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演讲稿 > 小学生演讲稿 > 人教版小学美术说课稿(实用21篇)

人教版小学美术说课稿(实用21篇)

时间:2024-02-26 07:27:10 作者:书香墨

教案模板的编写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特点,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接下来将为大家展示一些独具特色的教案模板,它们融入了许多新颖的教学策略和教育理念。

小学美术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民美术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四册第16课《画影子》一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程程序、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课件)。

首先我根据《美术课程标准》所确立的阶段目标,确定《画影子》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

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本着使学生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课件)。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影子,尝试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设计和制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捕捉和表现生活中的美好景象,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课件)。

教学重点是:观察记忆影子的变化,感受影子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美感。

教学难点是:如何运用各种方法来表现影子。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

在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二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为了使学生都能在视、听、说、做、思等行为环节中经历美术的过程、体验审美的快乐,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创设情境。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我采用了《猴子捞月》的故事引入新课。然后问学生:“小猴子捞起的是月亮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们极大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意见,答案只有一个“不是”“而是月亮的影子”。直接引入课题。

(二)引导启发了解。

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观察力与认识层面自然不同,因此,我设计了“引导启发了解影子”这一环节。先引领学生看一组图片,通过观察后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们了解到,真实的物体与影子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画法,也了解了应该怎样画影子,轻松的解决了本课重难点。倒影真是太美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三)自主探究。

接着我设计了“自主探究——添画”环节,因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出示两张相同的动物——孔雀,引导学生共同分析两张画面中的孔雀是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中,找几名学生到黑板前共同补充孔雀的影子,其他学生可以动手在自己的作业本上绘画,也可以给黑板上的学生以口头提示。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创作设计了一个坡度,减低了难度。通过语言表述与语文课相结合,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四)大胆创作。

学生创作中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影子的特点、色彩的搭配协调、画面的整体构图等。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可以合作完成,学会自我解决问题。

(五)展示欣赏评价。

在学生创作基本完成时,我让学生采用自评为主,互评与教师简评为辅的方法进行评价,从而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信心,体验成功的喜悦。

(六)课堂小结扩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师说:“生活给艺术带来了灵感,艺术给生活带来了美感。希望每一位同学善于观察、勤于动手,把我们的生活装扮得更加美好!”这一环节能够起到让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事物的关注和思考。

(课件)根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板书设计分课题《画影子》、范画展示两部分。

总之本节课通过精心设问、合作探讨、动手创作,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把学生当成发现者、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自行探究,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互助、参与合作意识,实现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高,教学效果很好,一句话: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大胆的放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满足他们好奇、好动、好说的特点,教学效果一定会事半功倍。

人教版小学美术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编织美丽》是新版美术教材第八册第十课的教学内容。这一课的'原题目是《编纸条》,非常直观但我个人觉得标题缺乏一定的趣味性,所以将它的名字改成了《编织美丽》,我想这样的课题会更符合新课程的理念。《编织美丽》是一堂手工制作课,学习采用传统编织最基本的提压技法,感受用纸条做原材料而编织成的有趣作品。这一课最重要的不是只让孩子们掌握编织的技巧,而是寻找生活中与编织有关的物品,同时将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加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来,培养孩子们观察的习惯,用美装点生活,用生活创造美。基于以上考虑我设计的本课教学目标是:

(1)掌握编织一提一压的基本技法。

(2)采用编织的基本技法制作一件作品。

(3)通过教材提示与自我观察,掌握改变经纬纸条的形状或灵活变换提压的制作方法。

(4)设计制作一件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独特作品,学会观察和发现生活中的美是可以随时随地大胆创造的。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美术课堂上,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技法,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将在生活中观察到的美经过自己的再创造运用到生活中去,创造的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的发现创造更多的美。本课的重点就是如何将生活的感受运用于作品。

二、说教法: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应提到首位,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意识的培养,引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本堂课教学中,我采用的是:情景创设——引导观察——启发点拨——归纳拓展四步教学法。为课堂创设出轻松、愉悦、自由、平等的教学氛围,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孩子们在玩中学,在快乐中体验和探索,很好的促进了学生充分、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情景的创设让孩子们的思维积极、紧凑,放收自如,课堂效率非常高;引导和观察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根据教学内容我在课堂教学中恰当的运用了多媒体,美丽的图片、清晰的示范,大量的素材都给学生带来直观的视觉冲击与深刻的印象。启发点拨时我采用的是游戏激趣法,有趣的游戏能吸引所有孩子的参与,让他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体验与发现中;归纳拓展是一堂课的精髓所在,它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美来源于生活,生活创造美的深刻内涵,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在欣赏中不断提高。

三、说学法: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教人以渔”,科学的学习是一把开发学生智能的金钥匙,也是学习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教育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在本课中,学生从好奇感知——乐中体验——观察探究——大胆创新,都是通过自我的观察、体验、探索而完成最后作品的,这样的过程是孩子一次快乐感受、探索、发现的过程,也是潜移默化培养自己各方面能力的过程。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孩子们始终保持着积极、自主的态度,自由的观察、欣赏、自主的尝试、体验、与伙伴一起讨论、合作,创造力在不知不觉中被挖掘激发,整个课堂氛围活跃、轻松、平等。

四、教学过程:

(1)编织的基本方法很简单,处理不好就容易让学生觉得枯燥乏味,怎样一开始就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呢?我设计了一个“送贺卡”的情境,事先我了解上课的班级最近过生日同学的名字,在课堂上,我宣布将有一件自己亲手制作的特别礼物要送给他,接着我亮出贺卡,漂亮的贺卡吸引了所有孩子的目光,而贺卡主要就是运用了编织的技法制作而成。加上是送给本班的同学,孩子们的兴趣更是高涨了起来,我顺势向学生提问:美丽的贺卡的确不止老师的这一张,可我觉得我的最美、最独特,你发现为什么了吗?从而很快引出本课课题,并促使学生投入的观察和发现。孩子们在浓郁的好奇心趋势下自主观察制作的方法,并尝试着自己动手做一做。本课的知识点学生很快便掌握了。

(2)接下来如何制作出不同样式的编织作品是本课的难点,为了增强趣味性,我设计了“火眼金睛”的游戏激趣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学生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款点击进入,将基本编织方法制作的作品与之对比,找找不同点,比比谁的眼力厉害,找到不同的制作方法之后,老师在投影仪下进行现场演示,并请同学上来做小老师,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也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积极参与的同学还可以得到老师亲手制作的编织贺卡,更激起了学生思考的兴趣,巧妙的活动、直观的演示与孩子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很快解决了制作的难题。

(3)美来源于生活而融入生活,最后,如何启发孩子们用美来装点自己的世界,将本课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呢?这是整堂课的关键所在,我首先出示没有主题的编织作品,提问:“你觉得它可以用来干什么?”接着利用媒体展示三种不同的方法:在外部添加、在内部添加、改变外形三种方法,原作品进行了加工之后变成了一件美丽的艺术品,还可以给她取个名字。直观的画面不仅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也给了孩子思考的方向。

(4)看,这些琳琅满目,美不胜收的作品,也许它还很稚嫩,也不够精致,但每一件作品都闪烁着孩子们智慧的光辉,让我们不得不为他们每一个奇妙的想法而折服。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布置成了一个小小的作品展示会,通过拍卖的方法共同评出最具价值的艺术品。在这里,孩子们最可贵的品质得到充分的体现,给孩子一个舞台,他会还你一份精彩。

(5)当学生还陶醉在美丽作品中意犹未尽之时,我出示了生活中各具特色的编织品,让孩子们充分领略到现实生活艺术的魅力,让他们明白艺术与生活是多么的息息相关,水乳交融。

五、教学反思:

在我们的美术术语中有一句用得最多的话: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我们的孩子们缺少的不是勇于发现与探索的精神,而是缺少一个更宽更大的世界。实践告诉我们,所给予孩子们的不是单纯的一种方法或一种知识,而是要让他们明白,他现在所接触到的知识只是这个世界很小的一部分,只要通过仔细的观察、耐心的发现、勇敢的探索你将有能力发掘出更大、更奇妙的五彩世界。

小学美术说课稿

知识与技能:发挥想象,绘画一棵奇特的树;线条流畅,画面构图饱满。

过程与方法:观察树木的结构;发挥想象,用生活中的形象替换成树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欣赏过程中发现新颖的构思。培养学生树立茁壮成长的意识。

想象有联系的形象替换树木的枝干和树叶。

画面的构图饱满。

基础层面——想象一组有联系的形象替换成奇特的树。

拓展层面——线条大胆流畅,构图饱满。

探究层面——替换的形象新颖有创意。

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扩散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想象。从以下几个方面处罚设计了教学过程:

1、发挥课件优势,力求形象生动。

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结合学习内容,选择大量适合的图片,动静结合、视听结合,不仅能给学生美的享受,同时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并直观地帮助学生理解重点、难点。

2、多次学生讨论,促进主动学习。

在学习树木的结构、替换树木的方法规律、怎样使画面构图饱满等环节的过程中,让学生先进行观察、讨论,从图片、文字、他人的见解中得到线索、找到答案,同时允许开发式的回答,为学生掌握学习、思考的方法提供机会;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供舞台;逐步行车敢于思考、敢于表述的品质。

3、结合小小游戏,激趣扩散合一。

“连连看”是有一定知名度的电脑小游戏,许多学生都玩过,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借游戏让学生巩固了解一组替换形象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启发学生从生活用品、蔬果、体育用品等多方面去寻找替换物。

4、师生共同示范,及时解决问题。

学生对同学的表现更感兴趣,因此师生的共同示范能更吸引学生的注意,在示范中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向学生提出或讨论或启发,作业环节能更顺利进行。

5、作业分层要求,照顾学生个体。

分层要求细化学习要求,让不同水平的学生能马上确定目标,一些水平较低的学生在完成基本要求后,还能有一些前进、努力的方向提示。

6、不同角度评价,学会欣赏发现。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展示评价活动中,并要培养学生学习欣赏他人优点的好习惯。

7、渗透树人观念,思考成人道理。

与表现内容紧密结合,渗透德育教育。

小学美术说课稿

二、教学难点。

剪或撕"名字树叶"的方法。

三、课业类型。

工艺制作。

四、教具准备。

剪刀、彩纸、"集体大树"的范图、教学课件。

五、学具准备。

剪刀、胶水、彩纸。

六、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生用具准备情况。

(二)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集体大树"的范图,介绍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

1、提出问题:如何才能使这棵大树变得完整?并且我们都能来到这个集体中?2、结论:制作树叶--写上名字--贴在大树上。3、教师小结:这棵大树代表我们的班集体:一年级x班,但它不是一棵完整的树,只有我们每位同学都来到这里,成为它的一员,这棵树才能茁壮地成长。

(三)讲授新课。

1、教师出示外形和制作方法不同的两片树叶,树叶上写着老师的名字,老师做自我介绍。

2、教师展示其中一片对称形树叶提出问题:如何制作出这种对称形树叶?

4、提出问题:叶子是什么形状的?

6、出示课件:树叶的常见形状、颜色和特殊形状、颜色5、教师小结:大家一起动脑筋,用自己的方法来制作"名字树叶",看谁的树叶最好、最漂亮、最先来到"集体大树"上。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回辅导。作业要求:选择自己喜欢的纸张和适合自己的方式,最好能自己创作出其他方法;在树叶上面写上自己的名字,反面写上自己的爱好。

师生共同将"名字树叶"贴在"集体大树"上。围绕"集体大树",请"名字树叶"的小作者逐个向全班同学介绍自己,如:姓名、年龄、爱好等等。全班同学给以掌声鼓励,使介绍者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五)、教师总结:同学们你们看,我们用"名字树叶"装点的这棵"集体大树"多美呀!集体因为有我们的存在才充实,才充满活力,我们也因为有集体的爱护、培养才能够茁壮成长。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将共同生活在这个集体中,用我们的行动去维护它,用我们的双手将它建设得更加美好!

小学美术说课稿

1、教材分析:

本课是“造型表现”领域,要求学生初步把握撕、贴、包、扭等制作方法的基础上本课加入了简单的捆绑。根据一些海洋动物的特征,在材料上增加了有透明感的包装纸、蜡光纸、和半透明的硫酸纸等使学生对质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在制作表现的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到不同纸质的材料特征,在体验和掌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所学知识,来表现海洋动物的特征。

2、课时安排:1课时。

3、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水族馆》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4、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多种材料、多种方法来表现海洋动物。

能力目标:在活动中发展学生有意识的观察力,充满激情的表现能力和动手能力。

情感目标:感知人类与动物之间愉快友好的关系,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5、教学重点:

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海洋动物,用撕、贴、包、扭等制作方法制作出来。

6、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运用材料,作成生动创新的作品。

7、教学准备:牛皮纸、包装纸、蜡光纸、硫酸纸、绳子等废旧材料。

小学二年级美术下册《水族馆》说课稿:我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新课标提示“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关注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的要求为目标,打破原有的单纯讲画教学模式,力求营造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竞争”的课堂教学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真正体验到求知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强烈的创造欲望。在教学中我将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启发谈话法:运用谈话能抓住关键,培养学生分析事物,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情景法:用课件的展示把学生带到特定的情景中,使其产生一定的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活动中,我把教学活动的重心,从“教”移到“学”,变“全盘授于”为“启发引导”,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画,导之以创作,在学的过程中,以学为主,以导为辅,帮助学生学会观察自主学习,拉近师生的距离,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采用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主要有:

1、观察体验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丰富的联想,通过自身尝试体验,思维更加活跃,学习兴趣更加高涨。

2、合作学习法: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拓宽学生思维,大胆表达自己的感受,听取不同的看法意见,交流彼此的经验。

3、练习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在本课绘画练习中,让学生观察课件中的图片,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想象力。

1、谈话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水族馆啊?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水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课件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水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水族馆》,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新授。

1)展示课件通过看课件,让学生了解、观察水族馆里的动物。

引导学生说一说希奇古怪的海洋动物。

2)制造悬念,激情引趣。

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把课前做好的鱼展示出来。“好看吗?你们想不想学”

3)引导学生探索学习。

小组讨论学习书中四个步骤图。

4)教师示范。

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示范揉纸,捆扎等技巧。

5)启发思维。

“你们想做一个什么动物,小组内说一说。”

3、学生开始创作。

“你们看老师黑板上有一个水族馆,你们觉得还少了什么?请你们做出漂亮的海洋动物放到我的水族馆里吧。”

4、作品展示评价。

在这里,我采用了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三位一体的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评价中发现不足、完善自我、建立自信,引导学生逐渐形成美的共识。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创意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小学美术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是小学美术人美版第三册里的内容,属于兼具“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内容的课业,实践性很强。目的是让学生懂得小花饰这种装饰形式的多种用途,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体现“生活美术”的教学理念。在学习制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美化生活的能力。

利用多媒体课件营造一个广泛的文化情境,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美术与自己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

课前布置学生自主观察发现小花饰的多种用途,课上组织学生在讨论与探索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小花饰的制作方法。

导课时,我让学生观察物品表面具有怎样的特点,再相机介绍小花饰引出新课,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

授课时,我先让学生说出小花饰的多种用途,因为课前布置学生进行有效的观察,这样学生不仅能在短时间内说出小花饰的很多用途,而且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习惯。然后再通过课件进一步让学生认识小花饰的功能,之中我借机展示贺卡、礼品盒的实物以及我自制的小花饰项链,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创作的冲动,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接着我分小组各发了一个小花饰,这是根据书中作品仿制出来的,目的是便于学生更直观地分析小花饰的制作方法,印象深刻,为下一步的设计制作奠定良好的基础。最后在让学生说准备做哪种用途的小花饰时,我还准备了两个我制作的样品,引导学生能够开拓思路,提前构思自己要制作的小花饰。

练习时,伴随舒缓的音乐我着重指导创作思路不清晰和制作有困难的学生。

展评时,我引导学生说出小花饰的优缺点以及制作方法等,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本课我没有设计板书,一是板书内容已在课件中呈现,二是为了节省时间。

小学美术说课稿

尊敬的评委、老师: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四年级美术下册第6课《静物一家》,我将围绕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汇报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按照《国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造型·表现学习领域中设置的阶段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将身边的静物进行合理分类、组合,感悟构图中主次关系,运用线描的工具,有意识地表现自己所见所感的物品,表达个人对生活的关注,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教材设置了两个尝试性的小训练,以分解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第一个小训练是根据主题选择出与主题相关的物品,使学生从中对静物的分类有所感悟;另一个小训练是以画家作品为范作,在示意图中标出主要物品的摆放位置(构图),以此帮助学生加深对构图中主体物品摆放的位置关系的意识。

作业的设置包含了两种活动:一、选择物品进行分类组合;二、用线描表现物品。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绘画,还是以形象思维占主体地位,因而直观性教学更贴近学生实际。强调教师课堂直观绘画示范。

(三)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以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初步做到有意识地运用构图这一绘画语言来传递情感与热爱之情。

(四)教学重难点。

为落实教学目标,我把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教学重点:

1、了解静物的分类;

2、以线描的形式表现静物。

教学难点:

1、静物的有趣组合;

2、作品突出构图形式美。

(五)教学准备。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学准备对于美术课来说显得尤其重要,准备好画具是上好本节课的前提条件。在课前布置学生选择静物时,可提示学生一定的选择范围,贵重物品、大型物品、危险物品等不宜作为课堂学习用具,教师应给予必要的提示。

教师准备:静物图片、范作、多媒体课件,画具等。

学生准备:绘画6b铅笔、白纸、美术课本、多件不同用途的日常生活用品等。

二、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本课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建立在学生尝试体验的基础上,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根据此认识我采用情境设置、探究感悟、演示指导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了解静物的分类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的基本知识,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营造给学生全面参与和体验的空间,使学生在实践中思考感悟,在体验的活动中获得认识,并借助多媒体及教师示范,增加直观印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解决教学难点。

(二)学法。

中各个场所中常见的的各类静物的图片,以图片和名家作品来拓展自己的思维,提高审美能力及用线描的形式画一画自己喜欢的物品,达到小训练的目的。为了引起学生绘画的激情,老师在作业前安排静物绘画演示。通过观察和分析,理解老师如何构图,如何用笔。

三、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1分钟内)。

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采取了“开门见山”式直接导入法。(如:老师说:今天我和同学们去认识一个特殊的家庭,也是很有意思的一家——静物的一家。)这样的做法直接明了,又节约了时间。

(二)讲授新课(约15分钟)。

1、理解静物概念。

通过提问,举例、老师小结。让学生理解“静物”就是静止不动的物体。

2、让学生寻找身边的静物并且学会分类。

在学生懂得什么是静物后,我让学生在课室内找一找有什么静物,在家里又有什么样的静物,你们会分类吗?怎样分?通过活动让他们关心自已的生活。

3、品读名家作品,学习如何构图美。

优秀的名家作品包含着很多构图美的元素,通过老师的引导讲述,同学们的研讨,分析。从绘画中学会如何组合有趣的静物、如何构图表现。

4、操作体验,加深学生的理解。

让个别学生到讲台前体验:不同物品的外形,大小、类别摆放出优美的静物组合。老师及时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加深印象。

(三)教师直观绘画演示,再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约3分钟)。

教师的现堂的绘画演示,能体现出老师基本功,能得到学生的信任。不但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而且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欲望。

(四)学生作业(15分钟)。

类,用线描的形式把它画下来。也可以用回忆的方式表现生活中熟悉的题材。关健能体现出生活情趣。

(五)作业展示与评价(5分钟)。

我把作业展示分两大类,一类是构图美的作品;另一类是线条美的作品。学生们通过自评、互评为主的方式进行评价,探讨。教师适时概括小结。

(六)课后拓展。

向同学们说明,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每天所面对的景物都是美丽的,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善于表现,就能把最普通静物画成艺术作品。

四、板书设计。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得到表扬,我确定分两类进行展示。以鼓励更多的同学参与美术活动。

第6课《静物一家》。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小学美术说课稿

大家上午好!我是____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中第13篇课文《乘风破浪》。下面我将着重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乘风破浪》是湘教版小学美术教科书第七册中第13篇课文,本课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引导学生从各方面研究、讨论目前船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本课以"我心中的船"为主线,带给学生无限的期待、无尽的遐想和无穷的创造欲。通过线条、形状、色彩把学生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具体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情分析。

中高段学生具备了不错的色彩基础和造型基础,感觉有意性和目的性也在逐步发展,但在注意力的持续性上还不够,所以直观鲜明而又精彩有趣的教学内容有助于本课的教学。本课以实物投影为主,可以很清晰的展现出制作的技法、步骤。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收集船舶的图片、模型等资料,认识船的造型特点和结构、功能,了解船的历史与文化。

过程与方法: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一艘(木)船。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养成细心观察、精心制作的习惯,培养不怕困难的探索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我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新课标我确立了以下教学重难点:能抓住船的主要外形结构和特点,描画出自己喜欢的船;了解材料特点,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和工具的正确操作技术,制作一艘(木)船。

五、教学准备:纸、画笔等。

六、教法和学法。

(一)、图片欣赏法。

"百闻不如一见".运用直观形象的插图、挂图、画像、范画等图片材料导入新课,可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是我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方法。通过直观的图片投影,丰富多彩的图片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将学生引入课堂教学。

(二)、兴趣激发法。

运用谜语导入,生活中没幽默是乏味的,同样美术课上没有幽默则是枯燥的。在美术课教学中,如能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教学过程会更轻松、更有效。我在上《乘风破浪》这一课时,先谜语导入,再取出学生常见的船的图片给学生看,发现他们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变得非常兴奋,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一下子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师生形成心理上的相容,共同投入新的教学情境之中。

(三)、想象激发法。

要想让美术活动开展得生动、活泼而有效,首先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有一种渴望去表现的情感,有一种想画的冲动。

1、展示优秀的同龄学生美术作品,激发创造意识。

在美术活动中,我收集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作品,利用这些来激励学生。那一幅幅生动的美术作品,虽不是十分完美的艺术品,然而在与他们同龄学生的眼里,这就是美,美的感受会使他们从心底萌发出也想试一试的念头,甚至是想超越的愿望。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船》这一课我根据内容采用谜语"不着地,不腾空,一座高楼在水中。打一交通工具。"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运用或图片。示范和多媒体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创作激情。此外,安排些有意外效果的作业,有意识地多鼓励、表扬,都是使他们学习兴趣浓厚并能长期保持下去的好方法。

七、教学过程。

这一课我分为两个课时完成,接下来我着重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活动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采用谜语"不着地,不腾空,一座高楼在水中。打一交通工具。"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用或图片示范和多媒体手段烘托气氛,创设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这一课的主题"船".

(二)、尝试作业(画印象中的船)。

1.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用线条勾画一艘船。

2.尝试作业点评(1)船的外形结构了解。(2)作业分析,船体近似倒梯形,甲板以上部分是各种圆形、三角形、方形的任意组合。

3.教师质疑:怎样画得更美,更具体,更有特色?

(三)、资料欣赏。

;(看各种各样的船)师生共同拿出收集的关于船的图片资料传观,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船的外形特点。

(四)、教师示范。

;(提供写实性绘画指导)。

1.教师选择一艘舰船模型进行示范描画。

3.教师选择学生尝试作业中的一幅进行改画。

4.师生交流写实性绘画的特点。要求:表现出立体感,注意前后遮挡、形体穿插。

(五)、自主表现;(画自己目前看到的船)。

1.提供作业方式;(1)根据自己带的图片资料或模型画船。(2)提供两幅船的大型摄影图片,让学生选择描画。

2.作业要求:将自己喜欢的船模型或摄影图片描画下来。抓住船的外形特征细致刻画。

3.学生作业。

(六)、对比评析。

1.学生将两次作业比较欣赏,谈感受。

2.欣赏大师的作品,再现真实的生活。

八、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13、乘风破浪。

立体感船。

前后遮挡物。

形体穿插。

由于不同学科有着不同的活动形式和评价标准,每个老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也是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我将这节课总结如下:

第一、时间把握能力的不足,这也是我们每个教师需要努力改善的地方,只有精细准备,合理引导和安排,才能驾御课堂,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第二、在学生作画,教师应再次强调,船的形状多样。可以装饰不同的图案,让船更有特点更好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再接再励,让自己迅速成长起来,让课堂精彩起来!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如有不足之处,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谢谢!

小学美术说课稿

学生能初步了解染纸艺术和染纸的特点。

学生能掌握多种染纸的折法及染纸方法。

学生对染纸艺术产生兴趣。

探索不同的折法和染法。

染纸颜色搭配;多种形式的染纸作品。

围绕三维目标我设计了四大块面的活动:

活动一设计意图:欣赏染纸作品首先给学生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其次师生通过问题交流,学生能初步了解染纸艺术和染纸的特点,从而初步达成本节课的认知目标,也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活动二设计意图:首先学生动手尝试,自由发挥想象折一折、染一染、想一想,开拓了学生思维,让学生自主愉快的探究染纸方法。其次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体验中的发现,在调动学生求异创新的交流汇报过程中,师生共同归纳出多种染纸的折法及染纸方法。再次,教师在学生较欠缺的作品上适时给予直观演示,为学生清晰具体的感知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三设计意图:学生再次作业,内化并运用技能技法,学生能掌握多种染纸的折法及染纸方法,达成本节课的技能目标。作业要求设计意图,为了鼓励学生“从实践到创造”进一步调动学生创新的主动性。两个展版的作业展示设计,为了更好的体现分层教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把音乐引入课堂,为了能陶冶学生情操,调节作画情绪。

活动四设计意图:总结或拓展,能让学生对染纸艺术产生兴趣,进一步探究其他染色技法的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学生思维停在表面时,设计怎样的问题把他们引到深入?

如何更有效的组织学生评价自己和别人的作品?

小学美术说课稿

(1)知识目标。

回忆童年、观察童年的生活,感受童年的快乐。

(2)潜力目标。

会表达自己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会描述不同时期童年生活的状况,学会透过观察童年体裁的艺术作品,体会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魅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珍惜此刻,珍惜完美童年生活的情感。

2、教学重点。

(1)透过欣赏、感悟不同历史时期童年生活的差异性。

(2)认识中国画、油画、雕塑、摄影等不同艺术表现形式,体会不同表现形式给人的不同美感。

(3)描述童年的生活资料及自己对童年的理解,感受作品的思想内涵。

3、教学难点。

童年,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特点及对艺术作品相关历史背景的了解。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状况和理解潜力,针对和利用小学生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本节课我主要采取了创设情景、观察欣赏、思考讨论、延伸比较等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多媒体课件这一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充分调动童年学生的学习用心性,把枯燥的讲解变为生动直观的课件展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自己提出问题,透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者,疑点难点师生一齐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技巧。

1、游戏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学生边唱边做《丢手绢》的游戏,游戏之后每人拿出自己最珍贵的童年纪念品,给同桌讲讲童年的故事,并请一两名同学给大家讲讲自己童年的故事。

(这样设计是创设情景,利用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透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引发学生对童年完美时光的回忆,为后应对童年的深入理解做铺垫。)。

2、初步感受,提出欣赏要求。

教师针对童年学生的发言进行小结:我们的童年生活是完美的、幸福的,艺术家们用他们特有的方法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鲜活的童年景象。多媒体逐个出示教材中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那幅画。

(这样做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审美情景,对所欣赏的作品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分组学习,交流审美心得。

(1)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作品分成六个小组。

(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抓住第一感觉,为自主学习做铺垫,透过自愿分组的形式,体现自主学习的初步尝试。)。

(2)分组之后,教师把每组的问题发给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讨论。

a、《瑞阳婴戏图》组:作品最吸引你的是什么?你想了解作品哪方面的知识?

(所提的问题都很有针对性,比如说:你最想了解作品那方面的知识?欣赏作品后你感受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涉及到了作品的资料和思想,能够透过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衣着来体会,另外,让学生透过表演的形式,去揣摸人物的情感,还有些问题是关于作品的艺术形式,这些问题的'设计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

(3)小组讨论后,组与组之间交流,教师针对艺术形式重点引导,比如,国画、年画、油画及雕塑的不同特点,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在欣赏《战斗中成长》,播放电影《小兵张嘎》片段,在欣赏《翻身奴隶的儿女》时播放《农奴》片段,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社会历史的变迁。

(透过组级交流,使全体学生共同分享各组的学习体会,提高小组化自主学习的实效性。)。

4、教学延伸,珍惜完美童年。

(透过作品间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初步认识到国画的一般特点,从而使他们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构成珍惜优秀民族艺术的态度。)。

(透过解读作品中“快乐与幸福”的内涵,培养学生珍惜和热爱完美生活的情感,体现美术教育的人文性。)。

(3)试着把这六幅作品按年代排序、并说出理由。

(这是一种纵向排序,使学生透过艺术作品了解时代的变迁和社会历史的发展,并使他们认识到艺术作品是时代的反映与生活的记录。以上设计透过作品之间的比较,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4)联系自己的童年生活,谈谈感受。

(提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认识,培养学生珍惜完美童年生活的情感。)。

一个好的板书有“微缩教案”之称,这节课我设计的是一种框架型的板书,把教材中要欣赏的六幅作品的名称按年代排序写下来,并在后面注明它的艺术形式,设计简单明了,涵盖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小学美术说课稿

在苏少版的教材编排体系上,有多条横向隐线,贯穿于册与册之间。在设计、应用一条线上有:书签、设计邮票、漂亮的手提袋、巧包装、版面设计、贺卡、藏书票、标志、我设计的书、招贴画等内容。《标志》一课是四年级上册第十七课的教学内容,是中年级段的“设计应用”类型的课。

经过精心设计从而具有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的标志,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视觉符号,它更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强大的社会功能,成为了一种文化。作为现代生活的视觉语言,是新时代的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元素。标志设计的学习纵线,几可贯穿于整个学生时代,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都有标志设计的学习内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目标定位离标志的高度实用性和艺术性太远,离标志的专业设计水平太远,可他们离校园生活最近,常常能接触到有关校园文化的各类标志,这是教学最大的资源。带着生活露水的花朵才更娇艳动人。基于这样一种考虑,我认为教材只是连接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教材只能起到中介和“话题”的作用。我将把“生活化”作为我教学设计的关键词之一,对超大容量的教材进行“重组”,立足于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把学生日常生活中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与标志紧密结合,重新建构适合四年级学生学习的内容,把视听冲击最强的奥运标志,生活中喜闻乐见的校园标志、班级标志、社团标志等内容引入本课。其次我把“人文发展”作为我教学设计的第二大关键词。我希望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们的认知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既承接旧知,又在此基础上有新的拓展。具体思考体现在:

a、抓住一条主线——生活化。标志设计来之于生活,设计标志美化于生活。

b、培养两种能力——想象能力、概括能力。从标志设计想开去,然后提炼出最具代表性的元素,用图案、文字、图文结合方式以精练简洁、寓意丰富、醒目美观、构思巧妙的设计关键词设计标志。

c、达成三个目标——初步认识、了解标志的知识;初步掌握标志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学生对标志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

新的教学理念强调,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要保持密切的联系,鼓励学生用学到的知识技能美化生活,提高生活的质量,从的角度激发学习的动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艺术化。标志设计内容新,方式活,时代感强,对于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根据教材内容特点,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等活动使学生认识、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标志及作用,体验标志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式、讨论式、问题式、分析归纳式等活动方式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初步尝试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

引导学生用生活中的标志指导自己的行为,帮助学生感受标志的社会价值;在学习与设计过程中,进一步明确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体验通过设计活动美化生活的乐趣。

《标志》一课是知识性与应用性相结合、提高审美能力与掌握基本技能相结合的典型课题。我以教学的有效性来反推教学重点与难点,也就是说,我思考的是,当学生上完这节课后,他得到了些什么?或者他上完这节课后,没有得到什么,没有得到什么的原因是什么?据此来确定如下教学重点与难点:

了解标志的基本知识,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运用设计方法为身边的事物设计标志。

在观察欣赏、讨论分析标志作品的过程中提炼出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的标志作品具备较简单的创意和平面装饰美感。

观察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标志,使学生领会标志的作用、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在欣赏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标志的特点、构成、设计的方法和步骤,老师帮助归纳提炼本课学习重点。

对比探究法:通过对比图画与标志的区别,学生领会了标志的概括性特点;通过欣赏探究,学生掌握了班徽的一般设计方法。

“读图”时代的来临,首先惠及学生,因为学生大都是视觉型的。他们的眼睛适应一切新鲜的图文,它们的眼睛能敏锐地捕捉一切新奇的图片,他们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决定他们有很强的时代感,因而也有较强的读图能力。但他们的审美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一定要通过有目的的培养,审美能力、鉴赏能力才得以提升和完善。

课堂上的标志作品欣赏教学就是一种有组织、有指导的美育活动方式。学生通过对优秀标志作品的欣赏,使审美体验进入自律状态,学会欣赏的方法、提炼标志设计的要领及规律,增强对标志的感受力、理解力,进而激发创造力。

标志设计专业性较强,要求学生把眼里看到、嘴里说到的“纸上谈兵”标志转化成实实在在为我们生活服务的标志,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颇有“眼高手低”之感觉。但是,学校是他们的天地,他们学习生活其间,比较容易找到物象蕴涵的要义,比较容易找到标志所要体现的精神和特点,比较容易挖掘出相关的图形元素,进而提炼出设计标志的图文要素、色彩取向,最后对文字图形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及艺术加工。因此只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表现欲,并从联想到的图形中提炼出一些代表元素表现在作品中,使之具备较简单的创意和平面装饰美感,这样,就已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只有来之于生活的,才是充满激情的,才是共同关注的;只有激发出学生的自我,课堂才是双赢的。

感知新知时,以游戏激趣法为主。上课开始,我运用多种媒体让学生欣赏大家喜闻乐见的生活标志图片,通过帮助一老师走迷宫,读懂标志所蕴含的信息,领会标志的作用。游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诱发了学生的思维想象,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理解、学习新知时,以引导发现法、示范讲解法、探究研讨法为主。利用大量实例展示、图片对比和制作过程的演示,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设计思路前行,学习标志的设计语言,感受标志的视觉美感,提炼出标志设计联想与概括的方法。

然后,有目的地创设生活情境,抛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学会的设计方法解决问题——为自己班设计班徽,学生的创造思维被充分激发。这是全课的高潮,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将转化成劳动产品。

形成技能时,以辅导法、练习法为主。引导学生在情感的愉悦中释放创作的内驱力,尝试运用联想与概括的方法设计标志,将自我的设计思想和创意物化成作品。教师对学生的创作过程保持敏锐的监控能力,帮助学生了解标志设计的过程、色彩、内涵等。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稍加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及时表扬与展示有创意、有闪光点的设计,让学生谈谈自己的设想,启发其他同学的构思。

评价、拓展时,以多元评价法、激励评价法为主。创设宽松、民主又积极的评价氛围,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给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本课按照有效引导来教学,最终的核心是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有关各类教学法的实施,只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本节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标志,发现标志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它时刻在指示、引导着我们的生活,进而领会标志的重要作用;接着,引导学生感悟标志巧妙的构思以及简洁概括的特点,初步认识设计语言;然后,指导学生学习标志设计的过程与方法,把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巧构思、妙创意用合适的表现方法转化成作品,初步运用设计语言;再次,把学生简单的设计创作用之于生活,进一步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整节课准备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参与,乐于研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将使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落实。依据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设计本课的学习指导方法为:

1、导趣导赏。

首先考虑知识的学习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与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紧密结合,因此,我采用了趣味性、生活性、实用性较强的有关奥运标志和有关校园生活内容,重组了教材,激发起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其次考虑学生接受知识的习惯、爱好等的不同,我用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进行作品赏析,利用色彩绚丽、形象生动的画面,逼真传神、扣人心弦的声响,能让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感知,在脑海中留下具体、鲜明、深刻的印象,有利于学生从无意注意向有意注意发展。丰富的视觉感知形象,使学生从直观形象的感受刺激开始,获得美术创作的兴趣和原动力,启迪学生的直觉思维和形象思维。

2、导思导法。

通过图片展示、分析、归类、对比,老师画龙点睛的讲解、点拨,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使学生沿着“形象简洁、手法概括、表达以象征为主”的标志设计思路前行,探究出联想的思维点、立足点,掌握标志设计的联想法、概括法。

3、导创导控。

大量丰富多彩的标志图片和真实繁复的演示教学过程,浓缩于多媒体课件中,不仅化繁为简,促使学生较快、较易地掌握知识,而且激发了学生创作欲望,拓宽了创造思维,优化了学习过程,产生自身不可遏制的创作内驱力。

在学生创作设计过程中,敏锐的监控学生学习状况,提优补差,辅导及时有效,帮助学生完成深层的探索和训练。

4、导评导用。

评价是客观、公正地判断课程目标完成的标准,除了教师要加强形成性评价之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老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旨在通过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我提供了一些评价用的关键词句,给学生自评、互评时作参考,帮助学生可以用最低限度的绝对标准来评价作品,而不会总是用“好不好”、“美不美”等套话来评价作品。

设计是为了应用。一节有效的美术课,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学有所得,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于生活。联系学生中长期的实际收获,保持学习过程的自觉性和趣味性,课堂教学才是真正的“有效”。故此,我给学生留了课外作业——设计课程表,对这节课感兴趣的学生,他一定会“跳起来,摘果子”,因为这是为他自己设计的,是最有用的设计,是最有价值的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确立在对起点的辨认、终点的确定、2——3个环节的把握上;在时间的分配上,大致是喇叭型的,流程越往下走,越留有充裕的时间,终点处充分展开。教学过程的五个环节,分别是:

1、激趣导入——明确课题;

2、讨论分析——主动探究;

3、学习设计——感受创意;

4、创作设计——动手动脑;

5、审美欣赏——延伸拓展。下面具体谈一谈这五个环节的教学设计。

1、观察生活中的标志。

创设走迷宫情境:一老师在行进路途中按标志的指引来办事,每行进一步,标志都在向他传递着一种信息,靠着识别标志传达的正确信息,他最终走完全程。

2、老师的问题:生活中的标志“会说话”,它说的什么呢?小结:虽然老师没有告诉大家去了哪些地方,但是同学们仍然猜到了。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常常会见到这些能提醒我们、指示我们的图画和文字,我们把这些图文称做标志。

接着再抛出问题,标志的作用是什么?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板书小结:标志是一种视觉语言,生活中的标志会说话——小标志,大作用;标志的作用——识别、指示、引导、传递信息。

走迷宫活动的设计,使学生们从书本的学习走向生活的学习,吸引了学生对标志的有意注意,激发了学生对标志的学习兴趣,通过成功读懂标志蕴含的信息,初步认识了生活中的标志,领会标志的作用。

二、讨论分析——主动探究——活跃思维。

1、猜一猜:出示的三个奥运标志分别代表什么意思?看谁猜得快!

抛出问题1:奥运标志由哪两部分构成?(预设学生回答:图案、文字。)老师帮助小结并板书——标志的构成:图案、文字。

抛出问题2:看着奥运标志,你来试着说说什么叫标志?根据学生回答,老师帮助小结并板书——标志的定义:标志是一种用简练的图形、文字和色彩表示某种事物、事件的象征性符号。

出示的奥运标志为学生喜闻乐见,通过猜一猜奥运标志,学生获得成功体验;通过观察、分析奥运标志,学生走向了探究问题的学习,了解了标志的构成与标志的定义。

2、赏一赏。

根据学生对此问题的理解程度,可预设几个指向性较明确的问题。如:动物园标志的设计巧妙在哪里?你一看到哪个标志就能产生美好联想?哪一个图案最能代表标志的寓意?什么标志设计得既简洁又美观,让你一看就明白?……根据学生回答,老师简要阐述标志的设计思路和寓意。

老师出示的标志是从书上精简选出来的,一是体现标志趣味性的原则,符合学生的心理和年龄特征;二是体现精讲的原则,赏析的作品少而精,只要能体现主题即可。老师引导学生同桌、或小组互相说感受,学生对标志有一个全面的体验及审美感受。

3、评一评。

组织学生欣赏班徽,并且引导学生说说谁设计的班徽更简明清晰、使人记忆深刻?(老师指导学生说的时候要抓住关键词来说:丰富的联想、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简练醒目、明确地表达信息等。)。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通过点的提升,达到面的泛化。学生说自己的观点后,老师进行恰如其分的班徽说明,进一步强化对班徽的认识,学习设计语言。

4、比一比:图画和标志的区别。

组织学生看一组图:(游泳图画与标志)引导学生说说图画和标志的区别。通过对比欣赏,老师帮助分析归纳:如果把这位同学画的图画进一步加以简化、美化,形成像这样简明易认、印象深刻的视觉符号,它将更能准确地向人们传递特定的信息。标志其实就是从图画中抽象出来的、具有概括性的特殊语言符号。标志比图画更简单、更醒目、更直观。

进而提炼出标志特点并板书:简明清晰、直观易懂、醒目、美观、容易记忆。

通过对比,突破了教学难点,学生从中了解标志概括性的特点。

三、学习设计——感受创意——发展思维。

1、以典型标志为例讲解:标志的一般表现手法:a具象、b意象、c文字。

a、具象:运用生动具体的感性形象经提炼、概括等处理,直接表面内容。如表现出版业直接示以书的形象、表现nba直接用人物打篮球的动作形象、表现小天鹅牌洗衣机直接用天鹅形象为标志图形等等。

b、意象:运用象征、比喻、寓意、暗示等方式,让观者通过联想、会意达到对内容的了解。象征性标志往往采用已为社会约定俗成认同的关联物象作为有效代表物。如用鸽子象征和平,用白色象征纯洁,用绿色象征生命,用挺拔的幼苗象征少年儿童的茁壮成长、用红十字表示医疗救助、用羊毛线团表示纯羊毛和手工编织特征、用五环表示奥运等等。这种手段蕴涵深邃,适应社会心理,为人们喜闻乐见。

c、文字:运用中英文、数字等形式,经艺术加工、装饰美化后表明标志传达的信息。往往有一目了然、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光明牌牛奶、李宁牌标志、可口可乐、麦当劳标志等。

小结:具象、意象主要以图案为主;文字以中文、英文、数字、拼音等为主;也有较多标志图文结合。

[设计理念]通过对典型标志的观察、分析,归纳出标志的种类和设计的基本方法,为下面的创作奠定基础。

2、通过演示,学习方法。

(1)创意过程和示范:(以红梅新村小学校徽为例)。

b、提炼:从以上与学校有关联的内容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图形:梅花、风车、水滴、丰富的色彩。

c、概括:对筛选出的图形文字进行组合、艺术加工。

d、设计:用简练、概括的形象,明确地表达信息。

寓意:傲然挺立的梅花精神与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标志以梅花图形为主,既把校名隐含在里面,又寓意梅花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梅花图案的基础上又融入了风车和水滴的图案,风车象征生生不息、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一片梅花的花瓣又像一颗小水滴,象征学生们就像朝露一样充满生机,但是只有汇入集体中才能焕发出更强大的力量,风车才能转动起来。五片花瓣五种颜色象征学校生活五彩缤纷、多姿多彩。整个标志简洁、醒目、流动、富有含义。

图案下面是常州市红梅新村小学的汉字和英文字母,表示学校英语特色。设计步骤具体为:

a、构思、立意。标志以梅花、风车、水滴为基本图形,凸显学校精神面貌与特色;用五彩色让图形更醒目。

b、构图。以梅花形为外形,把选定的形象巧妙地安排在外形中。

c、配色。色彩要稳重明快、清新柔和。

学习关键词:丰富的联想、提炼最具代表性的图形、简练明确地表达信息。

3、创设情景,感受创意。

(2)归纳设计方法:

联想法——找到物象蕴涵的要义,找到标志所要体现的精神和特点,挖掘出相关的图形元素。

概括法——提炼出设计标志的图文要素、色彩取向,最后对文字图形进行有目的的组合及艺术加工。

启发学生对常用色彩的感悟与运用:对红——喜庆、热情、奔放;橙—-—华贵、活泼、温暖;黄色——成熟、收获、兴奋;绿色——生命、生机、希望;蓝色——幻想、活泼、沉静;紫色——高贵、威严、神秘、幽雅。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三种表现手法的学习,让学生明确标志的基本设计语言;以“校徽”为例的学习,进一步为设计的实施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使学生走出标志概念化的设计空间,从而进入创意设计的新天地;口头说一说四年级的班徽设计,一是让老师了解学生联想到的物象,有目的的给予一些好的建议,提供一些图片。二是让学生多找到一些设计的出路。

四、创作设计——动手动脑——强化思维。

学生掌握标志的构成和设计的基本方法,就可以进行创作尝试了。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设计质量,老师提供一些班徽作品和一些创作素材:

老师的建议:小标志大作用,请同学们在以下两个作业中选择一个来表现,体现标志的魅力。

1、作业之一:在三个标志中选择一个临摹,并诠释它的象征意义;

2、作业之二:为自己所在班级、或个人设计一个有特色的标志,参与四年级组的标志设计大赛。获奖作品先在全校展示,再悬挂于社团或班级黑板旁的墙面上。

设计要求:简洁、醒目、美观、有创意。

[设计理念]学生有自主选择作业的空间,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照顾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五、审美欣赏——延伸拓展——发散思维。

1、展示评价:采取自评、组评和师评的方式。

评价导向:a形象简洁明了,易认识、易记忆;b有平面装饰效果;c形象独特,让人一看到就能联想到该标志代表什么。

2、课堂小结:标志是一种图形的传播符号,它以精炼的语言向人们表达一定的含义。标志不受不同种族、民族、语言文字的束缚,遍布世界的各个角落,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标志的理解会更深刻。让我们再次走进标志世界,欣赏生活中的标志。

3、拓展作业:用标志来表示各个课目。在下面这张课程表中,还缺少了哪些课目标志?请你设计出来,或按本班现在的课程重新设计一张课表。

[设计理念]开放式的课尾欣赏,再次把学生带入形形色色的标志世界,引导学生深化学习效果;课后拓展作业的布置,可让对本课感兴趣和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一步探究标志的魅力,再次从书本走向生活。

一课时。

导入3分钟,讲授20分钟,学生创作20分钟,小结2分钟,根据具体情况,看学生能不能发现,看老师的引导能不能起效,看学生相互之间能不能触发,看学生与学习内容、与教师的对话中能不能生成等教学状况进行调整。

教师——多媒体课件,标志作品若干幅,学生作品若干幅。

学生——观察、收集身边的标志,了解标志的作用、特征等相关知识。

作用:识别指示引导传递信息。

构成:图案文字图文结合。

标志的定义:标志是一种用简练的图形、文字和色彩表示某种事物、事件的象征性符号。

特点:简洁直观醒目生动富有含义。

表现手法:具象意象文字。

小学美术说课稿

我执教的是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第15课《模板上的艺术》。

版画是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从古至今被广泛使用,本节课主要目标是学习漏印版画的基础知识和制作方法。了解漏印的特点和表现力。其重点是用漏印的技巧创作一幅漏印作品。难点是画面构思和布局安排。同时还要注意漏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开始,我出示实物t恤、杯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很形象、直观的展现给同学们,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漏印艺术的魅力。

为了是学生了解民间漏印,教师自然的将印制好的t恤和杯子使用过的模板,直观的展现给同学们,让同学们很自然的了解到t恤上的图案就是用它印制而成的。从而更加激起学生们创作的兴趣。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引导学生自由、大胆的去分析图例,并鼓励大家用简洁、概括的语言表达制作步骤,从而鼓励学生大胆的探究意识。以及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最后老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进行了总结。

由于学生对民间的漏印知识,掌握不够好,对类似的作品见的少,所以教师在示范的时候,就漏印的整个步骤演示一遍,从强调制作的时候需要注意的事项,到演示完毕以后,教师为了让学生们更加深刻的对漏印过程有所了解,并以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回答,加深对过程的了解。

在本节课中,画面布局是一个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突破这一个难点,教师将2幅作品展现在学生们面前,这2幅作品的布局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幅规则有序、呆板,另一幅错乱有序、内容丰富。

在引导学生欣赏书中学生作品的时候,教师将问题直接抛给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引导学生从画面内容、色彩、布局等方面分析学生作品,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掌握了多种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同时也扩展了学生的视野以及学社工的想象力,为下一步的制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引导学生结合老师的讲解和师范,用漏印的技巧,鼓励大家制作一幅漏印作品,要求第一作品要独特、新颖而富有个性;第二印刷要完整、精美。教师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进行创作,教师在巡回指导的时候,嘱咐大家一定注意安全,同时也要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作品,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大家大胆想象、独立完成衣服漏印作品,最重要的是教师要时刻关注能力较差的学生,并给与及时的指导和帮助。

在评价学生作品的时候,教师先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给予及时的指导。鼓励大家从构图、色彩、布局等方面分析同伴的作品,教师多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评价学生作品,同时对个性的作品给予肯定,便于学生在以后的创作过程中不会出现不好的影响。

小学美术评课稿

上午观摩了由xx小学教师执教的《真情对印》和泰安金娟教师执教的《线的秘密》。课堂上,我认真做好记录,细致地琢磨课堂的每个细节。我被课堂上教师那优美生动的语态、亲切自然的师生互动交流、灵活机智的课堂反应、巧妙新颖的课堂设计所深深地吸引,感到每堂课都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准备,环环紧扣,从而受益匪浅,获益良多,心中有了不少的感悟。

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气氛热烈、和谐。两位教师都是在不熟悉学生的情景下进行授课,如何尽快调动孩子情绪是教师面临的难点。金娟教师开场白和互动游戏设计,亲切的谈话方式,集趣味性和启发性为一体,引人入胜,很快拉近了学生与教师的距离,放松了学生紧张的学习心理,创设了好的开端。生动、精炼的鼓励性话语激发了学生的自信。

两位教师注重师生情感的交流,有较强的亲和力;注重师生学习过程的互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帮忙者,而不是灌输者,传授者。教具、范作典型。实验小学教师的示范大胆、简练、教学设计适合学生,贴近生活,设计体现继承与发扬、改革与创新的特点。两位教师的课都不以讲为主,以师生对话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极具启发性和引领作用。尽可能让学生参与其中,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因材施教、分层教学都体现得淋漓尽致,让不一样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事做,有目标追求,并取得不一样程度的提高。印象深刻地是金娟教师所授的《线的秘密》一课,从发图片到大屏幕欣赏,再到黑板展示示范,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直观感受,本来抽象的课程学生很容易就能理解,整堂课朴实高效,学生作业十分成功。

一节好课设计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来驾御。教师形象的感召力、微笑、亲切、抑扬顿挫的语言以及随机应变的教育机智皆是一节好课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忘不了两位教师与孩子的亲密无间的交流;金娟教师平和、贴切的教育评价:实验小学教师热情的鼓励性话语给我留下难忘的记忆。

经过这次听课活动,我收获很多。两位教师的水平很高,风格炯异,两节课都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教学真的是用心、用脑的大胆实践过程。教学生,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品行。课堂教学重在课堂常规与教学目标的有效完成。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向两位教师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多动脑筋,多实践,多反思,大胆创新去指导实践。

小学美术说课稿

知识就是力量,而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发展智力的重要载体。本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美术五年级下册第6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了解喜、怒、哀、乐四类表情的特点,掌握不同表情的五官特点,学会用线描的方式创作一幅表情丰富的人物头像。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体会造型的乐趣,养成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

只有了解学生,切实的为学生着想,才能真正的上好一堂课。五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他们思想活跃,想象力丰富,但对细致观察和刻画人物神态的方法还不够了解。因此我会引导学生多观察身边同学表情、神态的变化,鼓励同学们大胆地运用线描的方式进行创作。

根据对教材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以及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人物常见的喜、怒、哀、乐四类表情,观察不同表情的五官变化,掌握不同表情的表现方法,尝试用线描的方式勾画人物表情特征。

过程与方法:观察美术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变化,体会不同表情变化所带来的情绪,分析不同表情五官变化的特点,用线描的方式创作一幅有表情的人物头像。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对于表情特征的感知能力,养成细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

依据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用线描的方式创作有表情的人像画。

难点:在创作中能够准确地抓住人物的表情特点。

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的帮助学生学习。所以本课我将采用游戏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和示范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因此,我准备了水彩笔、画纸、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

教学过程是一堂好课的具体展现,每个环节必须严谨、认真的对待。我将重点讲解这一部分:

活动一:趣味情境导入。

生动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会设置“情绪过山车——我来说你来做”的游戏,请学生代表根据我所描述的情境做出相应的表情,如:收到礼物、吵架、丢失心爱玩具等。其他学生仔细观看并思考问题:你看到了哪几种情绪变化?学生表达观点:有开心、愤怒、悲伤等情绪。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往往会通过面部表情呈现出来,从而引出本节课的题目《喜怒哀乐》。

活动二:作品图像识读。

图像是视觉的基础,是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源泉。为了让学生掌握人物表情的要素,我会展示列宾的代表作品《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写信》,带领学生观察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并猜测人物的心情。学生可以准确的答出:有挤眉弄眼的愤怒表情,也有开怀大笑的表情来表现愉悦心情。接着我会请同学说一说:人物的表情是通过哪些五官变化表现出来的?学生畅所欲言,进而总结出:表情主要是通过是眉、眼、嘴的微妙变化表现出来的。

学生要准确的表现人物情绪,还需要抓住五官的变化特点,因此我会设置“表情拼拼拼”的活动,请学生以美术小组为单位,把不同表情的五官组合成带有“喜怒哀乐”四种情绪的人物头像,并在完成后讨论问题:不同的表情分别展现出什么样的五官特点?师生共同总结得出,人物表情可以用口诀来表现:“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哭,眉掉眼垂泪下落;画人怒,立眉瞪眼牙紧咬;画人愁,皱眉缩眼嘴角掉。”

此时,学生已经掌握了表情变化的特征,对于如何表现人物表情却比较模糊,我会通过展示学生作品的'方式,引导学生观察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其变化特点,总结出:在进行线描人物头像创作时,要结合线条的长短、曲直、疏密的不同变化来表现人物表情。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活动三:技法表现探究。

为了帮助学生突破本节课的创作难点,我会给学生示范带有表情的人物头像线描写生步骤:

第一步:观察写生对象面部表情,勾画脸型轮廓;。

第二步:添加五官特征,进行细致刻画;。

第三步:调整人物发型和服饰;。

第四步:整理细节,完成作品。

活动四:美术创意实践。

俗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途径。教学亦是如此,所以我会请学生认真观察身边小伙伴的表情,完成一幅有表情的人物头像线描稿。在学生创作期间,我会进行巡视,并从人物表情刻画以及线条的运用等方面加以指导。

活动五:多元展示评价。

创作结束后,我会设置“表情大师”的情境,请学生将作品贴在展示板上,并从表情、情绪刻画、线条运用等多方面评价作业。通过这样的安排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树立创作的自信心。

活动六:小结升华作业。

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在课程最后,我会带领学生结合板书回顾重难点,并从观察生活,关注同学的角度进行情感升华,最后,请学生课后装裱自己的人像作品,互赠留念。

以此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并感受到美术和生活相联系的乐趣。

板书是辅助学生创作的重要依据,因此我的板书结构清晰、布局合理,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以下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小学美术说课稿

本课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内容,在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培养学生形成设计意识和提高动手能力的一课。因此,在邮票设计的教学中,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激发学生美化生活的愿望,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

十二属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也不再是陌生的,顺序上就不用下功夫,但要学习邮票制作,这样就让本课感觉有些紧促、复杂,十二生肖的特征,邮票的布局掌握成为本课的主要内容。

基于以上情况分析及深入挖掘教材后,根据教学大纲我设定了以下几个活动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知识目标:了解十二属相的相关知识以及邮票的一般常识。2、能力目标:在创作设计邮票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3、情感目标:在了解属相知识时,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独特的民族艺术,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民间艺术文化,尝试在方寸之间表现、感受设计之美。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教学准备:一枚邮票;剪好齿孔的纸;彩色水笔。

设计这节课的过程中,我首先根据学生对民间文化知识的了解来导入课 题,结合学生对属相用途的`了解,调动学习积极性。继而,引出这节课的核心:属相邮票设计。通过了解邮票的相关知识,使学生沉浸在邮票的艺术海洋中不知不觉产生创作欲望和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对学生作品的评价进行自评、互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根据本课特点,我将教学方法确定为启发式教学与提问式教学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在轻松的氛围内掌握与本节课相关的知识。

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从知识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体,在这节课中,我始终引导学生兴趣,使得学生主动实践。把“自主---尝试--创新”思想渗透整个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趣味引题。

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属相吗?2、你们知道属相中都有哪些动物吗?

师:属相又叫生肖,你们知道与生肖有关的工艺品吗?

(二)邮票组成 出示这张邮票的图片,分析邮票由哪几部分组成?

(三)、图案分析、方法表现。

1、师:邮票的图案是千姿百态的,有字画、古玩、摄影、绘画等形式。今天我们就以属相动物形象为主进行邮票设计。

教师总结创作方法:邮票中的动物形象是以生活中的动物形象为原型,把握动物的主要特征进行夸张、变形、添加简化。带给我们一种装饰性的美感。

(四)、教师示范、邮票设计。

师:同学们我是属兔的,现在我来设计一枚以兔为主题的邮票。

(五)、创设情景、提出要求。

师: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是邮票设计师,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来为亲朋好友或自己设计一枚精美的属相邮票。

师:在设计过程中邮票的四个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图案造型要生动,构图要饱满,色彩要鲜艳,富有装饰性;文字以艺术字形式精心设计,邮票的各个要素要安排合理。

(六)、学生作业、教师巡视。

教师及时指出学生在属相邮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对设计精巧、新颖的学生作品,及时给予鼓励。发现基本要素安排有遗漏的及时补充。

(七)、学生作业、展示评价。

学生主动将设计好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同学说说喜欢哪一张?还有什么不足需要改进?教师给与指导性评价。

[设计意图:学生体会创作成果带来的乐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八)、教师总结、拓展知识。

今天大家设计的属相邮票很精美,内容很丰富,色彩很鲜艳。老师相信你们会用灵巧的双手表现出更多、更好的艺术形象。

知识拓展:说一说十二生肖还能制作成那些工艺品?课后查找资料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把美带入生活之中。]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有不妥和需要改进的地方,请老师给予指导,谢谢!

小学美术说课稿

《小鸟的家》是人教版第5册第6课。本课教材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用粉画颜料、吹塑纸等多种材料和拓印的手段,让学生体验造型的乐趣,表达情感和思想。

粉印版画是用不透明的粉质颜料来套印版画,颜色厚重,具有较强的覆盖性,因此在印刷时可以先印重色,后印浅色。在讲到画面色彩搭配时,提醒学生回忆第8课"风景色彩画"中讲到的"色彩的明度对比和冷暖对比"、粉印版画学生从没接触过,而本课后面"快乐的小鸟"、"有趣的脸谱"、"美丽的瓶花"这几节课又都是属于版画类(有脱胶版画和吹塑纸版画),那么,要上好这一节课就显得尤其重要,可以说这是一节"承前启后"的课。而教参中本课只设1课时,我认为这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此,根据学情的需要,我把它改为2个课时。

根据《课标》提出的目标,本课教材的特点,联系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的特点,将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目标:让学生关注小鸟和它的家,并能学会用粉印版画的方法表现他们。

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能力;透过开放式的小组讨论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集体荣誉感和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通过欣赏小鸟的录象,感受母爱的伟大,感受祖国大自然的美,从而唤起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通过粉印版画的制作,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形式的美感及与生活美之间的密切联系。

粉印版画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引导学生用粉印版画的方法把小鸟的结构形态及鸟窝生动有趣地表现出来。

根据教学内容及教学特点的需要,本课我采取了情境法、启发式教学法、赏析教学法、演示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并通过恰当的方式把学生完全带入这个情境之中,才能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下有效地进行学习。教学本课时,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融形、声、画为一体的优美的教学情境,扩大学生视野,努力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以唤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他们学得兴趣盎然,教师则只在关键之处作出精要的点拨或总结。这样,学生就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主高效地掌握了新知。

2、引导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因此,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我注意引导他们感受艺术的形式美感,艺术与生活、艺术与环境的关系。

3、赏析教学法:赏析、品味祖国优秀的美术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1、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要重要。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教学中的疑点和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等,启发鼓励学生思考探索,大胆想象,各抒己见,逐步解疑。引导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探求新知。体验到喜获知识,迈向成功的欢乐,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

2、自学尝试法: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也曾指出:"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而是不会学习的人。"一个人如果不具备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那么他将再也无法生存和发展,更难以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的需要。因此说,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美术教学改革的需要。因此,在讲到粉印版画的制作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学,大胆地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鼓励他们说说、谈谈、画画,动脑、动口、动手,自己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表达,不断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合作学习法:我们培养的是跨世纪的人才,他们除了自身要努力学习、勇于创新外,还必须具备真诚的态度、开朗的性格及善于与人合作的精神。能够处理好与他人的协作关系,集众人之智慧取长补短,是跨世纪优秀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在教学本课时,给学生提供较多的讨论、交流的机会,让他们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相互补充,在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贯彻落实课程标准,我按照审美激趣、赏析探究、练习感悟、评价提高四个环节来设计这节课;还根据学情,将学生分为8个组,每组6—7人,设有一个小组长。组长负责做好小组记录和记分工作。下课前,将小组的分数统计,得分高的组会得到大家的表扬。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1、创设情境:在轻音乐声中,我让学生轻轻的闭上眼睛,接着把音乐换成森林里鸟鸣的乐曲。"让我们用心来感觉,用耳朵去"看",呆会儿,请大家告诉我你看到了什么?"。

2、在音乐渐渐的由小变大时,我也让学生漫漫的睁开眼睛。这时学生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看到了小鸟、森林、天空等。

板书课题:小鸟的家。

小组内讨论并回答,小组长作好记录。(引导学生从外形、羽毛、色彩、鸟窝等去观察、讨论)4、引导学生联系自然科知识,分析小鸟与森林的关系(食物链之间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

1、欣赏几幅有关小鸟的家的美术作品(课件演示),让学生分辨作品的种类(国画、油画、剪纸、粉印版画)及不同的构图所带来的形式美感,能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对作品的感受。

2、指出粉印版画这幅作品(每个小组中都有一幅,便于学生观察)问学生:你知道这是怎么画出来的吗?引导学生在纸上试一试,找出正确的制作步骤。

3、小组内试着合作一张粉印版画,注意表现出小鸟的神态特征、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色彩的冷暖对比、鸟窝的多种表现形式。

每人制作一张粉印版画的作品,引导学生注意用各种线条来表现鸟窝的机理效果。不断的.运用一些鼓励性及强的语言鼓励学生,主动探索。此时,教师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

将学生作业全部在黑板上展贴,学生之间互评,引导学生从色彩、构图、小鸟形态、等方面去评价。

(1)在音乐声中,学生如临其境,触"境"生情,引起学生们情感上的反响和共鸣。学生愉快的心情马上高涨起来。

(2)电脑多媒体的优势在于视听结合、声图并茂。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会持续长久。

(3)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的培养,鼓励独到性和多样性,教师不是把自己的思维方式与问题结论强加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自己思考去得出结论。

(4)综合自然科知识,融会贯通,使学生能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增强其环保意识。

(5)初步感知作品艺术美与生活美,激起学生艺术表现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6)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深入感知阶段,强调感悟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在感悟中爱美、审美的情趣。

(8)使学生学会用艺术的眼光去品、审,发现自己与他人作品中的闪光点,提高他们对作品的欣赏能力。

(9)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竞争意识。

美术课要突出"美"的原则,因此在板书设计上,我力求简洁、形象,并充分体现课文重点。

小鸟的家。

1、制模版。

2、将模版与印纸重叠,固定。

3、上色、印。

小学美术说课稿

在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艺百花园中,花手帕有一朵艳丽的奇葩,它就是历史悠久的染色工艺——染缬。印染的图案纹样神奇多变,色泽鲜艳明快,图案简洁质朴,具有令人惊叹的艺术魅力。本课的设计汲取了染缬这一民间艺术的营养,并将其与学生生活相联系,巧用身边易取之材料,仿民间艺术染制一方花手帕。

本课花手帕将学习任务分为两个活动。

第一课时的设置以吸水性较强的纸为媒材,凭借折叠构成的原理,利用纸纤维的吸水性能和渗透作用,从而形成既有一定格律和节奏,又色彩鲜艳、变化生动活泼的一方纸手帕。教材中呈现了纸手帕的制作基本过程和方法:1.折。将方形生宣纸或皱纹纸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折叠,如田字格、米字格(主要的方法)、辐射状、折扇形折叠法、任意折叠、揉纸团法等。2.造型设计。学生随意染制一两幅纸手帕后引导学生分析制作要领:色彩不宜过多,3—5种即可;角、边、中心等位置上的染色可决定图案的形成等。3.染制。染制分浸染和点染两种,还可运用撞水法,即用清水点已经染了色的地方,用水将色挤向四方,从而显出淡色斑痕……4.干后打开,呈现作品。

1、了解染纸工艺的特点,掌握染纸的基本方法和要领,在实际操作中感受色彩的变化与韵味。

2、在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对民间传统艺术的热爱。

在教学活动中,我突出一个“导”字,导之以学,导之以思,导之以创作。以创设的几个不同层次要求的教学情景为线索,采用欣赏、启发、归纳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方法,自己去看、去想、去创作。

本课目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学生要使用纸材、水性颜料等媒材进行实践操作,根据材料的特点,要能有针对性地、合理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加工制作,感受和理解印染工艺的美感、功用和社会人文价值。 教师在进行教学处理时要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展开教学活动,将学生设计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整个学习过程中,并保持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和趣味性。

活动一的教学安排:引题激趣——发现方法——尝试表现——自主表现——评析交流——拓展小结。

教师以小魔术的方式导入课题激起学生兴趣,以花手帕绚丽的色彩、奇特的纹样抓住学生的心,激发学生学习和创作表现的欲望。接下来把问题抛给学生:“谁有好的方法给花手帕的空白处添上线条?” 学生上台尝试制作,并顺势小结染制的方法{课件演示并讲解要点}。放音乐,染学生在很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学生通过尝试,感受不同方式的染法产生丰富的图案及色彩的变化与韵味。再用“智力大比拼”的情境游戏让学生发现不同的折法。并欣赏有设计意识的花手帕开拓视野,活跃思维。让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探索中尝试,在探索中创新,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小结延伸:“课将尽,但趣无穷”,展示染纸制作的各种艺术品,让学生学有所用。

本堂课的教学,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重点体现一个“趣”字,尽量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在“玩中乐,乐中学,学有得”的轻松氛围中学习,并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培养学习兴趣,想象力,创新意识,操作能力,同时体验了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还要让学生多参与欣赏和评价、归纳和总结,作品展示还不够,学生教我一招用湿纸巾染。如果用湿纸巾既撕不破色彩也鲜艳,更便于作品的展示。后来在其他班用湿纸巾效果好很多。

小学美术说课稿

《喜怒哀乐》一课是小学美术第十册第六课,是一节造型表现课,本科主要教学内容是通过欣赏、观察、体验等环节来学习表现人物喜怒哀乐不同表情,它侧重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体验表情的作用及乐趣,并试着拿起笔用富有感情的线条来表现喜怒哀乐。

线条是一种神奇的符号,它随着儿童涂鸦开始,便陪伴着他们成长,成了许多孩子表达内心的手段,五年级的学生属小学高年级,心里上已渐渐成熟,他们的语言能力较强,对生活细节感受较深刻,对绘画则更显谨慎,常常感想而不敢画,而一课恰好接近他们的生活与他们的情感,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与夸张的用线。

2、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了解心情与表情的关系,以及喜怒哀乐不同表情的特征和表现手法。

技能目标:掌握基本任务头像造型手法与用线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提高观察力、表现力、创造力。

3、教学重点:学会描绘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4、教学难点:运用已学知识结合表情特真,大胆夸张,创作出独具个性的肖像画。

二、说教法。

依据本科的性质及学生的特点,根据以上教材分析,为了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准备采用下列教学方法:

1、情景教学法。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新课开始我便出示自己的头像表情,让学生猜可能发生了什么,即让学生猜“情景”,这能让学生充满兴趣的动脑并主动地学。

2、示范指导法。

儿童的心理特征之一就是擅于模仿,因此教师不但要在语言、品行上成为学生的楷模,而且在传授知识过程中也应予以示范,在画表情时,提醒学生构图及用线的相关知识。

3、引导欣赏法。

美术史上很多大师作品值得借鉴,也值得学生去欣赏,我例举了《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两幅典型的名画,对人物表情分析,感受名画背后的故事,让学生形成审美意识。

三、说学法。

1、问题讨论法。

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让学生带着难题相互讨论,不但意义深刻,也颇有成效,我组织学生讨论多种表情的特点,为他们画表情奠定基础。

2、自主学习法。

本校现提倡“先学后教”,让学生先学,产生疑问,如书中的技法点击部分,我会先让学生先看书自学,然后再带着疑问看教师示范,这样才能逐个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

四、说教学过程。

1、亲近学生,激趣导入。

2、欣赏名作,技法指导。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利用课件展示引导欣赏《蒙娜丽莎》、《伏尔加河上的纤夫》的头像表情,并请学生猜猜人物可能身处的背景,在学生回答完成后,出现完整图,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理解人物表情与作品的关系。然后我将组织学生分组讨论,除了范例中的几种人物表情外,还有哪些人物表情,请学生作出不同的表情,并描述每种表情的五官变化。然后我再和学生一起看书中知识窗的内容进行小结,组织学生读一读,如:“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学生边读,教师边出示相关表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

3、步骤示范,技法点击。

当夸张,以及用线的粗细、疏密、深浅和虚实。

4、鼓励创作,品评欣赏。

这一环节我首先会对学生提出作画要求:运用线描的手法表现同学的人物头像,注意构图与表情的刻画,可适当夸张。在学生作画的时候,我安排学生分组作画,细心观察学生的写生表现程度,适时指导,对于一些能力较弱的学生给予帮助与鼓励,让他们建立起美术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对作品的评价这一环节我尤为重视,我设置了两个环节:1、学生自评,给自己作业写上评语或评分。2、将作品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欣赏、比较、了解五官的微妙变化能产生不同的表情。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要重视对学生美术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

最后,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看作是师生共同体验表情的乐趣,共同学习画表情的活动,技法学生学习美术的激情,让他们在玩中学。

小学美术说课稿

《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是小学美术六年级上册第4课的内容,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可以在原有的认知基础上,进一步了解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和形式美法则,感悟黑白对比的美感,对促进青少年儿童掌握明暗色调整体对比关系、发展思维概括力十分有利,同时也能打开学生眼界,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

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表现能力,在以往线描画教学中已经积累了相关知识,初步了解直线、曲线、折线、交叉线等线条种类,对线与线之间形成的疏密、长短、粗细等对比关系并不陌生,能够运用丰富的线条表现生活中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学生要想利用线条表现具有黑、白、灰对比关系的画面,就要了解黑、白、灰之间微妙的层次变化,掌握点、线、面的疏密排列技巧并能够灵活运用。教师可以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开展实践活动,抓住重点解决创作中的实际问题。

根据对本节课的教材分析以及学情的理解,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知识和形式美法则,运用点、线、面的疏密组合完成黑白对比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能用线的粗细、长短、聚散等表现方法,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增强对民间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以及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

重点:运用点、线、面的疏密组合,展示丰富的黑白对比效果。

难点:巧妙运用黑白对比,使作品展现自己的个性特点。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方法是美术课程最为重要的改革,坚持以“学生为本”为指导思想,给学生提供自我发展的平台,让学生在实践中求知,在实践中创造。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提问探究法、直观教学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的教学准备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为此,我做了如下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基本的绘画工具等。

皮亚杰曾说:“儿童是有主动性的人,所教的东西要能引起儿童的兴趣,符合他们的需要,才能有效地促进他们的发展。”针对学生特点,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激趣入境,导入新课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感情”。所以,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为此,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大自然中的黑与白》,并引导谈话:我们常说,大自然是五彩缤纷的。今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大自然中的黑白美感。你们看,它们在色彩上有什么特点?黑白对比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视觉感受?学生观赏后回答:没有缤纷的色彩,只有简单的黑与白;对比强烈、简洁、装饰感强……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正是由黑与白两种颜色产生的对比,带给我们这种强烈的视觉感受,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

环节二:图片欣赏,探究新知

(一)认识黑白对比的美

首先,我将出示年画《门神》,引导提问:在这张线描画中有丰富的线条语言,请你找一找,这幅画中都运用了哪些线条?学生观察回答:直线、曲线,粗线、细线,长线、短线,交叉线等。之后将迁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强调线条的丰富性在一幅好的作品中是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在学生积极回答后我会给予肯定和鼓励,并继续追问:在这张画中,作者又是如何运用线条的对比变化,来表现黑、白、灰三者之间的关系?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线条的疏密、粗细、长短、曲直等。不同的组织形式会产生丰富的变化,形成了画面中的黑白对比。

接着,我会引导学生继续观察:找一找,在这件作品中哪个地方黑白对比最强烈?哪个地方黑、白、灰层次最丰富?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学生观察回答:门神的脸部、鞋子黑白对比强烈。门神的盔甲黑、白、灰层次很丰富……初步感受艺术家在表现黑白对比关系时,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态度。

(二)欣赏黑白对比作品的美

当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感知时,欣赏线描画中的黑白对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黑、白、灰是指色彩的黑、白、灰吗?尝试找出画面中的黑、白、灰。

学生小组讨论并回答:画面中最深的地方就是黑,最浅的地方是白,中间深浅不同的地方是灰,有的用点表现,有的用线排列。认识黑、白、灰在黑白画中表达的意义。

环节三:实践练习,展示评价

(一)表现黑白对比的美

教育家弗赖登塔说过:“学习唯一的正确方法就是实现再创造”。为此,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课堂练习时间和教学重难点,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请你用线的粗细、长短、聚散等表现方法,画一幅具有黑白对比效果的作品,并能体现黑白对比的美感。

(二)展示评价

学生创作完成后自愿展示并描述作品,开展自评与互评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展示评价活动,学生相互学习,发现优势,检验不足,提高评述能力。在这过程中,我将分层进行绘画指导,尊重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

环节四:小结作业,拓展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因此,我最后设计了“课堂总结——拓展延伸”环节,在课程即将结束时总结:成功的黑白对比可以给人一种纯粹、和谐、高雅之美。这种和谐美正是黑与白的魅力所在。

为了使学生能有更高层次的提高,我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出示线描作品《八十七神仙卷》(局部),请学生欣赏。

小学美术说课稿

这节课我所执教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第八课《狮子大王》。本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里面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剪、贴、撕、画的基本技能基础上来学习的。本节课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狮子的形象,各种以狮子为题材的作品,引导学生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抓住特点,掌握突出表现动物特点的方法是后续学习第九课《可爱的动物》和第十课《介绍我的玩具》这两课的主要方法之一。所以,学好这一课的知识是学习后两课的基础。

本册教材的重点之一是,认识常用的色彩及形状,体验不同的媒材,不同工具的使用效果。用撕、剪、贴、画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动物的特点,在表现过程中突出动物的特点用不同的材料撕、剪、贴、画等方法进行创作,表现自己的想法。可见本课在本册中的重要位置。基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确定如下教学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抓住狮子的特点,并能够进行创造性的表现特点。难点:狮子头部特征的表现。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初步了解如何利用观察、比较方法抓住狮子五官特点,以及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观察、欣赏狮子及其艺术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创新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画画、做做、演演狮子的形象,引导学生体验学习美术的乐趣,渗透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狮子“吼”的录音,狮子、猞猁、小熊猫的图片,表现狮子的艺术品,范作,手提袋,旧报纸,彩纸等。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的‘教’要立足于学生的‘学’使每位学生坚信自己都具有学习美术的能力的‘学点’”。帮助他们在学习美术中去发现自己学习能力的学点“闪光点”,从而为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树立信心,获得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做好铺垫。因此,我结合一年级学生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分散的特点以及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中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动力之一。”课的一开始,我用猜谜语和听狮子“吼”的声音引出课题。通过听—忆—看—说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唤起学生对狮子已有的记忆和认知,使学生感受体验狮子大王的凶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强烈的学习动机,营造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为下一步教学环节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二)、分析自然界中狮子的特征。

教师出示自然界中狮子图片,提出问题:狮子一家中谁最具有大王的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抓住雄狮子长着鬃毛这一特征。所以,雄狮子在狮子一家中最具有大王的特点。它的突出特点是头部长着鬃毛。然后,教师出示一组图片:雄狮子、猞猁、熊猫。引导学生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分析,狮子大王与猞猁、小熊猫比五官上有什么特点?在前面利用了观察、比较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适时引导下,准确地归概括出:狮子大王具有,鬃毛、吊眼、鼻子大、嘴巴大、牙尖、耳朵圆,六个特点。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在于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方法分析雄狮子特征,培养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三)、分析艺术作品中狮子五官的突出表现。

新课程理念强调,美术学科要注重于其他学科的联系,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的联系。美术教学也是文化教学。这一环节我利用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以北京故宫门前的铜铸狮子和民间艺人雕刻的石狮子为例,让学生感受艺术家是如何抓住特点创作、怎样突出表现特点。学生通过对艺术作品狮子的观察、比较、分析的过程中总结出艺术做品中狮子的嘴巴比真实的还大,露出的牙齿更尖利等。解决教学难点。增加了美术文化的含量。通过对艺术家作品的观察、分析,自然的'把学生带入到深层次的思维空间,在学生观察、对比、发现的过程中,不仅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而且体验了探究的快乐,得到了心里满足,从而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热情。

(四)、分析学生优秀作业和学生范作中狮子的表现。

《美术新课程标准》为美术教学活动提出的要求是:“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主动寻找与尝试不同不同材料,探索各种造型方法,不仅关注学生艺术作业的结果还要重视学生在‘造型?表现’活动中参与探索的过程。”这一环节,教师根据这一要求引导学生分析小朋友优秀作业中的狮子大王的表现方法;分析学生优秀作业是怎样突出表现狮子五官特点的;分析小朋友的手工作业是用什么材料制做的以及制作步骤。

小学美术说课稿

《有趣的鞋子》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九课教学内容,为了在40分内进行有针对性和时效性的美术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艺术成就感。我把这个鞋系列课教学内容,分解为三个专题进行教学。前面已经学习了《漂亮的鞋》、《鞋的联想》,《我设计的鞋》作为这节课的内容来完成。由于学生的日常穿着鞋都是家长帮助他们选购,所以学生们外出旅游或参加某些活动时,穿着方面,就很难反映出性格特点和个性品位。本课的设置就是让学生亲自设计绘制鞋,这一活动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并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鞋除了实用功能以外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将想象变成现实,是人类创性的最高体验。

2、学情分析与教学思路。

现阶段的小学生他们充满活力而富有幻想,对时尚的事物较为敏感,特别是对鞋的穿着与设计更为喜爱与感兴趣,虽然学生前已经学习了相关知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他们也还存在着对鞋文化内涵等设计上的盲点问题。因此,安排这一课的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通过精心设计质疑、释疑,审美体验、作品比较、分析交流、设计制作等一系列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情感等方面的联系,把美术学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的文化学习的层面,让学生在美术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和情感升华。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精神和教材的要求,结合本校学生实际上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引导学生欣赏设计制作风格独特的鞋;

2、引导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表现出来;

3、通过创作活动,训练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

4、对鞋进行艺术审美评价,在今后的生活中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来装扮和美化自己的生活。

教学重点:鞋的设计构思和个性化风格的表现.。

教学难点:找到适合的元素,设计出具有个性的鞋。启发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鞋用不同材料进行表现。

教是为学服务,教师在教学中事充分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使本课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切实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审美的效果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2、引导式教学法:根据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我认为这种教学方法适合于五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与本课题相关的图片,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不断采用观察、对比、启发、讨论归纳相结合.生动直观的画面,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性意识,让每个学生都能轻松愉快地参与到动脑的积极思维中。

教育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我把设疑、发现、探究、体验实践等学生认知能动性凸显出来,在学法上我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与探究意识,苏霍姆林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的知识情感,乃是唤醒青少年特有对知识兴趣的重要条件。”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将自己的作用定位在引领学生用锐利眼睛去发现美、用深刻的头脑去思考、用纯真的心灵去感受美、用一双巧手去创造美。

课前准备:

教具:课件展示各种鞋。

学具:学生准备:彩纸、纸盒、泥、线绳、颜料、剪刀、胶水等。

为了顺利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的教学程序如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课伊前,我让学生穿着自己带来的鞋,到前面来做小模特,学生排着队,学着模特步,随着音乐展现自己的鞋。这一环节很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学习兴趣。随即课件展示让学生欣赏各种风格、主题的鞋图片.教师提问:“这些是什么服装?”、“它有什么作用?”、“如果我们要参加一个特定主题的活动,市面上的鞋能满足我们的需要吗?”从而把鞋带进学生的生活,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其实,鞋就在我们的身边.接着揭示今天学习主题-《我设计的鞋》。

(二)尝试制作。

如何才能摆脱千人一面的现象,设计出个性特征的鞋呢?其实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首先,我设定几个题材,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尝试绘制鞋。这一环节让学生运用自身原有的知识与能力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接着讨论:哪组绘制的鞋最有特色?你最喜欢哪一件鞋?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评价,在多元评价中让学生在交流中互动,在互动中感受学习的自主和乐趣.根据学生讨论,教师最后强调鞋的设计方法(板书):运用什么材料、如何进行制作并进行描绘。

(三)、赏析探究:

考虑到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学生接受技能的特点,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以问题的形式展现:1、可以用来做工艺品鞋的材料有哪些?2、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材料;问题的呈现旨在了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为以下场景人物选出最适合的鞋等.通过学生的赏析判断进一步加深对今天所学的知识认识和掌握.这个环节的设制为下面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很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四)、欣赏、体会鞋蕴涵的审美特征。

教师课件展示各种风格的鞋图片,教师播放优美的音乐作为背景.这种循环有“备”的欣赏,缩短学生与欣赏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并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融入到美术与音乐的魅力中去。

(五)、自主创作,抒发内心情感。

(六)、交流评价。