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计划 > 教学计划 > 浪之歌教学设计及课件(通用18篇)

浪之歌教学设计及课件(通用18篇)

时间:2024-05-12 06:59:02 作者:雁落霞

制定教学计划是教师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通过学习和研究教学计划的编写,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

《浪之歌》教学设计及课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理解“贪玩、应该”等词语的意思。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懂得人们可以利用海浪来推动发电机发电。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堂课所学内容。

上一堂课我们一起来到海边,领略了浪娃娃的贪玩,谁能告诉大家浪娃娃是怎么贪玩的?

二、学习第2自然段。

海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这么贪玩,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你是海妈妈,你会怎样去教育你的孩子呢?请你自己先说一说。

你们教育得真不错,我们看看课文中的海妈妈是怎样教育他的孩子的?

三、学习第3、4自然段。

交流:贪玩的浪娃娃变得()。

2、小朋友说得真不错,那么你是从课文哪些词语或句子看出他的变化呢,请你好好读一读3、4自然段,然后选择一个方面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

3、小组交流、集体交流。

a、就向、奔去、奔跑、欢叫、哗哗、哗哗――浪娃娃爱做好事、浪娃娃变得更加高兴。

b、浪娃娃听了妈妈的话,连忙向海岸奔去――听话。

c、两个“!”――爱做好事。

师:浪娃娃会做好事了,他的心里多高兴呀,你能高兴地来读一读第三自然段吗?

4、、浪娃娃终于能做好事了,他做的好事是――(推动机器发电)。

浪娃娃如何推动机器发电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放录像)。

科学家真聪明,能利用浪娃娃冲击水轮发电机,推动机器发电,这种发电方法就叫做“水力发电”,你还知道科学家能利用什么进行发电吗?(太阳能发电、风能发电、光能发电……)。

四、想象说话。

1、在科学家的帮助下,浪娃娃推动机器发的电终于被送到了各个城市、乡村、学校,还有小朋友的家中。为了感谢浪娃娃,有一天,电公公带着浪娃娃走遍了这些地方,浪娃娃看到自己发的电给人们带来方便、带来欢乐、带来幸福时,急急忙忙跑回家,高兴地把自己看到的告诉了妈妈,那他会怎么说呢?请大家各选看到的一个方面同桌互相说一说。

集体交流。

2、原来自己能给人们带来那么多的好处,浪娃娃的心里更高兴了,让我们高兴地来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

五、明理。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

同学们都很喜欢爱做好事的浪娃娃,老师也很喜欢,我想人也是一样,只要你多为别人做一些好事,肯定会有更多的人喜欢你。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堂作业》。

2、选做题:把《浪娃娃》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把浪娃娃对妈妈说的话写下来。

《浪之歌》教学设计及课件

《浪之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节选)》的第一首。

《浪之歌》,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组歌(节选)》的第一首。下面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简介。

《浪之歌》与本单元的其他文章一样,也是散文诗,主要运用抒情的表达方式。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不仅是“海岸”的情人,在它的形象里融入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世世界的守护者。

2、教学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特点,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目标:积累“执拗、憔悴、馈赠、真谛、海誓山盟、长吁短叹”等词语;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能力目标:学习文章优美的语言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把握诗文的节奏和美妙的意境,并从中理解诗歌的主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悟诗中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学生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3、分析教材编写思路、结构特点及重点难点。

不同于真实世界,在这首散文诗里,海浪首先是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前四节里铺陈出的是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律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接下来,这个女性形象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在这里,海浪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形象。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理解作者笔下海浪的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二、说学生。

散文诗的内涵较深沉,对初二的学生来讲,要理解难度较大。但由于学生生活在海边,对大海、对海浪比较熟悉,学习本文,可以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重点突破。

三、说教法与手段。

依据新课标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朗读法:对于诗歌,朗读尤为重要,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内涵。

2、自读探究法: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发挥集体的力量,自主学习,探究诗歌的内涵。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同学们,你去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海岸与礁石的情景吗?在你的眼中与心中,海浪是个什么形象?黎巴嫩诗人纪伯伦在他的散文诗《组歌》中为我们塑造了关于海浪的全新的形象,那他的想像与你的想像是否有一些相通之处?下面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浪之歌》。

(本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能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3分钟。

读准字音和解释词义。

(通过“开火车”的形式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为后面理解诗歌的内容做铺垫)。

(三)整体感知:6分钟。

学生听配乐朗读后思考:作者笔下的海浪是怎样的形象?

(学生通过听读,将作者笔下的海浪与自己心中的海浪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为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深入探究:13分钟。

1、作者对海浪赋予怎样的感情?

2、你从文中哪些诗句体会到这种情感?

(逐层深入,引导学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内涵)。

(五)协作质疑:10分钟。

小组讨论解决,全班交流。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六)拓展延伸:6分钟。

引导学生仿写课文中的诗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七)小结:2分钟。

(八)布置作业:2分钟。

1、仿写诗句。

2、预习《雨之歌》。

《浪之歌》教学设计及课件

在执教《浪之歌》之前,我担心“爱情”这个话题对于一个初二学生来讲比较敏感。他们会不会由于羞涩,不敢读,不好意思读。但在执教时,由于紧紧扣住了文本,抓住了海浪、海岸这些具体的形象,主要通过朗读,了解作者等较好的完成了学习目标。我认为这堂课有以下几点可供参考:一.画面进入,引入意境。

4对于生长在新疆的孩子们来说,很少有机会见到真正的大海,所以,导入部分,在大海的背景下舒缓的背景音乐加入阵阵海浪声中,引入作者以及他的关于海的代表作。自然的做了作者介绍同时也将同学们带入大海的情境中,为后面学文作了铺垫。初读文本后,学生初步感知了海浪对海岸的爱恋后让学生谈谈对爱情的看法,学生对爱情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再去学文较好的理解了海浪的丰富的情感。为解决重点目标打下基础。也意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拉近师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并且了解作者作品中海的意象,为本文主旨做好铺垫。

二、“朗读”贯穿始末,成功完成重点目标。

“读”的要义,在于把“写在纸上的语言变成活的语气”(朱自清),在于把“原汁原味”的气韵声调、思想情感传达出来,在于“得他滋味”(朱熹)。这是说要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忘情地读,美美地读,读出语感和情趣,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读出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从而达到“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程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灵魂和意蕴。在本节课从最初的凭借字词提示大声朗读到根据“朗读提示”自读评读,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意味,注重了读的方法的指导、读的效果的检验;然后寻读、品读。这一过程中始终依托了文本。

其次,读的方式多样。有范读、自由读、比赛读、指名读、寻读、大声读、分角色读、齐读、配乐读等等多种方式,同时在朗读指导上落一个“实“字。诗歌朗读的方法很多,在这节课中我给出的三个朗读提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的:1抓住关键性字词,以及所用的修辞标点等所表达的情感,有感情的朗读。这是最近主要进行感情朗读的最常用方法。可以较好的在读中感悟。2对关键字词不是“加重声音”,而是根据情境读出高、低、快、慢的变化。这一点是学生在朗读中常犯的错误所以特别惊醒提示。3能加入联想与想象,形成鲜活画面。这一点是诗歌朗读的重要方法,但是学生所欠缺的。这样朗读可以加强学生的在创造性,体现诗歌的意境美已达到读出画面、读出情感、读出意味的目的。这种朗读的落实加强了与文本的对话,语言文字的魅力在充分地朗读中得到了升华,文字背后的情感世界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5三不加咀嚼的朗读真能让学生感悟、理解、内化吗?我们是否把朗读的功能过于夸大了?不启动思维,不用心体悟,在囫囵吞枣的朗读中,精彩的词句浮光掠影般地在学生的大脑中闪过,在嘴边溜过,在他们大脑的皮层上未留丝毫痕迹,不待下课,这一切恐怕早化为过眼烟云。如此这般,不加咀嚼,怎能消化?谈何积淀?学生的语文素质又从何提高?赏词析句与朗读相结合。游离于品词析句之外的朗读,犹如丧失灵魂的躯壳。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方显其完美。本节课在反复朗读中品味,在初步解析海浪形象后根据朗读提示要求直接让学生通过朗读来诠释、表达对文本的理解。有品有读,语言文字才能得以咀嚼,消化,积淀,学生才能学会阅读。

顺利突破难点。

在对诗歌本身内容的解读基础上,因势利导地分三次适时提供给学生关于纪伯伦的生平展示,先介绍作者在文坛上地位,贡献主要是让学生对诗人有个了解,提高学习兴趣以便更好的进入文本。

其次将有大海意象的诗作进行介绍一方面了解作者的代表作,更主要的是是为了让学生一开始就思考大海为什么会常常出现在诗人为后面揭示主题做好铺垫。

最后在朗读品味海浪形象之后出示作者漂泊海外的身平,以及对歌颂做过的诗作和他的墓志铭等资料。由点到面层层揭示诗歌内涵,使学生与诗人感同身受,丰满了诗人人格形象。学生一下对文章主旨诗人对祖国的那份依恋,那份执着,那份不离不弃的炽热情感有了深刻理解。再次回到文本,学生很快能联系文字理解作者想要表达得真正含义。很好的突破了难点。

四、教学内容方面,由点到面,层层挖掘。

五注意了语言亲切富有个性,评价具有发展性和激励性。

课堂中,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能及时以恰当的方式指出纠正。即时评价既不形式化,又具体、诚恳。具有较强的个性特色。比如一位学生朗读成功,其他学生给予掌声后我评价:掌声说明了一切。还有想得到掌声的赶快举手争取机会。这样既肯定了第一位学生,又鼓励了后面大多同学参与学习。还有一位学生在感情朗读后谈了自己的感受加入了丰富的联想。我马上说:“你的发言让我想起著名播音员丁建华的一段话---我站在舞台上不是只想着声音怎么样,表情怎么样而是发自内心,通过朗诵让听众跟随我走近是人的心境---我想你现在不仅是用声音读更是用心在读,用心读就能读好。我们大家一起用心来把这一段朗读一下。”这样的评价让学生在掌握朗读技巧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内心。对学生理念的灌输,能力的培养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浪之歌》这首美好的散文诗让人陶醉,而这份美好如一杯陈年佳酿,需要用心去品味。不足:1在朗读指导上节奏稍慢影响了后文理解的时间,如果能再回到文中联系作者身平谈谈感受对主旨理解就更到位了。2对于个别学生朗读指导还不够,特别是能力较弱学生训练的机会还应增多。3,读文中对语言理解还有欠缺。

总之一篇课文可以有很多落脚点,可以是写作训练,可以是品析语言,可以是感情朗读训练等等。在这篇文章中我主要将朗读作为抓手,以读促悟,落“实”了朗读训练,学生学习积极性较高,一课一得挺好。

《浪之歌》教学设计及课件

1.炽热:热烈旺盛。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意见。馈赠:赠送(礼品)。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看。真谛:真实意义或道理。

3.礁石拟人排比d。

4.夜阑人静,万物沉睡,惟有海浪守护万物彻夜不寐。她是世间美好价值的守护者,她的歌唱也是她的叹息。她的情感是丰富的,也是复杂的。

《浪之歌》教学设计及课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并且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师生收集大海对人类有贡献的资料,浪花图片、生字卡。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贴浪花图片,大家看这是谁来了?小浪花非常可爱,它就像一个顽皮的娃娃,在大海**的怀抱中快乐地生活。你们可别小看它,虽然它的年龄小,但本领可大了,不信你就读读课文吧!(板书课题)。

二、自读课文。

2、轻声读课文,对照课后生字表,在文中圈出生字,并将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认为自己读得通顺的句子,可两个人一起读读。

(读法的多样性,不仅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提高了学生对课文的兴趣,还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三、识字。

1、小组合作学习。同学们可以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

2、抽读生字卡。现在我们开动智慧火车,看看谁能把这些生字读准。

3、做游戏:采摘“聪明果”。

教师出示“智慧树”,“树”上结满了“聪明果”(果子覆盖着生字)“聪明果”有几种颜色,你喜欢哪个就摘哪一个,但是一定要将字音读准,这个苹果才能归你。

(通过采摘“聪明果”的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识字效率。)。

四、写字。

1、认识新的笔画“乛”“亅”,并向学生介绍书写方法及名称。

2、指导“了”“子”,在认识新的笔画之后,让学生自己书写这两个字,再写给同桌看看。

3、在书上将其余生字描一描。

(指导书写时,可以根据生字的特点,有教有扶有放,让学生在评比过程中,互相借鉴,将字写得更漂亮。)。

第二课时。

一、诵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谁愿意为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

3、浪娃娃在**的怀抱里快乐地生活,他们多高兴呀!你们在什么时候最高兴?

二、诵读第2、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2----3自然段,海妈妈向浪娃娃提出什么要求?浪娃娃是怎么说的?

2、浪娃娃听了**的话是怎么做的?浪娃娃的话应该重点读,注意这里有三个感叹句。

3、理解“做好事”,你们知道浪娃娃可以为人类做哪些好事?

教师介绍有关海洋运输、海洋捕捞、海洋资源待一些资料。

三、指名读第4自然段,你们知道了什么?介绍潮汐发电。

(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对简单、易懂的内容以读代讲。课前学生收集丰富的资料,课上交流,这样学生通过自学、互学,海洋对人类的重要作用。另外,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所见到的东西来理解,使教学更贴近生活。)。

四、诵读评价。

1、学生自由练读,认为自己读得好就奖励自己一颗星星。

2、要以在小组内分角色练读,你们能把浪娃娃的心情读好吗?

3、指名配乐朗读。

(读的形式多样性,既可以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又可以使学生懂得评价他人朗读的方法,从而使自己的朗读能力提高得更快。在读的过程中也对学生进行美的陶冶。)。

第三课时。

一、自由读课文,读得好的同学可以奖给自己一颗星星。

二、练习。

1、出示生字。

做位们海湾清。

他你住浪江河。

大家说说通过观察这些字,发现了什么?

2、出示词语,照样子说说。

跑来跑去____来____去____来____去。

说不完听不____看不________不____。

3、在学过了《浪娃娃》之后,大家对大海有了一定的了解,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你想对大海说什么吗?可以向大海问一问,说一说“大海,大海,你……………?”

(让学生自由想象,表达,培养其民散思维及表达能力。)。

三、写字。

1、教师范写“女字旁”,特别强调第三笔的书写方法。再出示“好”“妈”,并请同学们独立书写,注意要先看清它们的模样再写,要写得漂亮。

2、出示“几、机、电”。大家听听生字朋友的要求:请同学们独立练习写写,然后把你写的字给小组的同学看看,比一比谁写得好,奖励他一颗星。没写漂亮的要帮他改一改。

《浪之歌》教学设计及课件

一、本堂课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在欣赏中把握诗文的节奏与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4、模仿写作,在仿写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5、学后提升,在品味中享受爱的真谛以及对祖国的深情厚爱。

二、教学内容:

1.指导朗读,在朗读中整体感知《浪之歌》诗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读欣赏,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点。

3.通过模仿写作,锻炼学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达能力。

1、导入新课。

有一位诗人,美国前总统罗斯福曾称他“是东方刮起的第一次风暴,席卷了西方,给我们西海岸带来了鲜花”。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称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他就是纪伯伦。在他笔下,万物皆有生命,有灵气,有个性,它们与自然万物和谐共处,构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时,它们又闪烁着理性的光辉,给人以启迪。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纪伯伦的《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

2、给下列加划线字注音。

炽热()祷词()执拗()。

俊俏()衷情()馈赠()。

憔悴()真谛()天穹()。

璀璨()镶嵌()。

翱翔()长吁短叹()。

千山万壑()。

3、走进作者。

黎巴嫩文坛骄子。

--纪伯伦。

纪伯伦(1883~1931),黎巴嫩诗人和画家。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本文选自《泪与笑》。《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诗,这里选的是其中两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曾在诗《朦胧中的祖国》中,讴歌毕生苦恋的祖国:“您在我们的灵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动的心脏。”他曾说:“整个地球都是我的祖国,全部人类都是我的乡亲。

4、图片欣赏(共15张图片)。

5、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听诗朗诵是一种高雅的活动,而听美好的散文诗更是能让人陶醉。请同学们闭上眼,美美地听读课文一遍,边听边想象其展现的画面,进入情境,体会文中美好的情韵。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热情洋溢\一往情深\无比忠诚\多情浪漫\温柔善良\痴情\缠绵\任性)。

6、美读课文。

读诗是一种高雅的情感体验活动,当我们在想象中进入诗中的意境,体悟到诗中美好的情韵而又能恰当运用朗读技巧用声音加以传达,这时,我们的心灵深处便会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7、按下列步骤,练习朗读。

一读:重在整体感知诗中形象,注意语音的饱满与圆润。

二读: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顺畅,注意把握好朗读的节奏、停顿、快慢等。

三读:重在进入情境。注意韵脚,注意语气的轻重抑扬,注意体现散文诗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样的歌?

1-4节:海岸的情人,唱出难舍难分的炽热恋歌;

5-7节:人世间的守护神,唱出宽广博大的情歌。

8、回答下列问题。

(1)、诗中的海浪形象是极为感人的,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从那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试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海浪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的热烈,爱的深沉具体体现在:

(1)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许下忠诚的誓愿;

(2)傍晚,她为爱情唱着祈祷的诗篇。

(3)涨潮时,她热情洋溢,紧紧与情人拥抱;

(4)退潮了,她难舍难分,依恋地扑到情人的脚下。

(2)、面对海浪这诚挚炽烈的情爱,海岸是怎样表现的?

明确:海岸是异常感激的。把海浪紧紧地抱在怀中,亲吻她,还容忍她的任性。

明确:我与礁石同席对饮,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爱屋及乌吗?它又是如何回报浪的?

明确:它竟纹丝不动,它竟面无笑容。

(6)、对于礁石的这种态度,浪是怎样表现的呢?它退缩了吗?

明确:对礁石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8)、再次听老师简介作者经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纪伯伦简介:纪伯伦虽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统,但一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美国。他1883年出生,当时为土耳其奥斯曼帝国所统治,12岁随母亲去美国谋生,在波士顿唐人街过着清贫的生活,15岁被送回故国学习阿拉伯古典文学,同时进修绘画,18岁因思想激进、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驱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国家中。返美后仅一年多的时间,病魔先后夺去了他母亲、哥哥、小妹三位亲人。他以写文卖画为生,与为人剪裁缝衣的妹妹一起挣扎在金元帝国的底层。25岁得到贵人相助,为他申请到赴巴黎深造的奖学金,学习绘画,并得到罗丹等艺术大师的亲授与指点,3年后再次返美,并长期客居纽约,从事文学与绘画,直到48岁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过,在法国2年,在美国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这种因贫穷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别离,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相反,他爱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对祖国寄寓深厚的恋情。

明确:对山崖的这种态度,海浪感到伤感,苦恼。她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但是她的恋情并没有因此而减退,也没有因此而动摇对爱情的信念,决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这样消磨岁月。显示了海浪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这也正是诗人对祖国深厚情爱的反映。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她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9、填空。

(1)、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海面,坐在礁石上()星空时,我围绕她们();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的少女()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帮助他将衷情();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它竟(),我同它(),它竟()。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使他们从死里();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作为向美女丽人的()。

(2)、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惟有我();时而(),时而()。呜呼!彻夜不寐让我形容()。()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就是()。

(3)、这就是我的();这就是我()的工作。

10、合作探究:口头仿写训练。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要求运用“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当……时,我……;曾有多少次,我……”句式来说一段话。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要求说话要有一个中心,前后句连贯,衔接自然。

11、合人之情,入物之理。

在这首散文诗中,作者的想像是紧贴着浪的自然物理特征来展开的,你能找出例证吗?

12、插上想像的翅膀。

朗读《浪之歌》第五节“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如果你是文中的美人鱼、有情人、礁石、海难生还者、美女丽人,请你以“的浪,我想对你说”作开头对浪说一句或几句感谢的话。

13、品诗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行为,通过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可以培养我们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品读这两首散文诗,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4、各抒己见。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选择其中一个角度认真品读,说一句或几句品析课文美点的话。《浪之歌》:“美在……”

提示: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九、美读体验。

自选角度,品析课文的美点。(可以从诗的形象,诗的语言,诗的修辞方式,诗的结构形式,诗的情感,诗的抒情方式等方面进行。)。

(1)美在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个浪漫的花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她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爱得热烈,爱得深沉,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的律动中与爱人难分难舍。不仅如此,这个女性化的形象还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唯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

(2)美在意蕴:意蕴,就是渗透在作品艺术形象中的理性内涵,是读者能够体味得到的作品内在的情感、灵魂、风骨、精神及某种人生精义。从《浪之歌》中,我们可以领悟到诗中海浪的爱情的内涵,那不仅仅是对海岸的爱情,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的爱情,这博大的爱情闪耀着母性的光辉--“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因为爱着这世界,所以哪怕“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也要守护着这个世界,它的和谐,它的美。从中我们看到了诗人自己的形象,诗人正应是这世间种种美好价值的守护者,正如诗的末尾所写:“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生的工作”,在这里,海浪的形象已经幻化为诗人自己的坚定的声音。

15、互动释疑。

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进行探究解疑。

16、模仿创作。

一粒沙、一棵树、一株草、一片云……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丝,引发我们的想象。请用第一人称,发挥丰富的想象,学习多样化的拟人手法以及其他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选取一物,以“_____之歌”为题,(如“小草之歌”、“白云之歌”“春风之歌”)写一首散文诗,展现你对人生的思考。(200字以上)。

17、小结。

纪伯伦《组歌》与一般哲理诗一样,也采用拟人化手法,但又与一般哲理诗不同,它不以得出某种哲理为目标,而是最终形成一个有丰富感性内容的,难以被抽象为简单道理的形象。在浪之歌里,海浪的形象是一个博爱者的形象,从中可以看到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是世间种种美好事物的守护者。

18、延伸阅读:《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

让我们拥有一双灵性的眼。

让我们拥有一颗灵性的心。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这首诗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作者以雄浑的气势,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以真切的情感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小节,写长江的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第二部分即第二小节,写长江的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联系上下文细细玩味,尤其是领悟文中两次出现的诗句“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有什么了解呢?请同学们自由说说看。

4、放录音:《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处学效果。

(1)出示词语:

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互相交流。

三、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乳汁哺挽涤埃灌溉。

2、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一些。

3、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

《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

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

你人母亲的情怀。

引读。

3、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4、交流:(1)为什么说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情怀”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5、精读第1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部,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第一个分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长江是“走来”,第二个分句读时要让人感觉有气概,因为长江是“奔去”。)。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的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很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6、精读第2节。

(1)听录音,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起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教后随笔:

在完成练习册“你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交流的过程中,我把每们同学说出的好的句子都按序写在黑板上,并在句子后面写上“作者某某某”,以此激发同学们发言的热情。这一招果然奏效,人人都争着说,气氛很是活跃。对于新接手的这个班来说,要使他们比较踊跃地发言是挺难的,总觉得我们之间有些隔阂。现在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他们放开胆子说,我也可以看到他们真实的水平。

《树之歌》教学设计

1.会认识14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生字。

1.会认识14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课题。

二、初学儿歌,学习检查生字。

1.借助拼音,将儿歌读通读顺。

2.指名读儿歌,相互帮助正音。

3.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在小组内互相考查。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梧(梧桐)(梧桐雨)。

枫(枫树)(枫叶)。

松(松鼠)(松树)。

柏(松柏)(柏树)。

装(装修)(装饰)。

桦(桦树)(白桦)。

耐(耐心)(忍耐)。

守(守护)(守卫)。

疆(疆土)(新疆)。

银(金银)(银色)。

杉(水杉)(杉树)。

化(变化)(化学)。

桂(桂树)(桂花)。

5读一读,记一记泡桐白桦云杉翠柏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6.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p18,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木”字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三、再读儿歌,理解意思。

1.全班齐读儿歌。

2.你读懂了什么呢?

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教材分析:《树之歌》是人教版教材,第二单元识字第二课,本单元全部是识字课,本课程的主题是“树木”。本课描写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树、柏树、木棉......

雨之歌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把握雨的形象,理解诗歌主题。

3. 欣赏文章精妙的语言,学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师:同学们请闭上眼睛,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听一听雨打万物的声音,你听到雨对你说些了什么?可以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或用所学过的诗句来传递心语。(多媒体播放下雨的声音)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这是清新之雨。

生:“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师:这是喜悦之雨。

生:“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师:这是相思之雨。

师:雨自古以来就倍受青睐,一千多年前唐代大诗人王维就对雨一往情深,吟咏了《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全班齐读这首诗)(多媒体播放这首诗)这节课我们来欣赏一下著名诗人纪伯伦用一颗敏感而多情的心灵演奏的《雨之歌》。

师:哪位同学为大家朗读一下作者简介?

生:纪伯伦,黎巴嫩哲理诗人,代表作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组歌《浪之歌》《美之歌》《花之歌》《幸福之歌》《雨之歌》。

师:这位同学的吐字准确,声音响亮。

师:看投影上的生字,看看应该怎样来读,哪位同学来读一下?(投影显示生字)

生:天穹 千山万壑 璀璨 镶嵌 行程中了 翱翔 盛气凌人 纤细 心扉 酷肖

生:惟妙惟肖。

师:同学们的记忆力真好,还记得这个成语。

(配乐朗读《雨之歌》)

生:第一位同学声音比较响亮,语速比较缓慢,语气比较轻柔。

师:但是第一位同学的在读第三段时“昂”“挺”“绽开”应该加重语气来读,读出雨水滋润花草的功力。

生:第二位同学读第5段时,“隆隆”“鸣锣开道”加重的语气,读出了大雨来临之前那中隆重的气势。

师:这位同学从重音上评价,抓住了朗读时的技巧。

生:第三位同学读第8段排比句时,声音层层递进,读得柔美动听。

师:但是这位同学在读第7段“轻轻地”时,语气还应再轻柔一些,这样纤细的手指敲击窗户的动作就会自然呈现出来。

师:通过倾听,你听到了一首什么样的雨之歌呢?用文中的话来说说。

生:这是一首欢乐的雨之歌,因为雨给大地以滋润。

生:我听到是一首奉献之歌。

生:我听到的是一首爱情之歌,因为雨给云彩和田野传情。

师:从这几位同学的感悟中,我们体会到雨是一位传情的使者和奉献者的形象。(板书使者和奉献者)

师:透过雨的形象,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灵。诗中美的形象描绘,也源于诗人优美的语言和感受,有人说这首诗歌美在诗人用词之妙,美在多种修辞方法的运用,美在语句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更美在诗中散发着哲理性的光辉。(投影:慧心赏雨)

小组合作,选取一段或者几段,进行赏析诗词佳句。小组派代表,一人朗读所选择的段落,一人进行诗歌赏析,。

生:我们赏析的是第一段,这一段用了比喻,拟人修辞,写出了雨丝闪亮细密的特点。

师:这个小组抓住雨丝细密的特点进行赏析,晋朝张协在《杂诗十首》中说:“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形象地写出了雨丝密集如丝线的景象。我们以前学过的朱自清《春》描写春雨的句子:“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全班齐背描写春雨细密的句子)

生:我们组赏析第二段,这一段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雨的形态如珍珠,晶莹剔透,“偷”字写出其珍贵,滋养着万事万物。

师:这个小组从词语的角度来赏析,(板书语言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样的雨别有风韵地滋润着天地万物。

生:我们分析第三段,这一段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还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了雨滋润万物的能力,雨的哭泣坠落促成了万物的欢乐,这体现了无私的奉献精神。

师: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样的滋润之雨哪个能不喜欢呢?

生:第四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在这里雨成了传情的使者,为云彩和田野送去浓浓的爱意。

生:云彩会对雨说:“下去告诉田野,我在天上天天注视着你,我很想你”。

师:这位同学的想象力真丰富,说出了云彩的相思之苦。

生:云的一生是从雷声开始的,以彩虹挂晴天终结。人的一生和雨的开始结束有着相似之处,人出来到人间时,周围是热热闹闹的景象,在物质世界中人们追名逐利,但是在离开之时,还是一无所有。

师:是的!雨的.一生是从隆隆的雷声开始,它的开始时隆重的,盛大的,绚烂的。它的结束以彩虹挂青天终结。可以说它的结束是静美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轰轰烈烈地活,完美而盛大地活,活出自己绚丽的风采,然后像落叶一样安静美丽却义无反顾地扑向大地的怀抱。

生:第六段运用了拟人,把雨写成了鸟的形象,“吻”“拥抱”写出了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

师:分析得真好!

生:是柔弱的女人形象。敲击的是忧伤的乐曲。敏感之人才有的心扉。

生:我认为是母亲的形象。

师:敏感的心扉是多愁善感之人拥有的,作者有,中国也有这样的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雨滋润着万物,启迪我们很多很多,爱生活,爱亲人,珍惜生命历程中的每个阶段。

生:第八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写出了雨水的循环。但是我们组不大明白为什么爱情和雨水有相似之处。

师:雨的循环滋润万物,生生不息。爱情在人类世界中也是一个循环过程,它也是从感情的建立开始,成熟于彼此的了解,最后获得心有灵犀的默契,这是甜蜜而幸福的感觉。同样它也滋润了生命,传递了生命的力量,使之生生不息。这么解释明白了吧!

师:美丽的雨之歌让我们都有所感悟,你也来试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事物,如花、草、彩虹、雨雪等,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进行仿写。

生:读自己创作的句子。

师:点评。

师:这节课我们感受到了雨的柔情似水,希望同学们也能用一颗敏感的心感受万事万物。

《雨之歌》教学设计雨之歌歌曲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播放一段雨声,感受雨中的美好境界。

师:听,这是来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这就是雨。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

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配乐朗诵,感觉诗歌的感情基调。

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雨,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雨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雨,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是云彩和田野的传情的信使)。有了雨,千山万壑将会更加美丽;有了雨,大地万物将会充满生机;有了雨,花草树木将会绽开笑脸;有了雨,云彩和田野成了一对情侣。这些都说明雨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表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3.全班再次朗诵诗歌。

过渡:

前面我们与诗人笔下的雨已有一次心灵上的亲密接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赋予了雨以活的生命,在诗人的笔下,雨富有灵气,有个性,它滋润万物,奉献自我,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

四、品味赏析——品一品,谈一谈。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备案:

(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实是在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

(3).“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迷人。”把雨写成鸟的形象,“吻”“拥抱”写出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

过渡: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除了同学所讲的外,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4).“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此句教师稍作点拨:“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在说明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的循环过程(海水被蒸发成水汽,一部分水汽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就形成降雨,这雨滋润了万物)这如同生活,爱情,也同样会充满叹息、泪水、微笑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5)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人生也像雨一样,到来时雷声隆隆,在物质世界里喧嚣一世,或许为了生活奔波、或许为了功名利禄争夺,但生命结束时也是一无所有,悄无声息,埋葬在泥土里。

过渡:这篇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手法的借鉴,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利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才塑造成了这丰富而多情的雨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仿写句式: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c、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d、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尽情绽放着,以我温暖的胸怀,拥抱裸露的大地。

六、作业:

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练习本。

教学设计和课件

认知: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2.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国庆节。

情感:

1.产生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教育是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居“五爱”教育第一位。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对小学生进行热爱祖国教育。这是道德启蒙教育中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之一。本课提出要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祖国教育要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坚持不懈,反复进行,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在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要求过高,本课按课程标准要求,只进行最低层次、最浅层次的教育,即:“,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法建议:

本课教学应特别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以“爱”贯穿全课,要采用适合一年级小学生特点的形式,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

1.给学生丰富的感性材料。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插图和照片,教师还可提供相应的挂图、幻灯、录像,使学生通过生动的直观形象材料,产生对祖国的爱,产生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

2.采用一些艺术形式,如唱歌、朗诵诗歌等,使学生受到情感的感染,引导学生用歌声和诗歌朗诵表达对祖国的热爱。

本课教学的知识点较多,但在教学中要认真落实,使学生切实记住。

本课内容丰富,插图、照片也不少。在教学中要组织安排好,使教学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第十一课。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爱自己的祖国。

2.知道我国的国名、首都、国庆节。

情感:

1.产生自己是中国人的自豪感。

2.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大中国》这首歌吗?会唱吗?下面咱们就来一起唱一遍。

1.放音频:《大中国》下载。

同学跟音乐唱。

提问:你知道这首歌是唱什么的吗?

师:中国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是中国人。

板书:

2.看书。(“听一听”中的图片)。

提问:这些都是中国人吗?那他们为什么长得都不太一样呢?

小结:我们的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数最多。虽然民族不一样,但我们都是中国人,是一家人。

二、学一学(使学生知道自己是中国人,要热爱自己的祖国)。

出示图片。(“课文”中的图片,先不出示民族图。)。

1.说一说:图上画的是哪的景色?你知道关于长城的情况吗?

小结:万里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它蜿蜒盘旋在崇山峻岭之中,像一条腾飞的巨龙,所以有人说我们中华民族是龙的子孙,龙的传人。

2.提问:为什么说中国是我们的祖国?

小结:我们都是中国人,生活在中国这快土地上。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再往上一辈一辈的人都生长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国家里,所以,中国就是我们的祖国。

板书:中国是我的祖国。

3.学生四人一组说说:我国还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丽的景色。

请同学到前边一边举着自己找的图片,一边给大家讲解。

老师也拿出准备好的图片:黄山、长江、黄河、桂林山水等向同学做简要介绍。

小结: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不仅有许多名胜古迹,还有许多美丽的自然风光。

师:同学们,看完这些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4.请同学用一句话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

贴图。(“课文”中各族小朋友手拉手图)。

1.提问;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师:他们和我们一样,都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中国,觉得生活在祖国的怀抱里幸福快乐。让我们一起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2.放音频:《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同学边唱边表演。

小结:我们和全国各民族的小朋友一样,生活得非常幸福快乐,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的未来,祖国的希望,我们都爱自己的祖国。

板书:我爱我的祖国。

3.读儿歌:

中国是我的祖国。

我爱我的祖国。

过渡语: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国是怎么诞生的吗?

三、听一听(使学生知道我国的国名及国庆节)。

放视频:《开国大典》下载。

1.说一说:

你们知道是谁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新中国成立的吗?

在宣布新中国成立时,毛主席说我们的新中国叫什么名字?(我们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新中国是哪一天成立的?

教师:新中国是1949年10月1日成立,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这一天。

2.小组交流:

国庆节是哪一天?为什么把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师: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因此,我国将10月1日定为国庆节。

3.出示投影片。(“听一听”中的图2)。

提问:这一天就是10月1日国庆节,天安门广场是什么情景?人们在干什么?

小结:每年10月1日国庆节时,全国各民族人民都通过各种形式来庆祝祖国的生日,表达高兴的心情和对祖国的热爱。天安门前更是鲜花盛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到处都是一派喜气洋洋的场面。

四、看一看(使学生了解首都北京)。

出示课件。(场景一:中国版图)下载。

1.说一说:红色五角星的位置是哪?

2.小结:红色五角星的位置是北京,北京是中国的首都。

3.说一说:你们还知道北京有哪些著名建筑吗?

4.同学边说老师边出画片。(北京西客站、亚运村、中华世纪坛等。)。

5.小结:北京首都除了有刚才我们看到的新华门、天安门城楼、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还有闻名于世的故宫;具有现代气息的北京西客站和亚运村;繁华的王府井和西单文化广场;还有数不清的高速公路、立交桥、高楼大厦、公园。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全国各族人民向往的地方,全国人民都热爱北京。

五、说一说。

看书(“说一说”中的填空)。

1.同学在书上填写。

2.同学读。

小结:

我国的国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我国的首都是北京。

我国的国庆节是10月1日。

过渡语:让我们用一首美丽的小诗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吧!

六、诗歌总结。

1.读诗歌:

我爱鲜花,

我爱白鸽,

我爱万里长城,

我爱长江黄河,

我爱我的祖国。

2.总结:让我们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自豪;让我们都来用行动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探究活动一。

一、找找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画片,办一期“可爱的祖国”展览。

二、举办一次“我骄傲,”的主题竞赛活动。

活动形式:

同学自愿组合成三个小组,由三位同学组成评委会,现场抢答。

题目:

1.你知道祖国的“世界之最”吗?(说对一个加10分,说得越多越好)。

2.说说你知道的为国争光的中国人?(说对一个加10分,说得越多越好)。

3.你会唱赞美祖国的歌曲吗?(会唱一首加10分,唱的越多越好)。

4.你知道我国的风景名胜都有哪些吗?(说对一个加10分,说得越多越好)。

5.我国有多少个民族?你能说出几个吗?(说对一个加10分,说得越多越好)。

6.你知道“中国”这个名称的来历吗?

7.为什么说我们是中国人?

三、办一期“祖国的世界之最”展览。

树之歌教学设计

1、利用汉之星平台认识“梧、桐”等15个生字,会写“杨、壮”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认识15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护自然的美好情感。

一、出示图片,谈话导入。

1、出示各种各样树木的图片,板书:树。

2、结合自己的生活交流对树的了解,可树的用处、样子、特点等不同方面交流。

3、过渡:树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一起来到树的大家庭,认识这些树木好朋友。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初读指导。

(1)指名朗读第一句,出示词语:杨树、壮大、梧桐树、手掌,指名认读,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正音“壮、掌”都是后鼻音。(2)指名朗读第二句,出示词语:枫树、松柏、绿装,强调“枫、松、装”三个字都是后鼻音,特别是“柏”字的读音,要指导学生读正确。

(3)指名朗读第三句,出示词语:木棉、桦树、耐寒、守北疆,指名学生认读,提醒学生“桦”读第四声,“耐”是鼻音,“守”是翘舌音。指名结合生活实际说说“耐寒”的意思。

(4)指名朗读第四句,出示词语:银杏、水杉、化石、金桂,指名认读,注意“银”是前鼻音,“杉”是翘舌音。

3、再次练读课文,将课文读得更加正确流利,并与同桌互读。

4、多种方式巩固识字,随机出示词语,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男女生对读、齐读等方式巩固识字。

5、全班齐读课文,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味。

三、再读课文,了解树木特点。

1、学习第一句。

(1)出示第句一话,指名认读,说说这句话中写了哪三种树:杨树、榕树、梧桐树。

(2)图片出示三种树,观察图片,用自己的话说说树的样子,注意语言表达完整。

(3)交流后,关注这三种树的特点:杨树长得十分高大;榕树粗壮可以独木成林;梧桐树的叶片像手掌。

(4)全班齐读,小结树木的外形各不相同。

2、学习第二句。

(1)过渡:大自然的树木除了外形各不相同,颜色也有区别!请自读第二句,说说你的发现。

(2)指名朗读,交流枫树的叶子在秋天变红,松树和柏树四季常青像披着一件绿色的外套。

(3)出示秋天的枫树和松柏图片,给予学生直观的感受。

(4)出示不同季节树叶的颜色变化,鼓励学生用装示颜色的词语来说一说。

3、学习第三句。

(1)过渡:树木除了叶片的颜色各不相同,脾气性格也有所不同哟!瞧,老师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两种树,出示木棉树和桦树,它们一个喜暖,一个耐寒。

(2)指名朗读第三句话。

(3)小结:由于自然环境、树木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有所不同,这是树木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

4、学习第四句。

(1)过渡:我们了解了树的外形、颜色、生活习性,接下来认识几种特别珍贵的树。

(2)出示银杏、水杉树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种树的外形。

(3)学生结合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活化石”的意思,交流后适当补充。

(4)出示金桂树图片,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金桂开花的香气。

5、整体回归,指导背诵。

(1)学生再次自由练习朗读课文。

(2)多种形式趣味朗读:同桌分句朗读、拍手打节奏读、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等形式,让学生读出情趣,读出韵味。

(3)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练习背诵,要抓住每一种树木的特点帮助记忆。

四、巩固识字,指导书写。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树木图,指名说出树名。

2、老师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字词学习情况。二、学习儿歌,理解意思。

1、学生自己读儿歌。

2、指名每人读一句,并说一说这一句讲的是什么。

如: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这句话说出了杨树长得高的特点,榕树树冠大、树干分枝多、很粗壮的特点。还讲了梧桐树的树叶像手掌的特点。)。

3、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边指图边总结这几种树的特点。

杨树——长得高,笔直。

榕树——长得壮,树干分枝多,树冠大。

梧桐树——叶子呈掌状分裂。

枫树——秋天叶子是红色的。

松柏——一年四季常青。

木棉——喜欢暖和的气候,生长在南方。

桦树——产于东北,耐寒。树皮是白色。

银杏、水杉——古老的树种,有“活化石”之称。

金桂——花朵金黄,香飘十里。

4、指名读儿歌,分组读,指名读。

5、看图,说说图中的是哪一种树。(出示课件或卡片)。

三、学习朗读儿歌。

1、学生自读儿歌,体会这首儿歌的特点。

儿歌的第一、二、四、五、六、八行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是ang。这首儿歌是用ang来押韵的。这是儿歌的一般特点,一般是第一、二、四行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是一样的。这样,我们读起来就朗朗上口了。同学们再读一读,体会体会。

2、再读这首儿歌,你们还有什么感觉?(节奏感)。

3、指导朗读。

我们读儿歌时,就要读出它的节奏感。要想准确地表达出儿歌所讲的意思,读出它的节奏感,就必须注意每一行之间的准确停顿。你们自己体会一下,除了句逗停顿外,每一行词语间还应怎样停顿,读给你的同桌听。

4、汇报、评议。你认为他(她)读得好不好?为什么好或为什么不好?说出理由。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通过理解诗歌的语言和吟诵诗句,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引导学生领悟作者情感,品位作者用词,以及相同句式给本首歌词带来的气势。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吟诵,体会作者语言,抒发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领悟长江的磅礴气势,并练习背诵。

体会“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的深刻含义及课文两段是如何对应着写的。

源远流长——实写。

哺育挽起。

赞美依恋。

历史悠久——虚写。

灌溉推动。

赞美依恋。

课前留预习作业,自主解决生字.解词,请同学找到长江的相关资料,找到《长江之歌》的产生背景或是长江之歌的歌曲磁带。

一、激发情感,导人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板书:长江之歌。

讲解:出示地图,同学们,(指着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

2.谈一谈你对长江的了解。

3.《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指导朗读课题。

二、深入研读,理解歌词。

(一)学习第一节。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

2.说说你读课文后的感受。(热血沸腾、心潮澎湃、气势恢弘、雄壮豪迈,读起来有荡气回肠之感……)。

领悟歌词基调,参照“我的视角”中丁丁说的话:朗读《长江之歌》,我豪情满怀。

3.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请听《长江之歌》,让我们一起再次感受长江的磅礴气势。

4.练习朗读课文。

(1)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丰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2)指名读——评价——再次练习读。

(从雪山走来,带着无穷的源泉,是那样从容;向东海奔去,是那样大气恢弘。读书时要由轻到重,语气逐渐加强。突出长江的变化。)。

(3)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这几句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对长江进行了赞美,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理解:在这里把长江看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宽阔;把长江拟人化,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意义。

《杨树之歌》教学设计

1.教师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画的画,请一两位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树,教师引导学生说清楚喜欢的树长在哪里,长得什么样,为什么喜欢它。

2.小组交流活动:我喜欢的一棵树。

3.配合优美的乐曲,教师课件出示插图导入新课,用甜美的声音朗读《杨树之歌》。

1.初读诗歌。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歌。

2.学生自由展示,教师听读正音,相机引导认字。要求:选读自己读得最流利的小节,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合作读。

(一)品赏第1小节。

1.教师语言渲染:“杨树长在蓝蓝的天底下,他们的根扎在绿色的大地上,多么像一位位精神抖擞的小伙子哟!你们听,他们在风中唱起了歌。”

课件展示杨树摇头晃脑边笑边唱的动画形象。

读一读第1小节,读出杨树的快乐心情,怎么快乐就怎么读。

2.学生自由展示。

教师引导:把自己想像成一棵快乐的杨树,读出快乐的感觉。

教师关注学生朗读时的情感态度,鼓励带表情读,比较朗读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及时鼓励。要注意学生朗读时对“哗啦啦、欢快、响亮、悄悄地”等词语的个性化处理,不必强求一致。

3.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引导:小杨树们,配上动作表演读,读出你们快乐的感觉吧!

(二)品赏第2小节。

1.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体会诗歌意境:“请大家欣赏一下课文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

2.播放一段悠扬的轻音乐,教师引导:闭上你的.眼睛,想像你就是图上的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或者就是你自己,来到了大杨树下,做着你喜欢的事情,听听杨树快乐的歌。

3.听到杨树的歌了吗?他的歌里唱什么,怎么唱?小组互相说一说后大班交流。

4.多种形式读第2小节:教师引读。小组读。个人读。比赛读。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读出本小节明快的节奏和喜爱杨树的感情。

6.再读第2小节,想一想:老爷爷、老奶奶、小弟弟会对大叶杨说什么?

(三)品赏第3小节。

1.轻声读第3小节,展开想像,读完后说说你觉得诗中写的什么最美?

2.把你读诗时想像到的用油画棒画一幅简笔画。

3.利用投影仪交流:展示并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上的景物。

4.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一读第3小节。

5.积累词语:金色的()翠绿的()金黄的()

1.教师语言渲染:“孩子们,许许多多的大叶杨美化了我们的环境,他们默默地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我们再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杨树之歌》,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热爱吧!”

2.配乐朗诵。

鼓励学生课后再听听自己喜欢的树在唱什么歌,写下来,或者,把自己编的大叶杨的歌词写下来。

本课要认的字较少,教师可引导互检。宜在写字指导上下功夫。学生观察写字,自评互评,教师再作示范。

《雨之歌》教学设计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师:听,这是来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这就是雨。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

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1.请一学生配乐朗诵,感觉诗歌的感情基调。

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雨,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雨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小组讨论: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雨,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是云彩和田野的传情的信使)。有了雨,千山万壑将会更加美丽;有了雨,大地万物将会充满生机;有了雨,花草树木将会绽开笑脸;有了雨,云彩和田野成了一对情侣。这些都说明雨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表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3.全班再次朗诵诗歌。

过渡:

前面我们与诗人笔下的雨已有一次心灵上的亲密接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赋予了雨以活的生命,在诗人的笔下,雨富有灵气,有个性,它滋润万物,奉献自我,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实是在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

(3).“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迷人。”把雨写成鸟的形象,“吻”“拥抱”写出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

过渡: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除了同学所讲的外,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4).“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此句教师稍作点拨:“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在说明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的循环过程(海水被蒸发成水汽,一部分水汽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就形成降雨,这雨滋润了万物)这如同生活,爱情,也同样会充满叹息、泪水、微笑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5)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人生也像雨一样,到来时雷声隆隆,在物质世界里喧嚣一世,或许为了生活奔波、或许为了功名利禄争夺,但生命结束时也是一无所有,悄无声息,埋葬在泥土里。

过渡:这篇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手法的借鉴,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利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才塑造成了这丰富而多情的雨的形象。

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a、我(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c、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d、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尽情绽放着,以我温暖的胸怀,拥抱裸露的大地。

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练习本。

《树之歌》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知儿歌内容。(重点)。

(1)听音乐。

(2)过渡: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们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各自的特征吧!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我会认的字和词语。

3、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边读边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一小节:描写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的特点。第二小节:描写了枫树和松柏的特点。

第三小节:描写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喜好。第四小节:描写了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提示:本文是一首儿歌,让我们了解一些树木的特点。

初学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1、抄写生字。

2、给带点的字选正确的音。

3、选字组词。

《树之歌》教学设计

1.认识“梧、桐、掌、枫、松、柏、装、桦”8个生字。

2、会写“桐、枫”2个生字。

借助图片认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四种树的名称并能熟练朗读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树的名称及其主要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课文。

难点:认识五种树的名称及其主要特点。

教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法、思维导图法、讲授法。

学法:观察、讨论、合作交流。

课件。

一、激趣导入:

出示谜语:像伞不是伞,整天土里站。(树)。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儿歌,这首歌里就藏着许多树的名字,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们吧?(板书课题:树之歌)。

二、初学儿歌。

思考:你从音频中听到了哪几种树的名称?

2.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3.交流识字方法。

4.课件出示要写的字。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它们的?

三、巩固练习。

1、摘星星。

2、读一读。

梧桐手掌枫树松柏绿装桦树。

四、精讲实练。

1.课件分别出示“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图片。

2.说说这些树有什么特点,你是根据什么来认出这是哪一种树的?师相机板书小结。

3.请同学们看着黑板尝试朗读课文,并试着背诵课文前两句。

4.口头练习。

杨树(),榕树(),梧桐树叶像()。

枫树秋天叶儿(),松柏四季披()。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认识了杨树、榕树、梧桐树、枫树、松柏及其它们的特点,希望以后同学们在生活中见了它们,能准确叫出它们的名字。

六、作业布置。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桐树)(梧桐)梧桐——梧桐树叶像手掌。枫:(枫树)(枫叶)枫叶——秋天到了,枫叶红了。

树之歌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的感受、理解、想像能力;能仿写。

3、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了解那些虽然普通,但是默默为人类奉献关爱和欢乐的树。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唱首歌)师;同学们唱的真好听!你们知道吗,大杨树也会唱歌,它唱什么歌呢?打开课本。

二、预习检测。

1.有感情地流利的朗读课文。

2.大杨树怎么唱歌?

三.交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和感情。

同学们,“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要想解决以上问题,我们只要多读书,就可以找出答案。

2.学习第一节。

(1)同学们捧起书本,认真地朗读第一小节,说说你们知道了什么?把你们的感受讲给我们听听。开始吧!

生1:我知道了杨树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唱歌。

生2:我知道了杨树是哗啦啦地唱歌。

生3:我感受到了杨树唱歌时心情很欢快。

(2)生朗读、评价:

过渡:白杨树刮风时,唱得欢快;下雨时,唱得响亮;没有风雨时,他们也在唱,唱给谁听呢?我们快来读一读吧。

3.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三节。

(1)学生自由朗读。说说你弄明白了什么问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生1:我弄明白了原来大叶杨把歌唱给老爷爷、老奶奶、小朋友听。

生2:我想知道大叶杨唱的是什么?

(2)对,叶杨成天哗啦啦地歌唱,它会对小宝宝、老奶奶、老爷爷唱些什么呢?

(3)你们想想杨树还会在什么地方把歌唱给谁听呢?模仿第二节说几句。

生1:唱给可爱的小朋友,伴他读书真快乐!

生2:唱给辛苦的清洁工,伴他劳动真轻松。

生3:唱给我们的老师,祝她幸福又美丽!

小结:在它的歌声中,小宝宝快乐地捉迷藏,在它的歌声中,老奶奶快乐地聊家常,在它的歌声中,老爷爷悠闲地度时光。

过渡:大叶杨不但会唱优美的歌儿,而且还有更大的作用呢。让我们来看第三小节。

(5)谁带着自己的感受把第三节读给我们听。

生读,质疑:大叶杨怎么也会拉手?怎么也会鼓掌?为什么要鼓掌感谢金色的太阳?生互相帮助解决问题。

(6)大叶杨越长越大,春天来了,枝繁叶茂,枝连着枝,叶连着叶,就像我们手拉着手,春风吹来,大叶杨在春风中发出哗啦啦的声音,原来是鼓掌感谢金色的太阳,是太阳让大地有了四季的变化,使大叶杨春天发芽长叶,秋天落叶。

(7)再次朗读体会:感谢大叶杨为我们送来了一片凉爽。

(8)多美的一首诗歌呀,要是想永远把他留在记忆里,你应该怎么做?对,把他背下来,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