活,因为我在那样的家庭里度过了我最初的十九年的岁月,那些人都是我当时朝夕相见的,也是我所爱过和我所恨过的。然而我并不是写我自己家庭的历史,我写了一般的官僚地主家庭的历史。我写梅,写瑞珏,写鸣凤,我心里充满了同情和悲愤。我庆幸我把自己的感情放进了我的小说,我代那许多做了不必要的牺牲的年轻女人叫出了一声:冤枉!我真不忍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那里面不知道埋葬了多少令人伤心断肠的痛史。”

是啊!“青春毕竟是美丽的东西,而且这一直是我的鼓舞的泉源”……。

散文记叙了作者从青年到中年时自己曾经经历过的一些事。他先讲了那座令自己毕生难忘的“伴侣”——地坛。这是座被弃废的古园,作者的家就在旁边。作者总是认为这是一种缘分——地坛等着自己出生,又等到自己活到最狂妄的年龄时猛地残废了双腿。

残废对作者来说,无疑是一大打击。在那段阴暗的日子里,地坛成了作者第二个家。作者经常在地坛里苦思冥想,自己为什么要出生?已颓废到极点的作者甚至想过死。后来,作者又想通了关于出生的问题,他安心下来,不再为生和死烦恼。

接下来就是怎么活的生存问题了,作者又天天去地坛,在老树下或荒草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窥看自己的灵魂。常常一坐,作者就坐了好多个时辰。那段时间,作者的母亲变得非常痛苦。她知道把作者闷在家里结果会更糟,可又担心作者独自一人在地坛里想些什么。有一次,作者发现忘带了什么东西,又返回到家。作者发现母亲依旧是一副送自己走得动作。只是,那时作者并没有发现母亲的痛苦与煎熬。等到母亲逝世后,作者才从母亲的一句话中体会到:“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作者终于明白,这句话其实是母亲的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可惜,这时母亲已永远离开了作者。

在后面的时间里,作者又先先后后地遇到了一些人。每遇到一个人,作者都有不一样的感触。在这漫长的期间里,作者又想到了生存问题。于是,他开始动手写作。在他正写得热火朝天时,他却又想到死的问题。一个朋友对作者说:“你不能死,还得写呢,还有好多好作品等着你去写呢。”因为这句话,作者又想通了问题。他又有了活下去的信心。

史铁生这场经历真是令我印象深刻,他在绝望中自暴自弃,后来又醒悟过来。看似简单的过程却给作者带来了无限的烦恼和痛苦。作者身上那股永不言败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我与地坛》,这篇文章的题目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对于许多同龄人来说也亦是如此,因为这篇文章在小学初中课本里便有收录,但当我再重新读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却有着完全不同的感受,准确的来说应该是,以前小的时候看这篇文章,压根就没有产生任何的感受。

作者围绕着地坛,用一种平和而坦然的语气叙述着那些与地坛相关的人与事。诉说着那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诉说着淡褪了的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同时,对于在地坛里的那对多年来相濡以沫的老夫妇,对于那个热爱歌唱的小伙,对于那个不幸失聪的女孩,作者也用一种旁观者的眼光,静静的在一旁凝望着那一幕幕悄然发生在地坛中的不起眼的故事。就像是这个园子的历史见证者。

我很喜欢史铁生那细腻的笔触和那种娓娓道来的口气,没有过分的情感波动和浮夸,也许瘫痪的病痛让他煎熬过,愤恨过,最终认清了,接受了,平静了,形成一种看透了尘世的坦然和从容,那样的一种淡定,便渗透在文笔中了。正因为如此,在那些文字中,时而透露着的睿智,时而又流露出真挚朴实的可爱。人生经历了那么一遭,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生出愤怒和狭隘的情感了,因而就能坦荡荡的,随性表露任何他想表达的东西,大约是如此,才会动人。对于史铁生而言,地坛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呢,在文章的开头似乎便有了答案“我常觉得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在史铁生看来,他与地坛的相遇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结果,于是这么多年来他便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地坛了。而读完了整篇文章,我更觉得那片荒芜的园地就是他的心灵的栖所,在作者双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中,在他迷茫或消沉的日子里,他便摇着轮椅来到地坛,在那里久坐。我便在脑海中浮想,想象着那个颓然的史铁生,他的轮椅停在一棵苍黑的古柏树下,秋风飒飒,伴着那个孤寂的黑色背影,整个场景似乎充满着世纪末的气息。最初的那段日子里,史铁生正经受着灵魂的煎熬,他思考着自己生存的意义。双腿就这样忽的一下没了,不但是身体,似乎连心灵也没勇气前行了。

无论是谁经历了这般挫折,短时间怕也难得想个明白,想个透彻。而那个人烟稀少的园子,则仿佛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场所,宁静却还不至于荒凉衰败,身处于大自然中,凝听风声和鸟鸣,调理纷乱的思绪,简直再好不过。在那座地坛里,他就像在自家的后花园里一样自在,尽管那是个公共场所,但我却觉得那更像是他的地盘,因为没有人能向他一样熟知地坛里的每一棵草每一株木,史铁生的轮椅车印日复一日的碾过同一条路径,他呆在那里,看着那些远在他出现在这个世界上时就已经存在的古树上的树叶发芽,变得葱绿,泛黄,最终凋零,又重新发芽。日复一日的共处,让史铁生最终把自己的灵魂与这座地坛相连,或者更准确的说,是这座地坛,让史铁生真正认清了自己的灵魂。正因为此,只有在地坛,他才能释怀,才能毫无保留的敞开心胸,把那轻易不外露的真率留给了地坛。于是乎我开始羡慕史铁生能“拥有”一座地坛,大概我们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渴望这样一个“地坛”,在那里,我们可以寄托一份喜悦,或者埋下过往的忧伤。史铁生与地坛的那份牵连,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的命运安排,是上天给他的一份补偿。大概他也感受到了上天的那份恩赐吧,于是他才会在纸上写下这样的话,不知为何,每诵读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总会涌起莫名的酸楚:“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我甚至现在就能清楚地看见,一旦有一天我不得不长久地离开它,我会怎样想念它,我会怎样想念它并且梦见它,我会怎样因为不敢想念它而梦也梦不到它。”

史铁生的文章让人学会了感恩,学会了坚强,学会了正视。也让我们进行了一次对心灵的搜索和对生命的诘问,对生命的意义又加深了理解。

优秀的《我与地坛》读后心得(五)。

一、“其实,人这一生能得到什么,只有过程,只有准备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的心情,但如果你要逃避困境——困境可不逃避你”也许史铁生先生的生活范围十分狭窄,但他的时间却被拉长了。他在残肢之后连续几年都在地坛中不分时间、地点,耐着性子专心致志地苦苦思索生与死这一严肃的人生主题。他不要逃避困境,他要在困境中撞开一条路。

在过去,我很害怕面对困境,尤其是死与生这一刹那的事。我不敢回答“要是你只有几天的时间,你会怎么办”之类的问题。读了《我与地坛》后,我感到我们活着,就得有勇气去面对生命给人生道路上设置的关卡。如何去拆掉关卡?拆开关卡后又怎样做?这些都是我们不可避免思考的问题。上帝创造人类,不是要人类帮他做事,而是要人类思考生命的真谛。上帝不会死,他不知道生离死别为何物,就不会去想这一类问题。而我们会死,我们要在有生之年思索未来发生的问题。

二、“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在史先生的生命里,母亲一直扮演着一个默默支持他的配角。史先生的母亲不曾支配他的人生,要他生或死。她总在某个角落凝视着史先生,深情的祈祷:希望儿子能克服生理和心理上的残疾,更希望他能在精神世界里找到寄托。她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此刻,我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她在我读初中时常对我唠叨。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我听了不止几千遍。待我听厌了也就是我上了高中,她开始不对我唠叨了。每逢星期五回家,她都会问我学习怎样,交到朋友没有,零用钱用完了没有。除此之外,她甚至没多说什么,我反而不太习惯。我曾经想母亲会不会因为我的学历比她高而自卑,不好“教训”我。现在,我懂得了,我的母亲,她是我的守护天使。守护天使是不会带被守护者走她的人生,只会默默守在他身旁,看他喜而喜,听他哭而哭,藏住温柔的暖手,要他坚强走自己的路。

我怨过母亲,也恨过母亲,但更多的是对母亲的爱。小时侯,我听收音机里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这样:如果某个母亲今世活得很苦,等下一世,她就可以当儿子(女儿)的女儿了。我不希望母亲活得很苦,但我希望母亲下一世能当我的女儿。我想让母亲明白,做他儿子的我,感到有多么幸福!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2

本学期的毛概课,孙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阅读的书目。原本对这些书籍并不感冒,而且也有不少已经度过的书目,完成作业并不是难事。但是作业并不是全部,一方面我想了解一下哲学,另一方面想通过阅读书籍引发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就像我推崇的“大学就是要我们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考的时期”。其实,本身对于这本书并没有太大的期望,毕竟提起哲学,大家的反应总是很木讷。但是当我深入阅读时发现,作为哲学通识读物,这本书的内容还是相当不错的,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引起了我无尽的思考与遐想。

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们就会带着一个这样的疑问: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它究竟有什么含义?可以说这是一个永远无法解答的问题,我们只能向“真理”无限靠近。自从新文明诞生,无数的思想家都在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在我看来,思考哲学,不妨从人类文明开始。人类比起动物,最有控制力的一点就是人类有着发达的大脑,可以对世界进行自我思考。古代的人们会思考自己的起源,《圣经》就是代表作之一;当今的人们会思考如何改造世界,会思考宇宙的起源,然后进行不断地探索,也就有了现在各个“谜题”的学派。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我们可以看到人们的一个共同点,用一个词概括的话,我们可以称之为“思考”。或许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是我们当今称之为哲学的事物,但从古到今,人们的不断思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在傅教授看来,哲学常讨论最根本的问题,虽然诸如“: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人是否有罪。”这些问题看来没有定论,但不能因为没有定论就不思考,就被忽略,因为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我们的“人生应该如何”的问题就无法说得清,而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为何而活,则哪怕是有再好的享受也会觉得无聊。

傅教授对于哲学,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他描述哲学时,我们可以看出:人生的意义正是在于不断询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也就是说,人生这场“旅行”的过程无异于询问的过程。哲学发展的过程也是培养智慧,发现真理,印证价值的过程。只有不断去思考,不断去体会人生的哲学,才会让人生更有意义,更为明确,让生活更有色彩,更有价值。

人生是很精彩的,现在的自我思考,合理的推理,对人生的猜想,跟别人的交流和将对未来的创造等,可以用一句话归结:人生是快乐的。当我第一次步入大学校园,对未知的生活充满了向往,但是当我真正去追求理想中的快乐时,却遇到了很多的烦恼。这也让我真正意识到,当一个人刻意地追求快乐时,他永远都得不到真正地快乐的。道理很简单,追求是因为缺乏,说明我们缺乏快乐。就好像彩虹一般,如果你刻意在寻找彩虹,我相信你很难找到;但是也许在某个时候你不经意的一次回头,就可以看到最绚丽的画面。这都不是我们能够强求的。因此,我们的快乐是由内而发的,不要刻意追求人生中所谓的幸福,那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通过阅读《哲学与人生》,我也懂得了孙老师为什么会将“推荐书目”作为我们的弹性作业。记得上大学前曾经看到周国平说过这样一段话,他说道:“我举得大部分中国当代作家非常可悲的是,他们不阅读,或是阅读非常有限,尤其对于哲学,所以他们的作品很少能观照到人类的基本问题,大都浮在表面。”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多了解、多思考、多探索、多实践才可以丰富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大学生。也希望能借傅佩荣老师的《哲学与人生》,能够为自己翻开崭新的一页,走向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

说来惭愧,自高中以来,就没有真正静下心来去读一本好书。在毛概课上,听了孙老师的教诲,就决心读一点书。以前总是读很多文学作品和历史传记,所以便买来《哲学与人生》,通过读哲,也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领会了很多。

西方有句谚语:“哲学不能烘面包,但是哲学能使面包增加甜味。哲学就好比蜂蜜,可以调味人生。我觉得,人生数十载,若没有哲学,充其量只能是生存。而有了哲学,我们才能像海德格尔说的那样“诗意的'栖居”。傅佩荣老师说:“如果不谈哲学,则人生不限于盲目瞎闯或随俗沉浮者不多啊!”确实,哲学使我们活的有意义,活的有方向。

读了《哲学与人生》,受益匪浅,现从三个方面浅谈下自己的读后感悟。

傅佩荣老师说“哲学是必需的”。我们人类天性之中都有哲学的倾向,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由,能够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与压力,越来越感受到作为一个人的喜悦。而要达到这种境界就需要爱好智慧。爱好智慧就需要我们超越感性限制,发现真理,并积极印证,而这些的首要基础就是培养思考习惯。我在这本书中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明白了培养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一个人如果没有思考的习惯是绝对不可能具有独立的个性。遇到事情都喜欢凭着本能的感觉立即反应,而且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我以前就是一个极不爱思考的人,懒惰喜欢依赖别人。从小就按部就班地十分自然的接受父母安排好的一切。知道高一的时候,同学问我为什么我如此努力第学习,我才醒悟我学习只是因为我习惯地认为努力学习考上好大学就是我应该走的路,但是从来没思考我能用学到的去做什么。其他事情也是一样,发生了事情总是潜意识里看被别人的反应,读书时也总是立刻信以为真。而现在我明白没有思考的人生是空洞而盲目的。只有学会思考,遇事冷静下来想清楚并在无疑处有疑才能有所发现和收获。

只是会思考也是不够的,人生的问题是需要我们去印证的。正如傅佩荣老师所言,人生是需要体验的。如果光是叙述各种道理与格言,而没有自己去体验的话,到了最后还是只能在知识的迷雾中打转。

《人生》读书心得感悟

感悟人生,只需一分钟。

一个无聊的下午,拿着一张无聊的购书卡来到了无聊的图书馆去选一些无聊的书看看。无聊的一切因为一切是那么的无聊。在这里走了几十遍了,除了一些漫画书啊再就没有什么我感兴趣的了。咦,《一分钟人生感悟》。真的假的.,一分钟连吃个雪糕都不够,还能感悟人生?反正这购书卷里还有余额,拿回去看看也不错啊!

又是一个无聊的下午,无所事事的我看见了摆在书架上的这本书。反正也没什么事情,就拿它来打发一下时间吧。我看书有个习惯,就是喜欢先把书从头到尾翻看一下。还不错,没篇故事都在字以内,不会读起来那么无聊和浪费时间,于是就认真的看起了第一则小故事。看着看着,我发现每则故事虽然短小,但道理深蕴其中啊。而且很多的故事都会引发对人生,生命的思考;都会给予心灵以启迪。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富有并不在于拥有最多,而在于贪欲最小等等。这样的句子很多很多,真是让人回味无穷啊。有一则故事,名为上帝的忠告,那里有句话十分精辟:当人们在孩童时厌倦童年的时光,急着成熟,但长大了,又渴望返老还童;人们健康的时候,不知道珍惜健康,往往牺牲健康来换取财富;人们对未来充满焦虑,但却往往忽略现在,结果既没有生活在现在,又没有生活在未来之中;人们活着的时候好像永远不会死去,但死去以后又好像从没活过,还说人生如梦。说的真好啊,好的让我爽快但却心痛;好的让我明朗但又纠结;好的让我觉的很矛盾。短短的几十个字,将我现在的行为完完整整的诠释出来,将我未来的行为又那么真真切切的预设出来;让我不得不将我的人生火车停下来思考一下,衡量一下。说实话,我现在真的是不知道我用健康来换取财富是对与否。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我这个年龄阶段的人的问题。也许是对的,也许是错的,对与错也许只有30年以后才会有一个真正的答案。

一分钟是那么的无关紧要,无关紧要到你可以随时挥霍,可以小小的放纵;而一分钟又是那么的至关重要,至关重要到可以抢救一个人的生命,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人生。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人生中会有无数个一分钟,让你数都会烦。但正是这一分钟,我们也许就会改变自己的命运,或者说是世界的命运。

走到人生边上读书心得感悟

第一次读它还是20__年冬天,真没想到时间过的真快,去年一年就这么哗啦过去了,完全没有什么浓墨重彩。看来还是得多多记录,多多做些有挑战的事情,才能让记忆更加刻骨铭心一些。

这本书记录了杨绛对人生一些抽象问题的思考。比如神和鬼的问题、人是否有灵魂、人的本性是善是恶、人活着的价值是什么……作为90多岁(当时写书时候)高龄的知识女性来说,每天的思考是必不可少的,加之她和钱钟书的性情都是偏向于喜静,好读书,思考这些形而上的问题是最自然不过的,可以看出,钱钟书和女儿离去后,杨绛也随时准备着『回家』。她想得很多,想到死了穿什么衣服去天堂,以什么容貌去见爹妈、钱先生和女儿。她做了种种假设,如果是以现在的样子去见他们,肯定是爹妈不认识她,因为她太老。如果是以十几岁的样子去呢,钱先生和女儿又不认识她。哈哈。真有趣儿。

她喜欢《论语》,书中在阐述观点时,引述了大量《论语》里面的语句。她读《论语》读出了个性的形象。

比如孔子最爱弟子中的子路,并把每一个弟子的特点都能分析出来;她还对孔子的夫人特别感兴趣,因为孔子说过『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等言辞,可以看出他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极高,那这背后服务他的是谁呢?可不就是夫人么?由此推断,孔子夫妇肯定感情甚好。这是很有意思的一番猜想。

多少人从小背《论语》,恐怕并没有这么有趣的思考,只是力求知道文言文的意思,已算不错。还会去考虑作者背后的事情么?不会。

杨先生又教会我们读经典的一招了,就是把书读活了,要放开大脑去大胆地想象。记得在大三上古代文学课时,一位年轻的男老师讲古诗词时会大胆想象,描绘一些场景,又会延展出相关典故及文化背景,这就显得既有趣又有学问,所以,比其他课程,逃课的人少多了。

杨绛先生从小有个温暖高知的家庭,父母的感情甚好,家庭温馨,也为日后她和钱钟书的良好感情做了示范。良好的家庭环境,让她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她姊妹众多,关系亲密,相处和谐。她在家能很好地照顾钱钟书和阿圆,他俩跟她叫娘,这在《我们仨》里也有体现,羡慕!

作家们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善于观察,他们用大量的时间来发呆,观察一些在我们看来特别无聊或者根本不值得注意的事儿,比如杨先生写的《记比邻双鹊》一文,写自家窗前的喜鹊如何建巢、何时同居、baby何时出生、暴风雨侵袭巢穴、baby死亡等事情,从头至尾,她都了如纸张。

要换作是我这种凡人,断然不会把时间花在这件事情上,因为一来觉得不值,有这时间,蛮可以看点『有用』的有望转换成钱的东西。二来根本没有这种闲情逸致。

看来我们这些普通人也需要时不时从频繁刷朋友圈的状态中抬起头来,或是走出看新闻、打游戏、写方案的格子,去看看蓝天白云、观察观察小生灵们的生活。想必是件趣事。

记得著名女导演王潮歌曾这样批评过这个焦虑的时代,这些焦虑的年轻人:

或许我们真的是太忙碌了……春天来了,让我们收拾好行装,从容出发吧。

哲学与人生读书心得

读了此书,我感觉人生离不开哲学。人类天性都渴望心灵的自由,能做自己,摆脱各种限制和压力,越来越感受到做一个人的喜悦。爱智慧,爱哲学的思考,它由如人生一盏明灯,让我们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该往哪里走。

在苏格拉底看来,人的一生中如果没有对这些问题反思过,那么,你这一生根本上讲是毫无意义的,是到世上白走了一遭。不管你是亿万富翁,还是高官显贵,统统都成行尸走肉。

哲学让我们去思考这些人生问题,并不是真正能寻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其意义促使我们去反思、去认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第一回里在跛足道人唱完《好了歌》后,甑士隐随即和了一首,其最后两句是这样的:“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都是为他人做嫁妆。”

说的是我们这些芸芸众生生在滚滚红尘,也就是“他乡”中,“乱哄哄”地追名逐利、金钱美色,而竟忘了自己的“故乡”在哪里,因此,到头来,也只能是“为了他人做嫁衣裳。”既然红尘是“他乡”,那我们的“故乡”在哪里呢?也就是我们到底是从哪里来到这个红尘的呢?“故乡”显然在红尘以外。我们从“故乡”来,借助于父母的结合,给我们肉体凡胎。我们就用这肉体凡胎,到世间来走一遭,来体验人生、体验爱情,也体验痛苦。体验完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我们的“故乡”。

但有很多人在红尘的花花世界中经受不住种种诱惑和考验,他们沉迷于各种各样的“名利场”、“官场”、“情场”或“赌场”,最后出卖了灵魂,迷失了自我,再也找不到回“故乡”的路,成了“回不去的人”。他们的灵魂也就是随着他们肉体客死在红尘这个“他乡”。

读此书,让我突然明白:学习哲学,学会哲学的思考人生,可以让我们找到人生的“回乡“路。人生不正如求学,要努力修行,最后可以得到解脱。让我们摆脱身体的惰性和软弱,得到心灵的自由。

哲学家读书心得体会和感悟

作为哲学家,阅读是我工作的重要部分。在我的观点中,哲学不仅是一种学科,更是一种态度和思考方式。当我阅读哲学著作时,我不仅是在获取知识,还在探索人类的存在意义。在阅读经过艰深思考和探讨的哲学著作时,我体验到了许多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下面我将分享一些最令人难忘的体会和感悟。

第一段:哲学带来的精神自由。

阅读哲学著作最令我感动的一点是它给我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在哲学领域,人们提出了许多超越常规的思考方式,许多著作探索了真实存在和人类意识的本质,这种思考方式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震撼。当我开始研究启蒙时期的哲学家如康德和尼采时,我感受到了对人类精神的审视和重新建构的深刻思索。他们的思考让我意识到人类意识的局限性和我们所处的世界的复杂性。这些哲学思想让我正视人类思维的边界和局限性,从而让我获得了更多思考自由的空间和机会。

第二段:哲学的角度令人震撼。

在研究伦理学、政治哲学等学科时,我更加明确了哲学立场在个人和社会的决定作用。从这个角度出发,人们对于人对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和认识。在康德的伦理思想中,我意识到行为伦理学的道德判断是通过自由意志进行的,这种自由意志让我们自己选择行为标准和方法,这种选择也涉及到个人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人类学家和哲学家弗洛姆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难以脱离对于制度和规定的依赖,这种制度和规定赋予了人类社会结构的稳定性和行为规范。这些思考方式带给我了视野的拓展和深刻的启示,在我自己的生活中也有很大的实践意义。

第三段:哲学思辨的继承。

阅读哲学著作也让我反思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动态。目前,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这种变化大大降低了个人生活品质并导致了人民精神状态的紧张。因此,我们需要回到经典哲学思考中,重新审视个人精神和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从一个更为深刻和理性的角度思考个人人格发展等基本问题。哲学思辨的核心是思考,这种思考要求我们面貌内在真正存在的东西。这种思考的方法不同于科学研究的实验规范,和艺术的艺术性审美特征。哲学思考更加注重挖掘人类存在的意义,这让我体会到哲学发展的重要性和压倒一切的必要性。

第四段:哲学的苦涩与荒谬。

尽管哲学给予了我深刻的思考和启示,它提出的问题却常常是无解的或遥不可及的。在哲学著作中,类似于绝对真理和持久智慧的概念常常让我感到苦涩和荒谬。然而,这种苦涩和荒谬也正是哲学思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思考方式是对我自我检查,和我对人类精神和意义的重新审视挑战。面对这些难解的哲学问题,我会更加坚定我的信仰和信念。

在阅读哲学文献的过程中,我体会到了许多深刻且值得思考的哲学思想,更加深入探讨了生命和人类存在的本质。哲学阅读让我感受到了自由和思考的重要性,也启示我对个人与社会伦理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反思,同时也让我更加认识到了哲学思考的苦涩和荒谬。阅读哲学著作让我更加深入思考,不断反思和再思考自己的观点,并在实践中不断探求生命和存在的真谛。

《苦才是人生》读书心得感悟范文

面对同样的半杯水,悲观者会伤心于杯子一半是空的,而乐观者会满足于杯子一半是满的。打开封面引入眼帘的只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语。是的,人生本来就是苦的没什么可抱怨,做一个乐观者活下去就挺好。不能时时开心,尽量做吧。

书中说的是和佛有些关系的哲理(暂且称做哲理吧),其实佛并不是我们很多人所谓的迷信的东西,在我的理解中佛学至少是一种能修身养性的学问,当真正了解后就知道并不是所谓的那些迷信。前几天和朋友说起这事,讨论到佛似乎和现实社会矛盾,佛讲究的是一些与世无争之类的,而现实中需要生活下去必须去竞争,所谓适者生存。我们只能在这样的社会中争我们该争取的,放弃一些不必要的。如书中说的,活要活的有意义,人生不是用来虚度的。

认识人生之苦,才能找到幸福。也许吧,要是想着人生本来就是苦的,那么有什么好事儿出现的时候我们高兴,不好的事儿的时候也没什么的,因为人生本来就是苦的无可抱怨的。正所谓“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苦难,到底是财富还是屈辱?当你战胜了苦难,它就是你的财富;当苦难战胜了你,它就是你的屈辱。”人怎么活才能不痛苦?苦乐皆有心造,乐观、悲观只是一念之间。这段时间经历的事似乎让我更明白了这句话。其实很多事都是内心所想,没什么太多过不去的,当你一根筋的时候把不算太坏的事来回想着,那么必定痛苦。反过来说,当遇到一些事不太过于想它,试着尽量控制内心的时候,其实一切都很快过去,人不能太一根筋。一念之间能改变我们的心态,试着让自己变好起来。书中索达吉堪布说的,“人生如同一场梦,我们不应该太执着,否则会引生无量痛苦”。就是一个梦,有的人梦长些,有的人梦短些,何不让自己的梦更有意义?”倘若事情还可以补救,就没有必要生气;倘若事情已无法挽回,那生气又有什么用呢?“对于生气也许这么考虑更好吧,虽然现在很难做到这点,慢慢学习吧。人生不可能那么完美,缺憾才是真正的人生吧。

佛的处事是怎么样的?不责备别人的小错,不揭发别人的隐私,不惦念以前的嫌隙,这三者不仅可以培养德行,还能让自己远离祸害。看书时候自我反省了一下下,发现之前有些小事,可能自己觉得不算别人的隐私,所以聊天的时候可能会和比较好的朋友偶尔提及。想想自己还是错了,不管是大事还是小事,很多东西都是别人的隐私。我们不该说出来,即使是自己的某些想法或者可能会出现的好事也都不要说出来,也许说出来了就变得不好了,跟“天机不可泄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吧。对于计划还没实现之前,就四处宣扬的话,很容易遇到违缘,半途夭折。世间一切本事无常,所以做事若没有十拿九稳的把握,最好先不要到处说。对于守口如瓶这事,个人还需要多加修养的。

《格言联壁》——“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弘一大师也曾说:“吾每日思己之过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批评他人是非?”在这里我知道了,见别人短处,请勿轻易揭露。不求以心换心,但求将心比心。俗话说的好嘛:“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会犯错,没必要到处说人家的是非。所以管住自己的舌头,呵呵。

对于不讲理之人应该学会敷衍,因为我们有时多也躲不开,对于这样的人可用安忍来对待,或不答话,或随他所说,暂时随顺。过去了也就好了,没什么的。

书中关于“忍”说了这么一句话。忍,是人生中最难修的。看过后回想起来真的如此,很多时候遇到不开心或者被人说几句等,脾气立马就上来了,根本忍不住。所谓“忍字高来忍字高,忍字头上一把刀。”忍要能经得起考验。以后的人生路上,不知要经历多少这样的考验,慢慢来吧。

生老病死都有福,苦才是人生中说了“生死事大,早做准备”。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是学佛的。我同样敬佩他,他能把有生之年的每一天都当做是生命的最后一天。这样的生活岂不是很有意义,虽然我不知道他怎么做的,不过试着靠近吧。如果哪一天真的不在了,也不会留下太多的遗憾吧。不求跟他一样伟大,但求问心无愧。关心身边的人,祝福对我们好或者伤害过我们的所有人。如果是情侣即使最终没走到一块儿,我们也祝福她们吧,替她们祈福。一切随缘,当知道生死是福,明白生老病死只不过一个轮回。我们会更加珍惜现有的一切。

书中很多关于让我们懂得人生的东西,只是现在还很多无法理解,无法都进入自己的脑袋。我也不想说全部都很快就能领悟,也许没过多久很多内容就忘记了,所以还是写下来帮助自己记忆一些。虽不能全部记下,但有点滴也许已经足够。关于这些内容,希望看到的朋友可以懂得些什么,如果能帮助到你们当然是我的荣幸了。至于提到的佛,如果抱着迷信的态度去认识它,那么最好还是不要接触,小心走火入魔,哈哈(说句玩笑话)。

人生不设限读书感悟心得体会

本书的作者力克·胡哲天生患有海豹肢症,除了躯干外唯一的工具就是只有两个脚趾的小左脚。可以想象生活对他而言是多么不公平啊!出生时,力克的父母都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他的妈妈甚至拒绝抱抱自己的孩子。这对任何人都是极大的打击和难以愈合的伤口。值得庆幸的是他们没有放弃,慢慢开始接受和面对现实。

童年时期的力克可以说无忧无虑,随着年龄增长他开始面对无数的挑战,而他都努力地一服了。长到了上学的年纪,力克陷入了困境,他一度因身体的缺陷和对生活的绝望动过轻生的念头。但是最终他放弃了这种愚蠢而不负责任的想法。他想到了给他安慰和帮助的父母,鼓励和支持他的家人,觉得这样做对不起他们。于是力克决定好好活下去。他开始在自己身上寻找值得引以为傲的东西来提高信心。他试着交一些朋友,试着融入周围。虽然常常被同学排斥、嘲弄、或被称为“外星人”,但他主动并真诚地和同学交谈,同学们逐渐了解了他,都和他成为了朋友。他从朋友那里也得到了很多的肯定和动力。最终力克战胜了困难成为了不起的人。如今力克·胡哲不断拜访各地的学校、教会、贫民窟和监狱甚至垃圾城,与那里的人们分享他的人生经历,散播希望与爱。告诉人们他的经验,提醒大家信念和行动的重要,鼓励他们要有信心。至今已有6亿人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了他的充满勇气的人生。他的事迹已经深入心地激励了很多人。

力克·胡哲的成功在于他对于人生的“不设限”,正常人或许就不会有这样的体验。因为他们有健全的身体,无后顾之忧,所以人们就只把目光停留在哪些失去的东西或曾经的伤上,而没有真正的目标。也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正常人就平凡地过了一生。他们错在了对人生的“设限”上。力克·胡哲并没有因为残疾而被打垮,他认为这是上帝对他的一次特别的考验和计划,他与哪些“受限”的人生不同,他认为:“只要有梦想,什么都做得到。”

力克最打动我的是他的乐观和信心。人在逆境中很容易被击垮而随之放弃了目标。而力克正是相反。古人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力克就一直是一艘满载着幸福和乐观的小舟,前进于逆流之中。力克告诉人们:人生最可悲的不是失去四肢,而是没有生存希望及目标!是啊,没有目标怎么付出行动?力克自己就是一盏为人们照亮目标的灯。让千千万万的人重拾梦想走向成功。而我呢?我问自己,幼儿园大班开始学钢琴,到了三年级就以功课太忙为由不再练习。至今只开启过三年多的钢琴仍静静地睡在房间里。眼看学钢琴的同学一个个全考上了十级,我只能躲在角落里偷窥她们胜利的笑容。于是每次走过那架钢琴时,我的心里就充满了内疚和茫然。曾经最爱的钢琴成了永远的遗憾。写到这儿时,力克仿佛就站在我的面前,对我说:“告诉自己再多撑一天、一个月、再多撑一年吧,你会发现,拒绝退场的结果令人惊讶。只有拒绝再试一次的人才会被打败。

对,拒绝放弃就是成功的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