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报告体会 > 教师心得体会 > 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范文(20篇)

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范文(20篇)

时间:2023-12-26 02:21:41 作者:LZ文人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得出的经验和感悟,它可以帮助我们不断成长。以下是一些写心得体会的范例,从不同的角度和主题入手,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

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近几年来,我在班级工作中,值得欣喜的一点做法,就是完成了一种思路上的转变从“保姆式”服务到“点菜式”消费。

“保姆式”服务要有“保姆式”班主任。这样的班主任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细,事无巨细,眉毛胡子一把抓;二是忙,忙课上,忙课间,忙室内,忙环境;三是烦,辛辛苦苦几年,终是空如许,反落得孤苦失落,惹人眼见心烦。“保姆式”老师“保育”出的学生也具有襁褓中婴儿的特点:一是靠,靠你喂他吃,靠你教他学,靠你替他做;二是娇,满身委屈,老师和学生都是他的出气筒;三是独,凡事唯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

事后,我沉思,我究竟有什么错?我不停地问,问自己,也问别人。我不停地想,想自己的做法,也想别人的做法。我尝试着,让学生去想,让学生去做,让学生去实践自己的未知。

直到近几年我才逐渐明白了其中的奥秘:教师就应该是教师,是授业的教者,更是传道的师者。班主任更应该研究传道之术,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是学生的`引路人,更是学生的大朋友;是饭店的“老板”,更应是“侍者”。学生的受教育用商业宣传术语来表达,应该称为“点菜式”消费。

要让学生到你的“菜谱”上点到可口的“菜”,班主任必须具有几个方面的优势:一是博,博学多才,博闻强记。二是活,方法灵活,应变能力强。三是阔,心胸宽阔,有“肚里能撑船”的气度,放弃自己的师道尊严,与学生打成一片。四是正,身正,利于身教;理正,以理服人,公平合理。

一位班主任放下自己的师道尊严,以自己的德高身正,到学生中间去,共同研究班级建设大计,设计一项活动,帮助一位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这些都是令人快慰的事。

最近午休开始了,每年午休时的安全总是个大问题。在主题班会上,大家讨论了“中午我想干什么”这一主题。同学们各抒己见,如读书、下棋、看电视、玩游戏。接着又讨论“中午我应该干什么”,大部分同学回答,应该睡觉。最后讨论“中午我们最好干什么”,答案不言而喻。

所谓“点菜式”,并不是说学生点什么,班主任就给他什么。班主任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和意识。学生需要的,又是内容健康的,即使现在没有,我们也应该想方设法满足他们;有些低级庸俗的东西,要是现在已经有了,我们就必须马上把它们剔除。

班主任和他管辖的学生本来就是矛盾的双方,任何一方强起来,必然抑制另一方的发展。班主任若放低自己的位置,成了“保姆”,那么学生必然被宠得得意忘形;班主任如果把自己当成王者、圣者、法律的执行者,学生往往就敬而远之,或阳奉阴违。

采用开放式的像顾客点菜形式的管理方式,既尊重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学生在朋友似的老师面前会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老师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孩子们的感染,陶冶自己的性情。

学生是天真的、活泼的,像一张张雪白的纸,上面将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全凭我们指导着他们去写。写好写坏,老师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要想在每一张白纸上都留下整齐的字迹,每一位班主任都要不断地净化自己,充实自己,卸下“保姆”那副沉重的担子,用潇洒的身姿去迎接学生那“点菜式”的探求的目光。

班主任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由教学反思网给大家收集整理,祝大家学习工作愉快。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家庭教育,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然而,当我们成为家长时,我们的教育观念是否也需要转变呢?我曾经也面临着这个问题,而通过我的探索和实践,我发现了一些值得分享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传统教育观念的问题。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往往强调孩子的成绩和功利性,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这种教育观念让很多孩子产生了学习焦虑和挫败感,失去了对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另外,在教育中过分强调家长的权威和孩子的顺从也会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和孩子自我意识的丧失。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孩子需要掌握新知识和技能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而传统的教育模式则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因此,家长需要更为灵活和开放的教育观念,以便在培养孩子的基础能力的同时,也能够促进孩子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1.关注孩子的个性和兴趣,鼓励孩子展现自我。

2.尊重孩子的意见和想法,与孩子进行平等沟通。

3.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和创造能力,让孩子同时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

在实践中,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带孩子接触新事物和新领域,开拓孩子的眼界和视野。

2.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

3.鼓励孩子参加创新和创业的活动,以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第五段:结论。

教育观念的转变需要时间和耐心,但是在孩子的成长和发展中,它是非常必要的。转变教育观念之后,我们的亲子关系也会变得更加轻松和愉快。作为家长,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以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一直是家庭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但随着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变化,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成为现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议题之一。在我的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了转变家庭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我愿意分享我的心得和体会。

传统的家庭教育观念是要求孩子尊敬长辈、恪守规则、全力以赴进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发展不断需要创新、自信和勇气。因此,教育必须拓宽视野,培养能够不断适应社会变化的人才。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必须转变家庭教育观念,从传统的信仰、权威式教育进化到关注孩子的个性、发展潜力和思考能力的现代家庭教育观。这样,可以为孩子创造自由而富有探索能力的学习环境。

第二段:理解孩子的个性和发展潜力。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自己的个性和发展潜力。因此,家长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的独特性,从这个角度出发,为孩子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具体来说,这需要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倾听和了解孩子的意愿和想法。此外,家长需要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并引导他们进行探索,这可以为孩子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

第三段:注重孩子思考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变革,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变得愈发快速,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现在世界所需要的人才是有创造力的人,这些人需要有独特的思考方式才能敏捷学习和探索。因此,现代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孩子思考能力的培养。家长应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理解他们的想法,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思考方法,并且通过各种途径,如日常生活和专业的培训活动,拓宽孩子的思考和实践的空间。

第四段:营造开放、包容和积极的教育氛围。

营造一个开放、包容和积极的教育氛围是非常重要的。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参与接触各种文化、艺术、科学和技术活动,这可以激发孩子的学习乐趣,更能够有助于孩子自己发现和规划个人发展方向。同时,家长还应该鼓励孩子在生活中尝试新事物,并给与年轻的家庭教育者正确的引导和自信以及一定的欣赏和支持。

第五段:总结。

在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时间和空间的变化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有害影响。尤其是传统教育模式和传承已经不是家庭教育的唯一目标,现代教育观念是尊重和引导孩子的个性,培养孩子的创造和思考能力。家庭教育的转变需要家长时刻关注孩子的发展潜力,并为他们创造多彩的学习和成长空间。借助以上几点,我们可以打开家庭教育的新篇章,让孩子在育人的舞台上获得知识和幸福。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验新教材的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观念,以保障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顺利进行。关于新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观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教材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身的特点提供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迈出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在《认位置》的一堂观摩课上,教师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超市要开张,让学生来摆货架,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了新知识,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了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知识的一种学习途径。

的确,数学新课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信手拈来,《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一节中,教材以小朋友坐车为背景,有辆45座的大巴,车上已经坐了30人,问题是: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小朋友们经常坐车,但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计算过这个问题,课本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常常见到的身边熟悉的场景,乍一看,这是个容易解决,稀松平常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引起小朋友强烈的表现欲望,他想告诉大家解决的方法,于是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是的,这的确是个不难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学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45―30”,或许有的小朋友知道等于15,但怎样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来呢?刚才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于是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而在《加减混合》这一课中教材则创设了公共汽车上下客这一情境,这是他们所熟悉的,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每人都有了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明白了为何要用加减混合来计算,同时也自己摸索出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正是在多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也学会了自主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认数,可以通过数小棒、摆物体等活动,获得有关的体验,从而认识了数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因此,教学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1][2][3]。

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其教育作用不可忽视。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在不断转变。本文将从个人经历出发,探讨家庭教育观念的转变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第二段:传统的教育观念。

小时候,我家的教育观念比较传统,认为成绩是唯一的评价标准,重视功利性的知识学习,忽视培养孩子的兴趣、情感和创造力。一度,我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但是我内心很空虚,不知道我是为了什么而学习。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家庭教育带来的压力和焦虑,并对家长的期望感到束缚和厌烦。

第三段:转变的过程。

直到我进入大学,开始看到更多的世界,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局限,慢慢有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开始对教育观念进行反思和调整。我开始了解到,孩子的成长需要全面发展,不仅需要知识,还需要情感、品德、技能等多方面的培养。我开始尝试从孩子的兴趣、天性出发,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特长,激发内在的动力,并逐渐改变了传统教育的思维方式。

第四段:转变带来的收获。

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带来的快乐和满足感,他们开始逐渐成为独立、自信和积极面对生活的人。他们的成绩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我也会从他们的表现中看到更多非智力因素的成长和进步。更重要的是,我们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亲密和融洽,我和孩子们的沟通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段:结语。

总之,家庭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初阶段,家长的教育观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只有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革新教育观念,才能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成长环境,迎接未来的挑战。同时,教育的最终目标也不应该是简单地获取知识,而是帮助孩子们掌握自己的生命轨迹,成为快乐和有意义的人。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首先,是走在人民的前列、走在工人阶级广大群众的前列。这是党的先进性的最基本的含义,也是我们从建党以来就一直确认和坚持的标准。列宁说,党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但又不是普通的一部分,党“是阶级的先进觉悟阶层,是阶级的先锋队。”我们党从一开始就是按照列宁的先锋队理论建立起来的。毛泽东说:“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无产阶级里头出了那样一部分比较先进的人,组织成一个政治性质的团体,叫共产党。”共产党是由中国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中的先进分子组织起来,始终代表和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一支有组织的战斗部队。党的阶级基础是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工人阶级,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党按照严密的结构和纪律组织起来,要求自己的全部成员都努力成为工人阶级和人民群众中有觉悟、有组织、有纪律的先进分子。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和改革时期,党都始终走在工人阶级的前列,走在全体中国人民的前列,走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前列。因此,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进部队。

所谓先进,同时也指走在历史和时代潮流的前列。长期以来,我们对于党的先进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上述与群众的关系方面,即强调走在广大群众的前列,成为人民群众中最先进的分子。这是对的。但是往更深层次讲,党的先进性到底表现在哪里呢?其实,并不仅仅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比较方面,根本上,还是在党与历史发展规律、与时代发展进程、与国家和民族面临的任务之间的关系方面。纵览人类历史,任何一种政治力量,它的作用和命运,根本上都是与一定时代的潮流、规律和进程联系在一起的。一个阶级、一个政党、一个集团,能否具有和始终保持自己的生命活力,归根到底,在于能否与时代发展的方向和趋势相吻合,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坚持与时代同行,就能够朝气蓬勃,兴旺发达;如果停滞、僵化、背离历史发展的规律,就迟早要被历史淘汰。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先进性,根本上就在于能够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通过制定科学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切实履行人民交给的职责,担当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任务。

那么,时代潮流和社会发展规律对一个政党到底有什么要求?或者说,党的先进性的内涵最终究竟表现在哪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的先进性会有不同的要求。但归根结底,还是要看能否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党放到整个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抓住决定党的历史地位的三个根本性问题,从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进步本质的高度,对党的先进性作出了最新、也是最集中的提炼和概括。它告诉我们:一个政党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从根本上,要看它能否促进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它的思想理论、价值观念是不是代表了历史前进的方向;它是仅仅为少数人谋利益,还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从这样的高度解读党的先进性,已经不是停留在与广大群众的比较方面,而是把党的先进性与阶级性、群众性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把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的内容和要求更加紧密地统一起来,把对党的成员的要求与对党的路线纲领的要求更加紧密地融合起来,因而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因此,党的先进性,归根结底表现在坚持“三个代表”上。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实践“三个代表”,就是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就是坚持了党的先进性。

二、党的先进性关系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党的先进性是党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关键。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决定着党能否在历史舞台上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也决定着党所领导的国家和人民能否不断地走向兴旺发达。

在过去的80多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走在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国广大人民的前列,也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以自己正确的路线纲领和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赢得了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胜利地完成了领导反帝反封建革命的任务,当之无愧地确立了时代先锋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以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和模范行为,在社会主义事业特别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创立了新的功绩。80多年来,我们党虽然也走过曲折的道路,但都是自己纠正了错误,因而经受住了各种风浪的考验,始终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无论是人民,还是历史,都充分肯定了中国共产党所保持的先进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保持先进性依然是关系党的前途命运的大问题。放眼世界,政治多极化继续发展,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科技革命不断深化,人类的社会生活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时代在进步,文明在升华。这种加速奔腾的潮流,既给我们提供了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挑战。中国共产党要保持生机活力,把自己建设成为经得起任何风险和考验的党,更好地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作用,就必须紧紧把握时代的脉搏,深刻认识时代进步的方向,继续保持在人民群众中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先进性,始终走在时代潮流的前列,充分发挥先锋队的作用。惟有始终保持先进性,才能有生命的活力,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不断推动历史的进步,也才能真正跳出历史兴衰周期律的怪圈。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先进性也是关系整个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问题。党在一个有13亿人口的大国执政,面对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局势,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就要大力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执政能力的前提、核心和基础是什么?是党的先进性。只有始终保持先进性,才有资格代表人民执政,也才能够为人民执好政。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确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全党共同努力,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这里的四个“成为”,都与“先进性”相联系,都是“先进性”在执政宗旨、执政方略、执政作风方面的体现,最终都要归到“先进性”上。因此,保持党的先进性,关系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和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党和人民事业的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

三、党的先进性要通过党员的模范行动来体现。

党是由全体党员组成的。经过80多年的考验,我们党的队伍日益壮大。到现在,已经拥有了6800多万党员。这是我们党兴旺发达的一个表现。党的先进性,当然要发挥党的整体功能,但也需要通过党员具体的先锋模范行动来体现。

党员是构成党的组织的细胞。党的先进性,首先表现在党作为一个整体对于国家和社会所起的整合、凝聚、引导作用上,表现在党所制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上,表现在党治国理政的执政能力上;同时,也表现在每一个个体即党员的素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上。党的路线纲领方针政策,是依据广大党员的思想共识来制定的,也是通过每一个党员的实践活动来贯彻的;党对于各项事业的领导作用,是通过广大党员结成的组织体系来发挥的,也是通过每一个党员的模范作用来体现的;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以广大党员为桥梁来连接的,也是以每一个党员的形象来促进的;党治国理政的全部活动及其能力,是由广大党员在不同岗位的执政行为组合起来的,也是由每一个党员的具体工作能力表现出来的。因此,党的先进性与党员个人的先进性有着内在的联系。党的先进性,既要由党的整体来体现,也要由党员个人的表现来体现。坚持党的先进性,不仅需要我们党,也需要我们每一个党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发挥应有的先进、模范作用。8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们党的队伍的主体是好的。绝大多数党员都在不同时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事业中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充分体现了党的先锋队性质和先进性要求。如果没有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就不可能有党的先进性。没有广大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就不可能有今天我们党和国家的良好局面。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不少党员距党员先进性的标准还有很大的差距。一些党员理想信念动摇,党员意识和执政意识淡薄,带领群众前进的能力不强,难以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有的作风不正,弄虚作假;有的品质败坏,投机钻营;有的思想蜕变,腐化堕落;特别是不时揭露出来的腐败案件,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这些人的所作所为,与党的先进性要么“不适应”,要么“不符合”,严重的还背离了党的先进性,败坏了党的声誉,损害了党的执政基础。如果任其发展,势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有亡党亡国的危险。对此,我们不能不给予高度的警惕和重视。

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在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问题。要从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各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教育,增强党员作为先进分子的责任感,检查在保持先进性方面存在的差距,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党员修养,纯洁党的队伍,清除不良分子特别是腐败分子,切实解决目前党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与执政要求还“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全体党员的素质和先进性。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的规定,履行好八项义务,行使好八项权利,结合自己的工作、任务和环境,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真正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思想、政治、社会、道德等各个领域,真正成为社会的表率、群众的表率。党员要如此去做,领导干部更要如此去做。每个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保持和发扬了先进性,我们党的整体的先进性也就能够大大增强。

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已经决定,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这是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的重要举措,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举措。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的部署,认真搞好这项活动,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的一些突出问题,使我们党的先进性能够有新的提高。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在此过程中,全体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观、落后的学生观、陈旧的教学观、单一的质量观,努力形成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念,争做新时期优秀教师。

一、转变传统的教师观,不做“教书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种认识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坚信不疑。而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令人信服的心理医生,课程设计的专家,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的指导者,客观公正的评价者,热心的社会工作者。而其中最核心的是教育科研的专家。

教师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a、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加深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多元功能、价值取向的理解。b、可以通过参与学校课题研究,做教科研行家,而不是一个“操作工”。c、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根据“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要求,教师人格魅力主要应表现在“高尚、真诚、完美”三方面。d、学会创新。教师工作平凡而又复杂,但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容易安于现状,自我满足,甚至流于机械操作,成为“教书匠”。

二、转变落后的学生观,不再“唯师是从”。

“听话”多少年来一直被我们用来衡量是否好学生标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新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开发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体现出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没有“笨”的问题,只有求知欲;没有“错”的回答,只有没学会。让所有学生感受到:教室不再是一个四方形的没有生命的水泥盒子,而是一个吸收知识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没有“唯我独尊”和“师道尊严”的束缚与压迫,有的只是人格的凸现和心灵的舒展。

新的学生观还要求我们向学生学习。“人之初,性本善”,在很多方面,学生要比我们纯洁得多,可爱得多。如:通常学生的同情心、神圣感、创造力比教师强。升旗仪式时,学生们全神贯注,真诚投入,就是很好的例子。“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马斯洛)。如此这般,比比皆是。

三、转变陈旧的教学观,不再“灌输”知识。

陈旧的教育(-雪风网络。

[1][2]。

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革和家庭角色的不断演变,家庭教育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家庭教育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现今的家庭教育则开始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家长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一些心得。

一、跳出成绩的窠臼,注重全面发展。

过去,许多家长会将孩子的成绩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样的教育观念使很多孩子在追求好成绩的路上疲于奔命,难以真正做到“心怡不在赢在场”。转变教育观念要从打破这样的心态开始,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孩子需要具备综合素质,这包括运动、艺术、社交、智力和品德等方面。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参加各种活动,拓宽孩子的视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二、倾听孩子,了解其内心需求。

学习不是孩子唯一的任务,孩子也需要在情感上得到支持和理解。家长一定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孩子的内心声音,了解他们的真实感受。当孩子在学习或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家长不要直接给予解决方案,而是要和孩子一起探讨问题并共同寻找解决方法。这样的交流可以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三、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家庭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家长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家长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分享生活经历、自己的快乐和烦恼以及心流体验来拉近与孩子的距离。还可以有意识地发挥亲子关系的优势,相互支持和鼓励,遇到问题时一起寻求最佳解决办法,让孩子感受到家的温暖与关爱。

四、善用网络教育资源。

当前,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主要手段之一。对于家长而言,网络资源可以轻松提供各种优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使家庭教育更加丰富多彩。家长可以利用网络科技资源,开展与孩子一起学习、游戏和娱乐等活动,帮助孩子一起探索新知识,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和信息获取能力。

五、自我调整,不断学习。

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家长在转变教育观念的过程中,也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态度和方法。家长可以通过参加各种教育培训、学习教育心理学或与教育专家交流,了解更多关于教育的新思想,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总的来说,转变教育观念是一个有益的过程,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辅导和关爱孩子,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家长可以通过跳出成绩窠臼、倾听孩子感受、营造良好家庭氛围、善用网络教育资源和自我调整等方式,为孩子打造和谐温馨、有爱有责任感的家庭。

转变家庭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家庭教育是每个家庭都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重要问题。在我国传统启示思想的影响下,许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就是按照大人的意愿去约束孩子,自我否定的教育方式被误解为是爱。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家庭教育的观念也需要随之转变。本文将分享我在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方面的体会和收获。

第二段:了解孩子的需求。

曾经,我对家庭教育的认识是纯粹教授孩子知识技能,希望他们能够快速成长为社会上的某一种模板。但时至今日,我意识到最重要的是全面关注孩子的成长需求。也就是说,父母要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喜好和能力水平,在家庭教育中尽量做到个性化和差异化,让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能够得到最好的支持和帮助。

第三段:教育方式的变革。

过去,我的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力量的压制、训练和强制执行来使孩子服从父母的意愿。但当我慢慢地观察到各种教育专家的教育理论后,我的家庭教育方式发生了变化。我不再将其视为一种单向的指导,而是通过和孩子们更多的沟通和交流,以达到引导孩子对事物进行思考和自主决策的目的。反而是通过和孩子建立平等的互动关系,能够有效地提高孩子对家庭教育的认同感和责任心。

第四段:营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以前我对我的孩子非常严格,不容许任何的过失和错误。但当我意识到这种方式对孩子成长的负面影响后,我开始放松了对孩子的压力。我和我的配偶开始鼓励孩子们对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行动负责,以及鼓励孩子们自由地尝试和尝试新事物。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孩子们的自信心和成长的动力都起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第五段:结尾。

随着时代的变动,家庭教育观念也在转变。作为现代父母,我们需要关注孩子们的成长需求,改变过去单一、僵化的教育方式,注意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总之,家庭教育方式已经不仅仅是以前我们所认识的教育方式,它已经变得更具个性化、差异化,让我们尽可能地去关注我们孩子们的真正需求,共同构建富有美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观念是束缚人们行动的枷锁。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更新教育者头脑中的一些传统、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只有具备了先进的教育观念(理念),才会有先进的教育实践。在此过程中,全体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师观、落后的学生观、陈旧的教学观、单一的质量观,努力形成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需要的教育观念,争做新时期优秀教师。

一、转变传统的教师观,不做“教书匠”。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把教师定位在“传道、授业、解惑”、教师“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这种认识至今还有相当多的人坚信不疑。而事实上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技巧的传授者,教育科研的专家,令人信服的心理医生,课程设计的专家,现代教育技术的行家,独立学习、独立研究的指导者,客观公正的评价者,热心的社会工作者。而其中最核心的是教育科研的专家。

教师应该从四个方面来提高教育科研的水平:a、确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要通过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加深对教育的战略地位、多元功能、价值取向的理解。b、可以通过参与学校课题研究,做教科研行家,而不是一个“操作工”。c、提高个人的人格魅力。根据“真、善、美”和谐统一的要求,教师人格魅力主要应表现在“高尚、真诚、完美”三方面。d、学会创新。教师工作平凡而又复杂,但如果没有创新意识,久而久之就容易安于现状,自我满足,甚至流于机械操作,成为“教书匠”。

二、转变落后的学生观,不再“唯师是从”。

“听话”多少年来一直被我们用来衡量是否好学生标准,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常常不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要。新的学生观要求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开发每一个孩子的天性,精心设计适合每一个孩子的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个性是一种由体力、智力、思想、情感、意志、情绪等熔成的最复杂的合金,不了解这一切就谈不上教育。”在课堂上教师要努力体现出一种富有人情味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没有“笨”的问题,只有求知欲;没有“错”的回答,只有没学会。让所有学生感受到:教室不再是一个四方形的没有生命的水泥盒子,而是一个吸收知识的乐园。在这个乐园里,没有“唯我独尊”和“师道尊严”的束缚与压迫,有的只是人格的凸现和心灵的`舒展。

新的学生观还要求我们向学生学习。“人之初,性本善”,在很多方面,学生要比我们纯洁得多,可爱得多。如:通常学生的同情心、神圣感、创造力比教师强。升旗仪式时,学生们全神贯注,真诚投入,就是很好的例子。“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诗、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马斯洛)。如此这般,比比皆是。

三、转变陈旧的教学观,不再“灌输”知识。

陈旧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课堂教育仅是教师的单向“灌输”。新的教学观要求我们的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学生被动地“听”、“记”的过程,而是他们主动地探究,积极地去“悟”、“求”的过程。教师不再是至高无上的、发号施令的、主宰学生一切的权威。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为此我校确定了――“引导实践,注重体验,培养探究习惯”的研究课题,我们在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都开展了探究性学习的研究,倡导师生合作互动的学习模式,让每一个孩子找到自信的感觉,抬起头来走路,做学习的主人和课堂的主人。教学由“我说你听”的单向“灌输”变为一起讨论,一起商量,谁先占有知识和学问,谁先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谁就首先获得发言的主动权。

四、转变单一的质量观,不以“分数”论人。

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学校的生命。一名办学者、一名校长、每一位教师必然追求学校教学高质量。什么是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呢?我们认为:学校培养的无论是就群体而言,还是就个体而言,都应该是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地、和谐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又有良好的个性和特长的学生。

高水平的教育质量,是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等诸方面来实现的。这几个“育”是互相依存的,也是相互渗透的,它们交织着构成一个整体,但是它们各自又有着特定的范畴,有着自身的规律。要得到高水平的教育质量,就必须遵循它们自身的规律来办事,同时要追求整体的最佳效果。

我们每位教师都应该着眼于每个学生的整体发展。不能为了片面提高自己所教学科的成绩,而不惜挤占其它学科、不惜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不惜压抑学生的个性。分数当然可以是一种评价的标准,但过分看重分数则不可取,更不应把它作为追求的唯一目标。在教学中要彻底改变见书不见人,见分不见人的状况。既要负责学生的“一阵子”更要负责学生的“一辈子”。

新的世纪已经到来,新形势下我们如何应对?转变教育观念,努力实践,用爱心、真心、耐心浇灌孩子的心灵之花应该是我们每一位新时期教师的终极目标。

数学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学校体育作为国民体育的基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要教育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面对21世纪,学校体育教育的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提高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提高运动成绩,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一大批体育骨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因此,我们对体育教育观念也应有所转变,应以终身体育观为出发点,对体育教育的认识从低级走向高级,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单一走向多元,由局部走向整体。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构成有机的整体。各层次的教材内容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致使体育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处于陈旧和滞后状态,缺乏时代性和超前性,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提高理论水平。第三,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体育史、教学和训练范例、评价标准和方法。为此,笔者认为,不同类别的学校应从本专业出发,设置和安排教材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材中增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对某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力学分析,了解和掌握科学训练手段;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增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战地救护等内容,了解做某一项目技术动作时哪些肌肉参与作功,如何训练其功能及健康方面的指导;对海洋、航海专业可增加水上项目、海上自救、生存能力锻炼及专业技能项目等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体育知识,又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教材在今后的实践中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总之,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

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目前在田径教学中,铅球的重量为男子小学3公斤,中学4~5公斤,中专、大学6~7.26公斤;女子3~4公斤,因为铅球标准重量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确实太重了,在技术教学中无法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仍然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侧向滑步投掷。其结果,必然造成铅球运动水平和成绩普遍较低,并且容易使学生对铅球项目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自觉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适当降低重量的器械,加强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如铅球的背向滑步或旋转式投掷技术,并在考核中增加技评考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对铅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动作质量上下功夫,以掌握技术动作为本,使动作质量更高,姿态更美,技术更先进,为今后有机会从事专项训练和比赛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

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任务是:(1)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3)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4)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并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分析错误动作,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6小结。

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大、中专学校的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为主导。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是影响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刘春燕,等.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1999,(1).

家庭转变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随着时代的变迁,家庭教育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以前的教育模式更加重视知识传授,但现在的父母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和性格品质。本文将以家庭转变教育观念为主题,分享我在这方面的体验和感悟。

第二段:从知识向综合能力转变。

我和丈夫都是典型的“书呆子”,在孩子很小的时候,我们非常重视让他学会识字、认图和计算等各种知识点,希望他能够在学生时代有更好的成绩和前途。但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发现他虽然知识点进步极快,但生活中的综合能力和个性却很欠缺。后来我们尝试改变教育方法,注重培养孩子具体的生活经验和能力,例如择菜、情商、运动能力等。这样的实践虽然收效比较慢,但却带来了更大的长远发展。

第三段:重视性格品质的培养。

我们认识到,孩子的成长和个性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都与我们的教育方案有关。在过去,我们注重的主要是孩子的认知层面,但忽略了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培养。因此现在我们主要关注的,就是要让孩子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情感和个性,以便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第四段:家庭的协同作用。

除了以上的教育观念的转变,家庭凝聚力的增强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尝试从家庭作息规律、沟通和理解方面入手,建立更为和谐和稳定的家庭环境。这样的家庭环境不仅对孩子成长有关键性影响,而且也能让父母更为自信和从容地解决各种问题。

第五段:总结。

综上所述,家庭的教育观念转变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我们需要不断地关注孩子的成长和问题,随时进行调整和修正。家庭合作和共同体验,也是非常重要的。相信这样的努力,将会给孩子一个更加具有稳定和健康的成长环境,让他们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更加成功和快乐。

转变教育观念适应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已经走进我们的课堂,新的理念正冲击着我们头脑中的旧有的观念。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有没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这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即由被动接受性学习向主动探究性学习转变,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地位,真正地把课堂还给学生。新课程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的促进者和初中的研究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程的改革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二、改变教师权威“统治者“的形象,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如果没有学生积极地、自觉地学习,任何教也不会产生预期的教育效果。”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而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

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

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我意识与合作意识,鼓励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促进学生富有个性地、生动活泼地学习;在学习方法上绝不能搞“一刀切”,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互动,达到良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三、教师面向全体学生,真心关爱每一位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人,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没有教不。

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师要始终坚持以学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健康成长和快乐成才。教师要注意每位学生的个性品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使有特殊才华的学生有更多、更快发展的机会,使学生有困难、家有困难的学生有更多、更细的关爱,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真正体验到平等、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友情,同时受到鼓励、感化、召唤和指导,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俗话说:“爱屋及乌”教师的真诚之爱“投射”到学生身上会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使学生产生对教师的亲近感和信赖感,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

教育家巴班斯基说:“积极的情绪会造成情绪的高涨,会强化人们的努力”。

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生动活泼、合作互动的教学氛围,这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条件。营造宽松和谐的情感氛围,一是教师要彻底摒弃师道独尊的旧观念,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以真诚的心态和言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沟通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二是要大力倡导不唯书、不唯师的教风和学风。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主见,要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提出问题和发表见解;三是要坚持以成功激励学生,不能以失败刺激学生,教师评价学生要重在表扬和激励,“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当学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受到教师的期望和信任,就能不断产生获取知识,探究问题的兴趣和激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教育需要教学创新,教师渴望教学创新,学生呼唤教学创新,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新世纪、新课程呼唤全新观念的新教师,愿我们每位教师把握这个机遇,在新课程改革的大潮中披荆斩棘,应对挑战,担负起时代与民族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2003.10.27。

语文老师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在现今社会,语文教育作为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在学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语文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传授文化知识是我们工作的核心内容。我们的教育观念不仅关注知识的传递,更强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和文化素养,使他们成为独立、自主和有责任感的人才。

第二段:关注学生发展。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材施教。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我们要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潜力。对于优秀的学生,我们要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挑战,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天赋,我们的任务就是帮助他们发现和发挥自己的特长。

第三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我们鼓励学生进行思辨和批判性思维,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和判断力。我们通过引导学生阅读、写作、讨论等活动,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我们重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思维过程,注重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第四段:注重文化传承。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深感责任重大,因为我们是文化传承的传人。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更要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关注文学经典的传播和阅读习惯的养成,通过阅读名著、写作作业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人文精神。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对优秀文化的热爱和敬重,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文明传承者。

第五段:有效评价与反馈。

在教育过程中,评价和反馈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而不只是结果。我们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了解,通过形成性评价和个性化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和克服困难。我们鼓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提问,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我们相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个尝试和努力都是宝贵的,我们要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

结尾段:总结。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的教育观念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传递,更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我们努力传授文化知识,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我们注重学生的个性化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成就自我。我们相信只有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才能培养出有独立思考能力、创新和担当精神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沉思未来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改革和发展。对于未来的教育观念,我有着许多思考和感悟。这些心得体会,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也让我对未来的教育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首先,未来的教育应该以培养综合素质为核心目标。过去的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应试的训练,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在未来,培养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将是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情感能力等等。未来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主动追求知识,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竞争力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其次,未来的教育应该注重个性化发展。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天赋和潜能。未来的教育应该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注重个性化发展。不再把学生都塞进同一个框架里,而是根据学生的优势和特长,开展个性化的教学和培养方案。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们真正享受学习的过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发掘出每个人的特长和所擅长的领域。

第三,未来的教育应该重视实践与实践。在未来的教育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指导者。学生的学习将更多地依赖于实践和经验的积累。通过参与实际项目、实地考察、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践的过程,学生能够深入地感受和体验知识,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同时,实践中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第四,未来的教育应该注重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未来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在未来的社会中,人们的情感能力将变得愈发重要。未来的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让孩子们具备健康的情感态度和情绪管理能力。只有学会感受他人、关心他人、与他人合作,才能真正与他人产生良性互动,以及在未来的社会中获得更多的成功。

最后,未来的教育应该是全球化的教育。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的知识和信息将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因此,未来的教育应该开拓视野,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学校合作、交流学生和教师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其他文化和不同的教育方式。只有培养出具有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全球化的社会环境。

总之,对于未来的教育观念,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注重个性化发展,重视实践与实践,注重情感教育,以及加强全球化的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和责任心的人才。未来的教育将是一条充满希望和潜力的道路,我们应该为之努力,并抱有信心。

语文老师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语文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而语文老师作为这门学科的教育者,其教育观念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认识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是一种教育理念和思维方式。本文将结合实际经验,分享我在语文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注重基础+启发思考。

作为语文老师,我始终坚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掌握好语言文字的基本常识对于学生后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在教学中经常利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本内容,巩固基础知识。但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的层面是远远不够的,我更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我鼓励学生质疑,引导他们思考问题的本质和原理,并通过举例、讲故事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第三段:培养文学鉴赏能力+促进情感发展。

一门好的语文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在我的课堂中,除了传授知识,我还希望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文学作品的美。我会给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让他们了解其中的情节、人物和寓意,并鼓励他们自己创作文学作品。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深入感受文学的魅力,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同时,我也致力于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情感,教授他们正确的情感表达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并应用语文知识。

第四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在语文教育中,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相信,只有当学生对学习感兴趣时,才会主动去学习,才会真正领会到语文学科的魅力。因此,我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课堂生动有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我也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性的学习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写文章、开展辩论赛、进行研究等,鼓励他们思考和创新。通过这种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第五段:展望未来+总结。

作为语文老师,我深知教育是一项长期的事业。未来,我将继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同时,我将不断学习和研究语文教育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努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他们也将成为有见识、有思考能力的未来社会栋梁之材。

通过以上的几个方面,我深刻认识到了语文老师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注重基础和启发思考、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促进情感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创新意识,这些都是我在语文教育中的心得体会。希望我的分享能够对其他语文老师有所启发,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化学教育观念的八个转变

《纲要》的最终目的是创造高质量的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而教育是通过教师的工作去实现的。因此,对高质量幼儿教育的要求,最终会转化为对教师的要求――即对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如今知识经济时代是创新的时代,时代要求我们培养创造性的学生,这就迫使我们转换角色,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实施创造型的教育。《纲要》中指出,教师必须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角色与幼儿互动、交往,必须“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教师还必须成为“学习者、研究者、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作为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提高教育技能,这样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幼儿教育的需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经常会无拘无束的说话、交往、热情很高,但是在集体活动中,幼儿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冷淡,有的孩子甚至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他们之间可以积极的交谈,但是和老师在一起却显得无话可说,这些现象很常见,我并没有在意,也没思考为什么,直到有一天,丁丁小朋友对我说的那句话深深地触动了我的神经:那天我和丁丁一起在盥洗间洗手,丁丁忽然冒出一句话:“杨老师,你真好!”我愣住了:“什么,你说什么?”对于我的反问,丁丁反而不好意思结结巴巴地又说一遍。当时虽然搞不清楚他为什么这么说,可我看得出来他是发自内心的。事情过去了,可话始终在我耳边回荡。我不停的在问自己“为什么”。一个念头闪过,可我不确定,便找来丁丁,求证似的问他:“你为什么说老师好?”“你对我笑了。”听了孩子的话,我的脸象发烧似的,望着丁丁不知说什么好。回想起我和孩子们相处的情景,我给与他们的笑容太少了。换而言之,是我太严肃,总是绷着脸同他们说话,给孩子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孩子们很想同我亲近,可是由于我那严肃的面孔使他们忘而却步。而我一直以为自己能成为孩子们的好朋友,真诚的爱他们,关心他们,可是我连笑容都舍不得给他们;今天我只是对丁丁灿烂的笑了笑,便换来丁丁赞扬,孩子是多么的容易满足,希望老师笑这又是多么简单的要求。想到这,我真是愧疚极了。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这里所倡导的是教师应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创设一种人性的、民主的、宽容的教育气氛和教育方式,还需要与孩子之间有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心灵交流;就象教育家苏霍姆林司基说过的:“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美妙的相互接触”。在与孩子的交流中,只要我们常用一个简单的爱抚,随意的一个暗示,一个信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尽最大努力去唤醒和激活孩子的主体意识,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给孩子已成功的体验,让孩子们时时刻刻的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关爱。让每个孩子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中快乐的生活、成长的同时就会亲其师,信其道。因此,我要用实际行动改变我与小朋友之间的这种关系,我要把灿烂的笑容给幼儿,热情的参与幼儿的活动,蹲下来与幼儿说话,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与幼儿建立真正地平等的师幼关系,和他们进行充分的情感交流,并形成有效的师幼互动。

二、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行为。

现代儿童发展观指出,幼儿是一个主体,在主客体活动中,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能够主动构建知识。幼儿一日生活活动中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体现幼儿的主体性。任何活动都应是教师和幼儿之间共同的活动,教师是幼儿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幼儿则是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这种双边的活动才能更有效的提高教育活动的质量。因此,《纲要》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的同时,将新的`教育观念转变为具体的教育行为――即与幼儿建立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

从前的学习大多是教师教,幼儿被动的学习。现在我把单方面地教师的活动,变为教师和幼儿共同的活动。例如,在进行《服装与衣料》这个活动时,我改变以往的那种让幼儿在观察中发现服装是什么样子,是用什么衣料制成的,有什么特点等方式,而是将幼儿置身于一个服装店中,通过让幼儿自由地看、摸、试中来发现,来探索这些用不同衣料制成的衣服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在这个活动中可以说是自由、自主、自如的探索、发现、和交流,在亲身体验中掌握知识。再如认识《各种各样的纸》,整个教育活动中,幼儿一直是在自己玩纸过程中探索发现不同纸的特点,特别是当幼儿把纸放到水里,再进一步观察时,真正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作为活动的组织者,在活动过程适当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支持和鼓励幼儿探索。活动结束后,幼儿意犹未尽,因为他们真正参与了活动,在与教师的交互作用中得到了满足,这种满足不仅仅是知识上的。

三、观察幼儿、了解幼儿、在自我反思中成长。

新的课程观要求幼儿教育要以幼儿为本,突出幼儿为主体。因此要求教师把视角由原来的注重教师如何教转向幼儿是如何学的上面来。这样,学会观察、记录、分析幼儿变成了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观察记录是教师了解掌握幼儿的兴趣热点、思维特点、学习方式的一种基本方法,它是教师成功反思的基础,为教师反思提供了生动而真实的第一手资料。虽然在工作中我一直坚持写观察记录,但大多数是流于形式;因为工作的繁杂,而忽视了对幼儿的细心观察,总是等到问题发生了,再去思考如何去解决。我也常为自己找借口――忙,太忙了。在我学习《纲要》之后,我才意识到“会观察幼儿”是教师应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我反思自己的行为,开始有意识的观察幼儿,了解他们的能力、需要和成长,尽可能收集每个幼儿学习成长的信息,并随时记录下来――哪怕是只言片语,对我来说也很重要。渐渐的我发现,原来孩子们的世界是这么丰富多彩,他们是天生的研究者,在时时刻刻研究着、探索着,他们会有很多稀奇古怪的想法和行为。通过写幼儿观察记录,我发现:孩子们喜欢泥鳅,是因为它总是在水里窜来窜去(在探索后发现原来泥鳅不喜欢阳光);幼儿把保温壶上的水龙头手柄拿下来,是想看看没有手柄,水还会不会流下来;他们总是趁老师不注意用小棒将种植区的泥土挖洞,是想学蚯蚓翻土……这些看似破坏性的行为,其实正是幼儿好奇心的表现,他们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教师如果不观察幼儿,不记录幼儿的行为,不加以分析。怎么会了解幼儿呢?便会失去许多教育契机,这正是幼儿在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生成的课程。根据幼儿的行为表现,我设计了几个教学活动如《泥鳅的秘密》、《可爱的蚯蚓》、《水是怎样流动的》;在这些由幼儿生成的课程中,我积极的引导幼儿去探索,与幼儿展开互动学习。不仅满足了幼儿的求知欲望,而且提高我观察记录幼儿的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研究型的优秀教师。

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这是林崇德教授的主张。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著名的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波斯纳也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教然后而知困”,我们不仅要做好教师,更重要的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那么,反思是提升思想的最佳方式。叶澜教授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进行三年的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因此,从教师的角度看,反思教学是教师的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有效方式。在工作中我经常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反思教育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老子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作为幼儿教师,我想,注意教育教学中的每个细节,不仅仅是为了自身的修炼与成长,更重要的是为我们的孩子营造一个更好的、更适合他们发展的学习环境,以更好地成就教育的大业。

学校教育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我认为:

1、教师要塑造学生,而不是“克隆”学生。

2、人才观:强调“多样化”

教师的学生观与人才观有相同的一面,但也有不同的地方。这里讨论的学生观主要是指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人才观主要指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标准来评价学生。调查显示,在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观念里,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只有20%的教师不赞同“学习不好总是要被社会淘汰”的观点,因此,许多教师仍然注重分数的作用,71%的教师多多少少有些担心“提倡不追求高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有些教师看来,听老师话的学生才是好学生,有的老师甚至认为:老师的话对学生应该具有法律的效应,学生可以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但有一条缺点是不能容忍的,那就是:不听老师的话。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他们的教育行为方式是:“我讲你记,我说你听,否则,扣分不及格、留级、处分……”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听老师的话,按老师的教导去行动的学生,就受到嘉奖,其结果是一部分学生唯唯诺诺,一部分学生激烈反抗。培养了听话的“驯服工具”或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在有些老师的教育观念里,好学生应该是“全优”的,各方面都应该是“尖子”,这才叫“全面发展”。他们的所谓全面发展实际上是“平均发展”。这种人才观不允许或看不到学生由于天赋或爱好性格不同,可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才能,而在另一方面出现缺陷。他们看不到特长对于人才发展的意义,有时甚至用限制特长来谋求平均发展。

总之,新的学生观要求教师从一种全面的、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学生,正如美国全国专业教学标准署对优秀教师提出的要求那样,“热爱学生,一心扑在学生身上,承认学生有不同的特征和天赋并且善于使每个学生全部学到知识。同时相信人的尊严和价值,相信每个孩子内在的潜能。”教师只有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才能做到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用知识的力量和人格魅力获得学生的尊敬和仿效。

化学教育观念的八个转变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实验新教材的数学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以保障课程教材改革实验顺利进行。关于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儿童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他们的世界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斓的。教材依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自身的特点提供了许多富有儿童情趣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些精心设计的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迈出学会学习的第一步。在《认位置》的一堂观摩课上,教师一开始就设计了一个超市要开张,让学生来摆货架,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了新知识,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学会了从身边的事物中寻找知识的一种学习途径。

的确,数学新课程,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在熟悉的生活场景中,更易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他们从容不迫地探索新知。信手拈来,《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一节中,教材以小朋友坐车为背景,有辆45座的大巴,车上已经坐了30人,问题是:车上还有多少个座位空着?小朋友们经常坐车,但从来没有在生活中真正计算过这个问题,课本上出现了这样一个常常见到的身边熟悉的场景,乍一看,这是个容易解决,稀松平常的问题。这么“简单”的问题,引起小朋友强烈的表现欲望,他想告诉大家解决的方法,于是小朋友的积极性马上被调动起来。是的,这的确是个不难的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同学们很快就列出了算式“45―30”,或许有的小朋友知道等于15,但怎样通过这个式子计算出来呢?刚才的成就感激励学生继续探索,小朋友们开动脑筋,于是想出了许多不同的解决办法。而在《加减混合》这一课中教材则创设了公共汽车上下客这一情境,这是他们所熟悉的,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到学习中,每人都有了分析这类问题的思路,明白了为何要用加减混合来计算,同时也自己摸索出了一种学习的方法。正是在多样的情境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也学会了自主学习。

二、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

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是要将他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活动规范化,常识经验系统化,因此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于他们理解数学知识是十分重要的。这些“经验”是学生的“数学现实”;同时,正是通过“经验”学生经历一个从具体到逐步抽象活动的过程。例如,一年级学生学习认数,可以通过数小棒、摆物体等活动,获得有关的体验,从而认识了数的意义。也就是说,一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小学生头脑中的“数学”往往和成人的理解有不同的含义,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他们自己对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解读。

因此,教学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数学现实”出发,通过与教材内容发生交互作用,在教师帮助下由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模仿、实验、猜想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体验,将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现象的经验进行类比、分析、归纳,加以总结与升华,丰富与发展学生的数学事实材料,逐渐建构起较为规范化、系统化的数学知识。

例如,小学一年级学生已具有关于几何形体的许多经验,他们通过实物如球、橘子等了解圆的一些特点,知道鸡蛋、鸭蛋等比球等圆形物体更椭;通过桌面,积木等实物,会近似地使用长方形、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球、正方形、三角形等词汇。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就是要在这些学生熟悉的经验基础上进行,将学生混淆在一起的混乱的、粗糙的认识加以整理,帮助学生把几何形体与他们所熟悉的实物分离出来、区分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在学生容易发现和掌握实物几何形状明显特征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观察被忽略掉的几何形状的局部和细微部分;通过实物摆放形式的'变化,几何图形大小的变化,让学生体会几何形体的本质特征,使经验常识数学化、严格化,更有条理性。

三、让学生参与数学活动。

陶行知说:“解放学生的双手,就要让他们去做。”皮亚杰也说过:“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动作和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人的手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就要更多的组织学生动手操作。

一年级数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内容的安排上,就比较强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分一分》这一课的例题,就是让学生动手把学具和文具来分类理一理,通过教学活动,学生在动手进行分类整理的同时,也学会了做一件自己身边的小事――学具和文具分开整理。还有这一课的练习中设计了一道用两个口袋装东西的题目,通过动手,学生知道了吃的和用的东西要分开装。而《认识人民币》中安排了“小小商店”的实践活动,学生有的象模象样的当起了营业员,有的则是一个个认真的小顾客。活动中,他们一角一角地数,数到10角,兑换成一元,理解了10个1角是1元,看到10个1元就能意识到是十元,就这样将抽象的认识与直观演示联系起来,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异常兴奋,掩饰不住喜悦和自豪。

四、合作学习使教师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由于每个学生的经验以及对经验的信念不同,于是不同的人对外部世界的理解便也迥异,即不同的人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方面,为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全面和丰富,数学教学要增进师生或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使学生了解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借此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同时,学生通过外部的表述与交流也必然会促进主体的自我意识与自我反省。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协作,能够让学生清楚地看到各种观念的优越性与不足之处,帮助学生对不同观念作出比较。而且,对较为新颖观念的认识会更深刻,对错误观念的纠正会更彻底。因为合作为学生所提供的范例是多方面的,而且这些范例来自学生自身,这样学生就会自觉地去选择与判断什么是有效的、正确的、最佳的观念与做法了。

《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提供了许多现实的、有趣的和探索性的数学活动可以成为学生合作学习的资源。例如,“9+几”的算法,就可以在教学开始时,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来了解几种算法:从9开始数数;从1开始数起;“凑十法”。这样几种算法,而不是唯一的算法,使得学生对每个算法都有所体会和收获,进一步地通过比较几种算法,可使学生的认识更深刻、更全面。

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以往的评价方法主要是以标准化的常模参照测试为根据,测试要求学生回答各种特定数学内容的试题,有些是学生学会的,有些则未学会,将学生答对的题数累计,就表示学生已学会了多少数学知识,并将总分与其他同学作比较,或者用以判断学生内容的掌握程度,得到每个学生掌握知识的轮廓。

这种考察学生掌握各知识点的以评价结果为主的方法仍然需要,但仅限于此是很不够的。还应对学习与教学过程进行评价。一般来讲,过程的评价包括四个部分:评价情境、对情境的回答、对回答的分析和结果的解释。

在过程评价中,需要教师利用学生自己的评价结论,不仅要评价出学生回答的结果,还要依赖学生指出哪些是猜想和策略,哪些是证明;在教师下判断前,要注意倾听、观察,特别是组织情感领域方面的评价,要比较不同情境下的结果,其中包括学生参与的或不参与的情况,进行解释、并将解释反馈给学生。

例如,有个学生在做两位数加法时说,他先做十位再做个位,这种做法的原因是遵循“从左到右数的习惯”。如果不把学生看成主体,不通过关于评价的合作与对话,就很难明白学生如何会产生这样的做法。

树立法治教育观念心得体会

法治教育是人民群众与法治的接触的最初时间,也是教育法治观念的必经之路。最高法院近年来持续推出了很多法治教育活动,如“举行全国青少年法治教育示范基地颁牌暨学习资源推广交流会”,“开展‘平安校园·平安法院’”等等。回首我自己的成长历程,我也深刻认识到了树立法治教育观念的重要性。本身的短板只有通过教育来弥补,下面我将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加强法律知识储备。

从我记事起,父母就把我塞进一所良好的学前教育机构,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如今回想起来,我才深刻意识到这个机构是将我引导走了一条通向法治的道路。在这里,我接受了法治教育的最初启蒙。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学习法律常识和道德观念的养成,如不说脏话、严禁打架等等。后来,到了高中,我们开始学习比较专业的法学课程和实践课程,这些些知识补充了我对法治的理解。

第三段:及时惩治违法行为。

当我们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同时,我们也开始面对越来越复杂的法律法规。在这个时候,如何做到学以致用,以及在社会中成为一个能够遵守法规、反对违法行为的人,这就考验着我们的法治教育。我发现最高法院近年来开展的“快立法、快审案、快调解、快执行”四个快捷办案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当事人的满意度,有效地保障了法律法规的知晓率和敬畏感。

第四段:加强辩证法思维。

在真正加深对法治的认识中,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而已,我们还必须自己动脑筋,引导和激发自然不断开展自我创造和思考的空间。参与各种模拟法庭、法律辩论等活动,能够培养我们辩证法思维的能力,帮助我们在更加严谨的法律标准下分析问题。如平时的活动中,我还会组织一些社会实践和团队活动,并给予意见反馈和意见分析。

第五段:正视事实、消除误解。

在学习和实践法治教育的过程中,我认识到一些常见的误解。比如,有些人认为法律就是黑白的,结果过多的误解导致理解不足。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多与专业人士沟通交流,了解更多法律文化的背景、社会现实和谈论的基本流程,让我们更加细致的学习和理解法律,了解法律规范的深层次基础。

结尾:

树立法治教育观念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意义重大。我们应加强法律知识储备、及时惩治违法行为、加强辩证法思维、正视事实、消除误解等等,不断探索新方法和新途径,在法治教育的广阔天地中突破自我,追求自我展现,走好自己的法律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