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公文写作 > 计划书范文 > 司马光教案板书设计(通用15篇)

司马光教案板书设计(通用15篇)

时间:2024-03-26 21:41:02 作者:翰墨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细致地安排每个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确保教学进度的顺利进行。教学工作计划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以下是一些经验丰富的教师编写的优秀教学工作计划,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课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1、会认13个生字和要求掌握的词语。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3、教育学生遇事要像司马光一样沉着机智。4、学会一些机智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像,想看吗?看着这幅画像,你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他是谁?

生:我想知道他是哪个年代的人?

生读。

师:你知道司马光姓什么吗?

生:姓“司”。师:他姓司马,这是个复姓。谁来说说你对司马光有哪些了解呢?

生:我听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师:关于司马光的故事很多很多,今天,我们就来读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请大家翻开课本82页,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认识字词。

师:读完课文了吗?课文里调皮的字宝宝们要出来和我们见面了。瞧!(出示投影片)认识他们吗?如果你觉得哪个字宝宝难记,可以问问周围的同学有没有好办法。好赶紧读一读,等会老师可要去掉拼音了!

生自主读生字。

师:去掉了拼音,你还认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

小老师读。

(击鼓传花)。

师:认识了生字,我们来猜字谜好吗?(出示投影片)。

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同)一个三框面朝东,一块石头背后撑,一条毛巾藏肚中。(砸)。

(做猜字游戏)。

师:还想做识字游戏吗?下面,我们来个组词比赛,出示字:别、慌、吓、叫、块、使、劲、救,这里有8个字,按顺序每排一个字来组词,看哪排给这个字组的词多,哪排就赢了!先自己准备一下。(做组词游戏)。

师:认识了字,同学们再读课文,肯定会有更多收获。

生读课文。

三、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师:同学们读课文读得很投入。下面,我们来看一幅画。

课件出示图片。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一口大缸。

生:我看到装满了水的大缸。

师:大缸在哪儿?

生:在假山下。

师:一口很大的装满了水的缸,放在假山下面,而且有小朋友在假山上玩,这就有可能出危险。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2自然段,想想哪些词该重读。生读。

师:谁来读一下这段?

师:谁听出来他哪些词重读了?

生:“大”和“装满”重读了。师:你能说说你为什么重读吗?

生:……师:正是因为大缸里装满了水,所以才可能发生后面的事情,所以,这里应把这两个词重点强调一下。我们一起试着再读一下这一段。(集体读)。

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危险的事呢?请同学们找一找。谁来说?

生:一个孩子不小心掉进大缸里了。

师: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生:他会大声喊“救命”。生:他会在水里挣扎。

师:如果你看到了,心情怎样?

生:害怕、紧张。

生:我觉得谢培同学读得好。她读得声音响亮、有感情。

生:我觉得她“一不小心”读得很好。师:因为事情发生的很突然,所以,“一不小心”要读得略微快些。哪位同学再想试着读一下?如果是你看到了,这时你会怎么办?生:我会跑去找大人。

师:孩子们是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看图,谁来说说。

生:有一个孩子吓哭了,有一个孩子在喊大人,还有一个孩子跑了。

指名2-3名同学读。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司马光当时是怎么想的?

生:他想我要救他,否则他就没命了。

生:他想我要想个办法。

生:他想跑去找大人来不及了,要赶快救出他。

生:我画的是“举起”“使劲砸”。师:从这两个词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石头很重,司马光很着急。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当成司马光,用镇定的语气来读一下这一段。

指名读。集体读。

生:放松。

生:轻松。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请同学们带着轻松的语气来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

师:想一想,得救的孩子会对司马光说什么?司马光又会说什么?请同桌俩练习表演一下。

生表演。

师:你们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司马光。

生:司马光你真勇敢。

生:司马光你真聪明。

生:司马光我佩服你!

师:还想对司马光说什么?

生:我以后要向你学习。

生:遇到危险,要像司马光那样动脑筋。

师:喜欢这个故事吗?想不想把它讲给别的小朋友听?下面,我们先来听叔叔讲一讲这个故事,自己可以跟着小声讲。

师:课后请同学们把这篇课文背下来,然后讲给爸爸、妈妈听听。喜欢这样的小故事吗?请同学们搜集一下,我们开个小小故事会。

小学课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一天,他和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座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上了假山,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里。别的小朋友。

都慌了,有的哭,有的喊,还有的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部首;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朗读课文,体会司马光遇事沉着、机智救人的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能认识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看图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思维。

课时划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司马”是个复姓,“光”是名。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范读课文。

2、思考讨论:主要写了司马光小时候的一件什么事?

三、看图回答,出示生字词。

1、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的事?你是怎么知道的?(出示:古时候)。

2、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花园是个什么样儿的?(出示:一口水缸)。

3、图上画了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候发生了什么事?(出示:都找大人砸那口缸)。

四、教学生字词。

1、自学生字词。要求:看出示的词卡,读准字音,认清字形,想想词义。

2、检查乍学情况。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评析:字音是否主导准,句子是否读通。

五、指导写字。

1、巩固字音。

2、你用哪些方法记住了这些生字?

3、指导书写。

4、师范写,生描红、仿写。

小学课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一.通过看图学文,引导学生感受荷花的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并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加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发展学生观察、想象的能力。

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训练学生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课文最后两段能背诵。并通过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片段的略读,《多美啊,野花》的介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阅读的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课前准备:

一段配合学生看图想象的音乐;一张挂图。

[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导语。揭示课题。观察图画。带入情境。自学课文。自学讨论。理清层次。讲读课文。

第二课时:复习阅读。教补充教材《王冕看荷花》《爱莲说》节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揭示课题。

1.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知道荷花是一种很美的花,有个小姑娘非常爱荷花,她在公园里仔细观察了荷花后,写了一篇文章,这就是我们书上的《荷花》(板书课题)。荷花又叫莲花。

(板书:莲花)。

2.荷花的叶子叫什么?(荷叶,又叫莲叶。)。

(板书:莲叶)。

3.我们还学过一首古诗,里面也赞美过荷花,我们把这首古诗背诵一下。

(师生一起背古诗宋朝杨万里的《咏荷》)。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荷花还会结果呢,它的果实就是莲蓬。

二.观察图画,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荷花池边。

启发:那个小姑娘看到的是什么样的荷花呢?你们看那一池荷花就像这一幅美丽的图画。

(出示一幅彩色的荷花图,并且向学生提出看图学文的要求。)。

三.自学课文。

四.自学讨论,理清层次。

1.我去看荷花。

2.我看荷花。

3.我看荷花时展开的美妙想象。

4.我又回到看荷花的情景中。

综合板书:

我去看。

看着。

想着。

看着。

五.讲读课文。

(启发学生把这幅图当作真的荷花,使学生进入想象的境界,置身于情境之中。)。

第一节:

2.指点:课文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一进门就闻到一阵清香,这就把荷花的特点写出来了。现在请同学们带着想象读课文的第一节。

3.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

第二节:

1.学生默读第二节,要求很快地读。简单地说说我看到些什么?

(出示小黑板。提供句式,分步训练)。

我站在荷花池边看:

看到荷叶();

又看到()荷花();

还看到()花骨朵()。

(小莲蓬)。

要求学生用又还这两个连词口述一句完整的复句。)。

2.进一步要求: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什么样的花骨朵。(进一步启发学生在上述荷叶、荷花、花骨朵前面加上附加语,把句子说得更好、更美一些。)。

例句:

(1)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到碧绿的荷叶,又看到雪白的荷花,还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

(2)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摇摆,又看到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小巧玲珑,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躲在荷花中间张开笑脸。

(3)早晨,我站在荷花池边,看到碧绿的荷叶上露珠滚来滚去,看到雪白的荷花在微风中舞蹈,又看到含苞欲放的花骨朵胀得饱饱的,还看到嫩黄的小莲蓬在花心中藏着。

3.指点:小朋友已经说了荷花是雪白的,这是白莲,我们平常看到的粉红的荷花叫红莲。荷叶的颜色是碧绿的,这就写出了荷花色彩的美。

(板书:色彩美)。

4.还有刚才你们说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在微风中舞蹈,花骨朵小巧玲珑,小莲蓬张着笑脸,这些是写荷花的什么?(姿态)这样把荷花的姿态写出来,就把荷花写活了。

(板书:姿态美)。

5.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的第二节。

6.这一节里还有两个字用得很好,你们看出来了吗?(冒露。

7.指点:冒出荷花亭亭玉立的样子。露来是躲在下面的,而现在显露出来了,好像把头探出来了,露出来了,这个露把小莲蓬写得可爱极了。

(板书看着加上冒、露、美三个字)。

8.(激起情绪,展开想象)我站在荷花池边看。看着,看着,觉得自己仿佛就像一朵荷花。

表情朗读第四节。

9.课文中的小朋友是怎样看荷花的?

那么请小朋友们想想,表示看的时间长,表示看得很专心,或者表示看时显出爱荷花的神情,可以用哪些词。

出示一块准备好的卡片,上面写着:

我[]看着满池的荷花。

(例:我久久地看;我默默地看;我目不转睛地看;我入神地看;我凝神地看;我深情地看;我全神贯注地看。)。

(通过语言训练明确认识,在学生理解基础上,启发学生的想象带入课文情境。)。

10.诱导:现在请小朋友久久地、凝神地、深情地来看这幅彩色图。

(这时放轻音乐,学生随着柔和的乐曲,深情地凝视着图画。其间轻轻地提示:荷花翩翩起舞了)。

11.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学生进行想象性描述。

12.指导朗读:课文中的我爱荷花,因为荷花非常之美。现在就让我们深情地读课文。请同学们把这一节再读一遍。

(想着下面板书爱)。

自己仿佛要读得慢一些,要像真的一样,好像看出了神似的,风吹来风过了由动到静,要交代清楚。

13.戴上荷花头饰,表情复述课文。

学生准备。

提示;复述时要有次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想想好。过了一会儿,我才记起,我不是荷花而是在看荷花。

[板书设计]。

荷花。

色彩美。

看着美冒露姿态美。

风吹过来。

想着爱。

风过了。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第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荷花》一课,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把课文读一遍,要把描写荷花的色彩、姿态的词语读出美和爱的感情来。如碧绿的嫩黄的。

2.学生齐读课文。

二.复习阅读。

1.你们读了这一课,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

(仿佛就是似乎好像的意思,不是真的,而有真的感觉的意思。)。

请同学们按照这个意思用仿佛说句话什么仿佛什么?什么仿佛怎么样?这样想句子就容易正确了。

(通过用仿佛造句,展开想象的翅膀,先同桌的同学相互对讲,然后集体交流。)。

例句:

(1)我看着小蝌蚪,看着,看着,我仿佛觉得小蝌蚪变成小青蛙了。

(2)我看着金黄的油菜花,看着,看着,我仿佛变成小蜜蜂钻进菜花丛中去采蜜去了。

(3)我看着梅花,仿佛自己是一朵梅花,迎着寒风开放。

(4)我看着风筝,仿佛自己随着风筝飞向远方。

三.教补充教材。

1.《王冕看荷花》(略读)。

(1)导语:刚才同学们用仿佛说话,说得很好。今天我们学了《荷花》这篇课文,你们在一年级学习了《王冕学画》,现在李老师再介绍一篇材料让你们读。

教师介绍读物:这篇材料是从一篇很有名的书《儒林外史》里选出来的,写的是《王冕看荷花》。小朋友们很快地把这材料看一遍。

(学生阅读课文)。

(2)指导:这材料上有几个词是古文中的词,我们现在不,你结合上下文读读,想想。(针对学生已开始阅读中国古典小说,如《水浒》等。通过这篇节选的教材,意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猜读,理解内容。)。

须臾是什么意思?天气烦躁里的烦躁是什么意思?要学会看注释,可以根据上下文猜读。

(板书:须臾、烦躁)。

看注释:须臾就是一会儿的意思;烦躁是指天气闷热。

(4)这篇材料中有一句写王冕看荷花,看到怎样的程度?(突出人在画图中)看这些长篇的文章要学会抓主要的。

(5)引导运用:现在我们想想在我们刚学的《荷花》这篇课文的第四节末了,是不是可以再加上一句话,来点明这一节的中心意思,你们想想应该加哪一句呢?(真是人在画图中)。

(在原来板书的风过了后面加上真是人在画图中。)。

(让学生运用这一句话,不仅是画龙点睛,而且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文指导的意境的体会。)。

2.《爱莲说》中的两句话。

(1)导入:由于荷花的色彩很美,姿态也很美,因此使人陶醉在画图之中,其实荷花不仅外表美,它的品格也是很美的。宋朝有个哲学家曾这样赞美荷花。

(教师板书两句话)。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教师先在甚蕃、淤字上加上拼音,领读两遍,再启发学生结合上下文讲讲甚蕃的意思。然后教师再完整地讲这两句话的意思。)。

(2)讲解:这两句话,前一句的意思是说,水上的、陆上的花草,可爱的很多,后一句是说作者最爱莲花,爱它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全身洁白不受污染,这是作者对莲花的.内在品格的赞羡。

(同学带着赞美荷花的语调读两遍。)。

(3)学了这两句话,你们知道李老师要说荷花的什么美?

荷花更美的是品格上的美。

(板书:在原来色彩美姿态美下面加上品格美)。

正因为荷花不仅外表美,内在的品格也很美,所以我们爱荷花。我现在请小朋友用这样的句式连贯地说荷花的美。

板书:

我爱(),我爱(),我更爱()。

例句:

我爱荷花的美丽色彩,我爱荷花亭亭玉立的姿态,我更爱荷花的品格,她出淤泥而不染。

(这里补充荷花的品格美,目的是把课文的中心思想再深化一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荷花的情感。)。

(4)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人虽然身处在不良的环境中,但是保持着高尚的品质,我们就可以用出淤泥而不染来赞美他们。

说话训练:

我们就来说蒲公英,你们自己出个题目吧。

(学生自拟题目)。

题目很多,我们就挑朴素一些的蒲公英这个题目。根据我们今天讲的,主要是把蒲公英的美说出来。(引导学生在运用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边说边在黑板上板书:

蒲公英花外表美。

茎叶内在美。

种子。

学生按教师的要求思考。

例话:

蒲公英是一种常见的野花,无论在什么地方,它都能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小花。蒲公英的花像小菊花,又像小小的向日葵,蒲公英给它的孩子们每人一把伞,让风伯伯把它们带到四面八方,在土壤妈妈的怀抱里,生根发芽。

我仿佛变成一粒蒲公英的种子,跟着风伯伯飞过小河,飞过高山,飞到日月潭,给台湾小朋友带去大陆小朋友的问候。

我是一粒蒲公英的种子,妈妈给我一把伞,风伯伯把我带到小河边的一块空地上,我就在那里生根发芽,开出美丽的花。

5.佳作欣赏。

(最后教师用表情朗读方式介绍了《多美啊,野花》,并发下这篇读物。)。

同学们回去好好读这篇文章,想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是怎样赞美野花的,下次写蒲公英就会写得更好。

[板书设计]。

荷花蒲公英。

色彩我爱,花外表美。

姿态美我爱,茎叶内在美。

品格我更爱。

[附文]。

多美呀,野花(节选)。

野花是很小的。野花是很多的。野花是很美的。

野花的美,更多的是心灵的美你看这一些无名无姓的小花,竟也顽强地生长着、开放着,是生命的向往,是春天的呼唤!

没有人栽培,没有人施肥。甚至也没有人播种。

也许是田野上的风卷来的种子;也许是蓝天上的小鸟衔来的种子。

假如广漠的田野没有这些野花夹杂在芦苇中,微笑在天边地头,又将是何等的单调与寂寞?

蜜蜂到哪里去采蜜?

蝴蝶到哪里去嬉戏?

野花,是山野之花。是小草的姐妹,是田野的女儿。它得到了更多的阳光、雨露,也从不惧怕秋风、寒霜。我们实在不能小看它们那里顽强生长着的山野小花!

扎根大地,偎依着大地野花是与大地共存亡的。

大地不灭,野花不死!

不离开泥土的野花是大有希望的让根须越扎越深,吸取更多的养料。让枝叶伸向四面八方,在流通的空气里,在温暖的阳光下翩翩起舞。

和大地一起迎接春风,和大地一起欢度金秋,和大地一起抗击严寒。

大地常青,野花常新!

王冕看荷花(节选)。

小学课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够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来感悟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以及他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人物。

1、导言:今天这堂课,我们要一起去认识一位新朋友。他生活在9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他就是司马光。

2、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22,说的就是他的故事。

3.你看,司是一个~~~~~~~(平舌音),我们一起读好它。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同”字少一竖)。

4、(出示图片)你瞧,这就是长大后的司马光。你知道他姓什么吗?老师告诉你啊,司马光可不姓司,他姓司马,这是复姓。光是他的名字。

5、老师还告诉你:司马光曾经做过宰相。他花了19年的时间主持编修了有名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二、初读课文。

过渡:那课文又写了什么呢?同学们打开语文书,读读课文吧。

学生自读。

1、读生字词。

(1)出示“一”。同学们,这个字,你会读吗?

(2)你再看,这些词你能读准吗?(谁来读前两个?)。

后两个你来读。你瞧,在不同的情况下,一的读音会发生一些变化,

我们一起读准它们。(齐读)。

(3)除了一,课文中还有些生字宝宝。现在请你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词儿连读。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指名读)。

3、去拼音,开火车检查。

4、初读课文。

(1)这些生字宝宝你都会读了,把它放回到课文里,你还能读好它吗?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本,双手捧书,要求:把课文读通顺、流利。

5、学生分小节朗读课文。

(1)通过预习,我们知道文章一共有~~~~~~?(手势)。

(2)你喜欢哪个自然段?就请你来读。你呢?其他小朋友一起来听听,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我们一起来帮着他们读读课题吧。(课文22,司马光)。

(3)课文说了一个什么故事呀?

三、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过渡:同学们听得很仔细,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自然段?

1、其他同学仔细听,想想,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有哪些人,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

2、出图,你瞧,孩子们玩得多开心啊。

(出示句子)你能通过朗读把他们的高兴表达出来吗?

3、出示第三句话。再读读,花园里还有什么?

(1))(出示“水缸”词)这个缸是一个(后鼻音),我们读准它。

(2)水缸是做什么用的?

是的,古时候的人不像我们现在都用自来水,他们用水需要挑水,这种水缸就是用来装水的。

(出示图片)你看,这口水缸和我们小朋友比比个子,还非常(大),(出示“一口大水缸”)谁能读好水缸的大?看,水缸不但大,里面还装满了水。

(3)谁能通过朗读把这口水缸的大和满表达出来呢?(1个)。

4、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1)谁愿意来读读第一节?

(2)课文第一段有三句话,告诉了我们事情发展的起因,我们一起来读读。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正当孩子们玩得高兴时,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快,自己读读第二自然段吧。

2、发生了什么事?

(1)孩子一不小心掉进了水缸里。

(2)刚才我们知道了,这是一口又大又装满了水的缸,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怎么样?

(出示第一句)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那其他孩子怎么样?

(出示第二句话)我们一起读读。

(为什么会这么担心啊?因为情况紧急。)。

(2)情况危急呀,孩子们怎么做的?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

同学们,再读读这句话,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是的,你看这个小朋友他(摸着脑袋,不知道该什么办),他慌了;这个小朋友他(吓得都哭了),他慌了;那这个小朋友(他喊着去找大人),他也慌了;他、他、他,他们都慌了。

(3)孩子们都慌了,谁能用朗读,把你的感受传递给我们?

你为什么读得这么急?你在担心什么?

(4)是的,我们都很着急,很担心,人命关天呀。一起读读这一节。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过渡:缸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自己读读文章的第三段。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司马光却(没有慌),(出示第一个断句)。他没有像其他孩子一样,去哭,去喊,去找大人。他很镇静。这就叫“从容不迫”。一点儿也不慌乱,这也叫“方寸不乱”。方寸就是一点儿的意思。我们读好这两个词。(齐读、男生读、女生读)。

板贴两个词,并说:此时的司马光是从容不迫的,是方寸不乱的。司马光他没有慌。

2、那他是怎么做的呢?

(他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

(1)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石头很重,司马光很费力气。

(2)指名读第一句。

4、结果怎么样呢?

面对危险,司马光不害怕,想出了好办法。这就叫“临危不惧”。

谁来读读?你读,你读,全班读。

5、孩子得救了,读到这儿,你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救落水的孩子呀?你是怎么思考的?

6、也许,当时的司马光也和我们一样,他的脑子里有许多的办法,可他果断地选择一个办法,这就是“搬起一块大石头,使劲砸那口缸”。他想出了这个砸缸救人的好主意,并且立刻去做,这就叫“多谋善断”。出示词卡。你读,你读,全班读。

7、孩子得救了,如果你就在司马光的旁边,你会怎么夸夸他?

(好,好在哪里?聪明,聪明在那里?)。

让我们通过朗读再来夸夸司马光吧!一起读读第三段。

8、你瞧,想出这样一个好办法的司马光,当时也就只有7岁,和你们一样大。在你的心目中,这是一个怎样的司马光呢?(四个成语)。

四、总结全文。

1、最后让我们捧起书本,用朗读来把这个故事呈现出来。男生读第一节,女生读第二节,第三节我们一起读。

2、出示课文填空。

学完了课文,这个填空一定难不倒你。(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3、练习说话。

小学课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

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

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进了大水缸。

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司马光》课堂教学教案设计

通过《司马光砸缸》教学,不仅使学生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教育学生遇到事情要像司马光那样开动脑筋、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识记8个要求会写的字,认识14个要求会认的字,掌握两个部首“足字旁”、“石字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时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明白砸缸救人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司马光沉着、勇敢、果断的品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板书课题,学生或老师简要介绍司马光——姓司马,名光。学习“司”字,字谜:这个同学真马虎,“同”字丢掉一小竖。司马光是北宋时期的人,离现在有九百多的年,是我国古代的历史学家。

二、指导看图,初步了解图意。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这个地方有些什么?

2、图上有几个小朋友?他们在干什么?哪个是司马光?

三、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是怎样展开图上画的故事的。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听准字音。

2、提出初读要求:

(1)读准每个字音。

(2)画出本课的生字。

3、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细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识记生字。

1、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从前”是什么意思?

(3)在这一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

(4)思考:那个小朋友是怎样掉进缸里的?掉进缸里的小朋友会出现什么情况?

2、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

(2)讨论:从哪里看出小朋友都慌了?还可能有什么样子的?

(3)相机学习“叫”“跑”,请学生列举其他带有“足字旁”字,说说它们都与什么有关。

(4)小结:别的小朋友慌了,动作忙辞职,司马光表现怎样呢?

3、第三自然段。

(1)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画出描写司马光砸缸动作的句子。

(2)出示句子: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

讨论:

司马光没有跑,他是怎样做的?

指名让学生表演“使劲砸”的动作。

“几下子”告诉了我们什么?

(3)再引导学生看图,讨论:

司马光为什么要砸缸?

能用别的办法救出那个掉进缸中的小朋友吗?

(5)结果怎样了呢?

(6)学习“出”、“终”、“于”、“救”。

(7)通过这件事,你能看出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8)让学生代表得救的孩子向司马光说一句感谢的话。

五、朗读课文。

六、课后作业。

把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第二课时。

一、总结全文。

1、指名朗读。

2、复述课文。

3、让学生说一说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复习字词。

1、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完成课后活动——连线。

3、完成课后活动二,涂色。

4、完成课后活动三,读词语。

三、指导书写。

司:注意第一笔先写“横折勾”

跑:注意“足字旁”的写法。

出:注意笔顺。

四、课后作业。书写生字。

从前有个人叫司马光。他小时候,常跟小朋友们在花园里玩儿。花园里有一座假山,假山旁边有一口大缸。有一回,有个小朋友在假山上玩儿,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了。

小朋友们都慌了,有的叫着喊着跑了,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马光没有跑。他拿起一块石头,使劲儿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掉在缸里的小朋友终于得救了。

教案板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对水上交通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交通安全意识。

2、让学生学会水上救人的本领,成为一名有用的公民。

教学过程:

如今水上交通发展突飞猛进,不管是运输、出行,还是旅游观光,都需要乘船,甚至是划船。在水上交通中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呢?今天我们将一起来学习《水上安全》。

1、讲解乘船的意外伤害事故,引起学生的重视。

2、了解乘船的安全知识。

乘船要做到二要三不要:

(1)二要。

一要乘坐证件齐全的船只。

二要乘船时听从指挥。

(2)三不要。

不要乘坐超载的船只;不要在船上嬉戏打闹;不要冒险乘船。

【拓展阅读】道路交通安全。

一、步行安全。

1.步行时,走人行道,靠右侧行走。

2.横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行走时,先看左侧车辆,后看右侧车辆。

3.设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绿灯亮时,可通行。红灯亮时,禁止通行。

4.设有自助式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要先按人行横道使用开关,等绿灯亮、机动车停驶后,再通过。红灯亮或显示“等待”信号时,禁止通过。

5.设有过街天桥或地下通道的区域,不横穿马路。

6.无人行横道与通过设施的区域,横穿马路时,要在确认安全后,再通过。

7.不在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上打闹、猛跑。

8.不跨越各种交通护栏、护网与隔离带。

9.路面有雪或结冰时,防止滑倒,造成摔伤。

10.上学路上、校园内禁止穿暴走鞋与飞轮鞋。

二、乘车安全。

1.所乘车辆靠站停止前,不要向车门方向涌动。车辆停稳后,先下后上,按顺序上下车。

2.上车后,扶好或坐好,不故意拥挤。

3.乘车过程中,不把身体的任何部位伸向车外。不向车外抛洒物品。

4.乘车过程中,保管好自己的财物。

5.不在机动车道上等候车辆或者招呼营运汽车;在机动车道上不得从机动车左侧上下车。

6.不携带易燃、易爆、强腐蚀性等违禁物品乘车。

7.所乘车辆发生交通事故时,要听从司售人员指挥。

1.发生交通事故自己被困在所乘车辆中时,可击碎车窗玻璃逃生。

2.从所乘车辆中逃出后,要远离事故发生地点,防止因车辆着火、爆炸而造成的伤害。

3.逃生后要迅速报警或拦截车辆救助其他未逃生人员。

4.所乘车辆着火时,应先防止吸入烟气窒息,再设法逃生。

学会报警。

一、学会报警。

1.要熟记并正确使用各种求助与报警电话号码。

2.遇到意外事故、突发事件时,可拨打电话求助或报警。

3.拨打电话求助或报警时,要根据所报警种要求,讲清楚所求助或报警的内容。

4.报警时,要报出自己的姓名、住址或所在学校及所使用的电话号码。

5.使用普通电话、投币电话、磁卡电话拨打110、119、120、122(均为免费服务号码)时,直接拿起话筒即可拨通。使用手机报警时,也可直接拨打相应的号码。

6.空气中含有大量可燃性气体或粉尘时,禁止使用电话报警,防止引发爆炸或爆燃。

二、拨打110求助或报警。

1.遇到紧急情况,需要公安机关帮助时,可拨打110求助。

2.遇到盗窃、抢劫,自身安全受到威胁及发生车祸时,可拨打110报警求救。

3.正在发生或发现治安案件、刑事案件时,可拨打110报警。

三、拨打119报火警。

1.自己所在场所及周边发生火灾时,要尽快拨打119报警。

2.发现草场、山林着火时,可拨打119报警。

3.拨打119报警时,要讲清楚什么材料着火、着火地点及火势大小。

4.报火警后可在路口等候消防车,为消防车指引去火场的道路。

5.火势危及自己的生命时,要先逃离火场,再报警。

6.没有电话或消防队的地方,发现火情时,要及时报告有关人员或部门。

四、拨打122交通事故台。

1.发生交通事故时,可拨打122报警或向旁人求助报警。

2.发现所在或路过地点,发生交通事故时,可拨打122报警。

3.拨打122报警时,要讲清楚发生交通事故的准确地点、肇事车辆及伤害情况。

4.如肇事车辆逃逸,报警时要讲清楚车牌号码、车型、车的颜色及逃逸方向。

5.不在发生交通事故的现场围观,防止自己受到伤害。

6.发生交通事故需要求助时,也可拨打110。

五、拨打120与999急救。

1.自己、家人或他人发生疾病及各类伤害事故需要医疗救助时,可拨打120。

2.拨打120时,要讲清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所在地点及目前所处危急状况(如骨折、严重外伤、大量出血、呼吸困难等)。

人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案《司马光》教学设计

课始,让学生复习了生字词语,初读了课文,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其他小朋友都慌了,只有司马光没有慌。

生:其他小朋友有的哭了,有的叫着喊着去找大人。

师:你来表演一下这些小朋友。

(生作哭状)大人,大人……。

师忙打断:不会叫大人吧!

生:叔叔,叔叔……(笑嘻嘻)。

生2:叔叔叔叔……(作哭状)。

师:这样才像真的。不能笑嘻嘻的。那么,司马光是怎么做的呢?

生:他拿起石头砸破了水缸。救出了小朋友。

这样做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学生学习兴趣较高。

司马光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别、到、那、都、吓、叫”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课文。

3、感受司马光遇到紧急情况,沉着、勇敢、果断救人的品质。

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流程:

一、指导看图,从图中质疑。

1、出示插图,从图中你看出了什么?

2、你还有什么看不懂得吗?

学生质疑,教师归纳问题:(1)爬出来的孩子是怎样掉进缸里的?

当时的情况怎样?(2)是谁救了他,他是怎么救的?

二、揭题释题。

1、板书课题,读题。(1)知道“司马”是复姓。(2)识记司,组词。

2、简介司马光。(学生或教师)。

三、初读感知,合作初步解疑。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识记生字。自主选择生字识记,组内交流,全班反馈。(采用各种形式认读生字,随机选择生字扩词或选择句子指导朗读。)。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问题(1)(2)。

4、小组讨论交流读懂的问题。

四、再读感悟。

1、学习1~3段,解决问题(1)。

(1)借助插图了解大水缸的位置及这是怎样的一口缸。

(2)读文后讨论,理解:不小心。

启发想象:掉进缸里的孩子会怎样?

(3)朗读指导。

2、学习4~6段,解决问题(2)。

(1)看图读文了解别的孩子的表现,板书:哭喊叫找。

小组讨论这些孩子当时是怎么想的?

(2)讨论司马光是怎么想,怎么做的。他是个怎样的'人?

划出司马光的动作。理解:使劲砸。

(3)质疑释疑。(针对课文内容提问,自由解答,教师引导)。

4、你喜欢司马光吗?用一句话夸夸他吧!

5、朗读指导。

五、学会背诵技巧。

教师引导,让学生悟出背诵的方法:看图背诵、想情节背诵、看板书背诵。

六、指导书写。注意偏旁在左的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七、拓展训练。

如果你是当时那些小朋友中的一员,你会怎么做呢?

要求:大胆想象。

八、作业布置。

把故事讲给家人听。

九、板书设计。

20、司马光都慌了掉进缸里。

别的小朋友—————叫喊跑找没慌。

司马光———————拿砸(几下子)得救了。

找春天教案及板书设计

本课教学重点是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和识字写字。

本课教学难点是通过朗读感悟想象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课前,带领学生走进自然,观察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在儿童眼前展现了一个富有美感的春天,由此产生渴望“找春天”的急切心情。

课上,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激起学生自身学习的潜能。课堂上让学生放手自主读书,品味词句,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教学策略】。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教具准备:春游录像;生字词课件;课文插图动画;春天景物道具;画布。

3.课时安排:两课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放录像,带领学生春游时的活动场面)。

1.小朋友,通过刚才播放的春游活动场面,你能说说在活动时你发现了什么吗?

2.学生自由表达,谈谈自己的收获。

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合作识字。

1.自由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来。

2.同座合作,互相检查,不认识的字互相教一教。

3.过渡:刚才小朋友自学得很认真,在自学时,你们发现哪些字最难读,谁愿意当小老师来教大家读一读。

4.出示生字(屏幕打出)。

(1)小老师领读,学生跟读。

(2)交流识字情况。(说说哪几个字已经认识,不用教了。)。

(3)演示识字方法。

师:拿一朵花躲在身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字?(躲)用“躲”字组词。

(4)汇报识字方法。

看实物猜字(躲、符、鹊);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画图认字(嫩)。

5.出示词语。(屏幕打出)。

开火车认读。

6.默读课文。要求把生字词带到课文中再读一读。做到不出声,读正确、通顺。

三、细读课文,指导写字。

1.指名读自然段。一边读一边评。

2.带着感情朗读。

3.指导写字。要让学生先观察范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脱、冻、溪、掩、探、摇:都是左窄右宽的字,教师可引导学生归类学习。

野、躲、解:左右一样宽,笔画较多,重点指导。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4.学生交流。体会字体美观、规范。

5.教师范写。“溪、野、躲、解”几个难写的字。

6.学生仿写。在书上仿写两个,身坐端正,字写规范、美观。

四、轻声齐读,整体感知。

1.齐读,想一想我们跟随作者找到了什么?春天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板书图画,学生贴词语)。

2.学生交流。

3.学生质疑,合作研究。

五、朗读课文,扩展活动。

1.让父母当评委,朗读课文。

2.向父母介绍学习了《找春天》这篇课文学会了哪些字,发现了什么。

声声慢教案板书设计

知识目标:体会词人的愁情,不是闲愁,那又来自何处?(了解作者了解历史)。

能力目标:如何营造的这种愁情,也就是说我们是如何感知到词人的忧愁的。学会如何将自己的感情传达出去。(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

情感目标:品读作品,品味别人的情感,愁的丰富内涵(感受词的意境)。

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教学方法:赏析诵读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1课时。

在中国的词坛上,有一位才情出众的女词人,她的词作哀婉凄,美打动了无数后人,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婉约词中的杰作《声声慢》。

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以宋室南迁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出身于书香门第之家,父亲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母亲知书达理、温婉贤惠。18岁嫁与金石考据专家赵明诚,夫妻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诗词唱和,生活美满和谐。前期以抒发对爱情的追求和对自然的热爱为主,写得曲折,含蓄,韵味深长,形象鲜明,如《如梦令》二首,活泼秀丽,语句清新别致;《醉花阴》(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则通过对相思之情的描写,表达了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后期:金兵入侵,宋朝南迁,李清照逃往南方,不久,赵明诚染病身亡。她四处流亡,曾被人诬陷通敌。再后来,赵明诚生前搜集的金石古玩大部分丢失,她的境况也变得越来越艰难。后期的词和前期迥然不同,国破家亡使她精神痛苦,所以词风也充满凄凉低沉之音,主要是抒发伤感怀旧,悼亡之情。

《声声慢》是作者后期作品。

1、齐读全诗,思考,这首词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一种深深的愁思。

2、词人通过什么样的手法抒发出这种感情的?

明确:采用直接抒情和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3、能不能从词中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

明确: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雁过也,正伤心。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4、探讨研究这些句子。

(1)朗读第一句词,回答,凄凄惨惨戚戚这种感觉是如何产生的?

——词人早起百无聊赖,若有所失,东张西望,想要找点什么寄托自己的空虚,找的也许是丈夫,也许是以前美好生活的点滴,可是四周却是冷冷清清,只有她自己孤单的身影。

补充: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如今沦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其凄惨之景象,令人目不忍睹,其悲伤之心情,在叠词的回环往复中传到读者心中。让我们再齐读这句来感受一下吧。(语速缓慢低沉)。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该如何理解?

——表面埋怨天气冷暖不定,令人身体不适,实际上实在说生活的变故际遇令人沉沉浮浮,忧喜不定。想想夫唱妇随、共赏拓片的欢乐时光犹在眼前,顷刻之间却剩自己一个承受生活的风风雨雨。

(3)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

大雁冬天南飞,春暖北归,词人自北方逃难至南方,早已国破家亡,有家不能回,新愁又添旧恨。

旧时相识异乡相逢,更增添词人天涯沦落之感。

大雁是古诗中常用来表现离愁别恨的意象。(板书意象雁)。

(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直抒愁之重之多,让人想起李清照《武陵春》中一句词: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分析意象。

淡酒:

举杯消愁愁更愁。

——李白。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词人本想借酒御寒,殊料,非但不能抵御刺骨寒风,却又想起以前把酒言欢的情景,此刻只能自斟自饮,两相对照,愁情更重了。

黄花:

指菊花,黄花堆积指菊花繁盛,千朵万朵压枝低,大好景象,本该夫妇携手共赏,丈夫摘取一朵为妻子戴上,万般柔情,千种疼爱,此刻的作者却已是形容枯槁,无心赏花,也无人再会怜惜她。这种感情与刘夷希《代悲白头翁》中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中所抒发的感情是多么地相似啊!

梧桐:

梧桐这个意象在古诗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呢?来看这句诗。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

它传递出的是一种离愁别绪,一种强烈的思念之情。

再看这一句: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白居易《长恨歌》。

写出了杨贵妃去世之后唐玄宗心中的悲凉以及对佳人的苦苦思念。

再看词中,作者也正是借梧桐表达内心的哀怨和凄凉,更何况,外面淅淅沥沥的缠绵细雨不时敲打这她的耳膜,扰乱她的心扉,梧桐加上细雨的点染,使词人的愁情浓得怎么也化不开。

小结:词人是词坛才女,也是一位丹青妙手,你看,她选择的是惨淡的黄昏,堆积的黄花、南飞的大雁,点滴的细雨,这样一些饱含愁情的事物,将它们别具匠心地组合在一起,反复地渲染,给我们营造了一种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意境。

就让我们闭上双眼,随着音乐把自己化身为李清照,走进她为我们营造的凄美画境,身临其境地感受一番。然后,请你用诗化的语言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告诉我们。

学生发言,教师评价总结。要点:抓住词的语言,可作适当联想。

确实,李清照在情景交融方面取得一愁未了一愁添,一愁却比一愁深的效果,我们通过联想和想象也能深切感受到“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的词人内心深处的痛。

分析完了这首词,体会了词人的情感,让我们带着感情再读此词。

小学课文《司马光》教案设计

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捉迷藏。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命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边哭边喊,跑到外面向大人求救。司马光想了想,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里面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

延伸阅读:

教学要求:

1、认读生字、词语,读懂课文。

2、教育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要沉着、冷静,只有动脑筋,才能想出好办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砸缸救人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具:小黑板、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读通课文。

2、认读、拼读词语。

教学过程:

1、定向。

(1)读通课文,提出要求。

(2)思考:谁砸缸救人,请介绍一下这位名人。

2、自学课文。

要求划下新词,思考问题。(老师来回巡视,指导困难生发现问题,帮助解决)。

3、练习。

(说话练习)。

(1)读通长句。

(只听扑通一声,一个躲在假山上的小朋友,脚下一滑,掉进了旁边一个盛满水的大缸里,一下子就没了头顶。)。

(2)给课文标段号。

(3)理解谁砸缸救人?介绍司马光。

(清楚“复姓”两个字)。

(4)说话练习:“司马光是……”。

4、词语认读。

砸缸伙伴捉迷藏亭子躲在扑通急中生智哗夸机智勇敢。

5、作业。

(1)读课文1遍。

(2)认读词语,完成练习1。

(3)抄写词语1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复习生字、新词,训练朗读。

教学过程: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1、填空:()砸缸救人。

3、复习生字、新词。

二、读讲1—2段。

1、读读划划:为什么要砸缸救人?

2、填空:这是一只()缸。(大、厚、重)。

3、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砸缸?为什么会来不及?

4、读1、2段。

三、读讲3—4段。

1、自读第三段,圈词:体现别的孩子惊慌的词。(惊叫,高声喊道,吓傻了,赶紧)。

2、朗读训练,读出孩子们的惊慌。

3、思维训练,理解“没有慌神”和“急中生智”这两个词。

(1)师:没有慌神,说明他怎么样?(很镇定)。

(2)急中生智。“急”,司马光遇到什么紧急情况。(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智”,哪个词突出了智?(砸)。

4、说话训练,说清楚司马光砸缸救人的原因。

5、读读演演第四段。

6、思维训练,师:为什么要使劲向那口缸砸去?

思考原因:缸大,人小,力气小)。

四、词语训练。

1、师:水多吗?哪个词说明水多?(哗哗)。

2、师:大家都夸司马光是个机智勇敢的孩子,机智体现在(想出办法),勇敢体现在(没有慌神)。

五、说话训练。

夸夸司马光。(你真是个好孩子!)。

六、小结。

学了司马光砸缸救人,我们懂得了遇到紧急事件,要沉着冷静、动脑筋、想办法。

七、作业。

有表情地朗读课文。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复习词语,朗读课文,听写生词。

教学过程:

1、复习词语:

强调:亭子、捉迷藏、哗、夸,这四个词的读音。

2、朗读课文。

3、听写词语。

强调:稻的第十二笔、藏的第六笔、第十一笔、砸的第七笔、慌字中间没有—点。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教案板书设计评分标准

1.教学目标(20):能依照课程标准与教材,结合学情准确的制定多维度教学目标,目标内容清晰、用字精炼、准确、恰当。

2.教学重难点(5):能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点,结合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恰到好处的制定出本课时的重点和难点。

3.学情分析(10):简要分析本班学生情况和认知特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了解程度等。

4.教与学(方法)设计(10):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教学方法并作简要说明,也可阐明教与学的设想和规划,包括课前、课中、课后的关键设计和学法指导。教法、学法设计可选一项或两项。

5.教学过程(50):教学过程容量适中、结构合理,教学活动设计能突出学生主体,体现师生互动、讲练结合、具有一定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拓展和落实,有教具、学具、自制教学具、多媒体等应用设计,有简要板书设计,有形式得当、分层布置的作业设计,有课后记录的教学感想、体会等。

6.书写规范(5):格式整体、美观、布局合理、内容完整、字迹书写工整认真。

1.板书设计目的明确、条理清楚,能突出学科特点,充分体现教学重点、知识网点和活动主线(50)。

2.板书设计布局合理、内容恰当、有层次感(20)。

3.板书设计无知识性失误、书写规范、美观,无错别字,标点正确,间距适中(10)。

4.板书设计新颖、独特、巧妙、美观,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能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设计,从而帮助和引导学生领会教材内容,板书设计能结合教材特点,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形象性和艺术性(20)。

司马光教案设计

一天,司马光和他的同学去公园玩,公园里有花有树,非常好看。

可是一个小男孩对司马光说:“司马光我想到假山那里玩玩。”司马光回答道:“不可以,那里太危险了。”小男孩就是不听,还是跑到假山的水缸上玩,结果刚爬到缸上,脚下一滑就摔到了缸里。

旁边的小朋友看见一个小朋友掉到水缸里了,都吓了一跳,跑得跑,叫得叫,只有司马光看见眼前有一块石头,他灵机一动,拿起石头就砸水缸,结果水缸破了个洞,水流了出来,小男孩得救了。小男孩对司马光说:“对不起我没有听你的话。”司马光说:“没事,下次注意就好了。”

教案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从熟悉的英雄形象身上发现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

2、学习用临摹或写生的方式刻画人物的外貌特征,产生模仿英雄行为的愿望。

教学准备:

1、了解幼儿感兴趣的动画形象。

2、事先引导幼儿收集有关形象的图片、书籍和玩具。

教学过程:

1、教师讲述自己心中的英雄:我心目中的英雄是超人,因为他非常勇敢、善良、正义,还特别愿意帮助别人。真希望能像超人一样。

2、你心目中的英雄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什么喜欢他?你能从他身上学到什么?

3、幼儿自由发言,讲述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教师引导幼儿关注英雄身上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如:勇敢、善良、正义、团结、会动脑筋解决问题等)。

1、出示有关英雄的图片和玩具,观察英雄的外貌特征。

2、临摹图片、书籍上的形象或对照玩具写生,表现英雄的外貌特征。

3、幼儿剪下所画的英雄轮廓,教师在画像背面――一一记录幼儿希望学习该英雄哪一方面的优秀品质。

1、请幼儿假设自己是所崇拜的英雄,想象一下自己会做什么事?

2、给予幼儿与同伴自由交流、讨论的机会,充分满足幼儿想象与表达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